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小孩打架不记仇”,也许恰恰是因为他们不像成人那样较真。有时孩子间没想那么多,但家长如果还非要辩个是非曲直,就等于是把伤口扒开,展示给大家看,其实是对孩子的再次伤害。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之间的矛盾,难道真能坐视不管吗家长该如何介入孩子间的矛盾呢
1、孩子主动开口寻求帮助的时候“家长要分辨,孩子是不是真的受欺负了,因为有一些家长喜欢了解孩子校园内有些人欺负你没那样会引起孩子没被欺负也跟家长说自己挨欺负了。”如果是家长并没有了解,孩子主动讲出自己校园内被欺负了,那样家长要注意些。一般而言,假如孩子自己感觉负伤非常大(不论是心灵的依然肉体的),教师都是会主动跟彼此家长沟通,如果是教师粗心大意了,没有沟通到,家长还可以主动请老师沟通下,坚信教师不容易因为这类事情就对家长或是孩子有观点。
2、孩子和同学长期不和的时候倘若孩子一直说自己被欺负了,询问他/她的时候老说担忧和同学处不太好,或是关系不好很难过,那样家长应当要引起重视了。
3、一些类别的矛盾不断出现的时候当了解孩子实际关键点的时候,发觉反复一直一样的矛盾,那样再讲这都是不经意的矛盾,就有些说不过去,应当存有一些问题。
4、有风险的时候,或是带着伤回来的时候假如见到孩子中间的矛盾更新到暴力行为,如打、咬等,显著有些人会受到伤害,家长就需要马上介入并劝阻。可是,也不要立刻训斥进攻者,反而是先解救并宽慰负伤的孩子。当孩子带着伤回家,那样顾及一下也无可非议,仅仅,如何处理,追责到什么程度,应当在家里和孩子商量好,充足重视孩子自己的需求。
5、孩子一直愁眉不展孩子愁眉苦脸的缘故能够有许多,被老师批评了,成绩不理想了,和同学产生矛盾了,都是有很有可能。能够婉转地和孩子沟通一下,“你最近总是愁眉不展,母亲/父亲很担心,发生什么事事儿,都可以跟母亲/父亲说哦~”不强迫孩子说,容许孩子保存自己的秘密,却也表达了一种聆听的心愿,孩子会感觉到你的重视,也感受到你的关注。这不但有益于发觉孩子和同学间的矛盾,对亲子沟通都是很有好处的哦。
我认为还是要看情况管不管,但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别管了,就算大事也要看情况是否插手。
大多数情况我认为父母还是不应该管得,毕竟孩子的生活是纳闷自己的,过得好与不好都不是父母能左右的,有计句话说的对,儿孙自有儿孙福,所以不应该管的太多,少量给点建议就行了。
记得我小时候父母矛盾奶奶总是掺和,而且奶奶总是向着父亲,这么多年了,父母感情越来越稳定,但是因为奶奶对母亲的一些行为,导致了他们交流越来越少,奶奶和母亲的关系可以用冷漠形容。
所以我认为当儿媳妇是对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帮一下儿媳妇,如果儿媳妇是错的,还是不要多嘴,免得导致有误会,无论如何,儿子是自己生的,肯定不会误解自己是不爱他的,所以还是以少管为主,毕竟年轻人虽然生活的经验不足,但是还是要点面子的。
这一点闺蜜的婆婆就做得很好,她和老公吵架的时候,婆婆一般是不管的,但是有那么几次婆婆更赞成她的观点,为了和她关系更密切就和她统一战线,这使得她和婆婆关系很好,情同母女一样,她经常给婆婆买各种漂亮衣服,生完孩子婆婆还给她买名贵的补品,她手机旧了婆婆还给她换新的。
话说回来,作为长辈,也应该都是过来人,应该能理解婚姻初期各种矛盾很正常,谁不是从各种磕磕绊绊走过来的呢?大多数能相伴一辈子的老夫老妻也都是包容和理解居多,虽不能管孩子们的感情,但是可以在闲暇之余分享一下自己生活中处理矛盾的好方法。
孩子之间发生打闹、吵架、冲突都是特别常见的事,一般情况,起因都非常简单,不是你碰了我一下,就是我撞了你一下;不是你抢我的玩具,就是我手欠抓你,这些事都不大,但要想解决得好,其实也是挺考验家长能力的。
前两天,从幼儿园放学的小朋友都在广场上玩,整个广场上大部分都是3-6岁的孩子,有凑在一起蹲在地上画画的,有三、四个孩子赛跑的,有踩着平衡车满广场“钻”的,也有几个小孩拿着充气气棒互相打的,广场上孩子的叫喊声,大到在小区门口都能听见。
这个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几个小孩子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只见一个满脸愤怒的奶奶拉着满脸泪水、哇哇大哭的孩子,冲着另外一个孩子吼道:“你凭什么踢我们孩子,我踢你成吗?”,“来,你也踢他,踢他。”边说着还边使劲拽自己的孙子。
两个孩子看上去年龄差不多,也就是5、6岁的样子,另外一个孩子的奶奶赶紧走过来说:““赶紧说对不起,向人家道歉。”可另外那位奶奶依然不依不饶,“哪有这样的孩子,往哪踢呢,道歉有什么用,我踢你成吗?”说着说着,这位奶奶真的就伸出了脚要去踢那个孩子,这时候周围的邻居们赶紧给两人分开,踢人的孩子奶奶,见势态愈演愈烈,赶紧带着孩子走了。
在整个过程中,两个孩子一个哭,另外一个始终没说话,全程都是两位奶奶在“交流”,结果是不欢而散,问题好像并没有解决,又或者这就算是解决了。那么,面对孩子间发生冲突,家长应不应该出手管呢?
支持观点:孩子打闹,家长必须要管,该出手时就出手。
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不在少数,基本上大家想法是“凭什么你们家孩子打了我们家孩子,我们就得吃亏,我打你成吗。如果我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侮了,作为家长如果都不管,那还能叫父母吗?”,“再说了,孩子淘气、不懂事,难道不应该管吗?你们家长不管,那就我管。”
同事小李就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有一次,小李带着3岁多的女儿去公园玩,玩的时候女儿被一个5岁多的男孩撞倒了,孩子没伤着,只是被吓了一下,小李心疼女儿,气得找那个男孩的家长要说法,那边家长问清情况,知道理亏,赶紧又是道歉又是哄,最后,说了半天这才结束。
小李觉得,“别说什么孩子是无心的,孩子无心但要是真出了事,没有家长能担得起这个责任。”,“现在大部分家庭还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心肝宝贝,凭什么总叫我的孩子吃亏。”
另外,小李觉得,经常打人的孩子一定在家庭教育上是有问题的,这是孩子家长的责任,既然家长管教不好造成的结果,凭什么就得我去理解呢。这种孩子就是不能不管,越不管将长大了就容易出大事。
反对观点:孩子间冲突要让孩子自己解决,家长不要介入,否则会将冲突升级。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并不会出面去解决,而是希望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同时,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出现打闹、抢玩具的情况很正常,问题是出在孩子的父母身上,不能因为孩子父母的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这样是不公平的。
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没什么,“吃亏是福嘛”。如果孩子能够解决,这对孩子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如果家长介入,反而能让矛盾、冲突升级。有很多新闻里都报道过,两个孩子出现矛盾,结果双方家长大打出手,最后都进了派出所。
邻居乐乐的妈妈觉得,孩子小的时候都会很闹、很调皮,出现问题与其去教育孩子,不如让家长先教育好自己,就算你去骂孩子,又能怎么样呢,只是为了出口气吗?那自己怎么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呢。所以,家长不要过于去管孩子间的问题,其实孩子是有能力解决的。
教育专家观点:管或不管没有绝对,适时插手、理智处理更恰当。
在讨论孩子间冲突的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明白道理,但更多的时候是冲动扩大了矛盾。家长自己不理智,孩子还没怎么着呢,家长先急了,恨不得冲上去把人家孩子揍一顿才解气。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可以理解,但一个成年人去打别人家的孩子,就是理所当然的吗?这肯定是不对。
其实,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管或不管并不是绝对的,从教育以及保护孩子的双重角度去考虑,当孩子间出现冲突时是可以理智解决的。
教育专家提出:“解决孩子间的纠纷,家长应该适当介入,而不是介入过多。”
1在确保自己孩子没有受伤的情况下,宽容对待。
当两个孩子之间发生纠纷、矛盾时,家长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孩子没有受伤,这是第一位的。如果孩子都受伤了,再谈什么大度或者体谅是没有意义的。孩子如果没有受伤,那么作为家长来讲,也不要过于计较对方,应宽容对待。
2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面对问题,提前做好预警。
与其发生时去解决,不如提前做好预警。家长应该提前叮嘱孩子注意安全,并且不要撞到其它小朋友,如果发生冲撞应该第一时间找到父母。不要让孩子在问题发生时手足无措,除了大哭之外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当然,这需要家长耐心引导教育。
3面对无理家长,既然无法讲理,那就秉公处理。
不讲理的家长肯定是有,而且可能还很多,面对这样的家长,无论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错,首先要保持理智,不能因为对方的蛮不讲理,而让自己也同样失去分寸。是自己的错,该道歉道歉,如果对方不能原谅,那么,可以通过报警解决。如果是对方的错,但对方家长却置若罔闻,那么,也不需要留什么面子,直接报警,让警察处理。
总之,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要以身作则。那么,当孩子之间发生纠纷、冲突时,就是体现家长智慧的时候,家长做得好,不仅可以教育到孩子,也能树立好的榜样,否则,给孩子带来的除了心理上的阴影之外,还会影响孩子未来性格、价值观的树立。
孩子之间有矛盾,家长是否介入建议具体分析。下面来看看相关知识就会找到答案了。
当孩子之间有矛盾的时候,应该分别情况以后再选择合适的方式做。
1、让孩子学会妥协
当孩子们为一件事争论不休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思考为这件事情和对方闹翻是否值得,教会孩子怎样去让步。
2、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和同伴之间的冲突的能力,应该引导孩子充分了解伙伴的需要,明白为什么意见会不一致,为什么会发生冲突。这就需要孩子主动询问其他小伙伴,倾听对方的观点。当孩子懂得倾听和了解冲突的关键,也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如果孩子懂得创造性地解决冲突,而不是采用暴力或者求助的方式,就说明孩子懂得照顾他人的需要。这样做有效地克服了自我中心意识,让孩子在各自需要都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和平相处。这样,孩子也不会胆小自卑,能够大胆独立地解决伙伴之间的矛盾。
3、成人沟通时孩子不要在场
当然,并非所有冲突都让孩子自己来解决,如果有的孩子长期受班里坏孩子的欺负,就需要家长的介入来解决问题。如果孩子受欺负,这时候靠孩子一个人解决就有困难,这时候家长作为监护人就应该和老师去沟通,必要时可以和对方孩子的家长沟通,但一定要慎重。
孩子与同学闹矛盾,作为家长要不要介入呢?
我觉得只要后果不严重家长完全没必要介入,可以让孩子学着自己解决和同学之间的矛盾。因为小孩子之间没有什么严重的矛盾,没有隔夜仇,所以没必要需要家长来介入解决的。如果作为家长不放心的话,可以和老师多沟通,了解一下矛盾的真实情况就可以,也许孩子之间的解决方式更好。所以作为家长只要多注意观察就可以,没有必要介入。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作为家长对孩子自然是非常用心的,特别是孩子和同学闹矛盾了,有了争执这些情况,很多家长特别担心自己家的孩子受了委屈,吃了亏,被欺负了,所以不少家长一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就会立即插手,用大人的方式来替孩子解决问题,其实有时真的是没有必要,有时孩子之间的矛盾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解决会比大人的方式解决要好得多。
孩子之间有矛盾,作为家长要有一颗公平公正的心来对待,因为孩子之间出现些小摩擦是很正常的,父母给孩子作出正确的引导就可以了, 可以告诉孩子和别人发生矛盾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只要不是故意的,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对方自己会很难过,小孩子一般都会理解,并且改正的。毕竟孩子的心灵是最单纯的,不会有那么多坏心思的,所以教孩子正确面对问题是很重要的。
当然作为家长,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但是因为孩子小, 所以要教他们学会宽容,作为家长要好好地引导孩子妥善处理与同学之前的矛盾, 家长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主动攻击别人,就算吃了亏,也不能动手打人。要学会自己处理矛盾,家长最好不要轻易介入 !
2-3岁的宝宝们在一起玩,互相发生点小矛盾、小摩擦是很正常的。父母不必紧张,也不必马上出面干涉,更没必要因此生气,试着保持平常心,用你的坦然去面对,宝宝也会跟你一样坦然面对。那么,具体说来,父母应该怎样对待或处理宝宝的冲突呢?
原则1:不生气当宝宝之间发生冲突时,有些家长会很生气,要么批评宝宝调皮,要么怒气冲冲地指责别的宝宝,无论针对谁,都不利于宝宝社交能力的培养。其实,宝宝之间的冲突无所谓对错,冲突之后,宝宝们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父母有这样的认识很重要,这是宝宝发展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过程。专家建议:冲突发生后,无论是宝宝哭诉,还是父母见到冲突严重主动拉开他们,宝树妈都建议大人保持微笑,用一种轻松的姿态应对。如果想批评宝宝,指出宝宝的不对,也应该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切勿偏袒任何一方。
原则2:不介入
当宝宝之间出现社交冲突时,父母不应轻易介入。原因有这样三点:1会放大宝宝之间的矛盾,还可能引起双方家长的矛盾;2社交冲突是宝宝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机会,父母介入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机会;3宝宝遇到点小冲突大人就介入,容易让宝宝形成斤斤计较、心胸狭隘的性格。专家建议:如果宝宝之间发生口角,或有一些小推搡,父母没必要介入。如果宝宝之间的矛盾升级到暴力,如打、咬等,明显有人会受到伤害,父母应及时介入并制止。但是,不要呵斥攻击者,而是先安慰、救助受伤的宝宝。
原则3:不怕吃亏
有些父母在处理宝宝的冲突时,会持睚眦必报的态度,比如,“别人打你,你也打别人!”这样教育宝宝,只会让宝宝的社交能力更糟。其实,宝宝的世界很单纯,被打一下,被推一下,他们不会往心里去。过一会儿就好了,在他们的观念里,没有什么吃亏上当。因此,大人千万不要把“吃亏”的概念传达给宝宝。专家建议:当宝宝受到欺负时,即便家长认为宝宝吃亏了,也不要说这样的话,不妨引导宝宝:“没关系的,小朋友不是故意的,你原谅他好吗?”把“吃亏”变为“宽容”,这样更能教出宽容的宝宝。
我会和你讨论父母如何介入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之所以那么冲动,不愿意手下留情,是因为他渴望保护女性。据媒体报道,事发当天,该男子正在操场上与女儿玩耍。
没想到,刚玩完,女儿的积木就被操场上的一个小男孩抢走了。男人看到这,就进了海洋球池,愤怒的扇了小男孩一巴掌。扇了他一巴掌后,他觉得很无奈,就把小男孩拉进了海洋球池。整个过程极其暴力,旁边的孩子都很害怕。
幸运的是,小男孩的奶奶及时发现并报警。事后,该男子因涉嫌殴打他人被警方拘留。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时,父母想保护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是一言不发欺负小的就太过分了。用网友的话说:孩子不懂事,为什么大人这么不懂事?
父母的确是孩子的守护神;但是,任何人都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孩子肆意伤害别人的孩子。随着这一事件的出现,“父母是否应该介入孩子之间的冲突”这个话题在网民中引起了激烈的讨论。那么父母是否应该介入孩子之间的冲突呢?
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矛盾并不大,但父母知道后,情况不断扩大。连两个家庭的大人和学校老师都牵扯进来,把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如果事情变得更糟,父母应该学会变得更大。基本上孩子之间的矛盾不需要父母去调和,干涉就更没有必要了。
对于三岁以上有一定人际交往经验的孩子,大人可以鼓励孩子和抢玩具的孩子协商,拿回玩具,或者互相协商一段时间单独玩耍。大人就近观察,必要时才介入。但是,教孩子拿回去是不对的。收回不等于收回,更不等于打人。至于熊海子,屡次试图抢玩具,还有熊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默默远离。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自控能力不够、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之间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主流的养育观点认为,孩子之间的冲突,大人不要去插手,让孩子们自己解决,从而培养孩子解决冲突的能力。
的确,有些时候孩子需要直接经历和体验冲突从发生、发展到解决的全过程。体验是最好的学习,父母的过早介入,反而会打断这一过程。孩子还可能会发展出对父母的依赖,依赖父母帮助他们解决冲突,从长远来看,这是十分不利的!
我女儿快四岁了,从这几年的带娃经历中,我观察到,很多家长,尤其是奶奶、姥姥,还有一些妈妈,过早介入到孩子间的冲突中。有一次,我们带女儿到一家亲子乐园玩。女儿正在玩超市购物的游戏,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儿从女儿的购物篮中拿起一个玩具菠萝,女儿立马也抓住那个菠萝,我刚准备观察女儿如何应对,小女孩的奶奶(或姥姥)就开口说话了,“这是姐姐的,你不能拿。”
很遗憾!一次让两个孩子练习解决冲突的机会,就这样没有了。我很理解这位老人的做法,她可能是不希望自家孩子卷入到冲突中;也可能是为了顾及我们的感受;或者展现自己的素质。总之,她唯独没有考虑到的是: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去解决,从亲身体验中学到一些东西。
以上,是我对主流养育观点赞同的部分。同时,我也持有一些不一样的观点:当冲突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孩子不能妥善处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成人及时提供帮助,否则,孩子不仅无法从中学到正面的经验,还可能造成负面的认识,进而阻碍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
在我女儿刚刚三岁的时候,有一次上早教课,在课间休息时,她用磁力片搭了一个小房子。一个小男孩跑过来,从房子上抽了一块磁力片,结果房子散架了。当时,女儿很生气,瘪着嘴巴像是马上要哭的样子,右手已经举起来,看样子是要打那个小男孩。我一看,马上要发生肢体冲突了,我得出手干预了。我赶紧冲女儿喊道:“诶,不可以打人。”女儿举起的手停住了,看着我“哇~”地一声哭了。
像上面这种情况,作为家长,肯定是要及时介入,提供帮助了,因为孩子已经被强烈的情绪裹挟,只剩下本能冲动了。精心搭好的房子被毁掉了,对于三岁大的孩子来说,是天大的事情,情感受到的冲击程度,不亚于成年人失去自己的房子。如果任凭孩子自己解决,孩子之间必然发生肢体冲突,这个经历对双方的孩子都没有好处。
总结一下,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父母要视情况决定要不要介入。以下两种情况需要介入:
01
有危险的时候
比如孩子在高处互相推搡、互相朝对方扔坚硬的东西、已经开始打架等等,父母要第一时间把他们分开。
02
孩子不能处理的时候
孩子的社交经验和处理冲突的能力十分有限,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慢慢习得,他们需要大人的指导与示范。在前面第二个例子中,我女儿没有处理那个冲突的经验,她需要我的帮助。
那如何介入呢?需要把握两个原则:
一、不要裁判是非对错
在人类的绝大多数社交冲突中,没有绝对的是与非、对与错,往往都是“谁都有理,谁也都有错”。社交,是人类最复杂的行为,即便在最天真的孩子身上,社交行为也经常显现出盘根错节的属性。如果父母把介入的焦点放在是非对错上面,会将自己陷入“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困境。
二、父母要充当“润滑
剂”,而不要当警察和法
官
看到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有些父母会威胁孩子说:“你们要再闹,就都不要玩了!”这是在充当警察;有些父母只看行为,不问原因,很武断地指出谁对谁错,这是在充当法官。这两种角色都不会让陷入冲突中的孩子学到如何解决冲突。父母要充当“润滑剂”,帮助孩子缓解僵局。
在把握以上两条原则的前提下,可以使用游戏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解决冲突。比如,在一个微信群里,有一位妈妈分享了她用游戏化解孩子间冲突的经历:
她的孩子玩滑梯,有更大一点的孩子在滑梯上横冲直撞,她担心伤到自己的孩子,就充当起交通警察,跟孩子们玩儿起“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孩子们觉得有趣,很配合地遵守交规,排队玩滑梯。
父母们要记住:家庭教育就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即使是像冲突这一类的事情,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从中学习和成长!多一些智慧与幽默,父母越放松,孩子的成长将越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