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器官是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
人类在生命伊始,男女之间几乎不存在太大的差异。然而在孕育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在第23对染色体的控制下,男女之间才开始在某些器官表现出不同。我们来看一些有趣的同源性器官。
乳房
说起乳房,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女性。的确,乳房是女性第二性征的重要标志。男性虽然也拥有乳房,但是由于发育程度非常低,经常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与在女性中的崇高地位相比更是黯然失色。
儿童时期,男女乳房都处于“休眠”状态,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如同惊蜇一声雷响,在月经初潮之前2—3年,也就是10岁左右,女性乳房开始苏醒,在总监工——激素的指挥下,作为“栋梁”和“构架”的乳腺发育加快;在这个基础上,脂肪组织大量填充,由此乳房进入了一生中生理发育和功能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于是从飞机场般的“平地”上撑起了两座高耸的“大厦”。
然而,“高楼大厦拔地起”这一神奇的过程却和男性乳房无缘,因为乳房的发育需要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等内分泌激素的协同作用,男性乳房没有这些监工来唤醒,所以继续保持沉默。
但是,男性乳房也不是完全按兵不动的。在青春发育期,还是有40%-70%的男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乳房发育。表现为乳房内出现结节,并伴局部疼痛。它们大多可于1—2年内消退,不用过于紧张。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不要经常触摸、刺激乳房,因为过多的刺激不利于乳腺增生组织的消退。另外,有些家长会给孩子服用一些营养保健品,而有些滋补品中含有激素类物质,会引起男孩乳房的异常发育,应引起特别注意。
阴蒂和阴茎
阴蒂这个名称源自于希腊语Kleitofis,意思是“隐藏的”,揭示了其低调而不为人知的性格。现实中,的确有很多人不认识这个伴她们一生的器官。
阴蒂住在女性小阴唇上端会合处,呈绿豆状小小凸起。当然对于不同个体来说,其个子大小、形态和位置都可能有差异,有的只有一丁点大,有的可能因为体内雄激素过多或者服用一些含雄激素的药物而显得肥大。
阴蒂由一对能够勃起肿胀的海绵体组成,分为阴蒂体和阴蒂头两部分,并包裹在一层致密的包膜中。说到这里,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阴茎。是的,它们在结构组织上实在很相似,只是阴蒂隐藏得比较深,只有从阴蒂包皮中露出一个绿豆大小的脑袋,是唯一可见的部分。很多女性的阴蒂头埋得更深,只有在强烈的性兴奋时才肯露出头来。
事实上,阴蒂和阴茎根本就是同源物,由胚胎时的同一结构发展而来,是因为性别的差异和激素的作用而造成它们没有发育成一个样子。
睾丸和卵巢
睾丸和卵巢,一个负责制造精子,一个是孕育卵子;一个兼职制造、分泌雄激素,一个则兼职雌激素、孕激素的产销;一个位于腹腔之外,阴囊之中,一个则藏于腹腔内。看似形态、位置各异,它们在胚胎期却是同样来自于“胚胎生殖嵴”,以后沿着各自的道路分化发展。
在男女性之间,这样的同源性器官比比皆是。比如,输精管和输卵管分别承担了精子和卵子的运输工作、阴囊和大阴唇、前列腺和女性尿道旁腺……
在(周易》中,男和女分别用相生相连的、对阴阳鱼来表示,两性的同源性器官之间的差异,正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比如精子怕热,腹腔的温度对它是一种危害,所以为了创造更适宜的环境,在胎儿生长过程中,睾丸就从腹腔迁移到了体外的阴囊。
同样,为了适应不同的功能和需要,有的功能被增强了,如女性的乳房和男性的阴茎;有的功能退化了,甚至隐匿了,如男性的乳房和女性的阴蒂。
胚胎干细胞是早期胚胎(原肠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
原始性腺细胞存在于早期的胚胎的原肠胚期(还未彻底分化,只是形成了胚层),早期胎儿原始性腺细胞是未分化的细胞,具有很强的全能性。原始性腺中的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成为各种功能细胞的能力,可归为胚胎干细胞,也称为胚胎原始生殖细胞。
题目中该培养基中的细胞只能来自早期胎儿的原始性腺
题目的答案不是绝对的,你答胚胎干细胞也是正确的。
第一节 鱼类的性腺发育规律
鱼类人工繁殖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性腺发育状况。性腺发育的全过程直接和间接地受内分泌腺及神经系统的控制。鱼类的性腺由体腔背部2个隆起嵴(生殖褶)发育而成。生殖褶由上皮细胞转化为原始性细胞时,分不出雌雄;进一步分化成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后,以不同的方式发育成卵子或精子。鱼类性腺的发育进程主要由卵子和精子的发生过程决定。
一、生殖细胞的发育和成熟
(一)鱼类卵细胞的发育与成熟
1、卵原细胞分裂期 卵原细胞反复进行有丝分裂,细胞数目不断增加,经过若干次分裂后,卵原细胞停止分裂,开始生长,向初级卵母细胞过渡。此阶段的卵细胞为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以第Ⅰ时相卵原细胞为主的卵巢称第Ⅰ期卵巢。
2、卵母细胞生长期 此期分为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
小生长期是卵母细胞的生长期,开始时,细胞质呈微粒状,细胞核卵形,占卵母细胞的大部分,其内壁四周排列着许多小核(或称核仁),中央为粒状的染色质,有时细胞质中可见卵黄核。卵母细胞进一步发育,卵膜外出现了一层滤泡膜,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内有长形的核。小生长期发育到单层滤泡为止,这时的卵母细胞,称为卵母细胞成熟的第Ⅱ时相,以第Ⅱ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Ⅱ期卵巢。性未成熟的鱼,常有相当长的时期停留在Ⅱ期。
大生长期是营养物质生长的阶段。卵母细胞由于卵黄及脂肪的积贮而体积大大增加。卵黄沉积可分2个阶段:①卵黄开始沉积阶段。卵膜变厚,出现放射状纹。滤泡膜的上皮细胞分裂为2层。卵黄粒(球)间的细胞质呈网状结构。卵黄开始沉积阶段的卵母细胞称为成熟的第Ⅲ时相卵母细胞,以第Ⅲ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的卵巢称为Ⅲ期卵巢。②卵黄充塞阶段。滤泡膜仍为2层,但在滤泡膜与卵膜之间出现一层漏斗管状细胞。卵黄粒围绕空泡沉积并几乎充塞全部的细胞质部分,卵黄颗粒形状不一。在此时期的一些浮性卵中,出现了形状大小不一的油球。当卵黄充满整个卵母细胞时,营养生长结束。这时的卵母细胞已达到了成熟的第Ⅳ时相,以第Ⅳ时相卵母细胞为主的卵巢为第Ⅳ期卵巢。一般春季产卵的鱼类在前一年冬季即可进入本期,卵巢发育处于第Ⅳ期的时间长短因鱼的种类而异,总的来讲,比停留在Ⅲ期的时间短。
3、成熟期 此期是完成了营养物质生长的卵母细胞进行核的成熟变化的时期。本期进行2次成熟分裂:减数分裂和均等分裂。成熟变化开始时,卵黄粒融合,细胞核出现极化现象。小核开始溶解于核浆内。此后,核膜溶解,染色体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即减数分裂,释放出第一极体,此时的卵母细胞称为次级卵母细胞。接着开始第二次成熟分裂,此时的次级卵母细胞变成了成熟的卵细胞并产生第二极体。鱼类卵母细胞的第一次成熟分裂和第二次成熟分裂的初期在体内进行,由体内产出到受精以前处于分裂中期,至精子入卵后排出第二极体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
卵细胞进行成熟变化的同时,滤泡上皮细胞分泌物质将滤泡膜与卵膜间的组织溶解吸收,于是成熟的卵排出滤泡外,成为卵巢内流动的成熟卵,这一过程称排卵;此时为成熟的第Ⅴ时相,此时的卵巢属第Ⅴ期。在适合的条件下,处于游离状态的卵子从鱼体内自动产出的过程,称为产卵。
卵母细胞由Ⅳ期到Ⅴ期的成熟过程是很快的,往往在数小时或数十小时内完成。卵子过早或过晚排出,均会影响受精率。因此,在人工繁殖时准确把握卵的成熟时机,及时进行人工授精,是繁殖成功的关键。
大多数鱼类的成熟卵入水后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就失去受精能力,这可能与渗透压变化等因素有关。鲑鳟卵能保持15~30 min的受精能力。日本学者研究一种青鳉,其成熟卵接触水后l min受精率为56%,2 min后为29%,4 min后为6%,6 min后完全不能受精。如将这种鱼的成熟卵放在与其渗透压相等的等渗溶液中,经l h仍保持100%的受精率,3 h后为94%,6 h后为77%。
(二)鱼类精子的发生与成熟
1、繁殖期 大型精母细胞(初级精原细胞)进行多次有丝分裂成大量小型精原细胞(次级精原细胞)。精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比卵原细胞旺盛,产生精原细胞数目多。精原细胞近圆形,核圆形,直径9~12 μm,胞质内有大量的膜状结构和不活跃的高尔基复合体。
2、生长期 初级精母细胞的形状和精原细胞相近,但核内染色质变为线状。核渐变为椭圆形,中心粒长出很短的轴丝变成基粒。高尔基复合体活性增高,四周聚集了许多液泡。初级精母细胞开始进入成熟分裂的前期,DNA立刻加倍。这是精子发生中DNA的最后复制。
3、成熟期 初级精母细胞体积增大,进行2次成熟分裂。第一次为减数分裂,产生两个体积较小的次级精母细胞(直径4~5 μm),染色体数目减半;第二次为有丝分裂,产生两个体积更小的精母细胞(直径3 μm)。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又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
4、精子形成期(变态期) 这是雄性生殖细胞发育中特有的时期。首先精母细胞的核变成椭圆形,大部分原生质逐渐向细胞核的后面(将来变成尾部)聚集。与中心粒脱离的高尔基复合体向细胞核的前方移动,将来形成精子的顶器。两个中心粒在细胞核后方作前后排列,分别形成前结与后结。精子尾部的轴丝即从后结长出。线粒体逐渐分化为间节处的螺旋丝。当精细胞之间的细胞间桥完全消失之后,便成为成熟精子。
二、卵巢、精巢的形态结构和分期
(一)卵巢的分期
依据性腺体积、色泽、卵子成熟与否等标准,我国一般将鱼类卵巢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种类不同划分标准略有差别。国外也有采用5期和7期来划分的。
1、Ⅰ期卵巢 性腺紧贴于体腔膜上,透明细线状,肉眼不能分辨雌雄,看不到卵粒,表面无血管或甚微弱。
2、Ⅱ期卵巢 为性腺正发育中的性未成熟或产后恢复阶段的鱼所具有。卵巢多呈扁带状,有较多细血管分布于组织中,经过成熟产卵之后退化到Ⅱ期的卵巢血管更发达,肉眼尚看不清卵粒。
3、Ⅲ期卵巢 卵巢体积增大,肉眼可看清卵粒,但卵粒不能从卵巢隔膜上分离出来,卵母细胞开始沉积卵黄,且直径不断扩大,卵质中尚未完全充塞卵黄,卵膜变厚,有些鱼类出现油球。
4、Ⅳ期卵巢 整个卵巢很大,占腹腔的大部分,卵巢多呈淡黄或深**,结缔组织和血管发达。卵巢膜有弹性。卵粒内充满卵黄。许多学者主张将Ⅳ期卵巢分为Ⅳ1、Ⅳ2、Ⅳ3等3个小期,这在进行人工繁殖时非常重要。实验证明,卵母细胞处于Ⅳ1期时,人工催情不能得到成熟卵,只有在Ⅳ2、Ⅳ3期,细胞核处于偏心至极化时,才能获得比较成熟的卵粒。
5、Ⅴ期卵巢 性腺完全成熟,卵巢松软,卵已排于卵巢腔中,提起亲鱼时,卵子从生殖孔自动流出,或轻压腹部即有成熟卵流出。成熟卵的颜色因鱼的种类而异。海水鱼类Ⅴ期卵一般是透明的。
6、Ⅵ期卵巢 刚产完卵后的卵巢,可分为一次产卵和分批产卵2种类型。前者卵巢体积大大缩小,组织松软,表面血管充血,少数未产出的卵母细胞很快退化吸收,卵巢即退化到Ⅱ期再发育。后者卵巢退化到Ⅲ期,向Ⅳ期发育。
在卵巢分期观察中,有时会发现它介于相邻两期之间,则写上述两期的数序,在中间加短线,如Ⅲ—Ⅳ,比较接近于哪一期,就把那一期的数字写在前面,如写Ⅲ—Ⅳ期时,表明卵巢比较接近Ⅲ期。
此外,成熟系数也是衡量性腺发育的一个标志,性腺重量和鱼胴体重量相比的百分比,即为成熟系数,其计算公式为:成熟系数= ×100%。一般来讲,成熟系数越高,性腺发育越好。
(二)精巢的分期
1、Ⅰ期精巢 生殖腺很不发达,呈细线状,紧贴于体腔膜上,肉眼无法区别雌雄。切片观察可见分散状分布的精原细胞。精原细胞外包有精囊细胞(精胞)。
2、Ⅱ期精巢 线状或细带状,半透明或不透明,血管不显著。切片观察可见精原细胞增多,排列成束群,构成实心的精细管,管间为结缔组织所分隔。
3、Ⅲ期精巢 圆杆状,挤压雄鱼腹部或剪开精巢均无精液流出。实心的精细管中央出现管腔,管壁是一层至数层同型的、成熟等级一致的初级精母细胞,管壁外面为精囊细胞所包围。
4、Ⅳ期精巢 乳白色,表面有血管分布。此期晚期能挤出白色精液。精巢切片可见初级精母细胞(体积大、染色深)、次级精母细胞(体积较小、染色更深)和精子细胞(体积最小,染色最深)。
5、Ⅴ期精巢 精小囊中充满精子,提起头部或轻压腹部时,粘稠的乳白色精液从泄殖孔涌出。
6、Ⅵ期精巢 体积缩小,切片观察可见精细管壁只剩精原细胞、少量初级精母细胞和结缔组织,囊腔和壶腹中有残留的精子。精巢一般退回第Ⅲ期再向前发育。精巢也可用成熟系数来衡量成熟度。
三、鱼类的性成熟的年龄和性周期
(一)鱼类性成熟的年龄及其变动
鱼类发育到初次生殖,即标志其进入性成熟期。性成熟年龄因种而异,即使是同种鱼,也会因各种原因而有变动。一般,雄鱼比雌鱼的性成熟年龄要早。鱼类性成熟年龄大体上可分为3种类型:
1、低龄性成熟类型 性成熟年龄为l龄或1龄以下。通常这类鱼性成熟个体体长小,它们或生活在高温水域;或从出生至性成熟生活的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变动;或整个生命周期较短。低龄性成熟有利于种的延续。例如洄游性的香鱼为1龄性成熟;热带与亚热带性罗非鱼2~3月龄即达性成熟。
2、中等年龄性成熟类型 大多数鱼类属此类型,性成熟年龄为2~3龄或4~5龄。
3、高龄性成熟类型 性成熟年龄在10龄左右或更高。这类鱼性成熟的体长较大。多生活于较高纬度,或年生长量较低。鲟形目鱼类大多属此类型,例如黑龙江鳇在15~20龄时才性成熟。
首次达到性成熟的指标除年龄外,体长也很重要。生态学上将最小体长的性成熟鱼称为生物学最小型。较早达到生物学最小型个体的体长,即性成熟提前,否则将延后。
(二)鱼类的性周期
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与产出等过程,都有严格的周期性,这是鱼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其实质是每批卵母细胞从形成到发育成熟所经历的周期。鱼类的性腺未成熟前,没有性周期,鱼类达到性成熟之后,一般每年重复1次。热带或亚热带的鱼类一般性腺一年成熟2~3次,性周期相对较短。按鱼类性周期的长短可分为3种类型:
1、短性周期类型 性周期远不足1年,多属热带和亚热带鱼类。例如食蚊鱼2次生殖之间相隔数月。
2、一年性周期类型 大多数鱼类的性周期为1年,性腺由排出性产物至下一批性产物的成熟,大体要经历1年时间。例如草鱼、青鱼、鲢、鳙在自然条件下,性周期大多为1年。
3、二年性周期类型 大部分鲟形目鱼类的性周期长达2年,甚至更长,即性腺隔年成熟一次。
性周期的长短是鱼类在繁殖上对环境的适应,当环境条件变化时,鱼类的性周期也会发生变动。
第三节 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
鱼类是变温动物,其繁殖活动受体内激素诱导对性腺发育的制约,同时也受外界环境包括营养、温度、光照、水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
一、营养
鱼类在性腺发育过程中,卵巢增重约占鱼体重的20%左右,因此需要从外界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脂肪,以提供卵子生长的物质基础。一般地,卵巢水分占55%~75%,蛋白质20%~33%,脂质1%~25%,灰分07%~22%。除水分外,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见其重要性。在成熟卵内蛋白质以卵黄蛋白占大部分,卵黄蛋白在化学上不是单一的蛋白,其主要成分是卵黄脂磷蛋白(脂蛋白),它是构成卵黄的主体,供胚胎发育需要。因此,饲料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到性腺的发育成熟,饲料投喂充足,成熟卵子数量增加;反之减少,成熟系数下降,甚至推迟产卵期,或不能顺利产卵。
卵巢中蛋白质含量变动的基本趋势是随性腺发育成熟而上升,成熟产卵后下降,其变动幅度较大。卵巢中蛋白质的含量在性成熟早期增加最多,而此期正是原生质生长阶段。Ⅲ期以后,主要增长的是脂蛋白和磷脂类,蛋白质增加的比重反而不如早期多。从Ⅱ期到Ⅲ期,体内蛋白质转化为卵蛋白质仅占5%,95%的蛋白质依靠外源;后期卵巢蛋白质直线上升,80%以上的蛋白质仍然靠外源。
在卵母细胞形成过程中,肝脏起着积极的脂质转移作用,性腺正在成熟的个体,其肠系膜脂肪的中性脂肪和游离脂肪酸减少,而肝脏和血浆中这些成分却增加,脂质以中性脂肪和游离脂肪酸的形式释放到血液中,进入肝脏参与脂蛋白合成。此外,肝脏里也由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合成脂质。
二、温度
温度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具有显著影响。由于同种鱼达到性腺成熟的积温基本一致,因此在我国南方或温热水域培育的亲鱼,性腺发育成熟早,可提前产卵。温度对鱼类繁殖的重要性还基于一个温度阈值,每种鱼在某一地区开始产卵的温度是一定的,低于这一温度则不能产卵。正在产卵的鱼,遇到水温骤降,常发生停产现象。所以人工繁殖时,应注意天气变化,催产后几天水温适宜,才能保证产卵、孵化成功。
三、光照
光照时间的长短与鱼类性腺的发育和成熟有关,光刺激通过中枢神经,引起脑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影响性腺发育。鱼类的生殖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光照时间长短的调节。对春季产卵鱼类,延长光照期可促进性腺发育和提早产卵;对秋冬季产卵鱼类,缩短光照期可促进性腺发育和提前产卵。
四、水流
流水对某些鱼类的性腺发育成熟及产卵特别重要。鱼类的侧线受流水刺激,通过中枢神经使下丘脑LRH大量合成并释放,再触发脑垂体分泌GTH,诱导发情产卵。如家鱼的天然产卵场因降暴雨而水位猛涨,水流湍急,经数小时亲鱼即可完成从Ⅳ期卵巢向Ⅴ期的过渡而立即产卵。
五、盐度
固定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的鱼类,其繁殖时仍需与生长相同的盐度。而溯河或降海性鱼类,在性腺成熟的过程中,盐度起重要作用。如鲥和暗纹东方鲀的性腺发育成熟和繁殖必须在盐度低于05的淡水中进行;而鳗鲡和松江鲈的性腺发育和繁殖必须在盐度高的海水中进行;有些栖息于河口和半咸水的鱼类如鮻,性腺仅在盐度高于3的水体中才会发育成熟。
胰岛pancreatic islets (langerhans)是胰的内分泌部分,是许多大小不等和形状不定的细胞团,散布在胰的各处,胰岛产生的激素成胰岛素,可控制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如胰岛素分泌不足则患糖尿病。
甲状腺能产生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有下列三方面: (一)促进生长发育。它主要促进骨骼、脑和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 (二)对代谢的影响 1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可提高大多数组织的耗氧率,增加产热效应。 2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作用它对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影响十分复杂。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糖和脂肪代谢,特别是促进许多组织的糖、脂肪及蛋白质的分解氧化过程,从而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和产热量。 (三)其它方面 甲状腺激素对于一些器官的活动也有重要的作用。它对维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有重要的意义。甲状腺激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促进肌质网释放Ca2+,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
性腺:分泌性激素,促进性成熟,维持第二性征。
目录 1 拼音 2 目录 21 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调节 22 下丘脑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 23 植物神经对内分泌系统调节 24 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反馈调节 25 代谢物质的反馈调节 26 自然界对激素分泌的影响 1 拼音
jī sù fēn mì tiáo jíe (fǎn kuì zuò yòng )
2 目录人体内激素分泌的调节可归纳为下列五种: ①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的调节; ②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反馈调节;③靶腺间的相互调节;④代谢物质反馈调节;⑤自然界对激素分泌的影响。
21 神经系统对激素分泌的调节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内二组重要调节器官,它们不仅控制着体内各脏器的生理功能与物质代谢,而且调节著整个生命过程与生殖过程,也影响到遗传免疫等问题。数十年来,已知内分泌系统系由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及植物神经而调节的,神经系统也受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二者关系非常密切,近年来在神经递质与下丘脑各种释放(及抑制)激素的大量研究结果更进一步阐明了其中相互关系。兹概述如下:
22 下丘脑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丘脑中肽类能神经细胞既有神经细胞的特性也有内分泌细胞的功能,故近代认为是神经内分泌组织。下丘脑前部视上核及室旁核有神经纤维下达神经垂体(后叶),而将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及催产素沿神经纤维输送至后叶起贮藏与调节作用。下丘脑对腺脑垂体(前叶)虽无直接神经纤维支配,但由正中隆突内神经核所分泌的释放或抑制激素(或因子)可通过门脉系统而调节前叶各种促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再通过对周围靶腺的调节而影响全身。当从下丘脑下达垂体后叶的神经纤维被切断时或垂体柄被损时,可发生暂时性尿崩症;当下丘脑视上核因肿瘤、炎症、手术创伤、血管等疾患而引起不可逆性破坏时,可发生永久性尿崩症;当下丘脑各种释放激素分泌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抑制时,垂体前叶功能常减退,分泌促激素及靶腺相应激素亦减少,可发生下丘脑性功能减退症。下丘脑后部弓状核等处肿瘤可通过分泌LRH增多, 垂体促性腺激素增多与性激素分泌增多,临床上出现性早熟,前部肿瘤可抑制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 (LRH)分泌而引起促性腺激素与性激素分泌减少,临床上表现为性功能低下和肥胖症,凡此均说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性激素分泌及性腺功能的调节。类似情况也可通过甲状腺与肾上腺皮质而调节激素分泌。生长激素和泌乳素的分泌亦受下丘脑释放激素与抑制激素的调节,但截至目前,仅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LRH及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SS)已分离提纯,泌乳素抑制因子(PIF)可能为多巴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 (CRF) 已从绵羊下丘脑提纯而合成,生长激素释放因子(GHRF)亦从人胰腺瘤中提纯,其余尚属因子水平而尚未分离提纯
23 植物神经对内分泌系统调节中枢神经尚可通过下丘脑植物神经中枢调节周围腺体和内分泌组织。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增多,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增多。当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受 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及胃肠分泌胃泌素等增多。
下丘脑肽类能神经细胞的分泌释放及抑制激素 (或因子)功能又受制于来自中枢神经的各种神经递质及其靶腺激素反馈调节。据目前所知有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 (DA)、血清素 (即5羟色胺,5HT)、乙酰胆堿(Ach)、γ氨基丁酸(GABA)、组胺(H)等,在下丘脑对垂体的调节机理中NE主要来自垂体结核部,DA主要来自弓状核,血清素主要来自视上核,此外尚有从中脑释放此三种递质的神经纤维通往边缘系统,从而对下丘脑释放递质而起调节作用。此三种递质中NE为 LRHTRH的单胺,DA为 PIF及GHRF的递质,血清素为 PRF及抑制GHRF的递质。生长激素(GH)的分泌是受腹内侧核释放NE, 弓状核释放DA及边缘系统释放血清素而通过下丘脑GHRF及抑制SS再作用垂体前叶而发挥作用的。泌乳素 (PRL)是受下丘脑释放DA而抑制分泌的,当应用多巴胺增效剂时PRI分泌减少,拮抗剂应用时PRL分泌增多,ACTH的分泌可受神经递质NE、5HT、及Ach所 ,受DA抑制,但目前人CRF的分离提纯等还未成功。近来临床上已试用此类递质调节药物治疗内分泌病而获成效,如采用L多巴、溴隐亭治溢乳闭经症,采用溴隐亭治肢端肥大症,采用赛庚亭治皮质醇增多症等。可见这些神经递质为中枢神经对内分泌系统调节的物质基础。说明激素分泌受制于中枢神经通过下丘脑垂体及植物神经而调节的。
24 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反馈调节垂体前叶在下丘脑释放或抑制激素(或因子)(简称释放激素)的调节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对其周围腺体(靶腺)起调节作用,引起靶腺分泌的增多并增生肥大,或减少而萎缩减小。靶腺激素的增减又起反作用于下丘脑及腺垂体,对其相应的释放激素与促激素起抑制或兴奋作用,称为反馈作用,抑制者为负反馈,兴奋者为正反馈作用(反馈学说)。在生理状态下,释放激素及促激素的 (或抑制)作用和靶腺激素的反作用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形成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图)。目前比较明确的有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在病理状态下有以下四种病变: ①当下丘脑垂体功能减退时,靶腺功能随之减退,分泌激素减少,久之腺体可萎缩,于是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抑制减弱而 相应促激素分泌,起自身调节作用。②当下丘脑垂体功能亢进时,靶腺分泌激素增多,久之增生肥大;于是反馈抑制加强。③当靶腺功能减退时分泌激素减少则下丘脑垂体受反馈抑制减弱而相应促激素分泌增多。④当靶腺功能亢进时分泌激素增多而下丘脑垂体分泌相应促激素减少。长期大量激素治疗时(如强的松等)对相应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亦有抑制作用,久之可使周围腺体(肾上腺)萎缩。上述四组病变系临床常见现象,许多疾病由此发生,如下丘脑分泌CRF增多而发生垂体性皮质醇增多症,LRH增多而发生下丘脑性性早熟,GH分泌增多而发生肢端肥大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而发生靶腺功能减退症,又如卵巢功能低下而引起卵泡 素(FSH)分泌增多,皮质醇分泌减低时ACTH分泌增多等等。靶腺激素不仅能抑制相应促激素,还可抑制其他下丘脑垂体激素,如皮质醇不仅抑制ACTH,还可抑制抗利尿激素(ADH)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故正常人或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给皮质醇后有利尿作用,甲亢病人给强的松治疗(如治甲亢伴恶性突眼症)时对LRH LH亦有抑制作用。总之,下丘脑垂体靶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调节作用,关系非常密切,形成前述反馈学说。
靶腺间的相互调节 内分泌系统是一个整体,靶腺之间分泌功能亦有相互调节作用,实验与临床上许多事实反映靶腺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月经减少或暂停,功能减退则月经增多,说明甲状腺和卵巢之间的相互关系,甲状腺激素的增多或减少可影响卵巢的激素分泌功能,糖尿病患者可因合并甲亢而使糖尿病加重,甲亢治愈后糖尿病又可减轻;又如合并眼底微血管病变而治以垂体切除时则糖尿病可减轻,在使用过量皮质素治疗或给以生长激素后糖尿病又加重。说明甲状腺、垂体激素分泌的多少可影响β细胞胰岛素的分泌。类似情况,不胜枚举,说明靶腺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关系。
25 代谢物质的反馈调节人体内许多物质代谢受制于神经内分泌调节,而激素分泌也受代谢物质的反馈调节,如血糖浓度常是调节胰岛素、胰高糖素等多种激素分泌的代谢基础。当血糖上升时胰岛素分泌增多,血糖下降时胰高糖素分泌增多,且二者处于矛盾的统一状态,故胰岛素上升时,胰高糖素分泌受抑制,胰高糖素因血糖过低而分泌增多时胰岛素分泌受抑制。又如血钙过低时 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同时还抑制降钙素分泌;血钙过多时则相反。水过多时血浆渗透压降低,血容量增加常抑制ADH分泌;水过少时则 ADH分泌,钾过多时 醛固酮分泌而排出增多,钠过多时则抑制醛固酮分泌而排出增多。
26 自然界对激素分泌的影响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