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是飞机的诞生。人类自古以来就梦想着能像鸟一样在太空中飞翔。而2000多年前中国人发明的风筝,虽然不能把人带上太空,但它确实可以称为飞机的鼻祖。
本世纪初在美国有一对兄弟他们在世界的飞机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就是莱特兄弟。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而莱特兄弟确不相信这种结论,从1900年至1902年他们兄弟进行1000多次滑翔试飞,
终于在1903年制造出了第一架依靠自身动力进行载人飞行的飞机“飞行者”1号,并且获得试飞成功。他们因此于1909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奖。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这是人类在飞机发展的历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http://wwwcpusgovcn/kjsh/kjfm/fjhtm
肯定还可以学,基本功看这里:
1、拉丁舞基本功:压腿
压腿是可以有助于打开腿部关节的韧带,训练身体的柔韧性。压腿有3种姿势,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
2、拉丁舞基本功:劈叉
劈叉,又可以称为一字马。是舞蹈训练时训练韧带柔韧性的高级阶段,分为横劈叉和竖劈叉两种方法。
3、拉丁舞基本功:下腰
双手放腰的两侧,慢慢向上撑起再落下,反复一定的次数后,后双吸腿(弯膝盖)后弯腰(同上双手撑起),尽量用脚心去找一下额头。
:
国际标准拉丁舞又指体育舞蹈,分为伦巴、恰恰、牛仔、桑巴和斗牛五支舞;协会分为: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WDSF)和世界国际标准舞总会(WDC)、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CBDF)、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CDSF)等协会。
参考资料:拉丁舞
央视科教频道《科技之光》连续两集播出《沉睡古墓群》,给观众讲述了鄱阳县莲山古墓发南的前前后后,片中集中介绍了鄱阳考古工作者经不懈探求,终于揭开了古墓群的神秘面纱。 所谓神秘面纱,就是鄱阳莲山的百余座黄土包包是西汉初期,刘邦追杀淮南王英布时,英布战败,黄土包包即是当年战死沙场的的英布及百余名将士的墓穴。 这个结论无疑是为了证明莲山的众多黄土包包是古汉墓,并以英布战死沙场来说明莲山古墓的来历。 对于这个结论,观众反映不一。有观众为了解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叫好,也有不少观众认为这个结论值得商榷,对古墓是否是英布及将士们的墓穴持质疑态度,笔者认同第二种观众的看法。 当地考古工作者认定古墓是古汉墓群,古汉墓群是当年战死沙场的英布及将士们的墓穴。而莲山圹英村村民说,这么多黄土包包是“兵器窟”,他们的祖先住此地是“守墓”。是“古汉墓”还是“兵器窟”?“守墓”,守谁的墓?成了鄱阳莲山的两个大谜团。 谜团之一:黄土包包是古汉墓还是兵器窟? 经专家考探,鄱阳莲山莲花圹现有119座黄土包包,这些黄土包包外型特征,而此地已发现了大量兵器古剑及大量有奇异花纹的古砖、陶片等,专家认家均是汉初时文物。初看起来,这里的确是古汉墓群。但村民们且说,他们的祖辈们一直传说着这些黄土包包是兵器窟。传说不一定是真,但也不会是穴来风。面对访问的说法,我们必须采取严谨、科学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兵器窟”,谁的兵器库?笔者带着这个谜团。在古今资料中探寻答案。 要破解是“古汉墓”还是“兵器窟“这个谜团,我们必须深层次地去认识一个我们早已熟悉且没有深究的人。 这个人就是鄱阳家喻户晓的,番阳置县时的首任县令吴芮。古城人自古至今口称赞吴芮,古人称之曰“番君”,令人赞之曰“历史文化名人“。吴芮虽去二千二百余年,但二千二百年来,他一直影响着鄱阳,王德琏在《鄱阳记》中云:”吴芮之遗风难泯。“ 吴芮是番阳县首任县令,他与鄱阳莲山圹黄土包包有关系吗?笔者认为有关系。而且,吴芮是破解莲山黄土包包是兵器窟的关键人物。清同治十年的《鄱阳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英布城在县西北百五十里,布为吴芮婿,使将兵屯此”。另外,《万有文库·读史方与纪要》中也有似记载:“英布城,在府西北百五十里,汉初吴芮筑以居布。” 两段史料给了我们重要信息:“英布城,使将兵屯此。” 吴芮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县令,吴芮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秦末,由于始皇及二世的暴政,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反抗,举起了反秦义旗。此时的吴芮虽在番阳任小小的县令,但他洞察秦王朝局势,认定秦王朝必然灭亡。同时,他也在考虑自己在乱世中如何作为。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项羽也从叔项梁起义,刘邦亦在沛县起义,秦王朝已动荡不安了。此时的吴芮没有急于起义,但他在积蓄政治、军事力量,储势待发,他的策略是: 招降纳叛 屯兵练兵 英布是安徽六县人,曾坐法黥面,故又称黥布。公元前221年,刘邦以沛县亭长送刑徒去骊山,沿途徒金逃亡,英布此时与在骊山的服苦役的同伙逃亡起义。英布闻番阳县令吴芮大名,即率七千刑徒组成的部队投吴芮。吴芮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顾不得英布是刑徒,幸然纳叛,并以女许配于英布。随后就在鄱阳莲山英村筑英布城居布。此实乃屯兵于此。这样,吴芮就一边让英布在莲山操练陆兵,一边又让其部将梅(狷)在城内督军湖(即今城内东湖)操练水军,储势待发。 善待百姓 从筹粮草 吴芮在番阳任县令13年(前221年——前208年),他以政治家的眼光,以德施政,安定民心。在番阳,他体恤百姓疾苦,减轻百姓劳役及苛捐杂税,鼓励生产,甚得民心,番阳人尊之曰“番君”后并立庙祀之。 洞察局势 储势待发 吴芮深知,作为一个朝庭命官,在天下大乱之际,一旦起义,朝庭必定派大军镇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相继起义,吴芮还在等待。随着起义军的节节胜利,秦王朝已摇摇欲摧,吴芮于公元前208年8月,在番阳举起了起义大旗。 招降纳叛,屯兵练兵。善待百姓,从筹粮草及洞察局势,暂缓起义,就是吴芮的一个策略。这个策略较以后明初朱升献给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要早1560余年。吴芮是从鄱阳走出去的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这就是我们今天对吴芮的新的认识。 吴芮屯兵于鄱阳莲山莲花圹,这是吴芮策略的一部分。英布当年带七千人投吴芮,加上吴芮自己的部队,莲花圹,即英布城的屯兵,至少在万人以上。万人屯兵于此,万人练兵于此,此地兵器库之多之大,也就顺理成章了,故传说也不是空穴来风吧。黄土包包周边出现的大量铁剑,大量古砖是有因的,是否是当年英布练兵场兵器库的遗留之物,在黄土包包挖掘之前,笔者自然也不敢作为绝对认定,但这是一个重大疑点和重要线索,何况它与当地流传的黄土包包是兵器窟的传说是吻合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黄土包包周边及民宅屋墙中与庭院内有大量古砖出现。试想,如黄土包包是埋葬英布及百余名部将的墓穴,并用砖砌成墓穴,那人力、物力、财力哪里来?时间允许吗?英布是叛军,当时的形势许可吗?再者,主帅可厚葬,百余名将士也会厚葬吗?此地出现大量古砖,正好说明了砖是造兵器库需要的材料,说明在此地造兵器库的人力、物力、财力及时间都很充分。 综上所述,黄土包包正是汉初吴芮的兵器库,它与史料、实物相符合,也与民间传说相吻合。 莲山自筑英布城后,一直会有守兵器库的将士居住,自然也会有人死后葬于此,会有汉墓。到英布死于此地,仍有人居住在此。汉“五铢”钱的发现,便证明了这一点。“五铢”钱是英布死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铸造之钱。它的出土,只能证明在兵器库周边也会有前195年之后的汉墓,不然此地不会有这么多的黄土包包。 谜团之二:英村祖辈守墓,守谁的墓? 莲山黄土包包是否是当年战死沙场的英布及将士们的墓穴?英村为何都姓英?要破解这个谜团,就必须了解关键人物英布。英布是何许人也? 英布是安徽六县人,是汉初异姓王之一淮南王。我国权威辞书《辞海》中“英布”的注释是:“英布(?——前195年)汉初诸王。六县人(今安徽六安东北)人。曾坐法黥面,输骊山,故又称黥布。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属项羽,作战常为先锋,封九江王。楚汉战争中归汉,封淮南王。······因举兵反,战败逃江南,被长沙王(吴芮子成王臣)诱杀。” 英布起义反秦后,他是如何来到番阳的?在番阳他干了此什么?以及兵败后,他为什么逃到莲花圹英家村?最后他被谁人所杀?笔者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在不断探求。 吴芮起义后,势力不断扩大。英布得到吴芮的帮助,便渡江淮,进攻秦军。英布勇猛善战,作战常为先锋,被项羽封为九江王。楚汉战争中英布归汉,被刘邦封为淮南王。 汉初,刘邦诛杀异姓王。彭越、韩信相继为刘邦所杀,英布见机反叛。前196年,刘邦亲讨英布在蕲西交战,英布战败逃走。刘邦因中箭受伤班师长安。此时,长沙王吴臣(吴芮之子)诚惶诚恐,惧怕刘邦加害自己,吴臣为表对刘邦的“忠心”请命杀其姐夫英布。史记,黥布列传有这样记载:“遂大战,布军败走,渡淮,数止战不利,与百人走江南。布故与番阳婚,以故长沙哀王使人给布,伪与亡,诱走越,故信而随之番阳。番阳人杀布兹乡民田舍,遂灭黥布。”长沙王吴臣是英布妻弟,番阳是其与吴芮起义老巢,英布毫无防备来到番阳,落入吴臣的圈套,遭来杀身之祸。《万有文库·读史方与纪要》云:“为长沙王哀王所诱,至鄱阳,鄱阳人杀之兹乡,盖即此地云。”另外,余干县志亦有记载说,吴芮是余干人,英布战败后,逃至余干邓墩,被吴芮之子吴臣诱杀在民居里。两地县志的记载,杀英布时并无“战争”“战场”之杀。英布死后葬于何处?《波阳县志》载:“淮南王英布墓,在县城北一百五十二里,即今肖家岭大岩山龙圹石屋柱间。现不易寻找。 两地历史资料都没有记载在鄱阳发生的“战争”、“战场”痕迹,均同《史记》中记载一样是“诱杀于民宅”,而随英布逃番阳的百余名将士的生死均元记载。百余名将士也许在莲花圹留了下来,而且是永远地留了下来。他们在莲花圹繁衍生息是有可能的,从而也就引来村民所说,他们的祖先住在此地是“守墓”。英布在番阳仅一年时间,虽娶妻,但不一定有后代留在番阳。英氏祖先是谁?英村人为何都姓英?值得我们认真去探讨。 英村人何来?笔者在没有见到《英氏宗谱》前,不敢妄言断定。但根据莲花圹众多黄土包包及英布被杀,百余名将士生死不明的情况,我们可否做这样的推测:英村是汉初英布城兵器库守卫及逃亡番阳的英布旧部在此居住,繁衍生息而形成的村庄。英布城实际上是吴芮的屯兵地,吴芮、英布、梅狷助刘邦打天下远征后,大后方的兵器库不会放弃,仍需防守。数年后,英布带百余人逃来此地,英布被诱杀,随从百余名将士只要不抵抗,他们就一定会留在此地。这样,他们和兵器留守将士,一道成了守墓部落(守英布墓)。守墓部落在守护过程中,繁衍生息而形成了村庄。为表达他们对首领英布的忠心,义气和孝意,守墓人逐渐改姓英,并世世代代秉成祖训,守护英布墓,守护黄土包包兵器库。(在江西新建县石乡,璜源村就是当年为明藩王宁朱权守墓,守墓部队(或家奴)在五百年的守护过程中,繁衍生息而形成的村庄。村庄村民的祖辈改姓朱,对朱权充满敬意,以姓朱而感到自豪。) 英布有无后裔,一直是个悬念。英布从投吴芮到起义远征,在番阳仅大半年时间,虽已娶吴芮女,不可能在出征前有儿女。后十余年,是否有儿女,谁也说不清。即使有,到英布死时也不会大于十岁。英布死后,其妻其弟也会将小外甥出番阳到长沙国抚养。据有资料显示,英布妻梅子,英布妻梅子,在英布死后11年时,死于长沙其娘家。由此推测,英村可能无英布后裔居住。英村有宗谱,宗谱是后人记载姓世系和世系中重要人物事迹的谱籍。我国宗谱始于宋,《英氏宗谱》同所有宗谱一样,是世系祖先根据其祖辈传说而撰修的,时间久远,英氏姓英始于何时,也就难以考究了。有趣的是,在英氏宗谱中,英布图像额题是“九江王英布”。英布是汉淮南王,英氏祖先为何以小换大,称英布为“九江王”?这只能说明:英氏祖辈从英布死后,一直憎恨刘邦诛杀英布。从中也就透出英村村民(英布旧部后裔)对英布的忠、义、孝是何等致诚。英村辈辈的守墓守库,代代相传,不仅守住了使命,也守出了精神。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忠、义、孝。守墓者祖祖辈辈的守墓精神,本身也就形成了一种遗产,一种文化,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珍重和珍惜。 三洪:南宋洪皓及其三子洪适、洪迈、洪遵(都有文名,后人称为“鄱阳三洪”,都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大臣,洪迈著有《容斋随笔》,洪适官至宰相。),还有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以及大家所熟识的南宋词人姜夔、汪藻等皆出于饶州故地。唐颜真卿,北宋范仲淹曾是此地父母官。其中洪迈尤甚, 洪迈(1123-1202)字景卢,别号容斋,南宋文学,史学家,江西鄱阳(今江西上饶市鄱阳县)人。父亲洪皓,建炎间出使金国,被扣十五年,当朝皇帝都称赞他“虽苏武,不能过也。“回国后被秦桧迫害致死。长兄洪适,金石学家;二兄洪遵,钱币学家;与迈均工文词,世称“三洪”。《宋史》称洪迈“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 巍石山,坐落于鄱阳县凰岗镇昌江南岸,高70米,面积03平方公里。既无摩天之势,又无连绵之脉,在长江以南丘陵地区,此类大小的山比比皆是。然而因了文人的欣赏落笔,巍石山的神韵得以彰显无遗。
早在绍兴元年,岳飞屯兵于巍石山时,就写了一首《鄱阳巍石山龙居寺题》:巍石山前寺,林泉胜复幽。紫金诸佛像,白雪老僧头。潭水寒生月,松风夜带秋。我来嘱龙语,为雨济民忧。
龙居寺楹联“云影回环龙自在,花香芬馥佛如来”。现珍藏于鄱阳县博物馆。
数百年后的今天,龙居寺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在吟诵诗联时,仍然能遥想到昔日的巍石山的的确确是个幽静美丽的修道悟禅之地。无论从任何角度观看,巍石山活脱脱就是一头全鬃全尾的雄狮,仿佛因长途跋涉,累了,渴了,就俯卧在昌江边,饮水化石。倘若泛舟昌江,船行峰移,俨然兽脊踊动,狮鬃威竖,拦江欲吼,不但形似,更为神似。故此,巍石山又名狮子山。狮子山共有三峰:尾峰狭窄陡峭,如神鞭拽地;肥硕高耸、圆隆性感的是臀峰;腰际深凹,弧线优美。头峰与臀峰几乎等高,但苍岩峭壁,怪石嶙峋,犹如狮鬃,钢威不凡,若是舟行其下,峭壁危崖劈浪扑来,山欲摧,崖欲崩,心生颤意越往里去,林子越幽深,地势却总不见高升。都说攀山千条路,共仰一月高,可我们偏偏走岔了,信马由缰地就来到一座古墓前。碑上刻:徐氏三世祖七公夫妇合墓,碑联云:居福地千枝共茂,衍家声一脉相承。
关于此墓的传说,我自小就耳熟能详。
据传,始祖大太公徐布卿于唐昭宗天佑元年(即904年),中进士,任郎官(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后唐庄宗同光二年(即924年)解祖南还,道经饶州凰岗,见山水秀丽,遂定居凰岗。大太公生小太公廉溪公,小太公生七子,其中长子、二子、四子、五子均返浙江龙泉,三子、六子、七子留驻江西凰岗。一日,七子问精通周易的三子,何处有好地,三子指着河对面的山说:巍石山宛若雄狮,臀部圆隆高耸,其下密林幽深,有两个小山包,酷似卵子,藏风聚气。时年,七子夫人身怀六甲,除夕夜,阖家团圆后,不见七子,挑灯举火到处寻觅不见。天快亮时,三子一拍大腿:不妙,快随我来。果然,七子已然泅水渡河,自缢于小山包树上。
传说中的七子就是此古墓中的七公。他以年青的生命占了一处好穴,以一个遗腹子繁衍生息了近四十代万万人。三公、六公后裔不到七公人丁的六分之一。至今,凰岗还流传着一句经典民谣:“河东的孙仂,培里的叔,湾头的公仂还在箩窠(摇篮)里哭”。
位于济南市槐荫区南辛庄西路138号,济南试验机厂内琵琶山以南。1937年12月27日,日军占领济南,1938年6月,建立了济南军事法庭。1940年秋,日军华北方面军所辖第十二军、四十三军,强迫济南人民在西郊琵琶山下挖坑造墙、修筑堡垒,营造杀人基地。自1940年冬至1945年秋,日军在琵琶山下残暴屠杀抗日军民,致使此处尸体纵横、白骨累累,被群众称为「 ”万人坑”。 据中央档案馆记载,日本战犯长岛勤当时兼任济南防卫司令官,是济南琵琶万人坑暴行的执行者。根据他的笔供:「 ”受刑者用布蒙上眼睛,要他们跪在深有两米,中径约两米半的漏斗状坑边上,每一名射手自离两米远的地方,由后头部狙击射杀,被害者掉落坑内,大多数的人一枪就绝命。” 济南琵琶山万人坑遗址纪念碑 据济南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12月27日,日寇侵入济南时,配置在山东的驻屯军是属日军华北方面军「 ”第十二军”(后改用「 ”仁”第4221部队,简称仁部队),兵力达4万多人,司令部设在济南经二路纬二路邮局大楼内,1944年3月开往河南参加洛阳作战。1944年4月由泰安调部队入济南接替「 ”仁部队”职能,6月初成立「 ”秀领部队”(代号第1700部队),即「 ”第四十三军”,直至1945年8月投降。驻济日寇自1940年秋季开始,在山东省济南市市郊六区西十里河庄琵琶山下,强迫劳工挖坑,用作大肆屠杀我抗日军民。一直到1945年,琵琶山下尸体遍野、白骨累累,群众称为「 ”万人坑”。 济南琵琶山万人坑遗址 根据日籍战犯难波博、园田庆幸、水野义雄和伪新民会山东省总会调查室主任王铁民、伪省会警察署特务课课长分署长张文书等供认,日军华北方面军所辖驻山东省济南市第十二军和第四十三军(第1700部队,简称秀领部队)的直辖有专门镇压屠杀我抗日军民的执行机关即是「 ”军法会议”及「 ”新华院”,经审判处死刑的都由卡车载往济南市琵琶山根(万人坑)执行,处徒刑者即交由新华院执行。 根据以上几个犯人供述,除各军警宪特侵略单位,拷问虐杀或进行扫荡战场射杀刺杀者外,凡是带回济南处刑的必须经由军法会议审判执行(1939年前宪兵也有权公开到刑场执行我抗日军民)。军法会议屠杀的我抗日军民多是由部队和宪兵系统逮捕送交军法会议的,屠杀的原则是能确定是八路军政人员。审判时有法务部军法将校担任审判官,有送交单位指定将校担任检察官加之有尉级1至2名担任判士,屠杀的手段有枪决、刺杀、绞杀、斩杀和殴打致死、活埋,有的是用军犬将判死刑人活活咬死丢在坑内。 战犯园田交待,前日军驻济防卫司令官(少校)长岛勤1941年既侵入我山东省任独立混成第十旅团长,盘踞在泰安,到1942年9月又换防到我济南,驻经二路纬一路原大陆银行大楼,十二军撤销济南的两个警备队随即改换防卫司令部,司令长官由长岛勤担任,统辖济南周边泰安、武定、渤海、青州、莱芜等县,一直到1945年6月间随五九师团退往东北。园田庆幸记得最清楚的是,在1943年2月间和1945年2月,长岛勤先后两次,分别参与指挥「 ”仁部队”、「 ”秀领部队”在鲁中地区扫荡作战,除当场施行抢掠烧杀外,大肆屠杀抗日俘虏。两次扫荡俘获八路军和地下工作人员、爱国人士170人,长岛令其部下拷问后均送交军法会议,其中在拷问中惨杀45人,判处徒刑40人由新华院执行,处死刑者85人,都是由长岛部下带至琵琶山(万人坑)给以屠杀。1945年3月间,五九师团五三旅长(少将)上坂胜驻扎在山东张店,参加指挥「 ”秀领”扫荡作战,向扫荡区军民实施射杀、刺杀等暴行,俘获八路军、抗日工作人员和爱国人士50名,送交济南军法会议,10名交由新华院执行拷问,惨杀10名,处死刑30名,也是由长岛部下带至琵琶山下给以屠杀。 解放后,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为搜集日军第十二军驻济南部队屠杀我抗日军民之罪证,于1954年12月3日,指示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检察院「 ”挖掘前日本侵华第十二军在济南屠杀我抗日军民之‘万人坑’”。接到指示,济南市检察院除在本市深入调查外,并派员赴薛城、邹县等地找到被害苦主,作了详细的调查,掌握了「 ”万人坑”的情况和地址(济南市郊六区西十里河村西南角琵琶山前)。高检院聘请了军医大学法医教授陈康颐作为尸骨鉴定人,高检院检察员王广恩、省检察院检察员周松山参加,以及山东医学院孙绍谦教授、法医和北京市法院、济南市法院法医共同参加此项挖掘与鉴定工作,同时联系公安局、卫生局、郊区办事处、派出所、乡 等二十多部门及乡村干部、民工,于1954年12月和1955年1月先后两次用16天时间对「 ”万人坑”现场进行挖掘。据不完全统计,共挖出尸骨700多具,最多的一个坑就挖出100多具。从尸骨的形状看,被杀惨状是目观难忍,有仰卧俯卧右侧卧,有的呈跪、坐姿势或全身骨骼卷曲,尸骨相互重叠。很多尸骨两上肢骨关节弯曲,其两腕关节部在腰椎或髋骨的背侧处交叉,在交叉处见有腐朽的土褐色的绳索缠绕,像这样的形状就有310具之多。有很多颅骨因暴力所致而粉碎,有的颅骨上缠有腐朽的绸布蒙蔽两眶部,在枕部打成一个死结。据琵琶山附近的村民回忆,有一次屠杀我同胞3汽车,其中有未被杀死的3名同胞,爬出坑外,有的伤势太重牺牲,有的逃走。村民说,最惨的是1941年至1943年,那时每隔一天就杀一次,有时还在晚上杀,惨声难忍。日寇在大坑屠杀后有时在尸体上撒一层土或石灰,有时什么也不盖,一到热天,杀人场周围臭气冲天,有的尸骨被狗拖得附近村里地里到处是。坑周围修有日军的碉堡,设有岗哨,也没人敢去收尸。经过两次挖掘鉴定,较完整的尸骨746具,男性283具、女性7具、无法推断的456具,最小的年龄在13岁左右。同时还提收了部分弹壳、弹头等。对整理鉴定之后的遗骸,每具分别装盒重新入殓。 济南琵琶山万人坑纪念碑碑文 1990年10月,在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45周年之际,当时的济南试验机厂职工集资兴建了「 ”琵琶山万人坑纪念碑”,以缅怀死难同胞,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碑座东西长94、厚24、高70厘米,为须弥座式;碑身由三块黑色大理石组成,碑身长80、高40、厚10厘米,正面刻有「 ”琵琶山万人坑纪念碑”字样,背面为济南试验机厂部分捐款职工姓名及捐款数量。 1995年,济南市确立「 ”琵琶山万人坑” 为全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万人坑遗址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我市现存记载日本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重要物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 2013年12月20日被济南市 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6月23日被山东省人民 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