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和二丙醇(异丙醇)的物理方法鉴别,比如颜色气味液体粘稠度的差异等等

酒精和二丙醇(异丙醇)的物理方法鉴别,比如颜色气味液体粘稠度的差异等等,第1张

酒精  (乙醇)纯净的酒精是无色、透明具有酒味和微弱香辣味的液体,易挥发。液体所含酒精浓度百分比不同,其沸点、比重、凝固点、燃点等均不同。如95%(重量)的酒精溶液,沸点是7818℃。常用的酒精比重为07893g/ml,沸点783℃,自燃点558℃,闪点12℃。酒精燃烧时,每1kg酒精完全燃烧后约能放出7000一7100kcal约热量。可为工业生产提供热能。

异丙醇无色透明可燃性液体,有似乙醇的气味。熔点-885℃。凝固点-895℃,沸点82545℃。蒸气压(20℃)44kPa。相对密度07855。折射率13772。粘度(20℃)24mPa�6�1 s。在空气中自燃上限799%,下限202%。与水、乙醇、乙醚、氯仿混溶。

可以用回收试剂盒。举例如下:

DNA的回收使用AXYGEN公司AxyPrep DNA凝胶回收试剂盒,回收步骤如下:

1、 在紫外灯下切下含有目的DNA的琼脂糖凝胶,用纸巾吸尽凝胶表面液体并切碎。计算凝胶重量(提前记录15 ml离心管重量),该重量作为一个凝胶体积(如100 mg=100 μl体积);

2、 加入3个凝胶体积的Buffer DE-A,混合均匀后于75 ℃加热,,间断混合(每2-3 min),直至凝胶块完全融化(约6-8 min);

3、 加05个Buffer DE-B,混合均匀;

4、 吸取步骤3中混合液,转移到DNA制备管(置于2 ml( 试剂盒内提供)离心管)中,12,000×g离心1 min,弃滤液;

5、 将制备管置回2 ml离心管,加500 μlBuffer W1,12,000×g离心30 s,弃滤液;

6、 将制备管置回2 ml离心管,加500 μlBuffer W2,12,000×g离心30 s,弃滤液,用同样的方法再用700 μl Buffer W2洗涤一次12,000×g离心1 min;

7、 将制备管置回2 ml离心管,12,000×g离心1 min;

8、 将制备管置于洁净的15 ml离心管(试剂盒内提供)中,在制备膜中央加25-30 μlEluent,室温静置1 min,12,000×g离心1 min洗脱DNA。

如果片段较大,如几千kb以上建议用promega公司的回收试剂盒这样效果较好。

具体的步骤什么的回收试剂盒里均有说明书。

有机硅涂料具有优良的耐热性、电绝缘性、耐高低温性、耐电晕、耐潮湿和耐水性,对臭氧、紫外线和大气的稳定性良好,对一般化学晶的耐腐蚀性也较好[1]。但有机硅树脂涂料有不少缺点:成膜性能较差,包括固化温度高,一般为(150~200)℃,固化时间长,大面积施工不方便,且涂膜对底层附着力差。其次是涂膜耐溶剂性差,温度较高时涂膜机械强度不好[1],一般用有机硅改性树脂。用氟化改性主要是增加有机硅树脂的耐溶剂性、斥油性(抗粘性)和降低表面能。有机硅树脂的临界表面张力低于其他树脂,但高于氟树脂,所以其抗粘性比氟树脂差。对氟树脂而言,引入Si—O键,可提高其耐热性。

1 氟化改性有机硅的技术途径

11 硅烷单体与氟烯烃等单体共聚合

采用乙烯基硅烷单体、氟烯烃、乙烯基醚共聚。例:乙烯基三氯甲基硅烷311g、乙基乙烯基醚606g、4—乙烯基丁氧基三甲基硅烷838g、吸氯剂(镁、铝碳酸盐)93g,在氦气保护下,在不锈钢加压釜中65℃下聚合反应75h,冷却后用二甲苯稀释。所得共聚物平均相对分子质量16 000。产品用二丁基二月桂酸锡催化固化成膜,涂膜耐候性、耐药品性、耐溶剂性、疏水性、耐热性、低摩擦性、透明性、附着力等性能优良[2]。

宁夏大学报道了用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和甲基丙烯酸氟烷基酯、MMA、BA、丙烯酸等在过硫酸铵引发下乳液聚合制成氟硅聚合物乳液。乳液通过Ca2+稳定性的测定,对样品涂膜吸水率、交联度的测定,对水的接触角及1只的分析证实,氟硅改性丙烯酸乳液既有优异的憎水性,又保持很好的附着力。预期可用作防污性好的外墙涂料[3]。

12 固化交联改性和共混改性

由三氟氯乙烯(CTFE)和烷基乙烯基醚共聚合可制得比较规整的交替结构的共聚物,因而可得到优异的耐候性,如采用丙烯酸酯与CTFE共聚,得不到规整交替的共聚物,会明显降低FEVE的耐候性。如果采用硅氧烷交联剂代替聚氨酯交联剂,涂膜中引入—Si—O—键,使涂膜耐候性优于多异氰酸酯交联的氟树脂涂膜。这是硅氧烷交联剂弥补了因使用丙烯酸酯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在合成FEVE树脂中使用丙烯酸酯代替烷基乙烯基醚,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由于丙烯酸酯单体品种众多,扩大了共单体的选择空间,易于获得更全面的涂膜性能[4]。

前已述及有机硅树脂的抗粘性不及氟树脂,将PTFE微粉加入有机硅树脂中,PTFE/有机硅树脂=16(质量分数),在(280~300)℃/(15~20)min下熔融流平成膜,明显提高防粘性[5]。

13 氟化聚硅氧烷[6]

氟化聚硅氧烷(Fluorosilicone)也可称为氟化有机硅树脂,是指聚合物中含F—C键、Si—O键和Si~C键,而不含Si—F键。因为Si—F键十分活泼,只存在于一些中间体。氟化的碳基团不直接连在硅原子上,中间必须有“烃桥基”或间隔基团。代表性的重复结构是: [RfX(CH2)n]x。(CH)vsioz。式中,X是链接Rf氟碳基与烃的间隔基的基团,它可以是氧;Rf基可以是线型或链型、脂肪基或芳基,实际中限定为—CF3基和较长的CF3(CF2)3,一基。烃间隔基的长度n最优化是2,n太长,氟碳基的优势被冲淡,如当n=1或n=0时,会引起水解和热不稳定的缺陷。当Z是2时,x和y都是1,得到流动的线型聚合物。随着z增加,或在氟化聚硅氧烷中引入交联基团(如羟基等),可以制造系列的涂料、凝胶、密封剂用树脂和弹性体。如果重复结构单元中没有甲基(即x=2,y=0)是难以制备的,工业上也没有实用价值。

氟化聚硅氧烷可以单独配制涂料,可以引入羟基,用多异氰酸酯或氨基树脂固化剂交联固化。为调节性价比氟化硅氧烷单体可以和其他的硅氧烷单体如二甲基硅氧烷(DMS)共聚合,可以达到引入F—C不多却具有相当好的热稳定性、耐溶剂性和表面性能。后面将重点介绍氟化聚硅氧烷的简单制法、氟化改性的性能及涂料的应用。

2 氟化聚硅氧烷性能及其涂料应用

21 氟化聚硅氧烷的合成[1,6]

为获得合成氟化聚硅氧烷的前驱体,通过双键的硅氢化反应,SiH加到不饱和双键上得到。含SiH官能基的硅烷是重复的中间体,工业上是直接制造甲基氯硅烷的副产物。硅氢反应是在过渡金属薄铂或铑的结合物如Speier催化剂、六氯铂酸异丙醇液催化剂存在下进行:

这个反应与用于那些未氟化的化学试剂的反应相似,由甲基二氯硅烷中的SiH基加到氟化丙烯的双键上,所用的3,3,3—三氟丙烯的制备方法已有专利报道(3,3,3—三氟丙基)二氯硅烷,是二官能度的氟化硅烷,是制备氟化聚硅氧烷的重要前驱体。

211 氟化聚硅氧烷均聚合成

环状结构中以x=3,4,5的环体的量最多,也较稳定。

反应(3)的产物有线型和环聚体,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110℃反应产物80%以上环化,当用环已酮稀释混合物时,产生100%环化,在碱金属催化下,进一点开环聚合成氟化聚硅氧烷,催化活性是KOH>NaOH>LiOH,氢氧化锂基本无效。利用Na+ak K+导致产生开环聚合和缩聚的机理同时结合产生,可以得到低相对分子质量的液态和高相对分子质量的凝胶态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PMTEPS),严格地应称为聚[甲基(3,3,3—三氟丙基)硅氧烷],或聚[甲基(1H,1H,2H,2H-三氟丙基)硅氧烷]。配方与工艺的拟定可以参考文献[1]。三氧丙基的极性与体积尺寸也有利于环化。

212 与非氟化的硅烷单体共聚

采用均聚合方法与非氟化的甲基硅烷如甲基乙烯基氯硅烷、二甲基氯硅烷共聚,生成聚(甲基乙烯基硅氧烷-共-甲基三氧丙基硅氧烷),聚(二甲基硅氧烷-共-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氟化硅氧烷和非氟化的硅氧烷在共聚物中的相对含量,根据性能需要设计配方,在保证达到性能要求的前提下,氟化硅氧烷尽量少用,以获得合理的性价比,有利于工业化推广。合成方法同样可参考文献[1]。

以上合成的均聚物和共聚物中的烷氧基均是可进一步交联的基团。

22 氟化聚硅氧烷的交联

氟化聚硅氧烷可以采用传统非氟化硅氧烷相同的方法交联[1]:过氧化物引发的游离基聚合、缩合和硅氢基与双键的加成——硅氢化反应。UV也用于一些氟化聚硅氧烷凝胶的交联。

221 过氧化物引发自由基聚合反应

烃类中的C-H键在过氧化物引发下产生自由基反应是基本的有机化学反应[7,8],C-H键已存在于氟化聚硅氧烷的烃间隔基和甲基中,见反应(1)、(2),有引发自由基的前提。为了提高引发速度,一般在聚硅氧烷中引入乙烯基。精确的机理并不完全清楚,但在乙烯基和甲基之间生成三亚甲基键是被广为接受的[6]。常用的过氧化苯甲酰一般被采用,典型的交联固化条件为(115~170)℃/(5~10)min。固化条件与选择的过氧化物有关。一般主张延长固化时间产生后固化,去除过氧化物分解的副产物,以保证涂膜长期热稳定性能。

222 缩合反应

氟化聚硅氧烷或其共聚物涂料,在涂装后空气中湿气作用产生水解,生成硅醇,然后发生缩聚反应:

用作密封胶的氟化聚硅氧烷要引进乙烯基和SiH键,连接聚合物主链的悬吊侧基或作为封端基,在固化中产生硅氢化反应。这种靠硅氢化交联固化反应的优点是在固化过程中不产生挥发性的副产物,但要双包装贮存。这个固化反应也需较高温度。

如需UV固化,氟化聚硅氧烷中需引入丙烯酸基,共聚合过程就较为复杂。

23 氟化聚硅氧烷的性能特点[1,6]

231 化学稳定性

氟化聚硅氧烷是用于防燃料和某些流体腐蚀的,其耐溶剂性是与聚合物中氟原子含有量有关。固化的氟化聚硅氧烷弹性体具有较好的抗燃料油和液体性能,氟化聚硅氧烷固体膜在醇/燃料掺混物中具有低溶胀性,一旦去除溶剂,物理性能可复原到接近原始未溶胀状态。但在酮和酯类中,溶胀性较高。总的看来,固化氟化聚硅氧烷比非氟化的有机硅树脂涂料(如耐热涂料)耐溶剂性提高较多。

232 耐热性与低温性能

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相比,固化的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PMTFPS)弹性体的热稳定性略低,它在200℃热老化1 350h后,压印法硬度降低2点,拉伸强度降低40%,伸长率降低15%。反映固化的PMTFPS有一定的降解,耐热性有所降低,但它含氟量只有36.5%,大大低于氟碳弹性体(氟碳弹性体含氟量在65%以上),热稳定性既与聚合物中氟含量有关,又与残留其中的碱催化剂的量有关,因残余碱催化剂会加快降解,降低热稳定性。

PMTFPS具有玻璃化温度Tg为—75℃,和PDMS不同,在—40℃下不表现低温结晶性,是由于三氟丙基体积大,Tg比PDMS的Tg高50℃。由于低Tg和低温下不结晶,PMTFPS在很低温度下仍然十分柔韧。按ASTMD746B测定其脆变温度为—59℃,收缩温度(按ASTM D 1329)为—50℃,都低于氟碳弹性体。耐热性和低温性能优于氟碳弹性体是硅氧键改性的结果。

233 表面性能

表面能是聚合物最基本的表面性质,既可认为是表面张力(每单位长度的力,mN/m),也可看成表面自由能(每单位面积的自由能,mJ/m2)。因为二者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测定。如同一种聚合物,它的液体表面张力(δLV)是直接测定的(见表1),而固化的膜的表面能是利用接触角测定和半经验公式推导得到。表1中所有数据是在(20~25)℃下得到的。δS是固体的表面能,是由对水和二碘甲烷接触角研究得到的,而δd是用正十六烷测定的表面自由能的分散力组成部分。这些数值反映了表面能δ,是随着支链长度的增加而降低(从PMTFPS的13.6mJ/m2降至聚甲基十七氟癸基硅氧烷的7.0mJ/m2),由于氟碳键的引入,降低聚硅氧烷的表面能(PDMS的δS为22.8mJ/m2,三种氟化聚硅氧烷的表面能δS,的降低幅度都较大)。这是氟化聚硅氧烷提高抗粘性的原因。

表1 氟化聚硅氧烷的表面性能

聚合物

δLV/(mN·m-1)

δd/(mN·m-1)

δS/(mN·m-1)

聚甲基十七氟癸基硅氧烷

185

127

70

聚甲基九氟已展厅硅氧烷(PMNFHS)

192

146

95

聚甲基三氟丙基聚硅氧烷(PMTEPS)

244

183

136

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

213

226

228

PTEE

256

198

191

­­­

234 电性能

用聚合物对电场的灵敏性:介电物性和体积导电物性来评价其电性能。表征介电性的基本性能­是:介电常数(ε)代表聚合物在外电场作用下可极化的程度;介电损耗角正切或损耗因子(tanδ)代表松驰现象。表征体积导电性的性能是:介电强度(EB)代表击穿(破损)现象和导电率,它的倒数电阻率(ρν)代表导电性。PMTFPS(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PDMS(聚二甲基硅烷)、NR(天然橡胶)和Viton(偏氟乙烯和六氟丙烯共聚物)的介电物性和体积导电物性列于表2,可以看出PMTFPS电绝缘性逊于PDMS,但优于氟碳弹性体Viton,介于二者之间。PMTFPS的低介电损耗和高电阻率引起工业上的兴趣。

表2 聚合物的电性能

聚合物

EB(60Hz)/(V/μm

ε(100Hz)

tanδ(100Hz)

Ρν/(Ω·cm)

低密度聚乙烯

2921

22

00039

25×1015

天然橡胶

2618

24

00024

11×1015

PDMS

2173

29

000025

53×1014

PMTEPS

1378

70

0020

10×1014

Viton

1382

86

0040

41×1011

24安全和毒性

PMTFPS在通常条件下是惰性的,对白兔的皮肤试验证实对真皮无刺激性和毒性,在过去使用50多年也没有报告有什么毒性问题。但在高温下的空气中暴露或燃烧时,产生有毒的氟化物,一种毒性物是3,3,3—三氟丙基醛(TFPA),如吸人这种蒸气对人体是有害的。在空气中加热的安全温度是150℃,超过150℃,除产生TFPA外,和PDMS一样还产生甲醛,尽管量很少(每克试样在200℃下,每小时产生几微克)。在生产和使用PMTFPS时,要最大限度减少工作人员暴露在150℃以上的蒸气中,现场并要注意通讯。

25 氟化聚硅氧烷在涂料中的应用

氟化聚硅氧烷虽然热稳定性不及聚硅氧烷,但表面能明显降低,而溶剂性显著提高,在涂料新品种中获得重要应用。用于海洋舰船的防污涂料,性能优于有机硅的自抛光涂料,为开发无毒剂的船底防污涂料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沙漠地带的太阳能装置的防护涂料,发挥其表面能低、有自洁作用的优势。由于低磨擦性,用作磁记录介质的润滑和防护涂料,及一些光学仪器、设备,如摄像机和照相机的透镜的保护涂层。

主要的涂料应用是氟化硅氧烷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共聚物的防粘涂料(剥离涂料)。用于PDMS为基础的压敏黏结剂的防粘涂料,低表面能的性质帮助润湿剥离的衬垫塑料纸表面,达到平滑、均匀的涂层,达到剥离的需要,特别是适用于以PDMS为基础的硅酮压敏黏结剂的情况[6]。

2007年10月第23卷第5期皖西学院学报

Jour nal ofW est Anhu iUn iversity Oc t , 2007Vo l 23 NO 5

分子量聚丙烯酸(钠) 的合成及表征

杨 梅, 王 广

1

2

(1 皖西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 安徽六安237012; 2 阜阳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安徽阜阳236006)

摘 要:聚丙烯酸钠在很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我们采用水溶液聚合法中的中和法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PAANa ), 用酸碱滴定的方法测得聚丙烯酸的平均分子量, 并探讨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以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丙烯酸钠分子量的影响趋势和程度。从而得出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较佳条件。

关键词:中和法; 低子量聚丙烯酸钠; 引发剂; 链转移剂

中图分类号:O 655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735(2007) 05-0078-03

聚丙烯酸钠是特殊类型的表面活性剂的一种,

作为一种精细化工产品, 在近年来得到广泛的研究。聚丙烯酸钠在不同的领域有着广泛的不同的作用, 可作为分散剂、洗涤剂助剂、阻垢剂、增稠剂、絮凝剂、吸附剂、胶粘剂等

[1-2]

酸铵(分析纯, 纯度 98 0%, 上海化学试剂公司生

产) 。待过硫酸铵溶解后, 再加入一定浓度的丙烯酸(化学纯, 纯度 98 0%, 上海化学试剂公司生产) 溶液和链转移剂异丙醇(分析纯, 纯度 99 5%, 苏州市第二化工研究所生产) 溶液。开动搅拌器, 用水浴加热使浴温保持在65-70 。在此温度下分别由滴液漏斗向三颈瓶中滴加一定量的丙烯酸单体, 在一定时间滴加, 由于聚合的过程是一个放热的过程, 所以三颈瓶中的温度有所升高, 反应液逐渐回流, 让其在94 继续回流一个小时, 反应即可完成。

将已经制得的聚丙烯酸水溶液冷却到40~50 , 然后加入30%的Na OH 溶液, 调整pH =7-8, 所得中和液用通过减压蒸馏和蒸发, 可将异丙醇和水的混合物蒸出, 而且异丙醇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最后得到的淡**粘稠液体即是聚丙烯酸钠。

聚丙烯酸的分子量的测定是通过酸碱滴定的方法来获得的。新制得的聚丙烯酸是不溶解于石油醚的, 将制得的产物转移到石油醚中, 然后分离, 在温度为50 的条件的烘箱中干燥, 最后用0 20m o l/L的氢氧化钠的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从而根据如下公式:

M =

1/72-1000W

, 且它所起到的作用和它的分子

[3-6]

量的大小有着密切的关系。高分子量聚丙烯酸钠主要作吸水剂、絮凝剂; 据文献

6

报道, 中分子量(10

4

~10) 的聚丙烯酸钠主要起增稠剂、保水剂的作用; 低分子量(1000-5000) 聚丙烯酸钠用途也极为广泛, 可作为水质稳定剂、陶瓷添加剂剂

[8]

[7]

、颜料分散剂、

钻井泥浆降失水剂、水泥减水剂、农药造粒展开

、油井压裂液。此外, 在金属材料中用作新型的淬火剂、在橡胶工业中作增稠剂、在氯化铵等无机盐

中作防结块剂、在采矿中作矿物浮选剂, 印刷业、塑料工业、医学、药学及金属离子废液的金属回收等方面也有应用。因为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较大的极性, 能够结合水中的钙、镁等多价离子形成可溶的链状阴离子, 因此, 在工业热交换设备中应用较广, 采用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酸钠作水质稳定剂, 其防垢效果显著。本文介绍了用中和法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引发丙烯酸单体进行聚合, 加入链转移剂异丙醇控制聚合物的分子量的来合成聚丙烯酸钠, 并且探讨了各种因素对聚丙烯酸钠分子量大小影响趋势和程度。1 实验部分

在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器、滴液漏斗的250mL 三颈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去离子水和一定量的过硫

式中:M 为聚丙烯酸的分子量; V 为滴定终点所

收稿日期:2007-04-28

作者简介:杨梅(1979-), 女, 安徽六安人, 皖西学院化学与生

命科学系教师, 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

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 N 为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当量浓度; W 为式样重量(单位:克) 每次滴定都经三至四次取其平均值, 计算得出聚丙烯酸分子量的大小。

合成的聚丙烯酸钠的分子量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引发剂用量、聚合反应温度、链转移剂、单体浓度等都会影响聚合物的分子量。下面将给予探讨, 从而得出制取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最佳条件。2 结果与讨论

2 1 链转移剂浓度的影响

改变链转移剂异丙醇的加入量, 通过滴定的方法测出在不同浓度的链转移剂下制取的聚丙烯酸到达滴定终点时所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量, 从而计算出聚丙烯酸的分子量。分别测得在不同浓度链转移剂下制取的聚丙烯酸的分子量。结果表示在图1中。根据图1可看出链转移能力与链转移剂的键能强弱有关, 键能强, 链转移能力弱。在聚合反应中, 起到控制分子量大小和使分子量分布变窄的作用, 使聚合物性能稳定。根据图1所示我们可以得出, 当异丙醇浓度增大, 聚合物的分子量先上升后下降, 当要制取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酸钠时需根据情况选择适当的链转移剂浓度。合成分子量(2000-3000) 聚丙烯酸钠适当的链转移剂浓度为130%-225%

体浓度逐渐增大但还不到90%时, 分子量是逐渐增大; 不过当单体浓度大于90%时分子量又开始有降低的趋势。所以在合成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时可以根据上述分析选择适当的单体浓度。合成分子量(2000-3000) 聚丙烯酸钠适当的单体浓度应小于100%。

2 3 温度对分子量的影响

将在不同温度下制取的聚合物用标准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 将p H 对所消耗的氢氧化钠作图, 然后再分别作图读出滴定终点时消耗的标准浓度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运用和以上相同的方法分别进行计算得出聚合物的分子量, 再将得出的分子量对温度作图如图3。

聚合温度是影响聚丙烯酸钠分子量的重要因素。聚合温度对单体、引发剂、链转移剂都有影响。聚合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引发剂活化分子的含量, 聚合温度高, 向单体、溶剂链转移常数增大, 链终止反应速度加快。通过观察图3可以看出:随温度升高, 分子量降低。从而也可以得出聚丙烯酸钠的分子量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但是当温度很高时, 反应速度加快, 反应不容易控制。所以在制取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时, 我们可以根据上图所示选择适当的温度范围。合成分子量(2000-3000) 聚丙烯酸钠适当的温度为低于57

图1 链转移剂浓度对聚

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图3

温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图2 单体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图4 引发剂浓度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2 2 单体浓度的影响

改变加入丙烯酸单体的质量, 单体浓度以丙烯酸质量占水重计算。为防止暴聚, 在实验时, 单体是从分

液漏斗中逐滴加入到三颈烧瓶中的。用相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结果表示在图2中。根据图2可以看出, 当单

2 4 引发剂浓度对分子量的影响

将在不同的引发剂浓度下制得的聚合物用标准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 也用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操作和计算, 可以得出聚合物的分子量, 然后将聚合物的分子量对引发剂浓度进行作图如图4所示。

本聚合反应采用引发剂引发下的自由基聚合反应, 遵循典型的连锁反应机理。过硫酸铵热分解生成自由基, 自由基引发单体进行聚合。引发剂的引发效率和引发剂的热分解速率对聚合物的分子量有影响。通过对图4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引发剂浓度增大时, 聚合物的分子量会先降低后来又有一点升高, 这也和理论上的聚合反应的速率与引发剂浓度的平方根成反比; 而聚合物的分子量与引发剂浓度的平方根成反比一致。所以我们在合成分子量(2000-3000) 聚丙烯酸钠时可以根据上述图4分析选择2%左右的引发剂浓度。

3 结论

我们运用水溶液法中的中和法制取了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 并通过酸碱滴定的方法测出了聚合物的分子量, 而且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从而得出制取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各种适当的条件。通过实验探讨可以知道, 合成分子量(2000-3000) 聚丙烯酸钠最佳聚合条件即链转移剂浓度为130%-225%; 单体浓度应小于100%; 温度为低于57 ; 选择2%左右的引发剂浓度。

[9]

参考文献:

[1]何静, 吴玉英, 刘六军, 等 低分子量PAAN a 散性的研究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 24(5):216-219

[2]韩秀山 聚丙烯酸钠的应用[J]四川化工与腐蚀控制,

2002, 5(2):17-20

[3]孙晓日 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合成[J]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2, 14(3):334-335

[4]刘伟, 武玉民, 段洪东 低分子量聚丙烯酸钠的合成研究

[J]精细石油化工, 1999, (5):43-44

[5]陈慧娟, 白钊, 袁德才 聚丙烯酸钠对碳酸钙悬浮液分散性的影响[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1998, 5(1):32-34 [6]顾志明, 李凤生 超细重质碳酸钙水悬浊液稳定性的研究

[J]中国陶瓷, 2000, 22(3):25-27

[7]苏建明, 吴荣萍, 靳丽君, 等 高岭土打浆用分散剂的研制

[J]齐鲁石油化工, 2000, 28(3):165-168

[8]张天胜 表面活性剂应用技术[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9]何曼君, 陈维孝, 董西侠 高分子物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Th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 on of Low M olecul ar

W eight Polyacrylate Sodium

YANG M ei , WANG Guang

1

2

(1 D epart m ent o f Che m istr y and L ife Science , W estAnhu i University, Lu an 237012, China;

2 The F irstP ro fession SeniorH igh S chool of Fuyang, Fuyang 236006, China )

Abstrac t :T his a rtic l e summ arizes t he po l yacry l a te sod i u m has w i de l y applica ti ons inm any fie l ds and uses the w atery so luti on t o gather t he leg iti m a te center neutrodyne syste m to synthesi ze the l ow m o l ecular we i ght polyacrylate sod i u m (PAAN a) w hich can be obta i ned t he po l yacrylic acid W ith t he ac i d and alka li titrate me t hod , we got the m ean m o l ecular w e i ght and discussed t he m onom er density , t he i nitia tor a m ount used , chai n transfer ag ent fac t o r as we ll as reacti on te m perature t o mo lecu l a r we i ght i nfl uence tendency and degree F ina lly , w e obta i n be tter cond i tion o f synthesizi ng it

K ey word s :neutrodyne syste m; the low m o l ecular po l yacry l a te sodi um ; the i n itiator ; cha i n transfer agen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138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