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发生争执,大人要管吗?

孩子之间发生争执,大人要管吗?,第1张

前两天,好友带孩子来我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还挺拘谨的,谦让有加,可是没一会儿就开始分帮派了。

好友的儿子稍大,喜欢当指挥,可是两个小的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场,不愿意听别人指挥。不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为了到底该听谁的,差点打了起来。

好友想要调停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她颇尴尬地问“你家两个孩子在家打架吗?”

“当然打!”哪有不打架的孩子呢,年龄相差越小,孩子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就越多。争玩具、争关注、争“社交掌控权”……

而针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争执,大人到底需不需要介入,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

01、要管VS不要管

·“要管”派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他们年纪小,是非观还没确立好,如果孩子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到时候再管可就迟了。

看过一则新闻,陕西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闹着要跳楼。原来,他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执,把别人打伤了,导致要赔偿许多医药费。这位父亲一时想不开,就跑到学校闹出了这样一幕。

果然,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的。这位父亲,就被连带着也被接受教育了。

·“不要管”派

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刻,如果孩子一发生冲突,父母就下意识地想要去插手解决,那孩子如何能学会自己处理纷争呢?

胡可就曾提到,孩子的纷争应该尽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有一次,胡可正开车呢,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不一会儿,安吉觉得无聊,就抢了小鱼儿的玩具,小鱼儿大哭。但胡可并没有介入,依旧冷静地开车。

小鱼儿发现哭泣没用,只能停止哭泣,和哥哥陷入赌气的冷战中。自觉理亏的哥哥,待不住了,主动开始唱歌调节气氛。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了。在这期间,胡可只是不时地瞄了瞄后视镜,并没有急于插手。

其实,孩子需要学会从冲突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纷争,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那么,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真的要放任不管吗?

02、孩子吵闹打架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争执打闹。其实,孩子之间发生纷争,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

0-3岁的孩子

有一组数据表明,2-3岁的孩子中有80%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主张”意识,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这是我的”、“我不要”、“我觉得”等等。

这个时候,他们的物权和人权还不够清晰,对于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都还是一知半解中。

而且,两三岁的孩子,还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叫“用攻击表达爱”。有的孩子高兴、开心地时候,就喜欢拍拍别人,但是缺乏控制的力度,可能会让别的小朋友生气,但他们不自知,从而容易引起冲突。

3-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了,加上他们“自我主张”意识的进一步萌发,他们的想法会更多,遇到更多的问题、发生的冲突也会更多。

这时候,他们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了解和练习人际社交的规则和技巧。

7岁以上的孩子

心理发展学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意志力”发展阶段。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本能、冲动和欲望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行动都是不假思索的。我喜欢,就抢;我不喜欢,就打。

但7岁以上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力道控制还不是太好,“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会有,但是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了。

这个时候的纷争和打闹,能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会试图说服对方,而不是直接动用暴力。

心理学专家李雪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是不应该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所以,父母一刀切的对待方式,就欠缺合理性了,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和事情的特殊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获得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没能被好好引导,那么在冲突中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自信;而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则可能会误以为,所有的纷争都应该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父母才需要介入,又该怎么介入呢?

03、循序渐进“四步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建议,面对孩子之间的纷争,父母应该使用循序渐进的处理方法:

睁大眼睛,退后一步

许多赞同不介入孩子纷争的父母,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放任不管,而是站在一边静静观察:观察判断这是否是真的冲突,是否在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并没有多严重。《父与子》中有这么一幕,两个小孩子打架,气不过,都回家找来了大人。

结果两个大人打起来了,两个孩子在一旁觉得无趣,反而又和好如初玩得不亦乐乎。这个就不是真的冲突。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冲突大多都不是实质性的冲突,所以父母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就好。但如果矛盾升级,父母就要进入下一步:

“提醒式”介入

当孩子们的冲突升级时,父母需要进入“提醒式”介入,比如:站在孩子们看得到的地方。

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人可以当裁判,从而寻求帮助。

“提醒式”介入适合孩子之间发生言语冲突的时候,同时也适用于3-6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这个时候,大人尽量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多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解决办法。

当提醒式介入都失效时,那家长就需要“强势”介入了。

“强势”介入

冲突发生的过程大致是:发生矛盾、争执、解决不了,矛盾升级、发生冲突。

当孩子之间的冲突,由语言冲突上升为肢体冲突时,家长就需要强行介入,以免孩子受伤。需要注意的是,“强势”并不是要以大欺小,而是适时站出来喊停。

“我觉得你们应该冷静一下”、“停!你们不能这么做”,这样的话语能让强势的一方有所收敛,也能让弱势的一方能得到保护。但绝不仅是护短,想替孩子出头。

对于7岁及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已经有失控的迹象时,就要立刻制止,避免更大的伤害。

玩“冲突游戏”

对于二胎家庭来说,许多冲突是因为争夺父母的关注而引起的。有的父母在解决手足之争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惩罚老大,或者让老大让着老二。这样的介入方式,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陪孩子一起玩“冲突游戏”来化解。

《游戏力》中提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位母亲抱怨两个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冲突,让她烦不胜烦。在接受了别人的建议之后,她决定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来代替吼叫。

于是,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件玩具又开始大打出手的时候,她把两个孩子抱起来扔到沙发上。然后,她假装拿起一把剑,把自己剖成两半,一半分给姐姐,一半分给弟弟。

夸张地学他们的样子说话:“这不公平,你得到了妈妈的心和胃!”“我先得到妈妈的!”两个孩子被她逗得笑成一团,之后他们又玩“拔妈妈”的游戏。一场纷争,居然被“冲突游戏”就这样化解了。

劳伦斯·科恩还提到:孩子有时候不是真的想要去伤害别人,只有当大人没时间、没精力、不得其法而无法提供帮助时,他们才转而去攻击他人。

孩子的成长,总需要自己去经历一些事情,不管是争夺父母的关注,还是“社交掌控权”。父母有技巧的插手,而不是用成人的思维去横加干涉,才能帮助和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1父母吵架。可能没有意识到会给小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所以才没有选择规避。

2这样的家庭确实很无奈,作为家庭成员的一员,有权利向家庭提出自己要求

祝你好运,望采纳。

引言:孩子和爸爸关系不好有可能是因为妈妈总在孩子面前跟爸爸吵架,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向着妈妈的,而妈妈跟爸爸吵架就会让孩子认为是爸爸的错误,长时间下来就会影响到孩子和爸爸的关系。而且有些妈妈在跟爸爸吵完架之后,经常会在孩子面前埋怨爸爸,长时间下来就会让孩子和爸爸的感情越来越远,当孩子面临爸爸形象被诋毁,孩子就不会亲近爸爸,喜欢爸爸了。最后作为妈妈来说,不要一直埋怨爸爸,可以适当的在孩子面前夸奖爸爸,这样也会让孩子和爸爸接触。

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爸爸妈妈经常吵架的话,会让孩子特别没有安全感,他们会担心各种各样的问题,心里会产生恐惧的感觉,而且也会让孩子的情绪变得非常暴躁,因为孩子感觉不到爱,所以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跟其他人沟通,如果遇到问题只会选择用武力去解决问题。而且经常吵架会让孩子非常不自信,会让孩子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好才导致父母吵架,长时间下来会影响到孩子的人际交往,严重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婚恋观,他会对于婚姻产生恐惧和不信任的感觉。

如何避免孩子受伤

其实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可避免总会遇到一些矛盾,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避免争吵,而是选择双方进行沟通。即使争吵也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坦诚自己的想法,在吵架的时候不要互相指责,还是要商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吵架后也要在孩子面前坦诚的交流,可以向孩子解释,这样是能够让孩子知道,即使发生争吵,但是他们还是相爱的。

最后只有爸爸妈妈感情和谐,充满爱情,才会让整个家庭的环境是非常好的,也会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温暖,这样一家三口才会最幸福。

1、性格存在缺陷。如果家里就像一个战场,父母会经常在孩子面前爆发激烈的争吵,甚至是辱骂、打架,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有些自卑,有些敏感,有些容易暴躁,总之都会让孩子的性格有缺陷。

2、影响恋爱观和婚姻观。目睹并经历过父母长期吵架的人会对爱情、婚姻失去信心,很难对其他人产生依赖感,甚至会扭曲自己的爱情观。因为害怕吵架,害怕一吵架就像泼妇一样歇斯底里,所以会很能忍耐,哪怕快要逼疯自己,也绝不多说一个字;害怕结婚之后也会过上这种天天吵架的生活,从而抗拒这种生活模式。

3、自我厌弃没有自信。有些父母会天天说着我是为了你(孩子)所以才不离婚,殊不知这样的话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会产生多大的伤害,他会觉得你们的争吵都是因为他,总以为自己是个错误的存在。容易发生争吵的父母大多数对于自己的孩子也缺乏宽容和耐心,有些甚至会拿孩子当做出气筒,任意打骂、贬低,久而久之,不仅会造成孩子缺乏自信、乐观,甚至会产生自我厌弃的感觉。

4、潜意识里重复模仿。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情绪暴躁,甚至是大打出手,都会被孩子模仿。原生家庭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孩子的性格、影响着他的行为,在潜意识里学会了情绪不受控,和人争吵。哪怕每时每刻都想着我绝对不要成为那样的人,但不知不觉中已经学会了父母的相处。

5、造成孩子内心撕裂性伤痛。有些夫妻不吵架,喜欢通过打冷战,冷漠处理的方式解决问题。然而,这种冷漠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杀伤力更大。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父母之间不说话,孩子其实是恐惧的。有些孩子会通过闯祸,不停地闯祸来引起关注和关爱。还有的孩子还会生病、受伤,只为了让父母一起来看自己。

一、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1、影响孩子的脑部发育

英国科学家曾做过大脑活动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孩子在11岁以前经历过轻度及中度家庭问题,脑部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小脑相对较小,这会增加成年后患精神疾病的几率。

美国哈佛大学也在研究中发现,生活在父母争吵环境中的孩子,脑部的海马体可能出现萎缩,导致孩子记忆存储出现障碍,从而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发展。

2、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看到的是父母最丑陋的一面,父母在用恶毒的语言进行互相攻击,不仅伤害夫妻感情,更是伤害孩子的心,使孩子感觉到家庭环境的不稳固、不和谐,要么孩子很难建立起安全感,要么孩子建立起的安全感遭到破坏,不愿与他人亲近,对他人不信任,使孩子一生都在寻求安全感。

3、对孩子个性的影响

在温馨融洽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自信乐观、开朗活泼,而吵闹不断的家庭则会造就孩子过分自卑、孤僻沉默的性格,这会影响到孩子日后的社交、职业发展以及与伴侣的相处,很容易进入到自己父母的相处模式中,不懂得与对方沟通,而是采用争吵的方式发泄情绪,或是极其害怕面对争吵,只能用沉默来应对,使双方关系陷入僵局。

“原生家庭”的概念曾一度被得火热,一个孩子从小的生活环 境对他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凌霄的妈妈陈婷在小女儿遭遇意外死亡后,总是与老公凌和平吵架,几乎每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且从不避讳凌霄在场,连李海潮父女也经常被楼上传来的吵架声吓到。

长期生活这样的家庭环境,凌霄开始学会有意躲避父母的争吵,他会逃离家庭独自坐在楼梯上看书。他的性格也在悄然改变,少言寡语、孤僻不合群,脸上很少出现笑容,还患上严重的抑郁症,需要药物介入才能正常生活。

本该受宠的童年生活,凌霄却很难得到父母的爱,直至成年后,凌霄依然极度缺乏安全感,渴望能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在父母吵架声中长大的孩子有多可怜,看看凌霄就知道了。父母关系不和,总是当着孩子面吵架,对孩子带来的伤害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一、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1、影响孩子的脑部发育

英国科学家曾做过大脑活动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孩子在11岁以前经历过轻度及中度家庭问题,脑部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小脑相对较小,这会增加成年后患精神疾病的几率。

美国哈佛大学也在研究中发现,生活在父母争吵环境中的孩子,脑部的海马体可能出现萎缩,导致孩子记忆存储出现障碍,从而影响到孩子智力的发展。

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沟通不够,加上时代的变化差距,老一辈人的想法比较保守,很多新事物不是那么容易就接受的了,要懂得换位思考。

其次父母期待孩子报恩的心理,是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矛盾也是一种原因。为人父母是件光荣而又很艰辛的事情,如果不以虔诚的态度对待,很难得到后代的“孝顺”。试想一下,一个家庭中总是被“我给了你什么……”“你一定要报答我”的气氛所笼罩,那么这怎么算是一个家庭呢?那简直成了个乱哄哄的集市。在这种氛围中,何谈家庭的温暖。那么,孩子又怎么能够健康成长呢?

认真对待生活、敬业爱家、有着良好习惯的父母,应该是能够得到孩子的尊敬的。否则,当父母要求孩子检点行为时,孩子的一句话就可以把父母顶到一边:“你自己不也是这样的吗?”所以,我认为,父母能否得到子女的尊敬,关键在父母本人的言行表现上。有涵养一些的父母大约还可以想出理由为自己辩护,劝说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诲,但没有涵养的父母,恐怕会因为被孩子戳到痛处更加火冒三丈,会说出极不理智却又貌似有理的话来:“你怎么敢这样同你妈妈说话?不懂得尊敬大人!大人可以这样,孩子就不可以!你不按我的话去做,我就要惩罚你。”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孩子成了低人一等的东西,哪里有幸福可言。

一、孩子不愿意和别人交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长期的争吵,就会导致孩子特别的缺乏安全感。他们也不会信任别人,更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成为一个社会中不会合作,不会分享的人,工作中、生活中不会有自己的朋友,而且会变得特别的挑剔。

如果你爱自己的孩子,就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其实心平气和之后就会发现,这些都是一些鸡毛蒜皮。但是我也理解,脾气上来了,很难收回去。但是有了孩子,就一定要思考的更多,避免之后给孩子留下一辈子的阴影。

二、孩子性格会有缺陷。

长期的争吵,不仅会影响夫妻的感情,也会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得敏感,内向。而且他们也不会亲近别人,会变得特别的孤僻。碰到问题不会勇往直前,而是会逃避,也会变得极其自卑。有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有暴力倾。

长大后也很容易和自己的另一半吵架,甚至在看到自己小时候父母不仅吵架还会动手的,长大后也会动手打自己的另一半。所以说,为了您的孩子,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极度缺乏安全感。

孩子最亲近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如果有人说自己父母的坏话,他们会第一时间去反驳。而且会把这个人当成敌人,因为在孩子的心中,长期的争吵,就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他们说过的一些过激的话就会让孩子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

父母吵架其实很正常,毕竟没有不吵架的夫妻。但是当孩子在身边时,一定要注意过激的词汇,比如脱口而出的"离婚"之类的孩子会害怕。所以说吵架一定要避着孩子,或者吵架之前认真地想一想,毕竟说出去的话就像烙印一样会在孩子的心中一辈子。

四、模仿父母的行为。

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或多或少孩子会模仿,在学校里,孩子也会和别的人吵得不可开交,而且会说出一些不堪入耳的话语,时间长了他们就不会改变了,毕竟在他们的思想中,这是正常的,因为这是父母经常做的。

所以说父母应该怎样做呢?做到这几点就可以了:1、就是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会给孩子造成一辈子的阴影;2、要及时和孩子沟通,一不小心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了,一定要认真地和他沟通。让他知道那只是父母的有一些观念不和。并且告诉他你们有多爱他,让他有安全感;

3、当面及时和解,冲动吵架很正常,如果被孩子看到,一定要当着孩子的面及时的和解。毕竟,这样不止是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和谐,夫妻关系也会变得轻松很多。

总结:所以说,当面争吵绝对会给孩子留下很大的阴影,但是,如果父母能够在吵完架之后和孩子沟通以及和解。那么孩子也会理解你们,人无完人,毕竟当时的争吵是很不理智的。但是父母的内心肯定是深爱彼此的,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选择用争吵来让对方变得更好。

所以他们吵完架后就会很后悔,毕竟吵架也是一种伤害,不仅是对彼此,很多的是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所以说,父母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

孩子跟父母闹矛盾,外人直接认为是孩子不懂事,这是一个许多年轻人困惑的问题。

根源在于孩子太年轻、太幼稚。

孩子年纪小,阅历少,任性,思想单纯,稍不称心,就和父母生别扭,闹矛盾,甚至大吵大闹。

孩子自己认为满身是理,头头是道,想找个同盟军、支持者,想找一个镇得住父母亲的人说句“公道话”。夺取胜算。

可是,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街坊邻居,甚至是同乡同学,都不约而同的指责、规劝孩子,都一致认为是孩子不懂事。

为什么会形成一边倒的局面?

一是天下只有父母是最真诚的爱,任何人不会怀疑。

二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算父母有过失,小孩子也无权力指责,这里面有一个孝顺问题,任何人都不允许孩子越红线。况且,和父母闹矛盾,本身就是一种大逆不道,绝不会姑息迁就。

三是孩子吃了几两盐,能懂多少大道理,哪里能和饱经风霜、历经沧桑的父母亲比?

四是世上只有爸爸妈妈好,哪有无缘无故和孩子过不去的父母,除非孩子太不懂事。

所以,要尊重父母,不要侵犯他们的权威,更不要伤了生你、养你、教你、疼你、爱你的慈祥之心。

有时候确实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一个家庭如果孩子经常跟父母闹矛盾,旁观者肯定会认为是这个孩子不懂事。如果是一个懂事理的孩子,就算父母有什么不对,他肯定会和父母好好说话,不会和父母闹脾气的,要知道天底下的父母。不会和自己的孩子过不去的,有可能对某些事情看法不同,但是不可能到了不可协商的地步…… 我在女儿读书的时候,我就和她有约定。如果我们有什么不同意见,绝对不允许在家发脾气。有矛盾可以好好协商解决,如果一时协商不了,就把矛盾暂时搁置一边,等有了再协商的氛围,我们会一起好好协商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在家里经常发生争吵,不仅要影响家庭人员感情,而且给周围邻居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认为,作为家长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平时不要轻易许诺,更不要随便许愿。面对孩子提出等要求,自己一定要认真想一想,这个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比较合理的要求,而且可兑现的,父母就要认真地承诺和兑现。这样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家庭矛盾,让外人没有机会说自己的孩子不懂事,经常和父母闹矛盾

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 “外人”是成年人, 成年人就喜欢站在成年人的立场,理所当然地把和父母闹矛盾的孩子看做“熊孩子”;如果“外人”也是个小孩,可能也会认为和小孩吵架的大人是“熊家长”。

二、 孩子确实不懂事。 站在自己的角度撒泼耍浑、一意孤行、不计后果、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分场合、油盐不进、逆反、和父母怼着干……估计即使“外人”是个有素养的小孩,也认为这样的同龄人“不懂事”。

三、 受传统“孝”文化影响至深, 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孩子都应遵从、顺服父母;即使父母错得离谱也得听之任之,不能辩解、不能忤逆,否则就是“不懂事”。

四、我一直认为: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从影子里,可以看到孩子从小到大所养成的素养、心态,分辨是非的能力及诚信达勤的品格;从镜子里,可以看到父母的三观和作为。

总之,影子也好,镜子也罢, 父母包容孩子每一次的“不懂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懂事”;孩子越来越减少“不懂事”的行为,父母也就渐渐地变得后半生“无事”。

为什么孩子跟父母闹矛盾,外人什么也不听就认为是孩子不懂事?

自古及今以小犯上,都是大逆不道。孩子和父母闹矛盾,在外人眼里孩子不成熟,幼稚,天真,偏面。而天底下父母没有对孩子使坏,对孩子的爱掏心掏肺。所以父母一般没有错。外人肯定向着父母,不会向着孩子。

事实上真的这样吗?并不是。凡事讲究一分为二。有些父母虽然年龄大了,但不成熟的也大有人在。知识缺乏,不懂教育,不懂得沟通心灵的父母大有人在。

常常教育孩子一说二骂三打。也确有其人。简单粗暴处理孩子问题。

孩子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随着教育学习在某些事上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有时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父母往往甘拜下风,望尘莫及。

我孙女今年四岁,经常在网上学习。有时说话用词恰如其份。

有一次,她和别的孩子玩。争抢玩具,后来她给我说,爷爷我昨天做错了。小朋友来咱家玩,我不应该和她争,和她抢。我要改正。

第二天,那位小朋友来了,孙女主动把好多玩具让她玩。再也没有争抢的习惯。

我认为教育具有相互性。一个家庭应该民主化,谁说的对,谁讲的有道理,就采纳谁的建议。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不采纳。这是大错特错。尤其现在 社会 ,孩子进步快,适应快,善于学习。见解奇特。家长吸收新鲜血液,共同成长才是硬道道理!

许多大人总是简单地以为小孩不懂事,有些时候就难勉误解了小孩,欺负了小孩。

因为在大人的眼中已经形成了孩子永远都是孩子,经历太少还需要依靠父母,有错的可能性太高。所以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反应都会认为是孩子不懂事。大人们都始终觉得自己是没错的总把自己当成是过来人,不会去顾及孩子的感受。特别是那些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根本得不到大人的体谅,总觉得是孩子的问题。其实外人听与不听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只要自己不违背做人的原则问题,就不用太在乎外人的看法。行得正坐得端,外人怎么看待没那么重要,维持好自己的家庭关系不让外人看笑话才是自己应该做的!

因为大多数的大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不该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他(她)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不可以反驳。否则就是忤逆不孝。很自大也很可悲的和孩子就拉开了亲情的距离,所以有很多家长都和孩子有代沟。

因为外人也怕自己的孩子跟他闹矛盾时他不会处理,所以只要是孩子跟父母闹矛盾,都一边倒地指责孩子不懂事。

这些外人以及父母其实都是蠢货及懦夫,他们没有智慧及能力去处理亲子关系中产生的矛盾,就拿孝道来压制儿女。

孝道的标准是以是否顺从父母来衡量的,与父母闹矛盾,那肯定是没有顺从父母,甚至是忤逆父母,那肯定是不孝的,是不懂事的。

但父母并不是圣人,父母也不是处处都行,事事都对。真正有智慧有担当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及行动。不能一方面望子成龙,一方面又拿孝道来压制儿女。

明事理的父母应该教会儿女懂得感恩的同时,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不懂事。孩子不懂事都是因为家长没有教会孩子懂事,甚至家长自己就不懂事。

孩子跟父母闹矛盾,外人最好别瞎掺和。

因为,很多人都固执地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导致他们觉得,姑且不论谁的错,跟父母闹矛盾,本身就是错。

我觉得这是霸王条款。

古代推崇的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等伦理,到了现在,依然被很多人奉为天理,像信仰一样,接受不了任何质疑。

我们的 社会 既然都在倡导“平等”“尊重”,我们也该认真反思一下,放下那些不合时宜的执念,努力运用新观念思考问题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1190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9
下一篇2023-10-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