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缺失会让人缺乏信任感,安全感,特别容易情绪化。而我们所拥有的情感,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家庭,来自于父母的传递。
在孩子生长的进程中,父母因性别角色和分工的差异,会各自运用不同的教诲要领来担负起各自的任务。普遍来说,母亲偏重于日常生活和感情,父亲偏重于精神和理性;母亲强调稳固,父亲强调创新;父亲转达给儿子的是刚强、果敢、勇气等阳刚之气,母亲转达着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的一面。
两种看起来截然相反的情感实际上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最终融合成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某些父母会认为,男孩子就是应该阳刚,不需要细腻。女孩子柔柔弱弱就好,不需要坚强。却没想过这样地强化或弱化某一方面,都会让孩子的心理和性格不完善,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
愈挫愈勇这个词不能适用于人的情感,人的情感越是得不到满足,就会变得越敏感。就像孩子小时候对父母的思念没人能理解,而孩子自己又不懂得怎么去化解这么痛苦。那么他情感上的欠缺必定会留下一些无法痊愈的内伤,影响到长大以后的性格与品行。
再比如很多年轻人在恋爱或结婚后,不懂得怎么去跟对方相处。要不就是过分的依赖对方,要不就是过分的苛求对方,不是在扮演情感的伤害者就是被伤害者的角色。这些在长大以后显现出来的问题,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他小时候在情感和安全感方面的缺失。
有句话叫三岁定八十,对孩子来说,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里,没有比和父母在一起本身更重要的目的!所以说,那些以为了孩子好,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为原因而牺牲和孩子相处的行为都是得不偿失的。
1小时候缺爱,很容易不接纳自己,或者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或者拼命努力想要优秀到完美,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关注和关爱。如果对自己总是有很多怀疑和排斥,建议去读黛比的《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并且认真做书里的练习。实践远比懂道理重要,难的是实践,但是我们必须通过实践去调整自己因为缺爱而形成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关于这一点,可以看《大脑与情绪生活》。
2接受自己的怨恨,怨恨是因为我们想要父母的爱,他们是我们此生最亲的人,想要他们的爱,这没什么不对。警惕自己的愧疚感,有些很好很善良的孩子会因为自己对父母的怨恨和不乖产生强烈的愧疚感,这愧疚感会伤到你自己。找个可靠的人,把自己的愧疚感表达出来;或者一个人写下来,不要憋在心里。
3爱的初衷和爱的行为不一样,试着去回想一下,我们缺过的爱,是真的没有包含一点爱意?还是有着爱意但行为上却很伤人?如果能找到爱意,并且接受这份爱意,同时正视那些伤害,内心才能真实地柔软起来。
4小时候缺爱,影响最深远的地方是亲密关系。如果你发现成年后的恋爱经历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务必先停下来调整自己。不然恋情中的种种会带来新的伤害。想要投入新恋情的建议看《新规矩:如何让你心仪的人爱上你》,这本书不一定真的能让你找到一个心爱的人,但遵从这本书里的大部分建议,至少可以让你避免一段不好的恋情。
童年缺爱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创伤,它可以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是童年缺爱可能会对一个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1 自卑感:童年缺乏爱与关心很容易让一个人感到自卑,因为他们往往没有受到足够的赞扬和肯定,无法建立起健康的自我价值感。
2 社交障碍: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可以导致孩子在社交方面有困难,可能会出现沉默寡言、脆弱敏感或者过度依附等问题。
3 情感障碍:童年缺乏爱与关心的人可能会长大后情感上比较封闭,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难以理解别人的情感。此外还可能表现出不健康的依恋风格,如过度依赖、回避等。
4 心理疾病:缺乏爱与关心的童年经历可能会导致长期的心理压力,甚至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5 恋爱关系问题:童年缺乏爱的人可能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不健康的依赖、控制、冷漠等行为,也可能无法建立起健康的亲密关系,甚至可能导致不断重复早年经历的恋爱关系。
总之,童年缺乏爱与关心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问题,它可能在长大后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儿童的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关怀,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除了上述影响,童年缺爱还可能在其他方面对一个人造成负面影响,例如:
6 学习难度:童年缺爱的人可能在学业方面遇到困难,因为他们可能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和鼓励,缺乏自信心和动力。
7 行为问题:童年缺乏爱和监管可能导致行为问题,如偷窃、打架等,甚至可能演变成犯罪行为。
8 成瘾与自伤行为:童年缺乏关爱的人可能会出现成瘾行为,如吸毒、酗酒等,或者自伤行为,如割腕、自残等,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空虚感。
综上所述,童年缺乏爱与关怀可能会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家长和社会应该重视儿童的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对于已经受到伤害的个体来说,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母婴期刊
童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阶段,从感受到我的存在,又不断往空白的大脑里填充认知、经验。孩子在婴幼儿时期,也就是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学会一门语言,这是多么神奇的学习速度。
孩子的大脑处于快速裂变的状态,心态也非常好,一直保持开放的心态,疯狂吸收着外来的知识,几乎是来者不拒,孩子会形成不良的习惯,或形成良好的习惯,因为他们没有太多的辨别能力。
这得益于父母、家人的教养方式,如果教养不当,会给孩子留下长久的阴影和伤痕,久久不能治愈。长大后,懂得自救转变的人,可能会慢慢让童年的伤痕痊愈;而不懂得自救,一直活在过去的孩子,会把伤痕累累携带一生,不是不愿治愈,而是活在伤痕的“湿地”,无法自拔。
小时候觉得小菜很好吃,那时候来客人才能吃到,人长大后就酷爱吃小菜,特别是石花菜和花生米搭配的小菜。还有总是拾别人穿过的旧衣服穿,长大后各种报复性购物;上大学后,因为家境贫寒,一个月300块钱生活费,包括买衣服、吃饭等全包,家人总是嘱咐花钱省着点,这是听到最多的话,毕业后能赚钱了,开始报复性消费,花钱大手大脚,不想再触及到过去的捉襟见肘。
有个朋友说,我三岁时父母离婚,随后我被辗转到不同的亲戚家生活,饭吃不饱,没新衣穿,也没有玩具和零食。长大后,我总会疯狂补偿自己,也不节省,吃得胖乎乎的。
奶奶有一个特别的嗜好,爱买床上用品,家里的储物柜里装得满满的。奶奶的童年生活艰苦,后来奶奶的父亲离世后,日子举步维艰,奶奶跟着她的弟弟妹妹随她的母亲,在四处漏风的破窑洞生活,家里一贫如洗,而且冬天很冷,可以说是席地而卧。她的弟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病冻S,也是盖了一张破草席。
群里有个朋友讲起他的童年,我需要补偿自己的地方太多了,上小学时,家里没钱订你课外读物,想要订但不敢开口。同学有多功能铅笔盒,而我却没有,父母说我“很懂事”,却不知道我的苦楚。
长大后,我不再需要这些了,即使能轻松买到,却高兴不起来。可能是欲望等了太久,想要的得不到,已经没有期待了。
很多童年缺失欲望的孩子,长大后会加倍补偿自己。 刚工作时,室友的房间堆满了洋娃娃公仔,幼儿园小孩玩的那种,我有些不解,她怎么有如此奇特的爱好。
她说出原因,儿时缺少玩具,工作能赚钱了,疯狂补偿自己,家里实在太多了,放不下了就不买了。她还把玩具放在客厅的沙发靠背上,套上自己的旧衣服,回家后感觉像进入儿童房。
据网络数据统计显示,每年有7000万成年人买玩具给自己,其中57%是90后,排名前五的人城市分别是黑龙江、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
《做家务的男人》节目中,张歆艺坦言青春期时,家里生活条件差,自己穿一双爸爸的旧鞋,裤子和毛衣都是旧的。她想买一双新鞋,妈妈要求她拿优异成绩来兑换。结果她达到了要求,妈妈却食言了。
长大后能赚钱了,她买了很多白色的鞋子,这种 报复性消费,为了治愈早年的心理创伤。
当一个孩子童年缺失一些非常想要得到的东西时,自己的心理创伤会一直定格在那个时刻,如同困在迷雾之中,念念不忘,在成长的过程中,甚至成年之后,不断索取或自行补偿。
作为父母,趁孩子还未长大,有一些要求时, 只要不是太过分,诉求合理,可尽量满足, 不要给孩子的童年和青春期留下创伤。
我觉得重建“确定性”是可以帮助解决童年期情感忽视的方法。
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对自身童年被忽视的经历进行探索和认知。早年“被忽视”的体验可能来源于父母或者养育者的现实、或者心理困境,也可能来源于儿童在当时情境下的建立起来的、不恰当的保护自己的方式。
它并不是某种致命的缺点,它只是一种“感受”。当你经历这些“感受”的时候,学习去体验它,去为它下“定义”,做命名并表达,寻求新的经验。
定义自己的需要,并逐渐重获需要。很多遭受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需要所在,它们甚至认为自己的这些需求不值得、不配被满足。 通过和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来探索自己的这些情绪和需要,逐渐改变自己对“爱的需求”的认知。最终开始可以满足自己的这些需求。
需要我们反复提醒的是:任何深入探索自己旧体验和创伤的行为,都应该在“安全的环境或关系”中来进行。否则是有潜在危险的,如果处理不当,则容易变成一遍一遍的撕开自己的伤疤,但又无法将它愈合。
“父母”、“养育者”或者“童年”,他们都仅仅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如同我们每个人一样,他们也各有各的局限。我们去了解自己的“伤疤”,目的并不是要去指责他人的过错——真正的修复是从更深刻的理解中而来,也许现实并不能带来原谅,但是终于有机会表达、探索,和自己的感受和解。
还需要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都期待一个“完美父母”或者“完美童年”;但其实“完美”并不存在。在生活中我们还是得有一颗向上的心,不要对自己不自信,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即使你曾感受到被忽视,你依旧可以做出改变,去需要,去渴望,去坚定的拥有某些事物与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