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髃如何针刺 针刺肩髃有危险性吗?

肩髃如何针刺 针刺肩髃有危险性吗?,第1张

1 肩髃如何针刺

取穴:坐位上臂下垂。肩峰外侧端之下方,三角肌中分起点之中点;举上臂现凹陷处。

简易取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端)外,肩关节上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凹陷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上向内下与肩关节表面成90°。

进针深度:用直刺法,与皮肤垂直进针,直刺05-08寸;或向内斜刺法,与穴位下外的皮肤呈50°夹角,向内稍偏下,斜刺15-2寸;或向下斜刺法,与穴位上内的皮肤呈50°夹角,向下斜刺15-2寸,亦可向前向内下及后内下进行透刺。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会有酸胀感扩散至肩关节周围,甚至到手指。

2 肩髃穴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锁骨上外侧神经分布,到达穴区的神经纤维由第4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三角肌:针刺处为三角肌中部上份。该肌由腋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5,第6颈神经组成。

4三角肌下囊:为三角深面与肱骨大结节之间的滑液囊,常与肩峰下囊相通。此滑液囊肿胀时,可产生“肩周炎”症状。

5冈上肌腱:此肌腱附着于肱骨大结节上端。冈上肌由肩胛上神经支配。

3 针刺肩髃的作用主治

肩髃穴正在肩端上,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又是手阳明与跷脉之交会穴,本穴具有疏风活络,散邪解热,调和气血,通利关节,止痛止痒之功,用于治疗上肢不遂,肩臂疼痛,筋骨酸痛,手臂挛急,头不能回顾,风热瘾疹,瘿气,瘰疬诸症。

4 肩髃常用配伍疗法

1配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悬钟,针刺平补平泻法,疏经通络止痛,治疗风寒湿痹阻之关节疼痛,气血瘀滞之半身不遂。

2配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针刺泻法,祛风通络,治疗风痰阻络之上肢麻木,上肢不遂,疼痛等。

3配天宗,肩髎,曲池,条口透承山,针刺泻法,舒筋利节,治疗经脉痹阻之肩臂痛,上举不利,肘臂疼痛等。

4配曲池,支沟,肘尖,三间,章门,针刺泻法,清热散风,软件散结,治疗风热瘰疬。

5配阳溪,大椎,曲池,三阴交,针刺泻法,疏散风热,和营止痒,治疗风热瘾疹,风疹等。

是的。

上斜卧推指的就是卧推板与地面之间形成一个向上倾斜的角度,大多数上斜卧推的角度应保持在30度~60度之间,并且随着角度的增大,三角肌被带入使用的力量也就越大。至于为什么越高会越刺激三角肌,你这样想就可以了,做平板卧推的时候,你的胸大肌使用了绝大部分的力量,对胸大肌群的刺激也是最大的,而你做坐姿哑铃、杠铃推举的时候,使用的则是你三角肌前束与中束的力量了,也就是肩部的力量了,这个时候,你的身体是成90度的,而你做卧推的时候,身体是平躺着的,也就是0度。

希望回答可以帮到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背臑的别名 5 出处 6 特异性 7 穴名解 8 所属部位 9 臂臑穴的定位 10 取法 11 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主治病症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配伍 16 文献摘要 17 研究进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背臑 1 拼音

bèi nào

2 英文参考

Bìnào LI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背臑即臂臑[1]。见《黄帝内经太素》杨注。

穴位 臂臑 汉语拼音 Binao 罗马拼音 Pinao 美国英译名 Elbow Bone 各

号 中国 LI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GI14 富耶氏 德国 DI14 英国 Li14 美国 LI14

臂臑为经穴名(Bìnào LI14)[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头冲,颈冲、背臑、臂脑。属手阳明大肠经[2]。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2]。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4 背臑的别名

头冲(《备急千金要方》),颈冲(《千金翼方》),背臑(《黄帝内经太素》杨注),臂脑[3]。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臂臑,在肘上七分(寸),腘肉端。

6 特异性

臂臑为手阳明络之会。

7 穴名解

臂,通指上肢,臑指上臂,臂臑穴于上臂臑外,故名臂臑[2]。

《说文》:“臂,手上也。”上肢统可称为臂。凡肉不著骨之处,可由肉上下通透者,即称“臑”。本穴正当上膊肉不著之处,故名之。[3]

8 所属部位

上臂[4]

9 臂臑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5][6]。

臂臑位于上臂后外侧,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距曲池穴7寸,当三角肌抵止部后缘处[7]。

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2]。

臂臑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

臂臑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臂臑穴的位置(肌肉)

臂臑穴的位置(骨骼)

10 取法

臂臑位于臂部,曲池( LI11)上七寸,三角肌前缘处[2]。

垂臂屈肘时,在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

自然垂臂,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横平臑会,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取穴[8]。

11 穴位解剖

臂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有旋肱后动、静脉的分支,及肱深动、静脉。分布著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皮肤由臂外侧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稍厚,富胃脂肪组织。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过三角肌中点。该肌由臂丛后束腋神经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2]。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6]。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臂外侧皮神经和臂后皮神经分布;深层有腋神经肌支和胸肩峰动脉分布[6]。

12 臂臑穴的功效与作用

臂臑有通络明目作用[2]。

臂臑有清热明目,通经通络的作用。

13 主治病症

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急性结合膜炎,上肢瘫痪,目疾,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颈项拘挛,颈淋巴结核,瘿气,瘰疬,头痛等,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

臂臑穴主治瘰疬、肩臂疼痛、目疾、颈项拘挛[6]。

臂臑主要用于颈项肩臂及眼睛疾患等:如颈项拘急、颈淋巴结核、瘿气、肩臂疼痛、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瘰疬、上肢瘫痪、目疾等[2]。

臂臑主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瘿气,瘰疬;以及肩关节周围炎,急性结膜炎等[7]。

臂臑穴主治颈项拘急,颈背肩臂痛,瘰疬;目赤肿痛,迎风流泪[8]。

运动系统疾病: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

其它: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臂臑为针麻开胸常用穴之一[2]。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6]。

一般直刺05~10寸,或针尖向肩部方向斜刺08~12寸[2]。

直刺05~1寸[7]。

直刺05~1寸,或向上斜刺1~15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肩部传导[8]。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胀,可向整个肩部放散。

注意: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郄之处,其灵感传导功能亦大,须防其影响其他部分也[3]。

142 灸法

可灸[2][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7]。

艾柱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

15 配伍

臂臑配肩髃治肩臂痛[2]。

臂臑配臑俞、肩髃、肩贞,治肩臂不可举[8]。

臂臑配曲池、天宗、肩髃,治上肢不遂[8]。

臂臑配手五里治瘰疬[2]。

臂臑配睛明、承泣治眼病[2]。

臂臑配太阳、耳尖放血治急性结膜炎[2]。

臂臑配合谷、光明、二间,治目疾[8]。

臂臑配强间,有行气缓筋,活络止痛作用,主治颈项强。

臂臑配手三里、大迎,有豁痰行瘀,温经散结作用,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16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寒热,颈疬,肩臂不可举,臂臑俞主之。

《类经图翼》:臂痛无力,寒热瘰疬,颈项拘急。

《针灸大成》:主寒热,臂痛不得举,瘰疬,颈项拘急。

17 研究进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穴名解 6 所属部位 7 肩髎穴的定位 8 肩髎穴的取法 9 肩髎穴穴位解剖 91 层次解剖 92 穴区神经、血管 10 肩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11 肩髎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肩髎穴的配伍 14 特效 15 文献摘要 16 参考资料 1 拼音

jiān liáo

2 英文参考

Jiānliáo TE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jiānliá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肩髎 汉语拼音 Jianliao 罗马拼音 Chienliao 美国英译名 Shoulder Bone 各

号 中国 TE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TR14 富耶氏 德国 3E14 英国 T14 美国 TB14

肩髎为经穴名(Jiānliáo TE14)[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1]。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1]。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痹,上肢瘫痪,肩重不能举,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4 出处

《针灸甲乙经》:肩髎,在肩端臑上,斜举臂取之。

5 穴名解

肩即肩部,髎指骨隙,此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肩髎[1]。

肩,颈项之下,臂与身联属为肩。髎,深孔貌。此穴在肩部,当肩峰外下方之凹陷中,为三焦经在肩部最末一穴,因名肩髎。[2]

6 所属部位

肩[3]

7 肩髎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肩髎穴在肩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4]。

肩髎穴位于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即屈臂外展时,肩峰外侧后端较深的凹陷中[1]。

肩髎穴位于肩峰突起之后下方,约肩髃穴后1寸凹陷处[5]。

肩髎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肌肉)

肩髎穴在肩部的位置(骨骼)

8 肩髎穴的取法

肩髎穴位于三角肌区,肩峰角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即屈臂外展时,肩峰外侧后端较深的凹陷中[1]。

上臂外展平举,肩关节部即可呈现出两个凹陷窝,后面一个凹陷窝即是本穴;或垂肩时,肩髃后约1寸处取穴[6]。

垂肩,于锁骨肩峰端后缘直下2寸,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处取穴。

快速取穴:外展上臂,肩膀后下方凹陷处即是肩髎穴[7]。

9 肩髎穴穴位解剖

肩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后部)、小圆肌、大圆肌、背间肌。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分布著腋神经肌支。皮肤由腋神经发出的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三角肌深面的血管神经束有旋肱前、后血管和腋神经。腋神经为臂丛后束的分支,与旋肱后动脉一起通过四边孔,在三角肌后缘中点,紧靠肱骨外科颈后面走行。所以肱骨外科颈骨折或肩关节脱位时,都可以影响腋神经而导致三角肌麻痹和三角肌区域感觉消失。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穿三角肌筋膜,入腋神经支配的三角肌后部和小圆肌。经旋肱后动、静脉及腋神经等形成的血管神经和肱骨外科颈之间。深抵肩胛下神经支配的大圆肌和胸背神经支配的背阔肌。

9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小圆肌→大圆肌→背阔肌腱[1]。

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冈下肌[8]。

9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锁骨上神经外侧支分布;深层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分布[8]。

布有腋神经肌支和旋肱后动脉肌支[5]。

10 肩髎穴的功效与作用

肩髎穴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的功效。

肩髎穴有祛风湿、调气血、通经络作用[1]。

肩髎穴有舒筋利节作用,治臂痛肩重,不能扬举,取局部也[2]。

11 肩髎穴主治病证

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痹,上肢瘫痪,肩重不能举,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等[1]。

肩髎穴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瘫痪;以及肩关节周围炎等[5]。

肩髎穴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8]。

肩髎穴主治荨麻疹;臂痛,肩重不能举,中风偏瘫[6]。

荨麻疹,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直刺1~15寸[8][5][1][6],臂外展[6],沿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进针[6],深刺可透极泉[6],酸胀可扩散至整个关节腔[6],或可有麻电感向下扩散[6]。

向下斜刺2~3寸,退针至浅层,再依次向两旁斜刺,即“合谷刺”,酸胀感可扩散至肩部,或麻电感放散至手指[6]。

12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艾炷灸或温针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13 肩髎穴的配伍

肩髎穴配条口透承山,肩髎透极泉治肩周炎[1]。

肩髎穴配阳谷、天宗治臂痛[1][6]。

肩髎配肩髃、曲池、合谷,治上肢瘫痪[6]。

肩髎配肩髃、肩贞、臑俞、曲池,治肩臂痛不能举[6]。

肩髎配肩井、天宗,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肩重不能举。

肩髎配风池、曲池,有疏风泄热、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风疹。

肩髎配外关,章门,有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肋间神经痛。

14 特效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拿捏肩髎穴3~5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可缓解臂痛不能举、胁肋疼痛等症状[7]。

15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针灸大成》:主臂痛,肩重不能举。

《备急千金要方》:臂痛,肩髎、天宗,阳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4757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