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初,官员能坐朝议事,是怎么变成站朝议事的?

宋朝初,官员能坐朝议事,是怎么变成站朝议事的?,第1张

这个是赵匡胤自己搞出来的名堂,因为他觉得大臣们跟自己一样坐着上朝讨论国事,对自己是一种比较不尊重的行为,感觉自己不够有尊严,所以就改成了站着上朝议事了。其实赵匡胤就是这种人,自己当初是从军队中自己跟战友们一起造反起义的,后来成功后,一直害怕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成果会被其他人给夺取,因此才想了一大堆的事情,来巩固自己的权利,巩固自己的地位,像什么杯酒释兵权,就是他搞出的,由此可见他就是一个极度害怕失去,极度不相信臣子的人,希望将权利归结于自己一身的人。

在宋朝建立的初期,大臣们上朝议事的时候,他们都是每个人一个座位,身旁还放着一杯茶水,然后大臣们跟皇帝赵匡胤是一样的都是坐着一起讨论国家的政事的。那个时候大臣们上朝还是比较轻松,可以坐着,所以还算不错的待遇,但是后来就变了。

赵匡胤觉得自己跟这些一起坐着议论朝事,显得自己太没有地位了,彰显不出自己是皇帝的威严,所以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再一次上朝的时候,拿起一本奏折,故意问自己的宰相一个字,宰相起身靠前后看了看,说那个是“座”字,然后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打算要坐下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椅子没有了,这时候宰相知道这是赵匡胤故意的,所以说自己还是站着向皇帝禀告事务吧,然后百官们看到宰相都站着,自己更不敢坐着了,于是就都站了起来议事,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宋朝的官员就站着上朝了。

 赵匡胤经常都是使用这些小计谋来维持自己的尊严,加强自己的威严的,比如官员们之前的管帽两边并没有两个长舌,因为担心臣子们在上朝的时候偷偷议论自己,所以帽子都加上了两条长舌,这样官员们就不能够交头接耳了。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据载:公元167年,强悍的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不久,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虽然并无争吵,但往昔的鱼水和谐已经一去不返,她从此冷淡疏远了赵明诚。

1128年,他们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致乌江,站在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赵明诚站在她身后,闻听之后愧悔难当,深深自责。从此便郁郁寡欢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而亡。

南宋君臣不战而退、苟且偷安的故事有:澶渊之盟。

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的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凭守坚城。

宋廷朝野震动,真宗畏敌,欲迁都南逃,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因同平章事(宰相)寇准、毕士安坚持,无奈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

过程: 

辽军至定州,两军出现相峙局面,王继忠乘间劝萧太后与宋朝讲和。辽恐腹背受敌,提出和约,初为真宗所拒。十一月,辽军在朔州为宋军大败,岢岚军的辽军因粮草不继撤军。辽军主力集中于瀛州(今河北河间)城下,日夜不停攻城,宋军守将季延渥死守城池,激战十多天未下。

萧挞凛、萧观音奴二人率军攻克祁州,萧太后等人率军与之会合,合力进攻冀州、贝州(今河北清河),宋廷则“诏督诸路兵及澶州戌卒会天雄军”。辽军攻克德清(今河南清奉),三面包围澶州,宋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城门。

辽朝统军萧挞凛恃勇,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宋军大将张环(一说周文质)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闻挞凛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

扩展资料: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接受求和的结果。对宋而言,一方面幽云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输金纳绢以求辽朝不再南侵。

此后辽更是不断索取,以金钱换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对辽国而言,却是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占了大便宜,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澶渊之盟以后,宋辽双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这对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民间交往和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蒋复璁曾说及宋辽澶渊之盟“影响了中国思想界及中国整个历史”。

黄仁宇说:“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参考资料:

-澶渊之盟

钦宗赵桓,曾名、煊,是北宋末代皇帝,生于元符三年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十二月,在金兵大举入侵之际,徽宗禅让帝位,赵桓被迫即位,是为钦宗,改次年为靖康元年。靖康二年,与其父徽宗同被金兵俘虏北去,在位一年零两个月。绍兴二十六年死于五国城,享年57岁,葬于永献陵。

钦宗与其父一样,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靖康元年,金兵攻打汴京,军民强烈要求抵抗,钦宗被迫起用抗战派将领李纲抗击金兵,但仍不断向金朝屈辱求和,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又同意割让河东、河北,一味地妥协退让,幻想金兵能够撤退。十一月,金兵攻陷汴京。次年二月,延续了168年的北宋王朝灭亡。

靖康难:宋人无法治愈的伤痛

金军虽然退出了京师,但并未停止攻宋战争。靖康元年九月,太原失守,使宗翰率领的西路金兵得以顺利南下,与东路军合围汴京,并于十一月攻占开封外城。

在攻下开封外城后,精明的金军将帅并未立即攻城,只是占领外城四壁,并假惺惺地宣布议和退兵。钦宗居然信以为真,命何栗和齐王赵栩到金营求和。宗翰说:“自古就有南北之分,今之所议,在割地而已。”又“请求”太上皇到金营谈判。与其说是请求,倒不如说是命令。徽宗哪有这份胆量?钦宗不得已,以太上皇受惊过度、痼疾缠身为由,由自己代为前往。

闰十一月三十日黎明,钦宗率大臣多人前往金营,这恰恰中了金人的圈套。钦宗到金营后,金军统帅却不与他相见,只是派人索要降表。钦宗不敢违背,慌忙令人写降表献上。而金人却不满意,并命令须用四六对偶句写降表。钦宗迫于无奈,说事已至此,其他就不必计较了。大臣孙觌(dí)反复斟酌,改易四遍,方才令金人满意。降表大意不过就是向金俯首称臣,乞求宽恕,极尽奴颜卑膝之态。呈上降表后,金人又提出要太上皇前来,钦宗苦苦恳求,金人方才不再坚持。接着,金人在斋宫里向北设香案,令宋朝君臣面北而拜,以尽臣礼,宣读降表。当时风雪交加,钦宗君臣受此 ,皆暗自垂泪。投降仪式进行完毕,金人心满意足,便放钦宗返回。

钦宗自入金营,备感屈辱,于无奈之下做了金人臣子,回想起来,悲痛难抑,不知不觉间泪已湿巾,至南熏门,钦宗见到前来迎接的大臣和民众,便嚎啕大哭。这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毕竟还有众多臣民惦记自己的安危。行至宫前,他仍然哭泣不止,宫廷内外更是哭声震天。钦宗初赴金营,历尽劫波,三日后归来,恍如隔世。

钦宗刚回朝廷,金人就来索要金一千万锭,银二千万锭,帛一千万匹,这简直是漫天要价。当时开封孤城之中,搜刮已尽,根本无法凑齐。然而,钦宗已被金人吓破了胆,一意屈辱退让,下令大括金银。金人索要骡马,开封府用重典奖励揭发,方才搜得7000余匹,京城马匹为之一空,而官僚竟有徒步上朝者。金人又索要少女一千五百人,钦宗不敢怠慢,甚至让自己的妃嫔抵数,少女不甘受辱,死者甚众。关于金银布帛,钦宗深感府库不足,遂令权贵、富室、商民出资犒军。所谓出资,其实就是抢夺。对于反抗者,动辄枷项,连郑皇后娘家也未幸免。即便如此,金银仍不足数,负责搜刮金银的梅执礼等四位大臣也因此被处死,其他被杖责的官员比比皆是,百姓被逼自尽者甚众,开封城内一片狼藉萧条景象。

尽管以钦宗为首的北宋朝廷如此丧心病狂地奉迎金人,但金人的要求仍没有得到满足,金人扬言要纵兵入城抢劫,并要求钦宗再次到金营商谈。钦宗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上次身陷金营的阴影尚未散去,新的恐惧又袭上心头,这次恐怕是凶多吉少。此时,李若水等人也怂恿钦宗前往,钦宗终究不敢违背金人的旨意,不得不再赴金营。

钦宗到达金营后,受到无比的冷遇,宗望、宗翰根本不与他见面,还把他安置到军营斋宫西厢房的三间小屋内。屋内陈设极其简陋,除桌椅外,只有可供睡觉的一个土炕,毛毡两席。屋外有金兵严密把守,黄昏时屋门也被金兵用铁链锁住,钦宗君臣完全失去了活动自由。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开封一带雨雪连绵,天气冷得出奇。钦宗除了白天要忍受饥饿的折磨外,晚上还得忍受刺骨的寒风,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想着眼前这一切,心如刀割,泪如泉涌。转瞬之间,钦宗从贵不可及的皇帝沦落为金人的阶下囚,的确令人同情。然而,这一切都是他与其父徽宗一手造成的。

囚禁中的钦宗度日如年,思归之情溢于言表。宋朝官员多次请求金人放回钦宗,金人却不予理睬。靖康二年二月五日,钦宗不得不强颜欢笑地接受金人的邀请去看球赛。球赛结束后,钦宗哀求金帅放自己回去,结果遭到宗翰厉声斥责,钦宗吓得毛骨悚然,遂不敢再提此事。

唐朝覆灭之后,中原地区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割据混战时期。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小国林立,军阀盘踞,连年征战,万里江山沦为血火疆场。大英雄赵匡胤横空出世,''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削平乱世,扫灭群雄,河山重归一统,强大一时的宋朝巍然屹立。

赵匡胤虽凭借卓越的文治武功和胸怀魄力,得以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并驾齐驱,成为古代四大明君。然而,恐怕赵匡胤做梦也没想到,他努力奋斗一辈子换来的江山,却被两个白发老太太轻松毁掉。这两个老太太,一位是赵匡胤的老妈杜太后,一位是宋神宗的正妻向太后。

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出身官宦世家,知书达理,治家严谨,为人坚毅果断,很有几分女强人的意思。赵匡胤从小在老妈严格管教下长大,对老妈奉若神明,言听计从。好在杜太后并不是个糊涂之人,平时轻易不去干涉儿子们的事。她一生仅仅干预了一次皇位传承之事,糟糕的是,就是这仅有的一次,却把大宋推进了火坑。

《宋史》记载,杜太后病重不起,把赵匡胤召到床前,问他:''汝知所以得天下乎?''赵匡胤答道:''皆祖宗及太后之积庆也。''杜太后却说:''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赵匡胤一向孝顺,自然无不从命。老太太一句话,把皇帝指定给了赵光义,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

有人问传给宋太宗有什么不好?岂止是不好,简直是糟糕透顶。赵光义其人,可用八个字形容:志大才疏,刚愎自用。明明才干平庸,却自命不凡,一心要超越宋太祖的功业。他一生犯下的最大失误,就是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盲目北伐辽国,想收回幽云十六州,结果两次北伐,宋军两次遭到毁灭性挫败。

这两次北伐失败,不仅使得赵匡胤辛苦经营的雄兵健将损失殆尽,北宋强大的军事优势由此丧失。最为恶劣的后果是,北宋刚刚树立的天朝大国的强大形象,被彻底毁于一旦。原先对宋朝这个巨无霸心存敬畏的周边小国,如辽国、西夏等,认清了北宋的纸老虎本质,开始连年侵犯中原,使北宋边境从此兵连祸结,再无宁日。

还有一项不可忽视的恶果,宋朝君臣从此患上了根深蒂固的恐惧症,面对外敌侵略,大都选择得过且过,息事宁人,使得宋朝成为一个经济繁盛、武备软弱的畸形王朝。开国仅仅四十余年,正当国力全盛之时,宋真宗就被迫与辽国签订了耻辱的''澶渊之盟'',以大事小,靠向辽国缴纳巨额金银财物,来换取一时平安,堪称中原王朝奇耻大辱。

北宋后期,又出了个老太太,她临门一脚,把北宋踢进毁灭的深渊。这个老太太就是宋神宗的皇后向太后。向太后是名相向敏中之后,素有贤德之名。向太后和当年杜太后一样,平时不出手,出手就要命。宋哲宗病故后未指定继位者,向太后与众臣商议继位人选。宰相章惇提议简王或申王,向太后则主张立端王赵佶,也就是日后的败家皇帝宋徽宗。

宰相章惇太了解这位端王了,除了不干正事儿,琴棋书画斗鸡走马样样精通,根本不是个立业守成之主。于是他直言不讳说道:''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向太后不听,坚持说:''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一锤定音,大宋皇帝之位,硬是在她主张下到了宋徽宗手里。

宋徽宗在位期间,除了耽于逸乐,大搞花石纲,惹得民怨沸腾,还办了一件最大的蠢事,是与金国订立''海上之盟''。宋金联手灭掉辽国,自撤屏藩,为金兵南下扫清道路,引来靖康之耻的亡国惨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4201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