西元七世纪的唐代,有许多著名的医药学家及医药著作相继问世。其中最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医学书籍,当首推孙思邈的《千金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土原〕)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西元五八一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西元六八二年),年一零二岁。这位具有八十余年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家,从小就勤学苦读,博览群书。七岁便能日诵千言,二十岁时已精通诸子百家的学说了。自从他踏进了医学宝库的大门以后,便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医学事业。他敢于实验,勇于探索,并善于向民众学习,在行医的同时,孙思邈还对唐以前的酒学资料进汇编、研究,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心得体会,先后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各三十卷(统称《千金方》),可以说是集唐以前我国医学的大成。
孙思邈认为,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品质。他在《千金方》的自序中明确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这里他以人命重于千金为比喻,也是他为何要把“千金”两字作为自己书名的真正含义,他还在书中强调了对病家一定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看病时必须集中精力,不得与“病人多语调笑,切忌大声喧嚷,绝不可道说是非,炫耀声名,诋毁他医”。对于病家,不论是贵贱贫富,还是知亲好友,都要一视同仁地诊治。
在重危病人的治疗中,绝不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声誉而产生患得患失,要把病人的疾苦看作是自己的疾苦。在出诊的时候,要做到不畏艰难崎岖,不管白天黑夜、严寒酷暑,不顾饥渴疲劳、一心一意地救治病人。同时,他还强调要精勤不倦地学习,这样才能博采医学源流,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医生。总之,孙思邈把医学看作为一项极为崇高的工作。
唐高宗永徽三年(西元六五二年),孙思邈写成了《备急千金要方》一书,此书共计三十卷,有二三零门,合方论五三零零首。三十年后,他又著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对《备急千金要》方的补充。在这两部书中,孙思邈不仅收载了唐以前的《经文古方》,而且还记录了大量的“俗说单方”,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医疗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医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用药处方、针灸及食物疗法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如他在书中记载了用白头翁、苦参子、黄连等中草药来治疗痢疾;用常山、蜀漆等治疗疟疾;以槟榔治疗绦虫病。……这些药物一直用至今,并被现代科学证明为有效的方法。他还根据“肝补肝明目”的理论,首创应用含有大量维生素甲的动物肝脏,如羊肝、牛肝等,以治疗缺乏维生素甲所致的夜盲症。
对于因缺少碘质出现甲状腺肿大的病人,他不仅用含碘量较高的海藻、昆布等药物进行治疗,更出了应用羊靥、鹿靥(即羊、鹿的甲状腺)来治疗。现在知道,在这些动物的甲状腺内都含有丰富的碘质,这对缺碘性甲状腺肿大的病人无疑是有疗效的。尤足称道的是他还提出了脚气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除了应用防风、蜀椒、吴茱茱等药物来治疗脚气病之外,还主张把谷皮(楮椿皮)煎成汤,再以这种汤粥,经常食用,来预防脚气病的发生。现已了解到这些药物及谷皮内均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乙,而脚气就是人体内缺少维生素乙所引起的,孙思邈对这种病的认识,以及所提出的正确的治疗、预防方法,比一六四二年在欧洲第一次论述脚气病,早了整整十个世纪。
孙思邈在书中还特别强调要重保健卫生。他认为妇女与小儿由于生理上的特点,不同于男性和成人,因此在治疗上必须设置专科。并主张妇女在怀孕期间要节制嗜欲,调养性情,避免受惊;临产时不要忙乱紧张,接生者及旁人须保持镇静,不能显出惊恐或面露忧容,否则会引致难产发生。婴儿出世后,要立即擦去小儿口中的污物,防止窒息等等。他对小儿的发育过程也作了非常仔细的观察和记载。比如小儿牙齿的生长,什么时候能翻身、爬行、站立和走路等,记载都要和实际情况相当接近。更为可贵的是,他还主张小儿衣著要软,不宜过厚,应该常晒太阳,呼吸鲜空气。他对乳母的条件、哺乳时间、次数、乳量及哺乳卫生常识和小儿护理的方法,也都作有正确详细的记载。
在药物学方面,孙思邈更是有独特的见解。他十分注重采药的时间和制作的方法,一再强调说,“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因而他详细记述了二三零多种药物的采集时间,并列举出六八零种常用和常见的药物,建议人们随时采集,以备不时之需。他还认为采药必须弄清产地,故在书中记载了当时一三三州所产的五一九种道地药物。此外,他还创立了依据药物的治疗功效对药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由于孙思邈在药物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人们尊称他为“药王”。
孙思遥不但善于治病,还非常重视卫生。指出人应当养成不随地吐痰的习惯,不能过于放纵情欲,不能暴饮暴食,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能吃生肉,饭后必须要漱口,不能立即就睡卧,要经常散步,夜里不能吃得过饱过醉,冬天睡觉不要用被蒙头,不要在头前置放火炉等等。
孙思邈提出的这些意见,在今天看来,还是非常正确而符合科学原理的。
《千金方 》刊出后,唐以后的我国医学著作中,引据此书就相当多。在国外,《千金方》也享有相当的声誉,日本、朝鲜的医家都曾将该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生于581年,而卒于682年,是个 孙思邈
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不过反正年龄不小。)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 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 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孙思邈图册(12张)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他是药师佛的化身。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后怎么也应该在627年后召见的孙思邈。按传说 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于541年的话,此时的他应该已经80多岁高龄了。再者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这时高宗怎么可能邀请一百多岁高龄的孙思邈做谏议大夫?所以说传说生于541年死于682年是不成立的。据推算应该是生于570年左右,死于740年左右。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编辑本段生卒年考
概述
孙思邈的卒年,《旧唐书·孙思邈传》谓“永淳元年卒”。《新唐书·孙思邈传 孙思邈
》则称“永淳初,卒”。按唐高宗永淳年号仅为二年,永淳元年为公元682年,亦即永淳初年,两《唐书》对此并无抵牾,古今学者基本上均从此说,惟今年仍有提到唐人刘肃(元和,<公元806——820年>)所撰《大唐新语》中所谓孙氏“永徽初卒”之说,南唐沈汾《续仙传》更谓孙氏卒于永徽二年(公元652年)二月十五日之语,因而有所质疑。 我们认为,尽管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著作中明确提到其自身活动的年代记载,最晚只见永徽二年(公元650年)为一功臣治疗箭矢不出痼疾;尽管两《唐书》孙传所述损失生平有不少疑误,显庆(公元656——661年)见高宗召见孙氏,两《唐书》及《唐会要》均有类同记载,孙氏从高宗去九成宫,卢照邻与其同居于光德坊府第等,……均可证明(《大唐新语》)之说为谬。尤其是设计唐朝早期帝王的活动。据《廿二史札记》作者研究,多为搜集参考了该时期诸帝《实录》所撰,故显庆时高宗召见思邈,孙氏从卒九成宫以至于永淳初是可信的。 对于孙思邈的生年,虽然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从581年之说,但仍存在有不同观点,主要有:
生于公元581年
清·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唐书·隐逸传》称其‘少时,周洛州刺史 孙思邈画像
独孤信称为圣童;及长,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徵,不起。’则思邈生于周朝,入随已长;然卢照邻《病梨树赋序》称‘癸酉岁于长安见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今年九十二’,则思邈生于隋朝。照邻乃思邈之弟子,记其师言,必不妄。惟以《隋书》考之,开皇纪号凡二十年,止于庚申,次年辛酉。已改元仁寿,与史殊不相符。又由唐高宗咸亨四年癸酉上推九十二年,为开皇二年壬寅,实非辛酉,干支亦不相应。然自癸酉上推九十三年,正得开皇元年辛丑,盖照邻集传伪异,以辛丑为辛酉,以九十三为九十二也。史又称思邈卒于永淳元年,年百余岁,自是年上推至开皇辛丑,正一百二年,数岁相合,则生于周后,隐居不士之说,为史误审矣。” 依照纪晓岚上述观点,则孙思邈当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壬午(公元682年),享年102岁。
生于公元560年以前
费得道《中国医学史略》认为两唐书孙传所谓孙氏在周宣帝时因王室多故而隐居太白山以及杨坚辅政时徵孙氏为国子博士,孙氏称病不起等史料,推论孙思邈在578——579年间至少年逾弱冠,如此,孙氏应在公元560年以前诞生,其享年应为120岁以上。史仲序、张志远氏主张类似此说。
生于公元541年
马伯英等均持此说。他们的主要观点是:过去史家认为辛酉实为辛丑之误,以及将照邻《病梨树赋序》中“今年 孙思邈像
九十二”改为“今年九十三”等论据不足且不够可靠,并指出以《北史》、《周书》中无独孤信任洛州总管记载,而否定隐居太白山,被赞为神童,杨坚征召等三条史料是难以信服的。马伯英等氏等则认为孙氏自云“开皇辛酉岁生”是其闪烁之词,隋文帝系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生,恰为辛酉,以开皇年号谑代帝讳,其全句可理解为“我是与开皇皇帝同年即辛酉年(公元541年)出生的。”他们认为以此推论,则独孤信赞“圣童”(可能在550——556年间回长安期间),杨坚征召、魏徵修史请教于孙氏等史料均可得到解释。郭霭春亦主公元541年之说。依此而论,孙氏当享年141岁。
生于515年或518年左右
黄竹斋《医仙妙应孙真人传》,认为独孤信赞称孙思邈为“神童”,应为独孤信受命入关抚岳(贺拔岳)余众的梁中大通六年(公元534年),此时孙思邈年已弱冠,向上推十九年,故孙氏生年则当在梁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永淳元年卒,则享年168岁。于此观点相近者为清·刘毓松所著《通义堂文集·千金方考》,据其推算,独孤信评品孙氏的时间为梁`·大同三年(公元537)至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之间,当时孙适满20岁,自此上溯20年,当生于北魏神黾元年至二年之内(公元518——519年),如此,孙氏享受为164——165岁。
在铜川市耀州区东南的孙塬镇内,分布着药王祠、药王出生地、药王幼读遗址和药王墓等。相传,这里是唐代药王孙思邈的故里,保留着很多跟他相关的遗迹和传说。1992年4月20日,孙思邈故里被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2月16日下午,我和家人游览完药王山景区后,前往不远处的孙塬镇孙家塬村,寻访这里的唐代药王孙思邈故里。首先,我们来到药王正街北侧的药王祠,它是孙思邈故里最重要的古建筑。
拾阶而上,登临台地,迎面是药王洗药池。旁边的山坡上,有药王挂药柏。相传,孙思邈曾经在这两株柏树上晾晒草药,树干被压弯,形成了卧柏。
洗药池
挂药柏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敕封孙思邈为“妙应真人”;崇宁三年(1104),朝廷拨款修建药王山北洞庙宇,当地华原县利用此款对孙思邈故里祠堂也进行了扩建。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孙真人祠”。
洗药池北侧的高台之上,有两座南北相对的大殿,分别为“药王大殿”和“圣母殿”。它们始建于北宋时期,明清以来,多次修葺。在“文革”期间,这里遭到破坏,只剩下这两座大殿。
药王大殿和圣母殿
药王大殿
药王大殿和圣母殿的平面均呈“凸”字形,周围树木茂盛,环境优雅惬意。药王大殿内供奉着孙思邈的塑像,两侧山墙和后檐绘有孙思邈生平事迹的壁画;圣母殿内供奉着孙思邈父母的塑像,两侧山墙绘制二十四孝故事图。
药王大殿后面的墙壁上,镶嵌着两块清代的石碑,分别为竖立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62)的《重修孙真人祠暨圣母殿碑记》和《四方助绿善士信女姓名》。
圣母殿
清代石碑
在药王祠的东北角,有一段残存的夯土,长约10米,宽约2米,高约15米。上方长有树木,下方青砖包裹,为宋代以前孙原堡子的城墙遗址。千百年来,风吹日晒,历经沧桑,已经失去了曾经高大的原貌。
离开药王祠,沿着药王正街向东,尽头是老堡子旧址,为孙思邈的出生地。如今,这里三面临沟,建筑大多已毁,只剩下零星的几段夯土墙,以及几孔残破的土窑洞和大量的砖瓦残片。隔着山沟,放眼望去,一片荒凉。
在孙塬镇北侧,古槐路的尽头,有一个小院子,为药王幼读遗址。这里有一株古槐树,高约15米,树围45米,树龄已经1000多岁,旁边保存着孙思邈曾经读书的窑洞,以及一块清康熙十年(1671)竖立的敕封孙真人古宅碑。
孙思邈(581—682),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塬人。他少时学医术,博览经史百家,崇尚老庄学说,多次被皇家召见。他毕生研究医药学,总结临床经验和理论,收集方药和针灸等著作。其中,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影响最大,对医学发展影响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药王”。
传说玉皇大帝对孙思邈敬重有加,曾因其说情免除三条龙的罪过,而孙思邈也因此体悟了天地人的关系。
玄照长老在嵩山白鹊谷讲经,以勤奋、和善、慎言著称。玄照讲经,尤其善讲《法华经》,其讲经恰到好处,极有见地,每每讲经,总要数月余,颇有些诲人不倦的精神,聆听者也大有聚精会神、听而不厌的执着。这次开讲,尽管天气变化无常,或风雨交加,或烈日炎炎,或飓风袭扰,但听讲者仍座无虚席,不为所动。
讲经余月,玄照发现有三位老者与众不同,他们虽形貌各异,胡须花白,但都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尽管年事已高,却面色刚毅、稳如泰山,立如松柏。他们听讲,不当堂发问,似有不懂,也只是若有所思,绝不与他人交头接耳,或探讨之。
玄照感到此三者不凡,很想抽空与他们一叙。没曾想,直到讲经结束,都无暇顾及。这天,三位老者一大早前来与他道别。
他们说:“我们三个,都乃东海龙王之后裔,都服务于天庭,各在其位,各谋其政,兢兢业业已经好几千年了。数日来,听你讲经,获益匪浅,无以报答,以后有什么事相求,一定效力。”
玄照听了无话,只是感激。
第二年,天大旱,百姓找玄照求雨。玄照立刻想到那三位龙子,想到他们道别时的那一席话,便找来三位老者。
玄照说:“多日无雨,无以播种,难有收获,百姓度日如年,生活难以为继。你们司职雨水,可否与之方便?”
三老者说:“呼风唤雨,本是分内之事,但在天庭办事,也必须以律申报,按程序批准后方可一行。否则,擅行风雨,可是灭顶之罪啊!”
玄照说:“所言也是,可民不聊生,也不可见死不救啊!你们能否有一主意,解我之难处。”
三龙说:“有一个办法,不知长老能否去做?”
玄照说:“你们讲来,但凡可行,我一定在所不辞。”
三老者说:“有一人,自幼熟读诸子百家,通晓老庄,其精通中医药典,知印度医学中地、水、火、风之学说,通阿伽陀诸方和天竺国的按摩,行道家医法、养生、炼丹之术。他拒受官爵,独尊医道,治病救人,集古今方药之大成,著千金之方。此道家、佛界、世间高人也。”
玄照听此一说,问道:“世间有如此之高人?贫僧显然孤陋寡闻,竟有所不知。惭愧,惭愧啊!能否将大名告知予我?”
三老者说:“此人姓孙,名思邈。唐太宗李世民尊其药王。他名载天史,玉皇大帝也对他崇敬有加,他若能出面相助,那下雨之事,就一定可以办成。”
玄照又问:“我见他如何说呢?”
三老者笑了笑,说:“你只要按我们教你的办法去做,就一定万无一失。事情就一定会有结果。”
接着,三老者对玄照又如此说来,玄照点头。三老者见玄照明白,便告辞而去。
玄照找到药王,说明来意。孙思邈有些为难,说:“要我治病救人,我责无旁贷,可让我呼风唤雨,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你是有些难为我了,让我不知如何是好。”
玄照:“贫僧昨遇东海龙王之三子,恳请他们降雨,他们说,没有玉帝之手谕,他们怎好擅作主张呢?擅自行雨,杀头事小,只是日后无缘效力于天庭事大,何况也不是无路可走。于是,差我前来求助于你,希望你能鼎力相助,一定不要推辞。这样百姓就有救了。”
孙思邈说:“是要可以造福于百姓,福满天下。我自然没有什么好顾惜的。”
听药王如此一说,玄照十分高兴,他对药王表示一番感谢后,说:“我这就去请三龙子,他们降雨之后,会投身药王居所前的水潭,请药王务必善待他们,若天庭差人前来捉拿他们时,亦请药王将事情拦下,务必与他们说明事由,恳请玉皇大帝网开一面,法外开恩,免除他们的罪责。”
孙思邈答应,并说:“我一定不负所望,一定会将事情如实禀报玉皇,玉皇若知此地旱灾严重,定会对他们救百姓于水火的善意予以鼓励,赦免罪责。”
玄照回复三龙子,相约次日降雨。
次日一早,果然风雨大作,百姓无不欢喜,灾情顿解。
风雨几日后,玄照来见药王,药王说未见三龙子前来,也未见他们潜入潭中。
玄照诧异,说孙思邈话语不实。
孙思邈心情不爽,说:“我一生以诚心为本,怎会有不实之言语。医生若无诚信,病人之病患又如何手到病除,又如何治病救人呢?他们三龙子,虽为一方神圣,却也是救人之人,我岂能不救?”
说话间,一队兵将自天而降,见药王便问:“可见三龙潜于潭中?”
孙思邈问道:“可是天兵天将?”
兵将道:“是也。奉命捉拿擅司雨水肇事者。”
孙思邈说:“可是东海龙王之三子?”
兵将道:“正是。”
孙思邈说:“这事,其实是我之所为,请拿我见玉皇,我有话要与他说。”
兵笑道,“玉皇早知,此事不是你所为,也知你受人所托。玉皇口谕,若药王讲请,就依药王所奏,所涉及无论是谁,都网开一面,一律赦免。望药王于人间司药王职,守天然本分,普度众生。”
兵将话音刚落,三老者自兵将中显出,感谢药王搭救之恩。待兵将走后,对孙思邈说,你有所不知,玉皇大帝其实对人间发生的事是清楚的,迟迟不令我等下雨,是想让地下的人们有一个知天顺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万物生,皆万物有为,不可缺失,凡必如此。
孙思邈听后,恍然大悟,必说,玉皇不是不知,而是有所知;不是不管,而是要申明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告诉人们破坏了自然的和谐,就会有灾难发生;救病治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防而无病生,才是医治大道。这样,救灾,不如防灾;防灾,就不如谋求自然和谐。治病不如防病,防病不如身体和自然融合。
鉴于这样一个道理,孙思邈于后来在书中写到,顺天、自然、人道。他认为,人生理随四季而变,人随自然变化而变化,顺天而适,自然无病。他百余岁时在《千金翼方》中写道:“每日必须进行调气补泻,按摩引导为好,勿以康健便为常然,常识安不亡危,预防诸病也。”
他还说:“春七十二日,省酸略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季月各十余日,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