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还有什么名医?

古代还有什么名医?,第1张

你好

孙思邈

孙思邈是中国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其籍贯为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他生活于公元581—682年。

孙思邈论述医德在中国医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在《千金要方》中首创《大医精诚》论,较全面地论述了作为医生所必须恪守的医德准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其著作以《千金方》命名,正是体现了这种高尚的品德。他对唐以前的医学资料进行汇总、研究,并结合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先后著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各三十卷)。据传有《枕中素书》一卷、《摄生真录》一卷、《福禄论》三卷、《会三教论》一卷、《庄子注》、《老子注》、《龟经》、《明堂图注》、《孙真人丹经》、《千金食治》、《玄女房中经》、《禁经》各一卷。

孙思邈十分重视妇幼科,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把妇科列为临床各科之首。所载妇人方,从求子到调经,包括许多妇科的特殊疾病。其《千金要方》中妇科的内容尤为丰富,不失为一部妇科专著。在幼科方面载述不少病症和护理方法,对中医妇科和儿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药物学方面,他收集整理了许多经验方,用于炮炙、分类及贮藏等。

孙思邈在养生方面的研究颇为深刻。他主张预防疾病为主,强调“抑情养性”,以及“慎言语”、“节饮食”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对现今老年医学和老年保健,都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钱乙(约1032-1113),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北宋著名儿科学家。

他的父亲钱颢,擅长针灸,但嗜酒喜游。钱乙3岁时,他的父亲东游海上,竟然一去不返,母亲又早亡,于是便成了孤儿。后来钱乙跟随姑父吕氏学医,勤奋刻苦,精通经典,博览诸家,尤其对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更为推崇,并以此做为指导,精专儿科,闻名遐迩。

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去汴梁(今开封)行医,誉满京城,因为治好了长公主和皇子仪国公的疑难病症而得到皇帝的赏识。钱乙医德医风高尚,不矜持己名,诋毁他医,因而受到众医及病人的爱戴和信任。此后,上至皇戚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愿到他那里看病。钱乙不分长幼妍媸、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皆认真诊治,授之于药,均满意致谢而归。

钱乙除医书外,史书杂说无所不读,天文地理、社会人事无所不晓,别人读书拘泥守古,而他能超越框框,融于己见,且大都与理法相合。他精通本草,多识物理,因而能辩认错误,别人得到一种特殊的药,或有什么疑难的事,求教于他,都能有问必答,充分显示其博学多识的才能和甘为大众服务的情操。

钱乙在数十年的临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儿科方面更有创新和收获,他把这些经验和体会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著及诸家学说,写成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但由于生前医务繁忙,随著随传,比较杂乱。后经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核校编辑,删去重复,正其谬误,才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正式刊行问世。除《小儿药证直诀》外,钱乙还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孩论》百篇等,可惜均已失传。

《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世界医学史上与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确是十分重要的。钱乙也因此书名留医史。

葛洪(公元284-35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代丹阳郡(今江苏省)人。祖父葛系,曾当过叁国时东吴的"大鸿胪"。父亲葛悌,当过西晋时邵陵(今属湖南)太守。葛洪13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当时又逢"八王之乱",葛洪的家很快败落下去。葛洪从小爱好读书,刻苦求学。因家贫无钱买书籍笔墨,只好向人家借书阅读,用木炭在地上练习写字。

在葛洪年轻的时候,曾应吴兴太守顾秘之邀,到他率领的部队里担任将兵都尉,征讨当时的石冰起义。后来石冰兵败,顾秘邀赏,葛洪却辞官独自跑到洛阳,去搜求异书以增广自己的学问。后应故交广州刺史嵇含之约赴广州,认识了南海太守鲍玄。鲍玄通养生术和医药学,他器重葛洪的才华,不但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葛洪,还把自己的学问也传授给了葛洪。还把自己的学问也传授给了葛洪。

葛洪的兴趣在炼丹和医药这两方面。当他年老的时候,听说交趾 (今越南)出产丹砂,这是炼丹的主要原料,于是向朝廷请求到靠近该地的勾漏县(今属广西)去当县令。皇帝认为葛洪资望很高,而县令的职位太小,没有同意。葛洪一再请求说,并非以当大官为荣,而是因为那里有丹砂的缘故,终於得到了皇帝的批准。但他路过广州东面的罗浮山时,见其景色秀丽,主峰飞云顶多瀑布、泉水,便停留於此,炼丹、行医、着述,直到逝世。至今罗浮山这一道教"第七洞天"仍有"葛洪炼丹处"遗迹。

葛洪着有《金匮药方》100卷,因其卷帙浩繁,不便携带,便摘其要者写成《肘后备急方》4卷。"肘后"是指该书篇幅很小,可以挂在胳膊上随身携带,相当于现代所说的"袖珍本"。"备急"就 是应急的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一本"急症手册"。这部书里的治病药方,都是民间的草药,又便宜,又方便,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肘后备急方》中的急症,大多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急性传染病,古时人们叫它为"天行",认为是上天降下的灾祸,是鬼神作怪。葛洪却认为,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病。 这见解在当时已算是破除迷信的了。在世界医学史上,葛洪第一次记载了天花这传染病。他在 《肘后备急方》中写道:有一年发生了一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浑身上下长出一个个的病疮,起初是小红点,不久就变成白色的脓疮,不断溃烂,一碰就破,伴以发高烧、说胡话,十个有九个治不好。就算侥幸治好的,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小搬痕,起初发 黑,一年后才逐渐消失。 这病就是天花,记载十分准和详细, 比西方医学界认为最早记载天花的阿拉伯医学家雷撤斯要早五百多年。

葛洪还记载了一叫做"沙虱毒"的传染病。他观察到广东 罗浮山一带的深山草地里有这比小米粒还小的沙虱虫,它螫人吸血时便把沙虱毒带入人,引起发热。起初身上还会出现皮疹。现在知道,沙虱就是恙虫的幼。葛洪关于恙虫病的记载,比美国医生帕姆在1878年的记载要早千五百多年。《肘后备急方》中还有关于一名叫"尸注"传染病的记载。 这互相传染的疾病,使患者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只是觉得怕冷发烧精神恍惚浑身乏力一天天消瘦下去,此病时间长了就会使人丧命,而且"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这是中国对结核病的最早记载。葛洪还记载了一种犬(疯狗)咬人引起的病症,即现在所称的狂犬病。他提出打死疯狗,取出其脑浆敷在病人伤口上的治疗方法,初步现了近代免疫学的思想。此外,葛洪在他的炼丹术着作《抱朴子》中还记载了用雄黄治毒蛇咬伤,用密陀僧(氧化铅)防腐,用铜青(碳酸铜)治疗皮肤病,用艾叶消毒驱虫等方法,以及"吐故纳新者,因以长"的功疗法。

说葛洪临死之前,曾写信给他的朋友广州刺史邓岳,信中说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访师,马上就要出发了。邓岳接到信后,急忙从广州来罗浮山给他送别。谁知那天葛洪坐到中午就已逝世,死时如睡着一般。邓岳未能见到生面。传说葛洪的尸身柔软,面色如生;入棺时轻如空衣,道教徒们说他是"尸解得仙"了。

王冰,自号启玄子,约唐景云至贞元(710-804)年间人,籍贯不详,中唐著名医家。唐宝应中(762—763)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王冰自幼崇尚道家,这与唐代奉道有关。王冰笃好养生,希望长生不老,与天地万物同归,并且他清淡寡欲的思想亦符合道家的“无为”、“无欲”、“恬淡为止”、“内在养生、外在避世”的一贯主张。因此崇尚道家,笃好方术是王冰一生的主要追求,他自号启玄子也与此有关。

王冰有一个老师叫玄珠,精研《素问》,极穷微奥,王冰受启蒙于他。王冰的先师张公,是他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的主要传授人。王冰从先师张公处得到《素问》秘本,又与齐梁间全元起《内经训解》本相参校,刻苦钻研,结合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经验,采用合篇、别目、移章、增补等方法对《素问》进行了重新编次,又通过补夺、正误、删衍、润色等具体方法进行了全面校勘、训诂、注释和发挥,历时12年,于公元762年编辑成《次注素问》,共计二十四卷,八十一篇,使原来残缺不全、脱简讹误重复甚多的医学经典得以定本而广为流传。

王冰还著有其它书,可惜都已失传,不得复见,流传在世的只有《次注素问》,他的学术思想也就主要体现在《素问》注文之中。他不仅对《素问》各篇进行了调整、归类、校勘,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对全文做了全面的注释和发挥,使其学术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皇甫谧出生于公元215年,东汉时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一个贫苦的农舍中。初取名静,后改谧,字士安。年轻时拜乡里着名的学者席坦为师,数年以后,他已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学者。他认为,不求名利才会无损于生命;不追求富贵,才能获得深厚的道行。因此,尽管郡守曾请他出仕,举荐他为孝廉,相国也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拒绝了。他甘心一生玩味经典册籍,为将知识传播他人而着书立说,为后世立言。 他40岁时,不幸得了风症,半身麻木,右腿肌肉萎缩,服寒食散又药物中毒,身发热,寒冬时尚须袒露身服食冰雪,夏天则更烦闷不堪,并伴有咳嗽、喘、浮肿和四肢酸重,时刻处于病危之中。疾病的折磨考验了他的意志,求生的欲望又促使他研读医学典籍,而针灸治疗风症的效果使他更对针灸学感兴趣,于是他广泛研读针灸文献,终于成了一位针灸大家。

当时医学经典著作颇多,但经络胞穴并不统一。于是他把当时风行的《黄帝针经》、《素问》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叁部书进行了比较研究"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论其精要",著成《黄帝部针灸甲乙经》10卷,。又称《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约完成于公元259年。南北朝时改为12卷本。原书以天干编次,主论医学理论和针灸之法,故以《针灸甲乙经》命名。 《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而较完整的针灸学着作。前部分阐明脏腑、经络、脑穴、诊法病;后部分论述各病证及针灸法。它是中国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的总结性文献。

王叔和,名熙。西晋高平(今山西高平)人。约生活于公元三世纪,其生卒年代无确切考证。他出身于达官贵族家庭。由于家庭优越的生活及学习环境,使得王叔和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后因战事频繁,时局动荡,为避战乱,随家移居荆州。

当王叔和侨居荆州时,正值张仲景医学生涯的鼎盛时期,加上王叔和与仲景弟子卫汛要好,深受其熏染,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并立志钻研医道。他寻求古训,博通经方,深究病源,潜心研读历代名医著作,遵古而不泥古,虚心向有经验的名医求教,博采众长,医术日精,名噪一时。由于其医术高明,公元208年,当曹操南下征战荆州刘表,王叔和被推选为曹操的随军医生。其后任王府侍医、皇室御医等职。后又被提升为太医令。

王叔和不但精通中医经典方书,而且于脉学颇有研究。为了解决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正确应用脉诊诊断的问题,迫切需要一部脉学专著。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编著了中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王叔和对医学的贡献,不只限于脉学,对古文献的整理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如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伤寒杂病论》,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教科书,历代许多有成就的医学家都对该书进行过研究。但由于战乱,该书问世不久,在兵火中散失。王叔和十分推崇仲景的学术思想,深知该书的价值,并不遗余力,四处收集,加以整理,重新进行编排,将之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使《伤寒杂病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当然后世对此评价褒贬不一。王叔和在整理中医古文献时所作的贡献是巨大的,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是值得我们称赞的。若没有王叔和的整理,我们今天也许就很难知道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他这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功绩,是值得我们称颂的。

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为元末明初著名的医家。约生于公元1304年,卒于公元1386年,享年83岁,死后葬于余姚黄山九枝松。

滑寿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元初他祖父到江南一带作官,因而迁到仪真(今江苏仪征县)、余姚(今属浙江省),元朝时曾为乡举,后来对做官从政失去兴趣,转而攻读医籍。正好京口(今镇江)名医王居中旅居仪真,滑寿多次去拜访他,请教歧黄之术,王氏向他讲解了《难经》、《素问》,见他机敏好学,于是鼓励他学医,并赠送书籍给他阅读,滑寿乃拜王氏为师,对《内经》、《难经》作了深刻研究,深得要旨。他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素问》、《难经》中论述虽然详尽、深奥,但原书结构层次上有欠分明,文字亦有个别缺漏之处,于是询问王氏能否将原书内容加以分类注释,便于阅读理解,王居中表示支持,滑寿就根据读书的体会著述了《难经本义》、《读素问钞》等书。

《难经本义》共分二卷,作者鉴于《难经》原书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的情况,而历代注本又不够理想,于是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诠注《难经》,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订辨论。释义能融会诸论,结合个人见解予以发挥,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

《读素问钞》共分三卷,书中选录了《素问》中的重要内容,分为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和荟萃十二类,并作了简要注释。明·汪机为本书作了续注。在汪氏《续素问钞自序》中指出:“予读滑伯仁氏所集《素问钞》,喜其删于繁芜,撮其枢要,且所编次,各以类从,秩然有序,非歧黄之学不能也。”

滑寿还根据研习古书的心得和诊治病人的经验,撰写了《诊家枢要》。此书仅一卷,为脉学著作,开头论述脉象大旨及辨脉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接着阐析浮沉迟数等29种脉象及其主病,最后讲述妇人及小儿脉法。

滑寿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并参会了张仲景、刘完素、李杲三家之说,贯通古今,医术大有长进,诊疗水平已远远超出其师,愈疴起痼,所治无不奇中,且医德高尚,不论贫富,一视同仁,有求立刻前往诊治,活人无数。因此在江浙一带负有盛名,凡有得大病的,以得到他断定生死的一句话才不会遗憾,人都称他为“神医”、“老仙”。

滑寿不仅精通内科疾病的诊治,而且拜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为师,学习针灸,得以精通针术,曾经用针灸治疗难产等多种病证,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有《十四经发挥》,共三卷,考订腧穴六百五十七个,详加训释,有所发挥;并重视脉的分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提升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重要性,提出任督二脉与十二经并称十四经学说。此书为滑寿一生中之代表作,翰林学士宋濂、姑苏西阊进士盛斯显等均为本书作序。

滑寿还是诊治麻疹病的专家,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著有《麻疹全书》四卷,书中论证108条,设方三百六十余首,论药处方,性味功效则逐条详注,在护理方法上也作了论述,并且明确指出了麻疹具有传染性和终身免疫力,尤其是对内疹的发现,即麻疹前期,出现口腔粘膜疹,并证实此疹决非鹅口疮,这一发现早于欧洲五百余年,成为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滑寿一生著作很多,除上述主要作品以外,还有《医韵》、《伤寒例钞》、《本草发挥》、《五脏补泻心要》、《医家引彀》、《滑寿脉诀》、《痔瘘篇》等,可惜大多都已佚失。

淳于意,西汉临淄人,约生于公元前205年,卒年不详。因做过主掌租税及俸禄的太仓长,故尊称他为“太仓公”,简称“仓公”。

他谦虚好学,活学善用。淳于意家境贫寒,少时就喜读医书,可为人治病,却没有疗效。于是拜淄川的名医公孙光为师,公孙光非常喜欢淳于意的谦虚好学,很器重他,就把自己的精方、妙方全部传授给他。不久,公孙光发现他已没什么可教淳于意的了,并预言淳于意将来一定是国医。为了能让他继续深造,又推荐他去拜自己的胞兄公孙阳庆为师。70余岁的公孙阳庆也非常欣赏淳于意的质朴上进,便将自己所藏的所有秘籍、古方一讲解他。出师后的第二年,淳于意开始挂牌行医,叁年后,成为著名的医生。 淳于意苦读经典医书,可以随意背诵,但诊病时,则视病人的实际情况,不盲目地死搬硬套,断章取义。齐王身边一名叫遂的保健医生,得病后服用自炼的五石散,病情加重了,于是请来淳于意。意仔细审察他的脉象,说:“你得的是内热,药石是药中刚猛之品,服后会导致小便不通而加重病情,千万不要再服。”遂不以为然,并举例反驳说:“扁鹊曾言,‘阴石以治阳病,阳石以治阴病。’”淳于意菀尔一笑:“你说的话,不无道理,扁鹊虽这样说过,但治病必须详细诊察病情,医理医法,参考患者的质、嗜好病情用药,才能药到病除。”并预言,照此下去,不久就会发痈。果然,百余天后,遂乳上发痈,不治而死。这充分现了淳于意读书要活读,临证要变通的作风。

创立诊籍 发展医学

诊籍,即医案,现在叫病历。记病历在今天的医疗中是为平常的事,是对一个合格医生的起码要求,但诊籍的初创却非易事。齐王诏问淳于意:“你给人治病,疗效很好。你的病人都是哪里人?得的什么病?施药之后。病情如何?”淳于意遵旨一回答。他记下了已愈患者的籍贯、姓名、职业、病名、病因、病性、诊断、治疗和预后,形成了最初的医案,为我们留下了研究汉代医学的宝贵史料。淳于意的医案中既有王公贵族,也有平民百姓。《史记仓公传》记载了25例病例。治愈15例,不治10例,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泌尿、呼吸、心血管、内分泌、脑血管、传染病、外科、中毒以及妇产科、儿科。病案中曾记载:齐国的黄长卿大宴宾客,淳于意也在座。他望见王后的弟弟宋健,急忙告诉他说:“你已病了四五天了,腰部疼痛不能俯仰,小便亦难。应趁其末传人五脏,抓紧治疗。这叫做‘肾’。”宋健说:“实这样。”他服用淳于意给他调制的“柔汤”,18天后病就痊愈了。此病类似现代的急性腰组织损伤。另有一例:齐王请淳于意为侍女们诊病。轮到一个叫竖的,竖说没有病。淳于意悄悄地告诉队长说:“竖的毛发色泽、脉象都无衰减,但病已伤及脾胃,不要让她过度劳累。到了春天,她会吐血而亡。”及至春天,果真竖摔倒在厕所里,吐血而死。这大概相当于现代血液病。淳于意的诊籍既反映了他医技的高超全面,又给我们留下了各科早期病例,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淳于意针对病人的病情,不仅仅采用药物治疗,还广泛运用各物理疗法及针灸术。淄川王病了,淳于意前去诊豚。原来是因为洗头发未干,即入睡受风而引起的头痛、身热、肢痛、烦闷,相当于今天的风寒感冒。淳于意立即用冰水敷淄川王的额头,帮助降温,并针刺足阳明经的厉兑、陷谷、丰隆叁穴,以散肌表之热。病立刻就好了。物理降温,用冰袋或冷毛巾敷额或用酒精擦浴,是现代高热病人常用的降温方法,但在二千年前的汉朝,不啻是一发明创造。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县)人。祖父为铃医,父李言闻(号月池)为当地名医。李时珍少年时期开始系统地阅读一些医籍,曾随父诊病抄方。但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低下,李言闻不愿李时珍以医为业,要他走科举道路,还特领他去拜访进士顾日岩为师。顾日岩家中藏有大量书籍文献,李时珍因此有机会阅读到许多文献和一些珍贵的书籍。

李时珍在14岁考中秀才。17岁、20岁和23岁时,三次赴武昌参加乡试,但均未考中。从此之后,他放弃考科举而决心随父亲学医。他刻苦钻研医理,用心汲取前人医疗经验,并且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加上对病人的高度同情心,他行医不仅疗效好,而且医德高尚。短短几年之中便享有声誉。其间,他因诊断治愈了楚王府中小儿的“虫癖”怪病,医名更增,被楚王府聘为“奉祠正”,并掌管“良医所”事务。后又被荐举到北京“太医院”任“院判”。但是,他对此并不感兴趣,任职一年多便托病辞归。

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以往的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重复或遗漏,深感这将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于是决心重新编著一部新的本草专书。从34岁起,他开始着手进行这项工作。除认真总结吸收前人经验成就外,还向药农、野老、樵夫、猎人、渔民等劳动群众请教,并常亲到深山旷野考察和收集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标本。对某些药物亲自栽培、试服,以取得正确的认识。经过27年漫长艰辛的努力,参考了800余种文献书籍,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基础,进行大量的整理、补充,并加进自己的发现与见解,经过三次大的修改,至万历六年(1578年)他60岁时,终于编著完成《本草纲目》这部药学巨著。

李杲,字明之,号称东垣老人,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定(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他家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富甲一方。

他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此后不久,李杲的母亲王氏患重病,请了家乡好多医生,诊断治法众说不一,几乎吃遍各种方药,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加剧,最终还是死去。李杲因自己不懂医学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被疾病折磨而丧生,感到十分悲痛。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一定拜其为师,以补我的缺憾。

当时易水(今河北易县)张元素为燕赵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远离家乡四百余里,挟千金拜其为师。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遂辞别元素返回故里。凡经李杲诊治的病人,尽管皆为疑难杂证,但多获奇效。

居汴梁期间,他常为公卿大夫诊治疾病,疗效非常显著,名声为之大振。从中原北返后,寄居鲁北东平、聊城一带,以医为业达六年。1244年,64岁的李杲回到家乡真定,临床之余,将多年经验体会著述立说,创立了以“内伤脾胃”学说为主体的理论体系。

李杲留给后人的医学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和《用药法象》等。

他的理论学说诞生后,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王好古一方面大量吸收东垣的药物学理论,重视其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受东垣深入阐发内伤脾胃病机理论的启发,创立了“阴证论”。罗天益则比较全面地吸收了东垣的脾胃学说,在脾胃内伤病纲目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经验的认识上,进一步丰富了东垣的脾胃学说。他的学说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温补学派影响很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中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景仰、研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已经明确,片面强调脾胃未免有些偏颇,但李杲学说在中国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

扁鹊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今河北省任邱县 )人。少时拜师民间老医生长桑君。精通长桑君诊病的方法和治病的技术,最终成为一代名医,是先秦时期医家的杰出代表。他诊断准,往往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简直和传说中的神医扁鹊一样,人们就干脆把他叫做扁鹊。渐渐地,秦越人这个本名反而被人们忘却了。

扁鹊成名后,周游各国,为人治病,常因地域不同,随俗而变。在邯郸时,听说当地妇女病多,即为“带下医”(妇科);过洛阳,见该地敬重老人,便以治疗“耳目”等老年人疾患为主;到了咸阳,知秦人以小儿为重,则成为一名儿科医生。他在诊视疾病的实践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望、闻、问、切。“望”就是看外形及舌苔,“闻”就是听病人说话和呼吸的声音,“问”就是询问病情,“切”就是摸脉搏。当时扁鹊称之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扁鹊的医疗方法多种多样,如针刺、贴、手术、服药等。后来扁鹊受到当时秦国大医令李醯的嫉妒而派人将他杀害了。但是,人们永远念他,敬仰他。直到现在,他到过的地方,如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还保存有诸如“扁鹊故里”、“扁鹊村”、“扁鹊遗迹”、“扁鹊庙”、“鹊王山”等;若哪位医生医术高明,则被称赞为“扁鹊再世”。

扁鹊生前一共传授了九个弟子,他的高明医术就靠这些弟子传下来。到了汉代,还有《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和《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十叁卷等。现存汉代的医书《难经》就是据扁鹊的医术,尤其是关于脉诊知识而整理成的。至今仍在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国传统医学,其许多基础理论都扁鹊有密切的关系。

  简介

 

 

  谢希德(1921年3月19日-2000年3月4日),女,福建泉州人,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丈夫为著名生物化学家曹天钦。谢希德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学系,195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毕业,1952年10月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1983—1988年复旦大学校长。专长表面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的理论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并是这些方面科学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90年代主要从事半导体表面和界面、短周期超晶格的声子谱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撰有《半导体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等专著4部。谢希德是1949年后中国大陆第一位大学女校长,她把握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机遇,为复旦大学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和前任校长苏步青开创了复旦辉煌的“苏谢时代”。

 

  生平经历

     1921年3月19日出生于泉州市蚶江镇赤湖乡。那年她的父亲谢玉铭被母校燕京大学请回教物理课程,他一边教书,一边进修高等物理,准备出国深造。1923年,他得到洛克斐勒基金社的奖学金赴美国留学,母亲郭瑜瑾则在厦门大学念书。在谢希德4岁时不幸母亲患病去世,此时,父亲正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幼小的谢希德在祖母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成长。1926年谢玉铭学成回国,应聘在燕京大学物理系执教。谢希德7岁时,父亲与燕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生张舜英结婚。继母对她十分疼爱,使她的心灵得到极大抚慰。11岁时进入燕大附中,在那里认识同班念书的曹天钦。后来转到贝满女中读书,“敬业乐群”的校训给她深刻的教育。至今也常怀念当年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和蔼可亲的师长们。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谢玉铭举家南下,应邀在湖南大学任教。谢希德相继在武汉圣希理达女中和长沙福湘女中读完高三。1938年夏天,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日益逼近武汉、长沙,但当时仍举行高考统一招生。谢希德报考湖南大学数学系,不久长沙告急,全家搬到贵阳。谢玉铭只身回到迁往辰溪的湖南大学。好不容易转移到贵阳后,谢希德住进医院切除扁桃腺,加上又腿痛难忍,因此虽然接到录取通知,不得不申请在家休学一年。后来经医生诊断她的腿痛系股关节结核。那时没有治结核病的特效药,生了这种病与被判无期徒刑差不多。当时日本侵略军的飞机狂轰滥炸,需时常躲避空袭,不得安宁。但她是一个意志坚强的青年,在治病和休养期间,大量阅读英文小说,这对她后来的发展很有帮助。1942年夏她又考上迁至贵州省湄潭县的浙江大学物理系,但由于父亲不同意而放弃。后来全家从贵州搬到福建长汀县,父亲应聘为厦门大学数理系教授,并兼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和教务长。在萨本栋校长和谢玉铭、傅鹰等各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厦大成为当时东南首屈一指的大学。就在这时,谢希德考入厦大数理系。她勤奋好学,训练严格,基础扎实。尤其是在父辈们的亲切熏陶下养成了优良的学风。1946年秋她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市沪江大学任助教。连绵不断的战火,辗转不定的生活,艰难困苦的环境,使她成为具有强烈爱国心的青年,立志继承父业,出国深造,为祖国未来奉献力量。

 

  复旦工作

  原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周同庆曾请谢希德去交大任教,由于院系调整,她同周同庆一起来到复旦大学物理系。在这里,她承担了极其繁重的教学任务,从1952年到1956年,先后主讲6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且都编写了教材和讲义。她善于组织课程内容,讲课切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信息量大,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使学生们深得教益。现在中国许多中年科技骨干,如方守贤、丁大钊、王启明等都是她当年的门生。在她努力下,复旦大学于1955 年开设了固体物理专门化,致力于半导体物理的发展。1960~1962年间,她同方俊鑫合作,编写了《固体物理学》(上、下册)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深受国内各大学师生欢迎。80 年代,这部书重新修订,谢希德增写了《非晶态物质》一章,保持原书特色,既系统讲述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又介绍各主要分支的发展概况。1988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教材。

  1956年秋,为了实现国家12年科学发展规划,北大、复旦、南京大学、厦大、吉大等5所大学的物理系的部分师生汇集于北大,共同创办半导体物理专门化。黄昆任教研组主任,谢希德任副主任。他们通力合作,撰写了一部专著《半导体物理学》,195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在当时国际上是一部学术水平很高的权威性著作,为中国培养一大批半导体科技骨干人才及时作出了贡献。令人钦敬的是她为了科学事业,放下出生才5个月的小孩,交给爱人曹天钦照料,毅然去北大工作。

  在科研方面,她也是白手起家,于1958年创办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并任副所长(1958~1966)。在她精心指导和组织下,坚持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并重,为上海半导体工业发展和基础研究创建了必要的条件,培养了一支队伍。当时实验技术人员非常缺乏,为此她建立了上海技术物理中专,培养实验员,后来这批人都补齐了大学课程,成为得力的科技人才。当年提前毕业参加建所的大学生中有很有成就的沈学础。

  60年代初,国际上硅平面工艺兴起,她和黄昆敏锐地看到这将促进半导体技术和物理的迅猛发展,联名建议开展固体能谱研究,并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共同承担。1962年11月,她晋升为教授。在她指导下,复旦建立了顺磁共振等当时先进的实验技术。她招收研究生,开设“半导体理论”和“群论”课,编写讲义,指导研究生从事空间群矩阵元选择定则、应变条件下半导体载流子回旋共振理论、间接隧道效应理论、半导体能带计算等项科研课题。1966年夏,在北京召开的暑期物理讨论会上,她作了能带计算成果的报告,与各国学者进行交流。1986年在原有讲义基础上又进行改写,出版了专著《群论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此书现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学研究生的教材,使学生较容易掌握群论这样抽象的数学工具,受到师生们的好评。

  突出贡献

   谢希德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祖国又有了希望。1977年8月,当时分管科学教育的邓小平,在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建国后17年,教育战线、科研战线的主导方面是红线,中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自觉地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要尊重脑力劳动,尊重人才。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观点,给知识分子莫大的鼓舞。正如郭沫若所说的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在1977年底的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上,谢希德报告了她的科学调研,以殷实的材料说明在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和量子化学之间正在形成新的边缘科学即表面科学,其基础是表面物理,基本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确定表面的原子成分;二是表面原子结构和成键性质;三是表面电子态和各种特殊的物理性质。她还阐明了表面物理同高新技术和科学发展以及与国民经济之间的重要关系,提出在中国发展表面物理的倡议。这个报告得到与会科学家的赞赏。她的倡议得到国家科委和高教部的支持,返校后,她立即着手筹建以表面物理为研究重点的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在短时间内,在原有物理系和核科学系的基础上建立了8个研究室。

  1978年9月,谢希德又拟订计划,组织两个系列的学术报告讨论会,一是表面物理,系统讲述表面物理的基础内容和发展前景;二是固体能带理论。她安排好报告人并开列参考文献供报告人准备之用。7个多月,她带病亲自组织报告30多次。在此基础上还举办了全国性的表面物理讨论班。

  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委托复旦大学物理系和现代物理研究所举办的固体理论讨论班,1979年3月在复旦举行,由副校长兼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谢希德主持并亲自作几个学术报告,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84所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70多位代表参加了讨论班,主题是“群论”和“固体能带理论”,时间长达一个月之久,收到很好的效果。

  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W科恩(Kohn)来华讲学,回国后评论说:“谢希德教授作了明智的选择,在复旦大学开展表面物理研究”。多年的努力和在国家科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下,现代物理研究所的表面物理实验室于1990年经国家计委组织专家评审,被确定为国家应用表面物理开放实验室。在谢希德指导和王迅的努力下,该实验室在化合物半导体GaAs和InP的极性表面结构和电子态,表面界面结构,Si/Ge超晶格的生长机制和红外探测器件、多孔硅发蓝色光、蓝色激光材料研制,锗量子点的生长和研究,磁性物质超晶格等方面取得出色成果。

  由于她与同事们坚持不懈的努力,1985年、1987年、1990年和1997年,谢希德和张开明、叶令及蒋平等共取得4项科研成果。这就是“半导体表面电子态理论与实验之一”、“镍硅化合物和硅界面理论研究”、“金属在半导体表面吸附及金属与半导体界面电子特性研究”和“量子器件与异质结构电子性质的理论研究”,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已培养了博士15名,硕士10多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她是1997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之一。

  80年代初,美国著名科学家,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J巴丁(Bardeen)率团访华。他回国后称赞说:“在中国科学界中,谢希德教授是属于最有影响的人士之一。”

  由于谢希德的科研成就和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卓越贡献,使她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赞誉,享有崇高的声望。她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1978~1991),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两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81年和1992年)。美、英、日、加、香港地区的13所大学分别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名誉工学博士和人文科学博士1987年6月接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Alabany分校授予名誉博士时,《今日美国》报社记者采访她,称她为“中国的哈佛大学校长”。1986年她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的名誉会员(Fellow)。1988年她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0年被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院士。《表面科学》等6种国际学术杂志请她担任顾问和编委。她也是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半导体委员会委员(1987~1993),先后担任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的顾问和程序委员会委员,1990年当选为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一届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主席。会议于1992年8月召开,中外专家500余人出席这届大会,报送的论文达900多篇。这是第一次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召开的国际半导体物理会议。这次会议为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界提供了一个直接接触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的良机,对中国半导体学科的发展以及青年人才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谢希德在与国际科技界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中,显示了特有的智慧和才干,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自1983 年起她每年都参加美国物理学会的三月会议,回来后必向物理系师生作介绍,并撰文讲述当年物理学前沿的重要发展。她多次应邀出国参加各种会议,作有关半导体物理、表面物理学术报告外,还作有关中国科学、教育、妇女、人口和环境等方面的报告,足迹遍及美、英、法、德、意、日、俄、波兰、匈牙利、希腊、泰国、委内瑞拉等国。

  谢希德是中国半导体物理学和表面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成就卓著,深受学术界、教育界的尊敬。1991年3月19日欣逢她七十大寿,又值她在复旦大学执教40年。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联名发来贺电。国际著名的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和A萨拉姆(Aalam)分别发来贺电。国家教委也致电祝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冯端寄来热情洋溢的贺信。国内外知名学者撰写了26篇学术论文,汇编成《表面物理学及有关课题》文集,以热烈和由衷的庆贺,由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出版。

  人物评价

     谢希德谢希德不但是一位国内外知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高教事业方面,谢希德的贡献是突出的。她先后担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78~1983)和校长(1983~1988)长达10年之久,建树累累。她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前苏联模式,根据复旦大学的条件增设了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5个学院。她大力提倡师生的创造性和科研工作,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与日俱增,复旦的声誉在增长。她深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采用破格提升的方法,鼓励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她注意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指导作用,1956年秋在复旦推行导师制。导师们深入学生中间,指导学生学习,针对各种问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效果很好。设立“校长信箱”、“校长论坛”、“新闻发布会”沟通校内各方面情况,使存在的问题得以及时解决,师生和职工们感到比较满意。她在师生中大力提倡好的学风,严谨治学,严格要求。

     谢希德也是一位出色的社会活动家。1982年9月当选为中国***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8年5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七届委员会主席。在中共十三大开会期间,谢希德与浙大校长路甬祥、厦大副校长王路林一同出席中外记者会,她老练地回答了记者们的各种提问。作为上海市政协主席,她的视野宽阔,极为关注浦东新区的开发,对浦东的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见识,后来又担任了校址设在浦东的杉达大学的校长。她不仅关注全市的教育、科技方面的工作,也关注文化、社会风气、农业等等。人们可以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她带领政协委员下工厂、农村了解情况和慰问的动人场面。她关心科普教育,主编一本《阿爸教科学》的新书,给青少年增添了许多新知识。

     在复旦校园里,她曾接待过来访的法国总统德斯坦,美国总统里根以及国务卿舒尔茨等外国***。她代表复旦授予一批世界上著名的学者、教授为复旦大学名誉教授、顾问教授的称号。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来华访问时,谢希德作为知名人士参加了克林顿总统在上海的座谈会。

     1998年11月4日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condueter Indartry associaleer)出资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设立谢希德奖金以鼓励有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谢希德在团结各界人士、特别是教育界和科技界、国际友人、海外学子和侨胞中,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大事年表

  1921年3月19日 生于福建省泉州市。

  1942~1946年 在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获理学士学位。

  1946~1947年 任上海沪江大学数理系助教。

  1947~1949年 美国史密斯学院物理系研究生兼助教,194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1949~1952年 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195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研究一年。

  1952~ 在复旦大学先后任物理讲师(1952~1956)、副教授(1956~1962)、教授(1962~)。固体物理教研室主任(1954~1961)。

  1956~1958年 在北京任北大、复旦、南大、吉大、厦大五校联合半导体物理教研室副主任。

  1958~1966年 筹建上海技术物理所,任副所长。

  1978年~ 任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8~1988年 任复旦大学副校长(1978~1983)、校长(1983~1988)、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1985~)。

  1978~1991年 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院士)。

  1989年 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0年 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外国院士。

  1997年 任上海浦东杉达大学校长。

  2000年3月4日 逝世于上海

 

2012年有的考区的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就是——《谢希德的诚与真》,您可以自行查阅一下这篇文章

姓宋男孩取名大全

1、宋子羡:

子,男子,古代对于大智慧者的尊称。

2、宋奕博:

奕,多指一个人内在的风度;博,多指一个人有学问。

3、宋阳旭:

阳:指阳光,引申指温暖,明亮,双音节词有艳阳、阳春等。此外,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指存在于宇宙间一切事物中的两大对立统一面之一。

旭:五行属火,本义为太阳初出的样子。在人名中引申为朝气、快乐、积极、光明等含义。

4、宋明诚:

明:五行为火、水,本义为明亮,清晰。在人名中引申为聪明、明智、明察、光明、照亮等含义。

诚:从言,从成,意谓对待人们要诚实讲信用,不搞鬼鬼祟祟的把戏和阴谋诡计。

5、宋锦涛:

锦:五行为金,本义是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在人名中引申为前途美好、生活富足、万事如意等含义。

涛:指从水面涌起的大波大浪,引申指像波涛一样的东西或声音。

一个身患绝症、医生宣称只能活一年的肝癌病人,奇迹般地活了10多年。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身上的癌细胞完全消失了,一个被死神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在与疾病抗争中竟然创立了一门与自己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全新的学科,短短10年间写作并出版了360万字的专著,专家们评议他的理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已有30多所大学据此开了课。这门学科已在世界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0年,孙万鹏出生在温州市一个裁缝之家。幼时的孙万鹏是在弄堂里长大的。他天生就是个***物,在小伙伴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每当他发动一场“战争”,他便会威风凛凛地挥着一把木制驳壳枪,指挥他手下的“鼻涕将军”南征北讨。在学校,他热心于慰问军属、照顾老人等活动,因此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温州广播电台也表扬过他。只是这位“将军”对学习了无兴趣,一捧起书本就想打瞌睡。尤其是一上算术课就头疼,就心烦。身在课堂,心在“战场”。他在同学中的权威日渐提高,而他的学习成绩却每况愈下。最后,他干脆不管了,他想:去你的吧,算术课!去你的吧,加减乘除!一上算术课他就逃学。逃学实在富有刺激性,慢慢地,其它课也逃,成绩越来越差。60分,50分,小逃学开始各门功课“大红灯笼高高挂”。老师摇头:朽木不可雕矣!都说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人才,然而老裁缝的量衣尺从小逃学的手掌打到屁股,尽管打出道道血痕,却连个人才影子都未从屁眼里冒出来。小子,你不好好读书,莫后悔,让你做裁缝!小学毕业,老裁缝的缝纫店里多了个小裁缝。

不读书了!做衣服了!呵,好开心啊!初时也曾欢腾雀跃,不久就如霜打的苗——蔫了:原来世上还有苦于读书之事!早上5点钟起床,卸下店铺的门板——那门板比他的身子还高出一半,清扫工作间,挑水,烧开水,吃完饭便干活。学徒的初级阶段一过,老裁缝就规定,一天得做22条裤子,雷打不动。做不好,别吃,别睡。这“别睡”实在让正处在贪睡年龄的小裁缝大吃苦头。初时,业务不熟练,他常常做到午夜12时甚至一两点钟。有几次,缝纫机哒哒哒响着,他已睡着,“哇”地一声惨叫,缝纫针把手指与衣服缝在了一起,鲜红的血染红了衣服。老裁缝不以为意,一边给他包扎一边嘟哝着:“哪有那么娇贵,我小时候……”包好后还得继续干。此时小裁缝才体会到,读书的日子有如天堂。有多少次,他抬头看见小伙伴背着书包上学,他又羡慕又懊悔,此时他才感到,老师的谆谆教导变得何等亲切,书本中的知识也变得生动起来,即便是那令人讨厌的数字也似乎从书本中探出头来向他招手。一种深深的悔恨涌上了13岁少年稚嫩的心头:读书多好!老裁缝的教育法收到奇效,淘气的小裁缝终于幡然悔悟。一年后,老裁缝断然决定:恢复小裁缝的学业。当小裁缝重新背起书包踏上求学之路时,他的学习发生了质的变化:从厌学变为爱学。那“劳其筋骨”的一年彻底改变了他的顽劣习性,他成了温州四中出名的优等生。

1959年,他以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孙万鹏被分配到浙江省农业厅。紧接着便是“文革”。1970年,他和101个省厅机关干部被下放。这一下放就被下放到地底下——到长广煤矿挖煤。长广煤矿的经历影响了孙万鹏一生的命运,那是人生的一次历炼。第一次来到矿井,一幅标语吸引了他的注意:“活着干,死了算!”,年轻的孙万鹏不解,矿工的人生态度怎么会这样消极这个疑问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打消。他下到300多米深的矿井开始挖煤,才挖了10多分钟,就听到一声轰响,一会儿,几个血肉模糊的人被抬出来,其中一个是连长。10多分钟前,就是这位连长带着他下矿井的,此刻他与连长间却已阴阳两隔。几天之后,孙万鹏的一个同事腿被压断,造成粉碎性骨折。“活着干,死了算!”正是因为死人在煤矿是经常的事情,煤矿工人才随时准备付出生命。就是在这段使他铭心刻骨的经历中,他遇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命运,并成为他终生的朋友。此人叫顾锡东,浙江省著名剧作家,他创作的**《蚕花姑娘》曾在全国走红。他因文得名,也因文罹祸:他成了“牛鬼蛇神”、“反动学术权威”而被下放到煤矿劳动改造。那时,孙万鹏和顾锡东都住在煤矿招待所,孙万鹏对这位“反动学术权威”却很尊重。认识顾锡东后,好学的孙万鹏开始对剧本创作发生兴趣,有时他还就剧本创作问题向这位作家请教。一次,同事送了他一袋白木耳,小俩口就想到请顾锡东共同享受。那天,孙万鹏妻子吴文上把这袋白木耳全倒进一只大碗里,泡上热水。她是第一次烧白木耳。不一会儿,白木耳发酵般膨大,涨出碗去,她只好倒在钢精锅里,可不一会儿又涨满了,于是只好倒在脸盆里。就这样,他们烧了满满一脸盆的白木耳。夫妇俩热情地把顾锡东请到家,吴文上捧上一大脸盆白木耳。白木耳在70年代初是极珍贵的滋补品,是稀罕之物。面对这一脸盆的白木耳和两张年轻的笑脸,顾锡东眼睛湿润了。自从成了牛鬼蛇神,还有谁看得起他有的只是歧视,凌辱,有谁还能尊重他这堆踩上一脚尤恐弄脏鞋的臭狗屎他突然往回跑,匆匆跑回住所。一会儿,他回来了,手里拿着一本书,“喏,送给你,你喜欢写剧本,这本书用得着。”他说。孙万鹏接过书,这是一本《诗韵新编》。从此,一个剧作家和一个学农业但爱好写作的年轻人成了莫逆之交。孙万鹏虚心求教,顾锡东悉心指点。孙万鹏是个悟性极高的人,看看剧本,看看《诗韵新编》很快就写出个剧本,叫《煤海战歌》。嘉兴地区京剧团像发现了新大陆,马上决定排演。全团人马拉到厂广煤矿体验生活,戏排出来便四处巡演,一时间名动浙江。从此,孙万鹏成了煤矿的文艺创作员。他每天泡在矿图书馆,把馆藏的书看了个底朝天。在煤矿2年,孙万鹏写出了10多个剧本。一个年轻的剧作家眼看就要脱颖而出了。但是,林彪折戟沉沙后,孙万鹏奉调回到农业厅。机关里多了一个公务员,中国却少了一个剧作家。不过,他的这段写作经历却为日后的著述留下了伏笔。天降大任于斯人1982年,已是浙江省农垦局副局长的孙万鹏被送到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后,他被任命为农业厅厅长,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农业厅长,浙江省最年轻的正厅级干部。1984年,农业部向浙江要求调孙万鹏到农业部任副部长,当时的浙江省委书记王芳不同意,他说:“这个干部我们自己要用。”王芳找孙万鹏谈话,希望他到县、地干几年,回来后安排更重要的工作。人们已在传,他是未来的副省长。就任农业厅长期间,他率先在全国开展机构改革,在农业部门兴办经济实体,将国营农场从行政指挥型转变为经营服务型,发展农工商一条龙的企业化经营等等。为了更全面体验农村改革和指导改革实践,孙万鹏主动提出到基层工作。1986年,他来到黄岩兼任县委书记。当时,改革潮涌中国大地,地处温州和宁波之间的黄岩,正面临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黄岩该学哪种经济模式学温州则重点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学宁波则仿效苏南乡镇集体企业模式。在经济模式的选择中,黄岩在犹豫,在徘徊。孙万鹏到黄岩后,请来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专家来黄岩调查,为黄岩“会诊”。他发现,一种新的极富生命力的经济模式已在黄岩萌芽,那就是股份制。经过广泛调查后他提出:“黄岩应取宁、温之长,走自己的路:搞股份制!”他在给全县党员干部作报告时公然提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经济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商品经济中的普遍现象,发展股份经济的这个趋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不知不觉中,孙万鹏已将日后的灰色理论思维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正如他后来所说的:“我的灰学理论最初是在黄岩这块土地上萌发的。”1986年10月23日,黄岩县委县政府发出中国第一个由地方党委、政府颁发的关于股份合作制的系统性政策文件:《关于合股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从此,黄岩的股份合作制迅猛发展。在1986年后的10年中,黄岩经济以每年3786%的速度递增,工业经济为浙江十强县市,持续多年获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这与孙万鹏当年力主股份制有关。黄岩是浙江省“文革”的重灾区,派性严重,人事关系复杂,是群众来信、告状最多的县。“文革”后,省委对黄岩的派性问题作了处理,由于处理不够慎重,伤害了一批干部的心,对部分干部的处理还存在错误。但是,负责处理问题的省委领导恰恰是孙万鹏的顶头上司,怎么办有错必纠!孙万鹏在出席省委常委扩大会时公开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快刀斩乱麻,给几位受到错误处理的干部平反。此事在浙江省尤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干部们心平了,气顺了,工作积极性提高了。黄岩的派性和人事纠葛问题也得到解决,孙万鹏在黄岩的工作也顺利开展起来了。

孙万鹏对教育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黄岩历史上也是没有过的。1986年11月10日,黄岩县设立教师接待日。这是浙江省最早设立的教师接待日。消息传出教师蜂拥而来。教育经历了10多年的摧残,问题积压如山,千疮百孔,惨不忍睹。他大刀阔斧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解决了教师队伍中许多多年悬而未决的积案。上任10个月,孙万鹏跑了100多所学校,解放后26任县委书记从未到过的最偏僻的乡——白石乡,他爬了6个多小时的山去了,还住了4个晚上。全县教育上的贫困状况使他非常不安,详细了解了黄岩教育的现状后,他给县六套班子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说:“现今全县还有180所中小学有危房,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其中一类危房达17万多平方米。我们还让几千名师生在生命安全未得保障的条件下学习、生活,党心、良心何忍”他在信中还就发展黄岩教育提出5条意见。接着,他带头为教育捐钱,在全县引发了一个很大的募捐活动,拉开了彻底改变黄岩教育面貌的序幕。在黄岩的2年中,孙万鹏像一颗新星在浙江政坛上升起。老百姓颂扬他是清正廉洁的爱民书记。然而,就在他人生的航船向着理想的港湾驶去时,一场生命中的风暴爆发了——他得了绝症,生命垂危。与死神抢夺时间杭州的金秋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金风送爽,桂子飘香,晴朗的天空,阳光显得分外明丽。然而,对孙万鹏来说,自然界的美景已无法引起他的关注,人生中的一团浓重的阴云正在大自然的明丽天气中向他飘来,遮住了他华光四射的生命。此刻,他拖着沉重的脚步再次走进浙江医院。1988年的9月,孙万鹏跑遍了浙江、北京、河北等地的各大医院,一个个医院检查,一个个诊断都是惊人的相似:肝癌……浙江医院的检查也一样:b超显示,在他的肝胆相连处有一个肿块,医生的诊断也是肝癌,而且已是晚期……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孙万鹏心里彻底明白,医生不可能发生错误,现代科技是无可怀疑的。一阵无边的痛苦袭上心头,癌症,这个恶魔,为什么对他一家这样穷追不舍一年前,他妹妹得癌症去世,癌症部位与他的部位竟完全相同;时间再往前推移到1985年,他的父母均得癌症在一个月中相继去世。短短2年,他的三个亲人的生命先后被癌症吞噬。现在,这个恶魔又向他张开了血盆大口……还有一年时间,这是医生的判断。

一切都完了,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在他面前,等待他的只有死亡。辉煌消逝,人生之路正在走向最后那段旅程。躺在病房里,用心计算着自己生命的期限,孙万鹏思绪万千。痛苦,绝望,涨满他的心头。可是,就这样离开人间他不甘心。那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呢他想到了灰色系统。第一次接触灰色系统是1982年。那时孙万鹏正在中央党校学习。一则简讯引起他的注意:华中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邓聚龙教授首创了灰色系统理论,其论文《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经宋健同志推荐在国际权威杂志《系统与控制通讯》上发表,在世界上引起巨大反响。他找出这篇论文,细读邓教授用数理方法写的灰色系统华章,不禁激动万分。从普特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维纳的控制论,申农的信息论,托姆的突变论,哈肯的协同论,到普里戈金的耗散结构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各种理论无一不是外国人创立的,现在,中国人终于在这一领域首创了一个新理论,这是中国人的光荣!但是细读邓教授的论文,孙万鹏发现,这个新理论首次以数学语言揭示了灰色系统内部的逻辑关系,但它仍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哲学是所有学科中的贵族。如能从哲学的高度来观照世界,用哲学进行阐释,这一新学科定能达到最高最完善的境界。若能深入发掘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哲学内涵,这一新理论就绝不会亚于刚获诺贝尔奖的“从混沌到有序”的耗散结构理论。孙万鹏给邓聚龙写信陈述了自己的观点。邓教授接信按捺不住激动,立即复信,希望孙万鹏能从哲学上对灰色系统理论继续进行探索,弥补他在研究上的不足。

孙万鹏不可能放弃自己的行政工作从事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但他显然已被这一全新的理论吸引,他已按捺不住强烈的兴趣,便利用在中央党校学习的机会开始收集与灰色系统理论有关的资料,并阅读了大量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专著,做了3000多张卡片,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的勤奋好学得到党校领导的赞扬,王震校长还把他的卡片拿到全校展览,并号召学员向他学习。现在,疾病为他提供了实现夙愿的机会,他有时间把当年的研究心得写出来了!他精神为之一振。他把邓聚龙的灰色系统专著搬入病房,开始将资料进行梳理,归类。在整理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萌发出来,他马上将其记录下来,找出规律,再形成系统。他一边用中西医和气功的方法治疗,一边研究。肝部疼痛异常,黄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滚落,有时甚至疼得昏过去。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停止研究。能量在积聚,知识在汇合,思维在运动,灵感在知识的碰撞中闪光。积聚,必将喷发。思考的痛苦过程便是思想之子诞生的过程。然而,就在他的思考逐渐成熟时,他的病情加剧,1989年9月,医院决定手术。此时他真切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已时日无多,离那个大限已不远了。不能就这么离开世界!不能就这么抛弃自己的事业!一种强烈的生的欲望伴随着顽强的意志力在与不幸的命运抗争。父母和妹妹都是术后不久去世的,我不能重蹈覆辙!他毅然决定,不作手术,用所剩不多的时间写作,哪怕能留下几篇残稿也好。他是把这部书作为遗书来写的。他出院了,在1989年国庆前夕回到了自己的家。1990年元旦前的一个晚上,孙万鹏把妻子吴文上叫到跟前,对妻子作了这样的交代:他的时间看来不多了,剩下的时间要全部用在写作上。他要她准备几件东西:一条灯笼裤,写作时穿,以便身体不适时马上可以盘腿做气功;10盒清凉油和2斤干辣椒,用于疲劳时提神;几筒蜡烛,以备停电时不影响写作;一个小闹钟,可为他作叫醒服务;几支耳针,瞌睡时可扎一下。听着丈夫的交代,吴文上强抑住泪水。她与孙万鹏是同班同学,她太了解自己的丈夫,一旦作出决定,他就会不遗余力地坚持下去。孙万鹏心情其实比吴文上更难受。自己不久于人世,两个孩子尚小,妻子将一个人承担起生活的重担。但他最担心的还是,万一自己来不及完成写作任务,谁又能帮助他完成这未竟的事业他的双眸突然在妻子身上凝注:“文上,我死了,你接下去把书写完,好吗”吴文上再也忍不住,一头扎进丈夫的怀中失声痛哭。她知道自己不一定能在写作上帮丈夫的忙,但她可以全力去照顾丈夫,她暗暗决心尽最大可能延长他的生命。1990年元月3日上午,孙万鹏铺开稿纸,写下《表现学》一书的第一行文字:“自从亚当、夏娃偷食‘禁果’,在广袤的世界建立人类的‘宇宙村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同时存在了……”不行,肝部疼痛难忍,他只得一手按住肝部,另一只手继续写下去:“存在与本质关系的斯芬克思谜底,就作为宇宙村落的奠基石,被埋进‘沃土’……”几乎每次写作时他都要擦清凉油提神,如果还不够刺激,就嚼一个干辣椒,直辣得头上冒汗为止。吴文上除了在生活上对他百般体贴照顾外,更在精神上给他以支持。每当他写作疲劳时,她就会给他唱歌,唱越剧,吹口琴。孙万鹏的写作毫无规律,完全视身体状况而定。有时半夜感到身体舒适一点,他马上起来写作。有一次,吴文上半夜醒来看到台灯亮着却不见了人,马上去找,发现他已昏倒在厕所里。还有一次吴文上因公外出,孙万鹏一个人昏倒在厕所里,满头满脸都是血。

15岁的儿子海峰发现后不知所措,情急中直接给住在附近的副省长李德葆打了电话,李副省长马上赶过来,把他送到医院,一直抢救到第二天他才醒过来。孙万鹏的写作已到了完全忘我的地步。一天,吴文上在单位给他打电话,家里始终没人接,吓得她赶紧往家里跑,谁知他沉迷于写作连电话铃声都未听见。一个人连死都置之度外,精神得到极大的升华,奇迹产生了:成熟的思考使他写作不打草稿,落笔成章,那知识之泉顺着他的笔端源源倾泻而出。7月23日凌晨,孙万鹏在稿纸上写下了最后一行文字。思维如雏鸡啄破蛋壳,第一部灰学专著、24万字的《表现学》终于完成了。这天凌晨,吴文上起来时,稿子整齐地放在案头,孙万鹏正甜甜地睡着。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甜地睡过了。看着厚厚一叠稿子,看着丈夫瘦削的脸,泪水又一次漫上了吴文上的眼眶……《表现学》将邓聚龙教授的灰色系统这一概念上升到哲学范畴。他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数学公式,推导出宇宙同构性、宇宙同原性、宇宙同息性三大原理: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推导出唯物辩证法、表现辩证法和存在辩证法系列,发展了逻辑思维的高级形式——辩证思维。在此后的9个月中,孙万鹏又接连完成了《灰色价值学》、《调查学》两本专著。自此,灰学作为一种新科学、新理论和全新的思维方式诞生了。在系统论和控制论中,按国际惯例以颜色显示信息度。信息明确(已知)的为白色,不明确(未知)的为黑色,部分明确与部分不明确的为灰色。孙万鹏的灰学就是以信息不完全的灰色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特定的方法描述信息不完全的系统并进行预测、决策、控制的一种崭新的系统理论。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核心,以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营养,以灰色数学公式为武器,以现实的人类生活为分析对象,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病榻上完成的皇皇巨著1990年10月,一个年过花甲的知识分子走进了孙万鹏的家,他叫冷西宏,山东人民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一个名列“中国百佳编辑”的“伯乐”。“伯乐”连夜翻阅了《表现学》,马上看出这部专著中的精辟内涵,当即决定出版。1991年4月,孙万鹏的第一部灰学专著问世了。它“不啻是一颗文化原子弹”(邓聚龙语),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接着,他的《灰色价值学》、《调查学》也很快出版。邓聚龙惊称他的成就是灰色系统研究“一个崭新的里程碑”。此时,孙万鹏开始从第一阶段的对人类行为表现的研究转入对人类思维方式的研究。1993年,他的研究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发现:综观古今中外人们发现、发明的成千上万条规律、原理和创建的4000多门学科,各种观点数不胜数,但在思维方式上却始终未能摆脱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窠臼。以牛顿经典物理学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思维方式,追求确定性,非此即彼性。但随着放射性元素的发现,核子衰变的不确定性对这种白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一切现代主义的错误是把介入型看成适用一切;一切后现代主义的错误是把非介入型看成适用一切。灰学理论从根基上揭示了以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为核心的经典科学及以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为依藉的现代科学的局限性。1993年,孙万鹏的身体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他的身体里的生命抗体日益强盛,肝部的疼痛缓解了,精神也好起来,后来检查发现,他身上的癌细胞已完全消失了。对此,治疗过他的医生无法作出解释,石家庄气功学校的校长认为,孙万鹏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写作上,心无旁骛,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练功的过程,完全起到了气功的作用。如果这一理由能成立,那是写作救了他,是灰学救了他。从此,他的著述更一发不可收,《选择学》、《改革学》、《灰学新思维》、《表现经济学》、《灰色综防学》,一部部灰学著作在他的病榻上相继诞生。他的《股票灰色预测》,把灰色预测理论引进到股市领域,为股民们带来福音。他的《灰农学》、《灰色综防学》把灰色理论运用到农业综合防治领域,在浙江首次建立无公害大米示范点,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他提出的新农业革命的思想,深得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赞赏,认为《灰农学》、《灰色综防学》为解决世界农业出路指出了方向。人生如流,岁月如流,转眼间10年过去了。

10年中,14部360万字皇皇灰学专著奇峰般耸立在他的病榻上,使他这段灰暗的人生之旅折射出明丽的光辉。1996年,国内10多位专家组成评委会,对孙万鹏的学术成就进行评定,经科普查新中心查询,其表现学、灰色价值学、灰色综防学、表现经济学、灰农学为新学科,国内外均未见文献报道。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些灰学专著为世界首创,他的学术成就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灰思维方式的诞生,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次革命。钱学森称灰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大有前途的理论”。1998年8月,孙万鹏的新著《第三种科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位理论奇人又突破了灰学原有的控制论的背景框架,将它放到人类科学的大背景中去研究、拓展,在经典科学(第一种科学)和现代科学(第二种科学)的基础上,石破天惊地提出“第三种科学”的理论,再次在有关学术界引起巨大震动。10年,对人类历史来说只是个瞬间,对孙万鹏来说,却是生命的无限延长。10年间,他在病榻上演奏的生命交响曲雄阔壮伟,他血脉里流动着中华民族男儿坚贞不屈、勤劳奋发、勇往直前的热血。

      我们上一次介绍了麻黄汤,寒气突袭情况下,人体毛孔紧闭,把寒气也关在了里面,这时候需要麻黄汤来解表发汗,赶走寒邪。我们这一篇要介绍的葛根汤与麻黄汤也有相似之处。

      请看《伤寒论》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就是说,感冒,没有汗,怕风,脖子和背有点不灵活,酸痛,这时候就可以服葛根汤。

      这种感冒,经常是在空调房间里吹了凉风导致的。一般情况下,人在很热的情况下,进入了空调房间,吹了凉风,人的毛孔突然关闭,汗就憋在皮肤里,而且经常空调比较高,这凉风又刚好对着脖子和背吹,所以脖子和背经常会觉得拘紧,酸痛。生病了以后即使再回到室外温热的环境下,仍然出不了汗,因为毛孔已经暂时保护性地关闭了。葛根汤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成人的常规用量是,葛根12-20克,麻黄9-12克,桂枝6-10克,白芍6-10克,炙甘草6-10克,生姜9-15克,大枣4-6枚。用四碗水慢火煮成两碗,早晚饭后半小时每服一碗。

      我们可以看到,葛根汤含有桂枝汤的成分,也含有麻黄汤的成分(除杏仁),此外还有葛根。桂枝汤和麻黄汤我们都介绍过,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汤药应该有调节营卫,解表发汗的功效。那么葛根的作用呢?葛根就是用来解决“项背强几几”的,就是解决脖子和背部拘紧酸痛的,可以透邪外出。所以中药有的时候有一点加减法的意思,麻黄汤针对咳喘加杏仁,葛根汤针对背部拘紧酸痛加了葛根。同时药量也可以根据症状调整,如果背部拘紧酸痛比较厉害,葛根可以增加到30-50克;如果本身体质不是特别强壮,平时皮肤本身不是很紧实,麻黄的用量可以减少到3-6克。

      葛根汤可以治疗寒邪闭于体内导致的各种拘紧疼痛。附录是黄煌老师的医话和一些名家医案。

附录1:黄煌老师医话:我用经方“体质辨证”效如神——葛根汤

    葛根汤这张方啊,是张好方子。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就几味药,但是组合非常严谨。在中国,葛根汤并不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日本,葛根汤是妇孺皆知,相当受大家欢迎。感冒了,大家都知道感冒灵,为什么不用葛根汤呢?对于一些体格很壮实的男人来讲,感冒,鼻子不舒服,葛根汤一吃就见效。

    葛根汤这张方怎么用呢?打个比方,李逵感冒了用什么方?葛根汤呀!这一听大家明白了。用葛根汤的时候一定要抓体质:肌肉坚紧厚实,皮肤黝黑黄暗粗糙,毛发比较多,皮肤比较干燥,不容易出汗,身体强壮,脉搏有力,这种体质,你用葛根汤,感冒发烧,都能用。如果李逵酒后吹风,面神经麻痹怎么办?用葛根汤!他和张顺在水里打了一架以后,受凉了,腰给扭了,脖子扭了,那怎么办?葛根汤!就这么简单。

    这次是李逵的妹妹来看病,她是什么病?闭经。月经40多天、60多天、三个月来一次。对这种女人,你给她养血,你给她吃阿胶,那是越吃越糟糕!这种体质,中医说是寒湿。她所有的毛孔闭起来了,该排的地方不排,汗也没有了,月经也没有了。驱寒就是发汗,驱寒也能通经。我发现葛根汤催月经效果很好,但是得催李逵妹妹的这种,如果细皮嫩肉的林黛玉月经不来了,那可不能用葛根汤!一吃葛根汤,她三天三夜睡不着觉!因为葛根汤是兴奋剂。

    大冢敬节先生,日本著名的汉方家,他可是古方和现代医学能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天才”,我听他的学生平马直树先生讲,老先生晚年看病看累了,喝什么饮料提神呢?葛根汤颗粒!我也试过,有一段时间我也疲劳感冒,这里痒那里痒,话也不太愿意讲,思维迟钝,可是要上课怎么办呢?预先我就喝了些葛根汤,那堂课激情又来了,思维又快了!麻黄让人兴奋。二战期间,日本的军队就让士兵服用麻黄制剂,服了麻黄制剂的人,嗷嗷的叫,就能往上冲。所以,要说“葛根汤人”的特征,那就是精神萎靡,不愿意讲话。

    如果来了个病人表情非常丰富,眼睛波光粼粼,忽闪忽闪,你不要用葛根汤,这种人往往本身就睡眠不好,服药后反而更睡不着。葛根汤是张奇特的方,女人吃了以后,皮肤变得白净,还能瘦身呢!麻黄在美国是减肥用的,但是出了问题,吃死了人,所以美国人闻麻**变啊!但是要因人而异,张仲景说得非常清楚,用麻黄、葛根,不能过汗,脉紧的人才能用,壮实的人才能用。

    葛根汤还专门治头面部的毛病,比如突发性耳聋。一碰到这个病,西医马上让进高压氧仓。我们呢,有内服的“高压氧仓”,那就是葛根汤加川芎!我的经验,葛根量要大,大便秘结者再加大黄。我治了好几例,效果还不错。南京有个副区长,突发性耳聋,脸色黄暗,我就用葛根汤加川芎把他治愈了,现在他逢人就要讲中医好。

    东汉时期,战争最多,那个时候,作为社会的优良资源,有名的医生肯定要被征用的。我估计张仲景当年也一定看了很多军人的病。所以,我读《伤寒论》,经常让思绪回到张仲景的年代,想象这些经方如何治疗那些战争时期以及军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比如,葛根汤是什么时候用的?是勇士跳入河里,受凉感寒,出现项背痛和发热的时候用的;还有,就是将士们喝醉酒,酒后当风,烂醉如泥,第二天头还昏昏,人不舒服的时候用的;如果还恶心呕吐,再加半夏。葛根汤确实是可以治疗酒醉。葛根是解酒的,麻黄是兴奋的,桂枝、芍药、甘草是保肝的,生姜、红枣是健胃的。

附2:葛根汤医案

   一、偏头痛

   刘渡舟医案:

   李某,男,38岁。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伴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经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治当发汗怯邪,通太阳之气,为疏葛根汤:

   麻黄4克,葛根1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  生姜12克,大枣12枚。

   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汗,避风寒。

   3剂药后,脊背有热感,继而身有小汗出,头痛、项急随之而减。原方再服,至15剂,头痛、项急诸症皆愈。 

   二、口眼歪斜

   毕明义医案:

   于某某,男,82岁,1983年3月25日诊。时值隆冬大寒,患者早晨醒后,右上眼险及右口唇不自主的时时抽动。回家就早餐时,家人发现其右侧口角偏向左侧,有上限险下垂,与之问答,口齿不清,三日后来我处诊治。刻诊:右侧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消失,右侧口角歪向左下方,右侧鼻孔缩小,同时右侧鼻翼变小,鼻准偏向左侧。苔薄白,脉浮紧。脉证合参,属中风口眼歪斜。治当解肌疏风散寒。疏葛根扬。

   葛根、麻黄、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去核)各10克。

   以水1000m1,煎至400m1,温服200mI,日服二次。嘱服药后用温热绵物敷右侧整个面部,以使局部汗出。1剂后,头痛项强鼻塞即除,言语较前清楚,口歪减其半。又继服1剂,痊愈。 

   三、痉病

   方承康医案:

   章某某,男性,74岁,本市服装四厂退休技师,1985年11月9日初诊。患者于同年7月底行“前列腺摘除术”后外感发热,经用中西药后寒热退,同时出现双下肢萎软酸痛,行走须人搀扶,双侧颈项牵强疼痛,在外院用中西药两月余,下肢症渐好转,颈项诸症却有增无减。症见,身体瘦薄,头项左倾,两侧颈项和后枕部僵硬麻木,牵强疼痛,转侧时疼痛益剧,头似不在脖子上,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观前医处方多为羌防一类祛风湿止痛或夹通络养血之品,然患者颈项诸症实届仲圣所谓“强几几”也,其太阳经证已跃然眼前,遂处以《伤寒论》葛根汤原方:

   葛根40克,生麻黄10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30克,生甘草10克,生姜3克,大枣12枚。2剂。嘱药后稍加被翟以取小汗。

   二诊:患者头颈已复端正,精神振奋,谓当日药后略有汗出,颈项部隐感热辣,诸症明显减轻,颈项大松,如失重负。次日药后并无汗出,颈项症豁然若失,转侧裕如,稍感头晕,病既愈,未再处方。一月后门诊遇之,谓一切良好。

   四、口噤(咀嚼肌痉挛症)

   杨德明医案:

   刘某某,女,45岁,1986年lo月6日就诊。口噤不语20余天,某医院诊为咀嚼肌痉挛症,用西药治疗5天,症情依旧,即来我院就诊。诊见:右颞颌关节僵硬,疼痛,不能咬嚼食物,张口约o.5厘米,舌淡,苔薄白,脉紧。处方:

   葛根、白芍各60克,甘草30克,桂枝12克,麻黄4克,生姜、大枣各l0克,水煎温服。同时用药渣热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大约30分钟)。

5剂后,口噤不语减轻,额颌关节僵硬、疼痛明显缓解,张口约ll 7厘米。守方续服4剂,即张口自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末发。

   五、眩晕

   李玉海医案:

   阎某,女,38岁,1985年11月2日初诊,患者患眩晕年余,多方求治少效,症见头晕目眩,不能抬头,呕恶厌食,恶风畏寒,头项强痛,背部酸楚,舌淡苔白,脉弦紧,此次卧床已达10余天。治拟疏通经气,升举清阳,方用葛根汤。处方:

   葛根30克,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生姜5克,大枣12枚,甘草6克。

   迭进4帖,病苦若失,随访至今,眩晕末再复发。

   六、胃脘痛(慢性胃炎)

   刘景棋医案:

   杜某某,男,69岁,1982年9月29日初诊。胃痛已30多年,近七、八年加剧,经常隐隐作痛,项背强,上肢有时发麻,全身发紧,易感冒。曾善饮酒,但近七八年来已戒除。三年前曾作X线钡餐透视,诊断为慢性胃炎。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胃痛。辨证;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治则:表里双解。

   葛根15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枚,6剂,水煎服。

   服药后诸症状消失,春节期间曾多次饮酒,也末出现胃痛。 

   七、气喘

   叶桂亭医案:

   一商妇,一至秋间,则常大苦喘息,动作不自由,有如废人,求治于余。往诊之,支臂于炉架而坐,已数十日不动,亦不能睡。若将此坐形稍倚侧之,则立即喘悸。食仅碗许。问其发时,自脊至颈如板状,回顾亦痛。以一医之劝,用八味丸数百两,喘少减云,与葛根汤5帖许,得以起步,再服痊愈。 

   八、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卢自昌医案:

   莫某,34岁,l986年8日21日入院。患坐骨神经痛已三年余,多次住院治疗,顽固不愈。刻见表情痛苦,执杖行走,步履艰难。诉右腰臀部疼痛,向下放射至右踩部,向前弯腰和行走时疼痛加剧,伴有麻木重困感。检查见患者不能做弯腰活动,抬腿、拾物试验阳性,局部未见红肿,右臀部环跳和承山穴有明显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诊为坐骨神经痛,此风寒湿邪侵袭膀胱经脉所致,用葛根汤加昧:

   葛根15克,白芍l 8克,麻黄10克,桂枝12克,生姜5克,大枣12克,甘草12克,丹参12克,附子10克,牛膝12克。

   服6剂,弃杖行走。守方稍作加减,服18剂痊愈出院。3年随访未见复发。

   九、失音

   李笔恰医案:

   芮某某,女,45岁,1987年4月23日初诊。患者1月前受寒后,发热咳嗽,喉痛咽操,经治疗后热退而咳嗽未止。继服肃肺化痰,止咳宁嗽之药后.突然咳嗽止,但声哑,发音不扬,口渴不欲饮。他医再投养阴清热利咽之剂,后至完全失音。就诊时只能用文字诉述病情。自感畏寒,吞咽微觉喉问气阻,纳差便德。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此乃感冒失洽,过用寒凉,气机失宣。当予调和营卫,宣肺透邪。用葛根场加味:麻黄、桂枝、炙甘草各3克,芍药10克,葛根15克,京蝉衣5克,大枣(擎)4枚,生姜3片。

   嘱服药后喝小碗热稀粥。1剂后,身体微微汗出;服毕3剂,音哑好转。自觉咽部气爽。再进35剂,诸症消失,声音恢复正常。嘱用胖大海30克,分数次炖服代茶饮,忌高声说话。

   十、小儿腹泻

   石宜明医案:

   刘某,男,4岁,1984年3月5日诊。患儿前日汗后受凉,昨日起发生肠鸣腹泻,大便清稀带风泡沫,日数次,伴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证属外感风寒腹泻,拟解表散寒为治。用葛根汤原方:

   葛根12克,麻黄5克,桂枝6克,白芍l0克,大枣3个,生姜2片,炙甘草3克。

   药进1剂腹泻减,表证除,再剂则泻止而痊。

   十一、小儿遗尿

   林家坤医案:

   李某,男,8岁,l 984年1月7日诊。每在睡中遗尿三年余,一夜尿床一至二次,醒后方觉。曾服健脾益肾、固涩缩尿之品及针灸治疗,效果欠佳。患儿饮食尚可,发育正常,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缓。处方:

   葛根10克,麻黄4克,桂枝、炙甘草、白芍各6克,生姜2克,大枣7枚。

   连服9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再发生遗尿。 

   十二、座疮

   胡学曾医案:

   冯某某,男,21岁,1983年6月25日初诊。患者于二年前面部患座疮,时多时少,多则由两颊波及耳后及颈部,痒痛难忍,抓破则有脓液汲出,数日或十几日不能愈合,且常有黄水渗出。曾在某医院用散风清热、解毒凉血、泻热利湿、清泻阳明郁热等法医治,服药近百剂均未获效,故来我院求治。诊见思者面部座疮以两颊部为多,有已破溃者结痂,有新生者红肿,痒痛难忍,夜卧不宁,甚则难于入睡,口苦,心悸,得厚味座疮即生,大便干燥,舌红苔白而糙,脉来滑数。综观脉证,处葛根汤加味:

   葛根24克,麻黄4克,桂枝8克,杭芍8克,生姜3片,大枣五枚,生石膏30克,丹参30克,通草2克。

   前方服用4剂,座疮已有部分愈合,无新生者。舌红苔白,脉滑数,继以前方服用30余剂,面颊仅留有愈合之痕,其余无不适而告痊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5147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