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购买好的生猪品种
商品猪生产主要是杜洛克、长白和大白猪三元杂交品种,这些优质品种的生猪160天左右出栏很正常,国外更好品种的猪出栏周期更短。而利用地方品种进行杂交的猪育肥时间相对较长,平均养殖周期为180—200天。
2、保证饲料营养安全
生猪出栏前的不同育肥阶段,饲料的投喂量不同,总投喂量在300公斤左右。如果不喂饲料只喂杂粮、猪草等传统猪食,猪的生长周期至少增加一个月。现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应用大大提高了饲料转化率,降低了生猪生产中的饲养成本,为养猪业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据测算,随着现代饲料科学技术的应用,我国配合饲料转化率明显提高,对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超过40%。猪配合饲料转化率由4∶1提高到3∶1。过去养一头猪需要一年的时间,现在6个月就可出栏,这与营养均衡的饲料和养殖技术进步是分不开的。
3、改善养殖环境
王立贤表示,以规模化生猪养殖为特征的现代养猪业目前正在快速发展,养殖理念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实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逐步解决了重大疫病和抗生素残留等问题,猪的生长周期逐渐缩短,每头猪重量一般在200斤左右。
4、生猪生长会有疫病发生风险,看病吃药是常理
用药时要注意:
一是要使用国家批准的、质量符合要求的兽药,不得使用禁用兽药或化合物;
二是不得使用人用药,也不得在饲料或饮水中使用激素类药物;
三是凭执业兽医处方使用兽用处方药;
四是严格按照兽药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动物品种、适应症、用法用量等内容使用兽药,严格执行停药期规定;
五是养殖场/户要建立规范的用药记录。
扩展资料:
饲料添加剂作用:
饲料添加剂在饲料中用量很少但作用显著,包括营养性添加剂、一般添加剂和药物添加剂三大类。传统的单一饲料只能解决生猪的“吃饱”问题,而营养性添加剂主要是饲料级的氨基酸、维生素,是为了解决生猪“吃好”的问题。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药物添加剂,可以有效防控生猪的常见性、多发性疾病,通过在饲养阶段执行停药期,能够将猪肉中的药残量控制在对人体无害的范围内。在饲料中加入抗氧化等一般添加剂,大多与食品行业的添加物质通用,属于食品级,无论对于生猪生长还是对于猪肉品质,都没有危害。
人民健康网-专家解释猪肉质量安全:科学养 放心吃
不可以。
尿素有相应的限制性规定,不得随意使用。尿素,是一种高氮化肥,可以被牛、羊等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所分泌的脲酶分解,被合成蛋白质从而被吸收消化,而猪没有瘤胃,尿素中的氮不能被吸收利用,用量过大甚至会造成生猪中毒死亡。
饲料添加剂是饲料中用量少但作用很大的饲料成分,没有饲料添加剂,就无法配制出既满足动物需求又营养平衡的饲料。
添加剂可分为营养性添加剂、一般性添加剂和药物添加剂三类,在饲料中比重一般不会超过4%,比例高了,饲养成本提高,对养殖户来说并不划算。
传统的单一饲料只能解决生猪的“吃饱”问题,而营养性添加剂主要是解决生猪“吃好”的问题。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药物添加剂。
可以有效防控生猪的常见性、多发性疾病,国家制定有严格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并依照《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我国明令禁止在饲料中添加苯巴比妥等镇静催眠、抗惊厥类药物。通过添加安眠药让猪多睡少动、快速长肥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圈养的生猪本身活动量就很少,没必要使用镇静剂。
扩展资料中国农科院畜牧所研究员王立贤表示,生猪正常的养殖周期一般为150—180天。生猪生长快、育肥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三好”:猪好、料好、圈好,即生猪品种好、饲料营养安全、养殖环境改善。
我国商品猪生产主要是杜洛克、长白和大白猪三元杂交品种,这些优质品种的生猪160天左右出栏很正常,国外更好品种的猪出栏周期更短。而利用地方品种进行杂交的猪育肥时间相对较长,平均生产周期约为180—200天。
生猪出栏前的不同育肥阶段,饲料的投喂量不同,总投喂量在300公斤左右。如果不喂饲料只喂杂粮、猪草等传统猪食,猪的生长周期至少增加一个月。现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应用大大提高了饲料转化率,降低了生猪生产中的饲养成本。
为养猪业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据测算,随着现代饲料科学技术的应用,我国配合饲料转化率明显提高,对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已超过40%。猪配合饲料转化率由4∶1提高到3∶1。
过去养一头猪需要一年的时间,现在6个月就可出栏,这与营养均衡的饲料和养殖技术进步是分不开的。目前,以规模化生猪养殖为特征的现代养猪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养殖理念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通过改善养殖环境,实施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逐步解决了重大疫病和抗生素残留等问题,猪的生长周期逐渐缩短,每头猪重量一般在100公斤左右。
人民网-猪肉安全知多少?
人民网-现在猪怎么长到6个月就出栏?农业部:可放心食用
要是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倒推营业额,方法如下:
1,首先得看是增值税还是营业税;
如果是增值税的话,由于增值税是价外税,也就是用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作为计算增值税的计税依据,就应该先计算出不含税销售额,先价税分离,有两种途径算出价款:
应纳增值税额=不含税销售额相应税率
不含税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相应税率)
2,如果是营业税的话
营业税是个价内税,这里要区别于增值税;
应纳营业税额=营业额相应税率
那么营业额=应纳税额/相应税率
3,关于相应税率有:
营业税按照行业、类别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比例税率:
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税率为3%。
服务业、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税率为5%。
金融保险业税率为5%。
娱乐业执行5%~20%的幅度税率,具体适用的税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税法规定的幅度内决定。
增值税税率有:
(1)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货物,除以下第二项、第三项规定外,税率为17%。
(2)纳税人销售或者进口下列货物,税率为13%:粮食、食用植物油、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用煤炭制品、图书、报纸、杂志、饲料、化肥、农药、农机、农膜、农业产品、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物。
(3)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但是,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
(4)纳税人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税率为17%。纳税人兼营不同税率的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率货物或者应税劳务的销售额。未分别核算销售额的,从高适用税率。
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与前景
作者: 转贴自: 点击数:135
我国的饲料工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随着动物营养学、饲料科学和饲料工业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饲料工业得到不断深入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回顾30年来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历史,就饲料工业发展的意义、现状、存在问题作简单的阐述,并展望饲料工业的发展趋势。
1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随着粮油加工业的发展,一些国营畜牧场参照国外颁布的动物营养需要,生产加工所需的混合饲料。但我国的饲料工业真正起步与70年代。70年代初,我国外贸部门投资引进设备,先后在安徽蚌埠米厂、上海虹桥和桃浦等地兴建了3个颗粒饲料生产车间,加工生产槐树叶粉颗粒饲料。1974年虹桥饲料车间生产的“大象牌”颗粒饲料曾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1976年,北京市自行设计、建设了我国第一座年产2万吨的南苑配合饲料厂。自70年代末始,我国在从匈牙利、美国、日本、瑞士等国引进粉状、颗粒状饲料加工成套设备的同时,开始积极的研制工作,并展开了一系列的饲料科学研究,建立了专门的研究院所。198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1984-200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试行草案)》,标志着我国饲料工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序列,促进了饲料工业的大发展。1989年国务院在《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中,把饲料工业列为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我国饲料工业起步很晚,比经济发达国家晚了70多年。但是发展很快,在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后,如今已初步建成了包括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设备制造业、配合饲料工业及饲料科研、教育、培训、监督、检测、信息等在内的完整的饲料工业体系,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
全国1979年底前建成并投产的年单班产量在2000吨以上的饲料厂仅40余座,年产配(混)合饲料39万吨。1986年,我国的饲料加工企业达14000多个,其中年产能力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60个,全年生产配(混)合饲料1800万吨。1991年,全国拥有时产1吨以上的饲料加工厂9154个,其中时产5吨以上的有685个,全年饲料产品总产量已达3590万吨。而到1998年,我国拥有时产1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1.24万家,其中时产5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1792家,全国饲料加工产品的总产量达到6500万吨。
2 饲料工业发展的意义
2.1 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养殖业中饲料成本约占总生产成本的70%。饲料工业的发展及科学配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应用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大幅度地降低了动物生产中的饲养成本,为养殖业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畜牧业在饲料工业的强大支持下得到迅猛发展,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稳步上升。1999年我国肉类产量达到5949万吨,稳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肉类为47.3千克,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8.5%。这一切说明了饲料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畜牧业特别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2.2 有效地节约了粮食
畜禽饲喂配合饲料比饲喂单一饲料可节粮25%左右。以1999年一年为例,全国生产配合饲料6000万吨,由此大约可节粮1500万吨。畜牧业的发展使得人均动物蛋白量增加,间接地节约了粮食。1998年和1957年相比,人均肉类、家禽、蛋类消费分别增长了1到5倍。饲料工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各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减轻了环境污染。
2.3 带动了广大农民勤劳致富
由于使用配合饲料,结合畜禽良种的推广,养殖业的生产过程加快,生产周期缩短,畜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从而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大批的农村养殖户因此而成为富裕户。1999年,畜牧业总产值达7729亿元,畜牧业现金收入占农业现金收入的一半,对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30%以上。
2.4 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饲料工业的发展不仅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还带动化工、医药、机械制造、轻工、地矿和商业等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1999年,我国饲料工业的产值1855亿元,在全国统计的38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16位。饲料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3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现状
3.1 产量持续增长
据初步统计,2000年我国饲料产品总量达到7400万吨。全年饲料产品平均增幅为7.7%,高于肉类5.1%的增幅。其中,配合饲料产量为5900吨,增长6.2%,浓缩饲料1200万吨,增长9.4%,添加剂预混料300万吨,增长34.5%。
3.2 产品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饲料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附加值的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饲料产品比例大幅度提高。2000年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饲料占饲料产品的比重分别达到4.1%和16.2%,分别比1995年提高2.9和9.6个百分点。配合饲料的产品结构中,猪饲料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42%下降到2000年的40%以下,水产饲料由6.6%上升到10%以上,家禽饲料保持大体平衡。在猪饲料中,乳猪料、仔猪料等产品近年来发展很快,填补了原来的空白。此外,适应特种动物养殖的需要,特种动物饲料以及宠物饲料的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饲料产品结构的变化一方面适应了养殖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养殖业的结构优化。
3.3 饲料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饲料产品的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饲料工业产品的国家及行业标准由1997年底的162个增加到目前的207个,其中国家标准70个,行业标准137个。饲料质量监督体系也进一步完善,饲料质检中心在原来281个(其中部级3个)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部级中心,专业人员达600余人。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了饲料产品质量普遍提高。据2000年国家饲料监测中心监督抽查结果,我国配合饲料合格率基本稳定在90%以上,添加剂预混料的产品合格率也在80%以上。
3.4 企业规模和组织结构集团化、一体化以及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饲料工业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产销量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全国排名前20名饲料加工企业的饲料产品产量已占全国饲料生产总量的30%以上。为发挥规模效益和综合优势,集中使用人、财、物,提高竞争能力,一些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租赁、承包、改建、扩建等措施,滚动发展,低成本扩张,形成集团化企业,如四川希望集团、上海大江集团、大北农集团等。与此同时,饲料业和养殖业及相关产业之间互相联合、渗透,一体化经营趋势进一步增强。一些饲料企业实行以饲料工业为龙头,原料生产、饲料加工、畜禽饲养、食品加工及产品销售一条龙的一体化趋势。饲料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更加明显,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大量涌现,成为饲料企业的重要力量。许多国有企业已逐步完成改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变成多元投资主体,如股份有限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制等。
3.5 饲料行业的竞争加剧,促使饲料企业采用多种手段增强竞争力
近年来,由于养殖业发展速度减慢,使饲料市场的容量趋于饱和,产品出现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再加上自配料的冲击,饲料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饲料企业的利润日趋微薄。2000年饲料产品价格总体下降幅度较大,平均下降10%左右。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求得微利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许多饲料企业通过不断加强管理、降低经营成本、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售后服务、重视品牌建设等措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6 饲料的安全性日益被重视
饲料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动物食品的安全,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目前,国际上对饲料的安全性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欧洲发生疯牛病和“二恶英”事件以来,许多国家更加强化了在饲料安全问题上的监管。我国也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健康安全的意识增强,对饲料的安全性日益关注,政府顺应消费者和国际大趋势的要求,加强了饲料产品安全性的立法和检测。1999年5月,我国政府颁布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00年下半年,国家有关饲料质检部门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展开了对猪饲料添加剂中违禁药品的检查,查处了43家饲料产品中含违禁药品的企业。
3.7 饲料机械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
近年来饲料机械制造业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步伐,新产品层出不穷,改变了过去某些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一些饲料机械骨干企业已经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先进水平,时产36吨以下的成套设备已能基本配套,粉碎机、制粒机、饲料电控设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正昌、牧羊等一批产品质量好、技术先进、竞争能力强的知名企业,代表了我国饲料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4 我国饲料工业存在的问题
4.1 饲料蛋白质资源缺口大
我国蛋白质资源贫乏,一直存在较大的缺口。尽管随着饲料种植从粮食种植中分离出来,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蛋白质饲料短缺的矛盾有所缓解。但是蛋白质饲料原料仍然供不应求。2000年鱼粉进口量达80多万吨,豆粕进口量50多万吨,大豆进口量900多万吨。
4.2 饲料添加剂工业薄弱
尽管我国的饲料添加剂工业已初具雏形,部分维生素、酶制剂和微量元素等产品已能自己生产,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但其发展仍滞后于饲料加工业,不能满足饲料工业生产的需要,每年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蛋氨酸等某些添加剂国内还不能生产或生产不足,需要长期进口。2000年我国进口蛋氨酸3.1万吨,进口赖氨酸及其盐5.3万吨。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小而分散,竞争能力差,科研开发能力不强,产品更新换代慢。
4.3 需加强饲料原料、饲料产品流通环节的管理
有些地区和企业原料采购渠道不畅,对饲料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饲料原料的自由采购得不到有关法规和部门的支持,使得饲料企业原料需要量无法满足,饲料原料价格提高导致饲料产品成本加大。同时由于饲料产品流通环节的薄弱,一方面给假劣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随着饲料产品品种和数量的增加,饲料加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饲料产品的销售越来越依靠中间的流通环节,需要靠完善的市场机制使饲料的生产者、经销者和使用者在利益分配上趋于合理。
4.4 缺乏行业管理手段,宏观调控乏力
国家和各省区均设立了饲料工业行政管理机构,制定了“饲料管理办法”,发挥了行业管理的职能作用。但由于我国饲料工业兴起迟,发展快,宏观调控手段和行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要。饲料工业是涉及到医药、化工、矿产、畜牧等多个部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尚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构和职能手段,无法对各个部门进行协调统一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5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趋势
《中国饲料工业1996-2000年发展战略》提出了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世纪目标,满足2000年、2010年、2020年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养殖业模式对饲料的质和量的需求,实现能量和蛋白质饲料基本自给,添加剂逐渐实现国产化,饲料科技水平、配合饲料质量、饲料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步、稳定、协调发展。这一战略提出了发展目标,也为饲料工业新世纪发展指明了方向。
5.1 饲料工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
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扩大内需。国内养殖业市场前景广阔,将给饲料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随着国民经济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完满实现,饲料工业已经具备了各方面发展的条件。
5.2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我国饲料工业产量继续增长,但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将加快。在产品结构方面,浓缩饲料和预混料比例继续提高,配合饲料中全价颗粒饲料的比重加大。饲料添加剂的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养殖业养殖结构的调整,饲料产品种类的结构也不断调整。奶牛饲料、特种经济动物饲料、宠物饲料等所占的比例将提高。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大型化、集团化、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更加显著,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
5.3 饲料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从发展可持续饲料工业的长远角度,环保性饲料、生物饲料将不断得到开发、推广及应用。能减少环境污染,对畜禽和人类安全无害,改善畜禽产品品质的饲料将受到人们的欢迎。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精细化工等技术将在饲料产品的开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饲料工业的基础研究将不断深入。在饲料原料方面,将重视开发新型高蛋白质饲料,提高现有饲料资源利用率。同时,将加强动物营养基础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单胃动物氨基酸利用率和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以及反刍动物蛋白质和能量新体系,完善和提出新的畜禽营养标准。
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与前景
作者: 转贴自: 点击数:135
我国的饲料工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随着动物营养学、饲料科学和饲料工业技术水平的发展与提高,饲料工业得到不断深入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回顾30年来我国饲料工业的发展历史,就饲料工业发展的意义、现状、存在问题作简单的阐述,并展望饲料工业的发展趋势。
1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随着粮油加工业的发展,一些国营畜牧场参照国外颁布的动物营养需要,生产加工所需的混合饲料。但我国的饲料工业真正起步与70年代。70年代初,我国外贸部门投资引进设备,先后在安徽蚌埠米厂、上海虹桥和桃浦等地兴建了3个颗粒饲料生产车间,加工生产槐树叶粉颗粒饲料。1974年虹桥饲料车间生产的“大象牌”颗粒饲料曾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1976年,北京市自行设计、建设了我国第一座年产2万吨的南苑配合饲料厂。自70年代末始,我国在从匈牙利、美国、日本、瑞士等国引进粉状、颗粒状饲料加工成套设备的同时,开始积极的研制工作,并展开了一系列的饲料科学研究,建立了专门的研究院所。1984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1984-2000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试行草案)》,标志着我国饲料工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序列,促进了饲料工业的大发展。1989年国务院在《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中,把饲料工业列为重点支持和优先发展的产业。我国饲料工业起步很晚,比经济发达国家晚了70多年。但是发展很快,在经历了萌芽、起步、快速发展三个阶段后,如今已初步建成了包括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设备制造业、配合饲料工业及饲料科研、教育、培训、监督、检测、信息等在内的完整的饲料工业体系,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饲料生产国。
全国1979年底前建成并投产的年单班产量在2000吨以上的饲料厂仅40余座,年产配(混)合饲料39万吨。1986年,我国的饲料加工企业达14000多个,其中年产能力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60个,全年生产配(混)合饲料1800万吨。1991年,全国拥有时产1吨以上的饲料加工厂9154个,其中时产5吨以上的有685个,全年饲料产品总产量已达3590万吨。而到1998年,我国拥有时产1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1.24万家,其中时产5吨以上的饲料加工企业1792家,全国饲料加工产品的总产量达到6500万吨。
2 饲料工业发展的意义
2.1 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养殖业中饲料成本约占总生产成本的70%。饲料工业的发展及科学配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应用提高了饲料转化率,大幅度地降低了动物生产中的饲养成本,为养殖业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畜牧业在饲料工业的强大支持下得到迅猛发展,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稳步上升。1999年我国肉类产量达到5949万吨,稳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肉类为47.3千克,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8.5%。这一切说明了饲料工业的发展必然促进畜牧业特别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2.2 有效地节约了粮食
畜禽饲喂配合饲料比饲喂单一饲料可节粮25%左右。以1999年一年为例,全国生产配合饲料6000万吨,由此大约可节粮1500万吨。畜牧业的发展使得人均动物蛋白量增加,间接地节约了粮食。1998年和1957年相比,人均肉类、家禽、蛋类消费分别增长了1到5倍。饲料工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各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变废为宝,减轻了环境污染。
2.3 带动了广大农民勤劳致富
由于使用配合饲料,结合畜禽良种的推广,养殖业的生产过程加快,生产周期缩短,畜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从而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大批的农村养殖户因此而成为富裕户。1999年,畜牧业总产值达7729亿元,畜牧业现金收入占农业现金收入的一半,对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30%以上。
2.4 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饲料工业的发展不仅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而且还带动化工、医药、机械制造、轻工、地矿和商业等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1999年,我国饲料工业的产值1855亿元,在全国统计的38个工业行业中排名第16位。饲料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
3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现状
3.1 产量持续增长
据初步统计,2000年我国饲料产品总量达到7400万吨。全年饲料产品平均增幅为7.7%,高于肉类5.1%的增幅。其中,配合饲料产量为5900吨,增长6.2%,浓缩饲料1200万吨,增长9.4%,添加剂预混料300万吨,增长34.5%。
3.2 产品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饲料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附加值的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饲料产品比例大幅度提高。2000年添加剂预混料和浓缩饲料占饲料产品的比重分别达到4.1%和16.2%,分别比1995年提高2.9和9.6个百分点。配合饲料的产品结构中,猪饲料所占比重由1998年的42%下降到2000年的40%以下,水产饲料由6.6%上升到10%以上,家禽饲料保持大体平衡。在猪饲料中,乳猪料、仔猪料等产品近年来发展很快,填补了原来的空白。此外,适应特种动物养殖的需要,特种动物饲料以及宠物饲料的生产也迅速发展起来。饲料产品结构的变化一方面适应了养殖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养殖业的结构优化。
3.3 饲料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饲料产品的质量管理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饲料工业产品的国家及行业标准由1997年底的162个增加到目前的207个,其中国家标准70个,行业标准137个。饲料质量监督体系也进一步完善,饲料质检中心在原来281个(其中部级3个)的基础上,又增加了3个部级中心,专业人员达600余人。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了饲料产品质量普遍提高。据2000年国家饲料监测中心监督抽查结果,我国配合饲料合格率基本稳定在90%以上,添加剂预混料的产品合格率也在80%以上。
3.4 企业规模和组织结构集团化、一体化以及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
饲料工业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产销量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中。全国排名前20名饲料加工企业的饲料产品产量已占全国饲料生产总量的30%以上。为发挥规模效益和综合优势,集中使用人、财、物,提高竞争能力,一些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租赁、承包、改建、扩建等措施,滚动发展,低成本扩张,形成集团化企业,如四川希望集团、上海大江集团、大北农集团等。与此同时,饲料业和养殖业及相关产业之间互相联合、渗透,一体化经营趋势进一步增强。一些饲料企业实行以饲料工业为龙头,原料生产、饲料加工、畜禽饲养、食品加工及产品销售一条龙的一体化趋势。饲料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更加明显,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大量涌现,成为饲料企业的重要力量。许多国有企业已逐步完成改制,由单一投资主体变成多元投资主体,如股份有限制、股份合作制、有限责任制等。
3.5 饲料行业的竞争加剧,促使饲料企业采用多种手段增强竞争力
近年来,由于养殖业发展速度减慢,使饲料市场的容量趋于饱和,产品出现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再加上自配料的冲击,饲料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饲料企业的利润日趋微薄。2000年饲料产品价格总体下降幅度较大,平均下降10%左右。为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求得微利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许多饲料企业通过不断加强管理、降低经营成本、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强化售后服务、重视品牌建设等措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6 饲料的安全性日益被重视
饲料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动物食品的安全,进而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目前,国际上对饲料的安全性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欧洲发生疯牛病和“二恶英”事件以来,许多国家更加强化了在饲料安全问题上的监管。我国也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健康安全的意识增强,对饲料的安全性日益关注,政府顺应消费者和国际大趋势的要求,加强了饲料产品安全性的立法和检测。1999年5月,我国政府颁布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2000年下半年,国家有关饲料质检部门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展开了对猪饲料添加剂中违禁药品的检查,查处了43家饲料产品中含违禁药品的企业。
3.7 饲料机械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
近年来饲料机械制造业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步伐,新产品层出不穷,改变了过去某些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一些饲料机械骨干企业已经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先进水平,时产36吨以下的成套设备已能基本配套,粉碎机、制粒机、饲料电控设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正昌、牧羊等一批产品质量好、技术先进、竞争能力强的知名企业,代表了我国饲料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4 我国饲料工业存在的问题
4.1 饲料蛋白质资源缺口大
我国蛋白质资源贫乏,一直存在较大的缺口。尽管随着饲料种植从粮食种植中分离出来,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蛋白质饲料短缺的矛盾有所缓解。但是蛋白质饲料原料仍然供不应求。2000年鱼粉进口量达80多万吨,豆粕进口量50多万吨,大豆进口量900多万吨。
4.2 饲料添加剂工业薄弱
尽管我国的饲料添加剂工业已初具雏形,部分维生素、酶制剂和微量元素等产品已能自己生产,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但其发展仍滞后于饲料加工业,不能满足饲料工业生产的需要,每年不得不从国外大量进口。蛋氨酸等某些添加剂国内还不能生产或生产不足,需要长期进口。2000年我国进口蛋氨酸3.1万吨,进口赖氨酸及其盐5.3万吨。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小而分散,竞争能力差,科研开发能力不强,产品更新换代慢。
4.3 需加强饲料原料、饲料产品流通环节的管理
有些地区和企业原料采购渠道不畅,对饲料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饲料原料的自由采购得不到有关法规和部门的支持,使得饲料企业原料需要量无法满足,饲料原料价格提高导致饲料产品成本加大。同时由于饲料产品流通环节的薄弱,一方面给假劣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随着饲料产品品种和数量的增加,饲料加工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饲料产品的销售越来越依靠中间的流通环节,需要靠完善的市场机制使饲料的生产者、经销者和使用者在利益分配上趋于合理。
4.4 缺乏行业管理手段,宏观调控乏力
国家和各省区均设立了饲料工业行政管理机构,制定了“饲料管理办法”,发挥了行业管理的职能作用。但由于我国饲料工业兴起迟,发展快,宏观调控手段和行业管理体系的建设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需要。饲料工业是涉及到医药、化工、矿产、畜牧等多个部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尚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构和职能手段,无法对各个部门进行协调统一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5 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趋势
《中国饲料工业1996-2000年发展战略》提出了我国饲料工业发展的世纪目标,满足2000年、2010年、2020年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养殖业模式对饲料的质和量的需求,实现能量和蛋白质饲料基本自给,添加剂逐渐实现国产化,饲料科技水平、配合饲料质量、饲料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步、稳定、协调发展。这一战略提出了发展目标,也为饲料工业新世纪发展指明了方向。
5.1 饲料工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
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扩大内需。国内养殖业市场前景广阔,将给饲料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随着国民经济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完满实现,饲料工业已经具备了各方面发展的条件。
5.2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我国饲料工业产量继续增长,但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的调整将加快。在产品结构方面,浓缩饲料和预混料比例继续提高,配合饲料中全价颗粒饲料的比重加大。饲料添加剂的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着养殖业养殖结构的调整,饲料产品种类的结构也不断调整。奶牛饲料、特种经济动物饲料、宠物饲料等所占的比例将提高。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大型化、集团化、一体化趋势进一步增强,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更加显著,生产集中度明显提高。
5.3 饲料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
从发展可持续饲料工业的长远角度,环保性饲料、生物饲料将不断得到开发、推广及应用。能减少环境污染,对畜禽和人类安全无害,改善畜禽产品品质的饲料将受到人们的欢迎。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精细化工等技术将在饲料产品的开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饲料工业的基础研究将不断深入。在饲料原料方面,将重视开发新型高蛋白质饲料,提高现有饲料资源利用率。同时,将加强动物营养基础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单胃动物氨基酸利用率和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以及反刍动物蛋白质和能量新体系,完善和提出新的畜禽营养标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