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威的学艺故事

张威的学艺故事,第1张

羡慕他人壮肌肉 长跑选手“改行”

说起张老与健美结缘,就要追溯到1952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铁路运动会上,那是新中国最早的全国大型运动会。当时还是中长跑运动员的张威也参加了这次比赛。

而当他踏入比赛场之后,眼前的事让他有些不敢相信。当时参加标枪、铁饼、铅球的运动员中,大多都是练健美的,而他们强壮的肌肉一下子打动了张威,并在他心中埋下了根。

“看了他们的肌肉,我当时就傻了,心想肌肉还能练成这样,当时就特别想像他们那样壮。”张老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仍很兴奋。

从那次之后,张威就开始刻意增加自己的力量训练。可是,由于中长跑步项目特点,肌肉发达不利于耐力的保持,而教练也不允许他多练力量,可固执的张威仍旧与教练的要求背道而驰。

“当时总是偷偷给自己加练,单杠、双杠、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在宿舍都偷偷练。”不过,那时张威的田径成绩并未受到明显影响。1953年,参加全国铁路系统3000米比赛获得冠军;同年5月,张老在一次田径对抗赛中,打破了800米和1500米的全国纪录。1956年元月,北京市工人越野赛中,张老一举夺得1万米的冠军。

退休后锻炼仍不止 创两项吉尼斯纪录

1987年退休后,老人锻炼不辍,参加了首都体育馆举办的健美训练班,引起健美协会曾维棋主席的关注。

培训回来后,张老在体协的帮助下,在二七体育场空地上盖起了健身房,依照图纸让工厂的朋友制造出简易的体育器械,北京第一个免费的健身房就这样诞生了。

自此,张老便日复一日,坚持不断地在健身房打造自己的强壮体魄,并创出哑铃太极摆花6000次以及负重15公斤杠铃片仰卧起坐315次两项纪录。

当记者问及张老现在还能否创出当年的纪录时,张老信心满满地表示,没有问题,不过要创纪录,必须用半年的时间去准备。

目前,张老还拥有一处自己的健身房。健身房的位置很特别,是在老爷子所在小区的车棚内,别看这里面积不足100平方米,却容纳了十几套的健身器,而这些健身器也是十分特别,大都是老人用机械厂的废弃零件组装成的。

健美冠军心中之师 爱好者们心中之王

由于张老所住的崔村二里小区位于丰台区长辛店,离市区较远,早些年附近也没有健身房,许多想练健美的人都是“寻师无门”。

张老的健身房刚刚建好,免费对外开放,如同大漠中的一片绿洲,给大家提供了健身之处,即便是现在,每人每年也只需交100块钱的会费。不久之后,张威这个老年“健美王”的名头在周边传扬开来,许多人慕名而来,其中不乏希望从事健美事业的人,如全国健美冠军王建国等。

这些年来,许多由张老指导的健美运动员,先后在北京获得8次健美比赛冠军,在全国拿过3次冠军和2次亚军,张老也成为名副其实的冠军教练。

在崔村地区,你要是问张威老爷子家住哪儿,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你如果问健美王的车棚健身房在哪儿,那找起来就要轻松许多。

现在,跟张老一起在车棚健身房锻炼的弟子仍有四五十人,在他们之中,不乏准备参加全国健美比赛的好手,然而在他们心中,张老是他们的老师,是他们难以超越的健美人。“在我们看来,张老师是真正的健美王,80岁还能这么练,世上可能找不出第二个了。”弟子田奉钢说。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集体、个人在县城建造大量房屋和更新城市基础设施,尤其1984年以来,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入了建房高峰期,用地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随着该县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连江对外联接通过增至5条,一步跨入“高铁时代”,成为福州市规划的大都市区的组成部分。县城建成区面积从2000年的58平方公里扩展到2010年的13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已达27平方公里,县城公园面积从2000年5000平方米扩大到2010年的12万平方米。

十一五期间,努力构建一个有活力、生态型、有滨江山水特色的宜居城市。坚持“向东向南沿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完善城市的县域服务中心功能,中心城市形象明显改观,城市构架有效拉开,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人民广场、江滨公园、玉泉山公园、“五大中心”、连江火车站及站前广场投入使用,马祖路、文笔东路、金安路等新区路网基本完工。健全完善、园林景观、水体管网、亮绿工程等市政设施设施,以路网的不断延伸拉开城市框架,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健全提升城市品位。

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县域中心城区建设。对接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县域中心城区规划,科学整合凤城、敖江、江南资源,有序推进向浦口、东岱拓展,完善城市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各类发展规划,提升城市产业水平、人口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中心城区管理,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整体推进”思路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推动城区向东向南沿江发展,加快建设一批城市主干路网,扎实推进丹凤东西路、文笔路、北江滨东西路、南敖江路、朝晖路、南江滨路、敖江路四期、连江火车站、琯头江滨大道等路网建设,做好104国道的过境道改造工程的前期工作,拓展城市发展框架。健全完善市政设施、园林景观、亮绿工程等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品位。 连江的风俗人情淳厚朴素,独具特色。传承文明的节日习俗、地域浓郁的生活习俗、源远流长的生产习俗、独具色彩的人生习俗以及会聚人文底蕴的交际习俗,共同构成了连江风俗人情的基本内容。

主食

该县主食以稻米、甘薯为主,杂以麦和豆类。沿海地区以甘薯为主,杂以米、麦、豆类,多数早餐稀粥,午、晚餐干饭。农忙时三餐均为干饭,午前午后各加点心一餐。沿海渔民渔汛季节,爱吃糯米干饭或大米、地瓜稀饭,饮家酿酒。副食品主要是:各类蔬菜、豆制品、肉类、蛋品和海产品。佐料有花生油、茶油、菜油、猪油、酱、鱼露(虾油)、糖、醋、酒、盐等。新中国成立前,一般居民一日三餐粗饭淡菜已很满足,逢年过节或喜庆之事,才宰鸡杀鸭做几道菜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食以大米为主,杂以面粉和复制品。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收入日益增加,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肉类、蛋品、水产品、奶品逐渐增多,粮食用量逐渐减少。富裕之家开始讲究三餐营养搭配。

风味小吃

连江县风味小吃丰富多彩。主要有鱼丸、扁肉(馄饨)、肉燕、肉面、拌面、牛杂、卤味、油饼、麻蛋(麻球)、蛎饼、锅边糊、炸芋糅、春卷、煎包等上百种。连江鱼丸、鱼面,历来名闻遐迩,享誉海内外。鱼丸以新鲜鱼剁碎拌薯粉为壳,以瘦肉等为馅,捏成乒乓球大小丸状,富有弹性,香脆可口,畅销福州及各县。20世纪80年代后在上海成为抢手货,风靡外滩。鱼面,以新鲜鱼剁碎搅拌薯粉手工制作而成,松软香脆,是酒席宴会常用佳肴。20世纪80年代后,流行药膳小吃,在禽畜肉类或鱼类中加枸杞、当归和桂圆等补品或中药炖煮。

嗜好

连江县群众历来喜欢饮茶,当地产的绿茶以清明、清明前采摘的“清明茶”、“明前茶”尤受欢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饮用可乐、果汁等饮料。20世纪80年代后咖啡成为待客上等饮料,并时尚矿泉水,但茶仍为主要饮料,中、老年人尤喜饮茶。

县内百姓喜饮家酿酒,以橘米黄酒为主,沿海夏天多饮地瓜烧制的白酒。20世纪80年代后啤酒消费呈逐年上升势头,饮酒习惯有所改变。

服 式

清及清前,汉族男装多上为对襟衣,下为扭裆裤;女装上为偏襟衣,下为扭档裤;殷富商绅及教师才有穿长衫、马褂。衣裤布料多系手织棉布和苎布,色调单一,蓝、黑为主;少数人用丝、绸、缎等缝制。畲族服装独具特色,男服与汉族基本相似。只在衣襟和袖口饰以镶边;女上身着凤凰装,襟、袖都用五色花线镶边,腰束红蓝相间带穗的丝织彩带,肚前围四方绣花镶边围身裙;下身穿短裤,腿裹红布条。

民国时期,城镇开始流行中山装、学生装和女旗袍。布料有卡其、斜纹、府绸、香纹纱、阴丹士林、厂布、呢绒、哔吱类;少数人开始用羊毛线编织衣裤。

1949年至20世纪60年代初期,除传统款式外,新添有:列宁装、工作服、捷克衫、棉衣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年男女流行草绿色、**、灰色的军式便装和军大衣。20世纪80年代起,人们注重服装的质料、色调、款式和名牌,男女服装不断变化,色调鲜明多样,有西装、运动服、皮衣、风雪衣、外套、蝙蝠衫、牛仔衣、羊毛衫、兔毛衫、夹克衫、呢大衣和新式旗袍等。裤式有:喇叭裤、直筒裤、西裤、健美裤等。裙式有;百褶裙、三角裙、背带裙、背心裙、牛仔裙、超短裙等,连衣裙曾风行80年代中期。各种服装用料有:晴纶、毛料、人造丝绸、人造革和真丝、皮革等。

鞋式

清末,男子穿圆口布鞋,农村普遍穿木屐,夏夜走路响声清脆。女子穿圆口绣花牲,老妇穿小脚尖头绣花鞋,平时农妇多穿草屐。民国初期废除女子缠足,年轻的女子不再穿绣花鞋。男子开始时尚绑带球鞋、雨鞋,少数富家男子穿皮鞋。新中国成立后,鞋类款式随生活水平提高逐渐变化,有球鞋、雨鞋、解放鞋、松紧带鞋、皮鞋、塑料凉鞋、各式仿皮鞋等。20世纪80年代始流行旅游鞋、登山鞋,但最普遍的还是皮鞋和塑料凉鞋。农民下地劳动开始穿长筒雨鞋。

发型

清代,汉族男子前额剃光,后脑勺留长辫,盘头而束,戴碗帽。未婚女子齐眉梳单长辫;已婚女子梳髻。清末,境内革命党人已先剪辫,至民国时男子普遍剪辫。男式发型多“海军式”,戴呢帽。子发式有齐腰双长辫、羊角辫。畲族女子发式别具风格:未婚结发辫,已婚梳凤凰冠(螺式盘龙髻),发束绒线(年老扎蓝线、年轻扎红线)。新中国成立初,汉族中青年男子理“一片倒”和“三七开”发型。流行戴解放帽或工程帽,老人剪平顶发型。戴风帽、猴帽、棉帽。老年妇女皆梳髻戴黑绒帽。儿童戴风帽。20世纪80年代男子多理分头和平头,青壮年女子多为齐耳短发,有的烫发,少数青年男女讲究梳理港式、广式发型。

首饰

新中国成立前,女子梳髻时尚插银簪、银剔、银花、银耳扒,手戴银镯、银戒指,耳戴银耳环。富家女子戴金环、金戒指及珍珠、玛瑙玉镯、翠玉等首饰。畲族妇女喜插银钗、别银针,未婚女子戴耳环,已婚女挂耳坠。50~70年代,汉族女子已不时兴戴首饰。20世纪80年代后。女子戴首饰又开始普遍,也有男子佩戴饰品。

行旅

清代以前,连江县水路交通以乘木帆船、舢板为主。民国时闽江、敖江已有机动轮船。陆路靠步行。少数人坐轿或坐篼。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短途仍靠步行,中长途多以自行车、汽车、机帆船、轮船代步。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十分普及,城乡男女上下班及下田劳动、送肥料、点心等均骑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中期摩托车成为代步工具日渐风行。后期人力三轮车充塞县城,既载人又送货,直抵家门。出远门旅行则有汽车抵福州或马尾,然后再乘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到各地,十分方便。 连江的先民从外地迁移到连江这块钟灵毓秀的沃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他们选择敖江流域和丹阳、蓼沿、东岱、透堡等地的江河两岸土地肥沃的地方群居栖息。那个时期,人类已经进入母系或父系的氏族社会,开始磨制石器、制作石镞,制造弓箭,烧制粗糙的陶制器皿。

从全县文化遗址大普查来看,已发现古人类使用过的石刀、石斧、石锛(古代人用石片磨制成的耕作器具)、石镞(古代人用石片磨制成的箭矢,即箭的前端部分)、石环以及印有方格纹、席纹、几何纹、篮纹的陶器和化石标本380多件,经福建省文物部门专家分类鉴定,确认是新石器晚期和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主要分布敖江、丹阳、蓼沿、潘渡、东岱、透堡等6个乡镇沿江、溪两岸30个村庄的荒山、岭地。其中东岱镇的云居山文化遗址面积最广,分布范围约10万平方米,是连江先民最多的聚居地。

古代窑址

窑址,是制作陶、瓷器皿的生产场地。连江早在南朝至宋代就开始发展陶瓷生产,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在宋、元、明、清时代就已驰名中外,是福建省四大窑系之一。连江生产的陶瓷远销东南亚十几个国家,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还珍藏连江浦口龙窑生产的青瓷、白瓷和黑釉精品。

全县各地较出名的有江南乡的魁岐、己古窑址,官坂的塘里窑址,长龙镇的真茹窑址,透堡镇的馆读窑址和浦口镇的浦口窑址。规模比较大的为魁岐村南山窑址,分布五个山丘,范围4000多平方米,陶瓷场地堆积层厚度达3米。从该窑址采集到的瓷器有碗、碟、盏、瓶、罐等生活器皿以及支圈、匣钵、垫座等窑具。陶瓷纹饰有印花纹、凹弦纹、篾纹以及卷草花卉等形状。釉色有青黄、青绿两种,经鉴定为南宋至元代时期窑址。

浦口窑址,以龙窑(龙窑:砖砌窑灶,窑长3050米不等,窑首设灶口,窑尾设烟囱,窑中叠放坯具,形似长蛇,古名龙窑。)为主,共有36个窑,号称三十六龙窑而闻名,分布浦口镇公路两侧十几个山丘和现中学所在地,范围1平方多公里,是连江古代瓷器生产窑数最多、规模最大、花色品种最多样的窑址。生产的陶瓷有黑釉、灰白、青花等,兼以生产彩色瓷,工艺、风格独特,花色品种不断更新,器皿制作形式多样化,除碗、杯、碟、盏外,还生产工艺要求较高的长颈瓶、圆唇撤口瓶、鼓腹瓶等数十种花瓶产品,窑窑各具一格。经鉴定为南宋至明代时期的古窑址。浦口窑址和魁岐窑址,同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和澳大利亚专家在定海湾联合进行水下考古,挖掘出土数千件陶瓷器,澳专家还实地考察了浦口龙窑,经分析、考证大部分是浦口龙窑生产的。

古沉船遗址

从闽江口至黄岐湾海域,古称甘棠港,是古今中外舟楫通航的主要航道,但由于古代没有航标设置,加上这里海域暗礁密布,船只夜航,经常触礁沉没。

据文物管理部门考察,先后在黄岐镇长沙村西南方1200米海域、筱埕镇蛤沙村东南方3500米海域和定海村250米海域发现11处古沉船遗址。从沉船点相继发掘陶瓷制品碗、壶、钵、杯、罐,端砚,铁炮,铜铳等水下文物3000多件,经鉴定系宋、元、明、清时期的沉船遗址。

1990年3月,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东南亚陶瓷研究中心研究员柯莱德·克拉克和西澳大利亚海洋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吉米·格林、技术员罗伯特·理查德,会同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研究员张威以及国家文物局文物处考古人员,在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和连江县文化局的配合下,带领中国第一代水下考古班学员11人,进驻该县筱埕镇定海村,对周围300米海域进行为时三个月的水下考古,摸清了该海域9处古代沉船遗址,从海底挖掘出陶瓷器皿等文物2000多件,以及许多沉船的残板,并拍摄了海底沉船分布地点和海底文物的录像,测绘沉船点与文物分布地形图,对沉船位置进行了定标、定点,成功地完成了定海水下考古任务。中澳双方联合撰写了连江县定海水下考古学术论文,当年11月在《世界考古学报》上发表。

1975年还在敖江大王宫出土了独木舟,现珍藏于福建省博物馆。 连江文物蕴藏量丰富。20世纪50至60年代开始征集和发掘部分文物。70年代后开始有组织地进行征集和发掘工作,至2005年连江博物馆珍藏文物达4000多件,其中国家二、三级文物达2000多件,位列福州市五区八县之首位。

文物品种有石器、陶器、瓷器、金属器、玉器、木雕、石刻、文具、货币、布帛、砖瓦、族谱、拓片等类别。大部分文物是从民间、寺庙、古墓葬、建筑工地、水下沉船遗址等征集或挖掘而来。

1993年3月凤城镇玉山挖掘1座宋代古墓,出土铁牛、石砚、石俑等文物97件。1997年6月县文物部门配合北京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专家冯铭生对浦口宋代古陶瓷窑址进行考察、鉴定,采集100多件古陶瓷标本。1981年5月凤城北门群众建房挖基时发现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连江铸造铁炮2尊。同年8月,东湖镇东塘村在荒废已久的何姓花园里挖掘出一坛古钱币,重达150公斤,其中有30多件宋代古钱币,系珍贵文物。1987年定海小学少先队员,先后捐献出宋至清代陶瓷文物800多件,学校设立文物展览室,作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8年县文化馆配合福州市文管会,在筱埕镇大埕口村发掘晋代古墓葬3座,征集出土文物21件,其中陶瓷鸡首壶属罕见的文物珍品。

1990年在定海村征集“国姓府”(即明朝皇帝赐郑成功朱姓,故郑成功以“国姓”为标志,如“国姓府”、“国姓船”、“国姓壶”等等。)铜铳1件,经鉴定系民族英雄郑成功水师船所使用的小型火炮。珍藏在连江县博物馆,其复制品在厦门市郑成功纪念馆展出。 古塔和古桥是连江标志性建筑。

古塔:古塔主要有唐代天王寺瑞光塔、元代云居寺普光塔和明代斗门寺含光塔。

古桥:连江水陆交通便利,境内多河流,3公里以上溪流多达73条。据县志记载,连江有古桥149座,后随历史变迁,或毁于水火,或毁于战乱,或为现代公路桥所替代。幸存下来的46座古桥中,建于宋代的有8座,元代的有2座,明代的有6座,清代的有19座,年代失考的有12座。较为有名的有县城的通济桥、蓼沿的朱公桥以及官坂的塘边桥。

经常听到一些胖友抱怨,天天坚持锻炼,为什么体重不减少,肚子不见小?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个新陈代谢的问题,也就是你每天吸收与消耗的问题,你每天的吸收与消耗是平衡的则体重不增不减,吸收大于消耗,人就发胖;只有消耗大于吸收你才会瘦。那么怎样才能使消耗大于吸收呢?

三个办法:

1,少吃(科学配餐每天按消耗进食热量约在1000-1200大卡左右)

2,增加运动消耗(坚持每天1小时以上的有氧运动)

3,提高基础代谢率,(也叫静止代谢率)决定它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你身体中的无脂肪物质,其中包括:肌肉、器官和骨骼。"你的骨架越大、肌肉越多、身体越结实,静止代谢率就越高。"在这里成年人的器官和骨骼是基本定型不可变的了,但肌肉却可变的,一般的人如果不特意炼肌肉的话,他从25岁开始,每年约减少半磅的肌肉,也就是说,每过去10年他的肌肉将减少五磅,即等于他每天消耗的卡路里减少了100卡。而坚持肌肉锻炼的人,肌肉不但不减少反而会增加,即可以完全改变年龄增加对新陈代谢的影响,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北京二七机车车辆厂,有个退休教师叫张威,今年80岁了,他从60岁开始练健美,现在他浑身全是肌肉块,他有句名言:“只要坚持练80岁肌肉照样长”我本人就是在他的影响下,从53岁开始练肌肉,今年59岁了,现已练了5年多了,浑身能叫出名的肌肉也都能见到块了。z

我这一生就好运动,从小学开始,短跑;跳远;投掷;足球都是我的强项。另外我还练武术;十一岁学会了游泳。而且我从18岁到48岁曾经坚持长跑30年(每天跑5000-7000米)48岁至58岁又改行跳了十年拉丁舞。虽然我这一生运动没间断,但是由于我对运动的认识,特别是运动与健康;运动与美体的认识非常肤浅,说得重点简直就是无知。再加上我的食欲好、饭量大、吃啥都香。

我从18岁时体重就是75公斤,(身高166cm)一直到53岁体重就从来没掉下过这个数,86年最重时曾达到过85公斤。53岁开始练肌肉,即开始做仰卧起坐和仰卧起腿,每样每天做500个,两样连续做,共用时间是50分钟。只用一年时间,体重就从76kg减到63kg腰围从87cm减到77cm。

为什么35年的持续锻炼,体重不减,体形不变 ?而只练了一年肌肉,,体重就恢复到正常直,而且体形也得到彻底的改善?原因就是我找到了减肥、健身、美体的金钥匙! 这就是我前面总结的三条:

1,少吃;我从53岁开始每顿饭的主食不超过2两,副食是一二碗,加肉或蛋的炒或炖的青菜。

2,坚持有氧运动,我每天连续游泳两千米时间约一小时。另外,下面讲的练肌肉也在有氧状态下进行。

3,提高基础代谢率,(也叫静止代谢率)也就是练肌肉,我从53岁开始,每天早上增加了一个小时的肌肉锻练时间。但是我练肌肉和健美运动员练肌肉的方法不同,我采用的是“轻器械有氧运动”的方法(另文详细介绍)。 我现在每天早上锻炼的内容:

1;仰卧起坐,斜板与地面夹角20度,200个;仰卧起腿:200个 。

2:俯卧撑,108个;仰卧推举(杠铃35公斤)110个;吊簧下拉(每侧三根)300个,此三项每天做一项。

3:哑铃(每个75kg)仰卧飞鸟200个;仰卧直臂上拉200个;仰卧推举200个。

此三项也是每天穿插一项。

经过五年多不间断的游泳和肌肉锻练,身高166cm的我,

现在的体重: 64kg;腰围:73cm;臀围:87cm;胸围:101cm,

53岁的以前体重:77kg;腰围: 87cm;臀围:107cm;胸围:93cm,

另外,大臂围;大腿围等一切指标,都达到了业余健美运动员标准。

肥肉减少肌肉增加后,使我的静止代谢率提高,现在就是不运动,我每天也要比以前多消耗约200大卡的热量。再加上有氧运动和饮食控制,我现在体重始终控制在64-65kg从镜中看到自己现在健美的体型,回想自己前半生窝囊的体型和窝囊的生活,真是感慨万千!过去我穿的裤子全靠定做,就是买一个裤头也要先量一量裤角,因为我的大腿围是二尺,小于二尺我穿不进去。而现在买裤子,只要喊一声裤腰,夏天22尺;冬天23尺,不管什么版型的穿上就合身。再回想起48岁刚学跳舞时,舞厅里的女的都躲着我,不愿意跟我跳,后来一个心直口快的女同志说:“你大肚囊囊子谁愿意跟你跳”!这句话对我的刺激太大了,促使我减肥下了最后的决心。

实践证明,减肥练肌肉,特别实用轻器械有氧运动的方法练肌肉,不但使我的体型健美,更使我赢得了健康,我现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心肺功能好,晨脉每分钟51次,彻底摆脱了胖人的心脑血管病的困扰。另外,人50—60岁正是力量的衰退期,而我的力量却在逐渐增加57岁时我才能做40个俯卧撑,现在已能做100多了,大家可以访一访,年近60的人能做100个俯卧撑的有几个?500m蝶泳500m仰泳500m蛙泳500m自由泳,用一个小时连续游下来的有几个?而我是一天不落的成年这么游。

所以,要想减肥取得好效果,得到健康和健美,就必须练肌肉,而且必须采用“轻器械有氧运动”的方法练肌肉。不论是老者还是青春少女,甚至于小胖墩都不例外。关于“轻器械有氧运动”的锻练方法,我在《大众健美锻练的新方法--轻中器械有氧运动》一文中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1、在湖州市莲花庄体育馆一幢80年代的老楼房里,有这么一家健身房,没有跑步机,没有私教费,没有淋浴房,这是一家标准的“三无”健身房。

2、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健美运动随着改革开放进入国内。二七厂的体育明星张威在经过学习之后,在二七厂招徒授课,并于1984年创建了健身房。

自己得到健康身体 还给旁人带来快乐

经过几十年的健美锻炼,张老也早就总结出了自己对从事健美的一些心得,并将其概括为三个七字句——“健康欢乐能自理、家庭和谐还靠你、奉献国家人人喜”。

张老说,首先,健美最大的好处是给了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80多岁了,生活完全能够自理,没有给子女添麻烦,过得也自在开心。其次,常年的健美锻炼,不仅锻炼了身体,也提升了自己的道德修养,家庭十分和睦,一家人还都很倚重他。

最后,通过锻炼,自己创造了纪录,培养出了多名全国冠军,为国家做出了奉献,而自己的车棚健身房,给周边的居民带来了快乐。

收徒弟标准高 打算练到100岁

虽然有许多人跟随张老一起练健美,但张老却没有收过一个正儿八经的徒弟。原因是他收徒的要求太高,高得几乎无法达到。“要做我徒弟,先破了我的纪录。”张老说出自己的收徒标准,而这一标准,其实也就堵死了拜师之门。

对此,张老其实也有自己的考虑。“其实在我看来,每个喜欢健美的人,都可以做我的学生,但没必要做徒弟,我不喜欢别人叫我师傅,大家现在都叫我老师,挺好的,我也会像老师教学生那样地教他们。”张老说。

除了对健美钟爱有加,张老对气功也是颇有研究,平时在锻炼时,他就刻意加入了一些气功的元素,如呼吸方式等,感觉效果非常好,“我希望可以以我自己为例,告诉人们年纪大的人一样能够拥有强壮健康的身体,我现在在研究健美气功,希望在我85岁时,可以推广开来”。

张老认为,几十年不常感冒的经验说明,人的生命来自力量和时间,运动的力量能够创造生命的奇迹。仰卧起坐能解决人体的新陈代谢,所有内脏都能运动,增进人体吐故纳新,提高免疫力,每天做仰卧起坐,持之以恒,能活到100岁,张老说:“等我100岁时,我相信还能有现在这样的肌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1001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