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女儿打我踹我,我想彻底放弃了!

16岁的女儿打我踹我,我想彻底放弃了!,第1张

反向家暴

现如今,网上出现了一个新名称叫做“反向家暴”,它不是反对家暴的意思,指的是相对于父母打骂孩子的逆向行为:孩子打骂父母。

近期,“反向家暴”的报道接连不断:

2017年6月网报,父亲就前一晚孩子故意关闭广场灯光事情,对其进行口头教育。孩子举起木棍向其父亲头部砸去。

2017年11月在网络热传的视频中,一名穿着校服的男生咆哮着对母亲拳打脚踢,甚至用自行车往她身上推压,被打女性却没有还手,只是发出哭声。

2017年12月网报:一个穿校服的男孩子朝着自己的母亲大打出手。只因为母亲在眼镜店店员找来零钱的时候,接过来的零钱不小心碰到了他的手机屏幕,此时他正在专心地玩游戏,看到屏幕被挡住之后,妨碍到了他玩游戏。

本是天真无邪的年纪,却变得如此冷漠无情。从对父亲使出冷酷的棍棒、对母亲伸出无情的双手,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从孩子心底所透出的冷。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问题父母”。暴力仅是孩子的表象,教育方法的不当才是父母最应解决的根本。

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心中有爱、柔软可亲呢?有温度、温暖的感恩教育才是重中之重。

但是感恩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给孩子说一声“谢谢”,也不是心血来潮地指使孩子端一盆洗脚水

的小学老师曾经声情并茂地给班级朗读了一则故事。这个故事放到现在大家是最熟悉不过了:

每次吃鱼,妈妈都把鱼头留给自己,把鱼肉留给孩子。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不吃鱼肉?”妈妈说:“孩子,鱼肉你吃,妈妈只爱吃鱼头。”

然后老师再借故事做一番耐心教育:“要孝敬父母”我不耻下问地站起来:“老师,那故事中的小孩长大后孝敬父母了吗?”我亲爱的老师没给我答案。

后来我知道了,老师只读了故事的开头,没读结尾。结尾是:“孩子长大后,每次吃鱼,都把鱼头给妈妈。”

其实现在的父母跟吃鱼头的妈妈如出一辙:

一路背着30斤的儿子走了二里地,儿子问:“妈妈,累吗?”本来被压得快趴地上了,还是气喘吁吁地说:“不累,不累,你妈是超人。”

餐桌上,把肉全挑出来放孩子碗里,还直咽口水地说:“我们不吃肉,吃素。”

父母们喜欢用善意的谎言掩盖自己的爱,认为身为父母理应不图回报地无私奉献。岂不知正是这种所谓的无私害了孩子,单纯的娃儿们看不到你的爱,更感受不到爱的存在,最终也学不会去爱。

学会感恩首先知恩。父母的付出需要让孩子知道,看到别人的付出,才会更珍惜获得的爱,知道爱的珍贵。

爱是流动的、循环的,智慧的父母不做默默无闻的付出者。

爱他们就真实地说出来:

“孩子,妈妈也喜欢吃鱼肉,我是因为爱你才只吃鱼头。”

“孩子,背着你,妈妈也很累,我是因为爱你才一直坚持。”

朋友哭笑不得地给我讲了一个事情:

放学接小学二年级的闺女,小妮子正和同学手挽手走着,远远地看到妈妈,撒腿就跑。任凭朋友在后面一路追赶,人家就是坚定地不回头。到了家,朋友生气地问:“你跑什么跑,你妈给你丢脸了还是咋的?”

小妮子气嘟嘟地说:“你自己照照镜子,扫大街的阿姨都比你好看。”

朋友站在镜子前,看着自己披头散发、一身洗得发白的条纹家居服、一双已破了两大洞的10块钱凉拖、嘴角还留有中午的稀饭渍,活脱脱刚从精神病医院跑出来的病人。

我忍不住乐了,告诉她:“我看到你,也要跑。”

朋友还是一肚子委屈:

“就算这样,我是她亲妈啊,自古都说儿不嫌母丑,我辛辛苦苦地倒是养了个白眼狼啊。”

“辞了职,我一心扑在孩子身上,菜市场几家卖土豆的、哪家土豆好吃,我了如指掌,商场的门朝哪我一概不知;顾不上自己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孩子。”

“一年四季,我不是运动衣就运动裤,洗漱台除了牙杯就是毛巾,我不穿名牌不用化妆品。省钱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孩子。”

“我不看电视、不外出,白天洗衣、做饭、打扫房间,晚上陪读,周末全程陪着上兴趣班,没有了自我为了谁,还不是为了孩子。”

在中国确实有很多全职妈妈像我的朋友一样,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的全部,放弃了事业、忽视了容貌、撇下了健康、失去了自我,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天天围着孩子转。

但往往辛苦劳累了一辈子,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任性霸道、目空一切,家长们就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

正如卢梭所言“当舒适地享受一旦成为习惯,便使人几乎感觉不到乐趣”。当外来的帮助和关怀成为习惯时,人便容易变得漠然,让孩子觉得你的付出是理所当然。

爱不是牺牲,不应做一根蜡烛尽情燃烧了自己以来点亮孩子。过剩的爱也是一种伤害。

《夏山学校》的作者尼尔曾经说:"每个孩子都会在潜意识中恨那个为他做了牺牲的人"。

感恩的前提是尊重爱而不是漠视。爱孩子的前提是先爱好自己。一个值得尊敬的长者,才会育有一个尊重别人付出的晚辈。

从分析自己着手。

1你的言行让女儿感觉到了爱与理解吗?

2你营造的家庭氛围是放松愉悦的吗?

3你能够让女儿把你当做朋友吗?

4你的业务能力,为人处事让女儿感觉自豪并尊重你吗?

我们从第1条说起。一般的家长,在孩子两三岁前,表现无条件的爱,对孩子充满了欣赏和鼓励。稍微大一些,尤其是上学后,开始挑剔,指责,很多时侯表现不容错,也就是说孩子上学,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学了的就要都会,考试得是满分。所以做错题要挨批,成绩不好要挨批。

女儿大些了,家长不尊重孩子的审美观,要求着装打扮必须符合自己的要求,不然就训斥,甚至羞辱。

第2条。家庭氛围紧张,焦虑。家长无法缓解焦虑和紧张感,家庭氛围充满火药味儿,或者是冷漠疏远,这都会给让孩子有压抑和紧绷感。唯有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孩子才是放松的包容的,是愿意接纳父母意见的,相反孩子就充满攻击性。

第3条。你了解这个年龄阶段的女儿吗?她在学校遇到挫折,与同学有矛盾会回家告诉你吗。如果她每天在学校所经历的事情和她的感受,她都愿意和你交流,恭喜你,你得到了孩子的信任,他把你当朋友。家长只有表示出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感受,他才会把你当朋友。

第4条。你对工作认真负责,业务能力强,与同事朋友和亲戚关系融洽,个人谈吐衣着有品位,这样的你一定会得到孩子的尊重和骄傲。相反,孩子就会自卑,感到羞辱。

你只有让自己变好了,你才能够让孩子改变。

如果女儿再和你吵,你先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此刻的感受,了解她吵架背后的情绪。只要你不和她吵,不用敌意的态度回应她,哪怕你仅仅表示理解女儿,她可能都会停止争吵。

吵架是因为心里有需求,没被满足。先让自己做好,然后了解女儿的需求,当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她就不会吵了。

如何教育好孩子

人的习惯多在早期形成,家庭是个人最初的活动场所。家庭中的各种习惯是孩子最初接触到的行为规范,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如何正确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端正教育观念。

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伟大的教肓思想家陶行知

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换言之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重视。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子女关怀备至,将良好行为的培养却置之一边不顾,对孩子听之任之。甚至有的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让他多学点东西,其它方面无所谓。家长的这些错误观念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教肓的效果,而且也间接折射到孩子的心灵中,变成孩子的观念。英国有句谚语:“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抓学习的同时,也别忘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1、在实践中锻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形成来自实践,习惯的养成更有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幼儿良好行为形成的关键。由于观念、情感上的原因,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甚至更大)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育方法。比如父母给学龄儿童穿衣,洗脸,喂饭,替孩子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这种包办代替行为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多种锻炼权利,而且使孩子的依赖心理越加顽固。长此下去,将会造成儿童的懒怠,骄横甚至无能。良好行为习惯又谈何实现。

2、培养应该持之以恒。还有一些家长虽然思想上比较重视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但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导孩子,这与要求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自相矛盾的。所以,父母要培养孩子的性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人际、同伴、集体中,学会饮食、睡眠、盥洗、人际交往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形成一系列的行为方式,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这就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去教导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讲明道理。讲道理是提高认识的一种方法。幼儿时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做错事是难免的,生硬的教训、批评可能会令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闹僵。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耐心细致地跟他讲道理,通过简洁的语言使孩子发现自己的错误,同时在与孩子的谈话过程中注意不要用否定的口吻,如“不准”“不许”,要多从正面引导,对他的不良行为避免批评引导,而应该直接告诉他:你应该……比如家长在发现孩子抢别人玩具时,应该告诉他抢别人玩具是不对的,如果想玩可以向别人借,或者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让他明白朋友之间要友好相处,争抢吵闹是不对的道理。作为孩子自身来讲,道理听多了,良好的行为准则自然而然在心中就有了定位。

4、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一种精神营养,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所以家长对孩子要以积极鼓励表扬为主,消极批评只会使孩子灰心丧气。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要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三岁以下的孩子就要多鼓励表扬。例如:妈妈看见孩子摔跤了,不要急着把他扶起来,可以马上说:“宝宝真勇敢,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也不哭。”本来孩子也许会哭,可听了妈妈对他的鼓励,也许会自己从地上爬起来,也不会哭鼻子了。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对成人的评价很敏感,有强烈要求被表扬的愿望,这就要求家长的表扬鼓 励要适当,不能给孩子乱戴“高帽子”,让孩子对其行为得不到正确的评价,这样,逐渐他就会认为表扬是应该的,不表扬就什么也不肯干,甚至会发生为了表扬而养成做假或讨好的行为。表扬主要应该表扬孩子所做的努力,比如改正缺点,克服困难等。对孩子的表扬要具体说出好在哪里,让他有所遵循和发扬,适当的表扬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5、非语言信息的影响。孩子起初都是以父母的行为为榜样,通过同化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由于非语言信息比语言信息更具有真实形象性,所以父母自身行为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某些要求,如:讲究卫生、举止文明等,同时家长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积极强化的作用,孩子在效仿父母的良好习惯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所谓“身教重于言教”,道理正在于此。

对于孩子某些不良行为,家长可通过施予孩子不愉快的非语言,来减少和控制孩子不良行为的频率,比如:目光注视(以冷峻的目光较长时间的注视孩子)、距离控制(逼近或远离孩子)、轻微的惩罚(拿走孩子喜爱的物品),这样会使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内疚和羞愧,从而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

三、注意环境的作用。

在孩子生活的早期阶段,固有认识和行为习惯比较少,因此要培养孩子建立新的、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习惯就比较容易。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许多资料都表明: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产生,或多或少受到成人、伙伴的不良行为的影响。孟母择邻而居,历代被传为教子佳话。

其次,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也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成人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他学习的直接范例,有效地影响着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总之,家庭教育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好的行为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家庭教育很重要,既然姐姐不能对弟弟怎么着那么说明姐姐很懂事,这就需要你这做妈妈的去教育弟弟了,至于怎么去教育你自己把握分寸,姐姐的工作也要做,多鼓励姐姐让她知道怎么去照顾弟弟,要让弟弟喜欢姐姐这样才不会经常打架,不要管你公公和老公的思想,你是母亲你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

这真的是太无知了!竟然拿刀在孩子前面耀武扬威,夫妻吵架,男子拿孩子撒气,真的是不配当女孩的父亲。这得给孩子留下多深的心理阴影啊!听着小女孩在一旁无助的哭喊着,真的是让人感觉心碎,男子的行为实在是过于野蛮,让人看着都气愤!

1、夫妻吵架

11月13日,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视频:“男子手持菜刀对着作业本砍去”,这件事情是发生在贵州贵阳云岩区鸭江寨一户居民家中。视频当中男子与自己的妻子在争吵着,随后直接拿菜刀将女儿的作业本劈碎,女儿则是在一旁无助的大哭,男子十分漠然的看着母女两人……当孩子面拿刀,真的不知道这个父亲是怎么想的,家里有儿女的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去疼他们才好,竟然还有人与妻子发生争吵就拿儿女撒气,这真的是懦夫行为。虽说夫妻发生争吵是再所难免,但是处理这样的矛盾真的是需要保持冷静。

2、家庭避免争吵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需要的是一个较为和谐的家庭还,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家中有孩子的都应该非常清楚,家庭环境如果比较和谐的话,孩子相对来讲也是通情达理,能够学会察言观色。反观经常发生矛盾的家庭,孩子的脾气自然也是比较差,因为他受到了这个环境的渲染,潜移默化之下就养成了父母一般的性格。家里二宝出生,现在一岁不到,有时候家人之间语气较重的说话时,他都不敢哭叫,只是默默的看着。如果说家里面充满欢声笑语,他的脸上也是洋溢着喜悦之情,年幼的孩子尚能感知到家庭气氛,更何况是正在上学的孩子呢?

所以说夫妻应当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这天底下基本上是没有不争吵的夫妻。但是日子还得继续过,发生争吵,只不过说是因为生活琐事引起,及时的沟通解决不就行了吗?没有必要将这种矛盾积累的越来越深,“夫妻没有隔夜仇”,这句话才是最真实的写照!

为啥孩子到了青春期,最容易和妈妈起冲突?

妈妈是管教孩子的主力军

其实一般的家庭中管教孩子的通常都是母亲这个角色,而父亲是很少参与的。这就导致了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接触最密切的就是妈妈。可以想到从孩子出生到成年,从孩子的生活到学习,几乎到处都有妈妈的影子。可以说妈妈就是管教孩子的主力军。所以孩子在叛逆期的时候最容易和母亲起冲突,就是因为管教孩子的往往是妈妈。

妈妈付出的越多越不容易放手

上面说道管教孩子的主要人物是妈妈这个角色,妈妈在孩子的身上付出当然也是最多的。根据心理学,人一旦在另一事或人的身上投入越多的精力就越难放手。所以这个时候妈妈还是会像照顾小孩子一样照顾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这段时间妈妈还是会像以前一样控制孩子、管教孩子。孩子的内心当然会有很强烈的反感。

孩子最想脱离对妈妈的依赖

就是因为从小到大管教孩子最多的是妈妈,所以孩子的心里对于妈妈的依赖就是最深的。而青春期是孩子的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孩子最希望的就是能够脱离了对父母的依赖。这时候妈妈就是孩子想要脱离依赖的主要目标。所以在这段时间里孩子和妈妈爆发冲突的机会是最频繁的。

其实孩子和妈妈经常爆发这样的冲突是很不利于家庭和谐的。这样孩子也越来越不愿意回家,那么怎样改善这样的情况呢?

到了孩子的青春期,妈妈要注意什么呢?

让爸爸参与到孩子的管教当中来

孩子和妈妈会有更多冲突归根究底是因为孩子管教的任务大多数放在了妈妈的身上。所以想要缓解这样的情况,爸爸在中间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段时间里,应该让爸爸更多得参与到管教孩子的行动中来,这样就能缓解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冲突。

另一方面,让孩子从和妈妈对抗的情绪中出来,这样能让孩子更客观地看待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样才有机会让孩子和妈妈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也让妈妈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心理准备,知道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

孩子的叛逆无非就是孩子的思想越来越独立,孩子想要独立的心情也会越来越强烈。但是很多时候家长是没有办法一下子就对孩子放手的,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开始反抗试图脱离父母的束缚。这个时候建议家长多听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让孩子有有空间施展自己的想法,这样孩子才能让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错误中成长起来。

家长只有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家长在孩子的叛逆期也能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家庭里,父母与子女偶尔发生争吵在所难免,有些时候正在气头上时,你与孩子都可能处于非常生气或难过的状态,作为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你应注意到随着争吵的升级,你的语音语调逐渐也在升级,你的孩子正处于愤怒中,或被冲动所控制的状态中,这时,你有责任采取适当的行动去停止争吵,有效控制争吵的升级:

(1) 停止进一步升级的冲突和对话,让双方先休战,缓和一下情绪。

你可以说“在我们继续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一些时间去考虑。”或者“我觉得现在去谈论这个问题不是最好的时机,我需要一些时间去想清楚,然后我们再找时间谈一谈。”这个时候,你的孩子可能试图继续与你辩驳,你需要克制好情绪。尽可能离开冲突的现场。

(2) 学会适可而止。

当人们在冲突不断升级的对话中,很容易会说出一些或者做一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因此在与青春期孩子冲突激发之前就要学会收住,学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开冲突。如果你的孩子在与你的交谈中提出不想谈论这个话题,或者提出现在不要说这个话题的时候,请你不要死缠烂打,要懂得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需求,给他们时间,当孩子们觉得事情可以面对了,有意愿再回来和你们谈这些话题的时候,再重新开始,千万不要过度勉强他们。我们要尝试做一个与孩子像朋友般平等的父母,而不是像面对下级发指令的权威父母。

(3) 一旦进入休战状态,请给予耐心。

在你提出暂时冷静的时候,很可能孩子们还很难冷静下来,很大机会你们会再次进入升级的争吵中。请记住,你的孩子需要时间和耐心去体会你的用意,即双方的对话需要克制和冷静才能解决问题。你要清楚这么做是为了避免事情的进一步升级。通常强烈的愤怒会随着时间而减弱,虽然你与孩子之间的分歧还会存在,但没有人会持续停留在高强度的愤怒中,有些时候体育运动如散步、跑步、器械健身都可以减弱愤怒的强度。如果家长把愤怒随意发泄出来,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我们不可能通过大喊大叫、大声哭闹、诅咒对方或者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过去很多年,人们普遍以为负面的情绪可以通过大喊大叫,或者打砸物品来发泄,然而,目前的研究认为这些宣泄方式是无益的,而且会长期伤害你和他人的关系。

(4) 当所有人都冷静下来时再重启原有的话题。

冲突中暂时性的休战不应被理解为是回避争论,而是为了让每个人都可以冷静地思考,从而帮助大家更好地做出最佳决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0842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