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修眉饰黛在我国历史弥久。古人对于双眉甚为看重。《春秋元命苞》曰:
“天有摄提,人有两眉,为人表候。”
“摄提”,是北天的星名,共六颗,左右各三,均呈鼎足,分别名左摄提和右摄提。它们从两侧拱卫被称为“天王帝廷”的明亮的大角星,故在诸星中地位不同一般。以双眉比之,可见重视。
从审美的意义上说,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女性明眸秀眉的魅力,并对两者间相互衬映的美及其在整体形象中的重要性有着透彻的理解。在《诗经》中就歌吟出: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样的千古绝唱来。
但是,眉眼之所以受到古今人们的格外注重,主要是因其在实际生活中传递思想、交流情感方面出色的能力。我们可以有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词语,如喜上眉梢、眉开眼笑、扬眉吐气、眉飞色舞、横眉怒目、柳眉倒竖、愁眉不展、愁眉紧蹙、低眉垂眼、等等之类,不一而足。
在我国古代,女性修眉之风颇为兴盛,而历代许多文人也醉心于描写女性的双眉,不说别的,单是对女性双眉的称呼,诸如“蛾眉”、“双蛾”、“黛蛾”、“黛眉”、“黛螺”、“眉黛”、“翠黛”、“翠眉”、“春山”“远山”、“眉峰”、“出茧”、“新蛾”、“新月”、“新柳”、“柳叶”、“翠柳眉月”、“月棱”等等,不下二十种之多。
古代女性饰眉的主要材料是黛和烟墨。
一、黛究属何物,古籍记载不甚明了
有的认为是矿物类颜料石墨,也有的认为是系植物类的颜料青黛。
黛,《说文解字》作“鰧”,本义是“画眉也”。后逐渐衍变成为饰眉材料的专用名词。实际上,如同作胭脂者可以有各类不同的质材一样,古来用以为黛的既有矿物,亦有植物。
石墨是由煤或碳质岩石受区域变质作用或岩浆侵入作用形成的天然矿物质。我国古籍早有石墨资源的记载,如《山海经》:
“孟门之山(今山西省吉县西黄河两岸),其上多苍玉,多黄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女床之山(今陕西省华阴县西六百里)多石涅。”
南北朝时陶弘景《名医别录》称:
“黑石脂出颍川阳城(今河南禹县一带)。”
明代《帝京景物略》云:“西堂村而北,日画眉山,产石,黑色,浮质而腻理,入金宫
为眉石,亦日黛石也。”
石墨色黑,画眉自然黑色。传说周穆王筑“中天之台”,征选许多美女,令其“粉白黛黑”供己享乐。《战国策·楚策》云:
“郑周之女,粉白黛黑……”
清代北京民俗,每逢春暖花开,人们去香山游玩或进香,常在正白旗村西侧的大河滩里拣些黑色石块回城送人,黑石呈片状或薄板状,妇女爱用它画眉,既不染衣,也不脏手,一擦就掉,用来很方便。另据考古发现,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有一包粉化的黑色石黛,这些无不反映古代女性以石墨黛眉的情形。
古人所调的石黛,除石墨外,似乎还应包括石青。
石青又名蓝铜矿,它是原生含铜矿物氧化后形成的表生矿物,是炼钢的次要原料。石青在自然状态下有粒状、块状、放射状和皮壳状等。由于形状不同,色泽不一,产地亦有差别,故有空青、曾青、扁青、绿青、白青和回回青等多种品类,它们绝大部分可作画色和入药。有的品类如空青、曾青极为少见,因而珍贵,回回青多来自西域和海外,甚为贵重。
石青有的色深如波斯青黛,有的鲜深娇艳,也有的色白如碧。其性较脆,用力研之,顿成青粉。饰眉应以深色,优质者为主。汉服虔《通俗文》曰:
“染青石谓之点黛。”
此处“青石”,亦即石青。杜宝《大业拾遗记》言及隋炀帝宫人用来画眉的“铜黛”,当为某一品类的石青。
植物类的黛称为青黛
也名靛花,青蛤粉,是名为“蓝”(包括蓼蓝、菘蓝、马蓝、木蓝)的植物所提取的色素,色青黑。我国很早就用蓝类植物作染料,《礼记·月令》、《说文解字》都谈及这点,《周礼》:
“地官掌染草。”
明李时珍记述青黛的提取法曰:
“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其搅起浮沫掠出阴干,谓之靛花,即青黛。”
除了自己出产外,古代还有进口的优质青黛,即波斯青黛。李时珍日:
“波斯青黛,亦是外国蓝靛花,既不可得,则中国靛花亦可用……”。
女性用青黛饰眉风习汉已有之。《汉书》云:
“明帝宫人拂青黛蛾眉。”
宇文士及《妆台记》亦说:
“唐贞元中,又令宫人青黛画蛾眉。”
石青和青黛在用为眉色时,随浓淡深浅的不同,可现出蓝、苍、青、翠、碧、绿等丰富的色调变化。
二、烟墨的制造在魏晋时代已经开始
当时是用漆烟和松煤作为原料,做成的墨称为“墨丸”,用来写字等。这种制墨技术在唐以后有了大的发展,到宋代已臻完备。用烟墨画眉大约源于唐代。徐凝《宫中曲》有句:
“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清异录》记得更明白:
“自昭哀来,不用青黛扫拂,皆以善墨火煨染指,号熏煤变相。”
善墨,就是上好的墨,火煨,为的是烧去墨中的胶质,使之松脆易画。当然,画眉所用的墨在制作上是很讲究的。明《永乐大典》引《事林广记》关于“画眉集香丸”(一种画眉墨的美称)的制法,说是用:
“真麻油灯盏,多着灯芯,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用脑縻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匀,其黑可逾漆。”
用这种方法制墨是很费工时的,但墨质细腻纯净,馨香宜人,无疑深受女性的喜爱。
三、在黛和烟墨以外,人们也用柳枝、杉木等烧炭,或直接画眉,或研末以饰。
民国时,北方女性有用火柴梗燃取烟煤或直接描眉的风习,还有的则从药铺买一种叫作“猴姜”的中药,作为饰眉材料。
古人黛眉,是先去除自身原有的眉毛后再行画出的。对此,汉《释名》说得很清楚:
“黛,代也,灭去眉毛,以此画代其处也。”
由于饰眉材料有块状、粉状的区别,软硬松脆的程度也因质材而异,故有的如画眉石、画眉墨、螺子黛等块状物可拿来直接描画,有的如青黛、石青、烟煤之类的粉状料,就要借助工具才能染饰。民国时,北方女性的画眉方式中有以画眉笔或小毛刷蘸取烟煤画眉的。当然,利用工具画眉并非始于民国。宋人《清异录》早就说到:
“篦,诚琐物也,然丈夫整鬓妇人作眉舍此无以代之,余名之日鬓师眉匠”。
明王彦泓诗曰:
“瑶钗巧赛三年叶,黛笔重翻十样眉。”
显然,在那个时代,篦和笔已被用作饰眉工具了。
黛眉之风,源自先秦,两汉渐炽,魏晋亦盛,至唐而大盛。
其间,封建君主中倡导修眉者不乏其人。据载:
“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汉武帝令宫人描八字眉”。
而魏武帝曹操则:
“令宫人扫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细长,谓之仙蛾妆,齐梁间多效之”。
且看,雄才大略如斯辈者尚好此道。荒*绮靡如梁武帝隋炀帝等自不消说。不过,帝王中最热衷于黛眉的当首推唐明皇李隆基,据说这位风流天子有“眉癖”,在安史乱起,逃难蜀中时,还有逸兴令画工画“十眉图”,以为修眉范式,所绘者有“鸳鸯眉”、“小山眉”、“分梢眉”及“倒晕眉”等。这些眉式在五代还是风行不衰。
浏览古籍,我们很可以见到一些与修眉有关的趣事轶闻。《汉书·张敞传》有“张敞画眉”故事:
“敞为京兆……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
西汉人张敞曾官京兆尹(即京都长安的最高地方行政长官),他为人直言敢谏,不怕开罪权势,为官多有政绩。但同时又是个很有温情的丈夫,喜欢亲手为妻子画眉。故世传为美谈。以喻夫妻恩爱。
汉代修眉风盛,才子佳人不免影响。人们熟知司马相如以“三赋”名传海内,而琴挑文君,双双夜奔,当垆卖酒更是韵闻天下。这位司马氏是懂得眉黛之美的,所以能写出:
“靓妆刻饰,便嬛绰约……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这样的名句来。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我国女性创制了纷繁多样的属式,并赋予种种形象生动的名称。就眉的画法而言,大体有长短、粗细、曲直、浓淡以及眉头、眉梢等变化。
先秦至汉的眉式
从考古资料看。先秦时期的眉式,虽宽窄、曲直略有不同,但一般是长眉,这一点有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漆绘木俑和长沙楚墓帛画印证。可以设想,《诗经》、《楚辞》所言“蛾眉”,当为蚕蛾触须般纤长柔曲。
汉代风行的眉式,主要也是长眉,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女性皆为长眉。汉武帝时的“八字眉”,眉头上抬,眉梢下压,状若“八”字,其实也是一种长眉,湖北云梦大坟头西汉墓出土的木俑便作此式。
远山眉,据说与卓文君有关,也有说出自汉成帝宠姬赵飞燕之妹赵合德,《飞燕外传》云:
“合德新沐,膏九曲沉香水,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
尽管起源说法不一,但其样式还是长眉,只是眉色浅淡,如远山连娟清秀而已,宋邓肃词谓:“浅画蛾眉新样远山长。”魏晋时期,眉式大体承汉制。《中华古今注》:
“魏宫人好画长眉。”
魏武帝时创制的“仙蛾妆”,眉头相连,“一画连心细长”。这种样式直至齐梁间风行不衰。与此同时,阔眉也受到欢迎,梁简文帝诗:
“散黛随眉广,胭脂逐脸生”,
即可为证。
唐朝的眉形新样繁多
唐代政治、思想开放,经济和文化繁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很活跃。女性眉式变化也大,新样迭出。从唐人画作和考古资料看,当时流行的样式先后计有十五六种甚或更多。唐人爱浓妆,画眉多尚阔。初唐眉式浓阔且长,在画法上,龙尾云根、狭叶宽帚,变化多端,有的尖头阔尾,有的两头细锐;有的弓背柔顺,有的眉腰反曲,或眉头相聚,或眉尾分梢,异彩各呈。
一、盛唐时期,长眉仍为时尚
唐玄宗曾赞:
“眉黛不须张敞画,天教入鬓长”
这位风流天予既好“长眉”,于是宫人便都: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风靡一时。显然,这时的长眉较之初唐已变得纤细灵秀。这类细长眉型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柳叶眉和却月眉。
所谓“柳叶眉”,亦名“柳眉”其眉头尖细,眉腰宽厚,眉梢细长状如柳叶,以秀丽见长。故千百年来备受许多女性的喜爱。唐代诗人也多有吟咏。如张祜《爱妾换马》:
“休怜柳叶眉双翠。”
“却月眉”也叫月棱眉”,它较柳叶眉略宽,形状弯曲如新月。李贺诗云:
“长眉对月斗弯环。”
这种眉的画法是两头尖锐,国弧似虹,且黛色较浓。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有不少供养人都画有这种眉式。“却月眉”的画法风行于唐,因其妩媚秀美流传后世,明人赵瑷妻李氏就写有“春红欲瘦临妆镜,试写纤纤却月眉”的诗句。
二、约盛唐末期,女性中开始流行短阔眉,
这种情况在唐人《簪花仕女图》中反映得非常清楚,图中六位女性,长袖飘逸,丰腴多姿,所画皆为短阔眉型。在这类眉式中有一种很富特色的“桂叶眉”,其形丰厚,黛色宜人,如新生初展之桂叶也有人描绘其状如飞蛾,故亦称为“飞蛾眉”、“蛾眉”、“蛾翅眉”等。李长吉诗曰:
“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
写的就是这种眉式。
自唐以后的眉形变化不大
宋代女性眉式,大至承唐、五代余风,并渐趋清秀。苏东坡诗中写道:
“成都画手开十眉,横烟却月争新奇。”“倒晕连眉秀岭浮,双鸦画鬓香云委。”
此处所言“横烟”、“却月”、“倒晕”三种眉式皆出自唐代。“倒晕眉”是一种画成宽阔月形的眉式,在一端由深及浅,逐渐向外晕染,直至黛色消失。这种眉式在旧藏于南熏殿的《历代帝后像》的宋代帝后、侍女图像中反映得很明显。
又如远山眉,自汉创制,历魏晋六朝,隋唐五代,至宋依然流行,晏几道《六么令》:
“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
就可以证明。
元代,蒙古族其装束异于汉族女性,一般画有细长平直“一”字眉。
明清女性一般崇尚秀美,所画眉形大多纤细弯曲,较少长短深浅的变化,不免单调。然这类眉式能够突出女性柔美妩媚的特点。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不就画着“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生就“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因而迷倒贾宝玉以及后来之人吗?
天圣八年,24岁的欧阳修在崇政殿参加完宋仁宗举行的殿试后,出来时人都欢快了许多,他回想起刚刚自己在天子面前意气风华的模样,他知道:这波稳了!
果然,成绩出来后,欧阳修很耀眼,他高中了二甲进士及第。
一、欧阳修的新婚妻子的描眉趣事:老婆美美哒!
春风得意的欧阳修还未从考中进士的喜悦中冷静下来时,很快他就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大喜事——娶妻。
欧阳修的妻子,是自己恩师胥偃的女儿,婚后夫妻二人非常和睦,欧阳修写了一首《南歌子·凤髻金泥带》来描述自己的新婚生活: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这个场景,描述的是新婚妻子和欧阳修日常生活的场景:妻子精心打扮后,走到窗下依偎在丈夫的怀里,笑着问道‘我这眉色深浅画得时髦吗’?
望着妻子美丽的容颜,欧阳修满心都是怜爱,于是便有了这首动人的诗词。
《欧阳修年谱》:天圣九年辛未公年二十五:三月,公至西京……初,胥公许以女妻公,是岁,亲迎于东武。
女为悦己者容,眉目间的变化是传达女子气质和情感的生动表达形式,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古代画眉那些事儿。
二、古代化妆简史:各朝各代的古人,都流行什么样的眉妆?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便开始注重起了眉毛的形态之美,《诗经·卫风·硕人》在描述卫庄公夫人齐庄姜时如此形容道:“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句话从手到美目非常细腻地刻画出了齐庄姜的外在美:这身材高挑修长的女郎,手如春荑(白茅嫩芽)般柔嫩,肤如凝脂般白润,颈如蝤蛴般又白又长真优美啊,牙齿如瓠瓜子儿般又白又整齐,前额丰满眉毛细长,嫣然一笑间惹人心动,秋波一转摄人魂。
两千多年来,这句话几乎成为了我们心目中,古典美女的标准长相图。无论是《洛神赋》中的甄洛,还是《长恨歌》的杨玉环,都可以寻见庄姜的身影。
清代经学家姚际恒在其作《诗经通论》中评价该诗:“千古庄姜,颂美人者,无出其右,是为绝唱”。
“蛾眉”,这种如蚕蛾的触须般又细又长的眉型,便成了秦汉时期最早流行起来的眉妆。
秦代的时候,宫廷中流行一种叫做“翠眉”的妆容,楚国大夫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描述到这种妆容:“眉如翠羽”。
汉承秦制,化妆一事上,汉朝人也吸收了秦人的特色——“汉宫人扫青黛蛾眉”。
“青黛蛾眉”是在“翠眉”基础上,发展出的一种描眉方式,不过汉代的画眉方法,有一个特点,需要先剃去眉毛,然后便可以在原来眉毛所在的地方自由描绘自己想要的妆容了,是不是很机智呢?
汉代的张敞便是个画眉高手,他因为每天都要跟老婆画眉,同僚便用这件事向皇帝举报:“张敞这个人做事没有威严,每天都沉迷于儿女情长,忽视了工作。”
皇帝便宣他进宫,询问他这件事是否属实,张敞回答说:“陛下,夫妻间的闺房之事,都比画眉要严重得多,更何况臣也没有耽误工作呢。”
听了张敞的辩解,皇帝爱惜他的才能,便决定不再追究这件事,只是让他以后注意一下人言。
《汉书·张敞传》:“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史驱,自以便面拊马。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抚。”
不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原本细长的“蛾眉”在汉代逐渐演变成了以阔长为主的“八字眉”,这种妆容的流行和汉武帝有关,一开始他只是让“宫人扫八字眉”,兴许是当时的人觉得这种妆容好看,后来八字眉也在民间流行起来。
相较于汉代的妆容而言,其实唐代的画眉法无论从种类,还是技艺上,都要更加完善一点。
唐朝时期,唐玄宗让画工绘制了一幅《十眉图》,用来当作宫人化眉妆时参考所用,这十种眉型包括当时流行的:鸳鸯眉,又名八字眉;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五岳眉;三峯眉;垂珠眉;月稜眉,又名却月眉;分梢眉;逐烟眉;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倒晕眉。
唐张泌《妆楼记·十眉图》记载:“ 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
初唐时期流行的是宽而弯的月型眉,这时候的眉妆已经显现出阔眉的特点,从武则天时期到开元时期,这一现象更加明显。盛唐时期流行短而粗的阔眉,这类眉妆通常呈八字型。
在唐玄宗执政的后期,细眉的化妆风格又重新流行起来,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便提到: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三、古人画眉,都要用到哪些工具?
聊过了妆容的演变,接下来,咱们再聊聊古人究竟是用什么工具才能画出这么美美的眉妆来。
古时候,古人常见的画眉器具有三种:焦柳、眉笔和眉石。
焦柳是先秦时期古人常用的画眉工具,古人发现,柳树枝烧焦后,便可以在眉间描绘出黑色的眉妆,因而烧焦的柳树枝便成了打开古人画眉大门的一把钥匙。
后来,随着技艺的进步,古人发现了可以用来画眉的“眉石”后,便用眉笔配合眉石的形式,取代了原本的柳树枝。
眉石,又叫做“黛”石,它是一种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矿物颜料。
《释名•释首饰》曰:“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
化妆的时候,古人先将黛石研磨成粉,然后加入水调和好后,再用棉花和木枝做成的眉笔轻轻在眉间勾勒出自己想要的妆容。
当然,不想用黛石的话,也可以用纯天然的植物汁来描眉,例如“奥斯曼”的植物叶子榨取的汁就是常用的画眉染料。
桃花面、柳叶眉、樱桃口……这些都是古代女子的妆容代表,每个朝代却各有不同,此次为你还原古代美人,用浓浓的东方味,迎接新一年。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古代女子化妆步骤吧。
古代化妆步骤是怎么样的
[妆粉]
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
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 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
手法:现在我们只要用粉底液就能轻松起到遮盖瑕疵、均匀肤色的效果,但是粉底液之后使用粉饼或散粉起到定妆的效果,注意粉质要细腻,并且粉中不要含珠光颗粒,重在强调素雅的妆面和细腻的肤质。
[描眉]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手法:中国古代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现在我们有眉笔、眉粉,但是想要画出古代女子眉毛的精髓,要学会剔眉和遮盖。用粉底盖住原有的眉形以及多余的眉毛,再用眉笔勾画。
[胭脂]
所谓的“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古代女子的妆面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材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及苏芳木等。
手法: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还可以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
[朱唇、花钿]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而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
手法:用粉底遮盖唇部原有的唇色,然后用哑光唇膏从唇珠上色,然后用唇刷或无名指指腹轻轻将颜色向外推开,形成晕染的状态。
第一个大项目,去除脸部汗毛,保湿补水。这个现代妇女都知道,用面膜,鼻贴,甚至遮瑕膏,收敛水什么的。不过古人没有这些东西,只能用一种笨方法,“绞脸”,这个场景也在一些古装电视**中出现过,就是用一根线对折后在脸上滚来滚去,把脸上的汗毛都拔掉,这样脸上就会看起来光滑很多,出嫁前的女孩往往会采用绞脸的方式来让自己更漂亮一些。不过这个带来的疼痛感,也是很强烈的。不过对于古代的贵族妇女们呢,选择会更加多一些。比如把鸡蛋清、滑石粉、益母草、杏仁、蜂蜜这些东西搅合在一起,然后涂抹到脸上,起到美容的效果,说白了就是今天的自制面膜,不过风险性也是有的。因为天然材料分子体积大,很难通过皮肤表面细胞的缝隙,又或者会因为自身腐败变质,反而导致皮肤感染。
第二个大项目,就是古往今来妇女最执著的美白。据说春秋战国时候,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很漂亮,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她。有个叫萧史的小伙子为了讨好弄玉,就自制了当时独具一格的美白产品“飞云丹”。产品做好后送给弄玉,弄玉使用了感觉效果特别好,自己更加白嫩了。但是没过多久,弄玉美女就不幸去世了。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史学家推测,萧史懂得一点化学知识,知道水银可以美白,所以就弄了一些水银来做实验,最后做成了“飞云丹”,美白效果很好,但是也让弄玉汞中毒死掉了。当然啦,现在依然有很多不法的化妆品用汞或者铅来起到美白的效果,比如前几年网络上卖的特别火的“童颜神器”。很多女孩用了这种产品,开始效果很好,皮肤变得白白嫩嫩的。过不了多久,身体就会发生这样那样的不舒服,到医院里做检查可能就已经铅中毒或者汞中毒。
第三个美容大项目,就是嘴唇,唇部的护理和化妆。古人用的东西,叫口脂,类似于今天的唇膏或者口红。特别是北方的秋冬季节,天气是非常干燥的。古代人虽然没有现在的唇膏,但是也有自己的护理方式。根据北朝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古代人为了防止嘴裂口子,就往嘴上涂口脂。这个口脂是怎么来的呢古人把牛骨髓放到锅里煎,等牛骨髓化开之后,把用浸过丁香藿香的酒倒到锅里再继续煎,然后加入一种叫青蒿的草改变颜色。煎好之后再用棉布之类的东西过滤一下,最后得到的油脂放入瓷碗里冷凝,完全凝固后的东西就是口脂。口脂可以说是纯天然的护肤品,不仅能够防冻防裂,还能够有效的淡化唇纹,让很多女性从中获益。
后来到了唐代,人们发现蜡质的口脂颜色更好看,于是就改用蜡熬制口脂,并且在里面加上一种紫草,熬出来的口脂就成了红色。
第四,彩妆。古人最常用的东西叫花钿,也相当于现在的脸部彩妆造型。这种妆饰在各朝各代都有,唐朝的美女们最喜欢。一般是除了画眼睛眉毛以外,再往脸上贴花儿,各种各样的都有。有些贴完花儿了之后,脸上其他部位还要有装饰。比如用金子、鱼鳃骨、羽毛、黑光纸这些颜色比较浓重的装饰品来点缀,花钿背后有骨胶,轻轻一哈气,再往脸蛋上一贴,就不会掉。
古代女子的“眉笔”
据说画眉之风起于战国,在还没有特定的画眉材料之前,妇女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好怪异的化妆哦,还是做现代人好)。古代女子画眉所用的材料,随着时代的饿发展而变化。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 除了石黛,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和螺子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 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妇女们已经很少再使用石黛。中国妇女使用妆粉至少在战国就开始了,最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分,一种是以米粉研碎制成,古粉字从米从分;另一种妆粉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所以又叫“铅华”,也有称“铅粉”的。两种粉都是用来敷面,使皮肤保持光洁。关于米粉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还有一种香粉,是用粟米制作,类同上,只是最后再加上各种香料,便成香粉,由于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脱落。和米粉相比,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从早期的文献资料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含了铅、锡、铝、锌等各种化学元素,最初用与妇女妆面的铅粉还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自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由于它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深受妇女喜爱,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古代妇女的妆粉还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 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还有以产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称官粉);荆州的“范阳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颜色也由原来的白色增加为多种颜色,并掺入了各种名贵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批妆粉实物相继出土,有的盛在精致的钵内,有的安装在丝绸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从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妆粉,被制成特定形状的粉块,有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还压印着凸凹的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纹。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有种说法认为古代胭脂的真正产地是匈奴境内的焉支山,而“阏氏”这个名称,是对匈奴人对宫廷妇女的一种称呼,原指贵族正妻,因为这些贵族妇女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红楼梦》44回中有一段关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上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足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然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由于胭脂的推广流行,汉代以后,妇女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从大量的文献记载以及形象资料来看,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单以胭脂妆面的比较少见,具体做法可分为三种:
1、在化妆之前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和,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然后直接抹于面颊,因其在敷面以前已经被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的敷色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之感,所以多用于成年妇女;
2、先抹白粉,再涂胭脂,胭脂的位置往往集中在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鼻子以及下颌则露出白粉的本色来,中国古代传统画人技法中有“三白”之说,就是根据这种化妆方法而来(实物可见唐寅的绘画,里面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化妆的),从图象来看,这种妆式常用以青年,历史书中的“桃花妆”一词,即指这种妆式;
3、先在面部上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由于用色的程度不一,名称也不同,浓艳者称“酒晕妆”,稍浅一些称“飞霞妆”。香料龙涎香 峭岩高耸,波涛层叠的奇绝辽阔的海域景观,点明龙涎香产地及特征, “鲛人从骊龙洞窟采集铅水一样的银色龙涎,将龙涎香和蔷薇花露研为粉尘,化作心字篆香。龙涎香制成各种精巧形状, 本品为不透明蜡样团块,大小不等,外表为灰黑色,粗糙,覆有颗粒状物。质轻而脆。断面外表层为黑灰色,内层为黑、灰白与灰**相间。嚼之如蜡,有粘牙感。气微腥。以灰黑色、质轻、燃之有香气者为佳。蒸馏法制香水 “广南真法”, 确实是采用了以蒸馏法制香水的基本工艺。实际上,这里是自制了一个简易的蒸馏器:把各种鲜花装在甑中,将甑放置在蒸锅上,上面用一只盆倒扣过来,把甑盖严,就使得甑筒内形成了一个封闭性的空间;甑底是布满孔眼的,大火猛蒸之下,锅中热水产生的蒸汽会通过甑底的孔眼上升到甑筒中;此时,倒扣在甑上的盆,就起到了蒸馏器设备中的冷却器之穹隆顶的作用,从甑下冲上来的蒸汽,会带着百花遇热分解出来的香精,一直升到倒覆的盆底上,并在盆底面上凝结成水,然后,再沿着倒扣盆的穹面四下滴流;悬挂在盆周围的一圈竹筒,则相当于蒸馏器中的引流管、贮存器,把沿盆底流下的带香凝露承接住,收集起来中国古代化妆品的代表:胭脂、鸭蛋粉、头油、香囊。此四件物品是中国古代化妆品的代表,历史悠久,《唐书》中记载:腊日献口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
对于美的追求是每个时期女性都会追求的,古代女性每天也会化妆。古代女性的梳妆台上,一般会放置妆粉,胭脂,澡豆眉黛,唇脂五种妆品。对于古代女性来说,画眉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家在看古代诗人描写美女时,都会写到关于美女的眉毛。每个时期画眉毛的形状是不同的,因为古代人是没有眉笔的,一开始都会用烧焦的柳枝来画后来出现了一种叫做黛的黑色矿石,所以在画眉毛的时候都会选择用眉黛来画,主要是先将眉黛给化开之后,再根据形状画在眉毛上,黛石也分高低档,像普通人家的一般只能用比较低价的黛石,而富贵人家的只需要沾水就可以使用。
古代女性在化妆的时候,对于眉毛颜色样式的要求也是非常丰富的,最开始是以黑色为主,汉朝的时候画眉毛都以青黑色,到了南北朝时期女性也更喜欢用一些青雀头黛,将眉毛画成深灰色,到了唐代的时候,又将眉毛画成黑色。而眉毛的样式最为有名的就是汉代的远山眉,看起来非常的美丽,隋朝的女性会画出长蛾眉,所以如果去了解女性眉毛样式的话会发现2000多年来关于女性的眉毛样式不下百种。其中有新月眉,一字眉,带月眉,小山眉,柳叶眉等等。
古代女性化妆的第1个步骤就是敷粉,因为对于女性皮肤的要求是希望肤若凝脂,对于古代女性来说,会选择用米粉,香粉,铅粉来进行调和使用,在自己的脸部,手臂,胸前包括后背都打上粉。之后再画眉,如果脸上有瑕疵的女性的话,会用花钿来装饰,常见的就有,在嘴巴两边点上两个红点,或者在两鬓或者太阳穴的位置画出弯线。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画唇妆,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基本上就是在城中画上一个小的圆点,这样会让整个嘴唇看起来更加薄一些,如樱桃小嘴一样。
最后古代女性在画眉毛的时候是非常注重美妆的,因为基本上是不会画眼妆的,所以在画眉毛之前会非常的细致。
古代,丈夫给妻子画眉,是一种恩爱的表现。画眉早在战国时候就有,那时候没有条件,最直接的工具就是烧焦的树枝,树木烧焦后成黑色焦状,并且可以当做画笔,画画,也可以用作眉笔,而且易上色,随着文化的进步,妇女们画眉改用黛,白居易就曾形容杨贵妃的美,在长恨歌中写道: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红楼梦中也写道,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是说画眉的一种工具叫石黛,是一种美的代表。是贾宝玉夸林黛玉的一种说法。石黛是一种青墨色。古人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了,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流行式样也不同。
张敞画眉这是夫妻恩爱的一个典故,张敞与他的妻子是青梅竹马,不小心把妻子碰倒在石头上,于是妻子的眉毛被擦碰掉一段,眉毛也不生长,这样也不好看,于是张敞就经常经常给妻子画眉,可以看出张敞对妻子真是爱护有加,不厌其烦为妻子画眉, 眉在古代象征着人的爱情运,又有“举案齐眉”的说法,比喻夫妻恩爱 。
现代女子一般都把自己的眉毛剃成细细的柳状,弯弯的柳叶眉,然后再用眉笔描得黑黑的,古代女子则把长的眉毛全部去掉了,重新画眉,我国女子画眉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楚辞·大招》里就有“粉白黛黑,施芳泽之”的诗句,可以说明那时妇女就抹粉、画眉、擦胭脂了。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以黛画眉相当普遍。汉代刘熙所著《释名》中说:“黛,代也;天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
柳枝。
画眉是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饰风俗,使得女子眉目清晰,容貌秀丽。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时期,在画眉材料“黛”出现之前,女子们都是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的。
最早的画眉材料是“黛”,是由黑色矿物生成,所以又称“石黛”。当然在民间女子用不起石黛,用锅底黑和柳条炭黑。随着时代的变化,青黛头黛、螺子黛和铜黛也相继出现。
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在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时代妇女的画眉材料,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经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
扩展资料:
古代眉毛样式:
1、新月眉:
新月眉也称女眉,眉毛整齐美丽而修长,眉头和眉尾有曲线,犹如一弯新月。新月眉高而不压眼,秀长有光彩。
2、双燕眉:
燕子展翅而飞,翅一展,一扑,折射了径直照来金璨的日光,再没有谁像燕子般轻盈自由。双燕形的两眉分布额前,就如燕翅,中间后一点儿那凸上的弯弧恰到好处,似存几丝坚毅,自由伸展绵长又如此柔软,勾起惜花之人怜悯之心。
3、玉羽眉:
玉羽眉像极一根羽毛,再看又光滑清澈似美玉,此形状眉毛素被未问俗世的闺中之女所喜,弯度难被察觉,对外面充满美感和憧憬却未敢直接表露出来。
4、八字眉:
据《事物纪原》说,汉武帝曾令宫人画八字眉,后历代相沿习,尤盛行于中、晚唐时期,其双眉形似“八”字而得名。眉尖上翘,眉梢下撇,眉尖细而浓,眉梢广而淡。
5、桂叶眉:
唐朝蛾眉阔而短,因此又名桂叶眉。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 ,因此比喻女子美丽的眉毛,非常受古代女子喜爱。蛾眉也成为了美女的代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