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瓶和青花折枝花带盖梅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瓶和青花折枝花带盖梅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第1张

景德镇窑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瓶和青花折枝花带盖梅瓶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

1、制作地点:两件瓷器均出自中国的景德镇窑。

2、器型:均为瓶形,有颈、肩、腹和底部。

3、装饰:两种瓷器表面均采用了青花绘制,而且画工精湛,图案瑰丽。青花装饰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不同点:

1、造型: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瓶高50厘米,腹部圆滚,肩和颈部过渡自然,形似梅瓶。而折枝花带盖梅瓶高365厘米,整体呈梅花形,肩部向外扩张,形如菱形。

2、图案: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瓶的图案中,萧何手持长柄尚方宝剑,一手捧壶,翻山越岭追韩信的身影呈现在瓶面上;而折枝花带盖梅瓶以山水、花鸟、人物纹饰为主,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

3、用途: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瓶作为装饰品和收藏品广泛流传于世,而折枝花带盖梅瓶则作为生活用品,具有实用价值。

总的来说,萧何月下追韩信图瓶和折枝花带盖梅瓶都是景德镇窑的经典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和艺术欣赏价值。不同之处在于造型、图案和用途等方面。

误作插花的酒瓶--四爱图青花瓷梅瓶 元(1271~1368年)

湖北省博物馆藏

特征

这种瓶的造型特征是小口、丰肩、深腹,因口小只能插梅枝,故后人名为梅瓶。实际宋元时期这种瓶有自己的专称--经瓶,有瓶上书“清沽美酒”、“醉乡酒海”,表明此用于盛酒。上面一般有盖,盖如覆杯,可能也兼作酒杯用。此瓶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瓶身描绘了四位中国古代高士的闲情逸致及恬静的自然环境,所绘人物形神兼备,特征鲜明,衣纹用笔潇洒自然,陪衬的景物结合主题,四组画面均可谓情景交融。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元青花精品。

  梅瓶

  所谓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的用具。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用途明白无疑。

  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器。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至于清代的梅瓶,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清新妙雅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廊线为轮廓线的瓶类(见附图)。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一、"玉壶春瓶"之名因酒而来

  关于“玉壶春瓶”名字的来源,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但前者仅是四个字,完整的诗句是什么,什么人作的,题目是什么,都不得而知。进一步说,即便知道了这首诗的全部,但一句诗是如何与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器物联系起来的呢?也很难说清楚。“玉壶买春”四字倒是可以查得到出处。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 ,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的句子;"玉壶买春"四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玉壶去买“春”(“春”指酒),玉壶指玉制的壶或是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至于这种壶的形状是否就是现在所见的“玉壶春瓶”,二者是否能够直接联系起来,均难考实;也有某种可能是后人用“玉壶买春”(或“玉壶买春”)来附会现在的玉壶春瓶,也未可知知。

  “玉壶”二字出现要早于宋。或实指玉制的壶,或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或以玉壶比喻高洁,或比喻月亮,意义随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有实际意义的玉壶用途也有所不同,或是一种陈设品,或装水用作报时的滴漏,或盛酒用作酒瓶,或作为照明的灯具。那么,“玉壶”与“春”联在一起为什么就指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瓶类呢?玉壶春三字连在一起使用至迟在元代就出现了。《水浒传》第三十七回(有的版本为第三十八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讲:“酒保取过两樽玉壶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可见,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同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唐代时人们多称酒为“春”,后代沿用。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诗云:“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王琦注云:“唐人名酒多带春字”。又李肇《国史补》(卷下)上说:“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武林市肆记》上也记载有海岳春、蓬莱春、锦波春、浮玉春、 秦淮春、丰和春、谷溪春等酒的名字。明代高启《客舍雨中听江卿吹萧》诗云:“恨无百斛金陵春,同上凤凰台上醉”,此处“金陵春”也是酒名。直至现在,许多酒的名字仍然叫某某春,如景阳春、五粮春等。这样,我们可以有如下推测:“玉壶春”是一种酒的名字,而这种酒在当时(宋代)是“江州(或邻近地区)有名的上色好酒”,必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么盛装这种酒的瓶子可能会是某种固定的造型(可能会是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造型),因为这种酒长期盛行不衰,酒瓶的形状也为人们所熟悉,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种造型的瓶子因酒而叫做“玉壶春瓶” ;而其形状是否就如同现在所见的玉壶春瓶,因缺乏直接的材料暂时还无法证明。

  因此,笔者认为“玉壶春瓶”的名称是因“玉壶春”酒而来。

  二、宋代以前是玉壶春瓶形成的准备阶段

  一般都把玉壶春瓶的创烧年代定于宋代,但实际是玉壶春瓶定型于宋代。大约从宋代开始出现了玉壶春瓶的名称,在此之前它也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因此,这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形状是逐步发展、演变而定型的,从出土实物可以看到这一点。江西、福建、湖北地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类似的瓷瓶的造型,而这些瓶又与汉、晋时期是某些瓷壶的形状很相似,其间或许有某种联系。此种瓶类的造型经隋、唐不断发展、演变而逐步定型。隋代类似的瓶类颈、腹、足都与玉壶春瓶接近,只是口仍为南北朝以来的盘口,但已颇有后世玉壶春瓶的模样了。

梅瓶口收口不圆是因为梅瓶口一般呈上窄下宽的圆台型,也有一些是直口型。具体而言,元代梅瓶继承宋代形制,但较宋瓷器型更为硕大而厚重,造型特色为小口、丰肩、敛腹、配盖,瓶口一般呈上窄下宽的圆台型,也有一些是直口型,带盖,盖成钟形,中有管柱形子口,盖可倒过来当酒杯用。

梅瓶瓶口窄小,颈短肩宽,瓶身渐收,底部微微外撇,造型优美匀称,整体施酱色釉,人们又称它为紫金釉、柿釉。因为釉料含铁,在高温下产生了类似铜器的质感。梅瓶是传统名瓷,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梅瓶的主要用途

储酒器,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

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件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写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

此外,还有另外一些铭文则是从侧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天长地久本身带有祈福之意,同时也隐含了天藏地酒之谐意,这就表明了其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

中国瓷器的造型里的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瓷瓶,因其瓶口小能插梅枝而得名。宋代称“经瓶”,用以盛酒。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其中宋代的梅瓶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造型多为高而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元代梅瓶还有带座的,座身为镂空花窗,边沿为六棱花边形,底部为六棱形圈足,瓶身和瓶座可自由拆卸。明代的梅瓶造型口部浑圆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也有略往里收的;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有的白釉梅瓶的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说明属宫内用器。

   “青花一片西域来,洒落卵白姿百态”。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被称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元青花瓷器的胎骨,是二元配方。采用麻仓御土20%和瓷石80%配比而成。麻仓土是高岭土的一种,早在明代万历时期就开采枯竭了。后来最好的高岭土为临川土,也在20世纪70年代开采枯竭,7501瓷器采用的就是最后库存的2吨临川土。而高岭土的品质决定了瓷器的品质

    元代没有球磨机,是用传统的水力舂成不子。麻仓土舂得不够精细,掺在瓷石之中,最直观的感觉就是瓷土里面有明显的缝隙。也就是说,瓷石成粉后,掺入的麻仓土不够细腻,所以一方面瓷胎耐高温,可以烧到1280度不倒(原有的一元配方,由于胎中含氧化铝低,耐火性能不好,超过1200度就容易变形,软化),从而可以烧出青花瓷美丽的宝石蓝色(苏麻离青料必须在1250度以上高温才能发出美丽的蓝色);另一方面瓷胎本身瑕疵明显,缝隙大,含水率高,同时也是气泡明显的原因之一。

    而现代瓷器,由于采用的是球磨机粉碎高岭土再加瓷石,胚胎非常细腻,胎体中本来含水分就少,再加上电窑,气窑温度极高,基本都在1300度以上烧成,而且温度恒温,基本上气泡已经非常小,甚至看不到了,而且气泡也很均匀,没有元瓷或者明瓷那种小气泡密集,间有大气泡的迹象。

    元青花瓷器,由于麻仓土掺进瓷石中,因此造成胎体中多有缝隙,并且存有更多的水分。因此,加上柴窑烧制温度很难上升到出青的1250度以上,稍微一把火力不够,整个窑的青色就难保证了。所以,釉里小气泡明显,而大气泡是从胚体乃至于青料里所含水分造成的,由于窑温无法长时间保持1250以上温度,让气泡完全熔融,所以就造成了釉里小气泡密集同时大气泡突出的元青花气泡特点。

    而苏麻离青料,在1250度左右10度发色为宝石蓝,温度再高之后,发色会偏黑,随着烧制温度的提高,釉面熔融程度也就是玻化程度变得更高。玻化程度越高,釉面光泽越强,发色越偏蓝黑,釉里小气泡不再那么密集,部分地方看不到气泡,已经完全烧飞了。但是釉面的光泽程度明显提升了。这就是鱼藻纹大罐发色偏蓝黑,釉面玻璃质感强,气泡比较通透的原因,此时的元青花达到了古代青花瓷的顶峰。烧成温度在1280度以上,玻化程度高,发色纯蓝偏黑,铁锈斑不再那么明显。

     在半个世纪前,无论是中国的考古文博界,还是民间收藏圈,都还不认识元青花。在2005年佳士得拍卖出天价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元青花才一跃成为人人青睐的珍品瓷器。也就是在这时候,那些思想僵化守旧、缺乏求索精神的“专家学者”们才来了精神,大发高谈阔论,甚至仅仅依据他从国内外馆藏元青花数量便主观臆断“元青花在全世界只有300件”,真是井底之蛙,误国误民。他们无非就从那几个博物馆里看到的实物或者是资料,他们就没有想过在国内国外民间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瓷器有多少?

    更有甚者,有的专家只看到和上手过出土的元青花瓷片,根本就没有机会上手过元青花整器,也不太懂的出土和窖藏的区别,(因为它们根本就没有看到过窖藏的元青花)但这些人同样能指手画脚,对元青花进行鉴定,真实可笑之极!

    梅瓶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徒弟齐国名将孙膑的故事。

    此梅瓶其具备了元青花典型的工艺风格和韵味。小口短颈,溜肩圆满,下渐敛腹,浅圈足,粗砂底。瓶外施青白釉,青花饰物共分五层。口沿青白,肩部饰有卷草纹图饰,溜肩处为缠枝莲花,腹部通景绘有鬼谷子下山图,卷云纹下的近足处为仰莲瓣纹。每层纹饰间均用两条弦纹分割,繁而不缛,纷而不乱,既突出了主题图案,又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这件青花梅瓶造型饱满庄重,青花色泽纯正,釉色白中泛青,是元代青花瓷器的精品之作。

    此梅瓶纹饰为进口苏麻丽青料装饰,五层图案,卷草纹围颈,缠枝牡丹披肩,腹部主题纹下卷草纹为托,门莲纹饰足,门内倒画如意纹。主题纹绘画战国时应苏代的恳求鬼谷子下山营救徒弟孙膑的故事场景。

    鬼谷子端坐在一虎一豹拉的车中,身体微微前倾,神态自若,超凡如仙,表现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神态,车前两个步卒手持长矛开道,一位青年将军英姿勃发,纵马而行,手擎战旗,上书“鬼谷”二字,苏代骑马殿后。一行人与山色树石构成了一幅壮观而又优美的山水人物画卷。整个青花纹饰呈色浓艳,画面饱满,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浑然一体。人物刻画流畅自然,神韵十足,山石皴染酣畅淋漓,笔笔精到,十分完美。

此梅瓶高 44,5cm ,口径 6,5cm ,足径 14,5cm

  宣德青花人物纹梅瓶通高31(颈27)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98厘米,最大围幅53厘米;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浅圈足,糯米粉状砂底,苏料发色,幽蓝亮丽,浓艳处略凹,并闪烁出斑斑锡光,釉质白中泛青,抚之滑润如玉,瓶身主纹饰上方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横款。

  名称梅瓶

  类别 青花瓷

  年代 明代宣德年

  文物产地景德镇官窑

  文物现状流传于世

  器形古雅秀丽,外壁四层满工绘画,底层为海涛江牙山石纹,寓意“寿山福海”,肩部绘四朵莲花,缠枝相连,颈部为如意卷草纹。器身主题画面为“道祖迎仙图”,以亭台、楼阁、石栏、山石为景。楼阁前的搓桠老树下,头戴鲜花的道祖老子,手执麂尾掸,迎接携仙鹿乘云而来的的道仙南极老人。和煦的春风拂起了仙人的鬓髯和衣袍;满布的彤云,高耸的奇峰,口衔灵芝的仙鹿,葱翠摇曳的竹叶,含羞半卷的美人蕉,潺潺流淌的野泉,更给这充满盎然春意的画面,平添了福地仙境的神美祥瑞之感。整器绘画笔法老辣自如,仙人炯炯有神的眼睛和飘逸衣袍将其仙风道骨表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在有限的画面上展现了无限的艺术创作力,画面内容也折射出五百多年前,人间对仙境的神往,充分表达了明代艺术家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渲染手法,把道仙的意境搬到了瓷器上的意愿,这非普通瓷艺画匠所能为之的,更是繁花似锦的宣德青花中并不多见的“神品”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3952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