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和父母关系不好总吵架有关系吗?

抑郁症患者和父母关系不好总吵架有关系吗?,第1张

父母关系不好会间接导致孩子成为抑郁症患者,这是因为在父母争吵或者冷战的过程中,孩子会受到惊吓、痛哭,有些孩子会跑出去躲避起来,但是也有孩子会对此事漠不关心,不管孩子表现什么样的行为,父母长期发生争吵就会影响了孩子的心态和情绪。

一般孩子会表现出生气、失落、情绪不稳定,抱怨自己不该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不妥协等,这些负面情绪经常出现并且长期积累,会伴随他们的成长,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出现抑郁的特质,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就会变得忧郁。父母的情绪有问题也会影响到孩子,无缘无故的发脾气,或者为了一点小事情就斥责孩子,或者干脆冷暴力,这些情绪化的家长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们会很胆小,时时刻刻都会处于一种不安的情绪中,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父母什么时候就会发脾气,所以这样的孩子情绪也会变得不稳定。他们内心会有一个暴动因子,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容易被引爆变成事故。比如长大后变得很暴力等,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尤其是有一个情绪化的妈妈,孩子渴望得到母爱,但是却有害怕被妈妈关注,担心自己会成为妈妈发脾气的导火索。

为了躲避父母,孩子就开始隐藏自己的情绪,不管在外面发生什么事情,都不敢对父母讲,这样的孩子背负了太多的压力,他们的情绪得不到释放,他们还要照顾妈妈的情绪,内心就会变得很沉重,久而久之就开始抑郁了。家庭关系不和谐,或者父母有一方有情绪问题,或者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孩子变得情绪化,甚至会成为抑郁症患者,所以为了孩子健康的成长,父母一定要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抑郁症可以表现为单次或反复多次的抑郁发作,以下是抑郁发作的主要表现。

1心境低落

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重者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典型患者的抑郁心境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在心境低落的基础上,患者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

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糨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

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常独坐一旁,或整日卧床,闭门独居、疏远亲友、回避社交。严重时连吃、喝等生理需要和个人卫生都不顾,蓬头垢面、不修边幅,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称为“抑郁性木僵”,但仔细精神检查,患者仍流露痛苦抑郁情绪。伴有焦虑的患者,可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踱来踱去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常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并会使自杀企图发展成自杀行为。这是抑郁症最危险的症状,应提高警惕。

4认知功能损害

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5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躯体不适的体诉可涉及各脏器,如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也较常见。病前躯体疾病的主诉通常加重。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一般比平时早醒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发作具有特征性意义。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体重减轻与食欲减退不一定成比例,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

我也是,打过骂过孩子之后,心疼她又后悔,脾气来了,很难控制。[流泪][流泪]@你若安好 我小崽也是三岁半了,有时候不听话,我说不要他,或者打他,他就亲我,说妈妈我爱你,那会心都化了@爱心~有时候真气人,打了又心疼难啊!尽管脾气上来了忍不住,但是打骂孩子真的要改改妈妈的手是用来拥抱孩子,不是打孩子的孩子犯错妈妈就动手揍他,其实这是在教孩子学会动手的启蒙。

有数据说明,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打其他的小朋友,这一现象往往等孩子上了幼儿园会完全显露出来。孩子是一张白纸,所有的认知都来自于妈妈的教育。孩子犯错了被妈妈打骂,心里就会误以为这是解决做错的唯一解决方式,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如果哪个孩子不小心得罪他,他就很可能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在孩子的眼里,妈妈发火时模样很可怕,平日里照顾自己陪自己玩的温柔妈妈生气了,声音很大很大,表情很凶很凶,巴掌扬的高高的,,仿佛连头发都会竖起来,你想孩子内心该多恐惧。

妈妈在面对气人的孩子时,该如何控制要打骂的冲动呢?1、深呼吸妈妈想发火时候可以试试深呼吸法,这个方法笔者本人亲自试过,很有效果的。有专家研究,人在发脾气时,深呼吸能让全身肌肉放松,深呼吸可以在几秒内调节人的体温、身体内循环。可以让人全身心地放松下来,不光是缓解情绪,缓解压力效果也是不错的。而呼吸法缓解情绪的具体原理我们不去深究,只要对我们有用就足够了。建议宝妈在深呼吸时心里要配合想着:不生气,孩子小,生气没有用的,这样效果才能发挥最好。

2、转移注意力当孩子惹你生气时,你又控制不住情绪时,如果家里还有其他成员就要拜托别人来帮你处理,而你要迅速离开,或转过头不要看这个让你生气的小孩。当妈妈生气时越看孩子越生气,控制不住情绪就要别过脸别看这个惹你生气的孩子,接着在心里开导自己,很快你心里就不气了。然后就可以好好的给孩子讲清楚哪里做错,指出让孩子明白并改进。3、多看育儿书籍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特点曾经就有育儿专家说,没有孩子天生爱淘气,只是因为妈妈不了解孩子。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要经过许多的阶段,什么口欲期、秩序期、自主期、还有很多很多,每个时期就有不同的表现,如果妈妈能够了解孩子这些特点,孩子淘气时你也就不会那么生气了。

拿破仑说: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拿下一座城池更加伟大。过去兵法讲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妈妈和孩子其实也是这样,你了解孩子的特点才能从容的去面对。妈妈适当看着育儿书籍、儿童心理,这些书可以帮助你了解孩子,并且还能找到应对方法。之前对孩子发了脾气的妈妈们也不要过于自责,一切往前看其实现在的年轻妈妈都特别优秀,有的时候你没能控制情绪吼了孩子或动了手,也不要太内疚。

妈妈要往前看,从今天开始尽量做到不去打骂孩子,学着做一个不暴躁妈妈,用耐心和爱去陪伴孩子成长,相信你就是最好的妈妈。

家属在陪伴抑郁症患者时,这个工作做起来确实是胆战心惊的,家属不好去控制这个度,而稍微有些不慎,就会伤到患者的内心,引来一堆的烦恼,实在是令家属和患者都苦不堪言,亦无法走到一个更融洽的契合度上,造成了陪伴上受到了阻碍,也妨碍了患者恢复上或者治疗上的进展。

为了应对这个刺手的事情,家属在陪伴患者的时候,首要的任务是了解抑郁症的知识,才能感同身受的理解患者的心境;

第二,就是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里去,这个走进并非是你要说服患者,而是起到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不需要患者来回应你,家属只需要去积极引导,以此去启发患者开悟,这才是一种良性的唤醒方式。否则逼迫,就会适得其反。

说实在的,我接触过这么多患者的家属,像那些懂得方法,又学习了一些精神疾病知识的家属,往往在陪伴上,他们更加淡定,也都比没有学习、没有掌握方法的家属要强很多倍。

学习过的家属,做好了自己的本分,懂得走心地去陪伴,那么往往意味着陪伴起来的工作,就更加顺利,患者这时也会感受到身心更加的舒服,因为家属理解他、尊重他,所以,对于一个患者来说,还有什么比这两样东西更重要的呢?

而那些不懂如何去陪伴,亦不学习的家属,就只会干着急,一旦干着急,然后就会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再次给患者带去诸多的逼迫和压力,使得彼此之间的关系处在了冰点,因为亲人之间这种血脉相连的心灵感应,是可以感知到的,当患者感受到家属给予自己的不是理解,而是打扰和逼迫时,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排斥和绝望的心情。

于是乎,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患者干脆对家属直接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内心的体验感也是非常痛苦的!

当患者把门关闭,拒绝交流时,其实就是在告诉家属:

唠叨是最没有的,也是最令患者厌弃的,因为大道理都懂,家属如果不走心也不理解似的去唠叨,只会遭到患者的厌弃、反感,这个唠叨是有度的,同时也要说到重点,不要说些没有用的,点到为止,在了解病情症状和理解患者性格的时候,去说些帮助患者的一些建议,或许这样的唠叨会更有价值。

同时家属,要审视自己的主观意识,毕竟患者也是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的人,他们并未思路不清晰,他们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那么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家属要理解患者的同时,不能不经审视,就强加一些自我主观的意念,如:患者目前确实很难受,需要休息,但是家属就不能一个劲地鼓动他外出跑步,而是告诉患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适当地去突破自己,比如散散步、跑跑步之类的合理建议。

抛弃自己主观意识和自己所想象的一些事情,而要求患者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对患者来说也是一种逼迫和试压。

家属在帮助患者做决定的时候,不要先斩后奏,请先和患者沟通,这不仅仅是对患者的尊重,也是对家属接下来的陪伴工作更加顺利的一个保障。如果确实需要隐瞒,那么请做好保密工作,让谎言烂在肚子里,因为那是善意的谎言,又何必内疚呢?

尊重患者,你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和依赖,那么陪伴起来,不就是更加顺利吗?这些就是三不犯原则,做好这些,家属与患者的关系或许能得到一些缓解,坚持下去,关系必然可以改善到位的。

总之,还是那句话,家属如果懂得科学地陪伴,即是患者康复最大的福音!这也是每个患者家属应该要去行使的使命,不仅仅是患者家属,其实作为家庭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义务让家里人感到快乐和幸福,这是我们活着的使命也是我们活着的义务和职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1452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0
下一篇2023-10-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