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哭闹,尤其是针对三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其实是很普遍的。对于很多新手父母来说,往往会被孩子的各种状况搞得不明就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会发现在这个年龄很多孩子容易哭闹。动不动一点事情他就开始又哭又闹的,很多父母就会觉得孩子怎么那么情绪暴躁,或者说他的情绪怎么那么忧郁,觉得这孩子特别不好养。
3岁左右的孩子,依然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世界围绕他转。而且孩子独立意识很强,对自己身边的世界有了掌控的欲望,当自己尝试想做一些事情时,他们希望所有的事情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
如果父母在幼儿期认同孩子的情绪反应,经常和孩子一起谈论各种情绪,那么他们以后判断别人情绪的能力更强。既然三岁孩子哭闹是很正常的情绪表达方式,而且孩子是可能被引导用其它的方式来表达诉求,轻松面对孩子的哭闹,孩子哭闹不是消极情绪,更不是世界末日,要有一颗平常的心。
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人的感受,你一个人的需要。孩子也是人,是一个和你一样有血有肉有自由意志的人,并不是一块只会服从和听令的木头。他也会有他的想法,他的感受,他的需要,他的述求。或许这种强势镇压可以暂时消除哭闹行为,但这只是表面的停止,孩子的内心仍然在哭闹,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反而造成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隔阂,甚至孩子的自我封闭。
不在孩子哭闹时如临大敌,才可能以平常心去看待和处理孩子的问题。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再去尝试和孩子沟通,比如说问问孩子刚刚怎么了,是不是因为刚刚妈妈不让你吃糖果难过了。然后,两个人再拉个勾,一次愉快的谈话,也有了一个令人愉快的结局。
俗话说“夏天的天气就像孩子的情绪,反复无常”,这句话从侧面表示,孩子的情绪就是这样奇妙,一会高兴,一会生气,一会有伤心,反复无常令人琢磨不透,但是这种情绪来得快也去得快,所以也经常让大人们感到啼笑皆非。
01三年级萌娃跟妈妈吵架,留下字条离家出走10分钟
前阵子网上有一张走红了,内容是一张便利贴,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我要离家出走,我已走了,10分钟后回来!”
据了解,原来是一名三年级萌娃跟妈妈吵架,这是一位正在上大学的女孩去小姨家看到的,她说她当天要去小姨家吃饭,因为她是到外地上的大学,所以平时逢年过节都要到小姨家聚一聚,正巧今天是她的生日,小姨给她准备了蛋糕,表弟也给她准备了一份自己亲手做的小礼物,没想到当天小姨看到女孩到家里了,就先把礼物拿给她了,没有经过孩子的同意。
等孩子回到家看到自己的礼物已经被拆开的时候就生气了,他觉得这样毫无仪式感,原本应该是在吃蛋糕吹蜡烛的时候,自己亲手把礼物端端正正的送给表姐才对的呀,怎么能够打乱自己的计划呢!
得知是自己妈妈干的以后,就赌气要离家出走10分钟。
02萌娃决心离家出走,为什么却只有“10分钟”?
这说明这个孩子做事情很有分寸和底线,他知道离家出走是不好的,但是他也需要表达自己的愤怒,同时不让家人担心,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孩子。网友们看了也觉得非常有趣,调侃:气要生,饭也要回家吃!
03孩子渐渐长大,家长在教育上应该注意什么?
不要将孩子重视的东西当作儿戏,尊重孩子的底线
孩子的心思单纯而宝贵,有的时候孩子送给你的一幅画,在你眼里看来只是一张色彩搭配凌乱诡异,身体比例都不协调的夜叉,但是这又可能是孩子花了几天的时间,辛辛苦苦画出来的小公主。
所以,家长们不要轻易的将孩子视若珍宝的东西当成垃圾或者儿戏,不要轻易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评价别人,你弃之如敝屐的,很可能就是别人视若珍宝的,不去践踏和破坏别人珍爱的事物,是一个人高情商的体现,也是一个人道德和修养的体现。
告诉孩子做事情的分寸和底线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底线,同样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自己做事情的底线,一个人再伤心,再生气都应该知道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比如,伤害自己,伤害其他的人,或者破坏公物,追打小动物等等。
我们看过太多孩子应该情绪失控而掀桌子,扔东西砸人,甚至轻生的故事,这些孩子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就是完全不管不顾的了,也也是家长教育的失败,因为家长平时没有告诉孩子做事情的分寸和底线,孩子就毫不在意做错事的后果和需要承担的责任。
拿破仑说过,能够控制住自己情绪的人,就能统治一座城池。
孩子的喜怒哀乐都具有极强的本能意识,希望家长们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情绪的奴隶。
小朋友之间发生争吵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在人际交往中,不只有顺利畅快和欢声笑语,尴尬的窘迫的状况也会常常遇到,这原本就是常态。再不加干涉的状态下,孩子自然体验到,他也会明白和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孩子会有适合他自己的解决方法。请相信孩子的智慧和自洽能力。虽然最后情况没有恶化或者很糟糕,但是你依然意识到需要对孩子做些什么,真的很难得,相信你是位很用心的家长。孩子之间发生争执,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孩子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必经之路。所以,放心让孩子从争执中学会相处,从相处中获得成长吧。不过,我知道你担心的可能是孩子能力有限,会不会因为自己没法处理好这件事情,给他带来心理压力或者伤害?有这个想法真的很好。
因为孩子确实会遇到处理不了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家长的帮助,可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以及足够强大的内心。在帮助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关注一下孩子的感受。比如问问孩子,你觉得“调皮捣蛋”是什么意思?听到别人说你调皮捣蛋的时候,你心里面感觉怎么样,是生气,还是难过,还是好玩?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关注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懂得保护自己。其次,跟孩子聊一聊。通过去分析和了解对方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最后,可以跟孩子聊一聊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处理。如果你不喜欢对方说你调皮捣蛋,你生气或者难过的话,如果用同样的话反击对方的话,最后可能导致你们两个都不开心。实际上,你最想要的结果是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跟小朋友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我很生气!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了解「打人」的原因
一、表达不当:
精力充沛、体格强壮的孩子,和其他同伴玩球、溜滑梯时,常把别人压倒、撞倒或推倒,其他孩子认为这叫「打人」。其实,这是他「示好」的行为,他并不喜欢攻击别人,他还是喜欢和大家一起「玩」。
二、不能自我控制:
冲动易怒的孩子,疲倦、饥饿、想睡时,比较难以自我控制,需要爸爸、妈妈或其他成人从旁协助,及早安抚情绪,并再三提醒:「打人是很不好的行为」。
三、遇到挫折,不知如何处置:
坚持度较高的孩子遇到无法自我完成的事情时,常以打人表示其挫折感。例如:积木每次叠到第五块就垮下来,饮料罐怎麼样也打不开,七巧板拼不回最後一片……,你必须在他失去耐心前帮助他。否则,孩子很容易因此发脾气。
四、要对方服从:
两、三岁的孩子与玩伴之间的游戏规则,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规则。想跟我玩,就要听我的。」双方一旦意见相左,就大打出手了。而打赢者,可以让对方「服从」,和他继续玩下去。手足之间几乎天天看到这类争执的画面。
五、有样学样:
「不快一点吃饭就打你喔!」「再哭,就打你。」孩子和玩偶的对话,也间接显示出生活中,成人与他的互动模式。要这孩子不打人,有点难喔!
仔细观察孩子「打人」的原因,有时候是「表达不当」,有时候是「受到忽略,想吸引注意」、「遇到挫折,不知如何与人相处」,也有可能是「希望对方服从於他」,或者是「从生活中的成人身上学习而来」,所以为人父母,得多留意自己的言行啊!
学习「克制脾气,不再打人」的技巧
教导两、三岁的孩子克制脾气、不再打人是有技巧的,爸妈可以试试看:
一、自言自语法:
对两岁半以後的孩子而言,「自言自语」对理解讯息内容相当有帮助。你可以对孩子示范──用嘴巴说出来:「我很气维维,可是我不会对他大吼大叫,我不咬人,不踢人,也不打人。打人很痛,我最好不要这麼做。」引导孩子学习健康的表达愤怒。
二、危险动作绝不可以做:
明白告诉孩子哪些是危险动作,例如:掐脖子、用力推撞、拿尖硬的东西戳人、砸人等,这些危险动作绝对不可以做,否则将受到严格处罚,如:禁止看卡通、几天不能玩玩具……。
三、鼓励孩子认错:
知道不可以打人,可是还是打了,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因为抢玩具而打人,可是问是谁打谁,孩子却不承认动手打人,直说:「不是我!」这时候建议让孩子「先道歉」,再把孩子带离现场;并严正的告诫孩子:出手打人将使他不能再到公共场所和其他小朋友玩,除非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与行为。
另外,鼓励孩子认错。唯有认错,才有改错的可能。告诉孩子,即使他犯错,只要改正,永远是爸妈的好孩子,爸妈还是永远爱他。
四、把「对不起」、「没关系」挂在嘴边:
不管和谁玩游戏,只要发现自己碰撞到别人的身体,一定要马上说:「对不起」;别人不小心碰撞到自己,就说:「没关系」。记得:不可以「举起拳头来打人」。同时告诉孩子,如果爸爸、妈妈发脾气,做出打人的动作,你也要提醒爸爸、妈妈:「不可以举起拳头打人」,而且「生气容易变老喔!」
五、当个微笑爸妈:
和孩子在一起,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事。进家门前,先整理一下情绪,把工作杂事抛在门外,把心交给孩子,全心全意当孩子的「微笑爸妈」!
六、以拥抱传递关怀:
多给孩子拥抱,不论他是一岁或已经十岁。拥抱传递的关怀,永远受用!
七、亲子共读聊心事:
上床前,共读一段温馨的故事;合上书,聊聊一天的欢乐与不快。这是一天中心情最平静的时刻。想想,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少发了几次脾气?打人次数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先让孩子检视爸妈这一整天的「脾气」,再请孩子说说自己这一天为什麼发脾气?下一次如何不生气、不打人?
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鼓励孩子:不任意出手打人。叮咛再叮咛,或许三个礼拜,打人次数少一次,三个月少五次,改变虽慢,但是,孩子确实进步了,甚至三年後,根本忘了「打人」这行为。这是教养路上,亲子之间一把看不到,却永远约束言行的「尺」!
1、如果别的小朋友只是轻轻的打了一下,自家宝宝没有受伤
有些小朋友可能是在家里霸道惯了或者是想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有事没事就喜欢打别人两下,因为也没有太大的攻击性,家长往往只是训斥几句就过去了,也可能是家长教育了也不听。
自家宝宝当时可能就是轻微的挨了一下,有可能是受到惊吓哭了,或者是打的稍微有点疼哭了,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也不能太明目张胆的训斥别人家的孩子,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带着自家宝宝远离打人的小朋友。
最重要的是,事后一定要专门跟自家宝宝沟通,告诉他如果有人打他,他可以:
1)还手。即使这次打输了也没关系,下次我们再打赢就可以了。
2)选择远离打人的小朋友。打不赢就跑,也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
3)还可以及时的把被打的事告诉自己的家长或老师,让我们的家长或老师出面解决。
最后要告诉自家宝宝,我们不主动打别人,但也不可以任人欺负,教育宝宝任何时候都要学会保护自己,要勇敢一点,实在不行爸爸妈妈带你去报个武术班。
如果宝宝不太能理解,爸爸妈妈们可以设置一个情境,模拟一个小朋友打人,另外一个小朋友是如何应对的,模拟几遍后让宝宝也来尝试一下该怎么做。
最后一点就是,做父母的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非常爱你,任何时候都会保护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害怕,一定要学会勇敢的面对,爸爸妈妈永远都会支持并守护你。
2、当别的小朋友下手比较重,宝宝被打受伤了或者触及到危险部位时如果别的小朋友下手很重,把自家宝宝打受伤了,这个时候作为家长,我认为家长可以适当的予以干涉了,首先要及时的制止其他小朋友的打人行为,其次要查看自家宝宝的受伤情况,如果严重的话赶紧送医院,只是轻微皮外伤,及时包扎一下。处理好伤势以后,找对方家长要个说法,要求打人的家长和孩子当面赔礼道歉,当面教育孩子,让打人的小朋友给自家宝宝认错。
1)可以大声的制止其他小朋友的打人行为
2)也可以向家长或老师求救,让家长或老师出面处理。
3)还可以勇敢的打回去,让别的小朋友知道你也不是好欺负的。
4)实在打不过就跑。。。
这种事情只能慢慢的教育,有些宝宝可能天生就比较乖巧,也有点胆小,遇到打人事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是正常的。作为家长,面对这种情况一定不要再训斥宝宝没用或者懦弱之类的,我们一定要及时的给予宝宝一定的心理安慰,并且让他明白爸爸妈妈会永远爱他永远保护他,要教会他做一个勇敢的宝宝。
首先,我会把已经吵架的两个孩子分开,避免冲突升级,和伤害到彼此。
然后尽量先安抚,帮助平复孩子的情绪,通常孩子动手后,不管是先动手的还是自保反击的,他们都会处于一个神经比较亢奋的状态中,此时什么讲道理什么沟通都是无效的,如果不先稳住孩子的情绪,场面会更混乱。
接着弄清楚吵架的原因,是因为玩具争抢?还是发生了什么别的矛盾吗?如果自己没注意到,可询问一下,语气和态度尽量保持平和。
如果是自己孩子的错,可以客观的描述一下刚才发生的事情,帮助孩子把此时心里的情绪说出来,带着孩子一同道歉,承认自己刚才的行为是不对的,自己为什么做了这样的事情,请对方原谅自己,或者说一下自己希望做点什么来弥补。如果是对方孩子的错,可以教孩子如何用语言或者其他方式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动手。
事后等孩子情绪稳定了,还可以在带孩子一起“复盘”,帮助孩子把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都好好的捋一遍,并讨论今后再遇到类似情况,能有哪些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两三岁的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伤害并没有意识,因此,大人应该时刻注意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发生争吵的时候,暂且由孩子们自己去应对,有时候,他们的画风变得很快,上一秒还吵得面红耳赤,下一秒可能又乐呵呵地一起玩了。家长密切关注就行,如果升级为“动手”,立即把孩子拉开为好。
可以跟孩子聊一聊,在和朋友有意见分歧的时候,争吵、动手都不能解决问题,好好沟通才是正确的方法。小孩子之间吵吵闹闹很正常,但是要把握好度,这个时候家长的教育就起作用了。
争吵是表达自我意识,应用语言的实践及解决生活中的困难问题,孩子在游戏中的一个角色应该由谁玩,在孩子心中具有一定的标准的,这种标准在"必要争吵"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家长看到两个孩子为争夺同一玩具而发生冲突时,就会强制分开冲突的双方并告诉他们,“这个玩具是XX的,你不应该抢他的玩具。”或者说,“好孩子要懂得分享。”其实,家长的这种做法,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都是极其不赞成的。因为这会打断了孩子们体会冲突的过程,干扰他们从中获得经验,剥夺他们的成长。
小孩子不会控制情绪,没有顾虑,所以有什么都会表达出来,但事情过后还会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如果你觉得看孩子们吵架很心烦,那你可能多少有些产后抑郁,要放松心情不必太在意,跟孩子们在一起沟通玩耍,你会发现童年的世界是多么有趣。孩子之间的关系,家长只需要适当引导,而不要参与其中,毕竟你看到的也许不是全部,偏袒任何一方都会遭到反抗,还不如让他们自己解决。
俩孩子在家里吵架打架,可是在外面却会相互帮助、照顾。我觉得小朋友之间的事情先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等到必要的时候,家长才出手教育。在两个小朋友相处时,他俩之间早有了相处之法。可能另一个会稍微让着点。当然偶尔也会打破这种相处之道 ,这时候家长出手,解决针尖对麦芒的局面。把他们分开,要是因为玩具、书本等某一件物品有争执,家长可以再拿出一个相似的给他们,转移这个物品对他们的吸引力。在这里要说一点,这个方法比较适合5岁内的小朋友,对年龄稍大的小朋友效果会没有那么好。
当孩子哭着不愿意去幼儿园时,不能够心软。应该自己鼓励引导他去上幼儿园。否则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将影响孩子一生。
家长们就要针对原因想出策略,并且还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来帮助孩子们,缓解他们不想上幼儿园的抵触情绪。当然孩子们的心思很难猜,对于为什么不愿上幼儿园肯定还有其他原因,家长们需要与孩子们沟通之后再想对策。
一、提前适应
因为宝宝们突然要离开父母的陪伴,独自一人去上幼儿园,自己穿衣、吃饭,他们难免会有抵触情绪。那么家长们就可以提前给宝宝们培养这一些独立的习惯。
在上幼儿园的前几个月,父母就可以告诉宝宝要去上学这件事情,给他们一个缓冲的时间,并教会孩子们自己一个人穿衣服、上厕所等等的事情。
并且,家长们还可以邀请其他的小朋友来家里玩,给他们一个宽敞的、独自玩耍的时间和空间,让宝宝们知道没有父母陪伴的时刻也可以很愉快。
相信这样提前适应下来的宝宝,如果第一天去上幼儿园的话,就不会像其他人一样抵触了。
二、适当嘱咐
如果说有些宝宝仍然是对离开父母这件事情非常的在意,那么家长们就可以试着在上幼儿园的路上嘱咐孩子们说,“放学的时候,就能见到妈妈了”,“再过几个小时妈妈就来看你”。
这些话能让孩子们知道,家长们并没有丢下自己不管,并且给他们一段期许时间,有目标的等待就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了。
三、适当“诱惑”
对于上幼儿园抵触比较小的孩子们,家长们就可以用“适当诱惑”的方式来消解这种情绪,并让他们更愿意上幼儿园。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特别喜欢的一些玩具或者是零食,告诉宝宝,如果今天乖乖的呆在幼儿园就可以多看半个小时电视,或者是获得了小红花奖励,可以多吃一个冰激凌等等。
这样,宝宝们就更愿意在幼儿园中表现自我,也就能在里面得到更多小朋友的关注,与更多的孩子们一起玩耍。慢慢的他们就能体会到在幼儿园中的乐趣,变得愿意上幼儿园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