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瓶。
防晒霜用量一般是2毫克/平方厘米。以面部防晒霜的用量,差不多要用到1枚1元硬币大才足够。要足量、反复多洗涂抹防晒霜才能起到较好的防护效果。所以防晒霜需要用瓶装才能够一个夏天的用量。
防晒霜的SPA是指防晒产品对中波紫外线的防护指数,主要指的是产品对中波紫外线的防护效果。SPA值越高,防中波紫外线的作用越强。 SPA值数每一个单位代表能在日光下停留15分钟而不受UVB伤害。
防晒都看。
防晒品标签上与防晒效果有关的标识有两个,一个是SPF值,另一个是PA等级。
SPF是防晒的重要指标,就亚洲人的肤质来说,日常防护可选用SPF10~SPF15的防晒品;如果从事游泳、打球等户外活动时,可选择SPF30-50的防晒产品。
PA指数是指测量防晒品对UVA的防御能力的检测指数,它是1996年日本化妆品工业联合会公布的“UVA防止效果测定法标准”,也是目前日系商品中最广被采用的标准。防御效果被区分为三级,即PA+表示有效,PA++表示相当有效,PA+++表示非常有效。
概念历史。
大约公元前5000年,织物开始出现,埃及人、印第安人用棉花、羊毛和亚麻纤维等织成衣物,为了防晒,许多热带国家流行起宽边帽、各种各样的头巾、穆斯林的白色软帽、面纱、宽松的长袍、裙子等。古埃及妇女繁冗的头饰既可作为装饰,又能遮阳。
公元前5世纪。在奥林匹克运动诞生的古希腊,当时参加露天格斗竞技的男人们将橄榄油抹在赤裸的身体上,并撒上少许粉末以便于竞技时互相抓握。涂抹橄榄油后的肌肤不仅不易晒伤,更变得滋润而有光泽。古希腊人拉开了人类防晒史的序幕。
从古至今,人们最常用的防晒工具是伞。在中国、埃及等古国,硕大的遮阳伞被王公贵族所喜爱,这种伞也称作华盖,是显贵与权威的象征。
进入18世纪,可以遮阳的伞成了名媛淑女的随身必备用品。1909年德国艺术家恩斯特·路德维格·凯尔希纳(ErnstLudwigKirchner)创作的画作《伞下的女孩》中能够遮阳避雨的伞在当时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装饰品。
1938年,奥地利人弗兰兹·格瑞特(FranzGreiter)将人们从用天然植物防晒的阶段拉到了使用化学品防晒的现代社会,他研制成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支防晒霜,叫做冰川防晒霜,虽然它只有非常低的SPF指数,但仍然是防晒史上的里程碑。
1944年二战时候同盟国药剂师本杰明·格林把红凡士林、可可脂、椰子油混在一起就成了助晒的Coppertonesuntancream。他将自己的“杰作”发送给二次大战期间上战场的美国士兵使用,使得防晒油开始被大规模地使用。
1962年,弗兰兹·格瑞特提出了阳光防护系数(SunProtectionFactor,SPF)的概念,从此防晒指数可以用单位来计量。1978年,美国FDA设置了规范防晒霜的安全和有效性标准,主要就是建立了SPF的测试方法和产品的标签规范。
1988年,美国FDA给UVA防晒成分Avobenzone(阿伏苯宗)亮了绿灯。1997年,FDA允许化妆品公司在推广营销的时候说明Avobenzone可以提供有效的针对UVA的保护。
以上内容参考-防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