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像潮水一样涌进来!”ICU里一半是重症肺炎,医生痛心:有人在家熬错过最佳时机

“病人像潮水一样涌进来!”ICU里一半是重症肺炎,医生痛心:有人在家熬错过最佳时机,第1张

对于白衣“战士”而言,在这个特殊的冬天,他们从未放弃拼搏。

1月3日上午10点半,一辆救护车驶入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90多岁的患者血氧饱和度只有80左右,医护人员立即接诊。进入急诊大厅,原先供患者候诊的座椅已经拆掉,空出来的大片区域改成了“临时观察室”,这里躺着不少留院观察的病人。进入重症就诊高峰,众多医护人员坚守第一线。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启动“全院收病人”“全院帮急诊”“分流内科诊室”等多项措施,逐步找回秩序,患者候诊时间也在缩短。急诊科主任孙克玉指着急诊大厅说,

“现在有序了,原来这里全是人。”

重症就诊高峰到来,

急诊最多一天接诊2000多人

1月2日,急诊总人数1820,接诊内科人数847,抢救室滞留人数98人,24小时120车次135”

在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急诊科工作群内,医护人员汇总了当天的急诊数据。孙克玉说:“我们平时急诊量1000多人,滞留多的时候20多个,急诊内科一天最多300多人。

近期高峰急诊量最高达到2000多人,急诊内科近千人,滞留100多人,抢救室滞留的都是晚上过来,第二天要办住院的。”

上午10点半,一辆救护车驶入医院,医护人员立即接诊。这位患者90多岁,从养老院送过来,到医院时检测显示血氧饱和度只有80左右。

此时,急诊抢救室内的床位已经满员,抢救室外的候诊大厅内也挤满了留观床位。原先供患者候诊的座椅已经拆掉,空出来的大片区域改成了“临时观察室”,躺着留院观察的病人。

“这位患者的情况需要马上吸氧,给了他一个氧气枕先吸着,然后医生立即进行评估,神经内科正好空出一个床位,就将这位老人安排到了神经内科先住下。”急诊抢救室护士长谢海香说,这次新冠很多年轻人会发高烧,

但很多老人不一定会发高烧,但来了后都有低氧血症,这也是最近接到最多的情况。

从12月19日开始,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急诊科的就诊人数迅速增加。“满屋子的人,分流不出去。”当天,有人在工作群里发了一条消息,而这只是就诊高峰的开始。进入高峰期,

该院最多一天接收120救护车200多车次。

急诊人数不断增加,医院采取了分流措施,向其他科室分流。“不只是内科,外科也收病人。”孙克玉说,

12月25日,急诊就诊量达2352人,抢救室滞留55人,24小时120车次118人。启动分流后,病人分到各个科室病房,这个时候滞留数已经降下来了。

“我们这些姑娘,

都说‘今天夜班我必须上掉’”

也是从这周开始,大量医护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我是我们科室最早感染的,12月19日回来后,就进入了急诊高峰。”孙克玉说,从事急诊工作20多年,从来没有这么忙过,每天转个不停。

在孙克玉的办公室里,摆着一张折叠床,有时候时间太晚了就住在这里。除了协调各项工作,他有时也出现在各个岗位上。12月26日,有医生在工作群里发消息说,他当天一直在“送病人”“找病人”,将抢救室需要住院的病人推到病房去。

“进入急诊高峰后,阳了的医护人员发高烧的休息一两天,没有发烧或者发着低烧的基本都在坚持。”有天晚上9点多,一位护士找到孙克玉失声大哭:她说‘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压力太大了,病人像潮水一样涌进来,来不及做,医护人员自己也发着烧。之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然后我就和他们说怎么简化流程等。”

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谢海香一直在不停咳嗽。她12月20日阳了后,一天也没有休息。“因为我来了,就是她们的精神支柱。就是做不动,也可以给她们协调。”

谈到最近的急诊情况,谢海香

数次忍不住流泪:

“急诊工作量几倍地增加,同时医护人员也感染了,很多都发着烧,这些都是尽可能要安排休息的。但是我们这些姑娘,都是做急诊的,都知道现在的困难,

她们都跟我说‘今天夜班我必须上掉’,发着高烧,还在上夜班,是不应该的,但是确实没有办法。病人和医务人员都要互相理解,都挺可怜的。”

“现在还在高峰的平台上,现在就是最艰难的时候。

像张文宏主任昨天说的,预计还将持续两周时间。”孙克玉说,现在病房已经收满了,有人出院才能空出床位,最大困难就是病人需要住院,但是“一床难求”。未来预计救护车送来的车次会降下来,但可能送来的病情会比较重。

候诊时间从6小时缩短至2小时

医院逐渐找回秩序

重症就诊高峰已经开始,目前医院正在逐渐找回秩序,患者候诊时间也在逐步缩短。

“最高峰的时候要等候6个小时左右,3日开始候诊时间缩短了,估计2个小时左右。”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门急诊办公室副主任邵金炎告诉记者:“从1月3日开始我们多排了人,本来一般早上急诊内科是3个人,现在急诊内科白天是5个人,晚上有6个人,双休日多的时候有9个人。同时,补液的量一次可以开个两三天,不用每天都来排队开,还有一些分流到发热门诊。”

为了应对重症就诊高峰,该院

启动了“全院收病人”“全院帮急诊”“分流内科诊室”等多项措施。

孙克玉介绍,原本这些病人是要内科收治的,比如急诊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肾脏内科、全科医学科、老年科等,

现在所有科室都会收治。抢救室的医生从原来的9个,增加到了17个,增加的8个医生是从病房抽调下来的,然后其他科室的医生再补充到病房。

“我们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有联动,经过几天治疗、病情稳定了的病人会转往社区医院,及时把床位腾出来。此外,原本位于急诊1楼的内科诊室搬到了医院科研楼1楼,大大分流了人流量。”孙克玉说。

“医院现在也摸索出了秩序,市民也在配合,都会好起来的。”谢海香表示,

“我也跟同事说,终于看到太阳了,而且温度在升高,肯定会好起来的。”

孙克玉也提醒,轻症患者或是稍微有些咳嗽、氧饱和度还好的患者可以前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配药,同时营养支持非常重要。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急诊患者中,也有部分患者看到氧饱和度有些低就会立马跑医院,但是到医院复测很多都没有问题,建议通过正规渠道购买指脉氧仪,出现胸闷、气急症状时要及时就医。

仁济医院的急诊科副主任徐欣晖负责急诊监护室工作,“相比仰卧位平躺,重力都压在肺上,俯卧位可以更好地改善肺通气,而每为一位患者做俯卧位通气,往往需要四五名医护共同完成。”他说,“监护室内共有15张床,每天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还有部分患者在排队等待床位。

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的手机始终响个不停。ICU里,重症肺炎患者占去一半,还有四分之一为感染后合并基础疾病恶化的患者。元旦假期里,包括研究生、轮转医生及科室医护在内的180余人几乎全部上岗。

在谈及近日收治的重症患者特点时,皋源介绍,以高龄、男性为主。

皋源坦言,“我们心痛地发现,不少患者到院时已经错过最佳时机,切莫因为急诊人多就想在家熬一熬,预防轻症转重症比救治更重要。”

新闻+

大上海保卫战时期,方舱还有人跳广场舞,为何目前有症状比例反而升高?

基层如何阻断重症?

医护最需要什么支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上海新冠救治专家组成员陈尔真接受了人民日报大江东工作室专访。

问:您感染过吗?大上海保卫战期间,您参与建设过7个方舱,我们也采访过您主持医疗救治的方舱,发现感染者有跳广场舞,有唱歌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挺高,现在大家都觉得有症状比例明显升高,为什么?

陈尔真:新冠病毒对于人类来说,普遍易感,不同的人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不一样。我感染过,症状非常轻,发烧到385度,半天就好了,没有头痛、肌肉痛,可能跟我打全程疫苗有关,也可能碰到的病毒载量较少。

现在看来,确实和大上海保卫战时期不太一样。当时上海60多万感染者,是通过核酸全检筛查出来的,其中隔离在方舱的,很多是无症状。现在上海疫情传播范围非常广,可能已达人口的70%,超过当时的二三十倍了。从绝对数来说,大家必然感到,有症状的人比较多。

对于这一波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还需要进一步通过数据统计研判。

问:很多人胸闷气短就去医院拍CT,是否有必要性?什么情况建议去医院?治愈患者回家,还需要戴口罩吗?“阳”了,不太有症状的老人应注意什么?

陈尔真:CT确实是影像学上判断有否肺炎的关键手段。按照四种分型,轻型没有肺炎表现,普通型有肺炎表现,重症和危重型也有相关指征。绝大部分患者,尤其年轻人,发生肺炎的几率非常非常低,除非有明显肺炎症状,一般没必要做CT。

高危患者必须进行CT筛查,如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CT阳性占比较高。请一定听医生的,医生会判断你需不需要做CT,有的人不发烧,有点咳嗽,咳长了会有点胸闷,但没有气急,白细胞等血常规也好,没有淋巴细胞下降,氧饱和度也好,那没必要做CT。盲目涌向医院,挤占医疗资源,会影响真正需要救治的人。

“阳康”们在家里没必要戴口罩。但是,在人群聚集地还是要戴。我看过海外一项研究,80多万人的样本,二次感染率在2%到3%。这可能跟两次感染间隔时间,以及感染者免疫功能有关,为了你的健康,请坚持“三件套”“五还要”。

阳了但不太有症状的老人,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活动能力、反应能力都在下降,感染后的临床特征和年轻人不同。可能肺炎已经发生,却只是昏昏欲睡,反应慢了,行动不便了。尤其要关注独居老人。血氧仪可以监测,但也不是万能的,还要观察老人是不是反应迟钝、神志不清,皮肤黏膜是否发生改变,嘴唇、指甲颜色是不是有点发紫。如伴有持续发烧、咳嗽、胸痛,风险就更大了,就要到医院,通过CT等方式看看肺部有无炎症。

特殊时期,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一线,他们也是凡人之躯,却为守护人们的健康,咬牙坚持、奋勇拼搏,希望他们都能够保重身体、健健康康!

俯卧位通气操作错误是翻身时应熟练迅速,应直接将患者翻至俯卧位,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俯卧位通气操作应缓慢将患者翻至俯卧位,一人位于患者头部,保护气管插管并固定患者头部。

参与人数和使用场景。俯卧位通气五人法需要五个急救人员合作完成,而信封法只需要一个急救人员即可实施,俯卧位通气五人法适用于在极端情况下进行呼吸道通气,如特殊救援场合或急救资源丰富的情况,信封法适用于一个急救人员在没有任何辅助的情况下进行复苏,适用于资源匮乏的情况。

因为新冠感染者的许多疾病症状都跟肺部有关,趴着睡觉能够更好的促进患者的日常呼吸和氧气供应。

这种趴着的姿势专业名称叫俯卧位通气,准确而言是利用翻身床、翻身机器械或徒手操作的方式。让患者在俯卧的情况下进行呼吸通气。可以极大程度的改善缺氧或者说呼吸缺乏症的问题。 

俯卧位通气可以改善呼吸症状。

这种姿势能够有效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当躺着睡时,肺部的呼吸因为动力原因会呈现一定的不便。如果是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在呼吸上就会更加困难,通过俯卧位的通气姿势,能够改善肺部的气血流比例,从而使背部的肺泡更好的恢复原有的呼吸功能,将气管内的疾病分泌物进行更好的引流,减少背部胸腔的压迫对于肺部的影响。

俯卧位通气能降低新冠症状对患者的影响。

因为如此,由于新冠病毒最为开始影响的便是人体的肺部结构,许多患者都会出现肺部呼吸不畅的问题,采用俯卧位通气的方法就可以明显改善这种情况,因此在许多案例当中,专家都建议新冠感染者尝试使用趴着睡的情况来降低身体的应激反应对自己造成的不便。减少自己在患病当中的困难和痛苦。

是否采用这种姿势,还需要专门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

当然,就实际情况而言,不同的新冠患者在疾病方面的症状和感染程度都是有所不同的,是否需要采取这种姿势,也需要专门的医生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了解。但对于普通人群而言,了解到这类相关知识之后,可以帮助自己在遇到这类问题时更好的做出改变,从而降低自己在身患疾病时出现身体不便和呼吸困难的风险问题。

1这是我在内科实习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退伍军人,将近九十岁了,身体不好,所以是长住在医院了,人很慈祥,也很和蔼,每次去给他做治疗都是笑眯眯的,他的老伴也在医院陪着他,貌似精神方面有问题,每天都出去捡垃圾啊什么的,就把自己弄得很脏,还得了疱疹,于是她也得治疗了,我们也每天帮她注射什么的。

2我在这个科室实习期间,他们的儿女可能就出现了不到三次吧,刚好那一天就来了,真的很凶,来了就骂(据说每次来都是这样的) 老太太直接就被骂哭了,我当时真的就觉得好心酸,老爷爷一辈子为人民服务,老了居然落得这个下场。

3后来我就轮转到其他科室了,只是实习快结束的时候听说老爷爷在医院去世了,到死了他的儿女们也没把他接回家里去,直接在医院里装上棺材送去墓地了,我为他难受,不禁也为他的老伴担心。不知道没了他,他的儿女们会怎么对她,我不敢想,至今这个事情都一直留在我心里,难以忘怀。

产科,一个剖宫产的新手妈妈,某天我去她房间帮她隔壁床换药,一转身发现她在默默哭,嗯????这怎么行!一瞬间脑子里闪现各种可怕的并发症,然后我问她“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啊?”发现她不敢用力咳嗽,嗓子有痰无法咳出。安抚情绪,喂她喝口水湿润一下,然后让她腹部抱枕,双手轻轻沿刀口走向固定伤口,鼓励产妇深呼吸两次,第三次深吸气,咳嗽一次,终于把痰咳出来了,据说这个宝妈出院之前要和我告别,不过我下夜班休息哈哈

记忆比较深刻,是因为她咳痰成功之后,拉着我的手喘气的时候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对我比了比大拇指,那一瞬间让我觉得自己是个巾帼英雄

有次头花怎么也带不好

也不敢在护士站那边弄,都在交班

偷偷跑到一个病房角落里自己戴

一个病人家属阿姨看我一直戴不好,起身帮我戴头花,那一瞬间,感动了

大专实习倒是没什么 都熟悉了

中专实习的时候十八岁都没有 身边也都是一个年龄的小女生 第一次到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姐姐们一起当实习生

就觉得她们好厉害啊 什么都会做,我实习第一个礼拜就是傻子一样站着都怕挡着人家光。

那天一个病人心绞痛 呼叫老师来后绑心电监护

老师看看我 感觉眼角都带着嫌弃“你袖带会不会绑啊” 我说会的会的然后从床对面的老师手里接过袖带 可是皮条太短拉不过来(我当时特别内心敏感因为被嫌弃了一周感觉自己特别傻 生怕做不好)

我就准备走到床边上去把监护机器搬来我这。当时老师脸上就直接写嫌弃两个字了

“你没看见她左手有留置针吗你就不能过来绑左手上吗! 算了算了怎么好这么笨的真的受不了!”

我当时就被病房里所有人盯着看 差点眼泪就掉下来了 出去之后我端着治疗盘返回那个病室为另一位病人静脉注射 那是个比我妈妈年纪稍大的阿姨 她刚刚目睹了整件事情

我看她看着我 特别害怕她觉得我不行 要换人打针 手都在抖。没想到阿姨开口第一句话就是

“喔唷小姑娘不要难过 谁都是这样过来的 我看你今天一直忙来忙去了饭还没吃伐 肚子饿不饿 阿姨这里有小蛋糕快拿两个”

我当时站在那里终于还是忍不住了,眼泪就这样掉下来了 为自己的敏感以及不算善意的猜测他人 我觉得心里特别复杂 包括我现在写下这段文字 还是觉得很复杂。

其实那天怎么打完针出去的我已经记不清了 我只记得呆呆的让阿姨往我口袋里塞了两个小面包

我记得很清楚是两个达利园面包

我现在看到达利园还是会顺手买一点

不为别的 只为了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善良是一种选择。

那位阿姨是我的病人 她却用善意温暖了我实习期里最难熬的那段时间

后来实习将满 我到另一个科室实习 新的一批别的学校的姐姐们又来了。只是这一次我变成了帮助她们的人 我也和老师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我到现在都难以忘记那位阿姨笑着对我说话的表情 她的长相已经模糊不清 但是她的神情和温暖时时会在我对自己不自信的时候出现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大概是因为

善良是一种选择

对别人可能影响颇深

在心内科实习,有个病人室颤,抢救了一晚上,我跟着在病房里记抢救过程,他女儿在门口一直哭一直喊:“救救我爸爸”,从凌晨三点多一直到早上九点多,还是没有抢救回来,处理完病人出病房,听到患者女儿抱着她姑妈说“我没有爸爸了”,回到处置间,一边洗手一边哭

我看大家都在说印象深刻的病人,我倒是没有啥印象深刻的病人,唯一一个是那时候在急诊科实习,拉回来一个无主病人,流浪汉,身上的虱子跳蚤超级多,身上超级臭,然后他那个屋的中央空调一开,整个门急诊大厅都是臭的。再说说印象最深的吧,是我的带教老师,那时候我刚实习,扎针啥的都不敢自己去,老师一直都鼓励我,后来老师就说,你不要怕,让你去是我相信你,你不要不相信你自己,你真不行了,还有我呢,我就是你的靠山。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动的快哭了。再后来,就是想提一个建议,去实习的时候,不要在不该玩的时候玩,(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师玩你也可以玩,老师不玩了,你也别玩了,这是个题外话,别在意。)要有点眼色。多往前凑凑,能学到不少呢。

强答一波

这个事情还是几年前,去见习的时候碰到的(地方医院,见习和实习,没差)。一般地方医院下午都比较闲,你甚至可以趴桌子打个盹。

转折点来了

入院一个看起来年纪超级大的老爷爷,我那个时候刚见习啊,小白一个,老师说啥是啥,我和“家属”送上楼做检查,耳鼻喉溢血啊,真是吓到了,不停的咯血。严重到五官科的老师没办法检查。送回来,我一个下午就围着他转了,后来,更严重了,意识模糊,可能是太难受了,双手不停的乱抓,给她输液,抓我一身血,晚上回家都睡的不踏实,第二天早上去上班他就走了。送的人,不是子女,是养老院的朋友。凄凉

ps:后来查了一下病历,是五保户,就是无儿无女无家属。

这个事情过去三年多了,我现在,还历历在目,在他咯血的时候,不停为他清理,其实同情中掺杂的是悲凉。

一位爷爷 从入院到死亡都是我一直在护理。

他刚进院的时候还算清醒可爱极了 儿子喂他吃饭偏不要说“不吃不吃 我要出院”儿子说“不吃饿死你”爷爷说“饿死就饿死 我不要吃” 就像个活宝

爷爷的儿子每天都在这里陪着 守着 虽说一男儿身但是照料起来也很好 很细心。

后面爷爷的病情越来越重,神智也不是那么清楚 胡言乱语 不配合治疗 拔尿管 胃管 只能用上了束缚带

一天晚上他病情突然变化 紧急抢救 抢救后爷爷眼睛瞪的溜圆的 可能就是所谓的回光返照 爷爷的儿子过来给我们说“放弃治疗吧,痛苦”我们沟通了许多 最后爷爷的儿子要求我们拔出氧气管

我老师说 这个是她第一次亲手拔出病人氧气管,但愿是最后一次。

给个肝癌晚期的病人打上针[回血挺好的]

半个钟之后钟还是肿了

就在今天,我去病房收一个病人的体温计,我问他,爷爷,刚才给了你一个体温计去哪了?(我摸了他的腋下并没有摸到),他往生殖器那里一指,我以为掉到下面去了,所以我掀开她的被子看没有,我又问他在哪里,他把绑在他生殖器上的尿袋一扯,往我身上一扔,我也是呵呵了

负能量预警

目前实习还没结束

在神内的时候和老师收了一个新病人,女,72岁。脑梗+脑出血,昏迷但有些动作,大小便失禁。

她扯尿管嘛,我老师就说拔了重新插,拔出来之后…喷了一床。那个味道真的是极其打脑壳。但没办法还是得处理。

家属呢看到这一幕还在旁边笑。

只有送来那天家属在场,过后直到我出科都再没见过家属,只留了个护工。

还有在消内的时候,我们这里消内死人的情况蛮多的,我实习了40天死了有10个,不排除还有我不知道的。

其中有个肝癌的婆婆,没住多久就出院了,我还在想肝癌怎么出那么快。然后我出科的那个星期她又回来了。

我贴液体的时候发现这名字不是那个婆婆么,走廊一看真是她,还打了个招呼寒暄了两句。结果第二天早上就不行了,抢救的时候我没注意到,只瞄了眼心电监护,当时心率20+,等我从其他病房出来的时候已经在拔管了。

过了会来了家属在哭,还有一个女人抱着她孩子凑近婆婆的脸,那个小孩子吓哭了。

真的觉得那个婆婆很可惜,也就五十来岁。

肝癌真的可怕。

说个温暖点的,同样是神内,这个公公还是我写的第一件事里面那个婆婆的对床。但是这个公公的家属超级上心,和对床的婆婆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给公公做口护的时候家属阿姨就过来掰着嘴哄小孩的语气让公公张嘴。照顾了四五个月还是这么有耐心真的是很不错了。

也不知道现在公公怎么样了。

有人看的话再写写吧,负能量占80%。

实习刚开始的事情

第三个月吧

到ICU,那时候我实习医院的综合ICU比较破

环境比较昏暗,上班长了,

尤其是一周两小夜一大夜

整个人都特别烦躁,因为是男生

每天翻身都是被老师喊着从头翻到尾

12张床

那天下午,来了个本院的麻醉师

呼吸衰竭吧

查体手臂上全是针孔,问他咋搞得

他说牙疼好久了,在科室自己给自己开药

自己给自己打针,利多卡因啥的

开始特别配合,人也很nice还问我哪个学校的

还问我啥时候去哪哪哪实习,那边有护士老大哥

他都熟,可以罩我

(当时我还天真的指望着之后实习可以横着走了)

后来我进了夜班

后来他就不行了

一天天不行,多脏衰,感染性休克

血查出多种耐药菌,鲍曼,

还有一种主任都很少见过

抗生素用的最好的

腹泻插管拔管俯卧位通气

ecom crrt 几乎能上的都上了

身上插满了管子

意识清醒的时候拔过胃管

还笑着和我们说,我有点不舒

你们别怕,我等会再自己塞进去,我会

后来知道他刚买房子,准备结婚

后来知道他三餐不规律

在干部空勤科,那是我最奔溃的一个月,听诊器戴的耳朵都疼

最难忘也最冲击的就是那位老爷爷 他很可怜来住了一周多的院90多岁高龄了 他耳聋还有好多基础疾病 他儿子照顾他也是挺那什么的 爷爷渴得喉咙都冒火也不给他水喝整个人邋邋遢遢的 我看不下去了经常给爷爷喂水 有一天他拉着我的手不让我走 一直扯我的胸牌看我的名字 后来还要拿笔给我写什么字 我把纸和笔给他 他颤颤巍巍的写了“贞”好 一下子没忍住眼眶红完 实习几个月来委屈也有长那么大也没被认可过 这个爷爷写这个字对我的努力真的是非常大的鼓励了 后来我转科了希望他的孩子能对他好一点陪他走完最后的路吧

还有一个病人 明明早上的时候好好的 还跟我闹着要拔针 不穿衣服要跑出去找他儿子我还帮他穿上衣服喃他那么冷的天穿好衣服不要乱跑我帮你找 下午的时候病情突然恶化 谁叫他也不应 我跑过去一直叫他怕他晕过去再也不醒了 他后来也用尽力气回应我了一句“姑娘我心脏好痛” 随后就被转去ICU了 我还抓着他手跟他说很快就没事了穿好衣服 但是他也慢慢不再回应我了 我那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没用 为什么早上不能顺着他多一点 觉得自己特别失败吧

现在是中午休息时间,

今天是我第一次转到抽血窗口,以前在病房实习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抽过血,但是相比较而言少的太多了,一周一次夜班才能跟着连续抽几个人,而且是第一次刚转到一个新的科室,什么流程都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叫号儿,不知道东西在哪里,实习过的同学都知道这种尴尬 。以前都是端着盘子蹲在病床上抽,现在坐在窗口里,用的针也不一样,反正哪儿哪儿都不顺手

天又冷我有紧张,我的手比病人的都凉,有一个叔叔来了,我看了他的右手,血管不太好,他说那你看看左手吧,一般你们都抽我左手,只是我刚才刚扎了一针,我说我看看吧,然后扎上止血带,他说,没事儿,一针不行再来一针,多大点事儿,我说我尽量一针就好。

其实特别小的一件事,我前边废话太多 但是真的让我很感动,不是没有碰见过不讲理的人,但是我们这个行业的,一点点的温暖,都让我难忘

首先声明,我不是医务工作人员

我只是记得我小时候06年的时候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住院,非传染性的肝病,选了保守治疗,天天挂水。有一个实习的护士**姐对我超级好,各种鼓励我,还陪我玩,最后我出院的时候还送了我一个玩偶(我先送了点当时对我来说很心爱的小东西),后来这件事情我一直记在心上,玩偶也一直留在手上,希望她工作顺利,自私的希望她对我能印象深刻。

关于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俯卧位通气说法正确。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也推荐将俯卧位通气作为病情发展较快、重症以上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手段之一,所以是正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3168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