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群众自编自演的嗨子戏 《法官情怀》 《考官》 《咱们的好干部》 等剧目在阜南县广为传唱
唱词简洁,寓意深刻,用那些源于生活的一个个小故事和群众身边的勤廉人物事迹,抒发了群众崇廉、爱廉的情感。
“嗨子戏”发源于阜南县境内的淮河岸边,是解放前那些逃荒人抒发内心情感的一个汉族戏曲剧种。由于嗨子戏里多是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解放后就慢慢被群众所淡忘了。
近 年来,廉政文化的春风吹绿了淮河两岸,也启发了群众想用“嗨子戏”创作廉政剧的热情。
公桥乡公桥村的周国平老汉是个老“嗨剧”迷,一说起嗨子戏周国平老汉就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常常跟着家人走一路嗨一路,但那时唱的很悲惨,都是骂当时欺压百姓的地主恶霸,如今政策好,国家免了农业税,种田还有粮食补贴,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心里高兴,唱腔也由原来悲愤的“低”调慢慢变成了今天的“高”腔。“嗨——廉政花儿竞相开,人民群众乐开怀……”周老汉还当场来了一段即兴表演。
如今,“嗨子戏”在阜南迅速传唱着,在农村、在社区、在田间、在地头,人们用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嗨出了心中的喜悦,嗨出了浓浓的干群鱼水情。
2010年,安徽省阜南县的“嗨子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5 综述
潢川嗨子戏,信阳市全境均有流传,以潢川、固始等县最具代表性,又称花鼓戏、花篮戏、地灯戏,因为它起腔多用“嗨”字,故正名为嗨子戏。
特点
潢川嗨子戏是由潢川汉族民间原始歌舞小戏“地灯”演变发展而成,演唱使用方言俚语,具有“唱、帮、打”三者结合的特点,
1981年-1989年间,河南省曾对该戏进行调研活动,有些音乐唱腔已收入《河南音乐集成》。嗨子戏的艺术特点是唱词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其行当分生、旦、净、丑。唱腔板式分4种:
一是苦嗨子,常用于叙事抒情;
二是喜嗨子,用于表现欢快的情绪;
三是平嗨子,多用于陈述性的唱段;
四是花嗨子,也叫曲牌或杂调,多反映汉族民风民俗。
演出有正本戏和杂调3类。 发展历史
在地方戏曲的百花园里,息县包信镇陈湖村的嗨子戏只能算是一朵不起眼的小花,可它历史悠久,且充满着乡土气息,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记载,息县嗨子戏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和安徽省西北部的阜南、颍上、临泉及河南省东南部的商城、固始的嗨子戏形成年代相近。大约有180年历史,比徽班进京形成京戏只不过晚二十年左右。
艺术特色
陈湖嗨子戏不是外来流入的什么剧种,而是息县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劳动和娱乐活动中独创的精神产品。它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风格都有其自身的个性。因此,它与兄弟县嗨子戏相比,有名同戏不同之别。“戏”不同的根本区别是,陈湖嗨子戏的声腔音乐结构基本为长短曲牌连套体。这是因为它的前身是一个由汉族民间歌舞形成的大灯班。灯班搬上舞台后,虽吸收了兄弟嗨子戏的一些曲牌,但更多的是吸收了淮北民歌。例如,调情歌,走女家,四季歌等息县本土的民歌。就所有嗨子戏而言,无论在清代或在今天,均为流传不广稀贵剧种,而陈湖嗨子戏自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
陈湖嗨子戏既是本土生长的乡土小戏,那么它是怎样形成和得以延伸下来的呢为搜集文史资料,1984年至1987年间,我同石成生、姜全超、李振环同志三次到陈湖村进行了调查,通过多次召集艺人座谈,不只弄清了上述问题,同时还了解了历代劳动人民对嗨子戏的热爱和艺人们刻苦求艺的辛酸经历。
陈湖是个小自然村,全村仅高、瓮、陈三个户族、现共有70多户农家。老艺人回顾,清嘉庆年间,该村瓮代族长瓮广泰爱玩艺儿。一年春初,他亲手办了一个大灯班。他自费缝制歌舞服装,自编竹质大灯,吸收本村20多名男女青年歌舞手,他当灯头,领着灯班串乡演唱歌舞,每走一处都深受群众欢迎。他玩灯颇有名声,如今当地还传诵着一首民谣:“瓮广泰、翁广泰,翻穿皮袄毛朝外,陈湖村里大灯手,名字响亮百里外。”
瓮广泰有了名声,很快传到了当时息县衙门里。据说,那个县令怕老婆,他的娘子是个戏迷,只要外面锣鼓响,她不看看,过过戏瘾,准得找场别扭。那时息县还没有戏班,县令娘子听说陈湖有个灯班,就派人接到衙门里搭 台玩耍,同时,还让灯班现学现唱各种戏曲小调,一连演唱了半个多月,县令娘子才允许灯班出衙。从这以后,大灯班改成了嗨子戏班,瓮广泰自然成了嗨子戏的第一代班主。瓮广泰去世后,继有陈星三等六代二族后生掌班。每代掌班人都由全村推举,条件是:品行好,有耐性,办事公平,具有领班与传艺的本领。众人的眼睛很亮,推举出来的六代班主都守本分。 当了班主,实际上成了瓮、陈两族的精神族长。大凡谁家有事,哪怕是鸡毛蒜皮的生活小事,也想叫掌班的过过耳朵。掌班人有一身正气,也给艺人们带来了好的风气。如两族人代代结亲,公婆儿媳们相互传世,班主生活有困难众世人兑款捐物接济。艺人患了病班主为其请医调治等动人事例难以言举。这样一来,大家艺心不变,戏班和气不散,才保住了嗨子戏这一剧种。
陈湖人爱戏出乎寻常,家家户户祖祖辈辈都有艺人;少则每家一人,多则二至三人。从少年到老年人人都能唱几个这土玩艺儿,这是老祖老先留给的金饭碗。从清朝到民国,经历了很多年,陈湖人就凭这张嗨嗨嘴顾活了好几辈人的苦命。再一说,乡里人也很喜欢它。春秋四季,腿插到地沿沟里劳动,哪有时间到城里看玩艺儿!嗨子戏班一到地摊,老百姓就过了戏瘾。
随着社会的变革,陈湖嗨了戏体制也在改革。
1954年改班为团,老掌班瓮文玉被推选为第一任团长,后推选陈洪宇为第二任团长。又修订了班规,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演出收入按技艺高低、出勤率多少分配。艺人们也非常同意这种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计酬办法。
陈湖嗨子戏又叫嘿子戏、咳子戏等,因其唱腔多以“嗨”字起音,故多称嗨子戏。
为丰富嗨子戏的唱腔,建团 后,他们又从小茴乡聘了一位八旬高龄的嗨子戏行家来教唱多种曲调。
唱腔主要有主调和花调两大类:主调有老老调、喜娃子、苦娃子三种;花调有放鹦哥、西柳子、正三青、倒三青、打货等70多个调子。
唱腔结构也由原来的长短贡牌连套为主改为板式腔为主。伴奏音乐比较简单,没有管弦乐,仅有大锣、小萝、大面钹三件打击乐器,可伴奏气氛依然很浓。开戏前,打击乐紧凑,类似“急急风”,用以招徕观众。伴奏时,压低响声,和着演员的唱做念打节奏击乐,听起来别有一番韵味陈湖嗨子戏的唱词通俗易懂,语言相当生活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行当分生、旦、净、丑,以演生旦爱情折子戏见长。唱念多用本腔(真嗓),有时在部分高音区和甩腔中也用二本腔(假嗓)。
常演的传统剧目有:《吴三宝游春》、《方秀英坐楼》、《裴秀荚打店》、《贺氏嫂骂殿》等50多个正本戏、折子戏;
演出的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焦裕禄》。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这是一个为大多数人认可的结论,当然也是一个符合戏剧艺术的基本风貌的认识。一部剧作的演出,总是一次集体劳动的成果:剧作家提供演出脚本即戏剧文学文本,美术家、化妆师、灯光师通力合作完成舞台布景的设计、人物的造型等,音乐家(乐师)完成戏剧音乐、唱腔的创作,而演员则通过自己的形体表演来展示整个剧情。在这里,文学、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类型相互融汇,既取消了各自的独立性,又通过它们自身具有的不可为其它艺术所替代的独特作用的发挥,综合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是在"外在的综合"和"内在的综合"两个层面上发生的。无论从"外在的综合"来看,还是从"内在的综合"来看,戏剧无论如何不能缺少的是演员和观众,以及一个可供演员表演的空间即舞台。戏剧是一个通过舞台空间发生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事件"。它的核心因素是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表演。
戏剧作为一个通过舞台空间发生在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事件",使它必然地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它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个由连续的"动作"构成的戏剧事件,即剧情,同时,它必须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即舞台上完成对于剧情的展示。从具体文本的实际形态来看,一篇小说和一首歌也都有一定的长度,因此也包含一个相对明晰的时间段落,但是,从理论上说,小说和诗歌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只要可能,它们的篇幅甚至可以无限度地延长。但一出戏却不能没有时间限度地无休止地演下去,它必须考虑到观众的耐性和演员的承受力,因此它必须被限定在一个人为的、被硬性规定的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长度之内。同时,虽然戏剧展示的剧情于小说叙述的"故事"具有同样的性质,即它们都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过一定的社会生活事件的艺术化的表现,但由于不受时空的限制,小说的艺术空间的开放性与现实生活空间的开放性是大体一致的。而戏剧则永远必须面对生活空间的无限开放性和演出空间的有限封闭性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戏剧只能展示宜于被直观展示的内容。
综上所述,戏剧艺术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艺术的综合性、演员在舞台空间中的直观表演性和由此而来的时空限制性。
相应的,戏剧文学文本具有的戏剧价值,也集中在有效地突出戏剧的表演性和处理好时空关系这一层面上体现出来。
戏剧文学文本的特征
戏剧文学文本以"语言"作为自己的存在形式,这一点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与诗歌、小说、散文等其它语言艺术形式相比,戏剧文学文本却受到更多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看,诗人可以仅仅为了自娱或自我宣泄而写诗,因而他甚至可以完全不考虑读者的因素。但剧作家不能这样。剧作家在创作剧本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演员的表演,要考虑舞台的限制,而且更要考虑观众,他必须能够激发并保持观众"看戏"的兴趣。因此,一般来说,一个好的剧本,首先必须有强有力的戏剧情境的设置和由特定戏剧情境引发的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必须包含连锁的、不断上升的戏剧动作。换句话说,剧作家必须善于在有限的戏剧场景的展示中,充分揭示不同戏剧人物(角色)之间、戏剧人物与环境之间,或者戏剧人物内心诸般欲望、意念之间等的矛盾冲突,形成一系列强有力的动作与反动作,从而将剧情推向高潮。没有戏剧冲突,因而也不具备动性的剧本,是无法用于演出的,同时,它也不可能吸引观众。
戏剧文学文本当然也是一种语言艺术作品。但是,与其它文学文本样式,特别是小说比较,戏剧文学文本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构成剧本主体的是对于戏剧人物语言的"模仿"。作为剧本存在形式的语言只有两种,即人物语言和必须用括号"括"起来的舞台指示语。语言在小说中主要承担的是叙事的功能,叙述人语言和人物语言交并在一起,共同完成故事的叙述。而在剧本中,放在括号里的舞台指示语虽然也可以是描述性的,但它不能被看成是小说中的叙述人语言,因为它不承担故事的叙述,而只是戏剧演出的"此刻"关于舞台场景或戏剧人物动作的一种提示和说明,而且,一般来说,它们也必须是展示性的,而不能成为一种"讲述"。构成戏剧文本主体的戏剧人物语言,即对白、独白、旁白以及唱词等,则已经成为一种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剧情发展的言语动作,它本身就是戏剧动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使戏剧人物语言必须具有两个同等重要的功能:其一,它必须能够充分显示人物意愿、意图或意志,必须能够揭示出人物与人物之间以及人物内心各种隐秘的欲望、意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即它必须承担其推动剧情发展的功能。剧本中有关戏剧情境的设置、戏剧冲突的展开、戏剧情节的展示等,都是依靠人物行动以及体现人物行动的人物语言(台词)完成的。只有具有充分动作性因而能够推动剧情发展的语言,才能被看成是一种戏剧动作或者戏剧动作的组成部分。其二,戏剧人物语言必须能够充分展示人物性格,即承担起显示人物个性塑造人物的功能。剧本不可能像小说文本那样通过其它艺术手段来刻划人物性格,通过戏剧人物语言来展示人物个性,是剧本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手段,上面关于戏剧艺术以及与戏剧艺术相关的剧本特定的讨论,可以给我们提供解读戏剧文本的大致的途径。和其它类型文学文本的解读一样,戏剧文学文本的解读当然也是在语言的层面上展开的。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由于剧本包含的一切都是依靠而且只能依靠戏剧人物语言加以展示,剧作家不可能像小说家那样借助一个叙述者的讲述,来解释人物行为和事件并暗示读者必须怎样理解他们。因此,比较而言,剧本阅读中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语感能力、艺术推想能力去感受、体验并作出理解的内容更多。比如我们必须能够通过人物语言准确把握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体察特定情境中人物的心理、愿望,我们必须能够通过人物语言把握戏剧冲突以及冲突中的人物动作,同时,当然也是更重要的,我们还要能够通过人物语言的体味准确理解人物性格。
与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文本的解读有所区别的,由于剧本文学的和戏剧的双重价值,在剧本解读中,解读者的"舞台感"的建立也是必要的。所谓"舞台感",即要能够通过戏剧人物语言及人物动作的把握,结合舞台指示语,建构起舞台演出的视听形象。好的剧本终归应该是可以共戏剧演出的"脚本"。剧作家在创作剧本时,正象他必须顾及观众一样,也必须考虑舞台,剧作家的"舞台感"会影响到他对于包括舞台分割在内的戏剧场景的处理、戏剧技巧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对人物语言的锤炼。因此,读者相应的"舞台感"的建立,对于深入理解剧情、人物以及剧作家的艺术匠心,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至少,这种"舞台感"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对于剧作的艺术效果、剧本的戏剧价值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在结束这一个概述的时候,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我们这里谈到的问题,只涉及到戏剧艺术戏剧文学文本以及戏剧文学文本解读的一些突出的特点,而不是有关这些问题的全面的理论化的论述。戏剧发展到今天,众多的戏剧流派、众多的戏剧品种、以及众多的实验性的戏剧艺术表现技巧的探索,使戏剧文学文本与其它类型的文学文本一样,呈现出复杂的景观。要想在有限的篇幅中对与戏剧及戏剧文学文本有关的问题作全面的论述,既是不可能的,也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也只能有待我们在进一步的学习中去完成了。
新时期以来,剧团始终坚持“两为”方向和“三贴近”的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大力实施精品工程,先后推出了以批在全国和全省有影响的剧目,获得国家、省级奖若干。目前,剧团拥有一个勇于创新的群体和行当齐全的演出阵容,其中具有艺术高级职称达15名。剧团坚持立足农村,服务基层,每年演出350场以上。2002年7月,剧团党支部被中共江苏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3年12月,盐城市淮剧团被中宣部和文化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服务农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该团建团50年来,长期坚持送戏下乡、服务基层,推出一系列专家肯定、百姓欢迎的剧目,实现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曹禺戏剧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等国内舞台艺术最高奖项的“大满贯”,并被中宣部、文化部联合表彰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盐城市淮剧团始建于1957年,现隶属于盐城市盐都区人民政府,由盐都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管。
盐城市淮剧团前身是顾如九、吴麟童为首的“大众淮剧团”和王月奎、陈金尚为首的“艺同淮剧团”。1957年两团在盐城合并组成,共有演职员工五十多人,主要演员有十岁红、谢玉丹、崔胜奎、刘长庆等,并调派编剧王卯东,导演曾栋君,作曲高澄坤等专业人员,充实剧团艺术力量,地方财政拨款资助,添置服装道具,使剧团阵容更新,王卯东创作的近代戏《沈拱山》,参加盐城专区会演并获演出一等奖。1960年剧团进行整顿,从上海引进张绍香、胥一鸣、成大龙、谢美芳等演员。调入江苏省淮剧团林云霆、林永年、赵艳秋、杨玉兴等演员,使剧团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发展。曾上演《海瑞罢官》、《一代新人》、《墙上马头》、等剧目。“文革”开始,剧团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7月3日,宣布撤消。粉碎“四人帮”后,以原盐城县淮剧团主要演员为基础,招收部分新学员,又从上海、安徽引进了武丽娟、李伟丽、梁霄鹏等演员。于1980年10月1日恢复盐城县淮剧团。尔后又从射阳县淮剧团调回朱桂香及导演蒋宏贵,并配备专职编剧冯国才,舞美设计许建国等,艺术力量大为增强。曾先后以《局长买肉》,《特殊病房》与《月到中秋》等剧目参加盐城地区的专业剧目会演。1983年春改名为盐城市淮剧团,李建军、朱华鹏、薛国芳、李毅春、蒋宏贵、高澄坤、王淮等先后任正、副团长及指导员。主要演员有朱桂香、华小玉、 李伟丽、叶秀根、梁霄鹏、何兵、武双凤、孙小平等。剧团采取分队承包责任制,实行固定工资加按艺分红的做法,提高了演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激情,增加了经济收入。青年演员司芳参加江苏省1983年淮剧青年演员广播演唱评奖活动,荣获三等奖。李毅春、王寿宏创作的《金牛竹女》李有干、冯国才、陈明创作的《杏花春雨》等剧目,参加盐城市专业剧团会演分别获得演出一、二等奖, 李有干、李毅春、薜韬创作的《丹凤眼》陈明、冯国才创作的《顾满堂家事》《遗产梦》等剧目也都受到省、市文化部门的表彰。《顾满堂家事》《儿女债》剧本分别发表于江苏《剧影月报》1989年第六期与《江苏戏剧丛刊》1990年第七期。其中《顾满堂家事》获盐城市首届艺术周演出一等奖,剧本一等奖,导演一等奖。《丹凤眼》获首届淮剧节优秀演出奖。《遗产梦》由江苏电视台录像播出。
新时期以来,剧团始终坚持“两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大力实施精品工程,推出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剧目:大型现代淮剧《鸡毛蒜皮》先后获′95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优秀剧目奖、文化部第六届“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剧作奖、“文华”表演奖、“文华”舞美灯光设计奖、中宣部第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现代淮剧《是是非非》、《心的承诺》、《来顺组长》、《凡人三章》、《今夜星辰》《二饼上城》等六次获得江苏省淮剧节优秀剧目奖,两次获得江苏省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第一名。现代小戏《特殊来客》获江苏省首届小戏小品大赛优秀剧目奖,《彩霞满天》获第十九届曹禺戏剧奖·小戏小品大赛银奖。《十品村官》参加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先后入选文化部向全国基层剧团推荐的优秀剧目和首届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称号。2002年11月,《十品村官》赴宁晋京参加庆“十六大”全国优秀剧目展演,主演王书龙获得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编剧陈明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12集淮剧电视系列剧《十品村官》两次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2008年10月,大型现代淮剧《马代表进城》获第31届世界戏剧节创新剧目奖。2010年11月,大型现代淮剧《二饼上城》获2009—2010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剧目称号。目前,剧团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创作群体和行当齐全的演出阵容,其中具有艺术高级职称的21名。剧团坚持立足农村,服务基层,每年在农村演出达百场以上。《鸡毛蒜皮》、《十品村官》因演出超500场,先后受到文化部和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嘉奖。2002年7月,剧团党支部被中共江苏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3年12月,盐城市淮剧团被中宣部和文化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1955年6月19日,农历乙未年四月廿九日: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
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团长许广平,副团长张东川,秘书长王志成,副秘书长胡野檎,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
7月2日起,在柏林、德累斯顿等地演出《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理格罗提渥观看了《西厢记》的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7月24日,为驻德苏军演出了《打金枝》、《拾玉镯》、《楼台会》等剧目。
1955年7月30日,农历乙未年六月十二日:中国越剧团赴苏联访问演出
由上海越剧院组成的中国越剧团,离开柏林,赴苏联访问演出,团长许广平,副团长张东川,秘书长王志成,副秘书长胡野檎,主要艺术人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和吴琛、刘如曾、顾振遐、苏石风、幸熙等。
中国越剧团在苏联明斯克、莫斯科演出《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剧目。8月15日苏联党和国家***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米高扬、别尔乌辛等,观看了《梁祝》的演出,观后在剧场休息室接见了剧团的同志,伏罗希洛夫还亲手把一束束鲜花分送给被接见的剧团同志。9月9日,在莫斯科演毕《西厢记》后,苏方将“惊艳”一场摄成**。9月10日,离开新西伯利亚回国。
1959年2月17日,农历己亥年正月初十日:中国越剧团首次赴越南访问演出
2月17日至4月3日,根据中越文化合作协定,由上海越剧院组建的中国越剧团赴越南民主共和国访问演出。在河内、海防等9个省市演出28场,观众逾20万人次,演出剧目有《红楼梦》、《追鱼》、《党员登记表》、《打金枝》、《断桥》、《风雪摆渡》、《拾玉镯》、《盘夫》、《评雪辨踪》等。徐平羽任团长,吴琛任副团长兼艺术指导。主要演员有徐玉兰、王文娟、吴小楼、金采风等。胡志明主席两次接见全团人员并合影,授予剧团越南民主共和国一级劳动勋章和一面“团结和友谊”的锦旗。
1960年12月23日,农历庚子年十一月初六日:上海越剧院首次赴香港演出
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的名义,首次赴香港演出。团长白彦、副团长袁雪芬,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及男演员史济华、刘觉、张国华等。
1961年1月26日,农历庚子年十二月初十日:上海越剧院首次赴香港演出结束
上海越剧院以上海越剧团的名义,首次赴香港演出结束。团长白彦、副团长袁雪芬,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及男演员史济华、刘觉、张国华等。共演出剧目计有大戏《西厢记》、《红楼梦》、《碧玉簪》、《金山战鼓》、《追鱼》,小戏《打金枝》、《阳告》、《行路》、《断桥》、《拾玉镯》、《做文章》、《评雪辨踪》、《盘夫》等。
1961年7月20日,农历辛丑年六月初八日:周恩来、陈云、陈毅观看越剧《则天皇帝》
由上海市委招待处主办,上海越剧院金采风主演的《则天皇帝》,在锦江小礼堂演出,周恩来总理和陈云、陈毅副总理出席观看。
1961年9月8日,农历辛丑年七月廿九日:中国上海越剧团赴朝鲜访问演出
9月8日至10月18日,应金日成首相邀请,上海越剧院二团以“中国上海越剧团”名义,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朱光任团长,袁雪芬任副团长,章力挥任秘书长。演出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春香传》、《打金枝》、《盘夫》、《挡马》等。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等。《红楼梦》特为庆祝朝鲜劳动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作了演出。金日成、崔庸健等朝鲜党政领导和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以科兹洛夫为首的苏共中央代表团,观看了演出。
1961年10月,农历辛丑年,下旬:中国上海越剧团访朝演出归来受到接见
中国上海越剧团访朝演出归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团人员,主要演员有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吕瑞英、金采风、陆锦花等。又偕同齐燕铭、王昆仑,陪同剧团同志参观北京清朝恭王府遗址。刘少奇、周总理均看了汇报演出,并上台接见演职员,合影留念。
1964年3月15日,农历甲辰年二月初二日:上海越剧院演出现代小戏招待朝鲜贵宾
由上海警备区主办,上海越剧院演出的现代小戏《柜台》(丁赛君、金采风主演)和《打金枝》(范瑞娟、张桂凤等主演),在锦江小礼堂招待朝鲜贵宾。
1964年7月15日,农历甲辰年六月初七日:上海越剧院一团上演《不准出生的人》
上海越剧院一团在瑞金剧场上演《不准出生的人》,由吴兆芬、平梅芳改编,章琴导演,范瑞娟、金采风、丁赛君、金艳芳主演。该剧连演5个多月。2005年8月29日,农历乙酉年七月廿五日:庆祝上海越剧院建院50周年庆专场演出举办
“同唱一台戏——庆祝上海越剧院建院50周年庆专场演出”在上海市南京路步行街世纪广场上演,就此拉开上海越剧院建院50周年系列演出的序幕。而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和金采风的到来更是让现场气氛到达高潮。金采风当即为观众演唱了自己拿手的选段——《红楼梦》中的《黛玉进府》,风采神韵都不减当年,而傅全香更是带着大家唱起了生日歌,为越剧庆生。专场齐集了越坛名家名角,赵志刚、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陈颖、华怡青、王志萍、张咏梅、许杰等逐一亮相。整个演出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戏迷,其中还有从深圳特意赶来的,整个广场座无虚席。
2005年9月24日,农历乙酉年八月廿一日,14时:越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VCD签售
《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并称为上海越剧院的四大经典剧目,深受戏迷喜爱,屡演不衰。为配合上海越剧院建院五十周年庆贺活动,中唱上海公司重新制作了拍摄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越剧电视连续剧《西厢记》,并出版发行了该节目的VCD。9月24日下午2点,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吕瑞英、刘觉在福州路上海书城六楼戏曲音像馆进行《西厢记》VCD的签名销售活动。
2006年3月27日,农历丙戌年二月廿八日: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
时值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一台《百年流声——纪念中国越剧诞辰100周年电视文艺晚会》上演,特别选择越剧的发源地嵊州和越剧的发祥地上海进行双向传送异地直播。这台晚会开创两个“第一次”,即首次以双向传送异地直播的现代电视传媒手段来运作戏曲节目;首次让艺术家们以“走红地毯”的方式拉开晚会的序幕。
名家荟萃共襄盛举此次晚会可谓名家荟萃,不但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周宝奎、毕春芳、张小巧、吕瑞英、金采风等悉数到场,越剧中坚力量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章瑞虹、王志萍、韩婷婷等也共同参与这台晚会的表演。同时全国其他越剧院团的****茅威涛、吴凤花、陈飞、张小君等也以访谈、再现表演等多样形式祝贺演出。名家新秀会聚两地,共同演绎各个流派代表唱段,展现越剧发展百年华彩。
此外,晚会现场还邀请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尚长荣、绍剧名家六龄童父子、**表演艺术家谢芳、严顺开、音乐家何占豪、影视明星李玲玉等倾情参与,共襄盛举。上海本地其它剧种的艺术家们更是当仁不让,粉墨登场,淮剧名家马秀英、昆剧名家梁谷音、沪剧名家马莉莉、茅善玉、影视明星杨昆等都将反串越剧流派大联唱,祝贺越剧百岁。见证了越剧百年发展的老艺人——94岁的“小歌班”艺人张荣标老先生还亲临晚会现场为观众们献唱一段。
2006年7月1日,农历丙戌年六月初六日:百年越剧名家名曲演唱会(中)举办
为纪念中国越剧诞生100周年,“百年越剧名家名曲演唱会(中)”于红星剧院上演。这次演唱会是将越剧百年来所有的精华唱段集中。参加演出的有周宝奎、金采风、张小巧、金艳芳、方亚芬、赵志刚、单仰萍等。
2006年12月6日,农历丙戌年十月十六日,上午:杭州越剧二团建团56周年座谈会举行
杭州越剧二团(原桐庐越剧团)迎来傅全香、金采风,杭州越剧院国家一级编剧包朝赞,桐庐籍越剧演员单仰萍、谢群英和陈雪萍。在越剧百年华诞、杭越二团建团56周年之际,这些越剧界名人重回故土,与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有关领导及杭越二团演员们齐聚一堂,讨论关于如何建设、发展杭越二团的话题。
傅全香首先发话。她看了桐庐县纪念越剧百年专场晚会后,激动得一夜未眠。“因为我看见的都是一朵朵‘梅花’朵儿,真的非常高兴。”浙江是越剧的发源地,傅老师声称自己是浙江的女儿。她以自己从艺70多年的心得勉励桐庐的年轻越剧演员们,不要心浮气躁,下个百年要走奉献之路。只有真正热爱这门艺术,才能不求回报、不求名誉,献身这门艺术,也只有这样,越剧之花才能开得更美、更灿烂。金采风说:“青年就是未来,希望越剧界年轻的‘花儿’越开越鲜艳,越开越灿烂,越开越茂盛。但是要做到这三点,既要自身努力、干一行爱一行,还要坚定不移,同时也要有浇花人,这样花儿才能培育得好。我早年到桐庐越剧团时,剧团朴实的艺术风格、严谨的舞台作风、执着的探索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演越剧不但要有基础,还要扬长避短,发挥越剧的长处。”金老师特别指出:“越剧专场晚会让我们这些越剧人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我很高兴看到桐庐有这么多后起之秀,希望领导们要多多重视培养青年,剧团要出名、出戏、出明星,明星越多,剧团声誉才会越高。”国家一级编剧包朝赞对纪念越剧百年专场晚会上青年演员们出色的表演感到非常振奋,他说:“桐庐是我的再生之地,虽然我不是桐庐人,但我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留给了桐庐。不管我身在何处,我始终觉得我的根在桐庐。金奖银奖不及观众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观众口碑。一个戏的成功,不在于其中的演员得了什么奖,剧目本身得了什么奖,而在于观众喜不喜欢。让观众看了掉眼泪,且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启发,就是好戏,就会经久不衰。杭越二团是个非常有希望、有朝气的团队,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各方优势,今后应该多排一些群众欢迎的好戏,这样剧团才会越办越好。”
2006年12月17日,农历丙戌年十月廿七日:“越剧流芳香溢金陵——2006中国越剧名家名段南京演唱会
”举行
在越剧百年诞辰之际,恰逢南京市越剧团建团50周年。由南京市文化局和南京市文联等单位主办、南京市戏剧家协会和南京市越剧团承办的“越剧流芳香溢金陵——2006中国越剧名家名段南京演唱会”在南京电视台举行。演唱会由央视戏曲频道主持人白燕升主持。越剧“十姐妹”之一的傅全香、王文娟、金采风、毕春芳、周宝奎等曾经影响了越剧发展史的众多老艺术家逐一亮相,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越剧之路。而中青年越剧演员竺小招、钱惠丽、赵志刚、吴风花、陶琪等纷纷登台,为观众献上了《碧玉簪》、《西厢记》、《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真假女驸马》等剧目中的经典片段。澳大利亚悉尼越剧团团长秦梦等越剧名票也远道而来,献演了拿手节目。
2006年12月23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初四日,下午:《名家名段任你点》举办2006年岁末大联欢
十几位京昆越沪淮的戏曲名家在上海豫园戏苑古戏台汇聚一堂,与观众举行了2006年岁末大联欢。这一由沪上戏曲电视品牌节目《名家名段任你点》主办的活动,同样吸引了各个剧种的众多戏迷,联欢现场笑声掌声不断。
由于《名家名段任你点》“戏曲名家与观众零距离”的一贯原则,联欢中许多节目都是名家与戏迷的同台演出。赵志刚、华雯和汪华忠等都与戏迷一起表演了各自的代表作,李军更是亲自操琴为复旦大学的一位研究生票友伴奏,而徐标新与一位4岁的小戏迷合作的《送花楼会》,更是博得全场叫好。除此之外,许多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也来到现场并表演了节目。评话表演艺术家吴君玉就用评话的形式盘点了今年沪上的剧坛大喜事,久未登台的越剧表演艺术家金采风则演唱了《红楼梦》的选段。杨飞飞、筱文艳等老艺术家还登台为一些观众颁发了剧组特别设立的奖项。
2007年12月19日,农历丁亥年十一月初十日,19时15分:徐标新2007年越剧专场第一场
本日逸夫舞台举办“越苑青春风、舞台嘉年华”上海越剧院10位优秀青年演员专场之徐标新越剧专场。特邀嘉宾:毕春芳、金采风、赵志刚、钱惠丽、许杰、陈飞。
演出剧目
《盘夫索夫·盘夫》(徐标新,王志萍(嘉宾))
《啼笑因缘·约会》(徐标新,方亚芬(嘉宾))
《彩楼记·评雪辨踪》(徐标新,樊婷婷)《真情无界》(徐标新,邓华蔚)
2008年5月23日,农历戊子年四月十九日,13时30分:四川汶川地震“上海越剧界联合赈灾义演”专场举行
由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主办,SMG综艺部、SMG广播文艺中心、上海兰生越剧发展基金、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协办,上海越剧院、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联合承办的“上海越剧界联合赈灾义演”专场在上海逸夫舞台举行,义演专场的票房全部收入和现场募集捐款送达灾区。此次义演,活跃在越剧舞台上的一批知名的中青年明星演员如章瑞虹、许杰、张承好、孙智君、王志萍、郑国凤、金静、韩婷婷、傅幸文参演;浙、闽在沪的越剧演员如王君安、赵海英等加盟登台;老一辈艺术家王文娟、金采风、毕春芳、周宝奎、孟莉英、范瑞娟、徐玉兰、尹小芳等获悉消息后也上台与大家一起表达老一辈艺术家们抗震救灾的情怀。在整台演出的最后,这些老艺术家和所有演员一起,共同进行配乐朗诵《坐标》。
演出在盛舒杨演唱的歌曲《祈祷》中开场,何赛飞演唱一段评弹开篇《蝶恋花》,赵志刚清唱《一封来自灾区前线的信》。
义演活动得到了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大力支持,SMG文艺中心将义演作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星期广播音乐会”特别节目直播。
一、中国传统的八大剧种是: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昆曲和粤剧。
二、简介:
1、京剧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又称“京戏”、“国剧”、“皮黄”,为中国戏曲剧种之首。如果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演变成为京剧。
2、评剧
评剧是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曾经被称为第二大剧种,鼎盛时期除个别省份外几 乎都有评剧院团(京津冀东三省河南广西新疆青海内蒙云南贵州重庆武汉江西山西山东陕西安徽等)。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平腔梆子,落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
3、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其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目前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东、江苏、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有“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之称。
4、越剧
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形式,又称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福建、陕西、湖北等地,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据初步统计,约有280多个,业余剧团更有成千上万,不胜统计。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当为流传最广之地方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5、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6、秦腔
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
7、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昆剧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
8、粤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三、来源:http://wwwpeoplecomcn/GB/123605/135055/145044/9949201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