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是什么

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是什么,第1张

儒家在很多方面创立了经典的模范,其中以礼待人这点就是,如何做呢?哲学诗画整理了下,作为现代人,咱们一起来学习下。

1,以礼待人

人之所以为贵者,以其有礼有信。

君召使傧,色勃如也,足躩抉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意思是:国君派孔子去接待外国宾客,孔子的表情庄重,脚步也快起来。他向站在两旁的人作揖,又向左右拱着手,衣服一俯一仰,显得很整齐。他快步前进时,像鸟儿舒展翅膀,宾客走后,他一定向国君回报说:客人已经走远了。

儒家哲理总结——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为因果。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得怎么去对待别人。礼貌待人,是与人交往的最基本原则。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如果一个人蛮横无礼,先自问下自己是否有哪里做的不好的地方,反省后如果他还是蛮横无理,那就说明他是个狂人,这样的人与禽兽无异,对于禽兽我们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2,收敛锋芒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意思是:孔子在家乡父老面前,显得非常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的样子。他在祖庙或朝廷上,却能侃侃而谈,明晰善辩,只是说的很慎重罢了。孔子上朝时,同下大夫交谈,显得温和而快乐;同上大夫谈话,显得恭敬而正直。国君临朝时,显得恭恭敬敬而心中不安,走起路来小心谨慎。

儒家哲理总结——年轻气盛时,难免锋芒毕露,殊不知,这也许就伤害到了别人的感情。真正有能力的人,并不需要咄咄逼人,实力是一种厚积薄发、存而不显的力量。真正有知识的人,更会知道这世界之大,更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时时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有利于与人和谐相处。

3,相交益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解,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三种朋友会带给你益处,三种朋友会带给你害处。正直的朋友,守信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这是有益的,逢迎谄媚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毁谤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这是有害的。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来结交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修养仁德。

儒家哲理总结——物以粪聚,人以群分。人们常常说评判一个人,只要看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好了。友谊是讲究品质优劣的。坏的朋友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腐蚀你。与损友相交,其患无穷。与益友交,往往获益良多。

4,取信于人

信任是沟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没有信任,人与人之间隔着的就是天堑。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说:君子先要受到信任然后才去使唤百姓,如果没被信任,那人民会认为你折磨他们;君子要得到君主的信任后才去劝谏,如果没被信任,那君主会认为你毁谤他。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辊,小车无轴,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我不知道他怎样来立身处世。这就好像大车没有安横木的,小车没有安横木的一样,又怎么能使它们行走哫

儒家哲理总结——信任,是人们进一步交往、合作的基础。例如盘庚迁都故事中所体现的一样,即使盘庚是君主,也要通过说服工作,获得民众的信任才能做成一件事。没有信任,只有互相怀疑,大家的精力就会消耗在内斗之间,最终一事无成。如果一个人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信任,拥有良好的信誉,那么必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与他交往,他做事情的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5,互相砥砺

批评你的人,正是促你上进的力量。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问道:怎样才能可以称做士呢?孔子说:办事相互勉励,平时相处和睦,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士。朋友之间相互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睦。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怎样侍奉君主。孔子说:不要欺骗他,而应该当面规劝他。

儒家哲理总结——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但是有些缺点自己看不到,就需要有一位真心对你的人指出来。那些一味赞扬你的人,并不一定是为你好。身边有肯直言的朋友,要好好珍惜!对待敌人的态度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可以把敌人看做一剂警示自我的良方。

6,择善取之

一块白板上有个污点,人们对着它看,有的人看到污点,有的人看到的却是白板干净的地方。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这中间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出他们的缺点自己就改正。

儒家智慧总结——择善取之,可以理解为在生活过程中,选择善的道路,选择善的事物,选择人的善。能不能看到善,取决于你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例如,在与人交往中,不要总是指责别人,虽然不一定要处处当个老好人,但是也不要做一个苛责刻薄的人,发现别人的善,既可从中汲取营养以壮大自己,也可以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孔子儒家学说让人尊敬的地方在于其强调“仁者爱人”。每个人都可以对他人表示善意,这种仁爱之心来自人们对于家人的关爱,所以人们可以在对待他人时不依照地位的贵贱尊卑而传递自己的善意。儒家思想强调“仁者爱人”是建立在鼓励人们自强自立的基础上,儒家学者相信人需要积极向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这样才能拥有关爱他人的热情与能力。

一、“仁者爱人”需要付诸实践

儒家思想不仅鼓励人们具有提升自己、关爱他人的意愿,且激励人们将这一愿望付诸行动,使生命获得真切的意义。与关爱他人一样,自强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不仅要在各个方面提高自己,且需要及时自我反思,从而拥有深厚的智慧与德行。当人达到了至高的境界,便能够正确行善。

二、“仁者爱人”尊重人的生命价值

对他人存有仁爱之心不仅可使人实现自我提升,且益于帮助他人实现行善的愿望。所以“仁者爱人”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使人深入地认识到他人的生命意义。儒家思想认为人的德行格外珍贵,坚持自己的道德理想能够让人充满仁爱之心,避免人与人之间恶意的滋生与泛滥,这样人们才能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智慧与德行使人拥有丰富的创造力,人的生长过程如同宇宙的运行而生生不息。人若能够在生命历程中践行智慧,传递善意,那么将可实现人生理想的完成。仁爱之人能够关心他人的快乐与悲苦,既重视自我价值,且对他人表示真诚的关切。当人们不断地向上向善,那么就能够将自身与周围世界视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做自己,不要和别人比,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你说看到“别人能力不如你”就已经看出你的心态失衡了,能力这个问题是多维度的,也如专业知识比不上你,但有可能情商比你高,在别的方面付出比你多。记住,任何人的光鲜亮丽都是背后的辛苦付出获得的,天上不会掉馅饼。所以,与其庸人自扰,跟别人比,不如跟自己比,要求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努力、成长了。日积月累,跬步以致远,滴水汇江海,将来你的成功自然水到渠成!心态最重要! 来自职Q用户:王先生

您还没理解儒家的真谛。职场不是让你一直展露官威、强势、跋扈的。现在企业经营靠的是团队力量、信息共享,而不是个人有多么厉害就能定乾坤的。能力不如你你就把你的能力分享出去,能力比你强你就虚心请教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职场重要的是任务和工作的完成,又何必在意方法方式以及态度是否强势这种偏激钻牛角尖的问题里呢?在职场中首先要考虑个人能为团队做什么、团队能为企业做什么,同样企业才会考虑给到你什么,所以儒家教育没什么不对的,毒害的根源到底在哪里相信你已经有答案了! 来自职Q用户:赵先生

我们的祖先把人分为两类,一类称之为君子,即自己管理自己的人,自律之人;一类称之为小人,意思是精神不成熟不能够自己掌管自己的人,是有待长大之人,需要他律的人。有些人年纪不小,肉体长大,但精神不能够自律,也属于小人。这类小人不同于小孩之处,在于他们不自律却要律人。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小人,一不注意就会受其祸害,不可不虑。

不被小人所祸,有三层意思:一是不被小人所迷惑;二是不被小人所祸害,三是化解小人之祸。

促使小人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受情绪所控,斯宾诺莎称之为被情绪所奴役。换句话说,小人是情绪的奴隶。

以此说来每个人都有小人的一面,不足为奇。奇的是有些人以丑为美,专门表现小人这一面。比如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痞子,滚刀肉,狂人,牛二,杂毛,学术骗子,自以为是的“精英”等等,干扰和危害人类的正常生活。

明白小人的根源是不自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找出对付小人的办法。儒家对付小人的办法有三招:自省,礼让,不让。

对付小人的第一招:自省。

先把自己当作小人,自我检讨,看看自己有没有小人的表现,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小人的遗传因子。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更不能和小人一样同流合污。

有人会问:小人的表现是什么?很简单:无礼。

也就是说,遇事先要看看有没有自控,自己掌管自己,不要想着去干涉他人。用孔子的话说,是不是“克己”;用康德的话说:有没有“自律”;用英文说:是不是”self-regulating”。无礼即为小人,以小人的方式对付小人,像幼儿园打架,幼稚可笑。

有人会说,老几这都是废话,哪个人不是自己控制自己?非也非也。科学告诉我们,自控系统,只做对自己的目标有利的事情。人也一样,韩信忍辱胯下,即是自控的例证。常人往往被情绪所奴役,不能够自控。

西方人格最伟大的哲学家斯宾诺莎说过,被情绪奴役的人,往往做对己不利的事。也就是说,遇事如果不能自省,就不可能“占便宜”。

对付小人的第二招,“礼让”。

“礼者,理也。”无礼就无理可言。

“让”者,“弱之用”也,这是华夏先人独有的智慧。

“让”也是自律的前提,否则就难免会干涉他人的自由,形成不了他人的自律。这同时也是给他人一个自省的机会。

对付小人的第三招:“不让”,或者说“当仁不让”。

这第三招“不让”非常值得玩味。“不让”不外有两种选择:“争”和“不争”。

“争什么”“不争什么”是要仔细考虑的。因为小人无礼,是不可以讲理。所以不可以争理。“不让”就是不争论,不放弃。用孔夫子的话说:“道不同,不相与谋。”

但是,孔子也看到当时天下无道,自己所处非时,认识到“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仅仅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因此,现实中的孔子头脑清醒,决不迂腐,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所以,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艰难险阻,孔子总是表现得义正辞严,刚毅勇武。精神上如果不能消灭你,实在不行,那就从肉体上消灭你……

真实的儒家也绝对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可是和他的学生们随身带剑的,孔子也懂得“文事”与“武备”之间的关系,例如,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时,孔子力主带兵前往,做好各种准备,才使得齐国阴谋未能得逞。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仁爱”、“尊重”和“道德”。在平衡自然与人性方面,儒家思想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

1 尊重自然:儒家思想强调要尊重自然,认为自然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孔子曾说“畏天命”,意味着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自然环境。这种尊重自然的观念,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平衡的重要性。

2 人性的本善: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仁、义、礼、智等善良的品质。这种对人性的肯定,有助于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也能促使我们去努力保持内心的善良本性。

3 道德修养: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人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学习、实践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这种修养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个人层面上达到平衡,也能使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4 和谐社会:儒家思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孔子曾说“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关爱、合作,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从儒家思想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平衡自然与人性方面的智慧。通过尊重自然、肯定人性、加强道德修养以及追求社会和谐等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个人内心的平衡,同时也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道家(这个不好说,我只能说我的感受):心中如何想,就如何做。你看过封神榜吗?那里的诸仙就和凡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为什么都是仙人,只因他们按本心行事,方可称得真人。

(儒道两家,是否有些一样,因为他们都是中国土产文化。

佛家态度:寒山拾得忍耐歌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郝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那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剑,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拿只那个办。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办,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著也不言,问著如哑汉,打著也不理,推著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谈,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

报道一出,批评之声随之而来。舆论大多认为,张国立没有必要站出来帮儿子道歉,因为张默已经是而立之年,是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个体,他应该为此事负责,而不是他的父亲。的确,张国立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为儿子吸毒一事向社会道歉。儿子触犯了法律,张国立作为家长虽然难逃其责,但他对此事不负直接责任,所承担的是间接的家庭教育责任。即使说要致歉,他也不应该替儿子向社会道歉,而应该为他的教育失误向儿子以及家庭致歉。他的教育失误就在于对儿子自己的事包办代替,从而客观上导致儿子失去独立行为的能力,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在诱惑面前迷失方向,做出对家人、对社会、更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张默走向犯罪,张国立的确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一个年满18岁的成年人已经是法律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更何况他已经30岁,为什么他的错要由父亲来弥补?为什么出来道歉的不是张默,而是他的父亲?张国立的这份“致歉声明”虽然用心良苦,但不能帮助儿子改过自新,反而变相地推卸了儿子的责任,不利于他正确地认清自己的错误。从这份声明中我们只能看到一个57岁的父亲替30岁儿子道歉时的那种辛酸无奈甚至可怜,至于其他均于事无补。由此我们也很容易想到李刚门中那发自肺腑的“振臂一呼”。撞了人,不去救人反而高呼“我爸是李刚”。这种荒唐行为绝不是偶然,它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一个极端表现,折射出现实中一个不正常却又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频频爆出的一个个“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事件,他们以为借着父母的荫庇,就可以去炫富,去享受,甚至惹是生非,以为只要打着老子的旗号就可以为所欲为,什么事都可以摆平。这是何等的心态!然而问题不止这些。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啃老族”、“傍老族”,指那些已经成年,具备谋生能力,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自谋生计,依然靠父母养活的年轻人。他们给父母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焦虑。还有的年轻人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进入大学,还要将换洗衣物带回家让家长洗;更有甚者,有的害怕离开父母后自己不会照顾自己,主动提出退学;有的则因自理能力太差,无法和老师及同学们相处而被迫退学。这些事例都反映着同一个社会问题:即年轻一代缺乏自立的人格。而造成自立人格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过多的溺爱和包庇使孩子丧失了自立的能力。中国社会重视家庭伦理,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纽带关系,提倡父慈子孝。这是人应该有的正常的人伦关系,但是如果“父”这个“慈”过了头,就会造成“子”缺乏独立性,不利于自立人格的养成。毫无疑问,当父母对孩子呵护备至,大包大揽的时候,孩子的自立能力从何而来?中国社会重视人伦关系,但并不意味着不重视个人的自立。相反,中国文化一直就有自立自强的传统。儒家典籍《周易》中那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辞》)激励了一代代人自立自强,积极进取。就儒家文化而言,自立是君子人格的表现。《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这两段话是鲁哀公问孔子什么是儒者的品行时,孔子所做的回答。从孔子所言可以看出,自立是君子的人格特征,是一个儒者应该具备的品格。《论语》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自立”二字,但“立”总共出现了26次,其中表示自立意思的有12次。如“三十而立”(《为政》),“立于礼”(《泰伯》),“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其中那句“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更是强调了自立是立人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个人连自立都谈不上,又怎么谈得上立人?而且孔子提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具备君子品格的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助别人。相反,不具备君子品格的人,遇事总是习惯于求助别人,而不是靠自己去解决。这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诗经》也有:“自求多福。”(《诗经·大雅·文王》)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可见,儒家文化中有丰富的提倡发挥个人主动性的自立思想。《韩诗外传·卷八·第二十九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魏文侯问狐卷子曰:“父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子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兄贤足恃乎?”对曰:“不足。”“弟贤足恃乎?”对曰:“不足。”“臣贤足恃乎?”对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问此五者于子,一一以不足者何也?”对曰:“父贤不过尧,而丹朱放。子贤不过舜,而瞽瞍拘。兄贤不过舜,而象放。弟贤不过周公,而管叔诛。臣贤不过汤武,而桀纣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从身始。人何可恃乎?”在这段文字中,狐卷子劝诫魏文侯,治理国家要靠自己的努力,依赖别人是不足取的。指望别人的人不可能达到目的,依赖别人的人也不可能长久。即使是父、子、兄、弟、臣这五类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不能依赖。因为即便有尧这样贤明的父亲,他的儿子丹朱也遭到放逐;即便有舜这样贤明的儿子,他的父亲瞽瞍也被拘禁;即便有舜这样贤明的兄长,他的弟弟象也被流放;即便有周公这样贤明的弟弟,他的哥哥管叔也被诛杀;即便有商汤王、周武王这样贤明的臣子,夏桀王、商纣王也遭到了讨伐。因此,凡事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依赖别人,就连尧、舜、周公这样的贤者,尚且不能依赖,更不用说其他人了。这就是“父贤不足恃”的道理。中国古代延续的成人礼也可以说是激励年轻人自立的一种教育传统。所谓成人礼,即男子行冠礼,女子行笄礼。一般来说,男子二十而冠,女子许嫁以后,十五岁而笄,若没有许嫁,则二十岁而笄。成人礼是少年正式步入成年人行列的标志。举行成人礼意味着冠者已经成为正式的社会成员,享有成人的权利和义务。但是成人礼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成人仪式,更重要的是劝诫、提醒年轻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不再是不谙世事的孩子,而是能够成家立业,承担社会义务的成年人。它有助于年轻人形成自立自强的意识、家庭社会意识,增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关系着个人的成长,关系着家庭的发展,也对社会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所以,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成人礼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礼之始”(《礼记·冠义》),是一切礼仪的开始。古人用成人礼这种形式对年轻人进行教育,以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人格。自立是做人的尊严和高贵之处。从心理学角度讲,自立是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责的过程。(夏凌翔、钟慧:《论自立》,《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3期。)自立是不依赖,独立自主;自立是有担当,勇于承担责任;自立是有能力,具备立足社会的本领;自立是有道德,遵守社会共同的道德规范。自立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已经凝聚成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中国文化将人与天、地并称为“三才”,将人看作是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是堂堂正正自立于天地间的人。但现实中一部分人自立能力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唐王勃:《王子安集·观内怀仙》)作为成年人,应该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依靠自己的努力,勇敢地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做生活的主宰,成为最好的自己。回到张国立致歉一事,儿子张默触犯了法律,他却出面道歉。我们不禁要问,他道的是哪门子歉?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孩子惹出祸来,家长充当消防员,赶去“救火”,这是做家长的悲哀。孩子既为人之子,也为独立的个人,出了事情,应该自己去承担后果,这样才能逐渐培养起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作为长辈应该给孩子理性的爱,给他自由的空间、独立面对困难的机会和担当责任的勇气,使他将来有能力实现对家庭、社会的反哺。让孩子养成自立的人格,让他体会到做人的尊严,也让我们的“天下父母心”不再“可怜”。(刘敏:孔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有理有据的抗击

所谓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就是说正直,所谓正直,就是不赞同险恶的报复,要正直不违理,但绝不是容让任其欺辱。

比如说被人无理辱骂,当义正言辞的指出别人的过错,挽回自己的损失,而不是打跌牙往肚里吞,也不是怀恨在心将来再公报私仇伺机报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1996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31
下一篇2023-10-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