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举孝廉制度是怎样的

汉朝的举孝廉制度是怎样的,第1张

“举孝廉”是推举孝子和廉吏的意思,“孝”和“廉”并举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举孝廉”,是汉代“以孝治天下”在制度建设上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官制度,此后一直持续了好多年,直到隋代实行“科举制”才终止。

  汉朝选官制度:察举制;

  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魏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中正指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魏文帝曹巫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正式设置九品官人法。曹王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年)由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这一制度创始于曹魏,发展成熟于两晋,衰落于南北朝时期,废除于隋朝,随之科举制形成。

  唐朝选官制度:科举制;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从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为止。

《三国演义》虽然里头的内容和正史的差别颇大,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绝对有他值得挖掘的深度。

而且相比三国正史,《三国演义》增加了很多细节描写,增加了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讽刺了该讽刺的东西,这里头也有很多值得解读的东西。

要笔者说啊,以罗贯中的阅历,他不可能没有研究过三国正史。像《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华阳国志》等,这里头的历史错误应该是罗贯中有意要这么改的,还有很多甘肃人陕西人一读就知道的地理错误,应该是罗贯中有意为之。

今天笔者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就是为什么作者要有意写错写得漏洞百出的角度来解读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他觉得不是为了诉说一个让人产生愤青情感的历史大故事。罗贯中要是不有意写错的话,这和对真实的历史史实的洗稿毫无两样。

其实在三国演义原著第一回,一开篇就有一个十分十分明显的历史大漏洞。罗贯中居然说张角是个落第秀才。值得一提的是,落第秀才这是科举制的词汇啊。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古代中国影响的周边国家通过对民间人才的笔试考试,从而选拔出官吏的制度。而科举制之前,如东周的推举制,汉代的察举制,曹魏后期出现九品中正制,很大程度上都不是面向民间选拔人才的,是面向士族和有钱人,以及社会上地位很高的家庭进行的人才选拔。

其实,前几年热度较高口碑较好的电视剧《军师联盟》里最大的一个错误败笔就是,司马懿通过九品官人法替曹丕曹睿选择寒门子弟,而曹氏宗亲为了维护士族利益进行阻挠。其实是他为了洗白司马懿有意给弄反了,是曹魏宗亲想选拔寒门子弟,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死命阻止。司马家篡了曹家之后,因为九品中正制没有了广大老百姓的上升空间,所以五胡乱华的时候,北方百姓没人拥护司马家。

那么科举制之前有没有对民间寒门的选拔呢?有。如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到秦朝,老百姓要么靠种地,要么靠军工成为人上人。还有曹操和蜀汉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但那个都是法家的理念,和以儒家为主流的一脉相承的推举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完全是两回事。虽然很多政权外儒内法,但是法家的理论在以儒家为主流的社会看着像个怪物,像个外星文明。

咱们再来说回三国演义,为什么要把科举制的落第和秀才二词描述给张角呢?我们看看,自从隋朝科举制开始向民间选拔人才之后,一直经历了唐代,宋代和元代都是有条不紊的,其实辽国、高丽、大理、越南都有科举制。到了明清时期,不,准确来说,明朝第一年,科举制有了新的变化,开始考八股文。

因为朱元璋是一个出生贫寒的帝王,他不希望手下臣子有二心。所以在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中,他采取固定统一格律,行文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考生有自己的思想,答题也只是代古人立言,试图通过推行这种考试方法,将天下知识分子的思想集于一统,从而让自己的江山能够永固。而且,自从开科取士之后,每年有因为犯了朱元璋所认为的文字狱的被杀者甚多,另外选拔也很严格,落第者亦甚多。

看到这里,笔者明白了罗贯中为什么要写张角是落第状元了。我们结合一下罗贯中的身世,罗贯中出生于1330年,此时元朝已经建立59年,还有37年明朝才建立。他是山西太原人,父亲是丝绸商人,常年在四川和杭州做生意。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其实对商业不感兴趣,他喜欢看戏,看故事,也想像施耐庵一样考元代的科举建功名。25岁的时候,跟着退休的苏州知府施耐庵学习写小说和剧本,还有学儒家经典以便靠科举做官。曾经做过张士诚的幕僚,但是因为元末的天灾、瘟疫以及农民起义、地主武装影响,都没能成功。

到明朝建立,罗贯中将近40,可是明朝突然搞八股文加文字狱了。这可苦坏了罗贯中了,他学的都是为了考承接宋朝的那个元朝科举的。而且罗贯中在很多戏院都有股份,可是明朝政府觉得,你们这些人不种地不当兵天天在这里搞产不出社会财富的角色。加上曾经做过朱元璋敌人的幕僚,罗贯中不可能考科举了。好在家里还有点钱,就开始写书,一直写到去世。而把张角写成落第秀才能引起当时读书人的共鸣,考八股文的人,谁难过谁知道。

不是。汉朝实行“推举制”,想做官,必须得到名士认可。曹操得到了乔玄的认可,做了官。

真实的历史里,乔玄不是“二乔”的父亲。或者说,二乔的父亲即使叫乔玄,也不是曾经推荐过曹操的乔玄。演义其实也说的很明白,称二乔的父亲为乔国老。只是有一次曹操说错了。

推荐曹操的乔玄肯定比曹操大不少,那么女儿应该和曹操差不多大。而孙策和周瑜都比曹操小得多,又都英俊潇洒,肯定不会找比自己大至少10岁的老婆。

1、两人都是英雄,但是两人所处时代不同,一个是起义军,一个是割据一方的军阀。

2、两人的发迹时间不同,刘邦扫平天下的时候还比较年强,而刘备割据一方的时候已经年过半百了。

3、用人方法不同,刘邦用人是以能力为重,不管此人地位如何,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委以重任。而从汉朝开始实行推举制,是否人才先决一条就是是不是有地位,平民出身的人大多不可能被重用(这点可以从三国演义中表现出来,什么四世三公、中山靖王之后),刘备用人也受这种态度的影响。

4、巴蜀位置太偏,人口又少(当时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中原和河北地区),不适合久居,而且道路艰险交通不便。刘邦在巴蜀带了时间不久就起兵出陈仓了,而刘备竟然在巴蜀建国立业。

5、对手不同,刘邦时期最大的对手是项羽,项羽的刚愎自用和骄横跋扈是有目共睹的,并且项羽不会用人,韩信最早投项羽时的胯下之辱就是例子;而刘备的对手是曹操,曹操可也是以善于用人见长的,而且曹操是个实干派,又善听人言,并且擅长带兵御将。

6、国家情况不同,刘邦时期的中原地区局势不稳,各路豪强相互征伐,正所谓趁火打劫、趁乱夺取天下;而刘备时期中原已经被曹操平定,且经营多年,政局稳定,而且人心多向与曹操。

7、后继之君不同,刘邦中年得天下,刘备中年才得志,刘邦后继之君根本不用担心国家有颠覆的危险,而刘禅碌碌无为终日玩乐不思进取。

汉朝的选官制度经历了怎么样的变化?察举征辟制的建立

在汉朝初期,官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照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了任级官吏,因此汉景帝以前有“吏多军功”之说;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

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的侍葱,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者地方官员有缺额,就可以从郎官中选用。郎官大多出自于任子和赀选。

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满三年就可以保举其子弟一人为郎官或者是太子洗马、舍人等官,称为任子。赀,就是钱财资产。汉朝初期规定拥有资产十万钱以上,而又不是商人的,向政府交纳一定的财产,就可以任郎官或者做一般的官吏,称为赀选。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军功贵族地主已经没落,郎官大多出自“任子”和“赀选”,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汉武帝搬行了一套新的选用官吏的制度,注意选拔人才充实官僚机构。

因此汉武帝即位以后,除了沿用上述的制度以外,又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第一个是察举制。在汉文帝时期,已经有了贤良、孝廉之选,但并未形成正式的制度。汉武帝时开始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在元光元年的时候,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从此以后郡国每年推举孝廉的察举制正式确立。除了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举主要科目,汉武帝还不定期地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察举取士,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

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官员,一般都在郎署任职,由郎官再逐渐升迁。

第二个是征辟制。征辟制包括皇帝征辟和公府、州郡辟除两部分。征就是征召,指皇帝直接征召有名望的贤良之士,以备顾问,或者唯以正事,征调不定期举行。

第三个是上书拜官。与征辟制相配合的还有“公车上书”之制,天下吏民上书言事,如有可取者,即以其所长,授以郎中、给事中等官职。汉武帝时期上书自荐者达千人之多,代表人物有主父偃和东方朔等。

第四个是选用博士弟子。元朔五年的时候,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设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

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始称“汉之得人,于兹为胜”,从而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封建统治机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4500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