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和赵匡胤差距在哪里?

赵光义和赵匡胤差距在哪里?,第1张

由于赵光义的皇位,疑似从他的哥哥赵匡胤那里夺过来的,因此,历史上对赵光义的评价一向不是很高。不过,这种评价,只是从人品上做出的判断。其实,如果纯粹从当皇帝上进行判断,我们也会发现,赵光义比赵匡胤差了不少。为什么这么说呢?

(赵匡胤和赵光义剧照)

第一,赵光义作战能力不如赵匡胤。

赵匡胤是一个出色的战略大师,又是一个出色的战场指挥员。说他是战略大师,是他在实现全国统一上思路非常清晰,策略非常得当。原先后周柴荣在统一中国时,采用了从北向南的策略,先打契丹,啃这块硬骨头。不得不说,柴荣的做法是比较冒险的。赵匡胤改变了策略,采用由南向北的方式,最终结束了五代动乱,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赵匡胤在临敌上,也是水平很高的。柴荣之所以战斗值强悍,其实与柴荣手下有赵匡胤这样一个能打的将领不无关系。赵匡胤作为柴荣的先锋,在攻打南唐的时候,以极少的兵力,打破南唐军,攻克寿州,创造了史上以上胜多的经典战例。后来同样以先锋军随柴荣攻打契丹,三个月拿下燕云十六州中的三州,可以说,创造了攻打契丹的神话。

赵光义打仗则不行。他虽然率军拿下了北汉,让统一大业继续往前延伸。但是,毕竟北汉是强弩之末。拿下北汉后,他过于膨胀,错误地估判了契丹的力量,冒失地带兵与契丹作战,以至于最后惨败,本人的腿也受伤。

后来他为了复仇,又组织了一次北伐。可是在这次北伐中,赵光义猜防武将,不敢放手让他们打仗,在出征之前,就把战术布置好,让他们按照这个战术来操作,不准改变。结果,战场上三军为了照顾这个僵死的战术安排,最后再一次被契丹打败。而契丹对于宋朝的战略形势,也从守转为了攻。

(英勇善战的赵匡胤)

第二,赵光义政治能力不如赵匡胤。

其一,关于夺位。

赵匡胤夺位虽然也用了阴谋,所谓“黄袍加身”,显然也是一场阴谋的结果。但是,阴谋之后,赵匡胤对于后周皇室非常善待,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并且发给他们“丹书铁券”。这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一个非常大胆和冒险的做法。但正是这种做法,让赵宋王朝赢得了文臣武将的认可,此后国家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拥兵作乱的现象。

赵光义也是夺取了他哥哥的皇位。历史上普遍认为,赵匡胤的死,与赵光义不无关系,“斧声烛影”很可能是一场谋杀。不仅如此,在夺位成功以后,赵光义对赵匡胤的两个儿子,以及对自己的弟弟都不好。这三人最终都莫名其妙地去世了,后人怀疑这也是赵光义谋杀造成的。

其二,关于集权。

赵匡胤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对中央有威胁的大将的兵权。这种对待功臣的方式,获得后世高度赞誉。不过,虽然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并没有放松军队建设,他一系列措施都对军队建设有促进。“重文抑武”并非赵匡胤造成的。

但赵光义却非常明显地猜防武将,限制武将的行动。同时,对赵匡胤搞的那些加强军队建设的措施给予了破坏。他才是造成宋朝“重文抑武”的根本原因。

都可以。赵匡义(宋朝第二位皇帝)一般指赵光义(宋太宗

宋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

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

扩展资料:

为政举措

1、政治

赵光义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

2、宗教

赵光义在位期间,大建佛寺,在五台山、峨眉山、天台山等地建造了为数不少的寺院。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赵光义敕令内侍张廷训主持重修五台山上的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等10所佛寺,并铸造金铜文殊像,安置于真容院。

外交

北宋雍熙北伐失败以后,宋辽接着又进行了几次战争。赵光义及群臣从战争的现实中逐步改变了对辽策略,从战略进攻完全转为战略防御,并采取了若干较为有效的防御措施。同时,又积极主动去谋求对辽和平。

-赵匡义

宋太祖暴毙后,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与赵德芳无法登基,而是弟弟赵光义即位,且赵光义登基后,一反常例当年改元。不久,赵光义流放了亲弟弟赵廷美,逼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自杀,赵德芳也离奇病死。由于此类怪异迹象太多,世人多怀疑赵光义是谋杀兄长而即位。

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弟弟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困顿,就躺下休息。赵光义让所有人都离开,自己来照料哥哥。

外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甚么,接着蜡烛光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铁斧戳雪之声,听见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你好好去做)天快亮时,赵光义急急唤人,叫皇子都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惯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

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

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则极力为宋太宗辩解。据《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下面这一段描述很有戏剧性:“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皇帝的俗称)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谨严的历史学家,除去时值太宗子孙当朝为君主,司马光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对太宗或有辩护开脱(此段文字暗示太祖崩时唯有宋后在旁,太宗不在宫中,自不可能如僧文莹《续湘山野录》所言弑兄)外,其言当较可信。[原创研究?]此说日后也为南宋学者李焘所采,编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据司马光言,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宋皇后派内侍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但王继恩却往开封府召赵光义,晋王的亲信左压衙程德玄己在门口等候。赵光义闻后大惊,说“吾当与家人议之。”王继恩劝他赶快行动,以防他人捷足先登,赵光义便与王继恩、程德玄三人于雪地步行进宫。据此,宋太祖死时,太宗当时不在寝殿,不可能“弑兄”。

宋后的初衷,是令秦王德芳入承大统,谁料王继恩竟然私召晋王光义,出卖宋后,宋后纵然既惊且怒,作为一个失去庇护的青年寡妇,无权无势,仓促之中只有称呼晋王为“官家”,承认既成事实而已。由此可见宋后之意在德芳,而不在晋王(还有一疑团未释,即为何也不在德昭),这是否与太祖的意向相符,尚待考究。然而宋后身为一个青年寡妇,若果真如太宗继位后所称,兄终弟及是奉母亲杜太后之命,且有“金匮之盟”的誓书,那麽宋后何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毁弃成约,改立他人?

王继恩以为“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既然如此,为何身为太祖的妻子,颇为敬重和了解他的宋后却竟然不知此事,反而是一名宦官知晓更深?人或可谓宋后是为了己私而违背太祖素志,然而观诸史书,宋后为人,柔顺识大体,她如何忍心在丈夫尸骨未寒时就拂逆他平生的意愿?

而王继恩、程德玄两人的言语诸如“事久,将为他人有”“便应直前,何待之有?”等就更加不可思议;晋王既负有太后、太祖顾命,便是当仁不让的嗣君之选,何以意识到强敌的存在,唯恐落人后?更为要紧的是,当宋后见到晋王时,非但愕然失色,至于恐惧到以母子身家性命相求,这是否透露了一些内幕?如此种种,加上太祖的猝死,以及日后太宗对其兄长骨肉的猜忌迫害和对嫂嫂的凉薄,自然不能不使得后人怀疑太祖死因及太宗继位的合法性。除去着《续湘山野录》的文莹几近肯定太宗对太祖之死负有责任外,《宋史·太宗本纪》《续资治通鉴长编》等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向太宗对待嫂侄的作为发出了质疑。

赵光义弑兄之后篡位的观点来源于野史传说,并且是个孤证,所以其可靠性并不强。但是“斧声烛影”的说法之所以流传广泛,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对宫闱秘事比较感兴趣,最为人在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

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后世很多人都是从结果推导原因,即,第一、因为赵匡胤死后,即位的不是他的两个儿子而是他的弟弟。第二、赵光义即位之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弟弟赵廷美先后非正常死亡。第三、赵匡胤驾崩当晚唯一(可能)在场的宋皇后,在太宗一朝受到一系列不公平待遇,甚至死后都不被安葬,赵光义还禁止任何人参加她的葬礼。从这三件事上,我们怀疑,赵匡胤的死肯定与赵光义有关。

但是从结果推导原因也并不是不可以的,毕竟所有正史或可靠的文人笔记中的记载全部都是“金匮之盟”,即赵匡胤是因为与杜太后有约在先,担心宋朝出现后周一样主少国疑的情况才决定传位给弟弟的。但是这又有很多站不住脚的地方:

第一、杜太后去世之时,赵匡胤刚刚建立宋朝不久,仅有的两个儿子确实比较年幼,但是赵匡胤驾崩之时,他的长子赵德昭26岁,次子赵德芳17岁,哪里算得上幼主?

第二、“金匮之盟”是在太平兴国六年才被赵普拿出来的,随后赵光义将它公布天下,也就是说,这份盟约在赵匡胤在世之时从未有人提起,反而是赵光义即位六年之后突然被一个因不被赵匡胤信任而贬官的赵普拿出来。并且,在此之后,赵普重新入相,受到赵光义的重用,并一手制造了卢多逊和赵廷美的命案。其中难道没有蹊跷吗?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赵光义在太平兴国四年北伐之时,曾经因战败而与大部队失联,群龙无首的将士当时要推选赵德昭为帝,而不是赵廷美或者赵光义的儿子,这也证明了,大臣们也觉得赵光义得位不正。

话说宋太祖暴毙发生于开宝元年,也就是公元976年,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入宫,赵光义入宫之后,宋太祖便让侍从离开,然后与赵光义一起饮酒。当时殿外的宦官和宫女们都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场景,那就是殿内的烛火一直摇曳不定,而且在某一时刻,似乎是赵光义的人影突然站了起来,还摆了摆手,好像是不愿意做什么事。然而,就在不久之后,殿内传出“嚓嚓”之声,似乎是宋太祖赵匡胤在用斧子戳地,片刻之后,殿内又传出“好为之,好为之”的呼声。

就这样,宋太祖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饮酒到深夜,然后,赵光义才离开殿内,扬长而去。赵光义离开之后,宋太祖赵匡胤便在宦官们的服侍之下就寝了。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第二天早上,宋太祖赵匡胤却突然暴毙,离奇而死,时年五十岁,这就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斧声烛光”。事实上,对于赵匡胤真正的死因,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语焉不详。在《宋史·太祖本纪》中,对于赵匡胤之死,只记载了短短几句话,即“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连《宋史》中都没有详细记载赵匡胤的死因,更不用说其他的野史了。

当然,至于正史为何会对赵匡胤之死语焉不详,或许是因为赵匡胤之后的北宋皇帝都是由赵光义的子孙继承,由于赵匡胤的死因这一话题过于敏感,弄不好还会被后人笑话,他们都不愿意染指。

我们不妨来看看赵匡胤暴毙前的情况,前一晚上,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入宫,究竟是什么事情这么急,赵匡胤会在深夜召赵光义入宫?赵匡胤和赵光义饮酒的时候,还用斧子戳地,而且还说要“好为之”,所谓“好为之”,就是要好好干的意思,也就是说,赵匡胤要弟弟赵光义好好干。这就有一个问题了,赵匡胤是要赵光义好好干什么事?是要赵光义继承皇帝之后好好干,还是要他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好好干?

也正因为疑点重重,才有了赵光义毒死赵匡胤的说法。当时赵匡胤喝了毒酒,毒性发作后,他摇摇晃晃地站起,想要用斧子砍向赵光义,却又无力地倒下,最后说出了“好为之”的话。赵光义用毒酒毒死赵匡胤的说法,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毕竟赵光义不甘人下,而且他一直都在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朝中已经是根深蒂固了。在开宝九年的时候,赵匡胤想要迁都,却受到大臣们的阻碍,这其中也有赵光义的影子。

当然,由于这也只是猜测,究竟是不是赵光义毒杀的赵匡胤,并没有相关史料证明。

宋太祖赵匡胤跟宋太宗赵光义可是一对好兄弟,早在赵匡胤刚开始起兵,还在柴荣手下讨日子的时候,赵光义便跟随在了他左右。不过那时,他叫赵匡义,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为了避讳才更名为赵光义。

常言军中战友情是最牢固最铁的,赵匡胤跟赵光义一起厮杀多年,两人又本是亲兄弟,关系自然铁的不行。所以赵匡胤登基为帝后,依旧十分信任赵光义,给了他大量的权力,甚至在杯酒释兵权后,其弟弟手中依旧有兵权。毕竟在赵匡胤眼中,亲弟弟毕竟是亲的,别的将士们毕竟是外人,两者之间毫无可比性。

后来赵匡胤身死,赵光义登基,便是宋太宗。杯声斧影此事到底是真是假,目前学术界依旧难下定论,但最后的结局,则是宋太宗登基,而不是赵匡胤的孩子们。

其实那会赵匡胤的孩子们年龄也不小了,就比如说赵德芳吧,他是赵匡胤的四子,当时赵匡胤很看重他,他也担任了多个职位,有较为丰富的社会以及为官经验,更是影视剧里面八贤王的原型,很适合继承大宝。再说他第二个儿子赵德昭,在朝中也有着一定的地位,品性尚算可以,也是个当皇帝的不错选择。

赵光义登基后,对自己这两位亲侄子还挺不错的,赵光义多次升任他们兄弟二人的官职,并且让赵德昭朝会时班位在宰相之上,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一共四个儿子,老大跟老三死得早,就连名字也是后世追封的,就剩下了前文所提到的老二以及老四。

但老二跟老四在赵光义登基后没几年,便接连去世。其中老二赵德昭的死跟赵光义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是赵光义一手逼死了赵德昭,只因赵德昭越权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何时犒劳将士”。老四倒是病死的,但病死的很蹊跷,所以一直有人怀疑此事是赵光义干的,但也跟杯声斧影一样,拿不出直接证据,不能下断言,毕竟历史是很严谨的,不能光靠猜测。

赵匡胤的结发妻子叫孝惠皇后,她也是老大以及老二老三的母亲,但这个女人很可怜,在赵匡胤还没有登基的时候便去世了,她的皇后名称也是赵匡胤追封的。随后,赵匡胤又封王氏为皇后,结果也是个短命鬼,没享几年福就撒手人寰。在其死后,便轮到了宋氏当皇后,史称宋皇后。

宋皇后更是个可怜女子,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可以说一直在欺负自己这位大嫂,等老二老四都死后,欺负得更为严重。按理说,赵光义应该尊大嫂为太后,但他却没有如此去做,具体原因不知,可能是他觉得如此去做,会低赵匡胤一等。

宋皇后死前,一直在换宫殿,搬了两次家。宋皇后死后,赵光义居然不为皇嫂成服,更不令群臣临丧。这在历朝历代都是大不符合礼法的行为,这也是最大的一次无礼事件。于是,连宫中太监都看不下去,表示不满,但赵光义依旧我行我素,还说这是家事,不要多管闲事。有些人居然还被赵光义贬黜。除此之外,赵光义还下令不允许宋皇后跟赵匡胤合葬,并且其下葬的地方也是随便找的,根本不符合其前皇后的地位。

根据历代史学家的研究,赵光义本身是跟宋皇后没什么交际的,自然不存在有仇恨。因此明代史学家李贽曾拿此来大胆推测杯声斧影是真的存在的,宋皇后跟赵光义在那晚发生了争执,所以赵光义才如此痛恨宋皇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0934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