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沉丹田”为拳家术语。在近世出版的武术刊物和古代流传下来的拳经、拳论上,经常可见。老拳师们教拳时,也常把\“沉气”二字挂在口边。王宗岳在其《太极拳论》中写道:\“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形意拳内功经中有\“龟尾升气,丹田炼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杨振铎等也都把气沉丹田列入其练功要领的首要地位,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对于一般习拳者尤其是初学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体做法。为了对这一问题有个明确而深刻的理解,应该首先弄清:什么叫气沉丹田?为什么要气沉丹田?怎样做到气沉丹田等。 一、 什么叫气沉丹田? 郝少如先生说过:“以意引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形意拳家马礼堂先生说:“清升浊降,气归脐下。吸气时会阴轻轻用意上提,气升于顶,呼气时放松,气沉脐下丹田之内。\”太极拳名家郝家俊说:“胸中空洞洞,肚里沉甸甸。\”以笔者愚见,气沉丹田不是别的,乃是采用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并使之与拳式之蓄、发、开、合相结合。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两肋微微外开而肋骨则不要上提,下边再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胁则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气沿任脉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的形势。胸、背、肩和腰胯始终放松,腹部则沉甸甸甚为充实。呼吸深长匀缓,作到“先天之气宜稳,后天之气宜顺\”的要求。形意拳大师孙禄堂先生教“鹰熊斗智\”的架子时,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极拳的”单鞭\”时,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这些都是气沉丹田的具体体现。这里有两点应该说明:①气沉丹田不同于练硬功时的气贯丹田和入力丹田。“贯\”和“入\”是努力向下压气使其进入丹田,“沉\”则是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好象东西在静水中随着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静自然,无一毫勉强之意。②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练拳是动功,其势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有紧有松,不能总是聚于丹田,僵死不动,要有鼓荡开合,纵横飞腾。这就是《神运经》上所说的“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的意思。 二、为什么要气沉丹田? 练拳之目的,一是为了强身祛病,延年养生;二是为了克敌制胜、抑强御侮。在格斗中如何能发出大力且使此力产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对方失去平衡而倾跌,自己则稳如泰山?欲达到上述目的,必须按照拳经的规定,进行各个方面的练习而综合运用之,“气沉丹田\”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从健身角度来说,练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关键。丹田二字,笼统地说是指从脐下到耻骨这一范围,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肾脏亦在其附近,它们统统包括于中医所说的“肾\”这一概念之内。人的生长、发育、壮大、衰老等过程,是和肾息息相关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内分泌的功能紧密相关的。通过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练习,可明显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延迟衰老(中医叫补肾)。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功能增强后,人就可能变得精力充沛,抵抗外来风寒湿热的能力增强。对运动员来说,还可提高竞赛成绩。这一点笔者在多年教学和为人进行气功医疗中,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从练内气来说,丹田是生气之源,先从丹田结成气丘,然后即沿经络运行,形成人体经络场。所以练丹田者,可起“补肾\”之功,肾气足而后武艺乃得以精进。气沉丹田时的腹式呼吸,使膈肌与腹肌力量增强,加大腹压变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体内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脏的工作。从技击角度来看,膈肌大幅度向下运动,肺体大幅度向下膨胀,腹胃等脏器垂注于腹内,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松、全身肌松肉坠,腹部充实而沉重,可使人体重心降低,在力学上体现了稳定作用,在运动中易于作到中正安舒,桩步稳健,灵活而具有弹性,既便于随对方进攻之势纵横缠绕、引进落空,得势时又便于腰为弓把的使用,发出丹田命门之力。这就是前辈形意拳家刘殿琛先生常说的“活泼于腰,涵蓄在胸,运丹田之力,发肾气以击人。\” 三、怎样作到气沉丹田? 前边已经提到过,练拳过程中的气沉丹田是随着拳势的变化,让气在丹田(气海)与中脘之间,有提有下,起伏鼓荡。对于具有一定功夫的人来说,只要在走架时注意作到:头正而起,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背圆而正,塌腰松胯,开吸合呼,蓄吸放呼。吸为提,气到中脘,呼为下,气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气沉丹田的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时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练松静站立,即自然桩是也。无论采取形意拳的三体式,八卦掌的定劲桩,太极拳的混元桩,或少林拳的马步桩,都是一样。按要求将姿势站好,即将全身放松,要松而不懈,精神贯注,气势腾挪。采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强,多着意于放松。每天早晚各站半个小时,练上两个月左右,以达到能够彻底松静为佳。2、仍按第一步所采取的桩法松静站立,采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两胁微向外张(不可向上提,胸部放松,勿有起伏),将气提到中脘。与吸气同时,两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坠肘。呼气时,小腹放松,外凸,会阴仍要微微提住,两胁向内向下合,同时两手向外推,以意引气,达于指梢,双脚则五趾抓地。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呼吸时两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来越小,最后变为以意领气向回收,以气催力向外推,从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动作。如此练上半年多(多练更好),即可进行第三步。3、选几个动作简单而蓄发、开合、节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钻、炮,八卦掌的双撞掌、马上开弓、黑熊反背,太极拳的双峰灌耳、掩手肱捶、搂膝拗步,少林拳的挂月撞掌、十方戒、双崩拳均可。将动作与呼吸紧密结合,一定要作到开吸合呼,蓄吸放呼,闪跳为吸,发力为呼。吸为提,呼为下。练时要慢,要自然,不须练多久,就可达到气沉丹田了。这时自己会明显地感觉到:两腿前节有力,腿肚子很沉,双脚有入地之感,每一动作力之源都在脚跟,经踝骨沿腿而上,两膝有力。但大腿与腰胯则松快自如,自腰以上,各处都轻松而灵活,动作幅度增大而灵敏迅速,整个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脚踝处,鞭杆在腰脊,两臂两手如同鞭梢。此后,无论练什么拳套,不论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气沉而不浮,步稳而不乱。动作发劲,整而不散,如同风吹大树,百枝摇曳,妖娆自然,妙趣横生矣!
卧推的时候怎么才能减少肩部的参与?需要注意什么?
其实健身也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我们记得我刚开始健身的时候学的最主要的就是怎么去控制住器械,有的器械是有固定轨迹的这个还好控制一点,像杠铃和哑铃这些都需要自己去控制运动轨迹和发力的,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还是不是那么好控制的。
卧推这个动作是我接触的第一个感触,和很多健身小白一样,开始也是找不到发力感,同时也受过伤,跟很多人一样,受伤的就是肩部,卧推时肩部受伤是很多人的通病。
要避免在卧推时受伤,新手阶段我们就不应该去挑战大重量,最主要的是去学习动作,而学习动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控制好空杠铃杆,它的运动轨迹是什么样的,一定要稳住杠铃杠,不能有太大的晃动,同时我们的动作一定要到位,如果一开始就养成了用手臂的力量去发力,那么到后期加重量的时候那么就更加容易受伤了。
一开始做卧推的时候能够把杠铃推起来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知道你发现,卧推的感觉不是很好,然后肩部的受力好像更加大一点,这说明你已经步入正轨了,你需要做更加专业的动作了,在一个新手接触健身时,其实根本不用讲太多的动作,只需要几个简单的就好,说多了也不一定记得住,记得住不一定能够体会到。
在你发现肩部的刺痛感很明显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了,一定要避免自己的肩部受伤,肩部受伤的原因是因为你肩部的发力过大,压力过大导致的,要减轻肩部的负担,就一定要做到四个字:沉肩夹背
其实这是两个词组,第一就是要沉肩,不光光是在卧推中,在很多上半身的训练中我们都需要注意沉肩,这样才能够保护好我们的肩部,同时也能够让发力感更加好。
做背肌训练时需要“沉肩”主要在下拉和划船这两类动作。
“沉肩”这个动作根本不是由肩膀肌肉去做,而是肩胛肌肉,训练中经常耸肩的原因多是肩胛骨不够稳定。做动作的时候,向心收缩的时候,就是下压的时候,通过耸肩可以上抬肩关节,缩短收缩距离,从而更容易地完成动作(分担背阔肌发力),离心收缩的时候。如果直接还原,背阔肌控制,会比较难,当然,要的就是这种训练效果。耸肩之后,手臂还原到上抬,然后耸肩还原,这样将动作分解成两段,同样是代偿的一种表现。
起自上项线内三分之一,枕外隆凸,项韧带,第七颈椎棘突,全部的胸椎棘突以及棘上韧带。分上中下三束,上束止于锁骨外侧三分之一处,中束止于肩峰和肩胛冈上缘外侧,下束止于肩胛冈上缘。上束的功能是使肩胛骨上提、上回旋和后缩;中束的功能是使肩胛骨后缩;下束的功能是使肩胛骨下沉、后缩、上回旋。做背肌训练时需要“沉肩”主要在下拉和划船这两类动作。例如做下拉时,用上大重量的话很容易会令肩膀在离心那个阶段(即手臂回升向上)耸,“沉肩”这个健身教练常用的提示就是要把这个肩膀沉下去,不要耸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