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捷吃惊,丁伟没反应,是因为丁伟比孔捷更了解李云龙。1942年华北日军大“扫荡”之后不久,李、丁、孔三人曾在独立团驻地有过一次短暂的会面,谈话期间丁伟提到李云龙当兵时发生的种种奇闻轶事,说明丁与李很有可能是同班战友,至少也是同期入伍的新兵。而孔捷对李云龙的熟悉程度,肯定比不上丁伟。因为早在李家坡战斗期间,独立团起初没有争得主攻任务,为此,三位团领导李云龙、赵刚、孔捷彼此之间发生激烈争吵,李云龙曾用一句很有力量的话语训斥孔捷:“你小子给我闭嘴!当年老子是怎么教你打枪的?”这句话当场使孔捷张口结舌。由此可见,孔捷的入伍时间比李云龙晚,在李、丁二人面前,只能算是个新兵。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丁伟与李云龙一样,都是喜欢不走寻常路的人。俩人在四处化缘、招兵买马这方面都颇有建树,李云龙一贯打完仗贴封条抢战利品,丁伟对此极为赞许,想必这种事他在辽沈战场上肯定没少干。而且俩人会时不时地违反政策和纪律,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比如李云龙战场抗命、斩杀投降土匪,丁伟私自开烧锅酿酒赚钱等等。由于李、丁二人在性格、作风等方面具有诸多共同点,彼此熟悉对方的套路,所以,当听到李云龙扩充兵力达到8个营时,丁伟不会感到任何意外。
相反,孔捷的行事风格与李、丁二人完全不同,或者说,他与李、丁二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当然就会对李云龙的扩军业绩感到不解和吃惊。因为孔捷是服从领导、遵守纪律的模范,根本不会想到像李云龙那样采用“邪门歪道”的方法扩军备战。
大家好,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
《亮剑》是一部以八路军抗日为题材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李云龙是该片创作的一个英雄人物,他是129师386旅新1团团长,李云龙自称有8个营的兵力,他到底是吹牛呢?还是真实的呢?这里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部队按照常规编制是三三制,即一个军三个师,一个师三个团,一个团三个营,一个营三个连,从这个角度来讲,显然,李云龙是在吹牛。但我们不能静态地看问题,要放在当时的特殊环境来看,当时是国共合作抗日时期,红军接受了国民党的整编,由此八路军诞生,李云龙所在的师就是八路军三个师,即115师、120师、129师中的一个,每个师下辖2个旅,每个旅下辖二个团,算来,八路军只有12个团,国民党一方面是要利用***军队共同抗日,另一方面也想限制其发展壮大。
为了打破国民党的限制,不断壮大革命武装,党中央发布了扩军的指示,任何部队都可以自行招兵,一个战士能招7个人,战士就可以当班长,一个班能招四个班的战士,班长就可以当排长,一个排能招三个排的战士,排长就可以当连长,以此类推,八路军的队伍不断壮大,直到1940年八路军发动对日“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已具有了一百个团以上的兵力。
李云龙说此话时,正是“百团大战”的前夕,上级给予团的编制指标还没有下来,如果一旦下来,李云龙团部就该有新的团长产生了,如果不是为了不刺激国民党,此时李云龙起码也可以升任旅长的,李云龙直到解放战争才当上师长,解放后任军长。所以,李云龙与孙捷、丁伟摆“龙门阵”时说,当时自己一个团有8个营兵力,绝对不是在吹牛皮,凭李云龙的本事,发展到8个营,他是完全有能力做到了。
谢谢阅读
一
在晋西北铁三角聚会的时候,李云龙毫不客气的说,自己有八个营的兵力。当时孔捷说我的个天哪,丁伟却没有任何意外的反应。
自从百团大战后,日本华北派遣军就对八路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由于八路军扩军的速度太快,训练跟不上,装备更差,两个人配不上一枝枪。这次扫荡,让2/3的八路军战士不见了。
再加上重庆蒋介石政府停止给八路军三个师发放军费和后勤补给,八路军就以连排为单位,化整为零,进入敌后,长期埋伏,继续力量。
李云龙要求自己的部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做一群狼,要敢于向日伪军抢夺武器,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二
就这样李云龙的三个营都没有闲着,今天东边打一张,明天西边打一仗,硬生生从日伪军手中抢到了很多装备。差不多每个连都有六七百人,李云龙的部下就有了5000多人。
丁伟的新一团是从李云龙手中接过来的,本来也是一个没有什么战斗力的非主力团。当时386旅的独立团是7711团和772团。李云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把部队的装备换了一茬。因此在苍云岭头一战中敢于和坂田联队面对面较量,从正面突出重围。
丁伟也是一个脑子非常灵活的家伙,他接过李云龙的新一团,应该也没有闲着。部队扩军的速度也不会慢,毕竟有李云龙打下的好底子。他手下的部队不会比李云龙少,因此他不会给李云龙有八个营感到惊奇。
孔捷的部队是新二团,也就是说是新组建的部队。各方面装备应该都比较差,所以在日军扫荡后伤亡最大。恢复起来也就比较慢,发展的速度肯定和李云龙有差距,所以他才会对李云龙有八个营感到非常惊讶。
三
抗战爆发后,红军被蒋介石改编为三个师3万多人。但八路军扩军的速度非常快,当然扩出来的军队都是非正式编制,重庆政府不会发给他们军费。
到了1940年,八路军就发展到100多个师,40多万人。到了1945年抗战结束时,***的武装发展到100多万正规军、200万民兵,根据地拥有一个多亿的人口。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就明白了八路军扩军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因此我们可以说,电视剧中李云龙扩军的速度并不算特别夸张,基本上接近事实。
孔捷是比较憨厚正直的汉子,在做事灵活性上,他不如李云龙和丁伟,因此他的军队就会发展的比较慢。像李云龙和丁伟这样的刺头,就算没有大的战争,他们也不会闲着。总会找一些仗打一下,从日本人那里搞一些武器来扩大自己。
少时读抗战史,曾经对此有过不解,因为1944年以后日军的兵力数字反而大幅提高,到1945年初已经达到600多万的峰值,怎么反而在华北就走了下坡路,让“李云龙们”壮大得一塌糊涂呢?读懂李云龙所部的兵力变化,不妨从宏观角度看微观事件,1942年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进行残酷的大扫荡之后,八路军总兵力一度从40万人下降到不足30万人,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时期。
然而到了1945年初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时,八路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91万人,正如《亮剑》里孔捷惊讶于独立团的发展:“部队扩充了近三倍”!这个数字不是编的,其实就是准确代表着这一变化,那么,仅仅两年时间里,战略形势变化为何如此之大呢?
“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正确发展思路
1942年以后,为适应新的华北敌后战争形势,第129师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方针,将一部分主力部队分期分批与各抗日根据地军分区合并,实行分兵发展。比如新编第9旅与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机关合并;新编第11、新10旅与太行军区第1、第2、第3军分区,“李云龙团”所在的第386旅与太岳军区合兵等等。各部队大力组织游击集团对敌作战,张大彪一营的战斗方式和队伍能够发展到2000多人,诠释了这一战法的正确性。
日寇华北方面军已经被抽断了脊梁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参加华北会战的都是日军老牌常备师团,比如第5、第6、第10、第14、第20等师团,战斗力非常强悍。华北大部沦陷后,日军大本营调走了绝大部分老牌师团,另以新组建的一批警备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充当占领军的角色。
鉴于双方综合国力和军队战斗力的巨大差距,日军的二流师团、混成旅团仍然对八路军构成质量优势,并且此时华北日军仍然保留着第14、第27等几个精锐师团,然而到了1944年,这几个重装备师团要么调往太平洋战场送死,要么南调参加“一号作战”。诺大的华北,日军虽空有三个军的番号,却只剩下第110、第114(重建)、第115(新建)、第118(新建)、第47师团(新建)。
以及一堆拼凑的独立警备队和混成旅团,部队数量和质量严重缩水,连三流都算不上了,只能取战略守势了。
日军“拆东墙补西墙”发动豫湘桂战役
1944年,侵华日军(不计入关东军和台湾军)还有25个师团,为了打通所谓“大陆交通线”进行的豫湘桂战役,日寇纠集了19个师团50万人,仅在河南段战场,冈村宁次就动用了第12军的8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除了从关东军和本土临时调来的部队之外,华北地区稍有战斗力的部队也被抽调一空,日本人在华北沦陷区不得不全线收缩,八路军进入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而豫湘桂战役出惨败,也使重庆政府的声望和军事实力遭受严重打击,中央军势力几乎被完全扫出华北平原,对八路军进行的摩擦、挤压大大减小,晋绥军更是龟缩一隅,客观上使八路军的压力骤轻。以《亮剑》独立团为代表的八路军各部,通过分兵发展和战略反攻,部队实力恢复和扩充较快。
独立团不大可能一直保留八个营的编制
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亮剑》独立团所在的八路军第129师为贯彻“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思想,开展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作战,当年收复县城28座,次年春再收复县城59座,从日伪军手中解放了大片国土,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边四个根据地连成一片。解放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400余万,129师所属部队发展到近30万人,是1937年东渡黄河(9000余人)时的30倍。
在上述部队中,第129师早已不再仅仅下辖第385和第386两个旅,而是成立了若干“新编旅”(番号已经发展到新11旅),各旅下面则成立了几十个自拟番号的基干团,比如386旅下辖的第772团,第20团和第21团,后面两个明显不是重庆军政部给的番号。
所以独立团壮大到7000人的事件是成立的,但不会编成什么八个营全部隶属于独立团,一定得抽出部分人马去组建新的团级部队,否则129师那十几个旅和几十个团怎么来的呢?
李云龙叫嚣肯定是有资本的,但是这家底他不可能全部留下,而丁伟和孔捷的部队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肯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从表情包上看,聪明的丁伟其新一团兵力比李云龙少不到哪里去,淡定如斯。
孔捷就明显不成,所以一脸的惊讶。
当李大脑袋在孔捷和丁伟面前吹嘘自己有八个营七千人的时候,那是一九四四年。而在亮剑刚开始的时候,老李已经是主力团团长了,经过几年的发展,到抗战结束之前的一年,老李才只有八个营,只能说他这个发展速度有点拖后腿了。
虽然有八个营,但是如果除去团部直属的警卫连,特务连,工兵连,炮兵连,通讯连,卫生队之类的技术部队,剩下的战斗人员,最多也就是六个营,两个步兵团的规模。要是1939年的一个团,到1944年才发展到两个团,解放战争就没法打了。
来看看八路军的发展情况。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全军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总共五万人。而到亮剑开始时的1939年,八路军全部兵力的数字是多少呢?四十万人。到抗战结束的时候,新四军和八路军的兵力总计120万人,这就等于说,从1939年到1945年,八路军的兵力增加了三倍。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一个1939年的主力团,必须要把自己的兵力扩张三倍,这才算是完成基本任务。因为这是平均数字,连这个指标都达不到的人,就是没有完成任务。而老李这时候才完成了两个团的任务,距离达到八路军的平均水平,还差一个团。
老李所在的是一二九师,抗战爆发后上前线的时候,全师兵力大约一万五千人左右,而到抗战结束的时候,不算徐帅在山东拉起来的队伍,就算算陈锡联,陈再道,杨勇,王新亭,秦基伟,陈赓这些人的纵队,合计兵力大约二十万人。
其中,1939年的时候,秦基伟的职务级别实际上就相当于团长。不过,这时候秦基伟的团还是一千多人的小团,不是两三千人那种主力团。到1945年的时候,秦基伟的职务是二级军区司令,实际上兵力相当于一个三个团的纵队,兵力大约一万多人。到解放战争初期,秦基伟也还只能说自己是陈赓的四纵小兄弟。
而李大脑袋在剧中的上级,也就是三八六旅旅长陈赓,这时候已经是二级军区的司令员,到抗战结束,解放战争办法的时候,整个四纵兵力大约四万人,是中野各部队中兵力最多的部队,因此才被军委明令留下来当做军委的战略预备队。要是他手下的团长都和李大脑袋是一个水平,一个发展速度,让旅长的脸往哪儿搁?
至于说孔捷表现得十分惊讶,而丁伟表现得比较淡定,这只能说孔二愣子确实是太老实了,但在这次吹牛之后,孔二愣子也赶紧开始跑马圈地,招兵买马,大肆扩张队伍了,所以才要强行收编黑云寨的谢宝庆,并且给了一个独立大队的番号,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独立营。
不过,在集结队伍围攻平安县城之前,老李其实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兵力,集合起来一清点,才发现自己已经有近万人的部队了。而这时候老孔和丁伟都还没有把部队集合起来,还在分散游击的状态,所以老孔可能也不清楚自己的新二团这时候到底有多少人。大概率是要到他集合起来以后才会发现,他的部队人数也不比老李少多少。
李云龙叫嚣自己有8个营七千多人马的时候,已经是1944年初。我们来看看在 历史 上,此时八路军的真实实力如何。
1937年,红军接受国军改编时,蒋介石只给了三个丙种师的编制:三师六旅十二团。再加上八路军给每个师扩编的教导团/独立团,加上八路军总部直属的特务团,共计16个团,四万多人。
等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已经拥有105个团,40万人!这才三年时间,八路军扩军十倍!
等到1942年,八路军经历了日军发动的5次“治安强化运动”。抗日根据地的面积缩小1/6,人口减少1/3。但是,依然拥有30万部队。
而到1944年5月时,八路军已经建立面积达24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人数也有成倍增长。而且,抗战局势开始好转,八路军在这一年对日伪军发动局部反攻。
按照八路军这个发展标准李云龙的扩军行动,很符合实际。李云龙本来是772团3营营长,1937年底升任386旅新一团团长。1940年,接手孔捷的独立团,出任独立团团长。1942年是独立团发展最困难时期,反扫荡时独立团伤亡过半,二营长沈泉,三营长王志强,骑兵连长孙德胜都牺牲。
等到1943年开始,李云龙开始分兵,让部队充分发挥自己能动性,去“搞副业”。用李云龙的话说,赔本的买卖咱不干,只要能捞油水,你们随便来!
趁着日军华北兵力空虚,李云龙部充分发挥游击战特长,化整为零,四处出击。八路军打鬼子,老百姓就全力支持,就会踊跃参加八路军。所以,不到一年时间,独立团拉出来小一万人马!
要不是李云龙为了救老婆打平安县城,自己都不知道现在手下有这么多士兵。平安格勒战役之后,李云龙直接将部队扩编为八个营。
其实,八路军扩编快还有一个原因。八路军士兵不是每人都有枪,揣上六颗手榴弹就敢上前线打仗。等到1944年时,依然有一小半八路军士兵没有枪。
最后,回归正题。丁伟不吃惊,那是因为丁伟跟李云龙一样脑子聪明。他肯定也在抓住时机,扩编部队。而且,丁伟领导的新一团本来就是李云龙带出来的。他又和李云龙是老战友,知道李云龙的实力。
并且,在知道是李云龙打平安县城时,他也应该能猜到李云龙有不少兵力。所以,丁伟不吃惊。
孔捷吃惊是因为他资历比李云龙浅,还是李云龙教他放的枪。他的能力也不如李云龙和丁伟。
从孔捷后来收编黑云寨的事就能看出两个问题:第一,孔捷看老战友的部队扩编了,自己也急了。第二,孔捷眼光不行,能力不行,竟然想收编土匪!真是不挑不拣啊!
(文/勇战王聊 历史 )
李云龙打仗勇猛,智勇双全,经常打大胜仗,所以无论群众参军、无论是士兵,都喜欢当他的兵,感觉在他的团打仗痛快。所以是士兵越来越多,实际兵力比一个加强团还多。另一方面李云龙也是变相说明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同时说明在队伍中一名“将”的重要性。
李云龙有一个臭毛病就是爱炫耀,李云龙将一个团和楚云飞进行对峙,结果集结在一起发现自己有八个营,于是臭屁的给跟孔捷和丁伟进行炫耀。
在炫耀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大概是抗日战争结束前夕,国民党只是授予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两个番号,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中国***吸收很多有志人士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正如楚云飞说的***拉队伍的能力简直可怕。
老李爱炫耀李云龙团最初的正编大体也就1000出头,分兵后各营迅速扩编,只能再分解组建新营,每个营都拥有武工队,县大队,区小队等下属的编制,其中抽调主力编制形成新编连,每个营拥有七八百兵力是可能的,算上团属通讯连、警卫连、骑兵连、炮兵连、侦查连、卫生队。
所以当时,通过这种打散重组的方法,利用骨干力量然后广泛发动群众的方法,这样慢慢地就将队伍发展起来了,当时李云龙得知自己有这么多队伍自己也吓一跳,不过后来遇到这铁三角商讨军情,李云龙当然是要逮住这个机会炫耀一番。不过,至于炫耀后为什么孔捷表现和丁伟表现不一样的原因是: 孔捷是一个直肠子的有什么表达什么,所以会表现出来,当时各自的部队都是打散了,团内联系都是通讯兵,那还是在要紧的情况下才联系。所以撒出去就是独立的,然后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部队,李云龙都有这么多部队了,他们差不了多少。
《亮剑》可以说是最优秀的一部抗日电视剧,可不是那些抗日神剧可以比拟的,因为细节几乎是真是展现。
先带着这么一个问题,从八路军整编建军到解放军整编建军的人数方面数量级数的增长是如何实现的。这个问题今后若干代人大约都不能确知。从结果推测,这个数量级的增长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团这级建制上严重超编才得以实现。
题主的问题我认为从根本上看是营一级的建制管理权归属到什么八路军的哪一个层级。即建立一个营需要哪一级部门同意或向哪一级部门报备。按小说或电视剧里的情节推测至少是旅一级,放到师一级也正常。这就是另外两个团长的态度的关键。
按风气丁伟和孔杰肯定也有超编,但估计规模不大,因为按百团大战推测,军队对团级建制管理的还是比较严格的。
所以两个人很可能是这样想的。丁伟想的是你小子有什么能耐可以搞定旅长?旅长知道你有一个旅的兵从你这里调人看你怎么办!孔杰想的是你TM太嚣张了,把超编放在连排一级就好了,一个连安排300人或者一个营编8个连也比你编8个营强。
在电视剧《亮剑》里,人们都以为晋西北铁三角中,李云龙富得流油,一个团居然有八个营兵力。要知道按照正常建制,一团三营,李云龙快赶上一个普通旅长的兵多了。当然咱们说的是普通旅长,李云龙的旅长不在其内——李云龙有再多的兵,也归旅长管。
丁伟孔捷故作惊讶要吃大户,那只是送上门来的竹杠不敲白不敲,他们自己也没少招兵买马,兵力未必就比李云龙少很多。除了兵多,基本上武器靠缴获的晋西北铁三角,也得给自己手下几千兄弟弄饭吃。正像李云龙对楚云飞说的那样:常凯申的钱都给嫡系了,对在敌后坚持抗战的非嫡系部队,一向比较小气,对李云龙丁伟孔捷,简直可以说是一毛不拔。
于是大家只能自力更生,李云龙丁伟孔捷各有各的高招,反正是没有饿肚子,但是李云龙和丁伟谁更有钱,这是一个问题,直到授衔之前,孔捷说了一句话,才揭开了事情真相,闷声发大财的那个笑而不语,实际是默认了。
话说当年李云龙丁伟孔捷同时被授予少将军衔,这晋西北铁三角中有两个人认为自己起码应该授个中将,于是凑在一起发牢骚。这哥仨一向是相爱相杀,说着说着就呛茬了。丁伟“贬低”李云龙:“一颗星你还嫌少?要我说呀,没授你个大校就不错了。你说你犯了那么多错误,还能跟我扯平。我这么多年,跟个小媳妇似的,处处管着自己,根本就没发啥大错,你说我找谁说理去?”
孔捷推门而入,把帽子往沙发上一摔:“呦呵,你丁伟还跟小媳妇似的?还没犯过什么大错?你小子什么不敢干哪!”眼看着丁伟哑口无言,孔捷不依不饶地当着李云龙的面揭老底:“在东北的时候,他们二师偷着开烧锅酿酒,自己喝着还望外卖。一边打仗人家一边做买卖。你丁伟是委屈自己的主儿?”
还没等丁伟反驳,李云龙已经开始补刀:“这小子错没少犯,福没少享,你凭什么也扛一颗星?”一看两个老战友分进合击向自己开火,丁伟只好笑而不语——本来就是开玩笑,被孔捷揭了老底,再说下去,还不知道孔捷这个二愣子又爆出什么黑料呢。
事实上这段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中绝对存在,而且丁伟此人的原型大家都知道,李云龙的原型绰号疯子,这一点大家也知道。酿酒赚钱在当时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敌人给我们送上前——那是要拿命来换的。而且战争进行到最后,鬼子家也没有余粮了,所谓的“牛肉罐头”,就是牛血浸麸皮,要多难吃有多难吃了。
据这位姓杜的老抗联(名字好像叫杜宝善,在农垦当科长,至于为什么老抗联只当科长,咱们就不说了。当时与同事马军想专门为他写一本书,后来没写成——看档案他颇有李云龙风范,不能写)讲,当年在东北敌后抗战,那才叫山穷水尽,每两个人一杆枪,每杆枪不过三五发子弹。虽然“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也打不尽(鄂伦春民歌)”,但是战士们根本就不可能用生命一样宝贵的枪弹打猎。
枪声一响,还会招来汉奸给鬼子通风报信——当时的鬼子对一部分人(是什么人就不说了)比较尊敬,相处的比较“融洽”,所以汉(也可以换一个字)奸比较多。
在东北山林里呆过的读者都知道,挖陷阱下套子狩猎,要经常查看,否则三五天之后猎物会被黄鼠狼等人食肉动物吃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当时是排长的杜老先生在查看野猪套子的时候,发现了一头已经被勒死的白色老虎,已经冻得硬邦邦的了。
大家吃了老虎肉,白色老虎皮卷吧卷吧背在身上,一路向北走,越过边境线(当时很容易),这张极其罕见的白老虎皮,被他们用五百大洋买去了(很奇怪他们怎么会用大洋,估计也是在尼布楚抢去的),同时还赠送了一批子弹,并且竖着大拇指表示:“白老虎,哈拉少,再有我还要!”
话题回到李云龙丁伟孔捷身上来:李云龙会打仗会缴获,但是以丁伟的精明,肯定赚钱更多,所以他才自称是一把“铁扫帚”。丁伟敲起竹杠来,连李云龙都不放过:李云龙原先是新一团团长,后来被丁伟接手,而李云龙想从他那调几个人,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他为此还跟政委赵刚诉苦:“张大彪是我原先跟他说好的,这个孙德胜(奇兵连长),是我用五挺机关枪换来的!”
这才叫亲兄弟明算账,商场之上无父子,李云龙嘴里“无利不起早”的丁伟,自然要比李云龙阔。
丁伟的“阔”只是相对于李云龙而言,他们的家底跟楚云飞根本就没法比,所以李云龙吃着楚云飞的肉,黑了人家的枪,软磨硬泡就是不肯还——这都是环境所迫:鬼子凶悍,凯申抠门,李云龙们只好自己养活自己。
看到这里读者诸君应该明白这三位战功赫赫的悍将,为什么只获得少将军衔了:李云龙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就是团长,跟他资历差不多的,至少是个中将。晋西北铁三角之所以都只是少将,还是孔捷那句话道出了真相:大伙都没少犯错误。
现在看很多神剧,一个个小鲜肉服装整洁,女兵甚至还有“军裙”,头发亮得能滑倒苍蝇,端着捷克式轻机枪和汤姆逊冲锋枪,子弹不要钱似的狂扫,连弹夹都不用换,不能不把人气得要砸电视:有这装备,鬼子连一年都熬不过去……
孙德胜,八路军129师386旅独立团骑兵连连长,李云龙的老部下,李云龙为了把他从丁伟的新一团挖过来,用了整整五挺轻机枪。这笔买卖亏不亏,不能光看骑兵连的战绩。按照李云龙的说法:“咱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
孙德胜知恩图报、而且心怀国家。从孙德胜这个人来看。在行将饿死的时候,石友三救了他的命,并让他从了军,为了报答石友三的救命之恩,孙德胜执行命令从来不打折扣,中原大战两次重伤,是一个用生命在报恩的军人;但是,在石友三投敌叛国之际,孙德胜毅然与之决裂,并投奔了八路军,成为了反抗日本侵略的战士。所以,赵刚听完孙德胜的自我介绍后,很佩服的说“你能把个人恩怨和国家利益分开,是个好样的!”,随后转头对李云龙说:“团长,这买卖做的真值啊!”
孙德胜是独立团骑兵的种子。在孙德胜来到独立团之前,李云龙根本没有接触过骑兵作战的战术,而通过孙德胜严格的训练,不仅为独立团培养了一支优秀的骑兵连,同时也让骑兵作战的相关知识深入李云龙的心中。从此,缺少了骑兵连的独立团,不再是完整的独立团。虽然孙德胜率领骑兵连在与日本骑兵的交战中全部阵亡,但在大扫荡后,独立团在恢复过程中能够迅速再组建起一支骑兵连,孙德胜可谓功不可没。
孙德胜并非未胜一仗孙德胜组建起骑兵连后,一共带领骑兵连进行过两次作战行动。
1、李家坡之战
在李家坡之战前,孙德胜奉命训练骑兵连,两个月内没有作战任务。但由于李云龙“全团出击,准备白刃战”的命令,让孙德胜抓住了机会,成功让李云龙同意骑兵连步行参加战斗。而在战斗过程中,骑兵连虽然最后发起攻击,但却第一个冲入敌阵,按照孙德胜的说法:“没有马的骑兵,到底还是骑兵”。最终以5人阵亡,8人受伤的代价,为独立团拿下李家坡,全歼山崎大队立下了战功。
2、与日军骑兵对决
这一战是孙德胜和骑兵连的落幕战,也是《亮剑》中唯一的一场骑兵对决。子弹耗尽的骑兵连面对日军骑兵的追击,在孙德胜的率领下毅然拨马拔刀,向追击他们的日军骑兵发起冲锋,孙德胜那声嘶力竭的“骑兵连,进攻!”,声声都喊进了观众的内心,这也是我看《亮剑》时唯一泪目的片段。明知不敌也要亮剑,孙德胜与骑兵连的战士以全体阵亡的代价,换来了团部和主力部队的安全转移。也赢得了对阵日军的尊重,称他们为“真正的勇士”,并厚葬了他们。
结语所以,孙德胜如果作为李云龙的一笔买卖,从后面发挥的作用来看,李云龙绝对不亏,而且血赚。但是,我更愿意把他看做是独立团的英雄,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真正的军人,真正的军魂——亮剑精神!
在李幼斌版《亮剑》中,骑兵连长孙德胜是一个悍将,他作战勇敢,骑术精湛。
今天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李云龙用五挺轻机枪换回来的孙德胜到底值不值?我们可以从独立团政委赵刚和日军骑兵联队指挥官黑岛森田大佐那里得出答案。
在李幼斌版的老亮剑中说到,李云龙派遣副团长孔捷带领一个营,奔袭五十公里,突然发起攻击,消灭了伪第八混成旅的骑兵营,缴获了一个完整骑兵营马匹和装备。可是李云龙到手的骑兵营装备还没捂热呢,旅长的电话就打过来了,硬是从抠门的李云龙手里面敲走了三分之二的骑兵装备,只给他留下了一个骑兵连。
俗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虽然李云龙有一个连的骑兵马匹和装备,可没有专业的人才也是玩不转的,于是李云龙想到了自己在新一团的老部下孙德胜。
可是孙德胜在新一团当步兵,新一团虽说是李云龙一手带出来的,毕竟现在是丁伟在当团长,李云龙的老战友丁伟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于是李云龙和丁伟经过一番友好协商,用五挺轻机枪换回了孙德胜。
当政委赵刚听说李云龙用枪换人时感到非常的惊讶,因为赵刚是个知识分子,脑子里面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可是赵刚与孙德胜经过一番交谈,得知孙德胜不愿意跟随自己的老长官石友三投靠日本人,不惜与其决裂,他认为孙德胜“能把个人恩怨和民族大义分开,是个有觉悟的好军人,是好样的”,并还称赞李云龙“这笔买卖做得值”。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能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军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们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随自己的长官,有自己的思想与觉悟这是多少枪都换不回来的。
孙德胜也不负众望,把独立团骑兵连整得嗷嗷叫,为了掩护独立团主力突出日军重围,孙德胜带领骑兵连打开日军重重包围的一个缺口。可是日军也有骑兵部队,并且比独立团骑兵连多得多。
孙德胜率领骑兵阻挡日军的骑兵联队不然他们去追击独立团的主力部队,因为骑兵速度太快,如果独立团被日军骑兵联队咬住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孙德胜明知与日军的实力悬殊,依然敢于向日军亮剑,于是在平原上上演了一幕最激动人心,也最让人热血沸腾的中日骑兵对决。
开始时孙德胜利用距离与日军骑兵联队用枪进行对射,可是没过多久,骑兵连的子弹打光了,同时马也跑不过日军的马。孙德胜率领骑兵连剩下的几个战士向日军发起最后的进攻,孙德胜那一句“骑兵连,进攻”一直在战场上响起,久久不能平息,真是热血男儿,铁血的英雄,每当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都会久久不能平静,耳边还会时常想起那声催人泪下的“骑兵连,进攻”及那忧伤的旋律。
日军骑兵联队指挥官有感于独立团骑连的英勇不屈,下令他的部下厚葬了孙德胜和他的骑兵连战士。
在战争年代,英勇不屈的战士是值得所有人尊敬和崇拜的,尤其是那些为了国家崛起和民族独立而牺牲的英雄们,他们都值得我们后世子孙铭记与歌颂。
我想孙德胜被李云龙用五挺轻机枪换回来,是李云龙做的最有价值的一笔买卖,如果丁伟知道孙德胜是如此的英勇肯定十分的后悔吧。孙德胜牺牲后,李云龙重新组建的骑兵连却再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我们也再也听不见那句“骑兵连,进攻”,真是让人遗憾与惋惜!
《亮剑》李云龙刚缴获伪军的骑兵营,旅长隔天就知道的原因:因为这个有可能是亮剑李云龙手下的士兵,有一些有可能是旅长安排到亮剑李云龙身旁的一个间谍,往往旅长能把此人安排到亮剑李云龙身旁,就是想随时随地知道他的一些情况,由于旅旅长了解亮剑李云龙此人是一个非常冲动的人,所以将这一间谍派在他身边也是想随时随地把握李云龙的状况。
亮剑李云龙接手独立师时团副孔捷率一个营的军力,搞来啦万家镇皇协军的一个骑兵营,亮剑李云龙喝起小酌正得意忘形时,第386旅旅长的电话来了,说成恭贺亮剑李云龙臭小子发横财了。亮剑李云龙了解新来的团政委打小报告,这事想瞒也瞒不住了,只能将查获皇协军一个骑兵营的现象属实请示汇报。但亮剑李云龙作梦也不会想到,累死累活弄的一个骑兵营,居然被旅长抢劫了几个骑兵连,多给独立师留下一个骑兵连,用亮剑李云龙的话说,“真他娘的官大一级压死人”。
团政委王强该类“三八式党员干部”全是延安抗大用心学习培训出的,原则问题很强,他们和亮剑李云龙那样红军时期披荆斩棘出的领兵军人,拥有本质区别:忠实、运行命令不打折扣、政治信仰果断、思想觉悟高,事实上延安市外派非常一批“三八式”党员干部赶赴各新创建军队就职,自身就大讲究。这一批党员干部大多是抗战爆发后往各个城市涌进陕北高原的热血少年和读书人,尽管没经历过生死狙击,但学历广泛比较高,通过一年左右的政治军队训练后,从1938年起分次派到抗日战地,大多数出任教导员、指导员或是团政委的职位,所以被军事主官们谑称之为“三八式”党员干部。
1、独立团营长张大彪:张大彪为李云龙麾下的一名营长,打起仗来不知疲倦、不怕牺牲。
2、侦察连连长段鹏:李云龙飞到家中后,在自己家中自杀了。
3、骑兵连连长孙德胜:1942年在和日军骑兵连血战时,骑兵连全军覆没,只剩下被日军斩断左臂的孙德胜,仍然大喊:“骑兵连,进攻!”。
4、警卫员魏大勇—魏和尚:魏和尚被土匪偷袭,惨死黑云寨。
1独立团营长张大彪:张大彪为李云龙麾下的一名营长,打起仗来不知疲倦、不怕牺牲。曾组织敢死队,痛击日寇,让日军闻风丧胆。张大彪体现了一种铁血军人不计生死、要压倒一切的霸气。
2侦察连连长段鹏:段鹏本是街头一老百姓,因受日军欺负,被李云龙救下,担任了侦察连连长。段鹏武艺高强,和魏和尚不分伯仲。段鹏对李云龙忠心耿耿,也是结局比较好的一个,活到了解放后。在动乱的十年间,李云龙被抓入狱,段鹏将李云龙救下来,劝其远走高飞。但是李云龙飞到家中后,在自己家中自杀了。
3骑兵连连长孙德胜:孙德胜是李云龙麾下的一名悍将,担任独立团骑兵连连长。孙德胜性格刚烈,作战勇猛,视死如归,打起仗来是不怕死的。1942年在和日军骑兵连血战时,骑兵连全军覆没,只剩下被日军斩断左臂的孙德胜,仍然大喊:“骑兵连,进攻!”孙德胜单刀匹马向日军冲锋的悲壮场景,震撼了亿万观众。
4警卫员魏大勇—魏和尚:魏大勇是河南登封人,自幼在少林寺习武,身怀绝技,由于好勇斗狠的性格,屡犯寺归,被逐出少林寺。魏大勇从少林寺出来后,去国军当了兵,后被日军俘虏,赤手空拳从日军战俘营逃出,被八路军所救,当了李云龙的警卫员,人称魏和尚。李云龙非常器重魏和尚,以兄弟相称,在抗日战争时期,历经无数战争,杀日寇无数,是独立团最锋利的一把尖刀。魏和尚被土匪偷袭,惨死黑云寨。当时八路军正在招抚这帮土匪,但是李云龙不顾违反军纪,亲率军队攻下黑云寨,土匪二头子被李云龙当场砍死。魏和尚身经百战,敌人都对他无可奈何,却被土匪从身后偷袭,死的很窝囊,是死不瞑目。
在电视剧《亮剑》中,最让我扼腕叹息的是骑兵连连长孙德胜。
这个汉子,硬如钢,强似铁,沉默寡言,惜语如金,不擅言辞,但是他说的第一句话皆如金石相击,掷地铿然有声!
第一次出场,孙德胜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有骨气、有热血的中国人,宁死不当汉奸!
第二次出场,孙德胜用他手中的战刀告诉我们:杀鬼子,每个骑兵连的战士都要勇往直前!
孙德胜就如一颗灿烂的星火,迸发出无尽的光和热,他长了一身只属于好汉的铮铮铁骨。
第三次出场,是孙德胜的谢幕之战,他带领不满员的骑兵连,面对整整一个联队、装备精良的鬼子骑兵联队,毅然发起了决死冲锋。疾如火、快如刀、利如刀、猛如虎,冲锋似离弦之矢,纵马如流星沓飒,挥刀如脱柙之虎,虽知不敌而无丝毫惧意,唯求决死一战!
壮哉孙德胜!
骑兵连最后的冲锋,孙德胜只说了六句话,却让观众泪水长流、热血沸腾。
第一句:没关系,咱们在这儿拖住敌人的骑兵,反正团长政委他们已经都冲出去了。驾!
孙德胜原本是父母双亡的孤独,饿倒路边,幸为石友三所救,自此投入军中,连年征讨练就一身精良骑术,凡遇敌皆勇战不退,数度负伤,以报石友三活命之恩。然石友三为一己之私,投敌当了汉奸。孙德胜不甘心屈膝事敌,投奔八路军。为李云龙所重!他以弱势之兵与敌周旋,为李云龙脱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谓之“大义”!
第二句:弟兄们,把枪都给我扔了,绝不能留给小日本儿!
日寇犯我河山,欺我同胞,占我国土,大半中国狼烟四起烽火处处。我中华虽天高地广,却无寸土可予敌,我中华虽物产丰饶,却无一毫可资敌,我中华虽山川壮美,却无一分颜色可媚敌!是我的,就是我的,决不给敌人留下寸铁。破釜沉舟,置己于绝地!
此谓之“大忠”!
第三句:弟兄们,拔刀!
与敌人狭路相逢,唯有亮剑求生!面对强敌,我族从不缺乏拔刀抗争的勇士,你敢犯我疆土,我必斩之后快!你敢辱我同胞,我必以热血还报此仇!你敢欺我国弱民羸,我必以手中之刀却敌明志。敌寇势大,国土大半沦丧,但我同胞从未丧失抵抗之志!拔刀杀贼,兄弟同心!
此谓之“大节”!
第四句:骑兵连,听我的命令,向敌人进攻!
大野飞雪,山塬壮美!面对一个联队的重骑,原本应该远遁避敌锋芒,以游斗伺机而动的高机动骑兵,却如烈火侵掠、列阵横刀,向数倍于己的敌寇决死冲锋!刀如雪、马如龙,蹄如雷,势如闪电切敌中锋!敌寇当者披靡!
此谓之“大勇”!
第五句:骑兵连,继续进攻!
一击而杀透敌阵,汗透重衣、血洒黄土。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朝夕相伴的战友,相继倒在了敌人的屠刀下!用生命捍卫了作为中国军人的尊严。此身可死、此血可流,唯匹夫不可夺志,唯报国之心不可销磨!匹夫之志,亮剑逢强敌,但无回鞘之念,我以此身,敬天、敬地、敬父母,血沃中华!
此谓之“大孝”!
第六句:骑兵连,进攻!
一人,一马,一臂,一刀,孤身独立,冷对强敌,却挟千军万马之势!杀气充盈,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打着响鼻,枪声渐渐远去,原野恢复了平静。一刻之前的决死冲锋,血已经流干,却有一身铁骨,傲立于马上,一个联队的鬼子,竟为其势所夺!此必死之局,若孙德胜委身投敌,必可保全自身与兄弟们的性命! 孙德胜说:我绝不做汉奸!
这是孙德初见赵刚时所言!彼时,雪光初照,此时,细雪飘飞。孙德胜率骑兵连发动的决死冲锋,以死践信!
此谓之“大信”。
孙德胜,史书之中无名可查,然其“信、孝、勇、节、忠、义”五德皆备!壮哉! 抗日十数年,四万万不当汉奸的同胞,皆是孙德胜!
后生晚辈,唯有烈酒一碗以敬!他日横刀纵马斩仇寇,以慰前辈!
若说《亮剑》中最泪目的镜头,骑兵连必然是在其中了。骑兵连连长孙德胜独臂冲锋的那一幕,看得头皮发麻,立马强行仰望天空45度,这才压抑住几乎禁不住的眼泪。可这里很多人就有一个问题,这李云龙从不放弃队友,为何却不救孙德胜?赵刚下意识动作暴露一切。
孙德胜是李云龙非常看重的骑兵连,平时打仗的时候,都不怎么舍得让骑兵连上。可在这次突围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其实按理来说,以骑兵连的速度,他们是最应该突围的而出的。可当时他们被日本的骑兵给盯上了,还是兵力远胜于他们的骑兵联队。而孙德胜在被日本骑兵追逐的过程中,忽然“聪明”了起来,拉着骑兵远离李云龙突围的队伍,陷入了孤军奋战之中,他的结局也在他的选择中,早已经注定了。
李云龙不可能放弃骑兵连,在听到说骑兵连还没有突围出来的时候,李云龙的第一反应就是直接转头杀回去,而在这个时候,赵刚在李云龙说杀回去的时候,愣了一下,转头看了李云龙一眼,眼神有些敬佩跟复杂。他知道是冲不回去了,这骑兵连也是救不回来了。他必然要阻止李云龙冲回去的,就算他们冲到了骑兵连的面前,说不定他们全部人都要死在这次突围之下。因此,他必须要想一个办法,拦住李云龙。
恰巧在这个时候,李云龙忽然发病了,全身无力摔倒在了地上。那么赵刚也就顺理成章的,把部队后撤,没有再给李云龙莽的机会,也省得他想办法怎么去把李云龙拉住。在他们分散突围,孙德胜的队伍给日本骑兵联队给盯上了的时候,这结局早已经注定了。在这乱局之中,赵刚无疑远比李云龙理智,并不是他心肠比李云龙刚硬,而是他知道,如果回去救人,很有可能,所有人都得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