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运河

世界上最早的运河,第1张

京杭大运河,我肯定,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它南起浙江

杭州,北至北京通县北关,全长1794公里,贯通六省市,流经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其开凿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首次在扬州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而至7世纪

的隋炀帝时期和13世纪的元代,又先后两次大规模地开凿运河,终于建成了这条沟通我国南北漕运的大动

脉。 从天津到通县北关、张家湾一段,叫北运河,又称之路河,全长186公里。从通县至北京城的一段名通

惠河,该河是元代初年由伟大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修建的。因北京地势比通县高,在通惠河上

修筑了五道闸门,控制水位,使南来的大船才可直达北京城内的积水潭。那时积水潭"舳舻蔽水",成为一个

南北漕运的大港口,附近市场繁荣,盛况空前。 京杭大运河畅通了数百年,这对促进大江南北经济文化的交

流,解决南粮北调等问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自19世纪后,由于南北海运开辟,津浦铁路通车,加之黄

河改道淤塞运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被断航,只有江浙一线仍畅通无阻,并成为旅游热线。 为适应我国现代

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已在北京通县北运河、温榆河等四条河流的交汇处,即通州北关、张家湾的

古运河遗址中,兴建起大运河旅游区及纪念馆等,广大中外游人便可到此一览昔日京杭大运河的迷人风姿。

可是,我去过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现在污染好严重,希望早日治理

世界名画

画作名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创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俄国)

创作年代1870~1873年

风格批判现实主义

规格1315×281cm

材质布 油彩

存藏处圣彼得堡 俄罗斯国立美术馆藏

背景介绍

在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就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完成在他取得公费赴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考察之前(因他的毕业创作、油画《眶鲁的女儿复活》一画而获彼得堡美术学院的金质奖》),也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最初艺术体现。

在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

1869年,还在学生时代的列宾去涅瓦河野游,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远处一些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东西在向前爬动,渐近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那些蓬首垢面、衣衫槛楼的形象使他感到震颤。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也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 (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 再次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花了3年时间,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最后终于完成这幅的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1873年,评论家斯塔索夫在一份杂志上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是这样评价的:“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确, 这幅油画无论从思想性上还是从技巧上都可称得上是7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

作品赏析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 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 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现据画家本人的记述,分别来详细介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的情况:

最前一组共四人,领头的名叫冈宁,他的表情温顺,然而性格坚韧,具有一种内在的意志力,此人约有四五十岁。他那双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额 更加突出,显出了他的智慧。列宾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他原是个神父,后来被教会革职,一度充任过教堂唱诗队的指挥。他身体结实, 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紧,而身上的麻布衫却满是补钉。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在他右边的一个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农民汉子,他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冈宁絮叨着什么。这个形象起着衬托冈宁的前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后面是一个细长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挡住了。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头显得尖小一些。他挺直着身子,这样可使纤索松弛,好像是想省点力气。这个瘦子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原来是个水手,叫伊卡尔。他的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显然,他的脾气一定很倔强,是个农村硬汉于。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干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

中间一组也是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来这个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正用于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据痛了皮肤的纤索。画家在这个新的受压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种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剥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个少年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架,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宾为画这个少年纤夫,曾从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选了一个作模特儿。少年拉纤这种现象,也如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力一样残酷,这是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的罪恶,也是画家所要抨击的主要目标。紧靠在拉里卡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助黑, 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他和前面的少年, 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对比。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却系在一根绳索上。 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 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棕 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他未来的路程意味着更 大的厄运,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挞靼人。

最后一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个退役军人,白色的衬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背后一个皮肤黝黑,巡回展览画派评论家斯塔索夫说他是个流浪的希腊人。最后一个人只见到 了他的低垂的头顶,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个小坡上移动。 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等色调来描绘上半部的空白,使这条伏尔加河流显得更为惨淡了。这是为了加强人物的悲剧性,烘托干燥炎热的天气 (列宾在冈宁和伊卡尔两个人物身上曾作过一些改动,尤以伊卡尔缠着白布的头改动得最多)。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描绘的焦黄的河岸、空蒙的天空、只显露一点蓝色的河水,以及那几个迈着沉重脚步、挣扎在生存边缘的纤夫,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美术想象

作者简介

列宾(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1844—1930),是俄国19世纪后期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 。

列宾在所有作品的创作中,总是认真写生,寻求最具典型性的环境和人物形象,一丝不苟地描绘、推敲,因而他的作品显得极为生动感人,为俄国风俗画增添了新的语言,被誉为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十月革命后,列宾居住的故乡——俄国边境省份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因签署“苏芬条约”划为芬兰领土。列宁曾多次写信请他回到祖国,但终因年老力衰而未能成行,直到1930年9月病逝故乡。

一提到白英的名字,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汶上老人白英”和戴村坝、南旺分水的故事。白英对山东境内运河两岸的地形和水情非常熟悉,又热心水利,他成功地解决了运河中段水源不足的问题,为大运河全线的航行畅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纵贯祖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许多闻名世界的规模巨大的工程之一。它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全长共一千七百九十四公里,流经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

在古代,大运河是全国南北的交通干道。为了维持国家的开支和满足统治者骄奢*逸生活的需要,历代封建统治者每年都要从江南搜括巨额粮米和财物,运到北方,称为漕运。 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的临清到济宁河段,地处丘陵地带,地势高,水源不足,因此多数河段岸狭水浅,不能通行重载船只。此外,又常受到黄河决口的影响,河床经常淤塞,因而运河航运时断时续。

明初建都南京,南北大运河没有受到重视。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怎样改造大运河,保证漕运畅通,就成为明王朝亟待解决的问题。 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等人奉命征调民夫十六万五千多人,疏通运河,重点放在山东丘陵地带的会通河段(从临清到须城安山)。但是会通河缺乏水源,宋礼等治河官员对提高会通河航运能力这一关键问题毫无解决办法。后来,采纳了汶上县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才使会通河得到了充足的水源,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航运能力。

白英认真总结了会通河水源不足的原因,认为主要是以前选择的分水点不合理。白英经过仔细勘察分析,建议把位于会通河道最高点的南旺镇作为分水点,称为水脊。白英又全面分析了会通河附近的河流、水源分布情况,看到在河的东侧,南旺镇南面有沂水、泗水、洸水,水源比较丰富;南旺镇北面只有大汶河,它分成两个支流,一支向北流经东平县境入海,一支向南流入洸水。为了解决南旺镇北面水源不足问题,白英建议改建元朝的堽城坝,阻止汶水南支流入洸水;同时在东平县的戴村修筑拦水坝(即戴村坝),阻止汶水北支入海,把大汶河的全部水量和它沿线的泉水溪流引到南旺注入会通河。他还建议在南旺修建分水闸门,使六分水向北流到临清,接通卫河、四分水向南流到济宁,会同沂、泗、洸三水入黄河(当时黄河是经徐州再折向东南,到淮阴和淮河汇合入海的)。为了便利航运,白英针对地形高差大、河道坡度陡的特点,建议在南旺南北共建水闸三十八座,通过启闭各闸,节节控制,分段延缓水势,以利船只顺利地越过南旺分水脊,经临清直达京师。 为了保证充足的水源,白英还建议利用天然地形,扩大会通河沿岸的南旺、安山、昭阳、马场等处的几个天然湖泊,修建成水柜,并且设置斗门,以便蓄滞和调节水量。同时,开挖河渠,把附近州县的几百处泉水引入沿河的各水柜。

由宋礼为知己作后盾,作为总工程师的白英,进行了八年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并完成了伟大的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在坎河口修戴村坝,逼汶水南行;开挖八十里长的小汶河,引汶水南到南旺;怕汶水旱时不足,又于运东地区挖掘三百余泉,分成五派水系济运;在南旺汶水入运处筑砌一道三百米长的石护坡,并在迎汶处建了一个鱼嘴形的分水水脊,汶水“三分下江南,七分朝天子(北行)”;沽头至临清间建起三十八座闸坝,调节水量;设立安山、南旺、马踏、昭阳四湖为水柜,涝时蓄洪,旱时济运。

从此,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畅行无阻,漕运能力大大提高,每年从东南运粮米几百万石(最高达到五百万石),接济京师。大运河真正成为南北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内河航运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永乐十七年(公元一四一九年),南旺水利枢纽工程告竣之后,工部尚书宋礼带着布衣白英进京复命。走到德州桑园驿,已被八年的过度操劳榨尽心力的白英,竟然呕血而死,遗嘱葬于彩山(汶上县城东北)之阳。至为悲伤的宋礼深知老友的心思,他是死后也要听汶流泉突、看坝安湖宁、迎送运河的帆来帆去啊。悲伤的宋礼谨遵知音的遗愿,返回汶上,将白英葬于彩山之阳,而后回京,将白英的功绩奏明了皇上。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好官,能于乡野间识得英雄,更不仗势贪功为己。白英死后,明清历代为他建庙立祠,广颂业绩明永乐皇帝追封他为“功漕神”,清乾隆皇帝勋封为“永济神”,光绪皇帝勋封为“白大王”。至今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仍保存着占地56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分水龙王庙。

南旺分水工程具有历史长,效益显著的特点,有关专家认为,该工程堪与都江堰工程相媲美。直至1855年黄河决口北徙、运河停运,才逐步废弃不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罡城坝和戴村坝仍旧维护使用于灌溉、防洪和河道整治等。中国著名民间水利专家白英作出的巨大贡献一直被世人所称赞。

  经过几十亿年的海相沉积和陆相沉积,在“晋宁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玛拉雅运动”等地质运动的作用下,造就了长江三峡地区奇特的地貌景观和山川形胜。

  三峡由雄伟险峻的瞿塘峡、幽深秀丽的巫峡、滩多水急的西陵峡组成,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止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这里四季分明,冬稍冷,夏炎热,气候垂直分带明显。动植物种类繁多,三峡库区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物种有150种、珍稀濒危植物5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54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67种,探明储量的有54种,开发利用的有39种。已探明16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10位。

  长江和三峡的形成

  长江

  我国第一大河。长度居世界第三位。源于沱沱河,出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流经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至湖北宜昌河段称川江,扬州以下称扬子江。流经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在上海市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

  长江三峡的形成是漫长的地质演变的结果。8亿年前,我国南方发生了“晋宁运动”,使这片露出海面的扬子古陆普遍发生褶皱、变质,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形成以花岗岩为主的坚硬侵入岩,这就为建筑三峡大坝提供了优良的坝基基础。

  大约在古生代时期(开始于距今57亿年,结束于距今23亿年),三峡地区主要为海洋环境。中生代三叠纪末期(距今约19亿年)的 “印支运动”使三峡地区上升,海水退去,由大洋转为陆地。

  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所造成的自北向南的推动力与太平洋壳自东向西的阻力共同作用,形成三峡地区现代地貌的基本骨架——川东皱褶带、盆周山地及鄂西山地,古代长江顺着山间低凹地带向东流去。

  喜马拉雅运动形成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古长江河源水系,汇聚起四川盆地内巨大的水量,沿着古代长江流路向东流去。当它流经泥岩、页岩和砂岩出露较多的向斜地段时,由于岩性松软,便形成宽敞的河谷;流经以石灰岩为主的背斜山地时,因岩性致密坚硬,抗蚀力强,江水顺着较发育的垂直裂隙向下侵蚀,两岸谷坡岩层失去支撑而崩塌,形成幽深险峻、峭壁临江的峡谷。经过漫长岁月的雕饰,天地间鬼斧神工般地造就了一个驰名中外的奇峡——长江三峡。

  关于三峡的起源和时代问题,目前还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有先成河、顺向河、迭置河和袭夺河等四种假说。至于三峡形成的时代,有学者认为在侏罗纪或白垩纪,也有学者认为在第三纪以后。三峡的形成仍是自然之谜,还需进一步研究,待后人揭开谜底。

  硅化木

  硅化木也称木化石,侏罗纪古老树木死亡后的茎杆被埋藏在地层中,茎杆周围的化学物质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的次生木质部的细胞中,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了木化石。因为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常常称为硅化木。

  长江三峡

  瞿塘峡 一称夔峡。长江三峡之一。包括风箱峡和错门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其中白帝城至大溪间为狭窄谷地;长8公里,为三峡中最短的峡。两岸悬崖壁立,江面最狭处只有百余米,江流湍急,山势峻险,号称“天堑“。西口称夔门。大溪至大宁河口为大宁宽谷,长25公里。

  巫峡 因巫山得名,一称大峡。长江三峡之一。包括金盔银甲峡和铁棺峡。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绵延约40公里为狭窄形谷地。长江横切巫山主脉的石灰岩层,峡谷特别曲折幽深,高峰海拔1000米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并列江边,以神女峰(望霞峰)最奇。

  西陵峡 长江三峡之一。西起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东至宜昌市南津关,全长120公里。分为四段:官渡口至香溪间为香溪宽谷(长约45公里);狭窄形谷地;香溪至庙河间为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和崆岭峡;狭窄形谷地。庙河至南沱间为庙南宽谷(长约33公里),开阔谷地。南沱至南津关间为灯影峡及黄猫峡。峡谷段合长42公里,狭窄形谷地。两岸峭壁巉岩,以牛肝马肺峡最险。

  三峡气候

  唐代诗人元稹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三峡云的形成有科学道理。三峡地区云雾受海拔高度、山脉地形(山脉的走向、坡向、坡度、山谷、山顶、隘口等的差异)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在季节、气温、光照、气流、水份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姿态各异的绮丽景观,有的云雾围绕着山峰盘旋飘动,忽而离散,忽而聚合;有的云雾直接从水面上缓缓上升,断断续续,若即若离,而且离地面很近,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云雾姿态多变,且不在同一平面,最高的在山蜂顶上,最低却在水面上,升腾变化,令人产生无尽的睱想。

  三峡动物

  三峡地区有动物73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0种,二级保护动物有54种。

  鸟类33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3种: 黑鹳、金雕、白肩雕。二级保护的有36种: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白琵鹭等。

  兽类10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4种:川金丝猴、云豹、金钱豹、虎二级保护动物的有16: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猕猴等。

  金雕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栖息地海拔多为1500-4000米的中高山,草原或针叶林山区,冬季大多到平原或农田、林地上空活动。山地营巢于悬崖峭壁上的平台或凹处,在林地可营巢于树龄较长的高大乔木上。窝卵数二枚,偶见三枚。捕食能力强,捕食对象主要以体型稍大的鸟兽为主,如野兔、雉类等,在有些地区繁殖期甚至以当地数量很多的刺猬为主要食物。巫山、巫溪、兴山县等地有发现。

  鱼类27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3种:中华鲟、达氏鲟、白鲟。二级保护的有1种:胭脂鱼。

  两栖类3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种:大鲵。

  爬行类35种:乌龟、中华鳖、烙铁头等

  三峡植物

  三峡地区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极高,三峡地区的管束植物有6088种,其中包括种以下等级(亚种、变种、变型)1100多个,分属于208科,1428属,约占全国植物总数的20%,其中种子植物占全国种子植物总数的22%。

  代表性植物:红豆杉、珙桐、古银杏、桫椤树、黄桷树、罗汉松、大茶树、中华蚊母、疏花水柏枝、方竹、楠木、崖柏等。

  疏花水柏枝

  为三峡库区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巫山、巴东、秭归三县沿江两岸水位消涨带内的较平坦沙滩地,其土壤为冲积土,且常与石块混杂在一起,少数情况下,也分布于海拔高度为80-130M之间带内较平坦的石块缝中。作为河滩植被类型,其生境单一,且在长江汛期常被洪水淹没,因而群落物种构成简单。

  阴沉木

  阴沉木又称乌木、炭化木,有"东方神木"之称。阴沉木多为杉木,是数千年乃至上万前的古树沉入江河、沼泽淤泥中,经河水、泥沙及碳化环境的长年侵蚀、渗透,其木质结构逐渐被碳化而变得质地坚硬细密,古朴沉重,表面光滑怪异,具有铁的质感的一种“沉积木”。近年来,在重庆的三峡库区多有发现。

  阴沉木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产物,对于研究历古地史时期的地理、气候、环境以及对当时植物物种发展与演变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

  冶锌遗址

  关于我国古代炼锌的起源时间问题,一直是世界冶金史上的重要课题。明末的宋应星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对锌(当时称“倭铅”)的冶炼做过记载,但由于过于简略,使后人难以明了当时的关键技术过程。丰都县境内炼锌遗址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古代大规模的炼锌遗址群,在全国乃至世界考古中实属罕见。通过对该遗址群的综合考察,为研究我国古代炼锌技术的起源、发展和进步过程,提供了极为丰富、完整、系统、科学的考古资料,使丰都乃至重庆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研究的中心之一,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古代炼锌技术的研究进程。

  丰都县境内三峡淹没区现存炼锌遗址多处,主要分布在长久沿岸的一级阶地上。窑炉选择多在台地临江及小冲沟两旁的边坡地带。这一选择主要有4个原因。1、少占良田2、利用坡地自然抽风,增加窑炉的燃烧性;3、坡地便于倾倒炉渣;4、便于原料及产品的运输。

  长江三峡是中华文明最璀璨的地区之一。千百年来,三峡人与山水为伴,世代耕耘,辛勤劳作。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三峡人大山一样宽厚坚忍的性格,大江一样豪放旷达的气度。那些延伸在峡江绝壁上的栈道,勒在峭壁上的纤痕,留在峡江两岸岩石上的纤道,纤夫在急流险滩中高亢昂奋的号子,都真实记录了三峡人的生存状态,见证了三峡人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在与山水的撞击中,三峡人传承历史、创造文明,形成了独特的三峡文化。

  三峡民居

  受地理地貌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民居选址大多背依青山,面临流水,自然质朴,随形造式,充满了强烈的山地意识,形成极有特色的人文地表景观。民居建筑多以穿逗式、干栏式为主;其建筑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造福防灾的功用观,人地和谐、乡土特色的审美观,崇拜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观,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木刻《石柱县向氏族谱叙考》(1936年刻)

  该木刻纵31米,横535米。3300余字,楷书。“叙考”文字叙述了居住在重庆石柱县桥头乡向氏家族的源流、支脉情况。元代战乱,向氏的一支避乱入蜀;明洪武年间(1368-1398),又一支“奉旨”入蜀(即明初的“湖广填四川”)。其后裔广居万州、丰都、忠州、石柱等地。该木刻文字是研究桥头乡向氏家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中国百姓的族谱,其载体一般为纸本书籍,而此“叙考”为木刻,实属罕见。

  背篼、背荚、打杵子

  三峡库区丘陵、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7%,由于山高坡陡,道路陡峭、狭窄;因此人力运输多以背负为主,背篼、背荚成为当地主要运输工具。打杵子成为人力运输休息时负重的一种工具。

  三峡纤夫

  历史上对三峡纤夫拉纤有生动描述。

  清代的著名学者陈明申在《夔行记》中记载:“大船用纤夫五六十人,小亦二三十人,上拉下推,逆流而上。遇滩合三四船之纤夫百余人,共拉一船”。古代三峡的拉纤,最为惊险壮观!纤夫裸露着脊背,古铜色的肤色,凸起的筋骨,大汗淋漓的额头,轮廓分明的脸写满了大山的风骨,肩胛上勒出深深的发红的印痕,一双粗壮的大手拽着纤绳,逆流而上攀爬在峭壁与险滩之间,拼尽全力牵引大船。拉纤的夥掌头在不时的高喊注意前方的道路,船上的蒿工点蒿不断,纤夫的号子声、喊声响成一片!纤夫拉纤的纤绳,是用竹篾和麻绳纽编而成的,一般长约百丈,用之前要放到石灰水里煮以增加韧性。因此,在唐代称之为“百丈”,清以后称“纤绳”,沿用至今。每船备有大中小三根,大的称“坐藤”,重载船过凶滩时用;中者称“二行”过一般险滩时用;小者称“飞子”,空驶或过缓流时用。

  峡江滩多水急,拉纤人的生活极为艰难! “可怜牵船人,水湿半头裤,一步千滴汗,双手攀石路 ”。在前行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掉下悬崖成为祭祀江流的亡灵。年复一年,三峡纤夫用生命和勇气,拉动着急流中的舟船和三峡两岸的经济发展。随着三峡工程的完工,纤夫拉纤已成为过去,在与凶滩恶水搏斗中喊出的船工号子已成为江上绝唱!三峡两岸崖壁上,那些千百年来,纤夫用纤绳和血汗磨出的道道沟痕和凹槽的纤夫石,它们(纤痕)一起见证了三峡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见证了长江水运的苦难,蕴含着深刻而悲壮的人文精神。

  千百年来,三峡人因河制宜,创造了适合大小河流、不同河段、不同水势行驶的各式船只。据了解:往来于川江上游的船只,有上百种之多,最常见的也有数十种。其种类之多,造型之独特,在全国实属罕见。

  这些船是我们在三峡地区征集的。 有蓬的是峡江上最常见的打渔船,这艘船身狭长,船底较平,船头船尾两头上翘,长约10米,宽约1米的船名为辰驳子。因形如柳叶,当地人又称之为“柳叶舟”。主要航行在大宁河和神农溪、马渡河等江流上。它们是三峡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用具。

  这些造型各异的三峡木船,对沟通东西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以及内河航运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川江舟楫文化。

  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有三峡百万移民的无私奉献,也是中国人民勇气和智慧的体现,更是综合运用当今世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结晶。三峡枢纽工程竣工以后,将彻底改变长江的面貌,瑰丽三峡与雄伟的大坝建筑珠联璧合,让你不由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巧和现代科技改天换地的神奇。

  1956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视察工作期间,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的诗作,表达了修筑三峡水库的宏伟设想。《水调歌头·游泳》手迹

  三峡寻梦

  千百年来,峡江地区以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三峡人的生产生活、思想文化,利用三峡,修建水利工程,造福人民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

  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创办了《建设》杂志,遂将《实业计划》发表。就在《实业计划》之“改良现有水路及运河”一节中,除阐述整治长江口至重庆间的航道,建设沿江港埠等航业问题外,便是长江上游的水利开发。后在演讲《民生主义》时明确提出利用三峡水力发电的设想。

  1924年8月17日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演讲《民生主义》,就明确说明是在三峡建坝发电。

  “象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马力的电力,比现在各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

  孙中山《民生主义》

  毛泽东在1 9 5 3 年1 2 月第一次考察长江时,把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请进自己的船舱,详细地询问了长江流域的治理规划,探讨了治水大计。

  1958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南宁会议上委托周恩来亲自抓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同年3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成都工作会议,通过了周恩来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正式决定兴建三峡工程。“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个彻底征服长江的宏伟蓝图在这位伟人胸中诞生了。

  三峡移民精神

  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库区百万移民,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以民族大义为最高道义,自觉舍弃家庭利益和个人利益,顾全大局、舍家报国。

  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

  广大移民干部为了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要求,以移民为先、以移民为重,舍己为公、无私奉献。

  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有关省市、中央部门在三峡库区建设和移民工作中,相互理解、倾力支持,万众一心、团结协作。

  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广大移民和移民干部,在三峡库区建设和“重建家园”的实践中,不畏艰险、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奋发有为。

  2002年末—2003年初,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以“感动中国”为主题,评选出了10位年度人物和一个特别贡献奖。候选人来自各个领域,但他们共同的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感动了整个中国。三峡百万移民因为“舍小家为大家”荣获特别大奖。“让三峡博物馆代表移民收藏这段历史,让三峡博物馆成为移民的精神家园。”2003年7月3日,三峡百万移民获得的“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特别贡献奖的奖杯和证书正式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

  三峡工程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新中国对三峡工程连续进行了40多年的的地质勘测工作,最终确定三斗坪作为三峡工程坝址。三峡全长192千米,从工程地质学角度看,只有庙河至莲沱,长31千米,为火成岩——闪云斜长花岗岩,三斗坪坝址就位于这一江段。坝址的花岗岩,由地壳深处的花岗岩岩浆冷凝结晶而成。岩性均一,岩体完整,力学强度高;岩体透水性微弱;坝址属于一个稳定性较高的刚性地块。是适于建设混凝土高坝的坝址。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这项投资超过2000亿,工期达17年的跨世纪工程终于获得了“出生证”。为了充分发挥重庆市作为特大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并且有利于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的统—规划、安置,中央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八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提请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6月18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

  按照我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三峡工程永久枢纽建筑物均为一级建筑物,要求按千年一遇洪水标准进行设计(洪水流量为98800立方米/秒),万年一遇洪水再加10%的标准进行校校(洪水流量为124300立方米/秒)。抗震标准按比坝址区地震基本烈度Ⅵ度提高1度设防,即按Ⅶ度设防。

国产舰船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技术发展情况

何谓综合电力推进系统

舰船使用电力推进技术已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传统的电力推进是一种由原动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经变频器供电给推进电动机,从而驱动螺旋桨的推进方式。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电力电子器件以及变频调速等技术的迅速发展,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概念应运而生了。舰船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又称综合电力系统)是指将电力系统和推进系统有机结合起来,由共同的发电机组供电,实现能源综合利用和统一管理,满足所有负荷如推进系统、日用负载、通信导航负载以及舰载武器需要的一种全电力系统。

舰船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由于其固有的优势已成为舰船动力系统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海军高新技术装备发展的重要方向。

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主要包括发电模块、区域配电模块、电力变换模块、能量管理模块以及推进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是高度集成的完整系统。与机械推进方式相比,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优势主要有:

经济性好。自动化程度得以提高;布置的灵活性使得舰船的结构得以优化,也改善了舰船的生产效率,有利于模块块制造,降低了生产费用;航行时,只让保持最小数量的原动机运行,减少原动机的总运行时间,节省了维护费用和燃油总消耗。

提高了舰船的战斗力。由于减少了原动机数量,特别是取消了大型传动轴承和齿轮箱的使用,可腾出有效空间以装载更多货物或武器;能为未来的激光、电磁等高能武器提供足够的电力;提升了舰船的操纵性,推进器由电机控制,能在全速范围内实现无级调速,比起机械传动能大大提高对指令的响应速度;续航力得到提升,不仅降低了耗油量,同时节省的重量可装载更多的燃油;突破了将发动机、推进器、传动轴系布置在一条直线上的传统设计模式,用电缆完全取代机械连接,原动机可以布置在任何地方,使全舰系统和设备布置更加灵活,可降低舰船排水量。

增强了舰船的生命力。降低了噪声,提高了隐蔽性,由于原动机可以布置在水线以上,从而可以降低水下辐射噪声,且由于取消了传动轴和齿轮箱,也大大降低了振动噪声;操作人员可选择最合适的发动机组合形式,确保每台发动机都以最佳效率工作,避免了发动机的低负载运行;由于集中供电,且从发电机组到推进电机等各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冗余,某台柴油机故障不会影响推进器的工作,从而航速和续航力的明显降低。通过合理布局和控制分配等保护保护手段,使得系统具有很强的抗故障能力,提高了舰船的生命力。

国内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概况

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由于前期投资较高,在民用运输船市场应用较少,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民船电力推进技术的发展还是在工程船和公务船市场取得了长足进步。2002年广船国际为COSCO 建造的18000t 级半潜船“泰安口”是我国第一艘自行建造的海洋工程大型特种船舶,采用了两套SSP 吊舱电力推进系统;2005 年江南造船建造的“海监83”是我国自行设计的采用紧凑型吊舱装置的全电力推进系统的船舶,随后2006年投入试运行的烟大火车轮渡也采用电力推进方式的船舶,同年10月,天津新港造船厂建造的我国首艘采用全电力推进系统的火车滚装船“中铁渤海1号”顺利交工。

近几年708所设计的半潜重载船、起重船、物探船多采用全电力推进系统,如“华海龙”、“海油278”、“海油720”等。但由于国内船用设备的研发能力不足,民船电力推进系统绝大多数都是由国外系统集成设计,综合电力推进技术的发展仍处于一种被动跟进状态。可喜的是我国某大学的综合电力推进系统以通过样机试验,初步具有装船能力。

国产船用推进电动机

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核心设备具体包括:船用变频器、船用推进电动机、新型移相变压器、功率管理系统等。在2017年上海国际海事展上,中船重工第712研究所展出了展板,介绍其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400V/690V和3300V/6600V船用推进电动机产品,还有与之配套的发电机组、移相变压器、推进变频器和侧推进系统。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了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的核心技术。

根据第712研究所公开资料显示,一直以来,712所坚持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电力推进系统核心设备。

通过开展3兆瓦级和10兆瓦级电力推进系统集成以及国产电力推进系统核心设备的研制,为军辅船提供了我国第一套低压690V、1000千瓦级全国产化电力推进系统及核心设备和我国第一套中压3300V、3000千瓦级全国产化电力推进系统及核心设备,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已批量交付多船套。同时鉴于民用船舶的电力推进系统核心设备长期处于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2013年伊始,该所详细分析民用市场特点,利用军品技术积累,积极研制适合民用船舶电力推进核心设备。成功研制出20兆瓦以下民用船舶推进变频器、推进电机、空-水冷移相变压器、功率管理系统等产品。

目前该所已具备低压690V,功率3兆瓦以下;中压3300V,功率10兆瓦以下的电力推进系统集成及核心设备系列化产品供货能力以及低压690V、中压3300V,功率20兆瓦以下的电力推进系统集成及核心设备供货能力。其中,690V电压等级系列化推进变频器是目前国内唯一取得CCS型式认可的船用变频器产品。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是一种燃料电池,在原理上相当于水电解的“逆”装置。将多个单电池层叠组合就能组成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电堆作为一种舰船电力供电装置,在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内有很重要的用途。但它更广的用途,则是在潜艇上。目前,PEMFC燃料电池已经是潜艇AIP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技术中的重要一种。德国在该技术领域,研发起步较早,目前技术最为成熟。

PEMFC燃料电池特别适合作潜艇动力, 是因为其效率高、比能量大、功率范围广、无污染、无噪音、可以模块化设计、使用维修方便。质子交换膜然料电池是潜艇AIP 的理想动力。它的主要先进性在于:

第一,扩大舱容, 增强潜艇的灵活性和战斗力,PEMFC燃料电池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功率高等优点,电他本体的功率密度约为1100千瓦/ 立方米。由于动力系统占据隔舱大部分空间,因此采用PEMFC燃料电池动力装置可节省舱容, 并因此加强弹药或其它技术装备, 提高整艇的灵活性和战斗力。第二,提高潜艇的隐蔽性,现役动力装置是潜艇主要振动源之一,噪声大,其振动引起的结构噪声通过舰体向水下辐射,可被声纳探测,易被发现。不仅破坏潜艇的隐蔽性, 而且干扰本艇的声纳工作。PEMFC燃料电池是一种无噪音的动力装置。第三,提高潜艇的续航力。PEMFC燃料电池的工作寿命达2 万小时,远超过一般动力装置30小时的寿命。潜艇在这种情况下,无需上浮充电,采用PEMFC燃料电池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常规潜艇水下续航力。第四,PEMFC燃料电池无污染 工作时所排放的是清洁的水, 废弃时不会造成任何环境污染。

第五,SPEMFC燃料电池的价格低廉。由于各国科技人员的努力, PEMFC燃料电池的高昂的价格已降低,其关键技术如膜的制造和电极制造技术等己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PEMFC燃料电池在工业中的应用,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PEMFC燃料电池价格将低于其它AIP 动力装置。

德国西门子公司从1982年起就开始研究PEMFC燃料电池技术,1993年研制出额定功率为34千瓦的PEMFC燃料电池单元,212型潜艇上的AIP动力系统,就是由这些单元构成的电堆组成的。

轮缘推进器

据第712研究所工作人员介绍,新型轮缘推进器是将推进电机的定子与导流管集成,电机转子与螺旋桨集成形成的一种新型电力推进装置,当转子旋转时,带动螺旋桨旋转产生推进力。该新型推进器具有集成度高、动力装置布置灵活、效率更高、低振动噪声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舰船主推进器、侧推进器、UUV潜航器推进器、鱼雷推进等,在军民用领域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第712研究所已经完成了55千瓦、95千瓦、20千瓦、75千瓦和200千瓦级轮缘推进器的研制,突破了轮缘推进器螺旋桨、导管、永磁电机的一体化集成技术。

结语

当前,看到中国的舰船综合电力系统研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些新型民用船舶开始大量采用综合电力推进技术。这标志着综合电力推进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这对于综合电力系统在军用船舶上的应用而言,自然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相信未来军用船舶领域,综合电力推进技术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4802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