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是每年11月1日的新年节日,起源于古代凯尔特人,主要分布在北欧,延伸到苏格兰南部,后来随着重大历史发现迁移到非洲和美洲。他们的后裔,他们的古墓,遍布今天的爱尔兰,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捷克,意大利,巴尔干半岛和土耳其。这个时候,也是祭拜死者的时候。在避免邪灵干扰的同时,以食物祭拜祖灵、良灵,以求平安过冬,是西方传统节日。
万圣节的习俗和习惯
敲门要糖果:
万圣节是一年中最“闹鬼”的时候,那天晚上的习俗是孩子们拿着鬼火和各种模仿妖魔鬼怪的服装挨家挨户敲门,喊着‘不给糖就捣蛋!,主人家会送一些糖果、巧克力或小礼物;如果你不给糖,孩子们就会玩各种恶作剧,比如往你家倒垃圾等等。
“咬苹果”游戏:
万圣节的另一个习俗是最受欢迎的“咬苹果”游戏。在游戏中,人们让苹果漂浮在一个装满水的盆子里,然后让参与者不用手用嘴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赢家。
战普游戏:
在爱尔兰,有一种传统的占卜游戏,参与者蒙上眼睛,从桌子上的几个小菜中选择一个。例如,他们触摸的盘子里装满了泥土,这意味着与参与者有关的某人将在来年去世。例如,水将代表漫长的旅程,金钱将代表财富,豆子将代表贫穷,等等。在19世纪的爱尔兰,年轻女孩会把蛞蝓放在撒有面粉的盘子里,蛞蝓爬行的痕迹会是年轻女孩未来丈夫的样子。
画一张脸
万圣节服装不只是单调的大鬼孩子。最简单的鬼服就是在头上盖一张白床单,挖两个洞留下眼睛,在大礼帽和头顶之间藏一只毛绒绒的兔子备用;或者戴上南瓜帽,孩子们穿上白衣服白裤子,然后在背上绑上手电筒,装扮成小天使;有些父母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人物。
制作空心南瓜灯
万圣节的南瓜灯也被称为“杰克灯”,这个习俗来自爱尔兰民间传说。传说有一个叫杰克的酒鬼。有一天,他邀请撒旦和他一起喝酒,但是喝完酒后,他没钱付账。他把撒旦设计成六便士来付酒钱,但是杰克没有付钱,而是用一张银纸来阻止撒旦出来。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节”。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天主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魂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魂无法找寻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传说那时凯尔特人部落还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杀死用以祭奠死人的习俗。
到了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罗马人庆祝丰收的节日与凯尔特人仪式结合,戴着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动物或鬼怪,则是为了赶走在他们四周游荡的妖魔。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灵精怪的打扮,来庆祝万圣节的由来。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说法也渐渐被摒弃和忘却。到了今天,象征万圣节的形象、图画如巫婆、黑猫等,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 美国佛州:水下万圣节
脸谱化妆是万圣节传统节目
"Halloween"一词的产生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万圣节的习俗——不请吃就捣乱
万圣节的一个有趣内容是“Trick or treat”,这习俗却并非源自爱尔兰,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ALL SOULS DAY”(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至当今竟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请吃就捣乱”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连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另外还有南瓜雕空当灯笼的故事。这又是源于古代爱尔兰。故事是说一个名叫 JACK 的人,是个醉汉且爱恶作剧。一天 JACK 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 JACK 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 JACK 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 JACK 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狱,于是他的亡灵只好靠一根小蜡烛照着指引他在天地之间倘佯。
妖魔鬼怪翩翩起舞
2004年10月30日,一名手持气球的罗马尼亚
儿童在首都布加勒斯特参加万圣节活动。
在古老的爱尔兰传说里,这根小蜡烛是在一根挖空的萝卜里放着,称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萝卜灯演变到今天,则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即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宠物。 布鲁塞尔的万圣节
孩子们喜爱的节日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万圣节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的色彩,反而渐渐的变成了一个孩子们的节日,也是年轻的青年们化装舞会的节日。其实以前在现实生活当中流传着很多关于万圣节的故事以及万圣节当天的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万圣节的习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万圣节的传统习俗不给糖果就捣乱
万圣节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群鬼游行
在10月31日万圣节前夕这天,美国的大街上到处可见精彩的现场表演、戏台上演的幻觉魔术、逼真的游尸和鬼魂,及各种恐怖**的放映。到了晚上,便赶紧将蜘蛛丝架起来,再帮负责吓人的演员上妆。鬼屋的内容,则大多与**主题有关,如:神鬼传奇、星际传奇、鬼故事。这些场景的布置、化妆技术和戏服,有如真的情境,一不留神,肯定令人惊声尖叫。
人鬼嘉年华会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咬苹果”游戏
万圣节的另一个习俗是最为流行的“咬苹果”游戏。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参与者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美国庆祝万圣节的方法万圣节源于英国。古代居住在英国的克尔特人认为,人死之后一年之内。其灵魂会在某天附到一个活人身上;期年之后,死者才会进入阴间。于是,他们每年举行一次假面舞会,随后便外出-,以恐吓并阻止幽灵缠身。随着英国和爱尔兰移民大批涌入美国,这一节日的习俗在美国广泛流传,成为今日美国最重要也最有特色的民间节日之一,但其宗教意义在渐次失去,而成为青少年纵情欢乐的世俗节日。
10月31日是西洋万圣节前夕,美国的街上四处可见精彩的现场表演、戏台上演的幻觉魔术、逼真的游尸和鬼魂,及各种恐怖**的放映。
这场嘉年华盛会的由来是在公元前五百年时,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人们相信,往生人的亡魂会在10月31日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的身上找寻生灵,以获得再生的机会。当地居民因为担心鬼魂来夺取自己的生命,故当10月31日到来时,会将所有灯光熄掉,使得鬼魂无法找寻到活人,并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将鬼魂吓走。
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变得含有喜庆的意味。因此现在象征万圣节的妖怪及图画,都变成了可爱又古灵精怪的模样,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则极尽所能的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让鬼节变得趣味多了。
万圣节是儿童们纵情玩乐的好时候。它在孩子们眼中,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夜幕降临,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盏“杰克灯”跑出去玩。“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是将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后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
收拾停当后,一群群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杰克灯”,跑到邻居家门前,威吓般地喊着:“要恶作剧还是给款待”、“给钱还是给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钱款待他们,那些调皮的孩子就说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们有时把人家的门把手涂上肥皂,有时把别人的猫涂上颜色。这些小恶作剧常令大人啼笑皆非。当然,大多数人家都非常乐于款待这些天真烂漫的小客人。所以万圣节前夜的孩子们总是肚子塞得饱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
万圣节做南瓜灯的原因万圣节除了上街搞鬼,万圣节少不了大大小小的南瓜灯装饰,不过为何是西瓜、冬瓜或萝卜,而是南瓜呢根据典故,爱尔兰有个名叫Jack的男子,某天,他和恶灵在酒吧喝酒,两人酒足饭饱后却没钱付帐,Jack将恶灵禁锢起来,经过恶灵苦苦哀求,Jack要求其答应一整年都不能骚扰他才「放鬼」。
没想到后来Jack不幸去世,进不了天堂只好去地狱求恶灵收留,恶灵认为是Jack自已说不要再有瓜葛,所以拒绝接受Jack的请求,只私给他一快烧红的木炭让他放在大头菜内当灯笼照明,后来苏格兰小孩「有样学样」,也挖空大头菜放蜡烛点灯。
这个习俗传到美国后,人们发现圆圆胖胖的的南瓜更适合当空心灯笼。所以自然就变成南瓜的天下,南瓜灯也成为万圣节最应景的道具之一。
猜你感兴趣:1万圣节活动主题名称大全
2万圣节的习俗
3万圣节习俗
4万圣夜有哪些习俗礼仪
5关于万圣节的礼仪
11月1日除了万圣节之外,还是古罗马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波摩娜节。波摩娜是“果树之神”,掌管所有果树的生与死、丰收与欠收。那么在其他地方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万圣节各地节日风俗有哪些
万圣节前一天夜里是一年中最“闹鬼”的时候,各种妖魔鬼怪、海盗、外星来客和巫婆们纷纷出动。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末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鬼怪。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融合了。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尽管后来基督教代替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活动,早期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孩子们带着开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种服饰和面具参加万圣夜舞会,这些舞会四周的墙上往往悬挂着用纸糊的巫婆、黑猫、鬼怪和尸骨,窗前和门口则吊着龇牙咧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灯笼。万圣节前夕,孩子们会提着南瓜灯,穿着各式各样的稀奇古怪的服装,挨家挨户地去索要糖果,不停地说:“trickortreat"(意思是:‘给不给,不给就捣蛋’)要是你不肯给糖果的话,孩子们就会很生气,用各种方法去惩罚你,例如:把垃圾倒在你家里等等的方法去惩罚你,直到你肯给他们糖果为止。
万圣节面具自17世纪起,庆祝万圣节的传统在南部英格兰逐渐消失,代之以在11月5日举行的火药阴谋(GunpowderPlot)纪念会。但在苏格兰,爱尔兰和北部英格兰万圣节依然盛行。直到21世纪初,南部英格兰人才重新开始庆祝万圣节,只是方式完全美国化了。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万圣节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Celtic)的新年节庆,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在避免恶灵干扰的同时,也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糖果。
万圣节的特色食物有哪些
万圣节食物万圣节有几样吃的东西是必备的:南瓜派、苹果、糖果,有的地方还会准备上等的牛羊肉。
糖
“不给糖果就捣乱”,万圣节的糖果最经典的是橘色、棕色和黑色的包装,造型以鬼怪居多,不过,这个传统本来面目和糖果没有关系。
南瓜
南瓜造型食物南瓜派在美国南方本来就是初冬最常见的食物,在万圣节只是更应景而已。除了南瓜派,南瓜子也是节日常见的零食。
苹果
11月1日除了万圣节之外,还是古罗马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波摩娜节。波摩娜是“果树之神”,掌管所有果树的生与死、丰收与欠收。罗马占领凯尔特之后,也把波摩娜节和新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万圣节吃苹果的习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