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性的发型是怎么扎的

古代女性的发型是怎么扎的,第1张

朝天髻  五代后蜀时发髻名。《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朝天髻是一种梳高髻于头当顶的一种髻式,宋代仍沿袭这种高髻。山西太原晋祠泥塑,有的发式就是梳的朝天髻。

垂鬟分肖髻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高椎髻  “高椎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挽成单椎,耸立于头顶,所《妆台记》记载:“宋理宗朝宫妃梳高髻于顶,巍峨高耸,号高椎髻。”在宋代山西太原晋祠女塑中亦有这种发式。

惊鹄髻  古代妇女发式。其形如鸟振双翼状。惊鹄髻式,在汉末三国(魏)时就有,马缟《中华古今注》:“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鹄髻。”历经两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长安城内仍流行这种发式。 是一种双高髻。梳理时,将发提起,编盘成惊状之鸟展翅欲飞的样子;也有先做好义髻后固定于头顶。据传此髻始于魏文帝宫中,后传入士庶间,到了唐代,风靡于长安城中。

双挂式之梳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髻”、“垂挂髻”、“双平髻”等

飞天髻  古代妇女发式,又叫“飞天紒”。是一种三环高髻,始于南北朝。《宋书·五行志》:“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髻直向上,谓之‘飞天紒’,始自东府,流被民庶。”其形是先将头发分三分,每分用丝绦缚住,向上盘卷成环状。出自宋文帝宫中,传至民间,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

凌云髻  凌云髻líng yún jì 唐 代妇女的一种高耸的发髻。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桂宫》:“ 丽华 被素袿裳,梳凌云髻。”

十字髻  因其发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种髻式。  北魏彩绘陶俑这种发式的编盘方法是:先将头发盘成一个“十”字行的发髻,再将余发在头的两侧各盘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钗固定即可。 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形象的图象资料如西安草厂坡出土的北魏彩绘陶俑,梳的就是这种发髻。魏晋之后各朝均很少见。

元宝髻其梳编法是将发拢结于顶,再置木或将假发笼蔽,呈元宝状。据〈晋书〉记载:“用发既多,不可恒载,乃先木及笼上装之,曰假髻或假头。”唐张雄夫妇合葬墓所出土之女俑亦类似这种发型。

莲花冠 古代冠名,因其形似莲花,故名。唐时已在士遮女子间流行,宋沿其制。冠上大多用金、翠羽等作装饰,颜色鲜艳,为官宦、士遮女子喜尚,一直很流行。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牡丹头  明代妇女发式。牡丹头是一种高髻,苏州盛行此式,后逐渐流行北方。《坚瓠集》:“我苏(苏州)妇人梳头有‘牡丹’、‘钵盂’之名, 鬓有‘闹花’、‘如意’之号”。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有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式高大,实际高约七寸左右,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这种髻当系假发衬垫,加以黏汁光润之。

“随云髻”类似侧拧之形式,其髻如随云卷动。据《国宪家猷》记载:“陈宫梳随云髻。”这种发式生动灵转,颇为仕女所好。

凤冠 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

倭堕髻  倭[wǒ] 堕[duò] 髻[jì]又叫“堕马髻”,发髻偏歪在头部一侧,似堕非堕,是东汉后期流行的一种时髦发式。古代妇女发髻式样。《玉台新咏·日出南隅行》:“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晋崔豹《古今注·杂注》:“堕马髻今无复作者。倭堕髻,一云堕马之余形也。” 唐许景先 《折柳篇》:“寳钗新梳倭堕髻,锦带交垂连理襦。” 清 余怀 《板桥杂记·轶事》:“ 三娘 长身玉色,倭堕如云。” 乐府诗集 《陌上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补 前面的灵蛇髻

  古代妇女发式,始自魏、晋时期。髻式变化无常态,盖随时随形而梳绕之。《采兰杂志》:“甄后既入魏宫,宫庭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视蛇之盘形而得到启发,因而仿之为髻。

      ”结发“在古代就是指结婚时:男女双方各取头上一根头发,合而作一结,男女双方从此结为夫妻。结发,是一种婚姻习俗。一种代表夫妻结合的仪式。

      古时候汉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15岁行笄礼,表明已经成年可以结婚。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此谓"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男女成人礼以后就代表着可以结婚了,对於婚礼古代人一样是极其看重,礼记中记述: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因此 到汉朝结发变成了结婚时的一项至关重要仪式,在洞房花烛夜新婚男女会各自剪下来一缕头发,然后将它们绑在一起以表明两人永结百年之好。《仪礼》中记述:主人入室,亲脱妇之缨。到底什么是“缨”呢?礼记中也有表明:女子许嫁,缨。其实缨指的就是一种五颜六色的头绳,女子到适婚年龄的年龄拥有了许配的对象,之后就用这个“缨”来绑头发。

 

      因此古时候如果有女子用“缨”扎了头发,就意味着他早已许配了别人只不过并没有嫁出去,缨是许嫁的标志,表明这一女子早已拥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官解下。等到他嫁出去的那一天这个“缨”就必须要由新郎官帮他摘下,然后各自剪下来一缕头发绑在一起,这就是完整的结发仪式,喻意着小夫妻会恩恩爱爱白头偕老。所以古代人就将男子初次结婚的老婆称之为结发妻子,也就是原配正室。

      说到这里呢我想到一句话:生活中要充满仪式感。我认为古代人的衣食住行其实很有仪式感,这种礼仪知识的存在让古代人一直心存感恩,也让许多人对人生充满了敬畏之心。

中国古代男子冠巾概述在讲解男子发型冠巾之前,要先说明两个不同年龄时不同发型的规定。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0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束发——纚,亦作縰:束发用的帛。宽二尺二寸,长六尺。(古尺一尺约合今二十三公分)。诗曰:岌岌冠縰,累累辫发。总:以缯为之。以束发之本,而垂余于发后,以为饰。儿童有一种发型称为——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1912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5
下一篇2023-09-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