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三年级

你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三年级,第1张

我们的学校非常漂亮!有两栋办公楼,干净明亮。校园里有个小花园,花园里的花朵非常颂吵鲜艳,有红色的,白色的,**的和紫色的美丽极了。还有野拆侍个小池塘,池塘里的小鱼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水蜘蛛在水上走来走去。

办公楼是大操场,操场宽度大约有一百米,长度大约有一百五十米,有三条跑道。每个同学都很爱护周围的环境,一进校门,就看见一面五星红旗在高高飘扬,东边的健身器材和西边的展示栏。开设的有国教,美术,音乐,武术课,我喜欢我的学校。

一、发挥“五大优势”,推进文化兴市

  一是发挥人文优势,塑造十堰精神。十堰历史文化悠久,人文荟萃,神农百折不回的探索意识,女娲炼石补天的献身精神,屈原放歌沧浪的志士情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十堰有独具魅力的武当道教文化,它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崇尚“道法自然”的精神理念,为十堰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启迪;十堰移民文化影响深远,无论是古代移民带给我们的开拓精神,还是现代先进生产力的流动带给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放理念,都为十堰的发展留下了丰厚的文化滋养。我们将把人文精神的塑造作为首要任务,发挥人文优势,打造十堰精神,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为十堰发展凝心聚力,用文化的力量凝聚发展的力量。

  二是发挥品牌优势,打造十堰名片。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南水北调水源区丹江口、中国汽车城三张国家级“名片”,是十堰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优势资源。名山、秀水、汽车城,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迹,又有鲜明的现代文明气息,既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又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我们将从文化入手,进一步丰富“三张名片”的文化内涵,提升“三张名片”的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的优势,为十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加丰富的文化素养,用文化的增量提升发展的增量。

  三是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十堰形象。十堰地处秦岭、巴山之间,汉水之畔,是我国中部地区山川与平原的缓冲带,南北气候的地理分界线,山有名气,水有灵气,有生态文化的天然优势;十堰处于西安、重庆、武汉三大经济圈的交汇点,也是西安、重庆、三峡、武当山、古隆中、神农架“黄金旅游圈”的核心版块,即将形成铁路、水路、航空、高速公路、国省道“五位一体”的大交通格局,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是文化旅游的黄金宝地;十堰“朝秦暮楚”,是秦楚文化的分界地,也是秦楚文化的交汇地,民间文化丰富,是文化开发的首选区域。我们要深入研究,科学规划,精心布局,在区域发展中进一步打好文化牌,用文化的“软实力”打造发展的“硬实力”。

  四是发挥基础优势,加快文化发展。近年来,我们以多元投入的模式,完善市图书馆、群艺馆、体育馆的功能,将市豫剧团改造成艺术剧院,迁建市艺术学校,相继新建了体育中心、博物馆、美术馆、游泳馆、健身中心、羽毛球馆,新增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十堰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功能日益完备,市民生活满意度不断提高。以创造“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先后赢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十佳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宜居城市”、“平安城市”等称号,连续五次获得“省级文明城市”称号,连续两次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城市”。近几年,我们以“武当国际旅游节”为依托,不断提升文化活动水准,增强文化影响力,同时,加大对外文化交流,《问道武当》、《乡试》等一批文化精品增添了十堰的文化魅力。十堰文化、广电、报社、社科、文联等文化业务单位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文化发展积蓄了力量。我们有信心进一步明确目标,整合资源,因势利导,促进十堰文化加速发展,用文化的“加速度”推动发展的“加速度”。

  五是发挥战略优势,建设核心板块。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机遇,全面加快十堰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把十堰建设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以“房陵文化圈”为重点,目前,全市启动了一大批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其中,郧西“五龙河生态旅游”,丹江口“双龙峡地质公园”,郧县“青龙山恐龙公园”等一批项目已经建成,我们将加大项目争取和建设力度,使更多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同时,我们将继续组织实施好国家近年来先后出台的文化“五大惠民工程”,用文化的“机遇期”创造发展的“机遇期”。

二、突出“三大特色”,建设文化大市

  一是突出“传承性”特色,让武当文化走向世界。武当山是世界文化遗产,道教是中国的国教,武当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的两大流派之一,武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让武当文化走向世界,我们要打好三张牌:一是打好“问道武当”牌。创办“中国武当国际道学院”,加强武当道教研究;加强武当道协建设,扩大住山道士规模;研究“香客文化”,增强道教文化氛围,让“问道武当”这一独有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内核更加丰富;二是打好武当武术牌。以太极为源流,以内功为重点,以交流为抓手,以光大为目的,走出去,请进来,让武当功夫名扬天下。办好《武当》杂志,把武当武术的研究引向深入;办好“武当功夫团”,打造国内一流的武术表演团体;采取激励机制,扶持武术培训;推进全民习武,弘扬武当武术。三是打好对外宣传牌。以“武当走向世界,十堰拥抱未来”为主题,继续开展高端宣传;用一流的策划,一流的队伍,一流的水平,打造一批具有武当印记的优秀文艺精品,扩大武当文化影响力。

  二是突出“开放性”特色,让汽车文化引领生活。汽车是工业文明的标志,“车+人=生活”是汽车文化的灵魂。十堰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是一座建在“车轮上的城市”。因“车”而积淀起来的开放、进取、创造的精神秉赋和工业文明一往无前、不断前进的物质特征,为我们打造汽车文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建设汽车文化之都是我们建设中国汽车城的文化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在三个层次上推进:一是打造“中国汽车文化节”, 创办“中国(十堰)东方风韵汽车模特大赛”。用汽车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实现观念更新,活动更新;二是建立城市文化识别系统,以车为标志,增强汽车文化氛围,让车城的名字更响亮;三是设立“车城市民汽车日”,张扬汽车文化,对市民进行从汽车知识到城市认知的系列教育,增强汽车艺术文化、汽车展览文化、赛车文化、汽车创意文化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导人们认识东风“起点”文化,形成人在车城,情在车城,创业在车城,幸福在车城的全新文化生态。

  三是突出“多元化”特色,让秦巴文化绽放光彩。十堰是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的交汇区,境内汇聚了远古文化、诗经文化、秦楚文化、道教文化、流放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女娲文化、龙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丰富的文化形态凝聚而成的特色文化,是十堰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十堰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加快十堰文化发展繁荣的步伐,为十堰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重点打造三区:一是打造“民俗文化标本区”,集民俗、民歌、民间故事、民间工艺之大成,通过挖掘,抢救,保护,使十堰地区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宝库;二是打造“山水文化示范区”,以“太极湖”、“桃花源”、“野人谷”为代表,从山水历史中寻找文化的根脉,从文化发现中赋予山水以生命,让十堰山水充满灵秀;三是打造“汉文化保护区”,以汉民歌为重点,保护汉文化遗存,开展文化寻源,提升文化价值。

  三、实施“六大工程”,建设文化强市

  实施“文化政绩工程”。出台《促进十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明确文化发展目标,增强文化发展责任,加大文化投入力度,树立文化政绩观,把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实施、同考核,建立文化问责制。未来5年十堰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培育和塑造十堰精神,使十堰精神成为全体市民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打造十堰文化识别系统,评选十堰形象宣传语,提炼十堰城市形象标识,建设十堰城市形象宣传雕塑群,打造十堰文化标志性建筑;实现建设“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建成经营收入过亿元的十堰报业集团、十堰广电集团,打造十堰文娱集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繁荣新闻出版事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全市文化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对周边地区产生较大辐射带动作用。

  实施“文化标志工程”。全力打造“十堰精神”, 使“十堰精神”成为认知十堰、激励人心的精神动力;评选“十堰形象宣传语”,提高城市公认度和市民自豪感;提炼“十堰城市形象标识”,增强城市现代意识;建设“十堰城市形象雕塑群”,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十堰大剧院、鄂西北传媒大厦等一批文化标志工程。

  实施“文化品牌工程”。继续打造“武当国际旅游节”文化品牌;突出重点,区域布局,着力打造“房陵文化圈”,把房县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的文化亮点;着力打造“女娲文化”,推进竹山旅游开发;着力打造“竹溪茶歌”,把茶乡经济和“茶文化”紧紧融合,扬民歌之长,营造茶香歌甜的新农村气象;着力打造“水都文化”,展示丹江文化风采;着力打造“汉江河谷文化”,再现郧县远古人类家园;着力打造“秦巴民俗文化”,用文化重新解读美丽郧西。

  实施“文化精品工程”。设立“十堰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对重大文化项目,重大文化活动进行扶持;设立“武当文艺奖”,对十堰文学艺术成果进行奖励;积极鼓励和扶持“精品生产”,力争每年在全国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评奖中获得奖项。

  实施“产业振兴工程”。统筹规划,分步建设“武当影视文化园”、“房陵王城文化园”、“十堰新闻传媒园”和“国家非遗项目文化园”四大文化园区;在支持文化旅游、新闻传播、娱乐演艺和民间工艺品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培植文化新业态,发展影视,创意产业。建立十堰文化产业项目库,推动文化项目建设。推动广电、报业向集团化规模、多元化经营方向发展。

  实施“文化人才工程”。继续推进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岗位成才;建立激励机制,培养拔尖人才;做好引进交流,积极探索宣传文化领域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畅通优秀文化人才进入文化队伍的渠道;探索建立体制外人才的联系途径和使用方式,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和体制外人才参与重大文化项目,为他们贡献聪明才智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努力解决文化干部交流难、无出路的难题,充分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

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明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以前的一些道教的清规戒律由于和现行法律抵触而作废。1957年,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到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同中国其他的宗教一样经受了一场浩劫。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

南阳理工学院护理专业在东校区。

南阳理工学院新校区是软件、文法、国医、国教等二本专业的校区。不过各方面条件都比老校区的待遇高很多,有新田径场、新体育馆,健身场所等设施。南阳理工学院的新校区并不是专门的对外合作办学的校区的,对外合作办学的应该是按各院系的设置来区分,而不是校区的新旧。

南阳理工学院是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位于楚风汉韵荟萃之所,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围绕服务南阳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电商及物流、“楚风汉韵”古建筑遗存保护、仲景品牌医药等支柱、新兴产业,分别打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等优秀专业。

港澳台联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学生的一个专项招生计划,起源于1981年,由于当时华侨学生相对较少,所以通常称为港澳台联招。

港澳台联考与高考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

1、港澳台联考:港澳台联考,学制的一种,是内地为了向港澳台招生而兴起的一种学制考试。

2、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二、 身份要求不同

1、港澳台联考:华侨考生,考生本人及其父母一方均需取得住在国长期或者永久居留权,并已在住在国连续居留2年(截至报名结束日),两年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其中考生本人须在报名前2年内在住在国实际累计居留不少于18个月。

2、高考: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须为学历教育)的人员,可以申请报名,港澳地区考生,具有香港或澳门居民身份证和《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地区考生,具有在台湾居住的有效身份证明和《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

三、考试时间不同

1、港澳台联考:每年5月的第三个周末。

2、高考:国内高考每年6月7号8号两天。

-港澳台联考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stocksnap) 一个家,一个希望

家,是人生活的重心。家,是避风港,是我们工作操劳完,在学校紧张跟专心完,在街头种种历劫归来后可以返回的去处。有人说在家里,我们可以「做自己」。只要离开家,我们就会化身为另外一个人。只有回到家,我们才能褪下面具。

家,是人格的泉源,是我们的身分可以生根、可以开花结果的地方。童年的我们会在家里做梦、玩耍、打破砂锅问到底。青少年的我们会退而在家整备,进而离家冒险。再长大一些,我们会希望建立自己的家庭来生儿育女,在工作上努力。家就是这样的基地。说到要了解自己,我们往往都会从自己出身于什么样的家庭说起。

在世界上许多种语言里,「家」的涵义不只是遮风避雨,这个字更会让人联想起温暖、安全感与亲情—就像是母亲的子宫一样。古希腊文里,「家」的象形文字常被用来代换「母亲」。中文的「家」这个方块字有两层涵义,是家人,也是房子。英文里的「Shelter」是由两个拉丁文拼成:scield (屏障)与tuma (团队),合起来就是一家人共同聚集在保护伞下的样子。从古至今,家都是生命的基础。家是分享美食的厅堂,是培养静态兴趣的地方,家人间会在这里倾诉梦想,建立传统。

都会的生活也始于万家灯火,家让我们落地生根,让我们把家家户户集结成属于大家的社区。以家为单位,我们会参与地方政治,会以团结并以「远亲不如近邻」的心情跟邻居交心。「要逼着一个人站出来去关心整个国家的事情,绝非易事,」法国政治学者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如是说,「但如果说到要在他家门前开一条路,那他就会立刻感觉到这件公众的小事会对他切身的利益产生巨大的影响。」。一定要等到某条街变成我们的那条街,某个公园变成我们的那个公园,某间学校变成我们的那所学校,我们才会真正进化成以公众事务为己任的公民,才会愿意投入时间跟资源到我们肯定的价值上:无论是要巡守社区、当美化儿童游乐场的志工、还是要竞选加入在地的教育委员会,来自于家的认同,都是最重要的契机。

想为了公益去贡献一己之力,是民主的引擎,也是社区、城市与各州的生命所系—最终也是我们立国的根基。瑞典经济学家冈纳.莫道尔(Gunnar Myrdal)曾写道,为了公益而付出,代表着「从美国人心中涌出的理想主义与道德情操,」这股冲动有过很多名字,有人说这是「国家之爱」、是「爱国主义」、是「美国精神」。无论挂上什么样的名号,换上什么样的脸孔,其底蕴都同样是「家」。国家是什么?不就是都市与城镇的结合吗;都市跟城镇是什么?不就是邻里的集合吗;邻里是什么?不就是一个个家的组合吗。

美国理应是个我们可以一天天让自己更好、让自家更好,让社区更好的地方。但要拥有这样的美国,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安稳的家。要不是先透过「宾馆」的永久住屋安置计画,得到了一个价格合理的公寓,史考特怎么能跟海洛英画清界线?怎么能找到在游民收容所担任住房经理这样一份有意义的工作?又怎么能开始踏上独立自助之路?这之后的他,一直保有居住的稳定与清醒的神智。然后是辛克斯顿一家。在小马立克出生之后,派翠丝跟多琳终于搬到了田纳西州的布朗斯维尔,人口数大约是一万人的小镇。他们找到了一个舒服的三房之家。从原本的狗窝里出发,派翠丝通过了GED考试,取得了高中同等学力,老师佩服得不得了,她也成了那一届成年学生里的模范生。派翠丝再接再厉,继续在当地的社区学院里选修了线上的电脑跟刑法课程,为了想成为假释官,她必须以此铺路。她常半开玩笑地说,「我好多朋友都是犯人,将来他们都会是我的客人!」

贫穷在美国之根深蒂固与残酷凶狠,很难不让人心灰意冷、让我们断念放弃想让世界更美好的夙愿。但史考特跟派翠丝就是两个最好的证人,他们会告诉你家就是最坚实的踏板。家,可以住人的家,让他们在蜕变成好爸妈、好员工跟好公民的路上愈走愈稳。

要不是阿琳跟凡妮塔得把所得的七、八成都拿去缴租,她们就不会没钱让孩子得到温饱与拥有一个家。不用被房租压着,她们就可以找个社区安顿下来,不用一天到晚让孩子转学,孩子就会有机会交到一辈子的朋友,可以让身旁慢慢聚集处世的榜样跟良师益友。她们会有余裕去银行开帐户储蓄,可以给孩子买书或玩具,甚至于可以添台电脑放在家里。为了准时交租、拖延被驱离的命运直到最后一刻、也为了在流浪时赶紧找到下一个落脚处,她们不知付出了多少的时间跟精力,而这些时间跟精力原本可以用来充实她们的人生:她们原本可以去读社区大学、可以去运动健身、可以去职场上闯荡,更可以去找个好对象。

但我们的现况却「把生来理应不只如此的人给贬入贫穷。」将近一百年来,美国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是:家庭的居住支出要以在三成以下为宜。而直到不久之前,这确实是一个多数租屋家庭都达得到的目标;但此一时彼一时—如今在密尔瓦基乃至于整个美国,状况已经恶化到难以收拾。美国每年从自家被驱离的户数,已不是几万户的问题、也不是几十万户的事情,我们看到的是每年有几百万几百万的人流落街头,或被迫委身在收容所。

没多久之前,很多人还不知道问题有多么夸张,也不知道居住问题会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唯一知道问题严重性与后果的那群人,只有亲身受苦的那群人。学界、媒体、主政者多年来的一个共通点,就是对驱离问题视而不见。而这三方无视的结果,就是驱离明明影响了广大穷困家庭的人生,却在社会学的研究工作上付之阙如。所幸随着资料的浮出与新研究方法的问世,我们已经有能力评估驱离的氾滥程度,同时将其产生的效应做成纪录。包括驱离与穷困社区之间形影不离的关系,乃至于驱离让家庭、社区与孩子所付出的惨痛代价,我们都已经了然于胸。

人先要能安居,心理才能安定。心定,人才能花心思在持家与人际关系上。安居,孩子才不用东奔西跑,才更有机会在学业上精进及累积。人能安居,社区才会稳定,街坊之间才能培养感情,守望相助的观念才能成形。但对于穷困的家庭而言,所谓的安定根本遥不可及,他们太常从租屋处被驱离了。低收入的家庭常搬家,是社会上的常识;但他们为什么这么常搬家,则是学者跟当政者都搞不清楚的东西,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把低所得社区的驱离频率放在眼里。从二○○九到二○一一年,凡是密尔瓦基最穷困的租屋者搬家,大约四分之一的案例都非出于自愿。若是排除掉这类(被房东驱离或被法院查封等的)非自愿状况,则低收入家庭的搬家频率其实与一般人无异。大家要是去查一下其他城市的驱离案件开庭纪录,会发现真相就是这么离谱。以二○○九到二○一三年间的密苏里州为例,郡境涵盖半个堪萨斯城的杰克森郡(Jackson County),平均每天有十九处的租屋者遭到驱离。二○一二年,纽约市的法院每天得以未缴租为由,判出将近八十笔驱离令。同年克里夫兰有九分之一、芝加哥有十四分之一的租屋家庭,会收到驱离法庭的出庭通知。人穷,不代表不能过稳定的生活;但穷人会搬来搬去经常是被逼的。

除了剥夺生活的安稳之外,驱离也会导致身家财产的损失。住户不仅会因为遭驱离而告别自在的住家、钟爱的母校跟熟悉的街坊,他们还会因此失去有形的财产:家具、衣服与书本。要建立一个家谈何容易,金钱跟时间的付出都必然相当可观,但驱离却可以将之一笔抹煞。阿琳就这样失去了一切,拉蕊跟史考特也同病相怜。驱离会让人失业,人被解雇的机率会在遭驱离后提高百分之十五。若说人无法安居在前、不能乐业在后,其原因就在于失去家所造成的压力与阴影,会严重冲击到劳工在职场上的绩效表现。租屋的家庭还常常会因为驱离而失去入住公共住宅的资格,因为密尔瓦基市的住房管理局,会在审核租屋申请时计算遭驱离的次数与欠缴的房租,亦即有所谓的「三振条款」。换句话说,被租金压得喘不过气跟被驱离逼到绝境的家庭,照理讲应该是最需要 伸出援手的人,但体制却将这群人挡在了门外。

财产、工作、住家被从身边夺走,找上公部门却又求助无门,也难怪驱离会让社会学家口中「物质(上的)困苦」(material hardship)雪上加霜。「物质困苦」所勾勒的是匮乏的本质。精确一点来说,「物质上的匮乏」所评估的是家庭有没有因为负担不起食物或医疗而体验到饥饿或病痛,或者有没有因为付不出钱来而没有暖气、没电开灯或没电话打。据统计,在遭驱离的隔年,这类家庭会比未遭驱离的类似条件家庭,体验到高出百分之二十的「物质困苦」。他们会饥寒交迫或病痛缠身。被驱离的家庭会在物质困苦上持续高出平均,维持时间可能长达驱离事件后的起码两年之久。

这些家庭会被迫接受次等的居住环境。在密尔瓦基,相对于条件相同但搬家因素不那么严峻的家庭而言,最近一次搬家属于非自愿性质者,会有高出百分之二十五的机率陷入长期的住房问题中。

家庭被从原本的租屋处赶出,代表着他们在城市中的立足之地会从普通穷变成非常穷,他们会从治安死角搬迁到罪恶的渊薮。这是一个「没有最糟,只有更糟」的概念。阿琳原本最喜欢的住处藏身于基层劳力工作者的黑人社区。在市府宣告其不适人居住、并使她遭到迫迁的命运之后,阿琳搬进的新家是一个充斥着毒贩的公寓社区。就算排除许多重要变数的影响力,我们也可以看出比起自愿搬家者而言,遭迫迁者会愈搬愈糟。集中的贫穷与暴力又会形成新的问题,并在弱势者的伤口上洒盐。毕竟邻里决定了我们生活中的大小事情,从大人能接触到什么性质的工作机会、到小孩得在什么样的学校上学,都在这些切身的事务之列。

然后是驱离对人精神面的斲伤。迫迁是一种暴力,这种暴力会把人逼着走上忧郁一途,严重时更会让人想不开而自杀。以近期刚遭到驱离的家庭而言,当中的每两位母亲就有一位表示发生临床忧郁症的各种症状,这比率相当于未遭驱离但其他条件类似者的两倍。即便经过了好多年,有过驱离记忆的母亲跟同侪比起来还是会显得闷闷不乐、提不起劲或不够乐观。一群精神科医师曾表示,有数名病人在他们将遭驱离的前夕自戕。悲剧发生之后,这群医师共同在《精神医学服务》(Psychiatric Services)上发表了公开信,直指驱离是「自杀的显著前驱物」(significant precursor of suicide)。信中强调这些病人不至于因为遭驱离而无处可住,所以他们只得合理地把自杀归咎于驱离本身。「驱离必须被视为一种对人的拒绝,这是一种会让人留下创伤的行为,」医生们写道,「驱离是人最基本的需求遭到了否定,是极尽羞辱之能事的体验。」被认定是因为租屋遭驱离或房屋遭查封而产生的自杀件数,在二○○五到二○一○年间成长了一倍,而这也刚好是居住成本狂飙的年份。

驱离甚至于会影响到迫迁家庭所挥别的社区。邻居之间可以彼此合作,培养互信,而合作跟互信会让社区更加繁盛安全,但这需要时间。社区意识的建立跟各种资源的投入,都会因为居民的高流动率而受阻。也就是说,驱离会让社区的「一体感」遭到拉扯与撕裂。只要驱离存在的一天,鸡犬相闻的邻居们就会保持陌生,原本可以合力打击犯罪跟促进公民参与的潜力也会原封不动地荒废。密尔瓦基的各社区中,凡是某一年的驱离率升高,隔年的暴力犯罪率也会同步飙高。这一点即便排除掉之前的犯罪率或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也不会有所改变。

失去住处与身外之物、更经常失去工作、烙印上被驱离者的标记、被剥夺 在居住上的奥援、被迫搬到更穷更危险的地方、得忍受物质上更深的困苦、没地方搬就得无家可归、忧郁(症)与身体病痛等—这些就是驱离后遗症的「懒人包」。驱离不只是让穷困家庭陷入灰暗的低潮、也不只是人生辛苦但短暂的偏离轨道那么单纯,驱离会从根本上让人生的道路一去不回,被驱离者会从此踏上一条艰辛的不归路。驱离不是贫穷造成的结果,而是开启贫穷的原因。人不是因为穷才被赶,而是因为被赶才一路穷。

驱离的杀伤力不分老少,也不分病恹恹或身强体壮。唯独对于穷困的有色人种妇孺而言,驱离已经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事。走进美国任何一间都会区的住房法庭,你都可以看到妈妈带着孩子大排长龙地在冷冰冰的板凳上,等著叫号出庭。在密尔瓦基的租屋者当中,超过五分之一的黑人女性表示曾经在成年之后有过遭驱离的经验,这比例远高于拉丁裔女性的十二分之一、与白人女性的十五分之一。

密尔瓦基多数被驱离的家庭都有小孩,而综观全美,许多被驱离家庭的孩子都会落得无家可归的下场。出于无奈,许多遭驱离的家庭只能委身于不及格的屋况与不安全的环境里,而这两者都会打击孩子的身体健康,损及他们的学习能力,乃至于贬低他们的自我价值与自尊心。驱离会让身为母亲者的忧郁症恶化。长此以往,妈妈会提不起劲也无法开心,最后就连孩子们都能感觉到这股寒意。阿琳、凡妮塔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父母亲都想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但驱离是一道跨不过的鸿沟。驱离让孩子们在一所所学校间进进出出、让孩子漂流于一个个的社区里。就算好不容易找到地方住,这些家庭还是免不了得把大部分的收入「进贡」给房东,能用在孩子身上的数目少得可怜。愈多钱得花在「住」上,爸妈就愈没有钱能给孩子花。穷人过日子原本就已经是入不敷出,尽管缴不起房租,但人总是得有地方住,但问题是他们住的尽是些别人捡剩的破烂房屋。我们的城市里已没有穷人的立锥之地,而这在下一代的心上留下了又狠又深的伤痛痕迹。

他们受到的这种种磨难,让我们内心有愧,主要来自这些事情明明可以避免。不过,正因为问题可以避免,所以尚存希望。这些问题既非不治之症,也不会永世常存。我们的社会绝对有能力焕然一新,因为众人合作的力量不容小觑。

但有力量之余,我们也得拿出办法。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相不相信居住正义是生而为人的基本权利?

美国有着崇高的立国精神。开国先贤们高喊人人平等,不容褫夺「生命、自由与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三种精神紧扣美国,先烈们直呼是上帝赋予的人权,而稳定的家是三者共同的起点。

生命与家是一体两面,几乎无法拆开而独立存在。有家才有隐私跟安全感,人才能获得保护跟滋养。自由作为一种概念,其内涵始终不仅限于信仰自由与人身自由,也包含我们能出人头地的自由:我们要能选择喜欢的职业谋生、要有机会习得新的技能。稳定的家让我们能借由努力达成经济自主,也让我们有条件表达自我。我们要能以合理的报酬受雇,也要能享受属于个人的自由。

那幸福呢?看到阿琳给他买了双球鞋,乔瑞脸上闪过的笑容就是幸福;一边哼著赞美诗、一边煮了顿好料的拉蕊正品尝著幸福;因为某人被作弄成功而爆笑成一团的辛克斯顿一家,他们身边也环绕着幸福。所谓对幸福的追求,无疑地也包括物质上的追求:起码要能够确保基本的生活所需。你可曾想过只因为贫穷在美国是这样地铺天盖地、只因为我们共同做了一个不照顾所有公民,不保证所有人都能安居的决定,导致多少的幸福与才能皆无疾而终。

在美国,我们保证了「老有所养」、保证了十二年国教、也保证了给所有公民的基本营养,我们认定这些是生在美国的基本权利。我们会保证这些事情,是因为我们知悉必须确保供给基本的人性需求,如此一来追求活着的尊严才不会是缘木求鱼。而谁能说居住不是基本的人性需求?屋况合宜、价格合理的居住环境,绝对应该是每个人的基本人权,而且原因一点都不费解:要是连住得安稳都谈不上,其他的事情都会像盖在流沙上一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4670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