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前1分钟心跳约60~100次/分。
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叫安静心率,一般为60~100次/分,可因年龄、性别或其他生理因素产生个体差异。安静状态下,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分钟,理想心率应为55~70次/分钟(运动员的心率较普通成人偏慢,一般为50次/分钟左右)。
扩展资料
心率变化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如果心率超过160次/分钟,或低于40次/分钟,大多见于心脏病患者,如常伴有心悸、胸闷等不适感,应及早进行详细检查,以便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心动过速
成人安静时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一般不超过160次/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兴奋、激动、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后,或见于感染、发热、休克、贫血、缺氧、甲亢、心力衰竭等病理状态下,或见于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麻黄素等药物后。
2、心动过缓
成人安静时心率低于60次/分钟(一般在45次/分钟以上),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健康人和运动员;或见于甲状腺机能低下、颅内压增高、阻塞性黄疸以及洋地黄、奎尼丁或心得安类药物过量。如果心率低于40次/分钟,应考虑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如果脉搏强弱不等、不齐且脉率少于心率,应考虑心房纤颤。
参考资料:
长期运动后心率变慢了
长期运动后心率变慢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运动,运动能够给人体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很多人会发现在运动的过程中心率会发生变化。以下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长期运动后心率变慢了的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期运动后心率变慢了1安静心率在60~100次/分都属于正常范围。安静时心率如果低于60次/分通常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前提必须是窦性心律)。但是窦性心动过缓并非都是疾病,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优秀中长跑运动员静息心率可低至每分钟35次左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窦性心动徐缓。主要由以下两点原因造成:
1 心脏神经控制的变化
心脏活动受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共同作用,交感神经主要使心率加快、使得肌肉血流量增加、动员身体的运动能力,迷走神经则抑制心脏活动,使心跳减慢。
长期的耐力性运动训练后,在同样的运动或静息状态下,交感神经活动就会减弱,而迷走神经作用提高,因此,出现了安静时心率下降的情况。这是神经控制优化、心脏活动越来越“经济”的表现。应对同样的生命活动,无需让心脏活动那么剧烈,同时心脏也趁着安静状态尽可能得到更多的休息。
2 每搏输出量增加
长期训练后,心肌纤维超微结构发生适应性改变,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心脏血液循环加强。同时,心脏体积有可能发生增大,心室壁厚度有所增加,心室腔扩大(耐力训练多是以心室腔扩大为主),而心室腔扩大增加了心室舒张期血液的充盈量,这样就使每次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每次搏动时射出的血液更多),也即心脏不需要跳那么快,就可以满足全身供血需要,导致心率降低。
安静心率变慢的好处
长期训练者与普通人相比,安静时每分钟的心输出量差别并不大,只是长期训练者每搏输出量更大、心率更低。这一方面说明心脏在安静状态下保持良好的节能状态;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心率的储备空间(心率储备等于最大心率减去安静心率的差值,代表心率增加的潜力),这对运动的意义更大。从事最大运动时,两者心率都可以达到同样高度,可达180-200次/分,但运动员的心率储备空间明显更大。
比如一名未经训练者的安静心率为70次/分,其最大心率为180次/分,那么他的储备心率就是110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安静心率降到了55次/分,其最大心率同样为180次/分,那么他的'储备心率就上升到了125次/分,也就是增加了15次/分。由于心率和摄氧量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心率/最大心率”,约等于“摄氧率/最大摄氧率”,也就是心率上升和摄氧量的增加成正比。这样一来,储备心率增加就说明有能力摄入更多氧气,从而可以承受更高强度的运动。
总之,窦性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脏功能改善的良好反应,如果跑友在自己的体检单上看到“窦性心动过缓”的诊断,如果没有特别的不适感,一般无需担心。
长期运动后心率变慢了21、低强度运动下,谁的心率慢
低配速跑步时,心率相对慢一些提示心脏功能良好。这与静息状态下心率较低的原理是一样的,代表心脏在同等负荷下,不必竭尽全力拼命收缩就足以满足运动需要;也可以认为,这时你的配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一位高水平男子中长跑运动员(假设最大心率为180次/分),平时进行一般有氧训练的心率可能只稳定在135次/分(大约75%的最大摄氧率或最大心率),但是未经训练者(假设最大心率同样为180次/分)可能稍微慢跑一下就达到155次/分的配速。这种“有氧心率”的降低是有氧耐力提高的重要表现。
2、高强度运动下,谁的心率可以达到更高
在极限强度运动下,则心率越高,提示心脏功能或竞技状态越好,也即你的心脏所能承受的极限强度更高。
当你状态不好、过度疲劳,或者一段时间训练不系统后,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当你还远远没到最大心率,你已经疲惫不堪了。在马拉松比赛中也是一样,当你处在最疲劳的阶段(大约赛程3/4处),往往是比赛中心率最低的时候;而自我感觉轻松的起跑阶段、冲刺阶段,心率反而更高。因为当人体疲劳或运动水平下降以后,心率储备是很难得到充分动员的。
3、运动后,谁的心率恢复得快
停止运动后,如果心率很快就可以回到安静水平,提示心脏功能和有氧能力较好。比如很多跑友在刚入门跑步时,即使低速慢跑结束后呼吸、心跳也久久不能平静;但是当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水平逐渐提高,那么心率恢复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在多组的间歇跑中,即使跑得竭尽全力,也很快就平静下来、又正常开始下一组的训练。
但是,这种心率的恢复能力很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天赋的,所以这也成为中长跑选材的重要指标。面对同样安静心率的中长跑好苗子,大多数教练员一定会选择恢复更快的运动员(有时候甚至很少看安静心率,直接看运动后的恢复速度)。
跑步是人民最喜欢的运动健身方式之一。不管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都有一个合适的心率才能达到较佳的运动效果,那么怎么判断跑步时的心率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判断跑步时心率的方法简单分析,希望能帮到你。
判断跑步时心率的方法
1、怎么判断跑步时的心率
运动心率是指运动时候的心跳速率。运动时监控心率可以帮助调整运动强度,同时让运动更有效果,更安全。普通长跑属于有氧运动。一般要求是达到最大运动心率的60%—85%即可。
跑步时如何把心率控制在合理区间:热身准备活动50%-60%最大心率。正常成人大约就是100次左右。有氧减脂肪匀速跑,60-70%最大心率,普通成年人计算起来大约是130次左右。快速跑、变速跑或间歇跑,70-85%最大心率,大约是150次/分钟。
这样的锻炼可以逐渐提高心肺功能和肌肉、韧带、支撑器官的能力,不易受伤,更安全。
2、跑步心率有什么意义
在跑步过程中,心率反映了跑步的强度、性质、能量代谢和氧气消耗、乳酸积累及机体的疲劳与恢复等等。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心率做为跑步的计量标准,以控制跑步的强度、密度和量,使跑步锻炼实现科学化,达到最佳效果。
3、跑步中心率的变化是随跑速的变化而改变
跑步中心率的变化是随跑速的变化而改变,并成正比,即跑速慢心率慢,跑速快心率也快。通常用120次/分钟至130次/分钟的心率表明跑步者从心理上得到恢复,可以开始下一次跑步。进行高强度以上练习时,为了减少乳酸积累,必须等待心率下降至120次/分钟后,再开始下一次最大用力跑;而以心率170次/分钟至180次/分钟进行中距离跑的练习时,只要等心率下降至130次/分钟时,便可以开始下一个跑的练习,这能更有效地发展有氧、无氧代谢能力,使练习者从生理、心理上适应速度、速度耐力训练的艰苦性。
晚上跑步要注意的事项
一是要随身携带手电筒,比方说戴上有顶灯的帽子、穿上配照明灯的马甲。如果没有这么专业的设备,手里拿个手电筒也可以。
二是要注意路上的交通安全,最好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或类似于交警的有反光条的运动外衣。还可以在身上佩戴一个小镜子,确保别人能看见自己。在马路上跑步要注意车辆,在山路上跑步也要注意可能突然出现的骑车人。
三是最好选择熟悉的路锻炼,比方说选择白天跑步时的道路。如果在不太熟悉的环境中跑步,要记住沿途的主要标记。
四是跑步时尽量把脚步抬高,有时夜晚的灯光会让人在视觉上对高度和深度产生一定的错觉,从而加大了跑步者摔倒的几率。一开始跑步时就适当抬高脚步,逐渐就能让自己熟悉这种跑步姿势。
长期坚持跑步对身体有益
1、眼睛:坚持长跑的人每天都有1小时候左右的时间眼睛直视远方,这对眼睛是很好的放松休息,如果你家里有学龄的孩子,能让他每天坚持跑步,眼睛近视的几率肯定会降低。
2、颈部、肩部、脊椎:经常坐在电脑前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颈椎、肩部的问题,正确的跑步姿势要求背部挺直放松,长期坚持会对颈椎及肩部的不适有很大改善。
3、心脏:坚持跑步会让你有颗强大的心脏及心血管系统功能。在提高最大摄氧量的同时向身体各个器官输送的氧量大大增加,各个器官的工作质量自然大大提高。另外中长跑会加速血液循环,使冠状动脉有足够的血液供给心肌,从而预防各种心脏病。通过下肢的运动,促使静脉血流回心脏,还预防静脉内血栓形成。
4、血液:有了强大的心脏血管系统,跑者的血液质量也好于常人,身体对长期中长跑发生的适应性改变可改善新陈代谢,减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
1 1500米赛跑有什么技巧方面的知识
2 原地跑步的正确方法
3 跑步减肥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4 如何正确跑步减肥
5 有氧运动心率多少合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