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泰斗”李小文:每天一斤二锅头,一位穿布鞋的中科院院士,认识吗?

“遥感泰斗”李小文:每天一斤二锅头,一位穿布鞋的中科院院士,认识吗?,第1张

发型凌乱,一身布衣,脚踩一双布鞋,宛若"世外高人",2014年4月李小文作报告的这样一张照片被传到网上。一时间被网友戏称为是《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走红网络。这位不修边幅、其貌不扬的老人竟然是中科院院士,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布鞋院士",他还是遥感界的"泰斗"。

"素心明志,两杯浊酒论天下;侠气致远,一双布鞋任平生",用这两句话来形容李小文的一生再合适不过。

这位现代的"令狐冲"大侠,院士中的"扫地僧",一生大道至简、纯真朴素,他真正诠释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随性与本色。

"从来不想去考高分"

李小文1947年出生于四川一个高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会计。由于父母各有工作,日常生活无暇顾及他,所以在李小文4岁的时候,母亲便把他送到了学校。在上世纪40年代,4岁就去上学,年龄比同班的孩子要小很多。虽处在懵懵懂懂的年纪,但他自小调皮,生性顽劣,很快与其他趣味相投的同学打成了一片。

李小文坦言,上学期间自己一直是那种对上学没有动力,从来不想去考高分,也不争名次。自小便与世无争,而且父母对分数成绩也并不那么看重,他就更洒脱不羁了。记得有一次,老师刚在黑板上写完题,他就交卷出去玩了。从小便这么随性散漫,也难怪到老了还是个"顽童"。

1963年,李小文考上了成都电讯工程大学。在大学期间,李小文依旧不改往日的性格,率真又豪放,有一股侠气、一身正气。有次,他在图书馆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明显颠倒了是非观念,气愤不已,于是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批评文中观点。没想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这篇文章被授人以柄,成了讨伐自己的证据。他被下放到农村劳改了。

不求名利,遥感泰斗

天性洒脱的李小文即使身处农村,也依旧在广阔天地中放飞自我。在劳动之余,他就去当地的工厂里闲逛,蹲在地上看师傅修理拖拉机,一看就是大半天。慢慢地,他就跟师傅熟悉起来,开始学习修理机器,李小文天资聪颖,头脑灵活,一学就会。很快,他就被工厂招去成了一名工人。

生命日复一日地消磨在工厂里,终日与各种农业机器为伴,时间长了,修理机器就成了一种重复性机械工作。这让好奇心极强,一心爱自由、爱探索的李小文苦恼不堪。然而,时代的变幻垂青了他,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李小文抓住了这次机遇,考入中国科学院的地理所攻读硕士学位。

硕士期间,李小文依旧是特立独行,同学们都在搞科研、做学术,他全凭自己的兴趣学习、生活。他喜欢钻进图书馆肆意地读小说,许多以前看不到的书在这里都有,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小说,激动不已。图书馆是开放式的,借书没有限制,他每次都是提着旅行袋去借书,一次借一袋,成袋成袋地读。

即使花大量的时间看小说,李小文也并未忽略,自己颇感兴趣的遥感领域,一直琢磨探索。

后来又赴美留学,取得加利福尼亚大学地理学博士。回国之后,他在中科院做起了研究员,师从在中国遥感界很有分量的前辈——杨世仁。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遥感技术处于一个刚刚起步、几乎空白的阶段,"遥感"这个概念还是老一辈的学者刚从西方引入进来的。李小文的聪慧与对科学的好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他成为学院中受老师赏识的人,好奇心促使他一步步走向遥感领域的深处。

他一直将热忱投入到对地物光学遥感和热红外遥感的探索研究中,创新性地提出一套几何光学模型,入选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里程碑系列"。由于对遥感领域的贡献巨大,他被誉为"遥感泰斗",并在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代版的"令狐冲"

李小文曾言,他最喜欢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任凭江湖大风大浪,我自逍遥自在、放荡不羁。科学上严谨细致,生活中他却是现代版的"令狐冲",随性洒脱。穿着坎肩、衬衫,脚蹬一双布鞋、再挎上小布兜就是李小文平日里的打扮。布兜里装着纸笔和手机,办公室里也放着一双布鞋。

一身布衣布鞋,除了穿着打扮朴素,他还有一个嗜好:爱酒。让人想起《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也是如此,一个酒葫芦,一把独孤九剑闯荡江湖。喝酒的习惯在农村劳改的时候就养成了,年轻的时候每天一斤二锅头,直至人到中年他还保持着这一习惯。他说自己没有太大的欲求,有二锅头相伴,足够了。饮酒在他看来,是一种乐事,随心所欲,畅饮一瓶二锅头,再过瘾不过。直到60岁之际,他因为身体原因戒酒,学生们还调侃他:"再抿一口",他笑而不语。

私底下,李小文最爱和学生打赌。他带学生"有教无类",只要愿意跟他读的,他都愿意带。与学生相处为人谦和,只要学生有想法,无论多幼稚,他都会让学生试一试。一次,一位学生在实验中无意发现,太阳可以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李小文觉得这有悖于常识。但他还是与学生打赌,让学生试一试。两个人分头查阅资料,最后,学生赢了老师。

就是这样一位认为合格的老师是"让学生做自己的掘墓人",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为人质朴又洒脱的科学院士,于2015年1月与世长辞,"布鞋院士"走了。

尾声

当布鞋院士的声誉簇拥而来,他却独盼这股热潮退却,安静地做一辈子风轻云淡的布衣素人。他一辈子云淡风轻,不求名利,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内心最在乎的事情上,不会因为外界的评判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活得洒脱又自由。

素人李小文走了。他是低调的知识分子,一生不张扬,骨子里的随性又让他从世俗中超脱出来,成为令人敬仰的学者大师。

大家好,我是白茶爱好者小詹,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

在六大茶类中,要数白茶与白茶最为低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产量远远比其他茶类来得少,茶叶市场上不好寻觅到。而白茶又因为早前长期以外销为主,主要出口到欧美等国,此外我国港澳地区也是白茶重要出口市场,使得白茶变得“墙里开花墙外香”,不过近年来,随着白茶改变发展路线,重视国内市场,逐渐的,白茶的名气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众茶友也开始与白茶相识与相知。

福鼎白茶

现如今白茶有了一定的热度,但还远远不够,无法与传统茶类相比,还需要踏实脚步前行。很多人对白茶还是不甚了解,甚至以为是绿茶。不少人一听白茶就以为是浙江的安吉白茶,要知道,安吉白茶是属于绿茶类,是白化茶,叶子的颜色因低温而褪色,变成白色,所以当时发现此茶的时候就依据特点取名为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是正经的绿茶,不是六大茶类中的“白茶”。茶类的划分是根据茶多酚的氧化程度的,是要看加工工艺的,并不是简单的看茶叶颜色划分。那么哪些白茶是属于白茶系?白茶的主要加工工艺为萎凋与干燥,只要按照这种方式制作的茶,基本可以认定为白茶系。

绿茶:安吉白茶

像市场上比较知名的福鼎白茶、政和白茶等就是白茶类,它们也是福建白茶。众所周知,说起白茶我们就不能绕过福建白茶,讨论中国白茶的发展就不可能会绕出福建白茶。因为白茶中的银针首创于福鼎市,白牡丹创于当年的水吉县,也就是现在的建阳县。白茶先有银针,后有白牡丹等等。茶叶专家张天福在《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中说到,白茶制造 历史 先由福鼎开始,以后传到水吉,再传到政和。福鼎大约在1857年发现福鼎大白茶,在1885年开始用大白茶制作银针。

也因此,可以说福鼎白茶是福建白茶的代表茶。2004年6月,“福鼎白茶”获得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的殊荣。2006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为“中国白茶之乡”。2020年7月20日,福鼎白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首批保护清单。不可否认,福鼎白茶的高速发展带给了白茶圈子巨大的活力,让白茶更加引人注目。

福鼎白茶交易中心

话说回来,如今都有哪些白茶?大概可以分为3类。

1、福建白茶

2、云南白茶

3、其他地区白茶

福建白茶主要有福鼎白茶、政和白茶、建阳白茶、松溪白茶。云南白茶产区在景谷县。而其他地区的白茶大多是引种,比如有四川白茶。

那么哪些白茶才最好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再来细细了解一些以上白茶种类。福鼎白茶是如今中国白茶的代表茶,有很高的知名度,很多人在选择白茶上往往会自然把目光投向福鼎白茶。福鼎白茶的品质是不言而喻的,福鼎白茶的茶树品种很出色,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的产量高,制成来的白茶,芽头肥壮,滋味鲜爽,所以深受欢迎。

政和白茶的产茶 历史 同样很悠久,白茶也很好喝,不过与福鼎白茶在口感上有些不同,可能是因为工艺上的侧重点不一样,福鼎白茶常用日光萎凋,而政和白茶用室内萎凋。这就让两者的口感有了明显区别。福鼎白茶以银针为例,毫香明显、滋味鲜爽清甜,而政和白茶香气清鲜、醇厚回甘。

福鼎白茶:银针

简单来讲,福鼎白茶以鲜为主,政和白茶口感会重一点。政和白茶的颜色会更深一点。政和还有种福安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的特点就是香清汤厚,颜色不如福鼎白茶来得靓丽,因为福鼎白茶多毫毛,白绒绒的样子,制作出来的银针,白毫浓密,银白,雪亮。

政和白茶:银针

建阳是“小白”和“水仙白”的发源地,主要是用当地菜茶制作白茶,经常使用室内萎凋的手法。建阳白茶的口感是很醇厚的,也挺好喝。

松溪白茶主要有九龙大白茶和松溪小白茶,松溪主要是用小白茶当原料加工成白茶。

云南白茶是用云南大叶良种当原料,经过白茶特有的萎凋、干燥方式制成的。依据工艺来看,云南白茶是白茶类,但它又具有些云南普洱茶的特点,毕竟原料就是云南当地特产。

福建白茶的 历史 可以追溯到宋代,而云南白茶的 历史 会比较近,在清朝道光年间被发现并培育。因为茶树品种相差太多,所以福建白茶与云南白茶的口感有着巨大差别。一般福建白茶没有古树茶的说法,以荒野或高山为卖点。而云南白茶注重茶树年龄,以古树白茶为卖点。

云南白茶

那么福建白茶与云南白茶有啥区别?

福建白茶以翠绿、鲜绿、墨绿为主(叶子颜色),芽的色泽是银白、雪白为主。而云南白茶以月光白为例,形状奇异,上片白,下片黑,因为月光白从采收到加工完成,均不能见阳光,应该用的是室内萎凋方式,而且制作周期很快,粗制要在一天内完成。而福建白茶的萎凋时间大概需要两三天。

福建白茶的汤色以亮黄为主,像银针汤色就很明亮浅黄,白牡丹的汤色是清澈,橙黄。云南白茶的汤色会更深,黄中带点红。福建白茶以毫香、花香为主,云南白茶花香、蜜香为主。福建白茶的口感是鲜爽的,清甜的,而云南白茶的口感更重些,是香醇、厚重的。总的来说,云南白茶多多少少还是具有一点普洱茶的特点,与福建白茶差别明显。

云南白茶

其他地区的白茶,一般是把福建的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等茶树引种过去种植起来的,在口感上与原产地有不小的区别。

福鼎白茶

言归正传,以上如此多的白茶,到底哪些白茶最好呢?因为本人是福鼎人,从小喝福鼎白茶长大,自然推举福鼎白茶。但若说福鼎白茶最好,恐怕有王婆卖瓜之嫌。可是福鼎白茶无论从 历史 还是从自身品质上来看,说它是白茶系中的佼佼者,代表者,也是无可厚非的。

那么,大家喝过白茶吗?认为哪些白茶最好呢?

以上就是小詹的浅见,欢迎大家指正。

更多精彩白茶知识,欢迎关注小詹茶肆

福建福鼎白茶

安吉白茶最出名

哈喽,你好。我是 情感 问候,你的问题是哪里的白茶最好? 福鼎大白茶

在我国白茶有“一年茶、三年宝、七年灵丹妙药”之称,这几年特别流行。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是我国的特产,主要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该县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采用这种茶片生产白茶)、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 历史 。

我是 情感 问候,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祝你生活愉快[微笑]

福鼎大白茶

福鼎大白茶又名福鼎白毫,无性繁殖系,小乔木型,中叶类。原产于福建福鼎太姥山。福鼎大白茶品质优异,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并且在全国各个产区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

福鼎大白茶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内含物质丰富,制成白茶品质极佳,以茸毛多而洁白、色绿、汤鲜为特点,口感极好。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白茶产地是哪里最好?

白茶产地以福建地区为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此外,中国浙江的安吉白茶和贵州正安白茶因自然变异整片茶叶呈白色,不同于带有白色绒毛的一般白茶。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 历史 ,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因此又称为福鼎白茶。

福建占全国白茶产量的90%以上,其中60%产自于福建福鼎白茶产地,水吉近几年的产量极少,政和白茶产地的白茶较之。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永嘉(今温州)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茶界泰斗陈椽教授考证:“永嘉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系中国白茶原产地,白茶山是指有“海上仙都”美誉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福鼎太姥山”。有关白茶产地的争论颇多,其中福鼎、建阳水吉、政和争议最为激烈,由福鼎首创,进而传到水吉,最后传到政和,白毫银针和新工艺白茶原产地地是福建省福鼎市,白牡丹白茶原产地是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此观点得到诸多茶叶界泰斗们普遍认可。

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更是清楚的记载:“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产者性寒凉,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

福鼎是中国白茶原产地也由《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界泰斗张天福教授《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文献中也得到了证实,福鼎是中国白茶之王—白毫银针的发祥地。

福鼎是全国著名的白茶、绿茶、花茶的主产区,也是中国白茶出口的主要基地,为全国十大产茶县市地之一和全国最大白茶产地。福鼎地处福建省东北沿海,三面环山丘陵起伏西北高东南低,一面临海,日照充足,溪流纵横,水源密布,森林覆盖率高达693%,群山海拔大多在500-800米,乃至l000米以上,海上仙都太姥山,素以“峰险、石奇、洞幽、雾幻”四绝闻名遐迩,福鼎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气候温和,年均气温在185 ,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661毫米。福鼎白茶茶区土壤有:红壤、黄壤、柴色土、冲积土,以红、黄壤为主,主要种植有着“华茶1号“、“华茶2号”之称的国家级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毫”,其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级标准,位居福建全省之首。优良的茶树品种、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山海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产茶 历史 、细心的栽培管理、精湛的采制技术赋予了来自福建白茶原产地的福鼎白茶悠远的魅力,独特的白茶产地、独特的品种和独特的工艺,造就了福鼎白茶卓越的品质和出色的白茶的功效与作用。

2005年福鼎市被国家林业局、中国茶叶学会分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先后获得国检局原产地地理标记标志使用权和国家工商总局的证明商标注册权,并被国家外贸部门推荐为出口信得过产品,这些均是国家级的权威认定,因此福鼎是真正的中国白茶原产地是无庸置疑的。

福鼎白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当然的白茶不仅外观长得好看,功效也很多,但是白茶的产地只有那么几个,下面给您一一介绍一下。首先从白茶的产地说起。

  白茶的产地主要在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同时在云南、广西、广东、江西、湖南、湖北、贵州等地也有白茶的茶品,都是独具特色的茶叶!

最好的白茶产地

 1、白琳镇

  新中国成立后,福鼎国营茶厂白琳分厂成为全国著名的白茶生产地,1968年在白琳分厂的王奕森先生又发明了新工艺白茶,所有白茶出口的任务由该厂承接着。白琳的土壤很特别,尤其是镇下面的翠郊、棠园、岭头坪、牛埕下、车洋一带自然村土质特别适合茶叶生长,加工出来的茶叶,品质优良。

 2、磻溪镇

  福鼎市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95%,平均海拔高度500到800米,气温比低海拔地区低2—4 。东与太姥山、南与白琳镇相邻,是典型的生态乡镇。

3、太姥山镇

  境内太姥山平均海拔600米,山上常年云雾缭绕,气温比山下低2—5 。太姥山镇与磻溪、白琳交界,森林覆盖率很高,其土壤十分适宜种植茶叶。

 4、管阳镇

管阳镇与点头镇毗邻,最高海拔11136米,大部分行政村处在海拔600米以上,气候和低海拔的地区有较大不同,茶叶生长速率虽慢、发芽迟,但品质佳。

再说白茶的种类

 1、白毫银针

  产地位于中国福建省的福鼎市和南平市政和县,因其白毫密披、色白如银、外形似针而得名,其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是白茶中的极品,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在华北被视为治疗养护麻疹患者的良药。

2、白牡丹

  产地主要分布于政和、建阳、松溪、福鼎等地,采自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短小芽叶新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的,白茶中的上乘佳品,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

 3、贡眉

主要产于福建建阳县,建瓯、浦城等县也有生产,产量约占白茶总产量一半以上,是以菜茶茶树的芽叶制成,这种用菜茶芽叶制成的毛茶称为“小白”,以区别于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树芽叶制成的“大白”毛茶。

 4、新工艺白茶

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是按白茶加工工艺,在萎凋后加入轻揉制成。外形叶张略有缩摺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带褐,香清味浓,汤色味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布无酵感,浓醇清甘是其特色。

 总的来说,白茶是中国的 历史 名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 历史 ,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蕉城天山、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但是最好的产地是在福鼎,且福鼎是白茶的发源地喔!

我自己喝的比较多的是福建和江苏的白茶比较多,比较喜欢的白茶品种有白毫银针和寿眉。

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创制于1796年,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的,原产地在福建,属有中国十大名茶的称号,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其外观特征挺直似针,满披白毫,如银似雪。

由于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白毫银针制成成品茶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命名为白毫银针。其针状成品茶,长约三厘米

毫银针芽头肥壮,遍披白毫,挺直如针,色白似银。福鼎所产茶芽茸毛厚,色白富光泽,汤色浅杏黄,味清鲜爽口。政和所产,汤味醇厚,香气清芬。

银针白毫原料采摘标准为春茶嫩梢萌发一芽一叶时即将其采下,然后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地予以剥离。剥出的茶芽均匀地薄摊于水筛上(一种竹筛),勿使重叠,置微弱日光下或通风荫外,晒凉至八、九成干,再用焙笼以30-40 文火至足干即成。也有用烈日代替焙笼晒至全干的,称为毛针。毛针经筛取肥长茶芽,再用手工摘去梗子(俗称银针脚),并筛簸拣除叶片、碎片、寻质等,最后再用文火焙干,趁热装箱。

现今白毫银针的茶芽均采自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良种茶树。大白茶树茶芽肥壮长大数倍于菜茶茶芽,这也许就是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南方茶树“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的原因。

寿眉

寿眉,乃以福鼎大白、福鼎白茶树制成的白茶。寿眉叶张稍肥嫩,芽叶连枝,无老梗,叶整卷如眉,香气清纯。其中用茶芽叶制成的毛茶称为“小白”,以区别于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树芽叶制成的“大白”毛茶。

寿眉主产于福建省宁德市的福鼎市管阳镇、潘溪镇、点头镇,南平市的政和县、建阳市、松溪县等,产量占白茶总产量一半以上。

价值功效

1、寿眉茶功效如同犀牛角,有清凉解毒,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在越南是小儿高烧的退烧良药。

寿眉茶

2、寿眉性中庸,不寒不热,抗氧化,有助排出毒素及促进新陈代谢等功效,是一种很好的保健茶。

3、寿眉有退热、祛暑之功效,为夏日佳饮。令人精神愉悦、心旷神怡,且茶中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茶多酚、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锌、硒等微量元素,具有生津止渴、清肝明目、提神醒脑等功效,是当今公认最安全又营养的绿色 健康 饮品。

福鼎的白茶是最好的,福鼎也是白茶的发源地,白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

中国世界纪录第一人:陈镜开

陈镜开,男,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东莞市石龙,籍贯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汉族,中共党员,1966年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毕业。现任亚洲举重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中国举重协会主席(19793—19969),原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19739—19961),广东省体育总会副主席,广东省举重协会主席。

陈镜开是新中国体育开拓者,五十年代著名运动员。1956年6月7日在上海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上海市联队与苏联举重队友谊赛,以133公斤的优异成绩打破美国运动员C温奇保持的1325公斤的最轻级挺举世界纪录,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打破体育运动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6年11月11日在广州参加中国奥运会代表团访穗比赛,以最轻级挺举1335公斤和135公斤,连续两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56年11月29日在上海参加中国奥运会代表团访沪比赛,以最轻级挺举1355公斤,第四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57年8月6日在苏联莫斯科参加第3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以最轻级挺举1395公斤,第五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58年9月26日在德国莱比锡参加社会主义国际第一届友军运动会,以最轻级挺举1405公斤,第六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59年3月14日在苏联参加莫斯科杯国际举重锦标赛,以次轻级挺举148公斤,第七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61年5月7日在太原参加全国举重分区赛,以次轻级挺举1485公斤,第八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63年4月20日在北京参加优秀运动员比赛,以次轻级挺举151公斤,第九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64年5月18日在上海参加全国举重比赛,以次轻级挺举1515公斤,第十次打破举重世界纪录。

陈镜开是中国首批获得运动健将称号,5次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两次,记功一次,并被推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受到毛主席六次接见。

为表彰陈镜开为发展中国体育运动特别是举重运动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致力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广,国际奥委会授予奥林匹克银质勋章,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殊荣。此外,还荣获国际举重联合会授予金质奖章和最高荣誉铜质奖牌。亚洲举重联合会授予金质奖牌和最高殊勋金质勋章。国际健美联合会授予银质勋章和金质勋章,被选为世界举重名人馆成员。获中国举重协会贡献奖金奖。被评为建国40年杰出运动员,新中国体坛45英杰和“新中国体育50星”之一。

。。。

东莞文史泰斗:杨宝霖

杨宝霖,副教授,1936年12月生,广东东莞人。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退休教师,全国特级教师,东莞市政协委员。1956年起在广宁县第四中学、东莞县常平中学、东莞中学任教,1982年在华南农业大学任教兼农史研究。在文史、农史及考据学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近10年来在国内外发表古典诗词辨析、历史考据及农史等论文50余篇。1990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研究方向:文史;农史。

2005年1月,《虎门历代诗选》编者之一、我市著名文史家杨宝霖先生获得首届“东莞市文学艺术玉兰奖”大奖“东莞文化特别贡献奖”。

杨宝霖先生数十年来致力于东莞的文史和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和研究,成绩卓越,著述等身,在莞邑及粤地久负盛名,在史学界也威望素著。杨宝霖先生特别钟情虎门历史文化的研究,他早期研究轰动学术界的三个课题:《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我国最早的中英战争》和《虎门白沙是我国最早仿制佛郎机炮之地》都在虎门,近期他史海钩沉,与钟淦泉、邓慕尧先后编辑出版了《虎门遗韵》和《虎门历代诗选》。

木鱼歌这些无形的遗产承载着我们民族一代代人的文化记忆,而这些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被忽视和忘却。东莞文史泰斗、农林专家、东莞博物图书馆荣誉馆长杨宝霖先生对东莞木鱼书和木鱼歌的历史、内容、版本、语言特色有多方面的深入考察。木鱼书《花笺记》分别用雅唱和俗唱两种曲调演唱,而目前东莞能够演唱木鱼歌的,尤其是雅唱,杨宝霖先生可能是最后一个。

。。。

IT界著名人士:王志东

王志东

1967年生,广东省东莞市人。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1989年5月,特邀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制“中文多窗口图形支撑环境”。

1990年6月,转入北大方正负责产品二次开发与新产品研制工作。

1991年6月,独立研制并推出国内第一个实用化Windows中文环境--BDWin3.0。

1992年4月,创办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1993年12月,创办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三届“科技之光”优秀企业家。

1998年12月,完成与美国华渊资讯网公司的合并,创建新浪网公司,任首席执行官。

2001年6月,离开新浪

2001年12月-今 创办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王志东,东莞人,中国IT界著名人士。从1992年开始,王志东先后创办了新天地信息技术研究所、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新浪网,是BDWin、中文之星、RichWin等著名中文平台产品的开发人与总设计师,长期担任四通利方与新浪网的总裁兼CEO,成功进行多次国际资本运作,领导新浪网成为全球最大中文门户并于2000年在NASDAQ成功上市。

不断追求卓越是王志东的信条。2001年12月,王志东创建北京点击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目标是面向企业与政府信息化领域,融合网络、通讯与软件技术,集成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成熟的应用模式,开发领先的应用平台软件产品,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一套简单、方便、安全、实用的协同应用解决方案,实现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的信息化目标。

。。。

要看具体的,可以去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http://wwwsun0769com/news/people/dgmr/

西河大鼓属于鼓曲类曲种。表演方式十分简单,演员左手持两片钢板,磕打有声,右手以鼓键子击扁鼓,鼓板配合击打,为演唱按节,另有乐手弹三弦为演唱伴奏。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叙述故事。一人说唱,称“单口”;二人合演,称“对口”。伴奏乐器,起初主要是大三弦。后来,有的演出团队为了增加音乐效果,又加了四胡、扬琴、琵琶等。

西河大鼓的表演,分“说书”、“唱段”两类。

说书有说有唱,说唱相间,叙述完整的故事。书目基本是中长篇。长篇书又名“蔓子活儿”,往往连续演唱数月。中篇书又名“巴棍儿”,一般可以连演10余场。中篇书大都是实口实词,创作时间比较早,艺术水平比较高。

唱段是通篇歌唱,没有说白。一个唱段,唱词大约100—200句。它表现的只是故事的片断,或具娱乐性、抒情性的诗词。另有“书帽儿”,又名“小巴札儿”,唱词仅数十行,多系笑话儿、巧说之类。一般用它在正书开演之前“垫场”。 西河大鼓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主要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

头板是一眼三板,4/4节拍;二板是一板一眼,2/4节拍;三板是有板无眼,1/4节拍。这三种板式是西河大鼓唱腔慢、中、快的基本节拍。在这三种板式基础上构成了若干个唱腔,这些唱腔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曲调及格式,并有了约定俗成的名字,从而构成西河大鼓的专用唱腔,据说这些专用唱腔原来有30多种。 后来有的不常用,有的少用或者不用了。后来见到的大致有: 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树、流星赶月、双高、海底捞月、反腔、上反腔、中把腔、下把腔、走腔等。艺人们将这些唱腔称为“曲牌”。正是这些板式和这些“曲牌”的有机联接,形成了西河大鼓唱腔音乐独有的风格特色。

三种板式有各自擅长表现的功能及相应的专用唱腔:头板,为慢板。其节奏缓慢,旋律舒展,主要用于唱段的开始部分,多表现抒情及唱景,或交代事物起因等。头板的唱腔有:起腔、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山(亦称蚍蜉上树)、流星赶月等。

二板,也称流水板,中速或中速稍快。二板节奏快慢运用较为灵活多变,是西河大鼓唱腔的主体板式,二板可以独立使用。在与其他板式结合时二板主要用于唱腔的开始和中间部分,适于叙述故事。二板的唱腔大致有:上把腔、中把腔、下把腔、双高、海底捞月、悲腔、反腔、下扎腔、梆子穗、走腔、拉腔等。

三板,也称上板,速度快,节奏急促。它主要用于唱段后部的高潮部分,适于表现事情紧迫、情绪激动的情形,三板的唱腔大致有:三板、乍口、收板、数板等。另外,三板中也包括散板。

西河大鼓的专用唱腔,有的是上下两句结构,如起腔、流星赶月;有的是多句式,如紧五句、慢四句;更多的是单一句,如一马三涧、蚍蜉上山、反腔、下扎腔、走腔、梆子穗等。这些单一句曲调或用于唱腔的上句,或用于唱腔的下句,或用于腔与腔的过渡,或者用于某唱段的开始与结尾。虽然在上面将这些唱腔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板式中,但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需要将板式加以变化,如一板三眼的唱腔,可变为一板一眼。一个起腔有头板、二板两种板式。紧五句有以一板三眼记谱;也有以一板一眼记谱的,头板,二板的顺序也可相互置换,等等。由此可见,专用唱腔的曲调是基本固定的,板式则可根据演唱的速度及故事发展的需要做些必要的调整。 西河大鼓唱短段的演员,一般皆站立演唱,书鼓用长腿支架。说大书者略有不同,演员面前摆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矮架书鼓,并一块醒木、一把扇子,桌后有一椅,说时可站可坐,而唱时大都起身表演,弦师则坐在演员左侧桌旁。西河大鼓有它的基本腔调,一般的结构为头板——二板——三板。头板速度缓慢,节奏变化不多,一板三眼,只用于全唱段的开始,或抒情写景或介绍和交待故事梗概。二板也叫流水板,速度可快可慢,曲调平稳、流畅。一板一眼,基本是平铺直叙、按字行腔,有时加用花腔。三板由二板蜕化而来,也是一板一眼,没有花腔,常用在一个唱段的高潮或结尾,能制造紧张的气氛。为了表现各种情感的需要,还创造有多种曲调和花腔,如悲调,用于表现悲哀、愁苦的情绪:“双高调”,多用于二板之中,可描绘景色,曲调比较低沉、压抑;“海底捞月”,用于表现喜怒等激动情绪或某些曲调的结尾;“窜板”,表现紧张、危急的情节。 当地的西河大鼓艺人“祖传三代”板鼓说唱,从小就跟随父亲走南闯北,把祖传的曲艺传承下来,演出释文(唱词)可以阐述人的一生,即从母亲怀孕开始,讲述出生、成人、结婚成家、祝寿等,一直到亡故为止,另外还有宣扬善事,歌颂人民生活,教育人们热爱生活、多做善事等内容。唱词语言为河南方言,曲调比较自由,据传授人讲,板鼓说唱曲调跟河南旱船表演中演唱的曲调相似,由于传授人不能说明曲调名称,故不能尽述。

板鼓说唱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舞台表演流动不大,但唱词内容丰富,曲调也较优美。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是以冀中语音的自然声韵为基础,吸取某些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的。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约有30余种依附于主曲的乐曲和乐句的唱腔,分别归纳在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板无眼的三板等三种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幅度的伸缩,有的还派生出多种变格唱法,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属于头板的唱腔有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快头板等;二板的唱腔有起板流水板双高海底捞月反腔蚍蜉上山梆子穗十三咳等;三板唱腔有散板紧流水窜板尾腔等。西河大鼓的基本曲调大体上体现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头板起板是流水板的发展变化,其它大多数唱腔也都与这几个唱腔有着一定关联。

清朝道光年间,河间府的艺人在木版大鼓和弦子书的基础上,吸收戏曲、民歌和民间叫卖声,对原来的唱腔加以改革,将伴奏乐器小三弦和木版改为大三弦、四胡和铜板,初叫“犁铧片”、“梅花调”,光绪年间定名为西河大鼓。曲调分头板、二板、三板,唱词一般是7字句和10字句,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演员1人站唱,自击鼓板,有三弦、四胡伴奏,使说、唱、作、伴奏配合得当,中间分为几个回头。 西河大鼓的唱腔发展,首先需要把西河整体唱腔划分成两个种类:一个是西河本体唱腔,包括“起腔”以及“上把位”、“中把位” 、“下把位”、“甩腔”等 ,它们都是从同一个基本调子发展来的,代表了西河的原始本体部分。它们的板式(节拍)形式有头板(4/4拍)、二板(2/4拍 ))、三板(3/4拍)。其中二板形式的“上把位”“中把位”“下把位”唱腔习称为“流水板” 。

另一个范围指“一马三涧”、“双高”、“梆子穗”等等花腔,它们其中主要的部分是西河大鼓唱腔里最初所没有的,是艺人们为了丰富西河唱腔、增加唱腔的色彩性,从西河以外的姊妹艺术唱腔中摄取,又在长期实践中融合在西河中的;也有一部分是从西河内部变化发展出来的,但由于明显的华彩性而划归在花腔里。这两类唱腔比较起来,前一类是西河的主体唱腔,它们构成西河大鼓的主躯干。研究西河大鼓唱腔是如何在板腔体这一特定结构下发展的,也主要是针对前一种情况。 田荫亭(1915~1997),田派西河大鼓创始人、著名书画家。字悦川,号省骄,原籍河北省河间卧佛堂乡河西村。

自幼承继家学,随父田士杰、胞兄田起山学习书法,聪敏过人,精勤不辍,楷、行、草书俱佳,尤以行书为最。行书兼精颜(真卿)、黄(庭坚)、赵(孟頫)、潘(龄皋)诸体,风华婉转,潇洒流畅。并于攻书之余兼画兰草,其兰草高迈超俗,富有书卷气,同道称之为“书画兼善”、“囊括众美者也”。其子田蕴章、田英章皆蒙其教诲,后成书家。

田荫亭幼年随父(士杰)习学西河大鼓,十岁入津城,以说唱谋生。十八岁拜西河大鼓泰斗赵玉峰先生为师,技艺大进,加之天赐佳喉,直至八旬,黄钟不倒。参加天津市和平区曲艺团后,曾获津门曲荟最高奖——优秀奖。至中年,其西河大鼓艺术已达炉火纯青之境,说、唱、做、念臻于完美,创词编曲无一不佳,弟子数十人,再传弟子多不胜数,优秀门人有河北省曲协副主席段少舫、曲艺家赵连甲等。 赵玉峰,生于1895,河间北皇亲庄人,西河大鼓“赵派”艺术的创始人,曾任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理事,辽宁省文联委员,鞍山市政协委员。

赵玉峰自11岁随堂兄学唱西河大鼓,18岁后曾两次进京学艺。他学习刻苦,善于独创,取百家之长、姐妹艺术之精华,将西河大鼓的乡音土调改为京韵京白,杂揉京韵大鼓的演唱技巧,在发掘袍带书和短打书上提高西河大鼓的表演技巧,遂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故称“赵派”。  “赵派”是西河大鼓的一个重要艺术流派,后流传到京、津及东北等地。“赵派”的艺术特点:行腔浑厚、健美,说唱并重、字硬韵圆,节奏明快,唱作合谐,苍劲质朴,表演时发挥内在情感,讲究手眼身法,合作自如,成功地将戏剧的刀马、袍带等身段、功架移植于说书之中,使说、唱、做紧密结合来塑造人物,表达书情,主张吸取其它曲种的随腔和衬腔伴奏法以及打、轧指法,用以增强乐感、节奏感。解放前,演出的曲目主要有《包公案》、《隋唐演义》、《杨家将》等。  建国后,在辽宁省鞍山市曲艺团任教师兼演员,改编过《渔夫恨》、《烈火金钢》等曲目,受到好评。1960年赴天津参加西河大鼓经验交流大会,并到北京传艺。有传记《鼓艺生涯五十年》。其弟子很多,享有盛誉的有田荫亭、刘兰芳等。  1973年底,赵玉峰因病去世,享年78岁。 郝派西河大鼓创始人郝英吉是河北省高阳县人,曾先后师从于王殿邦及马小疯子(艺名)。王、马二人均属“南口”西河的第二代,而马小疯子是“北口”西河创始人马三峰的儿子,兼受其父影响。这样,郝英吉既是“南口”西河的第三代,又兼得“北口”要领。当时西河大鼓作为刚刚崛起的曲种,不但以其新颖而产生魅力,且具有广阔的进一步充实、润饰和再创造的空间。因此一些有见地的艺人便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形成新的个人风格,遂在西河大鼓领域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流派纷呈的局面。郝英吉也是诸多创新者之一,他在“南口”“北口”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发挥个人演唱之特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流派——郝派,在当时各路劲旅中具备了鼎足之实力。  郝英吉主工长篇鼓书,他的书段生动紧凑,说“扣子”、唱“扣子”,善用悬念紧紧抓住观众;表演上不仅说、唱俱佳,而且采用口技等手法,使表演有声有色,感染力极强。在唱腔方面,以花腔花调多而著称。他不拘泥于老腔老调,常创造性地运用“二黄大反腔”、“十三咳”、“大悲腔”等华彩腔调,使书段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比如在演唱《汾河湾》时,一曲“大悲腔”,把柳氏悲伤绝望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时台下便有观众立起,泪流满面地说“让她找我来!”——竟到了如此忘情的地步。他拿手的“双高”和“刀刀痛”两段唱腔,也每次演出都令人叫绝不已。对此,不少文字资料有所记载。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缺少录音条件,没有留下音响资料,但我们仍然能够从后人的传唱中略窥其一斑。  郝派西河的传承关系主要是体现在其家族中。以郝英吉为第一代,郝家先后有三代人从事西河大鼓艺术。第二代中的郝庆轩、郝庆国、郝艳春、郝艳霞、郝艳卿都是直接在父亲的严格传授下成才,陆续成为颇负盛名的演员和弦师的。  郝英吉,艺术生涯的前半段是在乡间,后半段进入城市,先在天津,后到沈阳。这一流向同西河大鼓产生、发展的轨迹是一致的。西河大鼓在冀中农村产生,成熟后涌入天津这座繁华的水陆码头城市,然后又传往东北、西北各地。可以说郝英吉当时受到这股潮流所裹挟,把自己的艺术活动从乡村转向了城市;也可以说,正是由于郝英吉这样的一批艺人,才使西河大鼓跻身于城市市民的欣赏圈。郝派第二代基本上是在沈阳成长起来的,他们演出的足迹遍布东北各大城市。之后,其中的一枝郝艳霞三十岁后转回出生地天津,正值其艺术成熟期,很快便成为津门曲坛上的名伶。郝艳霞不但把郝派西河带到了天津,还将自己的女儿郝秀洁培养成为郝派的第三代传人。

人物介绍

  严济慈(1901123—1996112),字慕光,号岸佛。浙江东阳人。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名誉校长、研究生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人们尊他为“教育宗师,科学泰斗”。 1914年就读于东阳中学,1918年以四年均为第一的成绩毕业。1918年夏参加全国六大学区高师联考,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改建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师是当时南方青年向往的最高学府。由于他是家乡第一名考上著名大学的学生,为此,当时的浙江省教育厅将东阳中学列为重点中学。入学南高时初读商业专修科,一年后转工业专修科,再一年转数理化部读二年级,师从数学家何鲁、熊庆来,物理学家胡刚复等人。1923年夏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因已修满大学规定的学分同时获得国立东南大学物理系理学学士学位,成为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第一届唯一的毕业生;同年南高并入东大,1927年改名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改名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大学期间自学法文,在中国科学社服务,并编著教科书《初中算术》和《几何证题法》,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23年大学毕业,以稿费、兼任南高东大附中及暑期学校教师的酬金和何鲁、胡刚复、熊庆来三位老师的资助,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仅用一年时间,就考得巴黎大学三门主科——普通物理学、微积分学和理论力学的证书,获数理科学硕士学位,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备受到法国教授赞赏。此前法国并不承认中国大学毕业文凭效力,从严济慈起,法国开始承认中国的大学毕业文凭与法国大学毕业文凭具有同等效力。之后师从物理学家夏尔法布里(C Fabry)。1927年,刚刚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的导师法布里在他首次出席的法国科学院的例会上,宣读的论文不是自己的研究成果,而是在他的指导下由严济慈完成的博士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这是法国科学院第一次宣读一位中国人的论文。严济慈因此成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精确测定石英压电定律“反现象”的科学家,也成为第一位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1927年回国,在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国立第四中山大学(今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担任物理学、数学教授,陆学善、钱临照、顾功叙、余瑞璜、吴学蔺等人就是这一时期的学生。1928年冬,携夫人张宗英再次赴法国从事研究工作,期间到居里夫人(Curie)的实验室帮助安装调试显微光度计并用以进行测试研究。1930年底回北平,出任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所长,一年后又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在连续光谱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32年参与创建中国物理学会。1935年与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Joliot Curie)、苏联科学家卡皮察(Π.Л.Kaпицa)同时当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抗战期间,开展救国社会活动,并在科研制造上对无线电发报机、五角测距镜和望远镜的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1946年获国民政府胜利勋章。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北平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长。 1949年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曾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名誉主席,兼任《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主编。同时,1958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授讲授普通物理学6年,并兼副校长,培养了许多人才。1978年出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提出“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建校目标,以后任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校长。1978年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生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后来分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1991年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军团军官”勋章。 严济慈一生对中国教育、科技事业有重要的贡献,为中国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他是中国光学研究和光学仪器研制工作的重要奠基人,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大气物理学、压力对照相乳胶感光的效应以及光学仪器研制等方面成就卓著。 严济慈夫人张宗英,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今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1920年考入南京高师,是中国最早一级男女同校的八位女大学生之一,为曾任两江师范学堂(1914年改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习的老教育家张鹤龄之女。有严又光、严双光、严四光、严武光、严陆光五子。

主要论著

  《普通物理学》(正中书局,1947) 《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人民教育出版社,1966) 《严济慈科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86) 《电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严济慈科技言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言论

  作为一个科学家,如果你发表的论文,10年之内没有人引用过──因为科学研究总是有连续性的,这就是说,你这个工作可做可不做,是可有可无的,与整个科学丝毫没有发生关系。 一个科学家成为杂志、报纸上的新闻人物并不难,但要成为一个书本人物,至少是几十年,书本上都要提到他的研究成果,这就很不容易。对于这些对科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愈浅显的教科书愈是提到他们的名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做学问的人不能满足于做新闻人物,而要扎扎实实做研究工作,对科学的发展做出成绩来,争取做一个书本人物。

严济慈鲜为人知的故事

  严济慈(1900-1996)字慕光,浙江东阳人。1923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东南大学并获学士学位。后留学巴黎大学,专攻物理,1927年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同年归国,担任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造诣精深。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及名誉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及名誉主席。 严济慈自幼聪颖好学,小学、中学毕业考试,他是全校、全县第一名;浙江省教育厅举行全国6所高等师范学校联合入学考试,他是全省第一;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录取后复试时,他还是第一。这一年是1918年,严济慈18岁。 严济慈跨入这所与北大齐名——时人好以“北大南高”并称——高等学府,先进商业专修科,一年后转到工业专修科。1920年又转到数理化部二年级学习,受教于熊庆来、何鲁等名家,并受这两位留法教授的影响,开始学习法文。当时的南高师在留美博士郭秉文、刘伯明、陶行知的主持下,分出一部分系科成立了我国第二所国立大学——东南大学,其余系科仍归南高师办理,双轨并行,直到1923年高师归并大学。严济慈在转入高师数理化部(后改为文理科)之后,还同时兼修东南大学学分,所以当他1923年6月从南高师毕业时,也同时拿到了东大的毕业证书并获学士学位。很有意思的是,南高师与东大的“双轨制”,使严济慈成了南高师的“末代弟子”和东大的“首届学生”。 求学期间,才华过人、勤奋异常的严济慈在熊庆来、何鲁等教授的指导下,编写并出版了《初中算术》和《几何证题法》两部著作。后来他去法国留学的费用主要就是靠的这两本书的稿酬。 出类拔萃、品学兼优的严济慈不仅获得了老师的赞赏、同学的钦佩,还赢得了一位美丽娴淑的姑娘的青睐。她就是东南大学学生、后来成为严济慈终身伴侣的张佩英。 严济慈留学法国仅仅一年,就获得了数理硕士学位,这在巴黎大学历史上是很罕见的,被传颂一时。两年后,他又以创造性的研究大大突破了导师法布里原先为他拟定的博士论文课题,以《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的毕业论文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法布里在当选为法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举行的仪式上,自豪地宣读了他的这位中国学生的论文。第二天,《巴黎晨报》就在显著位置刊登了法布里和严济慈的大幅照片。一时间,严济慈名声大振,成为巴黎学界的新闻人物。对此,许多旅法华人都倍受鼓舞。在分享这一荣誉的中国人中,就有在国立巴黎最高美术学校学习、后来成为大艺术家的徐悲鸿。 1927年夏,严济慈学成归国。在船上,他遇到一位比他年长三、五岁的同胞,那人热情地向他打招呼:“您好,严济慈博士,我在《晨报》上看到过您的玉照和大名。对了,我叫徐悲鸿。”两人虽是初遇,却是一见如故,特别投缘。途中,徐悲鸿为严济慈画了一张肖像素描,并写了一行法文小字:“科学之光,1927年,徐悲鸿”。这既寓含着严济慈研究的光学和他的字号(字慕光),又表达了徐悲鸿希望严济慈成为科学之光,去照亮黑暗的中国的心愿。 回国后,他俩又先后受聘为中央大学的教授,严济慈在物理系,徐悲鸿在艺术科(系)。从此以后,俩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1单安山教授

上学期教我们专业导论的单安山教授身为动科界的泰斗,博士生导师,还肯来给我们大一新生上专业导论课,让我们对动科专业有个更深更全面的了解,是引领我们走近动科的引路人。他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的方式,这是个锻炼听力的好机会;其次,他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听他的课什么也不需要干,只需要跟着他的思路走就会收获很多知识,再者因为他总是走在动科界的前面,在动物营养与饲料方面大有作为,所以他总是给我们普及很多最新研究的动态以及成果,让我们的眼界开阔了不少,也对这个专业有了更大的兴趣。

                            

2 刘大勇老师

对于很多理科生来说,文科的那些学科就显得枯燥乏味,但是下面我推荐的这位教近代史的老师:刘大勇老师,你会在他的课堂上发现学习近代史的乐趣,你会变得乐意去接受历史,接近历史。他上课语言风趣幽默,经常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同学们自然也就更愿意接受他所教授的内容;他有自己独特的上课思路,上课不需要课本,铃响之后,大勇哥的演讲就开始了,在他的演讲中你会获取到很多的历史知识以及他所普及的历史小故事,小趣事,在他的课堂上你会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他也特别欢迎各位去蹭课,用他的话说:“来的都是客啊”。此外他会在两堂课之间的小课间播放音乐,让课间都不再无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0054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