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幅油画的名字。恩,应该是古典或者浪漫主义风格,画面是一个白衣女孩儿坐着船上。

求一幅油画的名字。恩,应该是古典或者浪漫主义风格,画面是一个白衣女孩儿坐着船上。,第1张

The Lady of Shalott(夏洛特的女子)——John William Waterhouse(约翰·威廉姆·沃特豪斯)

该故事发生于《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的时代。夏洛特是一位美丽的女郎,被仙女囚禁在一个城堡里。这个城堡位于一个离亚瑟王王宫不远的一个孤岛上。这个仙女告诉她,亚瑟王王宫有个魔咒将会降祸于她,究竟是什么,没有告诉她。

夏洛特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是她生活的重要部分,每天,她在城堡的塔楼上从这面镜子里看身后的世界,这是她唯一与世界沟通的工具。她从镜子里看到进进出出王宫的骑士和平民,也常常看到情侣在河边散步。她就把看到的场景用充满魔力的织布机织成挂毯,边织边歌唱。人们熟悉她的歌声,却从未见过她。

一天,当圆桌骑士中最出色的蓝斯洛(Lancelot)的身影在镜子中出现时,夏洛特疯狂地爱上了蓝斯洛,她决定要去王宫找蓝斯洛,就在她刚刚踏出城堡的门槛的时候,镜子突然碎了,她知道她的厄运就要来临了。为了向往的爱情,她选择了坦然面对,她要乘船划向那个城堡,如果能够见到他心爱的蓝斯洛,对她来说,死不足惜。她把亲手编织的美丽挂毯铺在船上,松开缆绳,唱着生命中最后的歌,任由小船顺流向下游的王宫漂去。她象那条在不知不觉间滑入河流无垠黑暗的小船,踏上了一条不知什么时候结束、会在哪儿终止的死亡之旅。她眺望王宫,等待时间停止的那刻……

你好!

      个人觉得此画多出自商业画师(俗称行画师),并不是知名画家的作品,在一些卖装饰画的的画廊可以见到类似的油画

     该画从街灯和尖顶建筑看上去是描绘的某个欧洲城市的街景,用大的色块笔触表现出朦朦胧胧的,像是雨中即景,橙**调的处理显得温暖而浪漫,挂在家里做装饰还是很不错的。

     从技法上看,画师想通过大笔触体现出强烈的油画感,但笔触过于琐碎,对形体的塑造显得过于草率,也许是因为这是凭想象创作的作品,整个画面缺乏细节,或细节过于雷同,使画面经不住细看,而技艺高超的画家会将笔触和形体的勾画结合的更贴切合理,使人感受到油画的韵味。

    以上纯属个人看法,附带几张类似题材和风格的作品我认为技法更娴熟的做比较

世界名画

画作名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创作者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俄国)

创作年代1870~1873年

风格批判现实主义

规格1315×281cm

材质布 油彩

存藏处圣彼得堡 俄罗斯国立美术馆藏

背景介绍

在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就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完成在他取得公费赴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考察之前(因他的毕业创作、油画《眶鲁的女儿复活》一画而获彼得堡美术学院的金质奖》),也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最初艺术体现。

在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

1869年,还在学生时代的列宾去涅瓦河野游,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远处一些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东西在向前爬动,渐近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那些蓬首垢面、衣衫槛楼的形象使他感到震颤。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也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 (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 再次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花了3年时间,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最后终于完成这幅的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1873年,评论家斯塔索夫在一份杂志上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是这样评价的:“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确, 这幅油画无论从思想性上还是从技巧上都可称得上是7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

作品赏析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 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 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画中的纤夫共有11个人,约略分成三组。每一个形象都被列宾仔细推敲过,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把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统一在主题之中。现据画家本人的记述,分别来详细介绍这里的每一个人物的情况:

最前一组共四人,领头的名叫冈宁,他的表情温顺,然而性格坚韧,具有一种内在的意志力,此人约有四五十岁。他那双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额 更加突出,显出了他的智慧。列宾在他的头上添画上一块包头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腊哲学家的样子。他原是个神父,后来被教会革职,一度充任过教堂唱诗队的指挥。他身体结实, 两手下垂。胸前那一条纤索绷得很紧,而身上的麻布衫却满是补钉。这是一个俄罗斯农民长者或智者的典型,他忍受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是这些纤夫形象中的悲剧性主角。在他右边的一个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农民汉子,他赤着脚,头发蓬乱,满脸浓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冈宁絮叨着什么。这个形象起着衬托冈宁的前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后面是一个细长的瘦子,年近40,身子大部分被挡住了。他头戴麦秆帽,叼着一只土烟斗,头显得尖小一些。他挺直着身子,这样可使纤索松弛,好像是想省点力气。这个瘦子的左侧,则是一个躬背弯腰的纤夫,他原来是个水手,叫伊卡尔。他的两手向下握拢,神色严厉,眼神凝注,直对着前方。显然,他的脾气一定很倔强,是个农村硬汉于。汗水已把他的上衣腐蚀得百孔干疮,结实的肩膀正从破洞处显露出来。

中间一组也是四个人:穿一身粉红色破衫裤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来这个少年是初加入这支行列,他那还未晒黑的皮肤,紧蹙的眉头告诉观者,这种劳动对他来说是负荷过重了。他正用于在调节压在自己肩头那根据痛了皮肤的纤索。画家在这个新的受压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种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剥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这个少年颈上还挂着一只十字架,这是父母给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宾为画这个少年纤夫,曾从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选了一个作模特儿。少年拉纤这种现象,也如资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劳力一样残酷,这是沙皇俄国的农奴制度的罪恶,也是画家所要抨击的主要目标。紧靠在拉里卡后面的,是一个受尽风霜之苦的秃顶老汉,他皮肤助黑, 脸色阴沉,一边斜倚在纤索上,一边在打开自己的烟袋,想偷闲抽口烟来缓解一下自己的苦闷。他和前面的少年, 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对比。两代人,不同的命运,却系在一根绳索上。 少年右边是个羸弱有病的纤夫, 他步履艰难,全身虚弱,正在用袖口棕 汗。头发露在无檐帽的外边,颧骨耸起,泪囊水肿,他未来的路程意味着更 大的厄运,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与老汉之间,露出了另一个纤夫的脑袋顶,此人的脸庞发黑,鼻孔朝外,嘴唇很厚,看样子是个挞靼人。

最后一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个退役军人,白色的衬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压得很低;背后一个皮肤黝黑,巡回展览画派评论家斯塔索夫说他是个流浪的希腊人。最后一个人只见到 了他的低垂的头顶,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个小坡上移动。 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等色调来描绘上半部的空白,使这条伏尔加河流显得更为惨淡了。这是为了加强人物的悲剧性,烘托干燥炎热的天气 (列宾在冈宁和伊卡尔两个人物身上曾作过一些改动,尤以伊卡尔缠着白布的头改动得最多)。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所描绘的焦黄的河岸、空蒙的天空、只显露一点蓝色的河水,以及那几个迈着沉重脚步、挣扎在生存边缘的纤夫,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美术想象

作者简介

列宾(ИльЯ ЕфИМОВИЧ РеПИН,1844—1930),是俄国19世纪后期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绘画主要的代表之一 。

列宾在所有作品的创作中,总是认真写生,寻求最具典型性的环境和人物形象,一丝不苟地描绘、推敲,因而他的作品显得极为生动感人,为俄国风俗画增添了新的语言,被誉为俄罗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十月革命后,列宾居住的故乡——俄国边境省份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因签署“苏芬条约”划为芬兰领土。列宁曾多次写信请他回到祖国,但终因年老力衰而未能成行,直到1930年9月病逝故乡。

在油画艺术600多年的发展史上,诞生过大小许许多多的流派,其流派之多,风格之迥异,花样之繁杂,恐怕还没有其它任何一种艺术能出其右者。如若细论起来,也是一本厚厚的书也写不完的。

但是纵然油画流派很多,风格多样,但往大处归纳,又基本上归属于油画三大主流画派的范畴。即古典主义画派、印象主义画派、抽象主义画派。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个主要流派。

一,古典主义油画

古典主义油画画派产生并成熟于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油画材料研制成功后创立的第一个油画流派。古典主义强调油画对客观物象的“写实”功能,注重造型具象的真实精准,以画风严谨庄重雍容典雅著称。其代表画家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贝里尼、乔尔乔内、提香、丁托内托、鲁本斯、伦勃朗、维米尔、米尔斯、大卫、安格尔、库尔贝、德拉克罗瓦、布格罗、格维德等等。

从十五世纪起到十九世纪上半叶,古典主义油画做为西方绘画的主流画派,一直主导引领着西方绘画的发展,这期间产生的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巴洛克主义、荷兰小画派、洛可可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等按大的流派划分统属于古典主义油画。

二,印象主义油画

印象主义油画画派产生并成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在照像技术发明并应用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印象主义油画的产生打破了自十五世纪以来西方绘画一直由古典主义油画“一统天下”的格局,在十九世纪后期形成了古典主义印象主义“并驾齐驱”印象主义油画占据上风的局面。

印象主义油画突破了古典主义油画十分注重“写实”的传统理念,在油画创作中侧重画家的主观感受,同时注重光影色彩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化,对色彩的运用更大胆,更艳丽,更追求自然,更富于变幻,同时印象主义油画更加注重户外写生。其代表画家有莫奈、马奈、德加、雷诺阿、西斯莱、梵高、高更、塞尚等。

印象主义油画使油画从古典主义一元化到二元化进而多元化向现代油画过渡向前迈了一大步,是以抽象主义为代表的现代油画的前奏。

三,抽象主义油画

抽象主义油画画派兴起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以完全打破油画造型具象“写实”的传统,又不同于印象主义油画,而是以抽象的剥离的夸张的扭曲的条块组合而成的图案构成的新型现代油画,曾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的西方画坛风风靡一时。其代表画家毕加索等。

油画的流派分为两大类:

1、是以客观的再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

2、是以主观表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

以客观的再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

1、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巴洛克、洛克克、古典主义、学院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照相写实主义、印象主义都是以再现自然为基础,表现画家不同的思想与目的。 巴洛克派——巴洛克流行于17世纪至18世纪。

2、“巴洛克”一词原意有不整齐、扭动、怪诞的意思。推崇运动的扭曲,形体的丰腴与量感,其艺术语言强烈、夸张、动、浮华,这是巴洛克派绘画的特点,其代表人物为鲁本斯。

3、“洛克克”原意是指贝壳的形状,其艺术风格为繁琐、精巧、纤细、甜腻、流行于18世纪,其代表画家有华多和弗朗索·布欧等。

4、古典主义是以尊重古希腊、罗马的审美原则,构图上对称、均衡,气势上庄严、辉煌、崇高向上,技法精湛,刻画深入。这也是学院主义的奉行的原则。正如学院派奠基者法契诺所讲“美是所有艺术品的最高目标。

它是事物的一种客观性质,由秩序、和谐、比例、规矩所组成”。其代表作家有拉斐尔、安格尔等等。

5、浪漫主义起源于法国19世纪初期,其代表作是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在此作品中的构图、光线、色彩、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它打破了古典主义的构图中的水平与垂直,光线的柔和与均匀,使画面产生了一种激情。这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重要元素,注重感情的宣泄与表达。

6、现实主义绘画指19世纪中叶,以米勒为首的画家主张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去表现正常的视觉形象,反映生活的本质。其代表作有米勒的《拾穗》等。

7、写实主义就如它的创始人库尔贝在1885年所讲的:“象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我这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一句话,创造艺术就是我的目的。”

8、照相写实主义是对生活以一种照片式的形式搬上画面,如克洛斯的《约翰像》。它绘制作品要先拍成照片或幻灯片,再把它以比真人大十倍的比例精细地放大到布上,更细腻、更逼真地表现出对象的细节,如脸上的每一丝肌理和每根汗毛等。

9、印象主义是19世纪的画家们走出了自己的画室,去探索自然界中光与色的瞬间变化,打破了传统观念上固有色的概念,如树是兰绿色、阴影是黑色,它把周围的环境色对固有色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绘制。其代表画家有莫奈、修拉、塞尚、雷诺阿等。

以主观表现为主的创造性作品:

1、后印象主义画家强调表现自我感受,注重色彩的对比和事物的内在结构,其代表画家有凡高、高更等。这个画派对现代西方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野兽派以夸张的造型、强烈的色彩、粗犷的线条表达内在激情,马蒂斯是这一画派的创始人。

3、立体主义画派,画面的视点已不再是一个方位,而是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表现,使物体还原成几何形体。其创始人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和法国画家布拉克。

4、未来主义画家以抽象的形式,运用色彩、线条表现运动速度、力量及其组合与分隔。

抽象主义——抽象主义是依靠线条、块、面、色彩,进行无具象的抽象进行组合,其代表画家为荷兰画家蒙德尔安。

5、达达主义对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活动雕刻、波普艺术直到后现代主义都有一定影响。

6、超现实主义画派受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的影响,主张表现人的潜意识和梦幻。代表画家有西班牙画家达利、米罗。

扩展资料:

油画材料:

1、炭条。炭精棒与木炭条都适于在画布或木板上画素描。木炭条的性能更好,因为它的印痕较轻,更容易擦掉,用起来较为灵活。炭精棒能留下很重的线条,使轮廓线较为明确。

2、炭笔。线条较细,更适于画细部。有人不主张用铅笔,认为铅印会从油画色层底下泛上来。

3、色粉笔与蜡笔。在画布上使用不易过多,要避免使用白色或浅色。在这种素描中过多使用色粉笔或蜡笔会使底子不稳定。

4、水彩与丙烯色。极薄的水彩不会对油画色的覆盖产生任何影响。若要厚涂,就用丙烯色。

5、水墨。使用中国书画用水墨,是很有趣的事。墨线既可以用油画色覆盖,也可以保留,它不会轻易被松节油洗掉。

6、复写纸。可将纸上的素描稿复印到画布上。在起素描稿阶段,发胶、胶液等固定液是不可缺少的。对于易脱落或泛色的材料有必要喷上一层固定液。另外,各种橡皮、抹布等也是必备品。

油画养护:

油画作品在保存过程中难免会发黄变暗,这是由于表层光油被氧化的结果。至今还没有一种不会被氧化的光油,清除掉旧光油层重新上光是恢复作品原貌的唯一办法。常用的清洗溶剂有:

1、松节油。对旧油画作用弱,而对新色层作用强,尤其用热水加温后使用效果更佳。

2、精制汽油和苯(甲苯、二甲苯)。对树脂的溶解力比松节油强。

3、乙醇(无水酒精)和甲醇(木醇)。是树脂的强力溶剂。

4、丙酮和氯仿。能迅速溶解树脂和油层。美术用品商店出售的清洗剂一般是几种溶剂混合而成,强溶剂不能单独使用。

现代油画多采用树脂光油,用松节油就能清洗掉。国内老一辈油画家多使用油质上光油,需要松节油和无水酒精混合使用。而丙酮只有在清洗古代作品时作为添加剂使用。

5、双氧水。有许多名贵的白色颜料的物质是铅盐,在空气含有微量的硫化氢气体,当硫化氢遇到铅离子时,会发生化学反应,生辰接近黑色的固体硫化铅,使油画变暗,而双氧水可以将硫化铅氧化为白色的硫酸铅。

参考资料来源:-油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357963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6
下一篇2023-08-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