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是成长的摇篮,避风的港湾,父母经常吵架,感情不和势必会改变孩子人生发展的轨迹,这一点切记不可忽略。
长路漫漫,执手到老,夫妻两人难免会有生活上的摩擦,看似无关紧要的争吵,其实对于孩子的世界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家庭中每当父母因琐事争吵的时候,孩子都会表现得异常恐惧与不安,并且在外不愿与人合群,性格逐渐孤僻自卑。
虽然事后父母双方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如果没有及时和孩子沟通争吵原因,那么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一层阴影。
由此导致的一系列滞后问题也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显现出来。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会控制情绪,理智解决彼此的问题,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打架。
父母争吵下的“受害者”花花打幼儿园起就是一位懂事、听话的小女孩,在邻居眼中她清秀的外表,礼貌的举止、优异的成绩将来肯定前途无量,但是升到初中以后,花花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在学校里也总喜欢一个人独自躲在角落里发呆,不喜欢与人交流。
班主任发现后以为花花是因为考试不理想而出现短暂的失落,便及时对花花进行心理辅导,在谈话的过程中却不经意间了解到了导致花花性格变化与父母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自从自己升到初中后,爸爸妈妈总是因为各种生活琐事吵到不可开交,有的时候甚至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他们也总是把离婚两个字挂在嘴边,万一他们离婚了还会要我吗?”这是花花第一个想到的问题。“每当他们吵架我就自己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哭,对着镜子会问自己:别人家的父母也是这样吗?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有时候睡着了也会被噩梦惊醒。”“有一次他们边吵边厮打,我不知道哪来勇气拿起茶几上的水果刀划伤了自己的胳膊,鲜血像自来水一样滴在了地板上,看到这样他们才停止,把注意力集中到我的身上,到医院包扎后看到他们和好如初的样子,我想如果伤害自己能够换回他们的和平,我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知乎上对所有相关问题进行查看时,发现多数网友表示:父母吵架的次数会对孩子生理、心理以及人格产生不同程度的质变。
事实就是,父母间不间断的争吵看似无关紧要,却对娃的人格塑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父母吵架对孩子影响有多大?四个阶段看清“不和谐”家庭对孩子的影响1、0—3岁
这一阶段正是孩子感知觉系统发育的重要时期,所以对外界的刺激尤为敏感,当父母产生激烈的争吵行为时,他们会感觉到痛苦,身体会不由自主变得僵硬、神经会逐渐收缩,不断的进行哭闹,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如果这种来源于父母的外界刺激,在孩子婴儿期持续的出现,必定会影响孩子的听觉、视觉、知觉系统的发育,严重将会导致感觉系统失衡。
2、3—7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像一块沃土下的小树苗,除草防害,及时灌溉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反之则会变的参差不齐。
这个时期的孩子认知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明辨是非,分不清谁对谁错,对于父母争吵像仇人一样互相攻击,心里疑惑与恐惧并存,在潜意识中认为可能是自己的错,才导致爸爸妈妈吵架,由此产生强烈的愧疚心理,导致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严重缺失。
3、7—12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面对父母经常大吵大闹,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羞耻感。
如果爸爸妈妈是因为自己的事情产生争执,孩子会变的反感、抵触,严重可能产生叛逆心理。并且晚上会经常做噩梦,在其他小朋友面前会显得极其不自信,上课的时候也会心不在焉。
如果父母经常的把离婚两个字挂在嘴边,对于孩子来说就像一把无形的刀悬在脖子上,今后的生活将会一直被恐惧和担忧所笼罩。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学习成绩下滑是必然趋势,并且对于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对孩子未来的人格塑造极其不利。
4、12—18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绪发展、学习能力发展、交际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身心时刻都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
在社会认知上,他们虽然具备了基础明辨是非的能力,但仍处于“半认知”状态,如果这个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势必会打碎孩子本不坚固的三观认知。
会让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婚姻观产生怀疑,严重时甚至会作出伤害自己、离家出走等极端的行为。可以说百害而无一利。
无法规避吵架,那么吵架后如何做才能减轻对孩子的伤害?世界上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当吵架过后一定要及时和孩子沟通,向孩子解释吵架的原因,不要让两个人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的生活。
第一:适度吵闹,正确引导
世界上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发生意见不合很正常,如果孩子从小到大都看不到父母吵架,就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完美家庭”的关系假象。
这样反而会导致孩子产生一种畸形的婚姻观,当着孩子的面吵闹后,要及时开导孩子夫妻间偶尔的吵闹也是爸爸妈妈感情生活的调和剂,让孩子放平心态。
这对孩子正确的婚姻观形成至关重要。
第二:事后要及时向孩子解释吵架的原因,让孩子做“法官”
夫妻吵架过后,要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及时的向孩子解释,告诉孩子争吵只是爸爸妈妈讨论问题得一种方式,两人的一些意见无法统一,产生一些冲突。
但冲突是两人沟通的一种方式,即使产生冲突也要仔细听别人怎么说,培养孩子的冲突耐受力。并且把自己的事情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讲给孩子听,请孩子判断谁对谁错。
孩子们的世界往往是天真无邪、不掺杂任何利益的,经过孩子“判定”后要当着孩子的面和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告诉孩子父母吵架的原因能让孩子惊恐的情绪得以缓解,而承认自己不该在争吵时进行人身攻击和威胁,会让孩子感受到勇于承担的重要性。
第三:即使发生争吵,也一定要注意言行举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也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所以双方即使发生争吵的情况,也一定不要口不择言,大打出手。
要冷静、客观的讨论问题,知道是谁的错误后要及时和对方道歉,不要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归结于对方,更不要在孩子面前黑白颠倒,丑化对方。
第四:当孩子发出“停战”信号时,一定要及时回应
当孩子发出“停战”信号时,一定要及时回应,不能置之不理。当孩子哭闹、大喊、把自己锁在屋子里的时候说明孩子已经不耐受了,这时候父母一定要当着孩子的面,进行语言和身体上的安抚,同时也要趁此冷静回想争吵的原因,尽量能以和平的方式化解。
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让孩子有幸福感可言,才能让孩子自信、健康的成长,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打架,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每位父母的责任所在。
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做10件事
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做10件事,孩子的成长受环境影响很很大,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也不要急着处罚,扫清成长路上的障碍有利于孩子更好地成长,共同努力让孩子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吧。以下是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做10件事方法。
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做10件事1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应该知道,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5、不要过度保护和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绝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同时,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8、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10、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做10件事21、不要在孩子面前使用暴力
近日,网上传出一段病人家属和医务人员起争端的视频。视频中,一名护士(朱女士)被一女子(患儿母亲)抓住头发,众人拉劝才松手。起因是这个护士给这位女士4岁的孩子打针时,这个母亲多次觉得朱女士态度不好,于是就忍不住出手。这名母亲一脚踢过去,正好踢中朱女士的小腹,将朱女士踢得坐在地上。朱女士刚怀孕43天,被踢了一脚,据医生诊断,朱女士是先兆流产,而且腹部、头皮均为软组织挫伤。
在这场医患关系中,这位母亲出手伤人的做法令人咋舌。更可怕的是,这位母亲在打人的时候,她自己的孩子就在一旁看着。看到自己妈妈凶神恶煞地使用暴力是一种什么体验?这位妈妈的孩子才4岁。视频中在自己孩子面前打人的母亲可以说是非常不理智了。另外,在孩子面前打人,孩子会有样学样,变得不尊重他人的身体,也容易学会打人。好的坏的,父母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啊。
2、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可能很少人会随便出手打人,但是很多父母都会在孩子面前吵架,甚至觉得,夫妻间吵架很平常。特别是很多吵架都伴着这样的声音:要不是孩子,我早和你离婚了,我是为了孩子才敏感而脆弱的孩子听到这样说,会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父母不开心是自己的错、父母吵架也是自己的错,于是变得多疑、缺乏安全感。
父母吵架时候的相互指责和数落与不尊重会深刻地影响孩子对父母、对他人的尊重。也许,在某一天你的孩子也会当着你的面数落你。这不是恐吓,孩子对父母的言行总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更可怕的是,经常在父母争吵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把这种相处方式带到自己以后的家庭。
3、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
鱼妈发现,抱怨成了现代人的通病。孩子成绩不好,抱怨、工作不顺心,抱怨、老公不贴心,抱怨抱怨反映了你对生活不满而并没有想过去改变现状,这是消极的生活态度。在孩子面前抱怨太多,会把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带给孩子:抱怨孩子成绩时孩子会想:我有这么糟糕吗,于是自我否定抱怨工作时,孩子会想:工作有这么难吗,于是,害怕工作抱怨另一半,孩子甚至会恐惧婚姻抱怨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家长们千万不要孩子面前抱怨。
4、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没钱
其实有钱没钱,都是家长自己的焦虑和攀比心在作祟,孩子起初是不知道任何贫穷和富贵的概念的。父母要带给孩子正确的经济观,让孩子知道家庭的真实经济情况,合理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外还要告诉孩子赚钱不易。
如果只是随口说“买不起”“我们没钱”,孩子会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5月15日,对4岁女童吵闹被女大学生飞踹一事,双方做出回应。女孩母亲称,当时女大学生踹到了女儿身体和凳子,自己护女心切动手打人;女大学生则表示,自己只踹了椅子,但承认不该冲动,愿意道歉并赔偿。从昨天到今天,大连一位母亲带4岁女儿在饭店吃饭,由于女童太吵,引发女大学生不满,脚踹四岁女童的视频在朋友圈传开,目前网友对此事的看法也分为三种:中间派认为双方都有过错,“打人者行为过激,但这位妈妈也有责任。”支持孩子妈妈的大都认为孩子再有错,打人都是不对的:“打闹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孩子妈妈也在教育孩子了。”“孩子心智还没成熟,但女大学生应该心智成熟了,女大学生有情绪,不能撒到女童身上。”很多人都提到“女大学生将来也要为人母亲的”。支持女大学生的数量也不少,他们大都认为很多孩子家教有问题,“在公共场所遇到这样的孩子真不少。”今日下午,完整的视频曝光,视频显示,女大学生确实踢踹了4岁女孩。此后,现场发展成一场“互殴”。“当时小孩吵闹得挺厉害。女大学生一开始骂了一句,没人搭理她。接着跳起来就朝孩子踢了一脚。小孩妈妈反应特别快,冲上去就和小姑娘撕吧在一块了。服务员上去拉架的时候,年轻小姑娘已经被对象按住了。可是小孩妈妈依然不依不饶,又给了服务员一巴掌。”事件孰是孰非,各位怎么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