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和佛教有关吗?

菩提树和佛教有关吗?,第1张

菩提树和佛教有关。

神秘色彩深入人心

菩提树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一种化身。因此,它具有特别重要的宗教色彩。印度教还认为菩提树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毗湿奴和妻子拉克希米女神在每月初一的那个黑夜就居住在菩提树上。毗湿奴住在树根,拉克希米住在树干,纳拉扬住在树枝,哈里王住在树叶,而所有的神都住在菩提树的果实里。

印度教徒相信菩提树凝聚着各种美德,它有能力使人实现愿望和解脱罪责。许多印度教妇女认为,经常向菩提树祈祷,定期给菩提树浇水,并且围绕着菩提树行走可以得到保佑生出好孩子,尤其是儿子。这是因为这样做会使居住在树上的神灵们高兴,便恩赐这些愿望得到结果。为了实现愿望,还有一种习惯就是围着树干绕线绳,当看到菩提树干上缠绕着一圈圈的线绳时,就知道这是信徒们祈祷的结果。据说在星期六给树根浇上一点点油,然后在旁边点上一盏油灯,有利于摆脱各种困境。

在宗教仪式上,会使用菩提树的树皮。菩提树的叶子是吉利的,在一些特殊场合做装饰用。菩提树很坚韧,不受病虫害的影响,还能净化空气,因此被认为是很神圣的。有一种挺神奇的现象是,夏天在菩提树的树荫下会感觉凉爽,而冬天在菩提树的树荫下会感觉温暖。修行的人要保证在寺庙的范围内至少有一棵菩提树。他们认为,在日出之前,贫困的阴影笼罩着菩提树,但在日出之后,就由拉克希米女神接管了。因此,在日出前是禁止对菩提树祈祷的。在他们的眼里,砍伐或毁坏菩提树就等同于谋杀了一个婆罗门。

自身优点脱颖而出

从植物学上讲,菩提树属桑科常绿乔木,树高可达15米,直径可达2米。树干凹凸不平,枝繁叶茂,冠幅广展。菩提树的生命力很强,生气勃勃,翠绿挺拔。

菩提树叶片呈心型,前端骤然变得细长似尾,被称作“滴水叶尖”,十分俊俏,如做成标本,那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名曰“菩提纱”,有人在上面画上佛像,成为佛教徒珍爱的信物。菩提树的落叶腐烂后,不像别的树叶全部化为泥,它的叶面腐烂了,但是叶脉却完整地保留下来,形成的网状结构犹如披纱一般。一些百姓也会选择菩提树叶作为送给子女的礼物,以表达对他们勤学好进并能“先知先觉”的期望。

菩提树不仅身世丰富,而且实际用途也很广泛,其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后可制硬性树胶;用树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其花入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之效。菩提子不仅可以作为药材入药,而是最早用作佛珠的材料。

菩提树不仅身世丰富,且实际用途十分广泛。它树干粗壮雄伟,树冠亭亭如盖,既可做行道树,又可供观赏;叶片心型,前端细长似尾,在植物学上被称作“滴水叶尖”,非常漂亮,如将其长期浸于寒泉,洗去叶肉,则可得到清晰透明、薄如轻纱的网状叶脉,名曰“菩提纱”,制成书签,可防虫蛀;枝杆富含白色乳汁,取出后可制硬性树胶;用树皮汁液漱口可治牙痛;花入药有发汗解热、镇痛之效;枝干上会长出气生根,形成“独树成林”景观。

菩提树,又名菩提菌或菩提干,属于桑科植物,是以阿育王菩提树为原型而命名的。它是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宗教中的圣树之一,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商业价值。那么,菩提树是名贵植物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菩提树的药用价值

菩提树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它的种子、根、皮、叶都有药用价值。种子可以清热解毒、镇咳下气、杀虫。菩提树根可以消肿散结、活血调经、健脾开胃。菩提树皮可以清热解毒、消炎止痛。菩提树叶可以清热解毒、利肠通便、解酒毒。因此,菩提树在中医中被誉为“圣药”。

菩提树的商业价值

菩提树由于它的价值,而在商业上具有很高的重要性。在印度、泰国、中国、缅甸等国家,人们将它作为高档家具、工艺品和观赏植物。菩提树的根、皮、叶子等药用部位被广泛用于制药业中,且价格不菲。而且,菩提树种子还可以制成珠宝首饰,具有决定性的差别,其身价甚至能媲美宝石。

菩提树的栽培条件

菩提树生长适宜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也能在热带和亚洲干燥地区生长。它生长速度较快,但由于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空气流通,因此应选择较为开阔的生长地。另外,如果要获得较好的生长效果,还需要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及适时的施肥等饲养管理措施。

菩提树的保护价值

菩提树被广泛地应用、地球温度的上升和人类活动的改变都会给这些珍贵的植物带来很大的威胁,要注意保护。在印度,它们被认为是必须保护的文化遗产之一。在缅甸,这些树被列为了国家宝藏,并特别注重保护。因此,对于菩提树还需要进行保护,发挥其价值。

结论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菩提树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它的生长较为适合于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需要及时的病虫害防治和施肥等保养管理措施。同时,也应该加强对菩提树的保护,发挥其价值。希望大家对于菩提树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塔尔寺的菩提树

蔡章田

青海是我们这次西北之行的最后一站,我们神往的青海湖就要到了”,心里有些激动不已。飞机到西宁正好是中午。我们住下店吃罢午饭后,热情的西宁朋友告诉我们,半天时间到青海湖是不够的,最好是先到塔尔寺去转转。

塔尔寺是青海 旅游 的必到之地,也是省会西宁的标志。从西宁机场到市区一-路的广告和宣传画都是塔尔寺,初到西宁谁看了都会动心的。于是,我们没一刻歌息,便上了到塔尔寺的的士。

塔尔寺离西宁有近30公里的车程。要经西宁市的一个开发区,公路正在扩建。车行半个多小时,就来到了西域圣境的莲花山。在青藏高原享有盛誉的塔尔寺全景便展现在眼前。

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金碧辉煌、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塔尔寺藏语称“衮木贤巴林",意为十万佛像弥勒洲,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也是我国喇嘛教六大寺院之一, 在全国及东南亚都享有盛名。

朋友先带我们来到小金瓦寺,寺顶用纯金铸就,在日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寺院内有一棵菩提树,树上挂有许多信徒们敬献的哈达。这圣树首先引起了我的关注。在内地已经是仲秋,许多阔叶树都渐黄近凋了。但生长在青藏高原上的这菩提树却长得青葱盛茂极了。“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望着这树,想着这诗。一种神圣的 情感 油然而生。

朋友见我在菩提树下久久不肯离去,便催促说,寺里还有更大更奇的菩提树哩!塔尔寺其独特之处,就是先有塔后有寺,所以才叫塔尔寺。

我们随朋友先后游览,不!是朝拜了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经堂、小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如意塔、太平塔等。最让我心动的而且印象最深的还是菩提塔。

塔尔寺是为纪念我国藏教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家、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尔的。据说,宗师宗喀巴诞生时,剪脐带滴血处生出一棵菩提树。菩提树树根向四方延伸,如身之四肢展开,是藏传佛教的法流渊源。藏历土羊年(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师的母亲以菩提树为核心建莲聚塔,金猴年(1560)年高僧仁青宗哲坚赞在莲聚塔左侧建成弥勒佛殿,先建塔,后成寺,汉文始称“塔尔寺”。

菩提塔前有很多信徒在磕长头。他们五体投地,非常虔诚。

朋友说,他们有的要用一生来朝拜,来磕头。他们有的已经花很长时间在塔尔寺的外面磕了数不清的头了。塔尔寺一周满挂的经幡和哈达都是信徒们挂上去的。有的在寺里一直要磕下去。

他们白天磕头,晚上就睡在简陋的小店里,有的夜晚就睡在寺院的廊檐下。菩提树落叶时,信徒们便把菩提树叶一片一片地拾起珍藏。他们深信,菩提树叶是佛的信物,佛的佑护和祝福。即使在落叶最多的时候,你也在地上找不到一片菩提树叶。菩提树叶长在树上,又是不能动它一枝半叶的。因为菩提树是佛门弟子的圣树。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又在菩提树下得道升天的。菩提塔前的菩提树,是宗师的血脉所生所长,更是神圣不可侵犯。

听了朋友的介绍,我对眼前的这棵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菩提树更是肃然起敬。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又是谁写的。菩提树不是高高耸立在我们的面前吗对树而觉悟,甚至大彻大悟的大有人在。

不知敬畏、心不虔诚的人即便把头磕破,没有悟性,没有善心,没有做好事的义举和善行,也难达到想有的境界。我想,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有仁心、善心、爱心、责任心,为他人为 社会 多做好事实事,为老百姓多谋福祉,人生就会像这菩提树样宝贵而神圣。

冬天叶子发黄不正常。

小盼菩提叶子**的话就是典型的叶斑病,也是菩提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由于环境温度过高、通风不良引起的病害侵染,应及时喷施800倍的甲托、代森锰锌等防治,加强树体管理,摘除干枯病叶,降温通风,结合喷药增施腐植酸类叶面肥,增强植株抗性。

基本信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自古以来就是智慧和顿悟的象征。菩提一词来源于梵语Bodhi,它代表的是一种境界——大彻大悟,超凡脱俗,豁然开朗。传说在2000多年以前,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佛教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

印度将其视为国树,足以见其地位之重要。然而,菩提树属于高大乔木植物,高度约在15~25米左右,并不适宜家庭养殖,小盼菩提经过多年选育改良,可以在家中进行自行养殖,叶片颜色富有层次感,十分美观,可作为礼物送给即将参加重要考试的学子,寓意好。

很久之前,释迦牟尼在一棵足有百丈高的菩提树下,得道成佛。菩提树或许没有真正告诉释迦牟尼那所谓的真谛,它仅仅是用自己澎湃的生机,包容万物的颜色,让释迦牟尼体会到了自然的空灵与美。于是释迦牟尼的心灵,便在这蓊蓊郁郁的菩提树下,得以升华。所以才有后人望菩提树而感慨万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 成道 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 大彻大悟 的象征。我国浙江普陀山文物展览馆内至今陈列着四片菩提树叶,据说就是从这棵树上采摘下来的,所以历来被人们视为珍宝,倍加珍惜。1954年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带来一株从这棵树上取下的枝条培育成的小树苗,赠送给我国***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以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周总理将这棵代表友谊的菩提树苗转交给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养护,植物园的领导和职工都十分重视,精心养护,使之生长茁状,枝叶茂盛。

就在这缘分的六月,只想在心田种一棵菩提树,也和释迦摩尼大师一样,在菩提树下慢慢的彻悟。秉持一抹虔诚,去剪辑一段清浅的时光,夹在岁月的扉页里,给平凡的你我,留下些许本真的笺香和墨迹。

直到黄昏,我坐在菩提树下,那夕阳西下柔和的光辉再次刺痛了我的心灵,天空中再次幻化出那些美好,那是心灵深处的回忆、那是不变的感情、那是刻骨的铭记。拾起一片落叶,叶纹依旧就如那些回忆般清晰而久远,在时光的磨合中显得更加恒久,而这凝重的气息让我俯下头去痛苦。

我爱恋的菩提树,不知多少人为它震撼过、倾倒过。真是太壮阔了。只要你接近它,就会感到它的全身充满着一种动人的东西,这是青春,也是生命。常被身边事物所感动的诗人说,美是上帝的笑容。我相信。因为菩提树,我才相信。几乎是整个童年,我都在被这生机之树感染着,这生命的气息渗透我的肌肤,在我的血液中蓬勃、沸腾。 

如今,我又再度来到来到这棵菩提树下,环顾四周,映入眼帘的还是那条匆匆流逝的河,还是那群相依相守的雁,还是那片没有边际的天,这一切的一切在沧桑中似乎什么都没变,还是让人那么地感伤。当我转首念望去年的心情,这秋让我明白了,唯一变了的是那份心情。

第一次见到菩提树,是在一位朋友的旅游照片中。我凝视着那径入云霄的枝叶,心灵随它心形的叶片一起摇曳。它的姿态看似随意,却又如同一位**,隐约流露出优雅高贵。菩提树的绿,就像一汪天泉,洒入我贫瘠的心,荡涤我的灵魂。我目不转睛地看着,任那抹翠色灼伤我的双眼。

停步于山腰,发现一株别样美的菩提树,俯身细看,株茎矮小,叶片宽厚,叶片间一簇簇粉白相间的花瓣点缀着,组合的那样均匀,不多一瓣,也不少一瓣。轻轻触摸,花瓣圆润而厚硕,轻嗅,一股淡雅的清香沁入心脾。这清香,恰似遗忘在旧时光里的那一抹沉香。触手处,一朵花儿轻轻飘于掌心,看着圆润的花瓣,心头一惊,难道是我的粗鲁惊扰了花儿?可我明明是那样小心、那样虔诚的一触呀!捧着飘落的花瓣,恍然萌动了一种禅意: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际遇,亦或我与花儿是前世文字之旅的恋人、相识一世的旧友。

我更喜欢它在风中的样子。菩提树的叶子最善于捕捉微风的呼吸,摇摇摆摆地舞动着,婀娜多姿,如裙裾曼舞。霎时,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密密匝匝的叶片宛若数万只绿色的蝴蝶在飞翔,发出刷刷的响声。这声音迎合了大地的节拍,仿佛一切都随着树叶律动了起来。

菩提 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 菩提树 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独自一人想了那么多,不知为何,像是被命运牵引般,我轻轻走进树下,触摸菩提树那已然苍老的脸,触摸的瞬间突然顿悟这尘世间的沧桑竟是这么的深,以致这原本湛蓝的天在它的眼中成了那恒久不变的记忆,这匆匆流逝的河成了它叹年轮流逝的线索,而那脸上一条条深深的皱纹是为了谁?那流传千年的传说是否会得到圆满的结局?这一切我不得而知,但我明白,它用坚强的心灵告诉这个世界,它等待千年只是为了红颜芳影的到来。我不得不钦佩它对她的好,可我真的为它感到不值。

更令我陶醉的是雄风吹动的时候。菩提树仿佛从厚重的大山,变成了狂舞的海洋,浪花敲击着树枝发出铿锵有力的生命进行曲,拍打着碧蓝的天空。有一位很懂欣赏的朋友告诉我,她看到菩提树时,几乎惊呆了。菩提树那绝美的绿色,就像要淌出一条溪流,弯弯绕绕,释放着生命光芒,包裹了她的心。 

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 菩提本无树 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 四大皆空 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

这分明也是缘。在500年轮回后的今天,相遇于山川,邂逅于花季,相约化作一株花儿,摇曳在我必经的山径,那一朵朵圆润的花瓣分明都是前世惴惴的期待。再一细看,那片片深绿的叶面上,有点点白色痕迹,心头一惊,像极了等待已久的泪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5508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