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区别:
公主:
最早周朝是称周天子的女儿为王姬。公主这名称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史记·吕后本纪》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都称为公,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时,自己不主持婚礼,而叫同姓的诸侯主婚。当时各诸侯国的诸侯一般称“公”,“主”就是“主婚”之意,所以因为是诸侯主婚,天子的女儿就被称为“公主”了。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成为“公主”,也称“郡主”。 《史记·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魏公主。”意思是公叔当了国相,娶魏国诸侯的女儿。《史记·六国所表三》“(秦)初以君主妻河。”这里的君主就是公主。妻河就是嫁给河伯为妻。古书上也常简称为主。
从西汉开始,只有皇帝的女儿才能称为“公主”,诸侯王的女儿则称为“翁主”。颜师古在《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言父自主其婚也。亦曰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这样,翁主就比公主低了一个等级。也是从汉代开始,皇帝的姊姊称为“长公主”,先皇帝的姊妹为大长公主,加上“大”“长”的字样是表示尊崇。那时公主都有封邑,且由皇帝赐给甲第,就是上等的华丽住宅。还有山庄、园林、允许设府自置官吏。这种官吏叫家令、私府长、家丞、食官等等。历代公主待遇很丰厚,特别汉成帝时,公主和侯王一起侵占了数量极大的田地和奴婢,影响了皇权的安定。所以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汉哀帝下诏公主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奴婢不得超过一百人。
东汉时的公主一般是“县公主”,如汉光武帝的女儿为舞阳公主、涅阳公主等等,舞阳和涅阳都是县名;汉明帝女儿封隆虑公主、武安公主、获嘉公主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县名。获嘉地名来自汉武帝时,刘彻巡视至河东新中,接东越战场喜报,改地名为获嘉。象著名的汉武的姑姑封号馆陶公主,就在河北,现在还有馆陶县。汉代的王的女儿被称为“任”(这是什么怪名字阿!),如《汉书•王莽传》说:“其女皆为任。”古书的研究者认为“任”其实是当时女子爵位的称呼。
晋朝的公主则是“郡公主”,因为公主封号之前是郡名,如晋武帝的女儿为平阳公主。这样的“县公主”和“郡公主”也可以简称为“县主”和“郡主”,所以两汉到晋的县主和郡主都是皇帝的女儿。
到了隋唐时期,太子和诸王的女儿也封郡、县,但不能称为公主,太子的女儿为郡主,诸王之女为县主;明清两代亲王的女儿为郡主,郡王的女儿为县主。唐高宗是专门下诏书规定,皇帝的女儿出嫁教“出降”或“下降”,而诸王之女出嫁只能叫“适”,娶公主称“尚主”,娶诸王之女只能叫“娶”。
北宋徽宗时曾恢复古称。改公主为帝姬。宋徽宗最宠爱的女儿就叫柔福帝姬。
明时,亲王的女儿称为郡主,郡王的女儿称为县主。
清代规定,皇帝的女儿封号有种,固伦公主和和硕公主。固伦公主是皇后生的女儿,妃嫔的女儿为和硕公主。却也有例外。如慈禧太后收恭亲王的女儿为养女,却封为固伦荣寿公主。她也可能是中国的最后一位公主。乾隆封敦妃所生之女为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但也有皇后之女未封固伦公主的,如乾隆第九女,为孝仪皇后所生,却只封和硕和恪公主。
公主的丈夫都称作是驸马。驸马原是官名。叫驸马都尉,是汉武帝时初设的。《汉书·百官公卿表》说“驸马都尉,掌驸马,武帝初置。”颜师古注说“驸,副马也,非正驾车,皆副马。”原为近侍官的一种。三国时玄学家何晏尚金乡公主,魏文帝让他做驸马都尉,从此以后,皇帝的女婿照例授驸马都尉的官职,简称驸马。于是,就成了虚衔,变为一种专用称号了。公主的丈夫还有个别称“粉侯”,这个名称起源于三国时候的名士何晏,何晏尚魏国的金乡公主,赐爵为列侯,因为何晏面如傅粉,所以人们称他为粉侯,后来成了驸马的别称,并由此引申出去称驸马的父亲为“粉父”,驸马兄弟为“粉昆”。
公主一般都有封邑,而且由皇帝赐给甲第(非常华丽的住宅)、山庄、园池,允许设自置官吏,这种官吏被称为家令、私府丞、食官等等。
郡主
清朝皇帝.亲王.贝勒的女儿未出嫁前都统称“格格”但王府里的格格和宫里的格格地位大不相同,宫里的格格地位要比王府里的格格地位高得多.
“郡主”是亲王.贝勒的女儿特受皇帝赏识的出嫁前封为“郡主”.如云格格出嫁时封为“温宪郡主”.
“和硕格格”是亲王.贝勒的女儿未得到“郡主”封号的,称”和硕格格”.
“和硕公主”是皇帝的女儿出嫁时的封号,一般省略“和硕”两字.如“建宁和硕公主”称“建宁公主”.“和孝和硕公主”称“和孝公主”.
相比清朝复杂的关系,汉室王朝的关系就浅而易懂了:“公主”指皇帝的女儿,“郡主”指王爷的女儿.汉室王朝给公主封号喜欢用”平”字:如汉代的“平阳公主”.唐代的“太平公主”.明代的“长平公主”.
郡主:在唐宋太子诸王之女称郡主;明清均以亲王之女为郡主
公主称号的来源
所谓公主,大多指的是皇帝的女儿,这一称呼起源于周朝。
《史记·吕太后本纪》裴骃集解引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
周天子之女的正式称呼是王姬,当王姬出嫁到某一诸侯国中时,按规矩应该由同姓诸侯主婚。比如鲁国作为东部地区最强的同姓诸侯,每当周王姬嫁入东部诸侯国如齐国时,均是由鲁国国君主婚,而当时流行尊称诸侯为公,比如鲁庄公就是尊称,他的爵位其实是侯。时间一长,公主就变成了王姬的代称。
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诸侯国君的女儿也被称为公主。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到了秦朝统一后,秦王政升级秦始皇,但他的女儿仍然被称为公主,公主便成为皇帝女儿的代称,只有宋徽宗时期改为帝姬。
公主地位的区别公主身为皇帝之女,其等级是非常高的,但在公主这一称呼内部,其实没有等级之分,大家同属一个等级,地位高低取决于皇帝的宠爱,反映在实物上则是食邑的多寡。食邑其实就是微缩版的封地,受封者仅享有这块土地的食税权,不能参与政治事务等的管理。
先秦时期的公主有没有食邑不甚清楚,秦朝实行郡县制,皇子尚且没有封地,遑论公主。汉朝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公主也有了食邑,第一位拥有者是汉高祖长女鲁元公主,但食邑仅有数城
《史记·吕太后本纪》载:齐内史士说王曰:“太后独有孝惠与鲁元公主。今王有七十馀城,而公主乃食数城。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必无忧。”於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吕后喜,许之。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继位,继位次年,他的大哥齐王刘肥前来朝见,吕后想趁机杀掉他,刘肥惊恐不已。这时候齐王属吏劝刘肥,太后就一子一女,公主食邑少,大王您拿出一个郡送给她,吕后肯定高兴,就会放了你了。刘肥照做,果然平安回国。
也是从鲁元公主这里开始,公主有了封号,即食邑的地名,当然,如果公主的丈夫也有封地的话,封号可以改,比如汉景帝的女儿平阳公主,出嫁前是阳信公主,嫁给平阳侯以后改称。
在这方面,规矩是越来越趋于定制,所以越往后的王朝,其公主食邑的多寡有着比较严格规定,但这些多寡其实是分阶段的,比如出嫁前多少,出嫁后多少,并不能体现出不同公主的差距,如果没有皇帝特别关照,一般公主的食邑都是一样的。
以唐朝为例。
《新唐书·百官志一》:载: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皇姑为大长公主,正一品;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主,皆视一品。
《新唐书·诸帝公主传》:永淳之前,亲王食实户八百,增至千辄止;公主不过三百,而主独加户五十。及圣历时,进及三千户。预诛二张功,增号镇国,与相王均封五千,而薛、武二家女皆食实封。太平公主估计是唐朝食邑最多的公主,超过政策标准数十倍。当然,唐玄宗继位,把公主食邑的标准提升到了一千,以前那种几百户食邑的公主不再有了。
古装剧中出现的这些称谓都是有源可寻的,例如公主就是皇室宗族生的女儿,郡主则一般是亲王生的女儿,而县主的身份其实更郡主差不多,只不过因为朝代的不听,所以称谓出现了一些变化而已。总的来说能有以上称谓的基本上都是与皇室沾亲带故的,平常老百姓家的孩子不可能无缘无故被叫做公主之类。
西周及西周公主还不叫公主,被称之为姬或者西姬。相传当时的西周王给自己的女儿举行婚礼时因不能出场就命令大臣们代替自己给女儿送嫁,这次送嫁由私演变成看公,于是就将西姬改称公主,这就是公主二字的由来。随后很多朝代都沿用了这个称谓,后来发展到不仅是皇帝的女儿被叫做公主,而皇帝的姐姐也可以称之为公主,如有封号就会在前面加上封号,比如太平公主等,也就是说一旦成为公主,即使老皇帝去世也可以沿用公主这个称谓。
郡主的出现则是在宋朝及以后,无论是什么级别的亲王,他的正妻生下来的女儿都可获得郡主的称谓,这个在清朝的时候也非常盛行。比如说现在寒暑假必看的《还珠格格》里面,虽然这部剧叫做还珠格格,但是乾隆实际上是将小燕子封为了还珠郡主的,所以在清楚郡主的称谓应该跟格格等级差不多,但是比格格稍微不正规那么一点,而紫薇是乾隆的亲生女儿就被封为明珠格格,小燕子毕竟是民间来的,能得到个郡主的称谓都都算是祖上烧高香了。
县主和乡主的意思差不多,都是皇室宗族里的女子才能有的封号,此称谓最常使用的时候是东汉时期,比如说曹操的养女德阳县主等人就是完全遵照了东汉的礼制才获得县主的称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