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从下水道哪里出来一种虫子,是软体的,白色的腹部,黑色的背部,用盐或高温可以融化,请问这种虫子是

家里从下水道哪里出来一种虫子,是软体的,白色的腹部,黑色的背部,用盐或高温可以融化,请问这种虫子是,第1张

蛞蝓又名蜒蚰,俗称鼻涕虫,其种类很多,分布很广。我国有数十种,多分布于长江流域,日常生活中最多见的为黄蛞蝓

  黄蛞蝓形似蜗牛而无外壳,体色黄褐色,有零散的浅**斑点,体背前l/3处有一

  椭圆形多皱褶的外套膜,外套 膜内壁布满血管,头上有二对 触角,眼长在大触角的顶端,口腔腹面有一角质齿舌,适于刮取和磨碎食物,它通过外套膜进行呼吸,它的肌肉组织中有非常丰富的腺体,分泌一种淡**胶状液体,可防止体表干燥、机械磨擦、化学刺激及作为其他方面的防御工具。

  黄蛞蝓畏光怕热,昼隐夜出,白昼多隐藏在阴暗、潮湿、多腐植质的住宅、地下室、厨房、庭院、菜园、石块和落叶下、土和石缝隙等处,黄昏后开始活动、觅食和繁殖,夏季午夜活动最盛。它食性杂,尤喜幼嫩多汁的植物及地衣菌类.危害蔬菜瓜果和花生、棉花的枝叶等。小小的蛞蝓,历史上也有数万倾农田被侵害的事例,它是一种农业害虫,也是家畜、家禽和某些野生动物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它进入人生活区,啃食饭菜、书报,污染器皿用具,所到之处,地面、墙壁、物品,到处留下一种淡**的粘液,粘液干燥后呈现丝丝发亮的痕迹,令人作呕。

  黄蛞蝓的防制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首先从环境防制着手,使环境变干燥,经常检修住宅、水管、下水道、阴沟、排除积水,搞好环境卫生,清除杂物,清除碎砖乱石及杂草,以减少黄蛞蝓的孳生地。

  黄蛞蝓的防治可用其喜食的瓜果施于其出没处集中诱捕,但必须傍晚后(最好近午夜时分)进行。防治药物过去用5%煤酚皂溶液、熟石灰、生石灰喷洒或布散于蜒蚰体及其出没场所,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煤酚皂溶液特效短,石灰也需3~4日换一次。民间采用食盐防制,效果也很好,但食盐用量大,蜒蚰死后化成一堆**粘稠的液体,既让人看了不舒

  服又不易清除。国外采用蜗牛敌(Meba即多聚乙醛)和丁蜗锡(TBT0即氧化双三丁基锡)等药物拌米糠、玉米粉傍晚施于蛞蝓出没处,但该两药物毒性高又不经济。上述杀灭蜒蚰方法种种,都能达到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它们不是不安全和不经济就是使用不方便,都不甚理想。现经研究发现,医用的磺胺结晶粉(氨基苯磺酰胺)和速灭威;灭蜒蚰有很好的效果,且方法简单,可将其拌入蜒蚰爱吃的食物(如米饭、瓜果等)傍晚置于其活动场所,次日,在投药区周围就能见到很多干缩死亡的蜒蚰,不影响清除。只要不是大雨冲淋,该药持效可达二周以上。市场上与曾有以其制成的蜒蚰药产品,这是个高效、安全、无毒、经济和使用方便的防治方法。此法也适用于蜒蚰。

这个是皱足蛞蝓,是蛞蝓的一种蛞蝓无毒,就是身上有粘液,有点恶心。楼下说吸血的是蚂蝗,也叫水蛭,没有触角的

[kuò yú] 蛞蝓(一种软体动物)

蛞蝓 为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动物的统称。中国南方某些地区称蜒蚰(不是蚰蜒),俗称鼻涕虫,是一种软体动物,与部分蜗牛组成有肺目。雌雄同体,外表看起来像没壳的蜗牛,体表湿润有黏液,民间流传在其身上撒盐使其脱水而死的捕杀方法的确有用。

蛞蝓~

Ⅰ生物

[编辑本段]

学名 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又称水蜒蚰。俗称 鼻涕虫或黏黏虫。

1〉蛞蝓寄主

[编辑本段]

草莓、甘蓝、花椰菜、白菜、瓢儿白、菠菜、莴苣、牛皮菜、茄子、番茄、豆瓣菜、青花菜、紫甘蓝、百合、豆类等农作物及杂草。

2〉为害特点

[编辑本段]

取食草萄叶片成孔洞,或副食草萄果实,影响商品价值。是一种食性复杂和食量较大的有害动物。

3〉形态特征

[编辑本段]

成虫体伸直时体长30—60mm,体宽4—6mm;内壳长4mm,宽2.3mm。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约1mm,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mm,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崎钝。粘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mm处为生殖孔。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mm。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2.5mm,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4〉生活习性

[编辑本段]

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完成一个世代约250天,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有隐蔽的土缝中,每隔1—2天产一次,约1一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野蛞蝓怕光,强光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5〉药用价值

[编辑本段]

另外,蛞蝓还具有药用价值:

释名 陵蠡、土蜗、托胎虫、鼻涕虫、蜒蚰螺。

气味 咸、寒、无毒。

主治

1、蜈蚣咬伤。用蛞蝓生捣敷涂。

2、痔热肿痛。用大蛞蝓一个捣中泥,加龙脑三分、胭脂坯子半钱,敷患处。敷药前。以石薜煮水熏洗更好。

3、脚胫烂疮。用蛞蝓十个,瓦上焙干,研为末,调油敷患处,立效。

蛞蝓

(《本经》)

异名陵蠡(《本经》),土蜗、附蜗(《别录》),蜒蚰(《救急方》),托胎虫(《铁围山丛谈》),蛞蜗(《品汇精要》),鼻涕虫(《纲目》)。

来源为蛞蝓科动物蛞蝓的全体。

动物形态蛞蝓

雌雄同体。体长圆形,长约45厘米,背面淡褐色或黑色,腹面白色。头部前端有触角2对,后方的一对较长,其顶端各有眼1个。触角能自由伸缩,如遇刺激,则立即缩入;其右侧附近有生殖孔的开口。头端腹侧有口。体前方的右侧,有一呼吸孔。跖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匍行经过处,常留有白色粘液的痕迹。感觉灵敏,触之立即蜷缩。

栖于阴湿处,多见于潮湿的墙脚及树枝间,匍行时,常舐食植物茎叶的表皮。

采集夏季捕捉

性味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 "无毒。"

归经《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用主治清热祛风,消肿解毒,破痰通经。治中风歪僻,筋脉拘挛,惊痫,喘息,喉痹,咽肿,痈肿,丹毒,经闭,症瘕,蜈蚣咬伤。

①《本经》:"主贼风歪僻,轶筋及脱肛,惊痫挛缩。"

②《本草衍义》:"治蜈蚣、蝎毒。"

③《纲目》:"治肿毒焮热,热疮肿痛。"

④《本草汇言》:"善治一切风热火燥为眚,一切风热火痰为病。"

⑤《本草崇原》:"主定惊清热,解毒输(舒)筋。治咽喉肿痛,风热喉痹,纳入喉中,令吞下。"

⑥《得配本草》:"消痰核。"

⑦《泉州本草》:"通经破瘀,解毒消肿,利小便。主治月经闭止,症瘕腹痛,损伤瘀血作痛,痈肿丹毒。"

⑧《吉林中草药》:"疏风,镇惊,固脱。治热疮肿痛,支气管炎,脱肛。"

用法与用量内服:焙干研末或研烂作丸。外用:研末或捣敷。

宜忌①《本草经疏》:"非真有风热者不宜用,小儿薄弱多泄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畏盐。"

选方①治阳火躁扰,阴血亏竭,贼风乘虚入中经络,至成口歪身僻,四肢挛缩者:用五加皮六两,当归身四两。共酒炒,研细末,蜓蚰百枚,研烂为丸。(《方脉正宗》)

②治一切痰火风喉症:青脆梅子百枚,活蜒蚰一、二百条,同放瓦罐中。每日将梅取出,晒后仍入罐中,明日再晒,以收干汁为度,再用微火烘干,用则以一个噙化,或炙脆研末,加入诸药内。(《种福堂公选良方》)

③治喘息:蛞蝓一百条。洗净,加贝母适量,同捣如泥,为丸,每次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④治闭经瘀血作痛:蛞蝓(醋炙)为末,泡酒服,每次一钱。(《泉州本草》)

⑤治痔热肿瘤者:蛞蝓、京墨研涂妙。(《妇人良方》)

⑥治丹毒痈肿:活蛞蝓数只。醋浸捣烂,入冰片少许敷患处。(《泉州本草》)

⑦治脚胫烂疮,臭秽不可近:蜒蚰十条。瓦焙研末,油调敷之。(《救急方》)

名家论述《本草经疏》:"蛞蝓,味咸,气寒、无毒。《经》曰:清静则肉腠闭拒,虽大风苛毒,弗能害也。如阴血亏竭,阳气躁扰,则腠理不密,贼风乘虚而入。风主摇动,中于经络,故歪僻、挛缩、轶筋、筋急所自来矣。又风为阳邪,筋脉得之皆燥急,咸寒能益阴润燥软坚,则筋脉舒缓,经络通达而诸证除矣。惊痫者风热也,脱肛者大肠热也,腕跌者血脉伤必发热也,咸寒总除诸热,所以主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8318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8
下一篇2023-09-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