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淘气,全职妈妈哭诉,教授:教出熊孩子是妈妈不称职

孩子淘气,全职妈妈哭诉,教授:教出熊孩子是妈妈不称职,第1张

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视频,视频里一个妈妈,对着镜头边哭边说“给你们看看,在家带孩子是多么享福”。画面里一片狼藉,地上、茶几上到处都是面粉,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脸上和身上也都是面粉,还正在厨房里从打开的橱柜里往外掏,除了面粉,茶几也是乱七八糟,条帚也横躺在茶几上的面粉里。视频里有个大一点的男孩,还在满上面粉的小桌子玩玩具。妈妈说自己上个厕所的时间,家里就成这样了,打孩子吧,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打吧,已经发生了,不打吧,心里憋屈。妈妈说,这就是在家带孩子,就要崩溃了。

她说自己不打扫了,等着第二天老公回来打扫,视频还有后续,第二天老公回家打扫撒得到处都是的面粉,连婆婆也闻讯赶来帮忙。

视频也引来了储殷教授(教授粉丝百万,经常通过视频发表自己对各种事情的见解)的围观,他在自己的视频里评论了这个全职妈妈的哭诉,说这个全职妈妈把孩子教成这样,是自己的无能。他说全职妈妈不容易,但是孩子四五岁了,还把家里搞成这样,就是妈妈的不称职,孩子成为熊孩子,是妈妈没带好,别人家的全职妈妈,带两个孩子也带得很好。

储教授还说, 全职妈妈是一个职业,一个工作干了四五年还没有干好,还好意思喊累? 还掩饰自己的无能。

后来那个妈妈也看到了储教授的视频,她觉得很委屈,也很不服气,又发了几个视频为自己辩解,说自己的孩子并不是不懂事,自己一个人带两个孩子,没有人帮忙,但是她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从小早早就学会自己穿衣、自己上厕所,说当时是突发情况,教授没有调查,只凭一个视频就说她的孩子是熊孩子、不懂事,说她没带好孩子是无能,她不能接受。

当然后来储教授也再次发视频,强调全职妈妈是不容易,但是也需要学习,需要提高自己,处理家庭琐事、做家务、带孩子,都需要技巧和知识,全职妈妈应该热爱生活,而不是哭诉自己累。

评论里有人说,同样一个职业,有的人擅长,有的人不擅长,不擅长一项工作,可以跳槽,如果全职妈妈是一项职业,可以跳槽吗?

如果全职妈妈真的是一项职业,我们可以来看看,这项职业有什么特点。

1、工作内容繁琐。

一是带孩子,根据孩子的大小,各阶段的工作重点不同,孩子在婴儿时期,需要给孩子喂奶、喂饭、换尿布、哄孩子睡觉,还有逗孩子玩,有的家庭从小就加入的早教内容,开发孩子的智力。

在孩子上幼儿园前,要带孩子出去玩,早晚给孩子刷牙,帮孩子穿脱衣服,读书讲故事,陪着做 游戏 等。

二是做家务。

包括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如果没有人帮忙,有时候需要抱着孩子做饭,上厕所也要开着门。

超市里曾见过一些妈妈自己带着很小的孩子买东西,孩子用腰凳挂在胸前,手里拎着大包小包出门。

全职妈妈在家里,可以说是身兼数职,既是妈妈,也是保姆、厨师、保洁等,工作内容非常繁琐。

2、没有岗前培训。

工作过的人都知道,通常入职需要岗前培训,工作内容、工作技能、工作流程以及考核标准,都会提前告知,经过培训后,正常工作按要求完成即可,但是做父母这事没有岗前培训,第一次做妈妈,第一次做全职妈妈,孩子应该怎么带才好?家务按什么流程?怎么检验自己的工作成果,怎么改进?都没有标准,也没有指导,全职妈妈想提高自己的技能,也基本上靠自觉,悟性高、能力高的人,可能就做得好,悟性差、能力差的,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改进。

所以有一句话:我们也是第一次做父母,请多多包涵。

3、孩子不是机器。

即使妈妈努力学习 育儿 知识,每个孩子先天个性不同,出生的家庭环境不同,同样的 育儿 方法,用在别的孩子身上很好,自己的孩子未必就适用。

孩子是一个活脱的小生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思想,不是机器,只要按照流程标准操作,就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孩子的不可控因素太多。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是职业教育者,教出的学生也有很大差别,父母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心意教出完美孩子。

4、全职妈妈007无休。

打工人垢病996工作模式让人绝望,而全职妈妈从来没有下班的时候,是全年007(零点上班零点下班一周七天)无休,任是如何轻松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模式也会让人疲惫和厌倦。全职妈妈面对的是单调、繁琐、无休止的带娃、做家务,除了孩子睡觉,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而孩子睡觉的时候,还要赶紧收拾家务,夜里怕孩子尿床,要叫醒孩子上厕所,担心孩子受凉,半夜给孩子盖被子。

还要经常面对孩子的各种淘气,孩子淘气是天性,专家也说要让孩子多 探索 ,所以,玩水、玩米玩面、“搞破坏”,都再正常不过,不能说孩子淘气就是妈妈没教好吧?

一个从来不淘气,从来不制造任何“麻烦”的孩子,如果不是有特殊原因,就不可能存在。

全职妈妈全年007无休,也会有累的时候。

可是,其他工作可以跳槽,全职妈妈这个职业可以吗?孩子塞不回去,不带就是不负责任,跳槽的机会都没有。

储教授说,孩子带不好,是全职妈妈不称职,是教育无能。

全职妈妈确实需要学习,我自去年年底辞职以来,也算是全职带娃,深感全职妈妈不好当,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第一是 育儿 知识,儿童发展也有一些规律,学习 育儿 知识虽然不一定让孩子优秀,但是也能避免一些坑;第二是整理收纳技巧,有孩子的家庭,家里的东西肯定就会多起来,除了日常用品,孩子的玩具、衣服、书、零食等,也会增加很多,孩子又喜欢把玩具都拿出来,如果没有一定的整理收纳技巧,家里还真是容易乱;三是时间管理,虽然每天在家,但是时间都被琐碎的事情占用,很容易让人觉得,什么都没有做,但是时间过去了,天天忙碌,但是看不到成果。

其他的还包括饮食搭配、理财投资,以及个人的精力管理等,都需要学习。

如果不学习,确实容易陷入终日忙碌,但孩子也没有带好的情况。

可是,全职妈妈想进阶学习,需要家庭和 社会 的共同支持,让全职妈妈有时间、有机会、有渠道去学习。

孩子的教育,也需要全职妈妈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比如爸爸,来共同完成,相关部门,也应该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孩子的先天的天性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妈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也不同,不能把孩子的成长的责任都推到妈妈身上。

孩子教不好,全职妈妈可能有责任,但不一定是因为妈妈无能。

全职妈妈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包容。

熊孩子快手的爸爸妈妈因为吵架。在去年3月份有一次因为直播拍段子等事情,熊孩子的父母因此吵架,当时熊孩子的妈妈跑回了娘家,爸爸则称要去公司办事,于是家里只剩下四岁半的熊孩子和他没成年的小表姐,这时候熊孩子还在直播一直到晚上10点还没吃饭,原因是家里没人。可以说熊孩子父母的感情早已破裂,不管怎样我觉得受伤的总是熊孩子,其实我还挺希望你们是在炒作,如果是,下次请不要牵扯到熊孩子。

我姑姑这个人是非常脚踏实地,生活很辛苦,对我也非常好。但是和她在一起生活会让我觉得,我弟弟就是这么被她还有姑父一家宠坏的。

姑姑一家住在我家,我们都不怎么住在老家,所以房子借住给姑姑,一方面有人看房子,另一方面姑姑一家也可以有个过渡期(安置房在造ing)

我每次回家,姑姑对待我的方式“特别宠溺”。我内衣放在那里想等会自己洗,一扭头姑姑就洗好了。我在家根本不操心自己吃什么,我去其他亲戚家吃饭都可以。我姑姑都要按时按点的操心各种琐碎事情,就恨不得让我张开嘴喂进去。

有时候有什么事情,我明明自己就可以去做的,我姑姑就会大包大揽在自己身上,明明已经很疲惫了,但就会马不停蹄的去办。

她人真的非常好,但我弟弟就是这么被宠坏的。从小到大,什么都被理所当然的承包了,所以他每天在家只需要打游戏看漫画而已。

加上姑姑姑父感情不好,两个人经常在对方面前数落对方,向来孩子争宠。导致他们看到了对方身上的不好,越发觉得孩子特别好,忽略了缺点。导致我弟弟在这样的环境里,对父母吵架很麻木甚至很享受。

他们全家人都非常溺爱这个孩子。家里人让他去当兵,奶奶爸爸们都觉得当兵会被人打,会吃苦就阻拦他去。我爸爸让动弹一下扫扫地,我弟弟大手一挥买了一个扫地机器人去扫地。

他们从来不会教育孩子很多生活常识。比如他们住在舅舅家,这并不是他们自己的家。所以导致我这个弟弟,对于自己家庭水平没有清楚的概念。(家庭拿不出太多钱让他啃老,父母都是挣血汗钱而且还不多。)

他曾计划毕业工作后和同学合租别墅住。他认为自己的居住环境就应该是像舅舅家这样的精致舒服。曾经到我工作的城市住我家,他偷偷和妈妈说,我家很破很不好(近三百万15年造的房子(ー̀дー́))

我爸爸他们不是没有和他们家人提起这个孩子的成长有问题,他觉得这个孩子太不独立,和家里其他孩子为人处世差距太大了,需要引起重视。

但我姑父每次都说他年纪太小,哪怕我们告诉他弟弟需要有自己的理财计划,需要合理只配生活费,姑父都要替他掩护说没钱爸爸可以给,没必要存钱。

我会有意在亲戚朋友前“打扰”他,让他干干这个,做做那个,逗逗他,为的就是他可以参与到大家的活动里来,多和兄弟姐妹接触接触,让大家可以有机会多和他聊聊天。结果我姑父反而和我弟弟说“你就要好好伺候你姐姐的。”最后,误导了这件事的性质,还让所有人觉得很尴尬,

久而久之,其他人都不想过问了,觉得多管闲事。

这几年我姑姑也意识到我弟弟的问题,见到我总让我多带带他,可是我有心无力。一个19岁的男孩子,还不会说谢谢,也不会帮妈妈买手机支架,也不会帮妈妈修改移动套餐,甚至连动车晚点了都不知道怎么办(改签后一天就好了呀)。

我试着和我弟弟接触一段时间,他比姑姑描述的想象中更加严重。我和表姐买了星巴克,送他一杯,打开门拿走咖啡,砰的一声就关门了,甚至觉得姐姐们打扰了他。

他和妈妈出门,不需要他做别的,就只要带着妈妈走出动车站等着家里人来接就好了。结果他硬是在动车站迷了路,连动车站的扶梯都走不到就迷路了。几米之外就是工作人员,他不敢去问,结果一路迷路到了地铁站,让人好找。

去坐飞机,家里人锻炼他,让他去值机拿登机牌,最后没有成功,险些弄丢了行李。

一开始我以为是社交障碍,后来等到他工作的时候,我才发现他并没有社交障碍,他为微信里和我沟通的时候,表现的非常的自我。我这时才明白,他不是社交障碍,只是因为懒惰不想去处理事情。

中专毕业19岁就要工作了,他一直抗拒工作,甚至因为一天上班八小时影响看漫画而放弃了。家里人介绍了工作,却因为上班地方需要坐公交车太远而放弃,他只想离家近的工作,

他总认为自己工作是为了妈妈开心,而不是为了生活,并没有一丝丝挣钱的压力。他把自己的压岁钱拿去玩基金股票,为这么百来十块开心不已,认为稳赚不赔,生活费朝妈妈伸手。

他很固执的认为,姐姐们大学毕业都二十几岁了,肯定足够有能力养活自己。他才19岁,还是个幼稚的孩子,工作肯定养不活自己,并且他已经要的很少了,很多漫画都没有去买了。

我满头雾水,都是初出茅庐,为什么姐姐们就能不拿钱独立生活,他就一定活不下去呢?

说到后来,我已经不想再说什么。

我觉得我弟弟不是性格内向,不是社交障碍,他面对我已经火冒三丈的情况下,说话依然胆子很大,怼的很溜。甚至一度嘲讽我,我工作为妈妈省心,和你结婚让舅舅省心不是一样吗?

那一刻我是真的很伤心,我爸爸从来都不敢说我还没有结婚生孩子是一种错,从来都不敢催促我给我压力。让我有结婚生子压力的是我姑姑他们,他们认为女孩子二十几岁不结婚就没有用。结果到头来被我弟弟当做一种武器来伤害我。

我由衷地觉得我这个弟弟是被整个环境一步步的腐蚀成这样的。每次听到我姑姑对别人夸自己儿子听话懂事,我觉得她很可怜没有意识到自己孩子的不对劲,但我又没有资格多说什么。

宠坏的孩子不一定坏事做绝,但他们一定是不在乎其他人的。他们不会在乎别人付出了什么,他们只觉得一切都是应得的。

宠坏孩子的父母,不一定是险恶的,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被宠坏了,大多数也是很可怜的。

这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遇到经常吵架的夫妻,按照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遇到吵架就要积极劝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记得小时候邻居家的叔叔阿姨经常吵架,摔个锅碗瓢盆是家常便饭,刚开始周围的大爷大妈还以为这小两口要分了,甚至还有的要去上门说和一下。

对于这种情况,就有老人们劝说先不要轻易劝,不搭理他们一段时间看看。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这对小两口不但没分手,反而把日子过得挺红火,除了依旧不停的吵架,其他和正常夫妻没什么区别。于是就有人感慨老人有先见之明,接着便询问这又是为什么?

局外人的立场会有问题

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正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理智,理智占了上风,你就可以与之讲道理明利害,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常态。但对于一个正在吵架的人来说,往往都是感情占了上风,这时候他(她)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不再是利害关系和逻辑道理,而是“谁是为我好,我才会听他的”,“谁不占我这边,再有理我也不听”,极其富有感性色彩。

这时候你如果是一个局外人,轻易地参与进来就很容易被对方认为是说客,预判成为对立方,这个时候你说的再有理也没有用,对解决问题起不到什么实质作用。除此之外,作为局外人实现是很难了解到事情的原委的,要知道在吵架开始之前,夫妻二人往往都经历一段时间的积累期,其中充斥着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过程不论长短,对于一个局外人来说都是很难了解到。纵使你能一碗水持平,也很难做出什么有效的判断。

吵架也是有“好处”的

古语有云: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虽然说举案齐眉,红袖添香是对美好的婚姻状态,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达到这种状态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这同时还对夫妻双方的客观条件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可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

对于普通人,也就是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来说,更加常态的婚姻是偶尔吵吵闹闹,床头吵架床尾和。这就是为何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从来不会轻易去劝正在吵架的夫妻,因为如果夫妻双方并不想分手,那种吵架就是吵吵闹闹,根本不用局外人来劝也会早晚和好。如果夫妻已经貌合神离,一方心里已经想着要分手的,不管局外人怎么劝,也往往是无效的,劝也没用。

毫无血缘的两个人结为夫妻,性格方面难免会有不同,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况且谁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社交,很难做到事无巨细的解释和分享,时间久了就会积累其很多误解和负能量,这个时候,通过吵一场反而会有利于负能量的排解,以及误会的消除。

此外,吵架也未必单纯是一件坏事,因为当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下,就会知道吵架背后蕴含的东西。因为只有当你真正在乎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情绪失控,才会想要花时间改变对方的想法。对婚姻真正有杀伤力的是冷暴力,尤其是那种连吵架都懒得跟你吵的夫妻,婚姻关系才是真的岌岌可危。

虽然通过以上两点,帮大家分析了为何夫妻吵架不要轻易劝的原因,最后还要强调下,这里所说的吵架一本就是动动嘴皮子,红个脸吼几嗓子这种程度。超过这个底线就要另当别论了,比如男的动手了就应该是零容忍的事件,再比如吵架后的冷暴力,对感情的伤害往往比吵架本身更大

因为意见不和而引发的争吵,不光是在成人中很常见。很多孩子也会因为意见分歧导致争执发生,让家长为难的事是,要不要出面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官呢?其实让孩子独立面对争执,也是他成长路上的必修课之一。

前两天同事李敏在办公室聊到了这样一件事,周末陪女儿阳阳到小公园玩的时候,阳阳和另一个小朋友因为坐滑梯的先后顺序而发生了争执,李敏眼见到对方是个小男孩,怕女儿吃亏,于是冲上前去打算女儿讨回公道。

谁知道对方的家长也冲了过来,而且一开口就是蛮不讲理,让李敏火冒三丈,原本两个小孩的争执顿时上升到了大人的矛盾。最终,公园的工作人员出动才平息了这场纷争。

李敏最后感叹“现在的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蛮不讲理的家长”。但站在客观立场来看,整件事李敏的处理手法也不太合理。见到自己的女儿受委屈就挺身而出,那么同理心,对方的家长也会担心自己的小孩受委屈而不得不站出来。

孩子之间当着家长的面起了争执,家长要不要介入?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实际上,只要不升级到肢体冲突,我们提倡家长最好是袖手旁观,将这件源于孩子纷争的事情放手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

1、让孩子独立面对同伴间的争执,能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周末妈妈带着苗苗去图书馆,没想到在图书馆内苗苗和小朋友起了争执,目睹这一切的苗苗妈妈没有站出来替女儿撑腰,只是冷眼旁观看着女儿的举动。最终女儿和小伙伴达成了和解,在回去的路上,苗苗仰着头问妈妈:“妈妈,我今天和小朋友吵架了,是不是做错了?”妈妈答道:“你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只是和小朋友讲道理,劝服了小伙伴,你做的很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所以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处理一种争执,不失为一种成长。

学会面对冲突

当孩子独自面对冲突的时候,他会学习处理矛盾的关系,或许在争执中有一方会强势一些,在孩子面对强权的过程中,他也得到锻炼。

学会处理不一致的意见

争执大多数时候都会源于意见不同所引起,当孩子独立面对争执的处理过程中,他们会学会处理存在分歧的意见。不管是最后某一方让步,或者是双方达成一致,这个过程中他们都一步步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掌握沟通的技巧

站在客观立场来看,争执其实也是交流的一种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以口头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对他们临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技巧的实战考验。

“有效的沟通取决於沟通者对议题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辞的甜美。”——葛洛夫

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之间偶尔发生的争执显得很着急,自己也匆忙地加入到“战团”中去,应对争执也是孩子学习沟通的一种方式。

2、家长面对孩子间的错误的做法是怎样的?

亲戚家的孩子到天天家玩耍,因为弄坏了天天最喜欢的小汽车,天天和亲戚家的孩子发生了争执。天天的爸爸认为天天不懂事,当着亲戚的面就批评了天天。事后,天天对这件事表达不满,他对爸爸说:“明明是他的错,为什么你就要批评我,因为我是你的孩子吗?”很显然天天爸爸的插手是比较失败的,既没有让事情得以圆满解决,还让孩子埋怨自己。

充当裁判官

在不了解整件事情始末的时候,家长就急着现身充当裁判官的角色。我们的本意是保护孩子,但实则这样的保护非但没有意义,偶尔还有反效果。

偏帮自己的孩子

有的家长遇到孩子起争执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会先帮着自己的孩子说话。实际这是处理孩子争执问题的大忌,如果当孩子知道家长每次都着急为自己出头,那么就会养成他不知天高地厚,霸道逞能的性格。

批评自己的孩子

有的家长则恰恰相反,每次当孩子与他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不管对与错,就先批评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在孩子是非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只会让孩子在内心里埋怨家长。

面对孩子起争执,家长的做法是能不介入就最好不要介入。

正如居里夫人说过的这样的一句话“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

如果我们不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争执,以后他将如何独立生活?

3、家长正确处理孩子间的争执应该怎么做?

预防事态升级

家长不介入孩子的纷争,并不等于是完全漠视。家长需要在一旁预防事态的升级,如果两个小朋友的情绪越来越激动,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出面来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保持态度平和

家长出面解决问题,一定要保持态度平和,若是家长本身情绪激动,那无疑是等于火上浇油。同时家长的态度要公平客观,不要偏袒某一方,也不要去责怪某一方,尽量引导孩子们注重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去怪着对方。

引导孩子自己想出解决办法

家长出面并不是要判断谁对说错,我们需要将重点引导在问题解决的结果上来,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协商如何解决问题,或者是给予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当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追根究底弄明白究竟是谁对了还是谁错了,只要问题得以解决,那么就行了。家长还要注意,不管是不是孩子有错,都要尽量避免在小伙伴面前批评他。

我们并非是提倡或者鼓励孩子争执,而是当争执的事件发生后,家长不要急于去代为处理。争执也是孩子必须要面对与学习的一种社会技能,让他们提早在争执中学会成长,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孩子跟父母闹矛盾,外人直接认为是孩子不懂事,这是一个许多年轻人困惑的问题。

根源在于孩子太年轻、太幼稚。

孩子年纪小,阅历少,任性,思想单纯,稍不称心,就和父母生别扭,闹矛盾,甚至大吵大闹。

孩子自己认为满身是理,头头是道,想找个同盟军、支持者,想找一个镇得住父母亲的人说句“公道话”。夺取胜算。

可是,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街坊邻居,甚至是同乡同学,都不约而同的指责、规劝孩子,都一致认为是孩子不懂事。

为什么会形成一边倒的局面?

一是天下只有父母是最真诚的爱,任何人不会怀疑。

二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就算父母有过失,小孩子也无权力指责,这里面有一个孝顺问题,任何人都不允许孩子越红线。况且,和父母闹矛盾,本身就是一种大逆不道,绝不会姑息迁就。

三是孩子吃了几两盐,能懂多少大道理,哪里能和饱经风霜、历经沧桑的父母亲比?

四是世上只有爸爸妈妈好,哪有无缘无故和孩子过不去的父母,除非孩子太不懂事。

所以,要尊重父母,不要侵犯他们的权威,更不要伤了生你、养你、教你、疼你、爱你的慈祥之心。

有时候确实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一个家庭如果孩子经常跟父母闹矛盾,旁观者肯定会认为是这个孩子不懂事。如果是一个懂事理的孩子,就算父母有什么不对,他肯定会和父母好好说话,不会和父母闹脾气的,要知道天底下的父母。不会和自己的孩子过不去的,有可能对某些事情看法不同,但是不可能到了不可协商的地步…… 我在女儿读书的时候,我就和她有约定。如果我们有什么不同意见,绝对不允许在家发脾气。有矛盾可以好好协商解决,如果一时协商不了,就把矛盾暂时搁置一边,等有了再协商的氛围,我们会一起好好协商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在家里经常发生争吵,不仅要影响家庭人员感情,而且给周围邻居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认为,作为家长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一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平时不要轻易许诺,更不要随便许愿。面对孩子提出等要求,自己一定要认真想一想,这个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比较合理的要求,而且可兑现的,父母就要认真地承诺和兑现。这样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家庭矛盾,让外人没有机会说自己的孩子不懂事,经常和父母闹矛盾

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 “外人”是成年人, 成年人就喜欢站在成年人的立场,理所当然地把和父母闹矛盾的孩子看做“熊孩子”;如果“外人”也是个小孩,可能也会认为和小孩吵架的大人是“熊家长”。

二、 孩子确实不懂事。 站在自己的角度撒泼耍浑、一意孤行、不计后果、不达目的不罢休、不分场合、油盐不进、逆反、和父母怼着干……估计即使“外人”是个有素养的小孩,也认为这样的同龄人“不懂事”。

三、 受传统“孝”文化影响至深, 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孩子都应遵从、顺服父母;即使父母错得离谱也得听之任之,不能辩解、不能忤逆,否则就是“不懂事”。

四、我一直认为: 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从影子里,可以看到孩子从小到大所养成的素养、心态,分辨是非的能力及诚信达勤的品格;从镜子里,可以看到父母的三观和作为。

总之,影子也好,镜子也罢, 父母包容孩子每一次的“不懂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懂事”;孩子越来越减少“不懂事”的行为,父母也就渐渐地变得后半生“无事”。

为什么孩子跟父母闹矛盾,外人什么也不听就认为是孩子不懂事?

自古及今以小犯上,都是大逆不道。孩子和父母闹矛盾,在外人眼里孩子不成熟,幼稚,天真,偏面。而天底下父母没有对孩子使坏,对孩子的爱掏心掏肺。所以父母一般没有错。外人肯定向着父母,不会向着孩子。

事实上真的这样吗?并不是。凡事讲究一分为二。有些父母虽然年龄大了,但不成熟的也大有人在。知识缺乏,不懂教育,不懂得沟通心灵的父母大有人在。

常常教育孩子一说二骂三打。也确有其人。简单粗暴处理孩子问题。

孩子毕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随着教育学习在某些事上形成正确的看法和观点。有时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父母往往甘拜下风,望尘莫及。

我孙女今年四岁,经常在网上学习。有时说话用词恰如其份。

有一次,她和别的孩子玩。争抢玩具,后来她给我说,爷爷我昨天做错了。小朋友来咱家玩,我不应该和她争,和她抢。我要改正。

第二天,那位小朋友来了,孙女主动把好多玩具让她玩。再也没有争抢的习惯。

我认为教育具有相互性。一个家庭应该民主化,谁说的对,谁讲的有道理,就采纳谁的建议。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就不采纳。这是大错特错。尤其现在 社会 ,孩子进步快,适应快,善于学习。见解奇特。家长吸收新鲜血液,共同成长才是硬道道理!

许多大人总是简单地以为小孩不懂事,有些时候就难勉误解了小孩,欺负了小孩。

因为在大人的眼中已经形成了孩子永远都是孩子,经历太少还需要依靠父母,有错的可能性太高。所以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反应都会认为是孩子不懂事。大人们都始终觉得自己是没错的总把自己当成是过来人,不会去顾及孩子的感受。特别是那些处在叛逆期的孩子根本得不到大人的体谅,总觉得是孩子的问题。其实外人听与不听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只要自己不违背做人的原则问题,就不用太在乎外人的看法。行得正坐得端,外人怎么看待没那么重要,维持好自己的家庭关系不让外人看笑话才是自己应该做的!

因为大多数的大人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不该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他(她)说什么就是什么你不可以反驳。否则就是忤逆不孝。很自大也很可悲的和孩子就拉开了亲情的距离,所以有很多家长都和孩子有代沟。

因为外人也怕自己的孩子跟他闹矛盾时他不会处理,所以只要是孩子跟父母闹矛盾,都一边倒地指责孩子不懂事。

这些外人以及父母其实都是蠢货及懦夫,他们没有智慧及能力去处理亲子关系中产生的矛盾,就拿孝道来压制儿女。

孝道的标准是以是否顺从父母来衡量的,与父母闹矛盾,那肯定是没有顺从父母,甚至是忤逆父母,那肯定是不孝的,是不懂事的。

但父母并不是圣人,父母也不是处处都行,事事都对。真正有智慧有担当的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不同的想法及行动。不能一方面望子成龙,一方面又拿孝道来压制儿女。

明事理的父母应该教会儿女懂得感恩的同时,学会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孩子不懂事。孩子不懂事都是因为家长没有教会孩子懂事,甚至家长自己就不懂事。

孩子跟父母闹矛盾,外人最好别瞎掺和。

因为,很多人都固执地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导致他们觉得,姑且不论谁的错,跟父母闹矛盾,本身就是错。

我觉得这是霸王条款。

古代推崇的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等伦理,到了现在,依然被很多人奉为天理,像信仰一样,接受不了任何质疑。

我们的 社会 既然都在倡导“平等”“尊重”,我们也该认真反思一下,放下那些不合时宜的执念,努力运用新观念思考问题了。

孙俪曾经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儿女的吵架记录,按道理说,儿女吵架,不应该及时劝解和阻止吗?怎么还分享出来,这还不算,分享一出,却被网友“怒赞”92万,还向她讨教如何养孩子。这是什么情况呢?

原来,孙俪的女儿小花,在一场音乐剧后,觉得女主角比妈妈漂亮。但是,儿子等等不干了,他觉得世界上不可能有比妈妈美的人。

在这一番争执之后,儿子等等还特意为她写了封信,表示,世界上妈妈最美丽,还附上“我爱你”。

这不仅体现出孙俪这一家之间,亲情深厚,还从另一方面表现出,儿子等等非常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

小孩子的心智其实还不成熟,说话做事的时候不会考虑很多,都是直言不讳。

而知道照顾他人情绪的小孩,能够使气氛变得更加平和。

其实,懂得考虑别人情绪,在交际方面也会做得比别人更好。因为在相处中,大家会更加喜欢这种让对方感到舒服的朋友。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用“熊孩子”来称呼一些小孩。其中不免有一些指责的意味在。

但其实,小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日常相处中,小孩子有一些语言上或者行为上的错误,父母不应该马上指责,而是要保持冷静。从实例中让孩子去体会。真切的感受比斥责更加有用。

而且不仅是真切感受,父母的表扬也是非常有效的,当孩子在做出正确的行为之后,父母要及时提出夸赞和表扬,那么他就会记住这种愉悦的感觉。

孙俪和邓超还有黄磊夫妇也一直因为对孩子的教育方面被网友称赞,虽然是明星,却没有因为这个失了孩子的教育,比一般的人做得还要好。你们知道娱乐圈中还有哪些像他们一样的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1970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1
下一篇2023-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