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音乐的最深情感歌唱出来

如何把音乐的最深情感歌唱出来,第1张

歌唱是声乐的艺术。好的歌唱应该是声音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多种因素融汇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换种说法就是,只有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一、 歌唱中技与艺、声与情的辩证关系。 技与艺、声与情、向来是歌唱中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的技能技巧与歌曲情感和内容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二者不可分割,好的歌唱不仅发声的方法技巧好,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内容表达要好。声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唱出来给人听的,作品写得好,还要靠演唱者进行高超的二度创作,才能激发起听众强烈的共鸣。科学辩证地处理技与艺、声与情的关系,深入地探讨歌唱艺术的二度创作,显然是提高和发展声乐艺术的重要课题。 关于这二者,古今中外的唱论中多有论述。在艺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曾有过"唱声"与 "唱情"的不同主张。 在17、18世纪的欧洲阉人歌手盛行的两百年间,声乐的美学原理就是"惟声论"。后来虽然经过了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但"惟声论"的观点对欧洲的声乐艺术还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直到19世纪,意大利的歌剧演唱已经到了"美声学派新时期"这个阶段时,有人询问起当时著名的歌剧作家罗西尼,演唱歌剧需要什么条件,罗西尼回答说:"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歌唱艺术发展到现在,在理论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好像是不多了,但在歌唱实践中,这种声乐重技术轻情感和艺术表现的歌唱者却依旧不乏其人。当然,有些歌唱者,因为声音修养的不成熟,技术的不完备,或在发声上还存在某些负担和障碍,使得他的演唱意识不能从声音观念中解脱出来,这自当别论。问题是有一些演唱者或声乐教育者认为,只要声音完美,就没有无情之声。也有人认为声伟曲即传情,没有无情之曲、无情之声和少情之声。在这些人的歌唱观念和歌唱思维中,主要是声音。实际上,他们自己已经把声音当作了一种形式,在演唱中,为声音而紧张,为高音而发抖,对歌唱意识的思维,停留在声音的圆润、气息的支持、声区的统一、共鸣的运用等方面,从而使它们的演唱在听众的听觉中有形无神,有声无情,甚至是生硬、机械的,他们这种外在的紧张和内在的空虚,必然造成艺术表现力的苍白和肤浅。 演唱艺术需要美好的声音,高超的技巧,这是很重要的条件,是这门艺术的物质基础。因此如何提高发声技巧、强化和美化嗓音是每个声乐工作者所努力追求的,但歌唱作为一门艺术,必须要通过声音,把情感和内容,深刻地体现出来,以感化听众,"心的歌唱"、"唱情"、"唱神"这都是指要把音乐的最深情感歌唱出来。 从歌唱艺术对人的感染作用来讲,歌唱必须先"入人"才能"化人"。你的歌声要"入人",就必须与人"情通";你的歌声要"化人",就必须使人"神往",也就是"声入而应,情交而感"。所谓"神往"应当是歌者与听众"情通"之后,达到的另一个更深刻的思想境界,也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深刻感应。这既是歌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规律,也是客观的音乐美的欣赏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的声乐艺术中强调唱情,当然是无可非议的。 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比如戏曲、曲艺的演唱者,大多是沿用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发展下来的。有情有声,每位演唱的歌曲、段子,大都有故事情节,特别是说唱,唱的成分比一般唱歌要少一些,因而注重情感就特别重要,这是我国现代声乐工作者该继承下来下来的民族声乐艺术的优良传统之一。当然不是说在我国古代就无"惟声论"者了,唐代诗人白易有诗曰;"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惟唱情。"就表达了诗人对有些人唱歌只唱声而没有情感所发出的慨叹。二、 在声乐教学中对二者的正确把握和具体要求 一提到声乐教学,大家想到的首先就是声音技巧的训练。没错,嗓音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但这不是全部,更不是最终的目的。声乐训练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用优美的声音唱出动人的歌声来。石惟亚教授在《声乐教学法》中对演唱水平的评价标准用了"正确、规格、动人"六字进行了高度概括。这里"正确"或"规格"还是处于学生学习的不成熟阶段,只有在"正确""规格"的基础上再加上"动人",他就已经步入了艺术成熟的阶段。可以这样说:"正确、规格"的目的是为了"动人",但是否在达到"正确、规格"这一标准的过程中就可以不要"动人"呢不是,其实达到前两项要求就意味着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动人"的标准,并且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任何阶段,即便是学唱的初级阶段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让情感参与体验并通过声音表达出一种情绪状态来。比如说用一条五度下行的音阶做为练声曲时,老师除了提出呼吸、声音位置等方面的要求外,还必须要求学生唱得"乐感"些,提示学生,让他想象着"我高兴极了"、"我幸福极了",让学生唱出来的声音显得有乐感,在很大程度,若使声与情二者互动起来了,学生就体验到了"情带声,声托情"的感觉。 声乐教师面对的所有声乐学生并不个个都是乐感非常好,音乐天赋极高的学生。那么对乐感一般,甚至很差的人,我们用些什么办法和手段来增强他们的歌唱表现力呢首先,教师选择教学曲目要适人适时适难度。"适人"是指根据学生的声音、性格等方面去选择与之吻合的作品教学。"适时"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去选择曲目,或者是在了解到他对某种情感刚好有了极强的体会后,比如说学生正在经受失恋的痛苦,你若布置他此时唱《悲叹小夜曲》,他可能会把这一作品的情感演绎得很感人。"适难度"则是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来选择作品,演唱能力不仅指发声技术上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艺术表现上的能力。同时恰当地选择一些学生自己非常喜欢唱的歌去带动其歌唱欲望,不拘形式地让学生演绎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作品。比如有些学生演唱一些美声风格的歌曲时,声音非常"硬",喉咙难以放松;有些学生演唱民族风格的歌曲时,声音习惯"挤"或"捏",用很重的基音来唱歌,给听者带来一种非常吃力的感觉。遇到这些学生,我通常给他们找一些很抒情的现代流行歌曲,并且是演唱者用了很多的"气声"来演绎的、音域及音乐的张力都较适当的这样一些歌曲来让他们昕,让他们去学唱。这样,他们往往能做得非常好,唱得松了,通了,感情也非常地投入。当学生再捡起以前唱得吃力的那首传统教学曲目时,我要他带着唱流行歌曲的那种"松"和"遇"的感觉来唱,"硬"或"挤"的问题往往就迎刃而解了。当然,这是通过教学曲目的选择来解决学生某个阶段的发声技术问题,或是唱歌缺少感情投入的问题,并不是让学生把任何风格的歌曲都演绎成流行风格,这是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明白的道理。 其次,就是对比手法在歌曲艺术表现教学中的运用和强调。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比如在唱一首三拍子节奏的歌曲中,若拍子本身强弱弱的节拍规律都不能突出来,还谈什么音乐表现昵还有就是作品的谱面上标注的一些表情记号,以及一些节奏型运用和表现中所蕴含着的规律,这都是些司空见惯的,几乎是只要有旋律就会有一些诸如强弱、快慢、轻重上的对比,我们的学生往往因为熟视无睹而把这些给忽略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演唱中,没把它们给做出来的话,那就不是叫缺乏表现力了,那是属于"唱的还不如说的好听"呢。相反,若能恰当而巧妙地运用这些对比技巧,将会给你的演唱增添不少活力。 再次,就是要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一首好的歌曲往往是由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完美的结合而成的,那么,除了在旋律上多做文章外,还有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对歌词进行分析研究来进行表现。在这种处理中,要求演唱者去细心地体会歌词所描绘的情感和整首歌要"说"的"事儿"。斯坦所斯拉夫斯基曾这样要求歌唱家:"你们的歌唱应该出色到观众不再发觉你们在唱。"要让你的歌唱像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一样,吸引别人。这就要求你在唱出语气、语感、感情起伏等方面狠下功夫才能做到的。 对一个作品进行教和学是要花很多心思的,就像是一个戏剧演员设计一个角色一样,认真研究他所需表现的东西,即使是一个小作品也不放过。独唱艺术和戏剧、歌剧或戏曲的演唱技巧不全相同,后者有一个故事情节连着,表演或演唱的东西有一个底子或线条可寻。而一首歌曲,就算内容比较曲折吧,也只那么几小段,若不用心演唱,就很容易唱得平平淡淡,故"简单"的歌曲更需要有缜密、细心的分析,合理安排布局,严格把握词曲所表达的内涵,做出周详的设计,声与情,技与艺有机的结合,才能使歌唱艺术达到日臻完美的境界。一个演唱者要达到艺术上的成熟阶段,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仅靠声乐老师的指导就能达到的,同时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 最后,希望所有的声乐学习者通过自己不懈的追求,不断的努力,对生活进行长期深入的观察、体验、感受,并化入自己的艺术创造中,再通过长期艺术实践的控索,对表现方式的反复钻研,并在唱"情"上狠下功夫,逐步到达成熟的境地。

如何提升音质-提升音质的三大方法

 音乐是人类的天性,从唱片机到CD、从MD到DVD音频,都显示了人们对音质的追求。现在到MP3的年代,我们又应该怎样提升音乐享受呢下面,我为大家分享提升音质的三大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音源:高质量音乐源泉

 解码芯片、耳塞固然重要,但是要享受高质量的音乐,音源本身也很重要。音源的质量又取决于音乐文件格式和压缩比率。目前最主流的音乐格式是MP3,wma两种格式。我们一般听的MP3文件都是128kbps位压缩率,压缩比大概是1:10,文件大小一般只有4M,在体积和音质上面达到了一个比较平衡的位置。

 而我们从网上下载的歌曲压缩率往往比较低,只有96kbps甚至更低,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是网站出于下载速度还有版权问题而特意把压缩率调低的做法。要享受真正的音质,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找质量比较好的CD碟,自己进行压缩。

 一般来说,压缩比达到192kbps的MP3文件,其音质就比较的不错了,用好的MP3播放机播放,效果和MD的已经很接近,如果压缩到320kbps的话,音质非常接近CD机,一般人都很难分辨出来。

 解码芯片:音质好坏的关键

 MP3本身采用的解码芯片是取决其音质好坏的关键。质量上乘的解码芯片所表现出来的音质是那些比较差的难以比拟的。优秀的MP3采用了市场高端的解码芯片,其质量性能自然非常出色。

 所以这些MP3音质表现的口碑和市场反映也都非常的不错,业内倍加推崇,也曾经一度是MP3发烧友论证MP3音质好于MD的王牌武器。

 当然,采用高端解码芯片的MP3音质表现并不是完全相同,有时甚至相差很远,其原因就在于MP3内部电路的设计,焊接的工艺,线路板材料,各个厂家之间的区别很大,特别是专业厂和一些杂牌厂家区别巨大,这些也是影响到解码芯片工作以及音质输出的关键。

 随着市场的深入,有实力的厂家也在不断探索,务求把最好的音质奉献给消费者。国内品牌夏新的新款MP3音质表现抢眼,非常值得期待,看来,国产品牌也慢慢的向高音效这个行列靠拢了。

 耳塞:好马配好鞍

 所谓好马配好鞍,一款音质出众的MP3如果没有一条音效出色的耳塞搭配,无疑是一种奢侈的浪费。众所周知,一般MP3随机付送的耳塞音质都惨不忍“听”,这主要是厂家出于成本考虑,搭配比较差的耳塞。

 当然,像专业品牌,配送的耳塞音色真实,人声温暖厚重,高低频延伸好,比较耐听,可以说是MP3标配高端耳塞,而一条好的耳塞,会让机器的音质表现提升不少。

 不过各种耳塞风格不同,个人对于音质的取向也不同,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的喜欢低音,有的喜欢人声,有的喜欢听大动态的,有的喜欢音色清清淡淡的,只有是适应自己耳朵的耳塞,才是最好的最贴心的耳塞。

;

音乐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陶冶幼儿的思想情操,提高幼儿的情趣,使幼儿树立美妙的理想,在幼儿园五大领域中有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要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感受音乐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幼儿对音乐产生情感,对教师产生好感,才能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直至教师与孩子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气氛,达到开发情商的作用。

二、在感受、理解音乐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表现力

在音乐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幼儿的表演潜能,使他们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中使幼儿享受到美的愉悦,感受到情感的陶冶。

三、发展幼儿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理解各种音乐所表达的形象、意义,最终用自己认为最适合的动作和声音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同时进行即兴创造和创作实践活动(音乐律动,舞蹈),创造出属于孩子们自己新的音乐过程

关键词 音乐教学;感受;表现;创造

“音乐是人类文化绝不可少的部分,对于一个缺少了音乐的人来讲,他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没有音乐的人是不完全的人”。这就清楚地表明,在任何教育活动中一定要包括有音乐教育”。音乐活动在幼儿园五大领域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在幼儿园教育中起着其他领域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拿音乐艺术来说,它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奏、丰富多采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织体,严密完美的交织在一起,以它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的心灵,对幼儿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从而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创造美,进而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下面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而获得幸福人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具备良好的感性素质。在同等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一个情感细腻、敏感、丰富的人,比一个枯燥、乏味、麻木的人生命质量高得多。另外,许多人在生活和工作当中遇到问题的深层原因,也有可能源于感性素质的不足。而感性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理性素质比感性素质重要,似乎已成定论。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却一直致力于用艺术教育的手段,尤其是音乐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感性素质。他认为,良好的个人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民族的感性素质是创造现代文明的保证。而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相对枯燥的,没有艺术的人生是相对不完整的,不能享受音乐的人生也是相对遗憾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感性素质?感性素质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艺术特别是音乐在提升人的感性素质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感性素质的提升对人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乃至未来社会发展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感性素质左右幸福体验甚至影响物质文明进程

辽宁日报:周教授,您好!现在提及感性素质,很多人还是感到比较陌生的,您能详细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感性素质吗?

周海宏:感性素质是由感性能力、感性需求、习惯及知识这四个方面构成,其中感性能力和感性需求这两点最为重要,是感性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感性素质的重要标准。一个感性素质高的人,首先是感性能力强,有感觉,不麻木;其次是感性要求高,追求美好的感觉,不能容忍恶劣的感觉。当然,个人的行为习惯及知识构成也是构成感性素质的重要部分和周边支撑。

辽宁日报:经过您的介绍,这让我们对感性素质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性认识,但仍感觉有些抽象,您能否进一步给我们介绍一下感性素质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体现呢?

周海宏:感性素质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个社会发展来讲都十分重要。

从个人角度讲,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现,个人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没有感性素质就没有体验生活美好的能力。

我不知道大家见没见到过这样的人:他有很好的工作,很高的工资,有车,有房,有地位,有名声,总之,生活中该有的东西他都有了。但你再看他的生活,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下了班回家一待。你让他听音乐,他不懂;看**,他觉得都是瞎编的;让他旅游,他嫌累得慌;找人聊聊天,又嫌烦……生活中该有的他都有了,你说他幸福吗?他不幸福,他没有幸福感,为什么?因为没感觉,他已经麻木了。所以说,一个完善的人,要想获得一生的幸福,不仅要拥有获得幸福条件的素质,还要拥有体验幸福感受的素质。

从社会群体角度讲,没有感性素质的民族,就没有创造良好感性环境的能力,也就没有创造高水平物质文明的能力。

比如,我们的现代建筑多是毫无艺术美感和特色的建筑;所以,我们很难创新技术而多半为别人“贴牌生产”;于是,我们这些年再没有世界级的文学家和诗人出现;于是,我们和自然越来越表现得十分不和谐。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仅在于经济与科技方面,更在于我们的国民对环境的感性质量缺少要求!

由于人们缺少感性素质,对良好的感性环境没有要求,因而造成了环境脏、乱、差。尽管国家每年花很大的力量来进行卫生、环境检查,但仅靠检查是不能拥有文明环境的,文明环境的实现还需要国民感性素质的提升。 艺术教育提升感性素质欣赏音乐是最便捷途径 人的生活轨道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提升感性素质呢?

周海宏:感性素质的提升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艺术在人类社会中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它能改善人类的感性环境,使人享受生活的美,培养人的感性素质,使人产生对良好感性环境的要求,进而推动人类社会感性文明的发展。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国民感性素质与感性智慧。

辽宁日报:艺术的体现形式丰富多彩,究竟何种艺术更有助于感性素质的提升呢?

周海宏:事实上,所有的艺术培训都可以提升人的感性素质,不过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则更便于提升人的感性素质。在人类所有的享受当中,音乐这种享受是最不需要专门时间的。旅游需要时间,打牌需要时间,吃饭需要时间,锻炼身体需要时间。音乐不需要专门的时间:你跑步走路的时候,洗碗擦地的时候,买菜做饭的时候都可以听,音乐能做到随时随地的欣赏。

更重要的是音乐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作用。比如音乐能调整人的行为。大家听没听说过,在欧洲某个大城市的地下通道,还有过街天桥这些地方放上音乐,这些场所的犯罪率就直线下降了。这时音乐比警察都管用,这是有心理学道理的,优美音乐伴奏干扰了犯罪所必要的情绪的张力。人干什么都是要情绪支撑的。音乐通过改变人的情绪,进而改变人的行为。

此外,音乐还是非常好的精神减压的办法。在音乐领域,有一专业叫音乐治疗,在这个专业中有一个原则叫“同步性原则”,就是给你的音乐与你当前的心理状态要一致。

辽宁日报:如果我们想通过音乐来提升一下自己的感性素质,应该选择通俗歌曲、古典音乐还是高雅音乐?

周海宏:不同的音乐满足人不同的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的音乐。无论流行音乐(也称通俗音乐)还是古典音乐大家都应该听听,但注意不要只欣赏时下流行的某一些通俗音乐。若想提升自身的感性素质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还应该多听一些古典音乐、高雅音乐等,在这里我们把这些音乐统称为严肃音乐。

流行音乐就像“软饮料”,软饮料无论何时、何人饮用都感觉甜甜腻腻,但却难以持久。而严肃音乐更像品种繁多的“美酒”,初品辛辣甘苦,再品感觉尚可,越品越有味道,从浓香扑鼻、沁人心脾,直至渐入佳境。最重要的是严肃音乐的世界丰富多彩,你的每一种心情都有无数对应的作品在等待着你,它超越了简单的感官愉悦,触发人心灵深处的感动和全身心的震撼。 听懂严肃音乐并不难遵从人的本能反应就行

辽宁日报: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严肃音乐实在太难懂了,您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让大家能听懂严肃音乐,至少能听得下去?

周海宏:和流行音乐相比,严肃音乐似乎很难听懂。事实上,严肃音乐并非人们所想的那么难懂。之所以形成全国人民认为严肃音乐普遍难懂的现象,主要是人们普遍对欣赏严肃音乐存在误区:认为欣赏严肃音乐就要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理解,担心自己不能“正确地理解”音乐,对音乐的理解是“错误的”、“肤浅的”,再加上人为笼罩在严肃音乐之上的神秘色彩,则将许多人推出了音乐艺术的大门之外。

另外,由于音乐既没有空间造型性,不能传达视觉形象,也不像语言,不是声音符号,所以音乐不能表现明确的概念性和逻辑性的内容。正是因为音乐的这一本质,造成了大多数听众听不懂音乐,说不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了。所以听不懂,并非听众的音乐欣赏水平差、没有音乐细胞、缺乏音乐修养,而是音乐本身就不能直接传达视觉性和语义性的内容。

其实,欣赏严肃音乐可以很简单,那就是无需听‘懂’,我们只要闭上眼睛,打开耳朵,享受音乐之美就行了。音乐的欣赏当中不一定非要听出明确的概念或视觉性的内容,更没有必要非要用文学化和美术化的方式来解说音乐。

辽宁日报:对普通人来说,严肃音乐就是不需要懂,不可以听懂的吗?

周海宏:当然不是。严肃音乐不但可以听懂,而且不难听懂,大家只要理解一下联觉的理论就可以了。什么是“联觉”呢?大家对这个词可能比较生。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我这里有两块糖,一块巧克力,一块薄荷糖,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中音,一个是高音。你感觉这两个声音哪个像巧克力,哪个像薄荷糖?大多数人的感觉是中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糖。此时一种听觉的感受和一种味觉的感受产生了联系,这就是“联觉”。

联觉是本能的反应,是人与生俱来的感觉。正是因为在人们心理活动当中存在着 “联觉”这样一种反应机制,才使得音乐这样一门纯粹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思想、哲理、情感、情绪、形象、场景、故事等等这些听觉之外的内容。音乐就是靠联觉来表现各种各样的东西的。实际上作曲家就是靠这种感觉来选择和组织声音来表现他想表现的东西,而我们听众也是在同样一种心理规则的作用下,在音乐旋律中感受到作曲家的意图。因此,让我们调动自己的联觉去真正地 “听懂”音乐,特别是严肃音乐,培养自己的感性素质,体验到人生幸福,知道享受生活中的美好 。

“情感是歌唱的灵魂”。每一首歌曲都有不同的情感特点,有的歌曲欢快、活泼;有的歌曲舒缓、流畅;有的歌曲安静、优美。只有挖掘歌曲中的情感特点,才能帮助孩子唱出心中最美的歌。但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演唱歌曲,不管是欢快活泼的还是深情优美的,或是雄壮有力的,学生们大多都会面无表情地唱,像背书似的,根本谈不上声情并茂,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巧用范唱、做到先声“传情”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传递歌曲信息的第一使者是教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歌曲的,也是教师。教师的范唱对学生学唱歌曲有很直接的影响,即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在听觉上产生并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对学生情感的投入也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其良好的歌唱打下基础。 二、语言准确、从而字里“传情” 歌曲与乐曲不同,歌词在歌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歌唱时吐字含糊不清,或丢字错字,则不能正确表达歌曲内容,自然也就不能使歌声具有艺术感染力。歌唱语言是艺术语言,要求咬字发音正确,并能根据歌曲的词意、旋律结构以及风格的需要,进行艺术处理,做到“字里传情” 三、创设情景、注重细节“传情” 教学中,一些老师通常直接告诉学生:歌曲是欢快的,就快一点唱;歌曲是抒情的,则慢一点唱;再细致一点的老师也就在歌曲高潮处再着重强调一下算了事。我认为,如此“便捷”的讲解是不可取的。体验音乐情感就好比旅游一风景区,如给他一张极美的风景照片,而不让他亲历每一个景点,光看照片,这样能有心旷神怡、真正被折服倾倒的感受吗?歌曲也一样,除了赋有整体的情感外,每一乐句也都有其细腻的丰富的情绪变化,学生要亲历每一个细节,要有具体的体会,才会真正有所收获,才会真正心中“有情”从而做到歌声“传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046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