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置不同。腹横肌是位于腹壁正上面,最内层的阔肌。外斜肌是使腹部紧束的斜肌,位于腹部侧面。
二、作用不同。腹横肌有维持和增加腹压,协助咳嗽,排便分娩等生理功能;外斜肌维持腹部器官在正常位置。
三、锻炼方法不同。
1、腹横肌锻炼方法悬浮式支撑。
(1)俯卧于地板上,上身微微抬起,双手合十,用肘部支撑上身。
(2)利用腹部力量将臀部抬起,身体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脚尖点地。
(3)连续重复动作8~10次。
2、腹外斜肌锻炼方法侧身卷腹 。
(1)身体侧卧在垫子上,上面的腿弯曲,大腿和小腿的夹角大约成60度,脚踩到地上,膝盖与地面垂直,下面的腿平放在地上,膝盖同样弯曲,大腿和小腿的夹角也成60度左右,脚放在另一只脚的脚面上,将踩地的腿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上身倾斜,踩地脚的同侧肩膀离地。
另一侧贴紧地面,上面的手臂放在另一侧的肩膀上,下面的手臂伸直自然放到垫子上。
(2)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收紧地面远端一侧腹外斜肌,同时呼气,之后吸气的同时,腹外斜肌缓慢放松,身体回到原来的位置上,然后反复练习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锻炼
1、而腹横肌是维持脊柱稳定的重要的深层肌肉之一,且容易被触诊。腹横肌横向纤维在腹部脊柱周围直接形成了一条较宽广的“保护带”,cresswel认为,腹横肌的力学作用就是通过调整腹内压来维持脊柱稳定性,或者脊柱通过胸腰筋膜传递力的作用。当然,腹横肌还有其他功能,如协助呼吸、控制脊柱运动。
2、人体的大多数运动都是多关节、多肌群参与的全身性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腹横肌所在的核心区域是四肢及头部的运动枢纽。核心区域平衡稳定性直接影响身体远端肢体的运动。
核心力量是同上下肢力量并存,在人们日常运动健身、生活、工作时不可缺少的力量能力,因而,加强核心力量训练及评估对于有效完成运动、日常生活工作动作、预防损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惯性杠铃与普通杠铃训练相比,惯性杠铃对于腹横肌活性具有更大的增强作用,从而间接证明其对于核心力量训练具有较好的效果。
外斜肌是使腹部紧束的斜肌,两块外斜肌从最低的肋骨延伸到身体前面的中线。在这里,他们连接成薄而坚固的纤维层。这些肌肉辅助腹直肌和更深的一组斜肌-内斜肌-将腹部器官维持在正常位置。
参考资料:
什么是智力残疾儿童,他们有着怎样的特点,儿童生长发育的早期又有着怎样的训练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智力的下面就让我告诉你什么是智力残疾儿童和智力残疾儿童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是智力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儿童是指在生长发育时期(18岁以前),智力发育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困难的儿童。可见判断一个儿童是不是智力残疾,必须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智力,二是社会适应能力,三是年龄,三者缺一不可。
智力残疾儿童的特点感知觉特点
智力残疾儿童的感觉的绝对阈限高于正常儿童,绝对感受性则低于正常儿童。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刺激,没有刺激就不会有感觉。感觉的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而人能够觉察出最小的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由于大脑功能的缺陷,同一强度的刺激可能引起正常儿童的感觉,却不一定能够引起智力残疾儿童的感觉。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家用速示器做过一个辨认实验,当以22微秒的速度呈现时,正常成人能辨认出全部的72%,正常儿童能辨认出59%,而智力残疾儿童却一个也辨认不出来。当呈现时间延长为42微秒时,正常成人能辨认出100%,正常儿童能辨认出95%,智力残疾儿童只能辨认出55%。这个实验说明了智力残疾儿童的感知的迟钝和缓慢。与此相联系的,是智力残疾儿童的感知范围狭窄,感知的信息量少。这表现在同一时间内他们能清楚地感知事物的数量比正常儿童要少得多。此外,智力残疾儿童的知觉恒常性比正常儿童差。把同一事物放在不同的环境之中,他们往往认不出来。例如,在黑板上认得的字,在课本上可能就认不出来了。智力残疾儿童感知觉的这些特点,对学习速度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记忆特点
智力残疾学生的记忆有两个特点,第一,识记速度的缓慢、保持不牢固、再现困难或不准确。这方面教学上的例子很多,例如,教他们学一个新知识时,往往需要多次的重复,才能教会。但是遗忘非常快,上半课教的内容,下半课必须复习;有的学生学了一个学期的内容,一个假期下来可以基本上忘光。第二,由于记忆的组织能力差,智力残疾儿童不会采用分类等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例如,有人做过一个试验,给智力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分别呈现狗、桌子、楼房、狼、小屋、椅子、草房、猫的,让他们看几遍后记住并回忆。正常儿童回忆时会打破原有的顺序,将所呈现的进行分类记忆,把上述分成:狗—狼—猫;桌子—椅子;楼房—小屋—草房三组来记忆。而智力残疾学生几乎不会归类整理,只能进行简单重复,记忆效果远远不如正常儿童。
思维特点
智力残疾儿童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缺乏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研究人员对9岁多的智力残疾儿童进行物体分类的实验表明,他们的概括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幼儿园大班(6岁)的水平,只接近于中班(5岁)的儿童。这一特点,在数学过程中表现为他们难以掌握各种规则和概念,对语言材料和数学概念的学习,困难很大。二是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在进行某项活动时,当遇到困难或其他新鲜的事情,原先的想法就会停止下来。思维的不灵活主要是指很难做到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向和思维方式,表现出刻板、僵化、不会变通。例如,即使下了大雨,负责给花浇水的学生也可能冒雨打伞继续去浇水,做他平时所做惯的事。三是思维缺乏独立和批判性。表现在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难以发现和提出问题,对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很少能主动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另一方面表现在易受暗示,缺乏主见。如在数学中,教师提问时,一个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也会重复类似错误的答案;回答问题时,经不起别人的反问,只要别人一反问,马上就改口,而不去坚持原本正确的答案。
语言发展特点
智力残疾儿童由于大脑发育受到损害,给他们的语言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据研究统计,智力残疾儿童中具有语言缺陷的在70%左右。一般来说,智力残疾的程度越严重,语言发展的水平也越低。
智力残疾儿童在语言发展上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语言发展迟缓,词汇量少。有的智力残疾儿童两三岁才会说一些单个的词,到五六岁才会说一些简单的句子。有的上学以后,连自己家住在哪儿也说不清。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掌握的词汇量要少得多。正常儿童入学时,一般已掌握了2500—3000左右的词汇量,有的甚至更多,而同龄的轻度的智力残疾儿童也只能掌握几百个词汇,并且大多是名词、动词、代词等,连词、副词、形容词等基本不会使用。另外,他们对语文的理解也不全面,在使用某些词汇时,往往不分场合,盲目使用。第二,由于短时记忆能力差和思维的不灵活,智力残疾儿童对稍长的句子听起来有困难,也不会说成份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一般只能说较为简单的陈述句。除了以上的特点外,智力残疾儿童在语言上更多地表现为发音不准、吐词不清,这是语言障碍中比较显著的特征。
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训练方法智力残疾儿童的运动发展比正常儿童迟缓,平衡能力、协调能力都相对差些,因此就要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运动康复训练,最大程度地改善其运动能力,为其智力发展和适应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翻身、坐、爬、站、步行、上下台阶、跑、伸手取物、捏取、拧盏、系扣子、穿珠子、折纸等。
1翻身
包括由仰卧位翻到侧卧位、由侧卧位翻到俯卧位、由俯卧位翻到仰卧位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训练床。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取仰卧位,训练者在其左(右)侧,用一只手经孩子的腿下穿过两腿之间,手掌搭在孩子的左(右)腿膝关节上部,用另一只手托在肩关节下面,两手同时用力,使孩子翻过身去从侧卧位到俯卧位;再用相同的方法使其到仰卧位。
(2)训练者在孩子头部的前方,两手掌放在其两颊,使孩子的头从仰卧向侧方轻轻转动(根据具体情况做),随着头部的转动,孩子的身体也随之转动。
(3)孩子取仰卧位,训练者在其左侧,辅助他将右腿搭过左腿,用言语诱导孩子完成动作,同时在其臀部给予辅助力。辅助力要恰到好处,目的是让孩子主动做。
(4)动作方法同(3),只是最后不给予辅助力。
(5)观察孩子独立翻身,再根据孩子完成的情况,给予指导。
2坐
包括靠辅助和小靠辅助端坐位和长坐位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墙。训练长坐位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背靠墙或其他物体,双膝伸展,髋关节屈曲(90°~100°)完成长坐位。
(2)孩子不用背靠物体做长坐位,在辅助下保持平衡。
(3)孩子在没有任何辅助下,完成长坐位并保持平衡。
3爬
包括能用双手、双膝支撑身体和能手膝并用四肢爬和俯爬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垫子、护膝。具体方法如下:
(1)孩子在语言提示下,模仿训练者正在做的爬行动作。
(2)孩子在辅助下做爬行动作:①在孩子前后分别有一名训练者,一个辅助上肢动作,一个辅助下肢动作。②训练者站在孩子身旁,用手抓住孩子的腰部衣服,使其四肢着地,然后带动其向前爬行。
4站
包括扶物站立、独立站立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墙、床、椅子、双杠。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扶着孩子站立(手拉手,扶躯干)。
(2)孩子扶着物体(床、墙、桌子等)自己站立。
(3)孩子独立站立,不借助于任何帮助。
5步行
包括维持支撑期、维持摆动期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双杠。具体方法如下:
(1)两人辅助:一人拉住孩子的双臂保持其平衡,另一人蹲下提推其小腿,迫使孩子向前迈步。
(2)一人辅助:训练者站在孩子身后,两手扶住其两侧手臂,然后用下肢迫使孩子向前迈步。
(3)训练者示范走的动作或口头提示,让孩子模仿。
6上下台阶
包括上台阶与下台阶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楼梯、牵引物(绳、棍等)。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站在孩子身后,两手扶其双臂,用膝盖顶住孩子的胭窝上部,迫使其抬腿。
(2)训练者用手或横棍拉住孩子,同时用语言配合,拉着孩子上下台阶。
(3)用语言提示使孩子上下台阶。
7跑
包括在辅助下跑、独立跑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跑步机、平整的地面。具体方法如下:
(1)两名训练者每人握住孩子的一只胳膊,架(拉)着孩子跑。
(2)训练者站在孩子左侧,用右手拇指掐在孩子的衣领里,另外四指伸直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可防止孩子跌倒。
(3)训练者示范并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跑。
8伸手取物
包括有意识地伸手、五指抓握物体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食品、玩具等。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用孩子最喜欢的物品吸引其注意力,使孩子有伸手去取的愿望。
(2)让孩子张开五指抓到物体并取回来,及时给予强化。
9捏取
包括两指张开、捏住物品、取回物品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细小的物品。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辅助孩子利用食指、中指与大拇指捏取细小物品。
(2)训练者示范或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捏取物品。
10拧瓶盖
包括握住瓶盖、腕部旋转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带盖的饮料、带螺丝扣的器皿。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握着孩子的手反复做拧盖的动作。
(2)训练者示范或口头提示,让孩子自己拧盖,直至独立完成。
11系扣子
包括看准扣眼儿、两手配合扣好扣子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带扣的上衣、扣扣子练习器。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协助,扣子要和扣眼相应对准,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相互配合扣好扣子。
(2)从大扣到小扣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练习,逐渐熟练。
12穿珠子
包括一手拿珠一手拿线、把线穿过珠子、双手配合摞珠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珠子。具体方法如下:
(1)一手拿珠,一手拿线,把线从珠子的孔中穿出。
(2)抓住线头把珠子摞下。
13折纸
包括把纸抚平、将纸对折、沿直线抹平纸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纸。具体方法如下:
(1)拿起纸,平放在桌上,把纸抚平,一手将纸折起,另一手辅助将纸边对齐。
(2)用手将纸抹平。
孩子首先会学会翻身的技能,随着宝宝的不断增长,接下来就会学会坐着的技能,接下来就会学习爬爬了,爬行一般都是在八个月左右的宝宝就学会了,但是有的宝宝比较胖或者是缺钙的话,对学会爬行就会有影响,那么宝宝匍匐前进怎么改正呢
宝宝刚开始会爬行的时候,匍匐前进是非常正常的情况,因为宝宝还没有学会分散的使用力量,所以集中在一个胳膊和腿上,就容易发现匍匐前进的情况,一般不建议家长进行干预,因为家长干预的话,可能宝宝就会比较困惑,反而不知道该怎么爬行了。
所以对于宝宝学习而言,在正常的情况下应该让宝宝顺其自然,但是一旦缺钙的话,也会有匍匐前进的情况发生,尤其是在十个月以后,还是如此的话,就要怀疑是否缺少了微量元素了,如果是的话,给宝宝补充到正常程度之后,就不会再有这种情况了。
另外就是和宝宝的习惯有关系,宝宝觉得这样非常有意思,所以就会保持这个姿势很长时间,但是慢慢的宝宝就会忘记这种情况了,因为宝宝整个过程就是学学又忘记了,而忘记一段时间之后,就又想起来了。
1、随意运动丧失,肢体对疼痛性刺激有时有屈曲性逃避反应。所以这种病人不能自行活动或变换体位,只能躺在床上,必须由别人护理和照料。
2、智能、思想、意志、情感以及其他有目的的活动均已丧失;其眼睑可以睁开,眼球呈现无目的活动,不会说话,不能理解语言,有时即使眼睛可以注视,但也不能辨认。
3、主动饮食能力丧失,不能诉说饥饱,有时有吞咽、咀嚼、磨牙等动作。
4、大小便失禁。
5、脑电图平坦或出现静息电位,受伤后数月可有高波幅慢波,或有偶然的α节律。
扩展资料:
植物人的恢复:
一旦植物人状态持续超过数月,很少见有好转,无人能完全恢复。处于持久植物人状态中的成年人,大约有50%的机会,能在头部受伤后开始的6个月内,重新恢复一定程度的意识,对环境能有所反应。
通常会发生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过了半年以后,愈来愈少的病人能对周围环境有任何系统性的感知。
在医院中发生心脏停搏后出现植物人状态的病例中,只有10%~15%能恢复意识,在医院外发生心脏停搏者能恢复意识的不超过5%,在脑外伤后处于持久植物人状态的儿童中;
大约60%在1年之内能恢复意识,但缺氧性脑损害的儿童病例的预后则与成人病例大致相同,只有极小一部分病例能在6个月以后,有相当程度的意识恢复以致可以独立照顾自己。
—植物人
—植物人状态
盆骨前倾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体态问题了,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臀部看起来很翘,但下背部凹陷、腹部突出,原因主要就是我们的久坐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想要改善盆骨前倾,可以通过拉伸、呼吸训练、臀桥等多种方法,还是需要系统的矫正训练来帮助体态恢复的。配合上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不要久坐),也会对训练效果有很好的维持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