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和老公一天不吵架,都感觉挺难受呢?

为什么我和老公一天不吵架,都感觉挺难受呢?,第1张

柠檬情感课堂丨作者

Pexels、Pixabay、网络丨图源、侵删

有位女士来找我做情感zi询,她是这样说的:“老师,我两天不和我老公吵架,就浑身难受,然后就会找个由头和他吵一架,我是不是心理有病啊?”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这种心理的人不是少数,我曾经也接过几次类似的zi询案例,虽然他们知道和另一半吵架并不好,但他们就是忍不住,总是隔三差五找个理由和另一半吵一架,就好像吵架能让他们心里舒服一样。

从爱情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不和另一半吵架就难受”的心理,主要和原生家庭有关。接下来,我就具体分析一下原生家庭是如何促使一个人产生了“不吵架就难受”的心理。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心理学概念,那就是:熟悉的即是安全的。

也就是说,人们通常会认为,那些好的、能温暖自己的、自己认识的东西是安全的,因为这些熟悉的东西会带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觉得舒适、放松。

而原生家庭是大多数人成长过程中生活得最久、也最熟悉的场景,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他们认为的最安全的环境;于是他们长大后就会潜意识地去追求或者创造这种环境,即使这种环境本身并不是健康、美好的。

我举个常见的例子:

一个女生小时候被父母放在爷爷奶奶家长大,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爱,时常有被抛弃的感受,这种情况导致她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自卑;等她长大以后,她对被爱是持怀疑态度的,时常会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没有人会真心爱自己。

于是,当她进入一段感情后,她会不断地用语言、行为去伤害另一半,想要以这种推开另一半的方式,让另一半抛弃自己,来制造童年被父母抛弃的熟悉感。

在她看来,如果另一半被自己推开后,还会回来找自己、哄自己、安慰自己,并且在一次次的推开后还没有离开自己,反而更加爱自己,那么她就能确认另一半是真心爱自己的。

但实际上,也许她的内心并不想这样推开另一半,可她的成长经历告诉自己,如果不这样做,她就无法去验证另一半到底爱不爱自己,这时被抛弃的感觉就会迫使她不自觉地感到焦虑、压抑、难受,于是她只能再次用推开对方的方式来获得安全感。

可惜,这种做法本身很伤害感情,因为在她一次次用语言、行为,去伤害、去推开另一半,去制造童年时期熟悉的场景的过程中,另一半会直观地感受到被伤害、被疏远、乃至被放弃,就有可能真的离开她。

这个时候,她就会验证一个熟悉的感觉:看吧,你果然不是例外,你也和我父母一样不爱我,最终选择抛弃我;即使后续她进入下一段感情,她也会下意识地重复这个过程,以寻找自己熟悉的安全感。

可以说,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样,她长大后就会下意识去追求或者创造那种熟悉的环境。

所以,当一个人在父母长期吵架、冷战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她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这种环境才是熟悉的、安全的,于是她长大后就会有意无意地去追求或创造和伴侣吵架的场景,这会让她觉得安全、放松。

但实际上,这些行为十分伤害感情,可能还会真的把另一半推走,所以这类人需要克服“不和另一半吵架就难受”这类心理,否则感情后患无穷。

他们具体需要做的是:去克服自己童年的创伤,让自己拥有爱的能力,补足自己内心的缺失,这样她们才不会用伤害另一半的方式去验证爱,感情也才能持久。

如果你也有类似“不和另一半吵架就难受”的复杂心理,不知道该怎么克服自己的童年创伤,可以来找我,我帮你分析、解决。

愿你珍惜身边所爱之人,学会爱,付出爱,收获爱。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后组建的家。

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原生家庭,后来组成的家庭称为再生家庭。

01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很有意思。

国外的影视作品里,动不动就会强调心理创伤——小时候被父母打过,上学时被老师当众批评,当兵时经历太多生死他们都会在成年后寻找心理医生,因为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可是奇怪又讽刺的是,在中国从来就不把这些当回事。

小时候被父母打貌似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被老师当众批评甚至打骂似乎就不应该记在心里,就算军人上阵杀敌,那也是本分,杀越多越自豪,极少听说有人因此就心理扭曲。

真的是中国人耐造?外国友人太矫情了?

并不是。

最近我读了周冲的短篇《人间味》,里面有这样一段描写:“母亲此生积怨颇多,贫困、卑微、辛劳与冷漠使她无从舒展,我的蠢笨令她失望,父亲的美貌又令她紧张,她日益敏感易怒,神经如履薄冰,微薄小事便轻易令她发作。”

她的家庭,父母长期处于歇斯底里的状态,对孩子的关心止步于吃饱穿暖,基本没有任何精神层面的交流。母亲从家庭收到的戾气,不经意间宣泄到子女身上,夫妻之间似乎只剩下搭伙吃饭的感情,互相拆台、恶言恶语像家常便饭。

试问一个婴孩,从小要在这样扭曲的家庭中度过十几年,她怎么可能不受影响?

她曾经郑重地发誓,不想成为这样的父母。

但有一天,她悲哀地发现,自己的个性和行为中鬼使神差地充满了来自原生家庭的暴戾,它仿佛一条寄生虫潜伏在她体内,无声无息。等着在某个时机忽然露头,邪恶又黑暗,好似瞬间就要把她生生毁掉。

人就是环境的产物,原生家庭每天的耳濡目染,就能把一个先天还不错的孩子生吞活剥。

02

我想起了我的朋友X,母亲天天在麻将桌上,父亲常年酗酒,记忆中她上学时常请假,后来才听同学说,他父亲常常对她们母女拳脚相加。

可能是上天想要给这个悲惨的家庭些许安慰,朋友X非常争气,勤奋好学,从小成绩就拔尖,而后考上了国内前十的大学。我曾经以为,她的努力和优秀一定能改变她的命运,挣脱那个沉重的家。

直到她遇到她丈夫。说真的条件比她差很多,但至少对她不错,两个人没多久就结婚生子了。可是直觉隐约告诉我,她并不幸福,后来有次见面她悄悄对我说,她无意中得知她丈夫在她孕期频繁出入特殊娱乐场所,而且不止一次。

“但是,我还是会原谅他。”她面容痛苦,顿了顿说。

我震惊地说不出话。印象中她自尊心极强,听不得一点污秽之事,但在婚姻中却恰恰相反。

她撕心裂肺地哭起来,说着自上大学时她家就欠着外债,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做好几份兼职,很晚才回寝室,房间漆黑,她常常饿得发抖。那种从脚底下渗出的绝望和凄凉,她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我好像忽然明白她为什么愿意和比她差很多的男孩子结婚,就算出轨也愿意轻易原谅。

原生家庭里,她极度缺乏爱和呵护,以致于走进社会,得到异性一点关心,就如同抓到救命稻草,不敢放手。

记得那次谈话的最后她说:“我太害怕失去了,得到的这些对我已是奢侈。”

原来,每个人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会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一生的重大决定。

03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一个人的童年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生的幸福。

那么,真的没有任何办法可以尽可能地减少来自原生家庭的创伤吗?

我的亲身经历是,有。但基本没有可能完全消除。

说巧不巧,我的家也是一个战场,就算我现在工作很忙在家的时间很短,他们也会在那仅有的几天吵得不可开交。因为从小就是如此。

但微妙的是,这对我产生了一个相反的效果——我很独立要强,并且一心想与这个家庭“断裂”。少年时我拼命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就为了早点逃离。后来如愿以偿,我来到千里之外上大学,并看到了新的世界,但也渐渐发现了另一个悲哀的事实:家庭阴影对我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

我无法控制习惯性对别人充满敌意、对世界充满悲观,不愿相信善良和爱,甚至会在一些时候使用父母的方式思考、攻击,潜移默化地变成了自己发誓不会成为的人。尤其跟家庭和谐的朋友相比,我非常自卑,他们平和而完美,我却激烈、暴戾,越是这样,我就越对自己心生厌恶。

终于,我陷入了轻微抑郁,看到高的地方就莫名有俯身一跃的冲动。直到一次,我恰好站在了那么一个边缘,风轻轻一吹,我忽然一身冷汗。

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我不能这样。

似乎是因为有了所谓生死边缘的体会,我开始自救,因为我想活着。

我强迫本不善社交的自己广交朋友,磕磕绊绊中发现友谊的真谛,遇到了终生挚友;我拼命泡图书馆,在书中窥见自己的渺小和宇宙的浩渺,尤其是翻遍了各种历史书后,我不再会断章取义地看人看事看世界,想通了许多;我强迫自己走出去实践,做高官家庭的家教、创业公司实习生、社团负责人慢慢发现自己性格还算坚韧,思维也不狭窄,原来我没那么差,还算有救。

渐渐地,我似乎跳出了一个看不见的驱壳,把“我”归还给自己,或者说,归还给这个宇宙。

二十多岁,在三观还未完全建立、看未开阔眼界的时候,是自我重塑的不错时机。请坚定地,乐观地,勇敢地,勤奋地触碰除了家以外的世界,这也许是自救的最好途径。

04

原生家庭的罪与罚,真的要充满抱怨并且断裂吗?

这一切从我开始读历史和听长辈讲那个年代的故事起。我再也恨不了这个家了。

我的父母全部都是70,80年代通过高考走出农村考上大学的年轻人,他们努力自强,百里挑一,记得很小就看过他们年轻时精致的塑料笔记本,上面贴满了美丽的简报、写满了海子、食指的诗,年轻的他们迷茫又向往,比我此时更纯粹,更美好。

可没等回过神,生活过早地把他们拖进现实的泥沼,二十出头,突然受父母之命背负起一个家庭,拿着微薄的工资艰难生活,努力工作仍然逃不过捉襟见肘的窘迫,他们那样慌张、措手不及,锅碗瓢盆碰撞在一起,全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妻子面对生活的艰难,渐渐怨声载道,年轻的丈夫从不知道怎样面对家庭,茫然失措。生活渐渐幻灭了对爱情的所有希望,变成揉碎理想的战场。

不管这是时代的悲剧还是家庭的悲剧,但我现在所拥有的生活,很可能已经是踩在他们肩膀上,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生活。

当我长大成人,除极少数时刻,我已经不再抱怨这个家庭,真诚地选择理解和原谅,并尝试着寻找全新的途径去改善关系:我坐下来和父母谈心,寻找问题源头并设法解决;有时我故意犯些无关紧要的错误,让他们因为我站在一方开始沟通;我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对他们好,让他们不再过于否定这个家庭存在的意义。

可能这一切努力收效甚微,但做了总好过什么都不做。

而且其中更重要的意义是——人很容易就沉迷于某种念头或者情绪无法自拔,但当我鼓起勇气开始面对,开始看清父母,也就看清了自己。

当某天我真正准备原谅父母的那一刻,我才真正饶恕了过去的那个自己。

05

究竟该怎样面对和解决原生家庭的罪与罚?对抗断裂?离开逃避?

这也许是每个原生家庭并不幸福的年轻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讲,最好的答案,可能是原谅;最好的方法,可能需要你亲自来重塑雕像,不再依托任何人。

当你不再抱怨原生家庭的种种,当你明白自己性情中有些负面的东西来源于哪里,当你学会了与这些负面的东西和解并且慢慢去修正,当你学会了理解和原谅,开始用心去改善这一切,让事情朝着一个乐观的方向前进,这样,一个新的我才会产生。

有一首我非常喜欢的诗这样写:

人并非一个独立的单体

我们的DNA镌刻着过往

你的所感所想

过往也必有共鸣

我们只是宇宙间的分子

按照既定的轨道行走

偶尔相遇

倒影在彼此的心里

记得今年十一回家,我翻开小时候的照片,曾经的记忆扑面而来,脑袋里嗡的一声。

那个女孩陌生又熟悉。我们像是行走在宇宙不同时空中的两个灵魂,在不同的时间盒子里按照既定的轨迹行走,仿佛能彼此感知。

她单纯稚嫩,向往未来。我看着她,渐渐平静安定,嘴角上扬。

这是我与过去的和解,从断裂摒弃到会心一笑。

女孩,你好,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2249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