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我的婆婆7的作文 写初中生活的日记

写〈我的婆婆7的作文 写初中生活的日记,第1张

我的婆婆八十多岁了,她牙都快掉完了,所以她老是抿着嘴笑。

  她穿着花青色短袖,黑色长裤。两弯柳叶吊梢眉,一双清纯大眼,是她的象征,还有一张褶皱的脸,紫红色的嘴。

  而我对她的评价是:很“吝啬”,很大方,还有一颗童心。

  说她“吝啬”,是因为她能省就省,一天中早餐最重要,她却只喝一碗白稀饭,有时加点自己做的萝卜干,我老对她说:“别那么省,你好歹也吃点面包,喝一杯牛奶吧?”她老摇摇头:“哎呀,老人干嘛要吃那么多?!”对此我也就罢了,但她连吃剩了的坏菜也要留,又一次,从安徽老家带来的板鸭毛都绿了,她硬说是好的,在我的一再劝解下,她才依依不舍地让我倒了,哎,真没办法。

  她真的很“吝啬”吗?一点不,我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都只管告诉她,过年了,她还会给家里人发几百元的红包,这,怎么会叫“吝啬”呢?这是每个家里老人的“通病”,他们小时候都是苦哈哈,当然养成了节省的好习惯咯。

  别看她八十多岁了,又一次,我竟看到她唱起小时候的儿歌:“世上只有妈妈好……”尽管她唱的一点不标准,也跑了调,但可以看出,她十分快乐,她还时不时像我小时候一样拍拍手,用脚打着拍子,一副孩子的模样。

  怎么样?这就是我的婆婆。

说起我的婆婆:人们都说她有干,吃苦,特别是在她年轻的时候;耕田、耕地、编花篮、箕、编席子……都是她的拿手好戏。

现在婆婆年纪大了,话也变得多了,我们姐弟上学,她在后面说:“过马路,小心点,特别是要注意过往的车辆,”回家吃饭时,婆婆又说:“先洗手,再吃饭,要养成习惯,这样才不会生病。”

记得有一回暑假,我和婆婆一起上山搞野果子吃,吃着可口的果实,采着美丽的花朵,编织美丽的花环,一切烦恼抛之脑后。那一次,我们过得多舒服呀!婆婆还教我叠纸鹤、剪纸等。班上很多剪纸的作品都是我的作品,这些功劳皆归于我的婆婆。

婆婆与妈妈的关系不太好。其主要错误在于爸爸。爸爸不让婆婆带我,让妈妈一个人带我。那时,妈妈除了背我,我还给鸡喂食,因而对婆婆产生了一些误会。我经常在婆婆和妈妈之间打圆场,互说他们的好话。现在,她们婆媳之间无多大意见。还经常打电话问候婆婆的身体。

虽说婆婆现在七十多岁了,行动也不太方便。但我只要一回家就跟婆婆说话,她非常高兴。

这就是我与婆婆的事。

一、婆媳关系不好的说说

  1、一个好婆婆好公公,永远不会在媳妇和儿子吵架时,护着儿子,一个好老公,永远不会在媳妇和爸妈之间,护着爸妈。嫁给你是种勇气,给你生儿育女更需要莫大的勇气,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女人都包容不了,谈什么顶天立地。

  2、别总试着给你老婆讲你妈多不易,你妈再不容易,那是你爸造成的,那是你爸的责任,可你媳妇呢你媳妇的不易是你造成的,除了你,她是孤独一人。涂磊的一句话,揭露了婆媳关系的本质在于丈夫!句句精辟透彻!

  3、不要把儿媳当亲生女儿,也不要把婆婆当成亲妈;保持一碗汤的距离,做一个有分寸的婆婆和一个有分寸的儿媳;这样你们就都快乐了!

  4、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婆婆,你带回家的媳妇就是一个帮你繁衍后代洗衣做饭的外人而已。较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你的媳妇一旦生了孩子,婆婆们只会关心她把孩子养的好不好,她把孩子带的怎么怎么样……而只有她的妈妈才会关心你带孩子的时候累不累,你今天为了孩子操劳了多少。

  5、婆婆总会怄儿媳妇的气,婆媳总会有争执。等到你三十年终于熬成婆,你再从你的儿媳妇身上找找当婆婆的感觉。

  6、历史上较难相处的就是婆媳关系,你只要搞好了婆媳关系,背后还有老公的爱,那么你的婚姻就会很有保障。即使他中所谓婆媳关系,本来就是婚姻的副产品,让两个只有利害关系,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婆媳,在一个家里长时间的和平共处,还要达到一种水乳交融的地步,这怎么可能年之后有了外遇,你也不会是孤军奋战的。

  7、自古婆媳姑嫂多不和,不见得那些婆婆嫂嫂有多恶,无非是想让过门的媳妇多惦念夫君的好。

  8、婆婆总会怄儿媳妇的气,婆媳间总会有争执。等到你三十年终于熬成婆,你再从你的儿媳妇身上找到当婆婆的感觉。

形容婆媳关系不好的说说

  二、形容婆媳关系不好的说说

  1媳妇回娘家,给自己的父母买东西,请您不要嫉妒,因为他们为我付出的更多。你是金子我是煤,你会发光我会发热。别把我惹火了,小心我把你融化了。

  2婆媳关系,远香近臭,烦的就是脸大和没有自知之明的。

  3什么样的婆媳关系较安全保持一定的距离,永远客客气气的。

  4婆婆思想有可能老旧了一点,媳妇做为晚辈,要理解,要体谅。

  5如果媳妇觉得婆婆有点防着你,那么用行动告诉她,你可以让她放心。

  6说了这么多,其实,真的不难,媳妇只要把婆婆当成自己的妈一样,那么,怎么可能会难呢!

  7自古婆媳姑嫂多不和,不见得那些婆婆嫂嫂有多恶,无非是想让过门的媳妇多惦念自家夫君的好。

  8婆婆和媳妇虽说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习惯,但是她们爱的却是同一个人。只是有爱,就不难。

  9婆婆总会怄儿媳妇的气,婆媳总会有争执。等到你三十年终于熬成婆,你再从你的儿媳妇身上找找当婆婆的感觉。

  10媳妇如果爱你的丈夫,那么爱屋及屋吧,受点委屈又何防,因为那是你爱的人的妈妈啊。

婆媳关系不好的说说

我的婆婆在生活上很节俭,下面就听听她的事例吧!

有一天中午,舅舅、舅妈和我们一家在婆婆家吃饭,却让我丢脸了。我那天食欲有点差,三下两下扒了几口饭菜,就宣布不吃了。婆婆一把抢过了饭碗,看里面还有一些饭和菜,一边用勺子刮着碗里的饭菜,一边喂着我,嘴里还念念有词:“哎哟!你们老师不是教过你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吗?浪费犯罪……”,然后开启了唐僧模式。爸爸也在旁边恨铁不成钢,皱着眉:“多大了,还要喂!”舅舅却笑嘻嘻地边吃饭边说:“一号喂饭机又开始工作了,目标是贾姑娘。”“哎,婆婆呀,我不想吃了,更不想让您喂,我也知道不能浪费粮食,可我实在吃不下了,您也太节俭了吧!”

还有一件事也让我受不了,每当我在婆婆家吃完用大小盒子装的零食时,刚要把盒子扔掉,婆婆眼疾手快,迅猛地夺过我手中盒子:“这盒子留着,里面还能放很多的杂物呢!”没想到的是,妈妈也和婆婆成了“战友”,在家里我正准备扔掉不用的盒子时,妈妈也一把抢过:“你看婆婆这些都留着,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我晕,妈妈还学习婆婆哩。可是拉开我家的抽屉,就能发现所有的杂物都被井井有条地放在大小不同的盒子中,找起东西来方便极了!

哎,婆婆“节俭大使”这个称号非您莫属

 1记忆中的婆婆

 我的婆婆矮矮的身躯,一把白头发,年龄已经很大了,可她每天还是不辞辛劳的给我们做饭、洗衣、照顾着我的生活。

 以前小学时爸妈在外地工作时,我就被寄养在外婆家里,一天中午我回到外婆家,看到外婆在做饭,我就若无其事地回到房间,什么也没有帮助婆婆分担。过了好一会儿,我听见婆婆在咳嗽,我连忙跑到厨房去看看,原来是油烟味太重,呛到了,我连忙拿来水,让婆婆喝点儿,可婆婆却笑着说:“快去写作业吧!我没事。”我就回到了房间,可过了一会儿,我还是不放心,婆婆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我就去了厨房,看见婆婆不时的捶捶背,捏捏胳膊,脸上展现着痛苦的体现,可她仍然做着事,丝毫不放掉一件事,我在厨房外注视着外婆,我隐隐约约看到外婆的头发中一下多了许多的白发,就像一下子老了十几岁一样,大概是因为一辈子操劳没有享到清福的原因吧!

 晚上,我回到家中,依然见婆婆在家中忙上忙下的,一点也不闲着,没有一点点空闲时间,早起晚睡。可那些都是婆婆一个人做,她总是任劳任怨,而我作为她的外孙女,却只知道惹麻烦找事,却没有一点帮到婆婆,我感到十分惭愧,所以,我下定决心多抽一些时间帮助婆婆分担家务和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那以后我每天放学后先做完作业后,就到厨房帮助婆婆,婆婆拨菜,我洗菜,婆婆切菜,我炒菜,婆婆洗米,我蒸米,我和婆婆在厨房一唱一和,十分配合。做事的效率也变高了,同事也减轻了外婆的负担,婆婆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还经常夸我说我:“长大了,懂事了。”还说她就要享清福了。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婆婆,一个不辞辛劳的婆婆。我亲爱的婆婆许久不见,您过得怎么样呢?

 2端午节忆童年思婆婆

 很快,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到了,这免不了要勾起我童年的回忆。大概是四岁时吧,那时候家乡的河还能划船的。当我远远地听见锣鼓震天、呼喊撼地时,好奇的我便硬是拉着家里的婆婆出门看热闹去。作为保姆的婆婆总是很慈祥,我也把她看作自己的`亲人,她便拖着我的小手,颤颤巍巍地往长堤那边走去。刚好,河上五彩缤纷的龙舟正威严地列成一排,气势汹汹地准备捕捉那一声令下。

 发令枪响后,箭在弦上的龙舟真如一条条迅猛如雷的水龙,在水上飞窜。而船上的那些“驭龙者”更是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特别是船两头正奋力击鼓的鼓手,划舟人的斗志似乎随着那一下一下的如雷鼓声而不断激涨。这一幕真让少见世俗的我看得如痴如醉,家乡竟有如此激动人心的场面!而婆婆在旁一直紧紧地攥着我的手,和蔼地笑着。继而我又跑去一睹那些拔得头筹的选手们。每条船上的人都湿了,而在我这稚嫩的眼中,冠军不过是更加湿透了的人们。

 兴高采烈的我又挽着婆婆的手回到家中。午饭时间到了,婆婆端出两只冒着热气的翠绿的三角体,又手把手地叫我褪去它表面的大片叶子。婆婆微笑着说,这些用荷叶包着香米的三角体就叫粽子,我还惊喜地发现米饭里面还有内涵丰富的肉馅。它们都是婆婆从乡下带来的,大家都会在划龙舟时吃粽子。我似懂非懂地捧着这喷着荷香的饭团,用力地咬下了一块。

 望着婆婆仁慈的笑容,我只感到口中无比的亲切与温馨。婆婆在我上小学以后便回乡下颐养天年了,但我们家还是经常在端午节去探望她时带回几只粽子,来重温旧日的快乐与节日的喜悦。只是这几年来给我带来的是遗憾,端午节被韩国人注册了,家乡的的河脏得不能再划龙舟了,婆婆寿终正寝了。

 然而,端午节被外国人注册了,我们还能吃粽子;这条脏河总有变清的那一天,我们还能在水上划龙舟;但最让我伤感的是,我永远不能再牵着婆婆的手在长堤看比赛了。我爱家乡的端午节,但我更怀念的是那永远不再回来的童年和婆婆。端午杂思,思忆至此,足矣。

 3婆婆,您永远在我的记忆深处

 我出生时,第一眼就看见了我的婆婆,她是那么的慈祥,那么和蔼可亲。

 可现在,经过岁月无情地“摧残”,婆婆便显得苍老了许多,眼睛被长满雀斑的皮肤“压”小了许多。婆婆的头发也不像以前那样乌黑,夹杂了许多白头发,但她依然挂着慈祥的微笑。

 婆婆有许多好品质,她认真、努力、俭朴、不贪小便宜,无一不激励着我,感动着我。

 记得国庆期间,学校布置了作业,让家长写新三好征文。妈妈、爸爸都写过,所以这个任务当之无愧地“推”给了婆婆。婆婆马上动笔,她为了写好这篇征文,翻阅了我4本厚厚的作文集,查阅了多少资料,就是想把这件事做到最好。晚上10点多钟,我发现婆婆的房间灯火通明,我推门一看,啊!婆婆正坐在书桌前认真地写征文,婆婆是多么认真啊!

 婆婆还非常俭朴,有时候,一件穿旧了的衣服,加上补丁,继续穿;用久了的东西继续用。婆婆买东西都挑便宜的,她总是浅浅一笑说:“只要管用就行”!有一次,婆婆去买件衣服,妈妈帮婆婆挑,挑了件墨绿色的短衣,非常漂亮,但价格较贵,要128元,妈妈刚要掏钱,婆婆制止了,自己挑了件米色的短衣,只要70元,婆婆说:“只要管用就行!”婆婆买了这件衣服,心情还是很高兴!婆婆,您多么俭朴啊!

 婆婆,您让我懂得了认真、努力,让我明白买什么东西管用就行。婆婆,您永远在我的记忆深处,我会永远尊敬您!

 “自己人”和“外人”这种说法,对中国人来说,已经司空见惯了。“都是自己人,有什么话就直说吧”,“都不是外人,还客气啥”,“这里有外人,不方便”,这样的话语更是常常挂在嘴上。可是,有谁能说清,在我们的心里到底什么样的人是“自己人”?什么样的人是“外人”?

  有人说,亲戚都是“自己人”,可是有的亲戚在你心里也许还不比一个“外人”小学同学亲近。有人说,一个家庭里的人当然都是“自己人”,可是在有的人家,媳妇进了婆家三十年,还是会被当成外人。在中国人的人际关系里,有关“自己人”的分类真是让人感到好像很容易说清,却又难以说清。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杨宜音研究员,经历多年研究,找到了中国人分类“自己人”和“外人”的心理尺度,让我们更容易看清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

  1992年,北师大心理系硕士毕业的杨宜音来到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在完成硕士论文的研究中,她观察到中学生友人关系中一个非常有趣现象,那就是形成朋友关系以后,一个人自己的自我边界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

  两个中国人一旦交了朋友,“就变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一定要替我着想,我也要替你着想,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你就被包到我的边界里边。”

  而西方人则完全不同,“当两个人成为朋友关系时,你我之间出现一个第三自我,这就是我们两个人作为朋友的时候要做的事情,但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

  一直思考能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找到新切入点的她,就把“中国人自我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当成了自己经常思考的问题。

  血缘上的亲疏和交往中亲近感程度是中国人分析谁是“自己人”时两个重要的维度。

  后来,杨宜音去河南、安徽、江苏、河北以及北京郊区等地的农村进行社会学调查。一次住在一个村民家里,正赶上这位村民的舅舅和他妈妈发生冲突。他觉得舅舅对妈妈不好,在激烈的争吵中,他忿忿地说出这样一句话,“从今往后,我就不把你当舅舅看了!”

  再普通不过的一句话却给了杨宜音很大启发,她想:舅舅还是舅舅,根据九族五服的规定,舅舅身份是固定的,但是居然可以不把他当作舅舅看。这说明,中国人虽然有一个亲属关系的制度,但还有一个自由,就是你本来是自己人,但是我可以把你推出去。

  “这如同北京既有城墙也有城门,如果都是城墙就把人困死在里边了,有城门就会有人出去,有人进来,心理边界如此就会扩大或者缩小。”

  不久以后,调查中的杨宜音正好赶上房东的儿子要结婚,杨宜音从为孩子提亲、相亲、见媒人都跟着去,就被他们看成自己人。她把婚礼上来送礼的人都一一记下,一共192户人,然后把每个人的名字写在扑克牌一样大小的纸片上,请房东按亲近关系给排队,然后分类,最后一共分成十二组,六大类。

  结果发现,第一类是家人,第二类是他最亲近的人,在第二类里,除了亲兄弟之外,还出现了一位邻居。房东说,他跟这位邻居的感情不比那些亲兄弟差,然后给她讲了两人之间发生的故事。

  杨宜音想,邻居本应该放到后面,但房东却把邻居放在那些亲戚的前面,几乎跟他自己放在一起,这不就是把外人当成自己人了吗!这就是说,在一个亲密水平上,既有亲属关系连带,也有交往关系连带。有些人按着辈分亲属关系,应该是很近的,但被放到后边去了。这是因为人们的大脑中自己人的边界是通透的,可以进来可以出去。

  两件村民中的小事,让她深受启发。进一步调查后,她发现,人的脑子在加工、判断人际关系的时候有两个纬度,“一边看是不是有血缘上的亲疏,一边看感情和交往上亲近,两方面都具备,我们才能把他看成自己人”。

  城市人生活在不同的圈子中,认定“自己人”时,更多时候以彼此交往被作为主要标准。

  杨宜音将自己在农村的研究成果写在博士论文里,答辩时有几位老师建议关注一下城市人对“自己人”和“外人”的区分情况。

  她便从几位朋友的社会关系交往的个案出发,详细观察了城市人对于人际亲疏的划分。

  她发现,自己不能把这些朋友的朋友们像农村那样直接排成序列。这不仅仅因为在城市里交往的人为数众多,更是因为每个时代的朋友关系、亲密关系、情感距离是不能衔接的。

  由于城市人的社会生活是一段段接在一起,只有同一时段的交往人群可以排列。比如中学同学可以排成列,大学同学可以排一列,工作同事还可以排一列,但他们是分开的,这说明文化的复杂性增加了。一个人可以在同一群人里,按亲近关系程度排“差距格局”,但跳到另一群人中就不能以此为参照。

  杨宜音形容这种“差序格局”就“像计算机软盘一样分成扇区,每个扇区里还有层。但它不是一维的。每个人在一个扇区,在这个圈里对待这些人。然后跳到另外一个环境里,不过他的行为习惯还是一样的,依然用近亲远疏来辨别”。

  而城市里的人认定“自己人”,则更多的“以交往为主要标准,交往的含量更大了。比如小学同学,情感亲近的先赋性就高。根据亲近程度一圈圈向外排,有远近的不同。到了中学,又根据中学同学的实际情况来排,生活的复杂性越来越高。”

  一个人可能宁可帮同学也不帮亲戚,实际上反映了交往性提高后,个人决策的复杂性。

  她认为,一个人的小圈子越多,他的决策就越复杂,那么这个人生活体验就越丰富。但他仍然用两个维度来判断,一个是先赋性,一个是交往性,但是交往性的程度更高。有时候,亲戚求他帮忙,他宁可帮同学也不帮亲戚,就是这个道理。

  通常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对家庭的依恋会渐渐增加,因为社会交往各种各样的人,信任和挫折都会感受到,觉得家庭是个安全的港湾。这时他以前认为的外人、自己人会有一点儿调整。

  杨宜音分析说,在城市里,远亲很可能真的不如近邻,因为邻里之间交往很多。距离遥远的亲戚先赋性很高,但很少交往。这跟城市的生活方式有关。城市里一个家庭的亲属们可能分处天南地北,这时交往多的人会更显得重要。

  由于城市人交往的频率高,交往对城市人生活影响大,“现在我们生活内容都分化了,所以交往的圈子也就细化了,形成很多很多小圈儿。每天人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脱下这张脸换上另一张脸,由一个差序格局进入另一个差序格局。”

  中国人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心里把“自己人”推到“外人”,可能那个“自己人”连知道都不知道。

  有研究者认为杨宜音的研究,细细地描述了自己人变成外人的过程。

  她却认为,自己的研究实际上发现了中国人的“自我”是通透的,因而是可以伸缩的,“自我”是外来的词,边界通透的“自我”中国人就称为“自己人”。

  “自己人”其实是中国人在脑子里加工事情的一个组织方式,人们在加工的时候,需要依照亲疏血缘和交往将人际关系分成自己人和外人两类,但两类之间的边界并不是固定的。

  我们讨论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常有人说,“中国人一来就是一大帮”,杨宜音表示不赞同,实际上中国人还是自我中心的,把“自己人”推到外人去,这位“自己人”连知道都不知道。

  在中国传统中,为表现身份的差异,确实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社会等级和伦理体系,不过在这么严格的控制之下,“中国人依然有一个心理建构的空间,有一个在我可以在心里不认你的自主权”,中国人用“自己人”这样的认知方式来对人进行分类,反映了中国人的自我不是孤立的,而是“关系我”,所以,是“自我”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1338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