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睡觉不老实,早上起来的时候绝对会把头发蹭得跟“鸟窝”一样,最苦恼的就是头发比较长的孩子,光是梳顺头发都得花费好大的时间。在给孩子扎头发时,应该扎完头发再用手轻轻地拽一拽,应该让头发松一些,不可过紧,否则时间长了容易造成牵引性脱发的,如果发现孩子扎发的一块头皮出现红肿、脱发现象,要尽快停止扎头发。
梳头发不要用力小孩子睡觉不老实,早上起来的时候绝对会把头发蹭得跟“鸟窝”一样,最苦恼的就是头发比较长的孩子,光是梳顺头发都得花费好大的时间。妈妈们一定要记住的是,给孩子梳头的时候千万不要太用力,遇上打结的地方不要用力拉扯,否则就会扯下一串头发,还会把孩子弄疼。可以使用一些发梢营养水喷在头发上,让它自己柔顺,就可以很快梳顺了。
小朋友的头皮毛囊、发根都处于发育阶段,十分脆弱,可能轻微的用力就会导致头发掉落,扎辫子的时候如果太紧,长期下去就会导致头皮受损。
给孩子选择安全的用品告诉宝宝扎头发的头绳不要摘下来,头绳对于宝宝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东西,宝宝拿下来玩耍,容易造成窒息的情况,而且再给宝宝选择头绳的时候要尽量选择简单的头绳,这样就能减少宝宝扯下头绳玩儿的几率。在选择用品时,也要注意质量,选择无异味的,不要选廉价劣质的东西,以防对孩子健康造成影响。
尽量多给孩子变换发型在给孩子做头发造型时,不要总是扎头发,扎各种辫子等等,天热了,可以给孩子理蘑菇头,就不错,又凉快又精神。这样就不用扎头发了,也能减少扎头发太紧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个人认为给孩子换发型之前,应该遵循孩子的意见,即使孩子很小,两三岁的孩子都有审美观了,这样是对孩子的尊重。妈妈可以学会一些简便、快捷的辫子,适用于赶时间的时候。
尽量扎简易的发型孩子一般都天真活泼,在给孩子夹头发的时候,要尽量避免扎复杂的发型,一些个性的发型,在大人看来是独特,显气质,但孩子并不懂得欣赏。而且孩子天生好动,有些发型,过于累赘,让孩子在活动时,非常的不方便,导致孩子产生烦躁的情绪。
注意护理在给孩子扎头发之前,也可以进行简单的护理,像是配合使用营养水,先帮孩子把头发梳柔顺,这样可以避免在接下来扎头发过程中遇到打结等问题,也能够帮助父母更顺利地帮孩子扎头发。
孩子的头皮是相对比较脆弱的,所以父母在给孩子扎头发的时候一定要谨慎小心,避免影响了头发的自然生长。而如果家长在扎头发的问题上对老师有什么建议,也要注意平和的与其沟通。
结语总的来说,宝宝扎头发虽然美观但是对于头皮有一定的损伤,因此在给宝宝扎头发的时候一定要轻柔,尽量减轻用力对头发和头皮造成的损伤。同时也要对头发进行一定的简单护理,使得头发在被扎起来之后影响头发的生长和健康。
孩子一天天长大,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的,要好好珍惜孩子的每一个阶段的样子,毕竟时光不可能再次重来,能陪着她的时光不要错过,育儿本身就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细心一些,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她的。
小姑娘天性爱臭美,可能你帮她扎了好看的辫子,她就会觉得你就是全天下最好的妈妈,有什么比自己女儿的笑容更重要呢?
女生扎马尾刘海发型
女生扎马尾刘海发型,发型对于女人的颜值和气质影响非常大,一款错误的发型会拉低你的颜值,不适合的发型也会降低你的气质。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关于女生扎马尾刘海发型。
女生扎马尾刘海发型1高马尾好看还是低马尾好看
扎马尾好看的刘海
1、法式空气刘海
头发少的姑娘把头发扎得高高的,再把下面的头发用皮筋隔一段就扎一节,整体扎完像是一串糖葫芦。再把每节头发拉松,让每个糖葫芦看起来比较丰盈。这款糖葫芦发型今年非常流行,许多明星也都热衷于这款发型。那么搭配什么刘海呢只要不是圆脸型和钻石脸形都可以留一层法式刘海。
2、较厚重的空气刘海
喜欢样式较老的这种马尾,发尾处有很多大卷。这种适合头发多的女生扎,留厚重的齐刘海和厚马尾前后呼应。
3、适合圆脸型的刘海梳
圆脸型的'姑娘不适合留这种齐刘海,较好的刘海就是在头顶拿起一咎头发,用梳子在里面把头发打毛,外面用梳子梳得光滑一些,用小卡子在额头后别上。这种鼓包式的刘海梳,可以将脸部的线条比例拉长,圆脸和钻石脸型梳更好看。
4、线条刘海
齐刘海不是所有脸型都适合的,圆脸型、瓜子脸型等梳就不怎么好看。这些脸型可以选择这种线条刘海,把刘海的头发留长至嘴角,烫上一些螺旋就很漂亮。
5、八字空气刘海
脸型有点长的姑娘比较适合留一些齐刘海,这种比较细密一些的八字刘海。比那种厚重的齐刘海看起来更加灵动活泼,厚重的齐刘海还会有一些沉闷的感觉。这种八字空气刘海,不是特别薄又不厚,适合各种脸型,圆脸型和钻石脸型都可以尝试,不会有缩短脸型的感觉。
6、韩式空气刘海
韩式空气刘海的特点是非常薄,给人一种非常清新的时尚感。也是一种适合各种脸型的刘海,爱美想留刘海的姑娘再也不用苦恼了,因为你就直接留这款不会出错。
女生扎马尾刘海发型2
三七分刘海怎么吹
洗完头后,把刘海侧分好,用吹风机把头发吹干,注意要从与发根走向相反的方向吹头发。最好把头发分成两部分吹干,可以使用发膜帮助固定头发。此外,由于随着温度升高发质会变软,因此最好在适宜温度下吹头发。女性三七分刘海第一步先将刘海卷成空气刘海状,第二步将刘海整个梳散开来,第三部在头顶处比划出三七分的发际线,然后用手沿着线将刘海分别向不同方向聚拢。
齐肩的中长直发碎发设计,从发尾到刘海的自然和细碎的效果非常百搭,自然的直发带出柔和蓬松的感觉,三七分斜刘海修饰典雅非常有效。男士三七分刘海第一步吹风机锤半干程度,第二步用发膜搓揉头发,使头发变得蓬松。第三步按照自己的习惯分出三七分的界限,稍微的打理下就完成了。三七分的发型比较的百搭也是很方便的发型,一般是适合所有人的,吹头发的时候吹风机温度不要太高。
法式刘海和八字刘海的区别
法式刘海强调一种舒适自然感,比八字刘海更轻薄,法式刘海是法国女生最爱的发型,八字刘海是从空气刘海演变过来的,是韩国女生最爱的发型,比法式刘海的厚度更厚一些。
女生扎马尾刘海发型3高马尾适合什么脸型的人
高马尾适合圆脸和方形脸。因为高马尾扎起来显得脸尖,如果有刘海也建议刻意全部扎起来,这样看起来会更加清爽整洁利落。方形脸的妹子可以在两侧留一撮头发,这样可以修饰脸部线条,看起来更加柔和。脸过于圆宽的话,还是会担心把头发全部高高扎起显得脸更大,这时就要将头顶的头发弄得很蓬松,能让头型显得窄长,起到修饰脸型的作用。
还有一个情况是如果你的额头过高,那就还是留些刘海儿看起来更顺眼。马尾主要就分为高、低马尾两种。高马尾比较清爽,将头发干净利落的向后扎起,可以让一些脸肉肉的姑娘,面部轮廓看起来立体些,线条更明显。总结来看,头发扎得越高,人就显得越元气精神,扎得越低越温婉柔和。扎得紧会显得气场更强,挑松一点则会显得温柔许多。高马尾搭配不同刘海,会有不同的效果。
直发高马尾可以选择平刘海,特显精神的一款发型,搭配上平刘海还可以增强你的元气感、少女感。锁骨发微卷高马尾可以选择碎发刘海,适合发际线比较高的人。在额头两侧弄出一些长碎发来修饰额头和脸颊,瞬间就可以让高耸的发际线恢复正常。高马尾给人的感觉非常青春洋溢,看很多小女生扎马尾很可爱,就会想象自己扎马尾也是那样的感觉,但其实不是所有的脸型都适合扎马尾的。
如果想要扎出好看的高马尾,除了长的好看,脸型会更加重要,而且还要学习一下扎马尾的小技巧。哪些脸型适合扎高马尾呢瓜子脸和圆脸是很适合扎马尾的,如果你是这两种脸型的其中之一,平时扎马尾会非常好看,让你的气质和风格看起来更加的青春和活泼。高马尾可以把视觉集中在上半部分,虽然把头发都扎起来了,但对于这两种脸型来说,反而会显得面部更加饱满和立体一些。
除了瓜子脸和圆脸之外,有一些小方脸或者长脸也是比较适合扎高马尾的。小方脸的脸型没有那么方,但是五官和面部轮廓不够饱满,所以看起来会给人一种硬朗的感觉,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肯定希望自己的面部可以饱满一些,看起来更加年轻。扎高马尾视觉上起到一个提升的效果,同时掌握正确扎马尾方法还可以显得脸更小。
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 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著一个“安”字。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麽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沈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后妃戴簪有季节性,冬春两季戴金簪,到立夏这天换下金簪戴玉簪。直到立冬又换上食簪。清晚期在慈禧身边当过女翻译的裕德龄女士回忆:1903 年农历四月24日是立夏,“这一天每个人都得换下金簪戴玉簪”。就在这一尺,慈禧赐给裕德龄母亲、妹妹和她本人每人一支玉簪,“太后拣了支很美的给我母亲,说这支簪曾有三个皇后戴过,又拣了两支很美丽的给我们姐妹俩各一支,说这两支是一对,其中一支是东太后常戴的,一支是她自己年轻时戴的”。清末,后妃头簪子多都是祖宗传下来的遗物,宫中后妃都视若珍宝。慈禧讨她喜欢的人可以任意赏赐,毫无拘束。但对光绪帝却为一支玉簪而恨之入骨,至死都不予谅解。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囚禁瀛台。一日隆裕皇后去看光绪,光绪极为反感。他与隆裕虽是名义上的夫妻,但夫妻情分丝鼍没有。因此,光绪一见到隆裕就厌恶得连气都喘不均匀。隆裕的到来,光绪看也不想看,连说两次“跪安吧!”隆裕十分恼火,故意装作没听见。光绪见她不走,气得两手发抖,使足了劲想把她推出去,没想到用力过猛,碰到隆裕发髻上的玉簪。玉簪摔到地上立刻粉碎。这支玉簪是乾隆时的遗物,传到慈禧手裏,她又给了隆裕。降裕见状,立刻哭著把这件事告诉了慈禧。慈禧大怒,心中更加气恨光绪,从此派人严加看管光绪,送馊饭,送凉汤,对待光绪像对待罪人一样。政治分歧使慈禧和光绪关系如同陌路人,而一支玉簪成为他们母子亲情彻底决裂的导火索,光绪的英年早逝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在民间,一般来说是富家多用玉质银质,贫家则用骨质。普通人家嫁闺女,银簪子也是必不可少之物。因是陪送来的较为贵重物品,女人们都非常珍视,有的用一辈子也不丢不坏。可民间广泛使用的簪子绝大多数是骨质,所以人们总是习惯将其称之为“骨头簪子”。簪子一般长三四寸,更长些的也有,但很少。簪子头部尖细,尾部有一个圆疙瘩。头细易插入发髻,尾部的小疙瘩能使之牢固。还有一种扁簪子,两头粗,中间细,多是银、铜质。扁簪子的两面分反正,正面饰有花朵草叶及吉祥图案,反面是光的,整个形状略往裏弯。扁簪子具有十分明显的装饰意义,固定发上,闪闪发光。簪子是许多民族的妇女在修饰头发时所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它是妇女们固发、美发的有效用品,这是它几千年来盛用不衰的主要原因。
头花是簪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由於满族妇女发式是由软翅头发展到两把头,进而成为架子头,最后产生大拉翅,头上的发式也越来越宽大.於是一种覆盖面较大的头饰——头花,便应运而生。头花大多由珍珠、宝石为原料,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依托,即在簪的基础上做了某些相应的改动。如在针梃的顶端焊一个十字形横托,并於十字横、竖交叉点做头花的主体。起装饰作用的花草枝叶、鸟兽虫蝶、吉字祥符等环抱四周,簇拥著主体。这样互相搭配既使构图的主次关系明显,又使以珍宝为原料的头花本身合理的分担了承受能力。满族妇女在梳头时,把大朵头花戴在两把头正中,称为头正,也有选用两朵相同颜色和造型的分插两把头的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
满族妇女除了旗头、簪子外,还普遍喜欢在发髻上插饰花朵,将硕大的花朵戴在头上历来是满族的传统风俗。扑趾源在《热河日记》中记载了满族妇女 “野花满鬓,老少无分”.“五旬以上”犹“满髻插花,金钏宝趟”。“即便年近七旬,甚至“颠发尽秃,光赭如匏”仍“寸髻北指,犹满插花朵”。在辽北地区,有些满族妇女甚至在发髻上插一个内装清水的小瓶,瓶内再插上数枝鲜花,生气盎然,反映了她们对美的强烈追求。清前期,国家正值上升时期,人们的生活消费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满族妇女为了满足美的欲望,常将应时的鲜花戴在头上还有一种“金银花缕”。即用纸胎为表,有的似铜丝为质,装成各种各样的花朵,高不过二三寸,最大的也有将近一尺,并选用极精致的珠翠做装点。顺治初年,满族军营中的随军家属,常用这种金银花饰饰於发髻之上。随著清王朝政治的确立,国家政权日益巩固,满族妇女所插戴头花也随之擡高了身价。虽然鲜花遍地,但妇女们更喜欢珍宝质地的头花。这些女性们头上戴仡与其说是为了美饰,莫不如说是为了炫耀。
清晚期,国库困窘,国力日衰,人们生活自然受到影响,为了撙节开支,头花也由昔日的纯金变成镀金、包金,珠宝大花变成了绒花、绢花,甚至纸花、通草花,就连羽毛点翠的头花,都用茜草染色代替了。羽毛点翠首饰在我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乾隆时代已达顶峰。它以色彩艳丽、富丽堂皇而著称但制作起来非常繁杂。据了解,先用金、银片按花形制成一个底托,再用金丝随图案花形的边缘焊起…圈凸起的槽。在中间凹下去的部分涂上适量胶水待用,用小剪子剪下翠鸟的羽毛,轻轻地用镊子把羽毛排列在涂了胶的底座上。翠鸟毛以翠蓝色和雪青色为上品,然而翠鸟娇小,羽毛柔细,制一朵头花需要许多翠鸟。因翠鸟毛光泽好颜色鲜亮,再配上金光闪闪的凸边,做成头花后戴在头上与其他首饰相比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现在北京故宫内珍藏的金属类首饰,以乾隆时期的居多。如红宝石串米珠头花、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蓝宝石蜻蜓头花、红珊瑚猫蝶头花、金累丝双友戏珠头花、金嵌花嵌珍珠宝石头花、点翠嵌宝石花果头花、金嵌米珠喜在眼前头花、点翠嵌珊瑚松石葫芦头花等等,都是以焊接底托工艺制成的。它即沿用历史传统技巧,又突出乾隆时期的特点,使虫禽的眼睛、触角、植物的须叶、枝权都用细细的铜丝烧成弹性很大的簧,轻轻一动,左右摇摆,形象活泼逼真,充满动感。还有一种金属焊接作底托与针梃,珠宝花用铜丝扎成一束的头花,也以灵活多变受到后妃们喜爱。它是以不同粗细的铜丝做成花枝、叶枝,再将宝石做成的花瓣、叶片末端的小孔串成花朵、花蕊、花叶、枝权等不同的单枝,然后再按照图形将各部位摆好,将单枝扎成一束,最后集中在一根较粗的铜丝上与针梃扎牢。这样的头花戴在头上效果甚佳,为女性增加了楚楚动人的娇态。此外,金属镶嵌头花,金累丝头花也都以形象逼真、做工精细而被前人喜爱,使后人赞叹。
满族妇女最偏爱的头花当属绒花,尤其是在女儿出嫁时,头上必须戴红色绒花,图火红吉利,据说汉语中的“绒花”,与满语中的“荣华”近音,因此,便有戴绒花即为荣华富贵之意。在满族妇女中,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尤其到应时节序戴应季绒花:立春日戴春幡,清明日戴柳枝,端阳日戴艾草,中秋日戴桂花,重阳日戴茱萸,立冬日戴葫芦阳生……。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於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晕色的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钗和簪的用途相似,都是女子盘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钗有双梃或三梃的,较之簪对於发髻的固定更为牢固-_-些。古老的钗与簪形式雷同,也是由钗头针梃自然连接…处。如汉代流行的玉燕钗就是其中的一例。相传汉武帝建造招灵阁时,有神女留下一支玉钗。武帝把玉钗赐给一位赵姓宠姬。几十年后,汉昭帝继承帝位,后宫女子时兴戴钗,苦於没有理想的式样,到处寻找。一次,宫女们看到这支玉钗无雕无饰,样子普通,就想把它毁了另做。但等第二天打开钗盒时,只见一支飞燕直奔天空。燕子起飞,尾巴呈叉形的美丽形象,使宫中女子深受启发,於是纷纷以飞燕为式制造头钗。燕子的尾巴插在发髻上十分适宜,因此取名为玉燕钗。随著头钗的广泛使用,各种质地、各种造型的头钗不断出现。最常见的是凤头钗,它的制作就由钗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而成。现在北京的故宫尚存有清代后妃戴过的钗,大多分为两类,一类是钗头上装饰极美,一类是光素钗头无装饰。
人们习惯将无装饰的叫“插子”。插子的形式也很多,有圆头钗、尖头钗、扁头钗,其质地多为金、银、镀金光素的,还有铜、铁等普通妇女所常用的。插子只是起固定发髻的作用。在满族妇女诸多的头饰中,要有一个固定的起主要作用的中心,那个起固定中心作用的就是这种插子。还有一种叫做“银夹子”的钗,若合在一处的两个扁簪子。银夹子既重视其固定发型的实用价值,因其面有图案,又具有显示美观的审美价值,可算是较为理想的钗了。还有属於“荆钗布裙” 一类的妇女,因其家境困窘,不甚讲究或讲究不上,只用粗铁丝自制成倒u形的插子,也有用一段直铁丝,磨尖一头,砸扁一头用作髻簪的。
在欣赏往日旗装的风采中,常常可以看到满族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十分引人注目,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称“旗头”。“旗头 ’’的另一个含义即指满族妇女常用的几种民族特徵显著并具有独特风韵的发型,如“两把头”、“水葫芦”、“燕尾”、“大拉翅”、“高把头”、“架子头”、 “前刘海”、“盘头翅”等等的总称。扁方是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时的主要首饰。在载涛、郓宝惠两人合写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讲道:“满族女子平时梳两把j头,式样简朴。皆以真发挽玉或翠之横‘扁方,之上。”横插於发髻之上的类似发冠一样的扁方长三十二至三十三点五厘米,宽四厘米左右,厚零点二至零点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圆,另一端似卷轴。如一变相横簪,无论是梳两把头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类似古代男子束发时用的长簪,也许扁方就是由此而演变过来的。扁方的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
关於扁方这种满族妇女所特有的头饰,在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何玉凤毁装全孝道安龙媒持服报恩情”中,通过对安夫人头饰的描绘可以看到。文中说:“只见那太太……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扎著大壮的猩红头把儿,别著一枝大如意头的扁方儿,一对三道线儿玉簪棒儿,一枝一丈青的小耳挖子,却不插在头顶上,倒掖在头把儿的后边,左边翠花上关著一路三根大宝石抱针钉儿,还戴著一枝方天戟,拴著八棵大东珠的大腰节坠角儿的小挑,右边一排三枝刮绫刷蜡的矗枝儿兰花儿”……。不管她这一头戴了多少个簪子,却反映出当时清朝中期以后,一般满族官宦人家妇女头饰的写照。
在清代的北方民间,扁方也有很小的。如遇丧事,妻子为丈夫戴孝,放下两把头,将头发集拢於头顶束起,分两把编成两个辫子,辫梢不系头绳,任头发松乱一头顶上插一个三寸或四寸长的白骨小扁方。如果儿媳为公婆戴孝,则要横插一个白银或白铜的小扁方。扁方一般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蒙裹而成,俗称“钿子”,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便可,上面还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王室贵族妇女用的扁方从质地到样式制作都堪称精美绝伦,在扁方仅一尺长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王妃贵妇们戴著扁方故意把两端的花纹露出,以引人注意。在扁方上缀挂的丝线缨穗,据说是与脚上穿的花盆底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仪态。每逢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等满族妇女便要戴上扁方了。戴上这种宽长的扁方,限制了脖颈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显得分外稳重、文雅。
勒子,俗称“包头”,北方人称其为“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原为江南和中原地区老年妇女冬季围头的御寒品,明清之际广为流传,贵妇用以装饰,贫女用以避寒。东北地区已婚的满族妇女使用的勒子使头发稍稍后仰,较江南妇女的平髻略有变化。其形质多用纱、罗、绸、缎等制成黑色长带,绕头一周。明嘉靖年间勒子尚宽,其后逐渐变窄,但制作异常精细。上绣各种吉祥花色图案,也有中间镶嵌珍珠、宝石做点缀的。清代妇女戴勒子,沿袭明代旧制。如清早期雍正十二妃图轴中,就有两位美人头戴勒子,从画面上看,有纱绸的,也有貂皮的,反映了不同季节戴不同式样与质地的勒子.如北方冬季寒风凛冽,勒子大多用貂皮制作,称为貂复额。明末清初,正是勒子盛行之时,无论宫廷贵妇还是民间女子都掀起遮眉勒热,由於贫富之别,勒子的质地,以及勒子上缀的饰物都有所差别。这种遮眉勒在北方比较实用,因此流行起来经久不衰。除勒子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还要窄些。
流苏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与古代八大类首饰中的步摇极为相像。步摇首饰始见汉代,最初只流行於汉代宫廷与贵族女人头上。何为步摇“步摇者,贯以黄金珠玉,由钗垂下,步则摇之之意。”步摇属於汉代礼制首饰,其形制与质地都是等级与身份的象徵。汉代以后,步摇才逐渐被民间百姓所见,才有机会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在贵族妇女中,还实行过一阵加於冠上的步摇冠。戴在头上较之步摇更富有富贵豪华之感。
在北京故宫举办的《中国文物精华展》中,曾展出过几件辽宁省出土的金树形步摇冠饰件,金树是冠状伞形,一根两枝树权分别展开了大小四十余件树枝小枝权,每一小枝权顶端各有一两个可以活动的小金环,环下各系一片金树叶,稍一触动枝摇叶摆,华美无比。它的出土使我们感到祖先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封建帝王妃嫔生活之奢侈。史载,唐宋之后步摇形制变化多端,除金质外还出现了玉石、珊瑚、琉璃、琥珀、松石、晶石等珍贵材料制作的步摇。明代四大名画家之一唐寅在《招仙曲》一诗中写道:“郁金步摇银约指,明月垂璫交龙椅”。由此可知明代步摇用“郁金”,这也许是用金属与珠宝镶嵌的一种步摇形制。其中不乏明代时兴起来的焊接新工艺。将金累丝与金底托焊接在一起再嵌上珍珠宝石等作点缀,其实用耐久程度大大超过了雕琢、焖压等传统工艺技术。
清代步摇大多采用了明代焊接制作新工艺方法。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编辑的《清代服饰展览》图录中,有一件“点翠嵌珠凤凰步摇”,就是使用了金属焊接作底托,风身用翠鸟羽毛装饰,其眼与嘴巴用红色宝石、雪白的米珠镶嵌,两面嵌红珊瑚珠。凤身呈侧翔式,尖巧的小嘴上衔著两串十多厘米长的小珍珠,坠角是一颗颗翠做成的小葫芦。整个步摇造型轻巧别致.选材精良,实为罕见。
在另一图录中又有一件“吉庆有余”流苏,形制近似类同。与针梃连接的流苏顶端是一金累丝的金戟(古代作战武器),戟上挑著一个下垂的金累丝的磐,磐的两端义各下垂一珠串,一串为珍珠青金石蝙蝠点翠华盖,下坠著红宝石坠角。另一串为珍珠蜜腊鱼及点翠华盖,红宝石坠角。整个流苏由戟、磐、蝙蝠、鱼等组成,谐音“吉庆有余”。这件流苏寓意吉祥,形式别致,不但起著装饰发式作用,还集嗡意、象徵、谐音於一体,堪为流苏首饰的上乘之作。
流苏一词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装饰车马帐幕时用的彩线丝穗。而步摇与流苏在形制上和功能上如出一辙,至於步摇的名称为什麽没有被沿袭下来,反而为流苏一词所取代,尚有待日后的进一步考证。
满族妇女所喜爱的流苏,多种多样。顶端有凤头的、雀头的、花朵的、蝴蝶的、鸳鸯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现在北京故宫珍宝馆展出的清代后妃首饰中,有一件“穿米珠双喜字流苏”,它是皇帝大婚时皇后戴的。流苏顶端是一羽毛点翠的蝙蝠,蝙蝠嘴裏衔著两个互套在一起的小金环,连接著一个羽毛点翠的流云如意头。如意头下平行缀著三串珍珠长穗,每串珠又平均分成三层,每层之间都用红珊瑚雕琢的双喜字间隔。串珠底层用红宝石作坠角。整个流苏自顶端到坠角长二十八厘米,是流苏中较长的一种。这种长流苏一般歪插在发髻顶端,珠穗下垂,刚好与肩膀平。此外,清宫珍藏的流苏,顶端以凤衔滴珠的最为常见。如“龙凤呈祥”、“彩凤双飞”、“丹凤朝阳”、“凤穿牡丹”等等。凤凰是百鸟之王,据说它能给人带来幸福、美好、光明。凤凰衔珠的形象,寓意凤鸟筑巢,准备育雏。封建时代的帝王都希望自己多子多孙,所以后妃的头饰中以凤凰为题的很多。
清初时的普通旗女和汉族妇女模仿满族贵妇发饰,以高髻为尚,梳时在头顶后部将发平分两把,向左右方横梳成两个长平髻,两髻合宽约一尺,俗称 “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作叉子头时,又在脑后头垂下一缕头发,下端修成两个尖角,形成燕尾形名谓“燕尾”。清吴士赞《宫词》对这种发式作了描写“髻盘云成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低。”这些宫词对满族妇女的独特发式作出形象的描绘。
“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
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
康乾以后,由於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j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j高.“双角”也不断扩火,满族妇女发式由h两把头这种髻式发展到架子头,同时也是由自己头发梳理而成的发式逐渐发展到借用架子由真、假发相掺杂而成的发式,发髻上多插有饰物。其中有种名叫“扁方”的板状饰物,初时形状较小,到清代后期,特别是咸丰年间,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得更加高大和夸张,已演变为一种“高如牌搂”式的固定装饰,从而取代了用架子梳的两把头。
《阅世篇》曾载:“顺治初,见满族妇女辫发于额前,中分向后,缠头如汉装包头之制,而架饰其上,京师效之,外省则未也。”嗣后这种发式愈演愈高,至后期而为既高且大的形式,有人形容其头就像顶著一块小黑板者即指此式。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於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应是由“两把头”发展而成,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於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
“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裏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
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於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直到清末,“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著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
小罗姐说,她小的时候爱臭美,学着大人的样子烫过头发。那是用烧火棍在灶堂下烧热了,然后把头发从梢儿到根儿卷在热乎乎的棍子上,稍停一会儿放开棍子,那头发便像理发店里烫出来的一样打着卷儿了。但是,如果一不小心把棍子烧得过热,刚挨着头发便会“_儿”一声烫焦发梢,于是走到哪里都会带着一身儿红烙铁烫猪皮的味儿。烫完头发,看见别人的头发油光锃亮的,光彩照人,她也想美一下,于是偷偷掀开家里的猪油坛子,挖一块雪白的猪大油抹在头上,那猪大油一上了头发,手温就把它融就化了,梳子一梳,头发立刻也跟人家一样油光可鉴了。我没她那么幸运,只是见过家里年长的女人烫过头发,自己并未亲历过。是的,以我小时候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种幸运。就单说烫头发的火筷子,我就从没摸过。那火筷子是铁制的,通身漆黑,上端还刻着螺旋纹,顶端则是用一条套环的小细铁链各自焊接着连在一起的。那是爷爷的宝贝,全家只有一双,每逢家里吃碳锅的时候,就把它请出来夹火碳。而在那个年月,碳锅是不常吃的,所以你可以想见它的出镜率。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大概这也算一种吧。奶奶烫头发堪称是一绝。甭管你是谁,只要你往她前面一坐,她把火筷子从灶下掏出来,保证温度刚好,既不会烫焦头发,也不会烫不起卷儿来,所以家里家外的女人们都爱找她给烫。要是换成别人,还得往筷子上轻唾上一口白花花的唾沫试温,听得“_啦”一声,便举着筷子晾凉一些。若是温度不够,又卷了头发,烫完了头发不打弯儿,还得重新烫,弄了个两层卷儿,像鸭子后屁股刚被风肆虐过。而且奶奶卷发的多少和方向力道都恰到好处,烫出的样式自然比别人烫出的好看,在当时,那应该就叫时尚,而奶奶也一直是个引领潮流的人。可惜,从小到大,我的头发始终没有茂盛过,眼见着奶奶给婶子大娘们烫头发,我就顶着一丛丛乱到一起的小黄毛儿,直眉瞪眼地站在人家对面看,看得眼红心热也没人给我烫。至今仍记得的是奶奶给大姐烫过头发,那家伙小时候有一张骑着小三轮儿车的黑白照片,齐耳的短发便呈小波浪状堆在肩膀儿上,笑得一脸找挨揍的模样儿。长大后,大姐常拿着她这张照片在人前炫耀,每一次我见她那得意的神情,心里都酸溜溜的。大姐也曾偷拿过爷爷的火筷子给自己烫过头发,可怜她一上手就“_啦”一声,把自己当成了猪头,满屋子的味道让人一下子想起二月二之前家家红烙铁下的猪鬃。我们当时没想到用猪油给头发上光打蜡,不然就真像是猪头被烫出油的感觉了。长大后,我也烫头发,进了理发店往那儿一坐,理发师殷勤地介绍经常让我脸红的感叹:烫个头发是越来越贵了!洗染吹烫一条龙自是不用说,单是那些药水定型水啥的就把人熏得头晕眼花,烫完之后好几天味道不散。大姑奶奶家的小姑姑是研究生毕业,一肚子学问,从来不烫头发。小姑姑说,烫发伤脑细胞。这道理谁都懂,可是道理终究不敌爱美之心,人们都还是照烫不误。我妈前几年因药水过敏,也不烫头发了。如今我也不烫不染头发了,成天扎个马尾巴在脑袋后面晃来晃去本色出演。现在想想,心里还是妒忌大姐。我这从小没当过猪头就长大了的人,反倒还有点儿小遗憾了呢!穿耳洞穿耳洞,就是我们小时候说的扎耳朵眼儿。比起穿耳洞的说法,我觉得扎耳朵眼儿更形象一些,因为我们的耳朵眼儿当真是被一根缝衣针生生给扎出来的。我们杨家的女人都扎过耳朵眼儿,“祸首”就是我大妈。我大妈是冰峪沟出来的女人,而冰峪沟是庄河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不仅山美水美,就是出来的人,用我们农村的话讲那也是拿着劲儿的。我大妈就是这么一个拿着劲儿的女人,说话做事趾高气昂,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种调调儿叫做小资。就这么一个劲劲儿的女人,说话口音和我们不一样,她连耳朵上都比我们多两个眼儿。看着大妈耳朵上晃着金光闪闪的耳环,很多女人羡慕了起来,不是自家买不起,而是买了之后没地儿戴,谁叫咱们耳朵比人家少两个眼儿呢!拉家常的时候,她们就跟大妈打探她的耳朵眼儿是怎么弄出来的,还问,是不是只有镇上(那个时候,庄河还是镇级政府)才能弄出来。大妈就毫无保留地告诉她们,那是她妈妈给用缝衣针扎的。女人们立刻显得兴奋难奈,个个跃跃欲试,就一根缝衣针这么简单啊,家家都有!想一想,又犯了难,工具是有了,可谁给扎啊?总不能自己拽着自己耳朵往上戳吧?再则说,听说那耳朵上也是有穴位的,万一失手,后半辈子落下点儿啥毛病该咋办?不妥不妥!大伙儿合计了一下,决定推选我大妈做这个刽子手,承揽同村所有爱美女性扎耳朵眼儿的任务。要说我大妈,真不知该说她是“艺高人胆大”,还是该说“不知者无畏”,一口就应承了下来。那段时间,一吃完中午饭,大妈家就成了女人的天下了。大妈扎耳朵眼儿的工具很简单:一小瓶盖儿白酒,一根马蹄针(马蹄针:针较一般缝衣针粗长,针眼儿较大。),一根红线,一小段蜡烛头,一盒火柴。准备工作也很简单,只要把两个耳垂捏到没有知觉,就可以扎了,整个过程用不了十分钟。我亲眼见过许多耳朵在大妈手下惨遭蹂躏,后来我的耳朵也成为其中之一。哦,不,是应该是之二。那时我九岁,坐在大妈家的炕上,任凭大妈两手分别揉捏着我的耳垂,一直揉到耳垂发红发木,没了知觉。大妈就把小蜡烛头点上,左手拿针右手拿线,一穿一引之后,将红线折成双股,再在烛火上把浸过白酒的针晃两下,就着热度,拎起我的耳垂便扎下去我吓得眼一闭,跟前儿一黑,还没觉着疼,钢针带着线就从耳后出来了,连血都没出。大妈就势把那红线在耳朵上系个圈儿,像一枚红色的耳环绕在耳垂上,食指在小瓶盖儿里蘸上点白酒往上一抹,权作消毒。到此,这就算完事儿了。多年之后,每逢读到古诗词里的“红妆”一类的词,我都会想到幼年时耳朵上的两个小红圈儿。特别是初中时读到《木兰辞》当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犹是如此。只因那时总爱对着镜子看这对红色的假耳环,也时不时在人前用手轻抚一下耳鬓的头发,生怕别人看不见自己扎了耳朵眼儿。耳朵上的红色线圈儿要戴好久,要等耳垂上的两个小洞长光滑了才可以抽出来,到那时就能戴真正的耳环了。戴耳环在大人来说是拆线之后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在小孩子,就要等上若干年。在我印象里,奶奶的耳朵上一直是金光闪闪的纯金耳环;而姥姥则戴的是纯银的耳环。金银两种材质的耳环戴在耳朵上不会发生过敏反应,而合金或塑料等材质会产生过敏的现象。金银也是穷富的分界线,有钱人戴金,稍差的戴银,再差的戴合金,光是扎了耳朵眼儿没东西戴而插个烟梗儿(旱烟叶上的梗,据说能防止耳朵眼儿发炎。)或扫帚梗儿的也不乏其人。我就是红线抽出之后,插着短短的烟梗儿。稍大一点的时候,我也像大人一般戴上耳环了,而且是银制的。那银子,据说是姥姥家不知哪一辈上传下来的一条小银手链,到姥姥手里的时候只剩下半截,至今我仍记得那闪闪的小银梅,花瓣上的脉络还清晰地印在我脑子里。我的耳环和姥姥的比起来,只能叫做银丝,细细地恰到好处地绕在耳垂上。想那时之所以没被学校勒令摘掉,也许正是托了细小的福气。可它终归是太细了,后来不堪我的折腾,惨遭夭折,到最后连个全尸都没留下。杨家女人中最小的勇士当属我妹,小东西那时候才四岁,看到大家成帮结伙儿扎耳洞,她也着急,几乎是嚎哭着哀求我妈,硬是要大妈给扎了耳洞。都说女人爱美是天性,这话在妹身上充分体现了,小丫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从小到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不乏经历惨痛的姑姑家的小妹,十岁上下也扎了耳洞,但每次洗澡洗头的时候,那小烟梗儿就往外出溜。一公分长,又细得像针,掉出来也难察觉,渐渐地耳朵眼儿就长上了。下学工作了,想要再戴耳环,又要重新捅开原有的洞,那场面又流血又痛哭的。我的耳洞充分发挥优势还是在小学四年级时。那次学校成立了高跷队,分别从每班抽选几个男女生去参加训练,还集体做队服,集体化妆,只有头上戴得花环和耳坠子要自己去借。别人借的都是带夹扣的耳坠儿,只有我借的是带钩子的,挂在耳朵上晃啊晃的,任凭鼓点再快也不怕掉下来。我仍记得老师给我们统一化妆的时候,我身边那两个女生的窃窃私语和复杂的眼神儿分明写着嫉妒。我得意洋洋地假装无视。童年时代的我留给自己的影像活脱脱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黄皮子小怪物,不娇俏也不水灵,耳朵上还坠着两嘟噜假钻,画着大红脸蛋儿,头顶粉色珠花我恍然觉得,她们那眼神不是嫉妒,而是说“白瞎这对儿漂亮的耳坠子了!”现在想想,就觉得好笑。随着时光流逝,时尚也鼓胀起来,越来越多的人崇尚个性,奇装异服成了流行趋势,耳朵眼儿也开始跟风。听说台湾有个叫范晓_的女歌手,耳朵上用激光打了一排眼子,戴得那耳饰都是成串的,于是很多人追随她的步伐,也把耳朵眼儿逐层往上摞,两个耳洞已经落伍。浩浩荡荡的多耳洞大军在中国大地上挺进的时候,我还在校念书,别说学校禁止,就是我妈知道我想多在耳朵上扎俩眼儿,也不能同意。此时的我,无比羡慕那些提早退学的小丫蛋们。我们邻居那个和我同班的姑娘就戴着四个银光闪闪的耳钉在我面前无声地炫来耀去,闪得我眼红心热。赶大集的时候,一看到哪个摊上挂着“机光打耳眼”的牌子,心里就蠢蠢欲动。耳朵眼儿正摞得兴起,忽然有传闻说范晓_失明了,原因就是扎了太多耳朵眼儿,伤了视神经了。天呢,这还了得!多耳洞大军的步伐终于止住,我们这些当初没能扎上的便沾沾自喜地庆幸,其实也是聊以慰藉自己赶不上潮流的失落。后来,沉寂了许久的范晓_重出江湖,人们传说她的眼睛治好了,也有人说范的失明根本就是妖言惑众,总之是扑朔迷离,真相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人们的爱美之情愈加泛滥,甚至不分男女了。很多男男女女又扎上了耳朵眼儿,多半只扎在一只耳朵上,或一个或两个三个,加上各种奇形怪状的耳饰,把耳朵上的风光推到了极至。我扎上第二对耳洞的时候,儿子小宝已经五岁了,我骑着小摩托车接送他上幼儿班,一天来回跑八趟。有天中午送完了小宝,忘记了是去买什么,进了百货商店就见女店主拿着一个装订器在一少年的耳朵上比比划划。我看直了眼,才知道原来这就是打洞枪,按上个耳钉,和订书器的操作方法一样,咔嚓一下,手摁洞成。我问那少年有什么感觉,那少年摸摸耳朵告诉我:不疼。我于是迷了心窍,也花十块钱打了一对儿,结果肿了好久。银光闪闪的小耳钉上镶着水钻,把红肿的耳垂衬托得更肥厚。人们见了我就问,又扎了一对儿?我就嗯一声道出起因经过。时间长了,不用我说,只要有人问起,小宝就抢着回答:我妈去买东西,进店里看见一个小孩在打耳眼儿,她问人家疼不疼,人家说不疼。所以我妈就眼馋,也打了一对,结果还肿了。说完自己就嘿嘿笑,别人就夸他总结力强。年前在家翻箱倒柜时,找出了很多自己钟爱过的耳钉耳环,大部分都已色泽黯淡,有的已经成了孤家寡人。其中一副最大的耳环竟有鸡蛋那么大,看得自己忍俊不禁。这怪里怪气的妞儿,曾经的风情该有多异样?我把这些零碎打了一个小塑料包,束之高阁,纪念如水般流淌过的青春。而今我已不再佩戴任何首饰,纵算是真金白银,也一概收入盒中。偶尔看看自己,想起金大班里那句“洗尽铅华”,便暗自偷笑。青春易逝,但关于青春的那些记忧仍旧历久弥新。
1、首先古代的儿童发型时,头发最少也及肩,太短的话难以编发。
2、然后准备好发胶、卡子以及皮筋、假发和一些好看的发饰。
3、像比如齐刘海的话,要在梳的时候要刘海剪齐,然后用后面的发丝用发胶固定好,再戴上假发,前面用与服装相配的头发装饰就可以。
4、无刘海的话,将发际线的头发顺着向后梳头发,立体的盘发发型刚好固定在后脑的地方,在弄些金色的串珠点缀额头。
作为一种传统手工刺绣技艺,苏绣的针法是极其丰富的。目前常用的苏绣针法有平针、绕针、散套、虚实针、乱针、滚针、打子、抢针等。选用合适的针法,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不同造型的色泽感、空间感和质感,增强苏绣艺术的表现力。
1、缠针
又叫绕针,是用斜行的短线条缠绕着形体绣作,由这边起针到那边落针,方向是一致的。针迹要匀密,边口要齐整,如果线纹乱,针口毛,则不足取。
这种针法绣小型花叶和枝干可以采用,但只宜于单一色的形体,如一瓣花,一片叶有色调深浅的就不大适用。绣细花瓣,如菊花之类以及绣字是适宜的。
2、平针
平针是刺绣基本技法之一,是各种阵法的基础。平针技法的线条组织排列均匀整齐,刺绣时不能重叠,不能露底。
3、抢针
又叫戗针,是用短直针顺着形体的姿态,以后针继前针,一批一批地抢上去的针法。这种针法可以说是直针的发展。其配色是把深浅分成批数,一批一批地逐渐使其匀接,要求批批匀挣,针口齐整。抢针有反抢和正抢之分。
反抢是由内向外绣,绣一批压一条线在里面,使得批批齐整。正抢是由外向内绣,不加压线。抢针遇有花瓣重叠,叶片交错,枝茎分歧时,在显出的地方留一线距离以露出绣底,分清界限。
但因其线条组织有一定规律,成品比较结实,色彩浓郁,绣带有图案意味的图样最为适宜。
4、虚实针
虚实针是虚、实并用、以实形虚的针法。针愈稀,线愈淡,乃至于不绣的地方与绣地同,这就是虚实针。如绣笃笔画的山水,象斧劈的石,平远的水,在着墨处皆用密针深色,不着墨处则用虚针淡色。
5、乱针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适宜制作刺绣欣赏品的一个绣种,在绣制技法上,它一改传统针法的运针规律,而运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施色的手法来表现画面。
乱针绣运针自如,用色灵活,施展余地大,它通过绣线在一次再次的加色中,层层搀合,或者用多种色线合并后,层层绣制出绣面的色彩,它在错综交叉的线条中,显示出的绣面形象丰满、含蓄、耐人寻味。
6、滚针
两线紧逼,连成条纹。线条转折比较灵活,无论直线、曲线都比较恰当。常用于刺绣走兽的须、眉,人物的头发、衣服的褶皱,或者细狭的图案纹样。
7、链条针
也叫辫子股,形状像头发梳成的辫子,比较结实均匀。是以并列的等长线条针针扣套而成的。
8、盘金
盘金是平金的简化,是以丝绣图案为依据,将金线回旋,加于图案边缘的绣法。盘金的作品光亮,平匀齐整,具有富丽辉煌的装饰效果。
9、打籽绣
打籽绣属于点绣的一种。是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组成绣面。绣一针见一粒子,故称“打籽绣”。常用于装饰性较强的图案。
10、散套针
是目前苏绣欣赏品种最常用、亦是运用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线条高低参差排列,分皮进行,皮皮相叠,针针相嵌。
由于线条组织形式比较灵活,因而善于表现刺绣物体的丝理转折,不受色级、层次限制,能够细致地表现花卉、翎毛的生动姿态,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11、平铺刻轮
12、井字针
13、三角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