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的变法之因时代需要经济上政治上军事

商鞅变法的变法之因时代需要经济上政治上军事,第1张

1、秦国在变法前在七雄中最为弱小。东有六国虎视眈眈;西有义渠不断骚扰;内有氏族作乱;与强大魏国连年争夺河西也造成秦国不断失血。六国曾派使者探查秦国内情,使者回报说秦国“士卒无甲、马无鞍韂、民无积粟”,六国曾因此密谋攻秦而分其地。

2、商鞅其人才华横溢,常欲扬名天下。他与魏国公孙鞅交好,公孙鞅数次向魏王推荐商鞅而魏王不用,商鞅失望之余,曾经说过“如用鞅,十年之期魏可领河西、据齐楚、天下王之。今不用,他年必使之鞠身而进”。公孙鞅听后深以为然。所以公孙鞅临死时向魏王说“商鞅望王用之,则魏之幸;不用请杀之”。

3、商鞅投奔秦国之时只是魏国一个小吏。蒙秦孝公信任授予全权。得以舒展胸中所学。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如此。

(1)具备开拓进取的精神、对自己的事业报有有坚定的信念、不怕困难不畏权贵。

(2)只有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国家才能富强。否则就会落后。

原文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

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白话翻译

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法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做了管家。公叔痤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痤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管家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

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痤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痤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站在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你,就该杀掉。

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抓住。”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魏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痤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难道不是糊涂了吗?”

内容解析

商鞅事魏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一书中《商君列传》一文。这篇文章讲述了商鞅在未去秦国之前的经历。

公孙鞅是卫国人,受魏国李悝变法的影响,对法家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公孙鞅来到了魏国,做了魏国宰相公叔痤的管家。公叔痤看公孙鞅谈吐和举止认为他是一位不错的人才,准备向魏惠王推荐。

不巧的是公叔痤生病了,魏惠王得知这一消息后,来到了宰相府看望公叔痤,公叔痤知道自己这次病的十分严重,就告诉魏惠王说,自己的管家公孙鞅有很大的才干,万一自己离开了人世,可以让公孙鞅代替自己,成为魏惠王的左右手,帮助魏惠王处理朝中政事。

商鞅之所以没有选择魏国而选择秦国,是因为他在魏国的时候没有受到别人的重视。到了秦国的时候,却得到了秦王的礼遇。

1、年轻气盛

商鞅在选择为魏国效劳还是为秦国效劳的时候,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人。在战国时期想要位居高官就要有一定的资历和阅历,太年轻是不太容易被人重视的。所以当时有人向魏王推荐商鞅的时候,魏王并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觉得这个人说的是不知所云。在这种情况下,商鞅就没有犹豫,直接离开了魏国,去秦国谋求职位。因为他知道,就算魏王给了他一个官职,也并不会让他直接掌握实权,这样并不利于他开展自己的雄图大略。

2、国家情况

虽然魏王和秦王都是非常努力的君王,但是两个人的风格不太相同,魏王是属于仁者,他自家的国家非常和平,所以说虽然魏国的国力强盛,但是他的军队的战斗力并不是非常的强。而秦国却恰恰相反,秦国的风气比较彪悍,所以秦军的实力是相当强劲的,但是秦国的经济情况却有所欠缺。而商鞅作为法家的代表人之一,他所要推行的改革,恰恰更加适合秦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商鞅当然会选择秦国,不选择魏国。

综上所述,商鞅之所以选择秦国,是因为秦国的情况更符合他的学派。另外就是商鞅在秦国受到了很好的待遇,当时的秦王非常愿意相信他,所以商鞅觉得自己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战国末,赢政为秦王,加快了征伐兼并诸侯国的进度。诸侯为了自救,往往派人入秦,要么实施斩首计划,寻机刺杀赢政,要么入仕秦国,打入敌人内部,为本国传递情报。

这些现象引起赢氏宗族大臣的关注,他们纷纷向秦王建议,对“诸侯人来仕者”,“请一切逐之”。秦王觉得有道理,于是下令,立刻在全国范围内盘查甄别外来人口,其他们一律遣返回国。

这其中就有一个名为李斯的人。

李斯上书秦王,力陈自古乃今秦国用客以霸的历史,说明没有客便没有强秦的道理,这便是著名的《谏逐客疏》。

秦王认为李斯所言极是,便令人召回李斯,并废除了逐客之令。

不过,秦王在对待客的问题上,走得比李斯在《谏逐客疏》中所说的更远——他不仅不再驱逐秦国境内的客,还进一步秘密派善辩之士前往诸国,要么以客的身份游说诸侯,要么用财物收买各国名士,使其为己所用,如不肯就范,则“利剑刺之”。

能为己所用的人才则用之,不能为己所用的人才则杀之!

秦王此计,不仅令秦国一时间人才济济,更使各国迅速缺乏可用之才,加上“良将随其后”的攻伐,“数年之中,卒兼天下”。

其实,秦王的这一策略并不新鲜,上溯一百多年,商鞅入秦之前,在魏国就曾遭遇过这一套。

当时,商鞅在魏相公叔痤府上为客,公叔痤知道他很有才学,只是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自己便病倒了。魏王亲自前来探病,公叔痤趁机向魏王举荐商鞅,称其“年虽少,有奇才”,所以希望魏王能够“举国而听之”。见魏王不以为然,公叔痤便又建议说,“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如果魏王当时能够做得像秦王赢政一样,无论是用了商鞅还是杀了商鞅,后来的天下可能就都没有秦国什么事儿了。

除了用或杀之外,还有一种不彻底的处理办法,就是废,即让其变得残疾不可为用。使用这种处理方式最著名的,就是庞涓。

按照通常的说明,庞涓是个嫉贤妒能之辈,看不得同学孙膑比自己厉害,所以就设计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刺字,让他从此无法见人,让自己的地位从此无人能够取代。

可是,问题是,庞涓在魏国为将,孙膑当时则仍然在齐国,孙膑并未给庞涓造成实实在在的威胁,庞涓为什么要下此毒手?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庞涓是怕孙膑也跑到魏国来,一旦得到魏王赏识,才能一显现,庞涓地位就会被动摇,因而未雨绸缪,将其先行废掉。

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可是,为什么庞涓不是将孙膑直接杀掉,而只是将其废掉呢?要知道,被废掉腿和脸的孙膑还有嘴在,只要他还活着,对于庞涓的名声来说就不是什么好事,难道庞涓就不怕汹汹之口么?

庞涓废掉孙膑,最大的可能,不是出于私心,而是出于公心;而他之所以不是杀而是废,则是出于仁慈,毕竟,同学一场,下不去手。

公从何来?

为魏国除掉有可能帮助齐国称霸的人才!

为何不使其为己所用?

因为孙膑是齐国人,做同学的时候,孙膑一定与庞涓经常讨论天下时事和未来志向,庞涓深知孙膑将来必然仕齐,也知其一旦仕齐,必然西向伐魏,而自己将来即使在魏为将,也难以与其抗衡。所以,庞涓仕魏之后,为魏国长治久安计,只有杀掉孙膑,才能使魏国免遭来自齐国的灾难。

只是,情感一旦代替理智,做事就难做得彻底,隐患也就难消灭得彻底。庞涓的仁慈害了他,不仅让他后来死在了孙膑手下,也让自己成了丑角,以嫉贤妒能的小丑形象,数千年来一直为世人所耻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462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