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肌的分类

眼肌的分类,第1张

共有6条,包括四条直肌和两条斜肌,司眼球的运动。4条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2条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

眼球的正常运动即由上述六条眼外肌协同完成。如仰视时,必须两侧上直肌(向上内)和下斜肌(向上外)同时收缩。侧视是一侧的外直肌和另一侧的内直肌同时收缩;两眼聚视中线(聚合)时,则必须两眼的内直肌同时收缩方可。 位于上直肌的上方,起自视神经管的上方,向前经宽阔的腱膜止于上睑。腹膜的后份由平滑肌组成,附着于上睑板的上缘,称上脸板肌或称Milller肌。

上睑板肌由交感神经支配,出现障碍时可致上睑下垂。上睑提肌的功能为提上睑,由动眼神经支配。

parks三步法是:

第一步:双眼在原位时,看哪只眼有上斜视。如果右眼位高于左眼位,即右眼有上斜视,则可能是右眼下转肌受累(右眼下直肌、右眼上斜肌麻痹)。左眼位低。

第二步:污让眼球在水平方向向右转或向左转,比较其上斜程度是向额个方向转时加大进行分析后就可以把4条可疑的麻痹肌限制在两条上。

(1)如果眼球在水平方向,向右转时,右眼上斜视程度明显,则为右眼下直肌或为左眼下斜肌麻痹,

(2)如果眼球在水平方向,向左转时,右眼上斜视程度明显,则为右眼上斜肌或为左限上直肌麻痹。

第三步:比较头颈向右肩倾斜与向左肩倾斜的上斜程度。

斜视 概述

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前者以眼位偏向颞侧,眼球无运动障碍,无复视为主要临床特征;麻痹性斜视则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并伴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全身症状。斜视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治疗,对病因不明者,尚无理想方法。

针灸治疗目偏视,在中医古籍文献中,未查阅到有关记载。现代用针灸治疗斜视的早期临床文章,见于1958年[1]。但到60年代末,资料仍不多,且以治麻痹性斜视为主。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本病的治疗得到了针灸界的关注。尤其是共同性斜视,在幼儿中发病率较高,而现代医学又缺乏有效的措施,故成为针治重点。治疗方法上,以针灸为主。近年用梅花针按辨证分型叩刺治疗,取得较好的经验。此外,用电针、头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磁电疗法以及传统的隔核桃壳灸等,都有一定疗效。

针灸对麻痹性斜视和共同性斜视都有效果,其有效率均在80~90%左右。

斜视的危害(成都科健唯美眼科医院)

首先是外观的影响,这也是使患者就医的主要动机。

更重要的是,斜视影响双眼视觉功能,严重者没有良好的立体视力。立体视力是只有人类和高等动物才具有的高级视觉功能,是人们从事精细工作的先决条件之一。如没有良好的立体视觉,在学习和就业方面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大部分斜视患者都同时患有弱视。由于斜视患者长期一只眼注视,另一只眼将造成废用性视力下降或停止发育,日后即便戴合适的眼镜,视力也不能达到正常。

在儿童时期患上斜视还会影响全身骨骼的发育,如先天性麻痹斜视的代偿头位,使颈部肌肉挛缩和脊柱发生病理性弯曲,及面部发育不对称。

治疗

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眼斜,视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据证型酌加。在具体选穴时,则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有屈光不正者,先增进视力,配穴之内关必加;第二阶段是在上述基础上纠正斜视,则百会或肝俞、胆俞每次必加;第三阶段为巩固阶段,则均酌取最后一组配穴。

采用普通皮肤针或电梅花针叩刺。如为电梅花针,则将特制的电梅 针针具接通晶体管治疗仪,用直流电,电压9伏,电流以强度小于5毫安,以病人耐受为度。然后在每一穴区之05~15厘米直径内作均匀叩打,计20~50下。胸腰椎两侧,由上至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厘米,第2行距脊椎2厘米,第3行距脊椎3~4厘米。如用普通皮肤针,叩打方式同上,力求用腕力弹刺,力量以中等强度为宜,至局部出现明显潮红为度。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半月后,继续下一疗程。患者在治疗期间坚持自我按摩两侧之正光1和正光2,每次50~100周,每日早晚2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共同性斜视,对象以20岁下的青少年为宜。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眼位复正,视力增加到10以上。显效:眼位复正或基本复正,视力增加3行,但未到10;或斜视程度减少一半,视力增加到10以上。有效:眼位基本复正,视力增加1~2行;或斜视程度减少不到一半,但视力增加2行以上。无效:无改善或改善未达到有效标准。

共治共同性斜视103例,共180只眼。以上述标准评定,痊愈57只(310%),显效101只(555%),有效21只(115%),无效3只(17%),总有效率为983%。内斜视比外斜视疗效好,斜视程度在15度效果较好[2]。

体针加穴位贴敷

(一)取穴

主穴:四白、合谷、球后。

配穴:内斜肌麻痹:阳白透鱼腰、瞳子{1}透丝竹空;外斜肌麻痹:攒竹透睛明、四白透承泣。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四白、球后针患侧,合谷选任1侧,左右交替。配穴据症而取。令患者取卧位(如患儿不合作,可由家属抱坐)。四白穴应摸准穴位进针,以引出触电感为佳,球后针深15寸,使眼眶酸胀感明显,合谷局部得气。透穴要求进针快,沿皮下送针须慢。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刮针柄半分钟。如为不合作小儿,可采取快速进针,轻度捻转不留针法,不予透刺。针后,可在配穴取1~2穴贴敷马钱子片,用胶布固定,酌情保留12~24小时。每日或隔日针刺贴敷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马钱子片炮制:先将马钱子加适量水浸泡1个半小时,再加入适量绿豆加热,直煮至绿豆开花,取出马钱子,趁热去皮,并切成片,晒干贮存于干燥容器配。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麻痹性斜视。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眼肌力恢复,斜视和复视消失。有效:眼肌力部分恢复,斜视改善,尚残存复视。无效:治疗后未见改善。

共治麻痹性斜视81例,痊愈49例(605%),有效为25例(309%),无效7例(86%),总有效率为914%[3~5]。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内斜视,①瞳子髎、风池、四白、太冲;②球后、太阳、目窗、外关;③丝竹空、鱼腰、头维、光明。

2、外斜视,①睛明、眉冲、鱼腰、合谷;②攒竹、风池、四白、太冲;③下睛明、光明(头)、曲差、京骨。

下睛明穴位置:睛明穴下02寸许。

(二)治法

据症而取,每次取1组穴,3组穴轮用。双眼斜视取双侧,单眼斜视取单侧。眶内穴位宜慢慢刺入,不作大幅度捻转。风池穴进针时,针尖对准对侧眼球,强刺激促使针感达到眼部。小儿速刺入,捻转半分钟左右即出针。其余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15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三)疗效评价

本法适宜于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患者。

共治230例,痊愈125例,显效35例,有效43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为883%[6,7]。

主要参考文献

[1]胡铮。针刺治疗眼球内斜视二例报告。上海中医药杂志 1958;(9):27。

[2]钟梅泉。辨证分型以梅花针治疗共同性斜视103例。中国针灸 1984;4(2):11。

[3]杨元德。麻痹性斜视的针刺治疗。辽宁中医杂志 1988;(5):37。

[4]聂汉云。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麻痹性斜视42例。四川中医 1987;(6):49。

[5]刘世安。针刺治疗10例斜视的疗效观察。福建中医药 1981;1(1):32。

[6]高万祥,等。针刺治疗斜视176例疗效观察。山西中医 1985;1(1):48。

[7]秦荣华,等。针灸治疗麻痹性斜视54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 1997;17(6):368。

临床上把由于眼球位置或运动异常所引起的双眼视轴分离称为斜视,其是较常见的一类眼科疾孺。斜视按患者是否有眼外肌功能障碍可分为共转性斜视和非共转性斜视两大类。共转性斜视又称共同性斜视,为各眼外肌功能正常,眼球向各个方向运动无障碍但双眼视轴分离者。根据注视眼的性质可分为单侧性和双眼交替性;根据斜视发生的时间可分为间歇性、恒定性或周期性等。非共转性斜视又称麻痹性斜视,为神经传导或眼外肌本身功能障碍致一条或数条眼外肌麻痹而发生双眼视轴分离者,患眼由于眼肌麻痹必然伴有眼球向某一个或多个方向运动障碍。确定了斜视患者为共转性或非共转性斜视后,按眼位的偏斜方向可以把共转性斜视分为内斜视、外斜视和垂直性斜视。麻痹性斜视则按麻痹神经或功能障碍眼外肌命名,如动眼神经麻痹、上斜肌麻痹等。由于支配眼球运动的眼外肌众多,且双眼视物时的协调运动有多条眼肌参与,使斜视发生的机理较为复杂,要了解斜视就必须首先明确双眼眼肌协同运动和双眼单视的形成机制。

人类两只眼球各有6条眼外肌主宰眼球运动,它们是4条直肌和2条斜肌。根据其在眼球上的附着位置分别称为内直肌、外直肌、上直肌、下直肌和上斜肌、下斜肌。其中内外直肌的作用比较简单,起支配眼球水平方向运动的作用。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的附着点因偏离眼球的垂直方向,其作用则比较复杂,除协同支配眼球垂直向运动外,还具有使眼球内外旋转运动的功能,从而使眼球对前方各方位都能定向注视。各眼肌位置及主要作用方向如图28,29所示。

正常情况下双眼运动必须协调一致,使双眼能够同时注视单一目标,这种功能需要双眼眼外肌的协同运动才能完成。双眼视物时眼外肌的协同运动是一种复杂的肌肉协调运动,以双眼水平向运动为例:当向右方注视时,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收缩,同时右眼内直肌和左眼外直肌松弛使双眼向右侧转动,其转动角度要保持相等。上下直肌和上下斜肌还要有一定的紧张度以协助眼球转动并维持眼球的水平状态。这一过程中在眼球运动方向起牵引作用的一对眼肌(右眼外直肌和左眼内直肌)称配偶肌,而与这对肌肉起主要对抗作用的一对眼肌(右眼内直肌和左眼外直肌)称对抗肌。当眼球向垂直方向运动时,由于有多组眼外肌参与运动,故不但有配偶肌,尚有协同肌协助作用于运动方向,其相反方向亦有直接对抗肌和间接对抗肌,使协同运动更加复杂化。各方向眼球运动的配偶肌和对抗肌如表4所示。双眼眼外肌协同运动遵循两条规律:其一为一条眼外肌的收缩必同时伴有它的直接对抗肌的松弛,否则眼球不能灵活转动,此规律称为Sherrington定律。其二为起自中枢神经系统使眼球转动的神经冲动,一定同时和等量地抵达双眼,否则双眼无法注视同一目标,此规律称为Hering定律。由于眼球运动的这些规律性,才形成了人类双眼单视的基础。

双眼单视指双眼同时注视单一目标,使目标在双眼黄斑部聚焦成像,传导至大脑视中枢重叠成为一个完整且具有立体感觉的单一物象的过程。这种功能是灵长类动物特有的。在生物进化过程中,人类双眼前移至面部前方平行位置,双眼视野大部分重叠,具备了双眼单视的基础。出生后由于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经常转动眼球,运用注视和再注视反射。这种反复协调的双眼运动,使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影象经常不断地在大脑视中枢融合为一个物像,日久形成条件反射,产生双眼单视功能。故双眼单视是在出生后逐渐形成的。双眼单视功能可分为3级,首先是双眼能同时感觉到同一物

小儿斜视的预防:

斜视可分为内斜、外斜、隐斜视、麻痹性斜视。

据临床观察,引发儿童出现看电视时歪头性斜视的主要眼病是单眼性内斜,即注视眼固定于一侧,多因两眼视力相差悬殊,经常用视力较好的眼注视,视力差的眼则沦为内斜。

预防要点:

·预防斜视要从婴幼儿时期抓起,家长要注意仔细观察孩子的眼睛发育和变化。

·婴幼儿在发热、出疹、断奶时,家长应加强护理,并经常注意双眼的协调功能,观察眼位有无异常情况。

·要经常注意孩子的眼部卫生或用眼卫生情况。如灯光照明要适当,不能太强或太弱,印刷字迹要清晰,不要躺着看书,不可长时间看电视及打游戏机与电脑,不看三维图等。

·对有斜视家族史的孩子,尽管外观上没有斜视,也要在2周岁时请眼科医生检查一下,看看有无远视或散光。

·孩子看电视时,除注意保持一定距离外,不能让小孩每次都坐在同一位置上,尤其是斜对电视的位置。应时常左中右交换座位,否则孩子为了看电视,眼球老往一个方向看,头也会习惯性地向一侧歪。时间久了,6条眼肌的发育和张力就不一样,失去了原来调节平衡的作用,一侧肌肉老是处于紧张状态,另一侧则松弛,就会造成斜视。

如何预防新生儿斜视

斜视即两眼视物不协调。新生儿早期因眼肌调节功能不良,常有一时性斜视过程(又名:生理性斜视),如不及时纠正,长期如此有可能发展成为斜视。

下列方法可以防治新生儿斜视:

1、注意儿头位置,不要使其长期偏向一侧。

2、小儿对红色反应较敏感,所以可在小床正中上方挂上一个红色带有响声的玩具,定期摇动,使听、视觉结合起来,有利于新生儿双侧眼肌动作的协调训练,从而起到防治斜视的作用。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您的描述,考虑是后天麻痹性内斜视。

指导意见:你好,您的斜视是由于外展神经麻痹引起的,一般有外伤史或高热史,和蝶窦炎关系不大,但是严重的蝶窦炎应进行治疗。您的斜视应查找病因,进行病因治疗。必要时考虑手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9612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