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

上海大学有哪些教授的课是必须要去蹭的?,第1张

我是一名在上海大学生活学习满四年的本科生,现已毕业,怀念“热销”的通识课,分享如下:

李梁 创新中国系列课程

学校中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老师生动的讲课方式以至于他的课一座难求,为90后大学生量身定做 “中国课”,李梁老师课上分享用心制作的ppt课件,让我们更好地读懂中国感受时代增进了政治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

庄恩平

庄老师的《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也很有必要去蹭一蹭,老师博学多识,幽默风趣,富有经验和激情,面对各国的文化差异,课上通过老师组织有趣的表演来了解各种应对法则,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徐倩 中国经典音乐

一周一次的音乐课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是一种享受,课上涉及到的歌曲和乐音虽然不是平时听到的流行音乐,但是美妙的音乐足以带走一周的疲惫,老师每周不光在课上讲到中国音乐的成长史,还会结合影视作品,同学学唱等方式,使我们在中国经典音乐中感受中国文化

感谢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世界由两个阵营组成,一个是艺术家的,一个是非艺术家的。艺术家爱和平,爱劳动。他们总能发现美。我很高兴,亲爱的陆,您和我同在一个阵营……”

——俄罗斯美工人民艺术家卡尔达绍夫

曾经是影视美工的陆建新老师,退休十多年了,无论生活在国内还是寄居国外,艺术创作热情居高不下。

他热爱大自然,时常用自己喜爱的艺术兴致勃勃的和大自然互动。有时,他会将手机里的风景照片设计成电子贺卡和表情包;有时,也喜欢拿泡沫做成“鸟巢”等软雕塑立体构成装饰;原生态的森林是他最好的去处,他用签字笔描绘的森林景观生动和细腻,尤其痴迷对精彩细节的描绘,似乎越细致越迷恋,甚至于沉醉。

总之,陆老师对大自然的喜爱“致广大而尽精微”,并津津有味地探索与尝试专属自己的风格。

近来,我被陆老师的“石艺微塑景观”吸引,“度娘”上一无所获后打电话请教,才知道那看起来有着天然之趣的微型景观竟然只是普通的小石块创作而成,这让我大为惊讶。

众所周知,国人对山石是很有情感的,爱石、玩石、赏石、藏石者越来越多。陆老师也是赏石爱好者,结交了几个藏石的朋友,每次在藏石家朋友收藏的宝物中流连观赏,意犹未尽时,总感觉缺了些什么。原来,他想寻找一些特别精致的,迷你的,酷似自然山川的石料。当绝大部分人沉醉在琳琅满目,仪态万千的各类奇石时,他却在假山制作场地的畸角旮旯边徘徊,那些被敲下来的碎石料中“寻宝”。再以后,干脆拖着小拖车到花鸟市场,购买一些论斤称的小石料,回到家里在楼下在一块废弃的水泥板上,用锤子将这些石料砸碎,然后搁在大塑料盆里摊开“淘宝”,边淘边对石料开动脑筋“量才录用”。

他说十多年前刚退休时,跟随一位摄影爱好者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在青藏高原采风时,深深被气象万千的俊俏山川所打动,现在,他终于有机会用特殊的工艺在方寸之间,随心所欲对深深刻印在心里的风光美景神奇再造重现,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啊!

为了塑造完美的自然景观,他绞尽脑汁使用各种工艺手段和材料,黏贴、组合、塑造添加必要的土坡植被等。不可忽略的着色工序和最后在模拟阳光的小射灯的照射下,一座座俊俏凛历、刀劈斧凿、峰峦叠嶂在郁郁葱葱的植被簇拥下美不胜收!我喜欢它给人的想象力和空间肌理感,当我点赞时,陆老师却谦逊的说:“我的加工雕琢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精灵般的小石头本身,那微妙的纹路肌理形态,正是它们本身的美丽基因成全了我的作品的完美”

我想,无论“捧在手心里”,置于茶书房,陈设于几案,点缀于字画下,含蓄悠远,似是“花不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不满足于做出传统意义上的“假山”,而是能缩小到极致的“真山”!一字之别,却是用热爱和劳动,走向心中梦想!

我喜欢它给人的想象力和空间肌理感,当我点赞时,陆老师却谦逊的说:“我的加工雕琢是次要的,主要是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精灵般的小石头本身,那微妙的纹路肌理形态,正是它们本身的美丽基因成全了我的作品的完美”。

无论谁成全谁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互之间能同频互动,即很美好。他懂它的美,它亦不必担心不被看见和发现。当陆老师通过精选、拼接、摆放组合等方法,将碎石石塑成奇景,没有一定艺术修养和工艺制作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的。这突破传统的创作,不只是审美的高度,还有作为艺术家的知识底蕴与宽度。

我很感谢陆老师的创作分享,当山景呈现于眼前,想去形容这种美的视觉体验时,陆老师却极为认真的说:“ 不必在意它像什么,我们欣赏山水,若选取参照物,只用一种象形的方式去固化对它的认知,会失去其本身的自然与灵动。 桂林山水中的象鼻山,说它只像大象的鼻子,明显是对它的不公平,也是一种自我设限。”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出的美丽大山,有看不见的、流动着、变化着的美。有时候,是我们缩短对美好东西的观看视角。孩子的创造力大多很好,是因为保有美好想象,成人有时在后天不断的习得中强化自我认知,忘了激活新的感知力。

世界有大美,我们只有看到大美,才知道原来的认知有多么“渺小”。 一个优秀的、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永远不会只看到一种形态,他总在不断的寻找新的灵感。

石,是大自然的精华,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它会因地、因时、因人而变化。

有人说,陆老师的石艺是捧在手心里的风景。

当大多数人将祖国崇山峻岭用镜头“剪影”某个场景的平远静美时,他却用立体思维,看到山的全貌,让它们在自己的手上活灵活现。这种观看方式,让我们能停留下来看到山的肌理和纹路;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感受山的雄伟和坚韧,甚至时光倒退,唤起对大山的记忆,由远及近。至于它是不是奇石,重要吗?

大千世界,石种繁多,遍及世界每一个角落里,我们很难寻遍,但我们所见当刻画在心里,呈现在眼前时,是对于自然之美的新的认识和体验。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雕虫小技,不为众玩石家所挂齿。但艺术所承载的不只是技艺,还有不断生发的灵感,有情之所至。当每一件塑石,在手上一点点架构,精致细腻的打磨;当手中的力量与温度融入自己对自然、生活的追求与热爱;当创作过程之中,感受每一阶段的喜悦,艺术家们是永远不会满足于自己当下知见。

正如陆老师所说:我会一直反反复复回看自己的习作,等我感到不好看了,视觉疲劳了,会丢弃重来,决不随意送人。也许这是我不厌其烦坚持下去的动力和乐趣!突破中感受新的惊喜!”

所以,他一直乐在其中。在观赏奇妙的形中得到惬意;在创造中得到一种现实生活的满足;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种养心、修心、炼心的方法和自我提升的途径。

我为陆老师在创作中为自己开辟的新天地,找到更多的意趣和美情感到由衷的赞叹与开心。在他这里,无论创作什么,看事务的眼光,总有些不一样。

只是 ,一个人心中装了什么,才能呈现什么。 心中若有山河,何处不是自然风光。纵是无法千里跋涉,也总会有心的寄托与抒发,在手心源远流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8282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8
下一篇2023-09-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