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多少算正常?心跳一分钟正常值多少?

心率多少算正常?心跳一分钟正常值多少?,第1张

心脏是我们身体和生命的中心,我们的一生当中,心脏总是在不停的跳动的,一直都不会停歇,所以说心肌应该是我们身体里面最特别的一种肌肉了。我们都知道,心脏跳动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一分钟跳多少也是有范围的,那么,一般心跳多少算正常呢?

1、婴幼儿心率正常值

心率在年龄煎的差异很大,从出生到17岁,心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现减慢,小儿的心率快,主要是由于身体的基础代谢增高,新生儿时期心率表现很不稳定,平均每分钟120-140次;1岁以内的婴儿心率正常值在11--130次之间;2-3岁平均每分钟心率为100-120次左右。

2、儿童心率的正常值

13岁以前的儿童,男女心率基本相等,13岁以后女孩心率要较男孩快5次左右。4-7岁的儿童,平均每分钟心率在80-100吃左右;8-14岁时平均每分钟心率在70-90次左右。一般而言,身体强健、肌肉发达的小儿心率可低于这个值,因为他们的心肌发达。收缩有力的缘故,虽然心跳次数少,但心排血量足够身体代谢需要。

3、成年人的正常心率值

健康成年人心率每分钟约为75%左右(60—100次)。正常成年人在安静时为70—80次,女性稍快。情绪激动、紧张或运动的状态下,心跳会增快,反之,心跳会减慢;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的人心跳较慢。

4、老年人的正常心率

由于随着身体的衰老过程,机体的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的降低,老年人心跳偏慢,一般为55—78次。

5、哪些食物保护心脏

黄豆

黄豆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可促进体内脂肪和胆固醇代谢。

玉米

玉米油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六成的亚麻油酸,是良好的胆固醇吸收剂;玉米放在中药里则有利尿作用,并有帮助稳定血压的效果。

马铃薯

该食品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和钠、钾、铁等,尤其钾含量最为丰富,每100克中含钾502毫克,是少有的高钾蔬菜。心脏病特别是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多伴有低钾倾向。常吃马铃薯,既可补钾,又可补糖、蛋白质及矿物质、维生素等。

菠菜

本品丰富的叶酸,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此外,菠菜中的铁以及微量元素,还可起到补血之作用。

坚果类

杏仁、花生等坚果富含对心脏有益的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能降低患心脏病的风险。

薏苡仁

属于水溶性纤维的薏苡仁,可以加速肝排除胆固醇,保护心脏健康。

黑芝麻

黑芝麻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卵磷脂,能维持血管弹性,预防动脉硬化。

芹菜

芹菜所含的芹菜碱,可以保护心血管功能。吃芹菜要吃叶子,因为叶子才是营养精华所在。叶子的维生素C比茎高,且富含植物性营养素、营养价值高。芹菜也是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能够降低心脏病发作的危险性。

木耳

食用木耳能刺激肠胃蠕动,加速胆固醇排出体外。此外,黑木耳中含抗血小板凝结物质,对于动脉硬化、冠心病及阻塞性中风有较好的保健效果。

海带

海带属于可溶性纤维,比一般蔬菜纤维更容易被大肠分解吸收运用,因此可以加速有害物质如胆固醇排出体外,防止血栓和血液黏性增加,预防动脉硬化。

1、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平均在75次/分左右(60—100次/分之间)。心率可因年龄、性别及其它生理情况而不同。初生儿的心率很快,可达130次/分以上。在成年人中,女性的心率一般比男性稍快。同一个人,在安静或睡眠时心率减慢,运动时或情绪激动时心率加快,在某些药物或神经体液因素的影响下,会使心率发生加快或减慢。经常进行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的人,平时心率较慢。近年,国内大样本健康人群调查发现:国人男性静息心率的正常范围为50—95次/分,女性为55—95次/分。所以,心率随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变化而变化。

2、健康成人的心率为60~100次/分,大多数为60~80次/分,女性稍快;3岁以下的小儿常在100次/分以上;老年人偏慢。成人每分钟心率超过100次(一般不超过 160次/分)或婴幼儿超过 150次/分者,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正常人运动、兴奋、激动、吸烟、饮酒和喝浓茶后。也可见于发热、休克、贫血、甲亢、心力衰竭及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麻黄素等。如果心率在 160~220次/分,常称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心率低于60次/分者(一般在40次/分以上),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和运动员;病理性的见于甲状腺机能低下、颅内压增高、阻塞性黄疸、以及洋地黄、奎尼丁或心得安类药物过量或中毒。如心率低于40次/分,应考虑有房室传导阻滞。心率过快超过160次/分,或低于40次/分,大多见于心脏病病人,病人常有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应及早进行详细检查,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3)心脏每次收缩时由心室向动脉输出的血量叫做每搏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叫做每分输出量,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每搏输出量为70毫升,如果心率按每分钟75次计算的话,每分输出量约为5250毫升。心输出量的多少,是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一项指标。

安静状态下,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理想心率应为55~70次/分钟。

成人安静时心率大于100次/分钟(一般不超过160次/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兴奋、兴奋、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或处于感染、发热、休克、贫血、缺氧、甲亢、心力衰竭等病理状态,或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麻黄素等药物后。

成人安静时心率低于60次/分钟(一般在45次/分钟以上),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在长期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健康人和运动员中,或在甲状腺功能减退、颅内压升高、梗阻性黄疸、洋地黄、奎尼丁或心得安过量时,均可见到。

如果心率低于每分钟40次,应考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如果脉搏强度不均匀且脉搏率小于心率,则应考虑心房颤动。

扩展资料:

心率的日常保健:

1、改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熬夜、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静息心率。少喝浓茶,尤其是在睡觉前。否则,很容易导致失眠。也应该定期排便,以保持肠道畅通。

2、保持适当体重

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加快心率。因此,肥胖者需要通过锻炼保持健康,调整饮食。

3、保持心态平和

生活要平和,不要总是焦虑、愤怒,如果心率过快是因为紧张、愤怒等情况,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逐渐恢复平静。

-心率

-心率表

一,一般人的正常心率为60—100,你的心率在80—95之间,虽然偏上一点,还在正常值范围内。

二,心电图可诊断哪些疾病?

心脏跳动前,有很微弱的电流产生,这种电流叫做生物电流,它可以通过体液传导到人体表面。随着心脏跳动时间与次序的不同,人体表面电位产生相应的变化,用一种特殊仪器记录下来,便有波形产生。这种波形就称为心电图。

心电图操作很方便,操作时小儿毫无痛苦。主要用来诊断以下几类疾病:

1、心律失常:正常人心脏的跳动象钟表一样,是有规则、有节奏地进行的。一旦发生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心电图能比较客观地予以反映。

2、先天性心脏病:虽然心电图不是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诊断手段,但根据心电图改变及结合其他检查,可以推测病变的部位与异常。

3、后天性心脏病:结合病史能初步识别心肌炎、心包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后天性心脏疾患。

4、电解质紊乱及药物的作用:心电图能一定程度反映血中电解质的情况与某些药物对心肌的作用和副作用。

5、检查由心脏疾病所致的原因不明的晕厥。

6、在心脏手术与抢救危重病人时:用心电图连续监护,防止手术意外和监测患儿病情。

三,心电图是由一系列的波组所构成,每个波组代表着每一个心动周期。一个波组包括P波、QRS波群、T波及U波。看心电图首先要了解每个波所代表的意义。

(1)P波:心脏的激动发源于窦房结,然后传导到达心房。P波由心房除极所产生,是每一波组中的第一波,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

(2)QRS波群: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波,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继Q波后的一个高尖的直立波称为R波,R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因其紧密相连,且反映了心室电激动过程,故统称为QRS波群。这个波群反映了左、右两心室的除极过程。

(3)T波:T波位于S-T段之后,是一个比较低而占时较长的波,它是心室复极所产生的。

(4)U波:U波位于T波之后,比较低小,其发生机理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

正常 心电图是由一系列的波组所构成,每个波组代表着每一个心动周期。一个波组包括P波、QRS波群、T波及U波。看心电图首先要了解每个波所代表的意义。

(1)P波:心脏的激动发源于窦房结,然后传导到达心房。P波由心房除极所产生,是每一波组中的第一波,它反映了左、右心房的除极过程。前半部分代表右房,后半部分代表左房。

(2)QRS波群:典型的QRS波群包括三个紧密相连的波,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继Q波后的一个高尖的直立波称为R波,R波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因其紧密相连,且反映了心室电激动过程,故统称为QRS波群。这个波群反映了左、右两心室的除极过程。

(3)T波:T波位于S-T段之后,是一个比较低而占时较长的波,它是心室复极所产生的。

(4)U波:U波位于T波之后,比较低小,其发生机理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心肌激动的“激后电位”。

正常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值及意义如下:

(1)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V1-3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①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②QRS波群振幅: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20毫伏。如超过此值,可能为左室肥大。aVR导联R波不应超过0 5毫伏,超过此值,可能为右室肥大。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V5、V6导联主波向上,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R/S>1。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4)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 波型。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5)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段。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都不应超过005 毫伏。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正常S-T段向上偏移,在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毫伏,S-T 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6)T波:T波钝圆,占时较长,从基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较长、后肢较短的波形。T波方向常和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在Ⅰ、Ⅱ、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他导联可直立、双向或倒置。如果V1直立,V3不能倒置。在以R波为主导联中,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心前导联的T波可高达12~15毫伏。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中,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7)Q-T间期:Q-T间期同心率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一般心率70次/分左右时,Q-T间期约为040秒。一般可查表。凡Q-T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003秒以上者称显著延长,不到003秒者称轻度延长。

Q-T间期延长见于心动过缓、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力衰竭、低血钙、低血钾、冠心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作用、应用肾上腺素等。

(8)U波:振幅很小,在心前导联特别是V3较清楚,可高达02~03毫伏。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服用奎尼丁等。U波倒置见于冠心病或运动测验时;U波增大时常伴有心室肌应激性增高,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

四,(1)首先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征如下:

①P波具有窦性心律的特征。如:PⅡ、aVF、V3-V6直立,PaVR倒置。

②P-R 间期012~020秒,如合并房室传导延缓可>020秒;合并预激综合征则<011秒。

③P-P间歇之间差异>012秒。

(2)其次,根据窦性心律不齐心电图特征的图形改变特点,可把窦性心律不齐分为下列几型:

①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这一类型最常见,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是一种生理性表现。心律不齐与呼吸周期有关,吸气时心率加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其快慢周期恰等于一个呼吸周期,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则。

②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亦称非相性窦性心律不齐:这型较少见,心率的快慢与呼吸无关。图形表现常由慢突然变快,P-P间期的长短变化与呼吸无关。

③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此型常见于有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主要表现是夹有QRS波群的P-P间歇较不夹有QRS波群的P-P间歇为短,相差>004秒以上。

④精神性窦性心律不齐:与精神因素有关,如紧张时、激动时。常见于患者对心电图检查不了解,有惧怕心理,在开始描图时频率加快,而过一段时间适应后,频率减慢,遂成为窦性心律不齐。如在检查前做好解释工作则可避免。

⑤过早搏动诱发性窦性心律不齐:主要见于房性过早搏动。表现为在过早搏动之后出现节律不齐,过早搏动消除后,心律不齐即消失。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

1缺血型心电图改变正常情况下,心外膜复极早于心内膜,因此心室肌复极过程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发生心肌缺血时,复极过程发生改变,心电图上出现T波变化。

(l)若心内膜下心肌层缺血,这部分心肌复极时间较正常时更加延迟,使原来存在的与心外膜复极向量相抗衡的心内膜复极向量减小或消失,致使T波向量增加,出现高大的T波。例如下壁心内膜下缺血,下壁导联II、III、Avf可出现高大直立的T波;前臂心内膜下缺血,胸导联可出现高耸直立的T波。

(2)若心外膜下心肌层缺血(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则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心内膜开始先复极,膜外电位为正,而缺血的心外膜心肌尚未复极,膜外电位仍呈相对的负性,于是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向量。此时面向缺血区的导联记录出倒置的T波。例如下壁心外膜下缺血,下壁导联II、III、aVF可出现倒置的T波;前壁心外膜下缺血,胸导联可出现T波倒置。

2损伤型心电图改变心肌缺血除了可出现T波改变外,还可出现损伤型ST改变。损伤型ST段偏移可表现为ST段压低及ST段抬高两种类型。

心肌损伤时,ST向量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心内膜下心肌损伤时,ST向量背离心外膜面指向心内膜,使位于心外膜面的导联出现ST段压低;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ST向量指向心外膜面导联、引起ST段抬高。发生损伤型ST改变时,对侧部位的导联常可记录到相反的ST改变。

近年研究认为:心绞痛时,心电图上不同的ST段表现与心肌损伤的程度有关,且发生的机制不同。典型心绞痛主要是因耗氧量增加,引起供血不足远端心肌的缺氧,大量钾离子自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内钾离子增加,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异常升高,细胞膜出现"过度极化"状态,与周围极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未损伤心肌形成"损伤电流",使缺血部位导联上表现为ST段压低。变异型心绞痛主要因为冠状动脉痉孪性狭窄引起心肌急性严重缺血,细胞膜部分丧失维持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的能力,使缺血细胞钾离子外逸,导致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降低,细胞膜极化不足,与周围极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未损伤心肌形成"损伤电流",使缺血部位导联上表现为ST段抬高。

另外,临床上发生透壁性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往往表现为心外膜下缺血(T波深倒置)或心外膜下损伤(ST段抬高)类型。有学者把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归为:①透壁性心肌缺血时,心外膜缺血范围常大于心内膜;②由于检测电极靠近心外膜缺血区,因此透壁性心肌缺血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心外膜缺血改变。

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的伴有ST-T改变,其中ST-T段以下移为主(21例,占913%)。心绞痛发作时,ST段下移大于05 mV,均随疼痛缓解而有恢复,甚至可恢复至等电位线。前后平均改变幅度为015,T波改变为倒置与直立不等,有3例在心绞痛发作时T波反而直立,即使是在T波倒立而疼痛缓解到T波变浅的病例中,平均改变幅度为0075,由此看出,本组心电图改变是以ST段下移为主,而T波改变则不明显。同时,这种改变常呈较大的暂时性变化,即随心绞痛缓解,这种改变可以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从各例ST-T改变的导联来看,以前壁导联改变为主(75%),其余为下壁(25%),较符合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病变较其他支预后要差的一般规律。同时有9例是在2个部位以上(下壁+前壁),有4例(174%)其ST-T改变是在非梗死区域。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取决于冠状动脉硬化病变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包括:①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②是否有冠状动脉痉挛。③侧支循环的多少。④心肌耗氧量的增加等因素作用。已有愈来愈多的材料证明:冠状动脉痉挛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及猝死有密切关系。认为不仅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可以发生痉挛,原发性的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同样可以发生痉挛,此时出现较明显的心电图变化伴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发生猝死的重要因素是缺血部位心肌的静止膜电位降低,亦或儿茶酚胺增加,心肌细胞释放钙离子,这种改变在心绞痛尤其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时常存在,不少患者在猝死前已有前驱信号,但认为是一般的心绞痛而未引起重视,因而失去了积极治疗的时机。因此,应当重视并认真对待不稳定性心绞痛对减少猝死发生有重大意义。

心电监护仪上的数据一般包括:

①、心率(一般在最上面,正常值60—100,单位是:次/分);

②、血压(包括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正常值为90-140,舒张压正常值为50-90,单位为mmHg,如120/80mmHg就是正常血压);

③、血氧饱和度(正常值90—100,一般人都是99-100,越缺氧越低);

④、呼吸:正常值16-22次/分;

⑤、体温,正常值小于373℃,大于373℃就表示发烧了,有些监护仪上没有这项。

扩展资料:

作用

1并可与已知设定值进行比较,如果出现超标可发出警报的装置或系统。

2监护仪与监护诊断仪器不同,它必须24小时连续监护病人的生理参数,检出变化趋势,指出临危情况,供医生应急处理和进行治疗的依据,使并发症减到最少达到缓解并消除病情的目的。监护仪的用途除测量和监护生理参数外,还包括监视和处理用药及手术前后的状况。

成年人每分钟心跳大约是七八十次,但在60到100次之间都属正常。劳动时比安静时要跳得快些,女的比男的要跳得快些,孩子比大人要跳得快些,新生儿每分钟可以跳到150次。平均说来,如果一个人活100岁,那么,他的心跳次数加起来总共可达40亿次左右。

在平时,假如成人安静时每分钟心跳超过了100次,医学上就算作“心动过速”;少于60次的,则是“心动过缓”了。还有些人的心跳会时快时慢、跳跳停停。这些,都属于心跳异常的范围。心跳异常是心脏病觉状之一。

不过,心脏和身体许多器官一样,工作能力也是可以变化的,它有很大的伸缩余地。

据研究,认真做完一套广播体操,每分钟心跳可能增加二三十次。人在愤怒、恐惧的当儿,学生临上考场的一刻,心脏也会“怦怦”地加快跳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运动员,心跳达到每分钟一百七八十次。让一些人身30公斤重物奔跑300米,他们的心跳每分钟超过200次。医学资料竟有心跳高达270次的记录。

加快心跳的目的,是为了多送血液,满足身体的劳动、运动和特殊情况下的需要。要是心跳过少,血液供应不足,身体得不到必须的氧气和营养,人就无法正常地生活,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生理学家发现,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和进行激烈运动的人,他们的心脏得到了锻炼,心跳次数比常人要少得多。我国当今有位足球运动员,每分钟心跳才37次;1928年奥运会上,有位运动员,每分钟才28次。原来,心脏得到更好锻炼的人,心肌纤维变得粗大,心室壁变得厚实,心脏本身也扩大了。英国一位前世界马拉松赛冠军于70岁因癌症去世后,医生发现他的心脏比正常人约重30%,送血管道——冠状动脉约粗1倍。这样的心脏收缩起来自然非常强劲有力,每次跳动输送到全身的血液要比普通人成倍地增加。所以,虽然跳得少,可由于血多,也能满足身体的正常需要了。

有关材料告诉我们:有个脚气病人在恢复期,每分钟心跳不足30次;我国东北有个建筑工人,每分钟心跳一度只有27次;有个名叫桃乐珊·史提文斯的人创心跳最低的世界纪录,每分钟仅跳12次。

第一: 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60次~100次/min(成人),比较规则。神紧张、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过度疲劳、严重失眠等常为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平时没有症状,没有什么问题的。

第二: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平均在75次/分左右(60—100次/分之间)。心率可因年龄、性别及其他生理情况而不同。固有心率正常值可参照以下公式计算:1181-(057×年龄)。

第三:心跳次数知多少成年人每分钟心跳大约是七八十次,但在60到100次之间都属正常。平均说来,如果一个人活100岁,那么,他的心跳次数加起来总共可达40亿次左右。

第四:心率在静息状态的下的正常值是60-100次每分,在运动时是会增快的,具体的增快的幅度每个人是不同的,需要针对性的分析,但是只要没有不适的症状以及心慌的情况,就是正常的。

第五:正常人的心跳在60-80次每分都是正常的。每个人的基础心率因精神、饮食、代谢而不同。必要时行心电图检查及心脏彩超检查。可以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第六:正常心脏跳动的节律是60-100次/分。高于100以上是心动过速。高于120需要药物处理。心率快不一定是心脏有问题,平时比如紧张,激动时也可以出现心跳过快,只要没有呼吸困难等,一般都不需处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338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