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经:手太阴肺经取太渊,定位在掌后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2、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取大陵,定位在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心经:手少阴心经取神门,定位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4、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取腕骨,定位在手背尺侧端,尺侧腕豆骨前凹陷中。
5、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取阳池,定位在腕骨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6、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取阳溪,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7、脾经:足太阴脾经取太白,定位在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8、肝经:足厥阴肝经取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
9、肾经:足少阴肾经取太溪,定位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10、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取束骨,定位在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11、胆经:足少阳胆经取丘墟,定位在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12、胃经:足阳明胃经取冲阳,定位在足背高处,第二、三趾间的缝纹端上5寸(约合受检测者 5 个大拇指宽度)。
13、督脉:定位在大椎,俯卧,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4、任脉:定位在中脘,仰卧,前正中线,脐上4寸。
15、带脉:定位在带脉,侧卧,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平脐外取穴。
16、寸: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
17、关: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
18、尺: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后(腕端)为尺。
19、阴维:定位在筑宾,内踝上高点5寸,腓骨肌内侧肌腹下端取穴。
20、阳维:定位在阳交,外踝点上7寸,腓骨后缘取穴。
21、阴跷:定位在照海,内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2、冲脉:定位在公孙,第一趾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23、阳跷:定位在申脉,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4、左足外侧:第三趾上三寸。
25、左脚:第一拇指中间
26、右脚:脚板第四趾下四寸。
27、右脚背:第三、四趾中间上三寸。
28、足内侧:内踝尖下两寸(男左女右)。
脚底按摩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人的足底总共有28个穴位反射区。分别如下:
1、肺经:手太阴肺经取太渊,定位在掌后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2、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取大陵,定位在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3、心经:手少阴心经取神门,定位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4、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取腕骨,定位在手背尺侧端,尺侧腕豆骨前凹陷中。
5、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取阳池,定位在腕骨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6、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取阳溪,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7、脾经:足太阴脾经取太白,定位在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8、肝经:足厥阴肝经取太冲,定位在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
9、肾经:足少阴肾经取太溪,定位在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10、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取束骨,定位在第五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
11、胆经:足少阳胆经取丘墟,定位在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12、胃经:足阳明胃经取冲阳,定位在足背高处,第二、三趾间的缝纹端上5寸(约合受检测者 5 个大拇指宽度)。
13、督脉:定位在大椎,俯卧,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14、任脉:定位在中脘,仰卧,前正中线,脐上4寸。
15、带脉:定位在带脉,侧卧,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平脐外取穴。
16、寸: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
17、关: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
18、尺:掌后高骨(桡骨茎突)的部位为关,关后(腕端)为尺。
19、阴维:定位在筑宾,内踝上高点5寸,腓骨肌内侧肌腹下端取穴。
20、阳维:定位在阳交,外踝点上7寸,腓骨后缘取穴。
21、阴跷:定位在照海,内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2、冲脉:定位在公孙,第一趾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23、阳跷:定位在申脉,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24、左足外侧:第三趾上三寸。
25、左脚:第一拇指中间
26、右脚:脚板第四趾下四寸。
27、右脚背:第三、四趾中间上三寸。
28、足内侧:内踝尖下两寸(男左女右)。
脚底按摩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扩展资料
其实“足、手、耳反射区”的产生,是因为“足、手、耳”是“血液”流通的“末尾部分”,而如果出现某个“重要器官”出了“病变”,“血液”便会主要“集中”的流向那些“器官”进行“免疫斗争”,于是通常就比较“难”流通到“足、手、耳”,然而这种“免疫斗争”也有一些“副作用”:
①会使其他器官得不到“充足血液”产生其它病变;
②“血管”因太多“白血球”而“堵塞”造成“不良后果”。
而将“血液”导向“足、手、耳”的“血管”也是连接着各种不同“器官”的,那么也就是说:一些“器官”发生了“病变”,相对应的“反射区”就会很难得到“血液”,而当我们“压按”它们的时候,神经受到刺激,“血液”就会往下流,这样就避免了因“血液”太过“集中”,而产生的各种“不良现象”,从而更好、更快的“康复”了。
这些“反射区”的“位置”是有“规律”的,是什么“规律”呢?那就是:越是位于人体“外部”的“器官”就越在“整个反射区”的“外部”,越是位于人体“上部”的“器官”就越在“整个反射区”的“上部”。
这样我们就可以用“逻辑”来“推测”和“记忆”这些“反射区”了。
-脚底反射区
-反射区
反射区口诀:
拇指头,多揉揉,失眠头痛不用愁。
二三趾间是眼睛、四五趾间是耳朵,左脚管右右管左。
肺部一横线,气管一竖线,消炎止痛肾上腺。
消化三点成一线,胃肠一刮一大片。
妇科注意三大片,内侧子宫外卵巢,足背中只是乳腺。
如有前列腺肥大,每天按摩内踝下。
脊椎足弓一条线,从前向后按三遍。
肩、肘;膝关在外沿,每处按摩月拳尖。
坐骨神经痛,刮按后跟得轻松。
抗癌生力军,脾脏加胸腺。
加强淋巴腺,少吃消炎片。
反射区疗法
随着改革开放,这一传统的治病手段又重新回到祖国。在诸多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及方法,使脚部反射区疗法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具体的操作手法的运用上,都焕发了活力,重新在世界上站在这一领域的制高点。
从生物全息论的角度,足部区域相当于反映全身信息的一个全息胚。由于足部血管神经分布密集,足三阴、三阳经在脚部相互贯通,通过经络系统与全身连通,所以说,脚部是人体信息相对集中的地方。各种生理病理的信息均可在足部显现出来。
临床运用时,针对不同的病情,选择一定的反射区进行组合,通过推拿手法及刮痧疗法对足部反射区的刺激,可以调整相应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右脚掌的前半部有6个反射区
1甲状旁腺反射区
2甲状腺反射区
3斜方肌反射区
4肺及支气管反射区
5肝反射区
6胆囊反射区
右脚后半部有9个反射区
1胃反射区
2胰反射区
3十二指反射区
4小肠反射区
5盲肠反射区
6回盲瓣反射区
7升结肠反射区
8横结肠反射区(右侧)
9生殖腺反射区(之一)
操作顺序如下:
左脚:先(检测)心脏反射区,放松手法(捋理足掌背→分推足底→掰足掌→点按足底→拇指按压足底→内外旋踝部→拿捏小腿后侧肌肉→按揉内外膝眼→按揉足三里→拨按胫前肌→搂小腿后侧肌肉)→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右侧)→垂体→小脑及脑干(右侧)→三叉神经(右侧)→鼻(右侧)→头部(大脑)(右侧)→颈项(右侧)→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
→眼(右侧)→耳(右侧)→斜方肌→肺及支气管→心→脾→胃→胰→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及直肠→肛门→腹腔神经丛→生殖腺→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内侧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内侧坐骨神经→尾骨外侧→生殖腺→外侧髋关节→下腹部→外侧坐骨神经→膝→肘→肩→肩胛骨
→上颌→下颌→扁桃腺→喉与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胸→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肾→输尿管→膀胱→放松手法(捋理足掌背→分推足底→掰足掌→点按足底→拇指按压足底→内外旋踝部→拿捏小腿后侧肌肉→按揉内外膝眼→按揉足三里→拨按胫前肌→搂小腿后侧肌肉)→用毛巾把左脚包好。
右脚:放松手法(捋理足掌背→分推足底→掰足掌→点按足底→拇指按压足底→内外旋踝部→拿捏小腿后侧肌肉→按揉内外膝眼→按揉足三里→拨按胫前肌→搂小腿后侧肌肉)→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左侧)→垂体→小脑及脑干(左侧)→三叉神经(左侧)→鼻(左侧)→头部(大脑)(左侧)→颈项(左侧)→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
眼(左侧)→耳(左侧)→斜方肌→肺及支气管→胃→胰→十二指肠→小肠→肝→胆囊→盲肠(阑尾)→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腹腔神经丛→生殖腺→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内侧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内侧坐骨神经→尾骨外侧→生殖腺→外侧髋关节→下腹部→外侧坐骨神经→膝→肘→肩→肩胛骨→
上颌→下颌→扁桃腺→喉与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胸→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肾→输尿管→膀胱→放松手法(捋理足掌背→分推足底→掰足掌→点按足底→拇指按压足底→内外旋踝部→拿捏小腿后侧肌肉→按揉内外膝眼→按揉足三里→拨按胫前肌→搂小腿后侧肌肉)。
足反射区位置
足底: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额窦、脑垂体(垂体)、小脑及脑干、三叉神经、鼻、头部(大脑)、颈椎、甲状旁腺、甲状腺、眼、耳、斜方肌、肺及支气管、心(左)、脾(左)、胃、胰腺、十二指肠、小肠、横结肠、降结肠(左)、乙状结肠及直肠(左)、肛门(左)、肝(右)、胆囊(右)、盲肠及阑尾(右)、回盲瓣(右)、升结肠(右)、腹腔神经丛、生殖腺(睾丸或卵巢)、失眠点。
足内侧:膀胱、鼻、颈椎、甲状旁腺、胸椎、腰椎、骶骨(骶椎)、尾骨内侧、前列腺或子宫、尿道及阴道、髋关节、直肠及肛门、腹股沟、肋骨、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消渴点、便秘点。
足外侧:生殖腺(睾丸或卵巢)、髋关节、尾骨外侧、下腹部、膝、肘、肩、肩胛骨、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上臂、头痛点。
足背:鼻、颈项、眼、耳、腹股沟、上颌、下颌、扁桃体、喉与气管及食管、胸部淋巴腺、内耳迷路、胸、膈(横膈膜)、肋骨、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腹部淋巴腺)、痰喘点、心痛点、落枕点、腰腿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