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
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军起了内讧,联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扩展资料:
公元190年,天下诸侯以袁绍为头领,各路大兵聚集在函谷关以东,兴师讨伐董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这些义士自然包括袁绍、袁术、曹操、公孙瓒、孙策和刘备等。当初的时候,大家摩拳擦掌,会师在孟津渡口,准备一举拿下董卓的老巢,“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然而,讨伐董卓的军队虽然成员众多,却人心不齐,行进的时候参差不齐,像飞雁的队列,观望不前,“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诸侯不齐心协力,例如袁绍拥兵不出,袁术拒绝给孙策送粮。曹操还算是有责任心的指挥官,在与袁绍争执之后,主动出师袭击董卓所部徐荣,结果战事失利,曹操本人差点丧命,是由曹洪舍命背过河才逃脱追兵的。
此次事件酿下了袁曹的矛盾,后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和袁绍还以此互相指责,不过从史实来看,曹操占理的地方多。
联军失败之后,陷入军阀混战,大家为各自利益而战,袁术在淮南称帝,袁绍在北方私自刻玉玺,想废掉汉献帝,“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孙策在洛阳发现玉玺,还导致军阀之间发生内讧。
人民网-曹操如何描述讨伐董卓
汴水之战:曹操一生的第一场败仗
作为东汉末年最强大的诸侯,曹操南征北战,消灭了众多对手。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曹操也有不少惨痛的失利,比如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败北,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再比如汉中之战中,刘备凭借坚韧笑到了最后,迫使曹操放弃了汉中。汴水之战,则是曹操一生的第一场败仗,此战,曹操差一点就丢掉性命。
一、战役背景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刘辩即位,这就是汉少帝。彼时,大将军何进和宦官之战展开了激烈的较量,结果是两败俱伤。趁着这一机会,董卓来到都城洛阳,篡夺了朝廷大权。于是,董卓废掉汉少帝,改立刘协为皇帝,这就是汉献帝。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曹操为副盟主。同年二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陕西西安西北),自己留居洛阳抵御关东军。董卓之凉州军骁勇善战,关东军十余万人驻酸枣(河南延津北)一带,无人敢向洛阳推进。
二、战役经过
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于是,在其他诸侯伺机而动的时候,曹操独自引军西进。曹操行至荥阳汴水(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在汴水之战中,曹操的兵马远远不如徐荣,并且,曹操的兵马还是临时召集的,而对方则是训练有素的精锐。
因此,曹操很快就被徐荣击败,不仅士卒死伤大半,曹操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这场战争中,张邈派出的卫兹阵亡。卫兹曾举孝廉,先后被车骑将军何苗、司徒杨赐等召辟。通过卫兹的阵亡,也足以体现出曹操一方的惨败程度。
三、战役结果和影响
汴水之战后,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陕西丹凤东南),围困董卓。诚然,曹操的建议有合理之处,而且目的也是为了匡扶东汉王朝。但是,曹操振臂一呼后,关东诸将皆不肯从。也即关东诸将名为讨董卓,实际各自心怀鬼胎,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
最后,曹操因为士卒阵亡甚多,再无西进之力。而关东诸侯的联军则是高垒不战,在酸枣日日饮酒高歌。在此背景下,曹操放弃了联合讨伐董卓的幻想,于是前往扬州一带募兵。在曹操离开后,关东诸将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合讨伐的联军随之解散。
此外,初平二年(191年),曹操在东郡大败于毒、白绕、眭固、于扶罗等人,袁绍表其为东郡太守。自此之后,曹操等诸侯开始各自发展势力,乃至于争夺地盘,从而开启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历史阶段。
袁绍家是名门望族,所以推举袁绍为盟主
曹操是阉人之后,无法担当盟主大任,而且那时候曹总的实力还是低的
刘备就不说了,那时候基本没有实力
至于袁术,也是袁家人,但不是主家
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官至大将军,其弟袁术则称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谓“五世三公一帝王”。少折节下士,知名当世,文武双全,英气勃发。灵帝死,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宦官,事泄,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主持朝政。董卓专权,袁绍政见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关东州郡牧守联合起兵以讨董卓,袁绍被推为关东军盟主,自号车骑将军。董卓不久被杀。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消灭幽州公孙瓒。至此袁绍已据黄河下游四州,领众数十万,成为当时东汉势力最强的一方诸侯。不久袁绍被册封为大将军、太尉,领河北四州牧。同年,袁绍准备向曹操发起进攻,直捣许都,劫夺汉帝。监军沮授、谋士田丰劝其进屯黎阳,据守黄河,以逸待劳,遣精骑以骚扰曹军,俾不出3年可击败曹操。而以郭图、审配为代表的一部分将领主张迅速决战。袁绍采纳后者的意见,五年,发布讨曹檄文,率10万大军进军黎阳。当年与曹操决战于官渡,大败,主力7万多被消灭,只与其长子袁谭带800多亲随败回河北。两年后惭愤病死,诸子亦败灭,所据之地尽并于曹操。
袁绍。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
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为匡扶汉室,组成十八路诸侯,歃血为盟,公推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共同起兵讨伐董卓。
袁绍命其弟南阳太守袁术总督粮草,令长沙太守孙坚为先锋进兵汜水关,大军克日起程,兵发洛阳。
扩展资料:
袁绍资料:
袁绍(?-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袁老乡袁老村)人。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司空袁逢之子。
袁绍出身东汉名门“汝南袁氏”,自袁绍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
袁绍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袁绍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都有谁(十八里诸侯讨董卓的盟主)
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恐怖统治。关东各地方群雄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虽然曹操出兵,及后到的孙坚夺战,但其他军队只驻军不加援助,而董卓又放弃洛阳,挟天子迁都长安,关东军起了内讧,联军决裂,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
从董卓进京开始,天下正式开始大乱。而且开了先河,各路诸侯都可以打着勤王的名义,四处征伐。但最初的时候,共同的敌人只能是董卓。
公元190年,各地诸侯打着讨伐董卓的名义,纷纷起兵,合计有十八路:南阳太守袁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铀;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徐州刺史陶谦;西凉太守马腾;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长沙太守孙坚;渤海太守袁绍;最后一路是曹操。
群龙无首不行,各地诸侯一致推举袁绍为讨伐盟主,号令群雄。袁绍为何威望之高如此之高,可以力压群雄?
看看汝南袁氏家族的当官历史吧:袁安官至司空、司徒;袁敞、袁京、袁逢为司空,袁汤为司空、太尉;袁隗官至三公、太傅。因此被称为“四世三公”。
在董卓叛乱之前,袁绍已经官至司隶校尉,拥有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官吏的权力,已经是朝廷的高官。而且董卓要废立皇帝时,袁绍敢于和董卓当面干架,并且扬长而去,董卓也无可奈何,这也是袁氏家族实力的体现。
后来,董卓知道袁绍起兵,一气之下,把袁绍的叔叔袁隗和尚在京城的袁氏全部杀了。这说明袁绍和董卓有血海深仇,不少英雄豪杰纷纷投奔袁绍,袁绍因此招揽了不少人才,为日后实力的壮大也奠定了基础。
其他人,比如曹操,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比起袁绍,差太远了。
只可惜,十八路诸侯各怀异心、貌合神离,盟主的位置是真,权力是假。这很正常,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在董卓迫于压力,挟持汉献帝西逃长安后,这个联盟已经名存实亡了。
除了曹操外,没人追击董卓,因为董卓已经回到西凉附近的长安,老巢的附近了。各路诸侯谁也不愿拿自己的实力去硬拼董卓。因为在中原地区抢夺地盘,才是最大的利益。
从此,袁绍、袁术、曹操等各路诸侯,在中原地区为了抢夺地盘,不停的你征我伐。最后,还是司徒王允说服了董卓的义子吕布,又吕布将董卓刺死。这是后话了。
张三丰原名张君宝,自小被父母送到清风观修行。 南宋此际正值风起云涌,岳飞率军北伐,江南义军群起响应。奸相秦桧为一己私利,陷害岳飞,煽动皇帝以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 江南义军探知秦桧阴谋,力图营救岳飞,举行武林大会,推举盟主,张君宝适逢其会。义军以武林世家名剑山庄马首是瞻。推举名剑山庄少庄主易继风为盟主。但易继风的武功远逊于早被逐出家门的易天行,易天行无意于武林盟主,却与君宝一见如故,成为至交。突然一妙龄女侠秦思容提出向武林盟主易继风挑战,二人比试之下,易继风竟被思容深深吸引,天行也因为她很像自己以前的恋人而怦然心动。 原来秦思容是奸相秦桧的养女,潜入义军行列中,来做卧底,由于秦思容泄漏消息,义军受到伏击,岳飞终在风波亭就义。君宝却在无意之间得到岳飞遗物,奸相秦桧派出杀手追杀君宝,以得到岳飞遗物。 君宝的父亲纳妾,君宝去喝喜酒,发现新娘是位十六岁的少女,叫明道红,君宝怕父亲铸成大错,将新娘劫走,送她回家。一路上君宝发现明道红是个遇事求神问卜、难缠的女孩儿,明道红却对君宝产生情愫。 君宝的父亲追赶而至,父子争执之际,秦桧爪牙突然出现,围攻张家父子,为救君宝,张父被杀。秦桧爪牙却传言江湖,说君宝是弑父逆子,鼓动武林人士追杀。 君宝躲避追杀之时,结识了一个呆头呆脑的和尚澄空大师,澄空将君宝藏在少林寺中,并传授君宝高深武学。易继风被秦桧爪唆使,率众上少林寺寻找君宝,君宝挺身而出,大胜易继风,一战成名。君宝向易继风说出岳飞遗言,如能找到流落北国的大宋公主,作为号召,必能铲除奸相,兴兵北伐。 易继风得易天行相助,功力大进,去北方寻找公主,在大漠中巧遇少女赵玉儿,两人产生感情。 君宝继续与秦桧爪牙斗争,在拚斗中明道红为救君宝而死,君宝伤心不已。在君宝身边卧底的秦思容,日久生情,爱上君宝,并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后悔不已。 易继风在易天行的帮助下终于找到大宋公主,公主流落民间日久,已成为一泼妇,处处欺负易继风,玉儿一气之下,杀了公主,并与易继风商议冒充大宋公主,领导义军。两人为掩盖这一秘密杀了许多正义之士,而不能自拔,逐渐为秦桧利用。君宝略有觉察。 为除掉君宝,秦桧爪牙暗中下毒,君宝丧失记忆,幸得澄空大师相救,君宝不仅复原,且悟出太极神功,武学又上层楼。君宝与易天行联手,战胜秦桧爪牙,秦思容也改邪归正,但她深觉自己所作所为对不起君宝,悄然而去。君宝千山万水寻去,结果发现思容已在峨眉山上出家,日后开创峨嵋一派。 君宝回到武当山,改名张三丰,开创武当一派,成为一代宗师。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袁术的官职最高,为何盟主却不是他?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在董卓进京祸乱朝纲之后,各地群雄纷纷而起,打起讨伐董卓的旗号,一共有十八路诸侯(三国演义中是十八路,正史中是十一路,这个不是重点),经过群雄商议推荐袁绍为讨董联盟的盟主。袁绍出任盟主,有一个人应该是不开心的,这个人就是袁绍的弟弟袁术,为什么说袁术会不开心因为当时数他地位最高:袁术当时是后将军兼南阳太守,袁绍是冀州牧韩馥治下的渤海郡太守。
汉代官秩以万石(月三百五十斛)为最高,比如三公,大将军,骠骑将军等;其次是秩中二千石(月百八十斛),比如九卿,车骑将军,卫将军,一州之牧,前后左右四方将军;再下来就是秩真二千石(月百五十斛)和秩二千石(月百二十斛)比如一郡太守就是秩二千石。从中可以看出袁术的后将军地位显然高过袁绍的渤海太守,可是既然如此,为何各方推举的盟主是袁绍而不是地位更高的袁术呢其实是有原因的,我们分析下。
第一,袁绍是哥哥。袁绍和袁术都是袁逢的儿子,虽说袁绍是庶长子,袁术是嫡子,在袁逢这一支地位不如袁术,但是袁绍在过继给了袁逢的二哥也就是袁绍的二伯父袁成之后也是嫡子了,两人的地位是完全平等了。在整个袁氏家族内部来说,袁绍是当然不让的哥哥,有袁绍在,没有道理会让袁术这个弟弟来出任盟主。
第二,东汉末年,十常侍为害一时,朝野上下对于宦官非常痛恨,在诛杀十常侍的过程中,虽然袁绍和袁术两人都立有功劳,但是袁术明显不如袁绍那么抢眼,这给袁绍带来了巨大的声望。而且更有一点对袁绍有利的是,董卓以铁腕控制朝纲之时,袁术是选择逃离到袁氏老巢汝南附近的南阳,袁绍则是先以强硬姿态对待董卓之后,然后才逃离洛阳,而且他去的地方不是汝南,而是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冀州渤海。这样一对比,显然做哥哥的袁绍比做弟弟的袁术有担当和有魄力多了。
第三,董卓进京之前,袁绍的地位并不在袁术之下,汉灵帝设立西园八校尉时,除了上军校尉蹇硕之外,就是袁绍的中军校尉最大了。当时的袁绍在朝廷上是数得上的实力派人物。
第四,十八路诸侯中绝大部分都是地处北方,相当多的诸侯都对袁绍有好感,袁术真正算得上的盟友只有孙坚一人,势单力薄,在众人推举之下肯定敌不过袁绍。
以袁术一贯看不起他这位哥哥的脾性来看,袁术当时估计也是很想当这个盟主的,可是形势比人强,无论是声望,能力还是在众人心目中的印象,袁术都比不过袁绍,所以盟主之位当仁不让的归属于了袁绍而不是袁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