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最近发生了一件事:她儿子因为座位不整洁被班主任批评,孩子不被说服顶嘴,生气的老师让孩子给父母打电话。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被老师批评,或者叫家长的问题。无论是担心以后老师给孩子“小鞋”,还是觉得孩子惹了麻烦,让自己没面子,还是觉得孩子太调皮,不值得教训。大多数父母通过在老师面前批评孩子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恶化亲子关系。
还有其他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对的,老师的教育方式过于偏激,于是为孩子辩护,与老师争论,甚至投诉或者转学。这种方法可能会帮助孩子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有些不尊重老师,处理起来很麻烦。以上方法我朋友都没用过。她的方法是标准的正学科方法,很有借鉴意义。
孩子被老师批评,叫家长。聪明的母亲以教科书式的方式采取三个步骤,让老师感到舒适,让孩子感到快乐
第一步:理解并听老师讲课一个朋友一到办公室,老师就向她抱怨那个孩子情绪激动地顶嘴。朋友发现老师情绪失控,没有辩驳,也没有辩解,而是用了“感同身受”(请搜标题文章“我儿子爱哭?老师说:“男人流血不流泪。我说:“男生哭不是罪。”)他和老师联系了一下,说要回家和孩子好好聊聊。
分析:我们教育体制下的老师任务重,压力大。我们家有一两个孩子经常发脾气。教师面临着几十名学生和教学任务的压力。他们更容易有情绪。所以家长需要对老师的抱怨给予充分的理解。老师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时机。不如给点时间缓冲,等老师冷静下来再交流。
第二步:信任并倾听你的孩子带着孩子回家后,朋友见孩子情绪还可以,说:“妈妈相信你没有不尊重老师。可能有些东西老师可能没时间理解。你愿意和你妈妈谈谈当时的情况吗?”她的儿子描述了他的想法:他的座位下只有几张纸,但老师说到处都是垃圾。他觉得老师太夸张了,回答说:“哪里到处都是垃圾?”结果老师生气了。
分析孩子的视角和老师完全不同。如果只听老师对“事实”的描述,很容易判断偏差。大家都认为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事实”,孩子的表达能力比大人弱。我们应该在信任孩子的前提下,给孩子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让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变得顺畅。
第三步:老师和孩子双向沟通,注意解决问题
朋友首先用共情来接受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老师的情绪和感受,引导孩子换个角度看问题。然后,她问孩子“你想做什么让自己感觉好一点?怎样做才能让老师好受一点?你怎么帮你妈妈?”当天晚上,在孩子的要求下,朋友打电话给老师沟通解释,老师心情平复,让孩子写一份检查。朋友打好电话后,又和孩子沟通,孩子同意写检查,让老师好受些。
分析积极的纪律强调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给老师时间冷静,给孩子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专注于如何解决问题。孩子在家更以自我为中心,需要在学校与老师和团体配合,适应环境。家长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起到缓冲和调和师生关系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进入青春期后,很多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应对。 孩子的叛逆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历。 家长要多一些包容和积极,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叛逆期的女孩不听话怎么办?
首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父母要适当满足女孩的愿望,女孩的独立愿望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由父母来实现。 青春期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需要。 这个时候,父母不应该唠叨和阻碍他们,而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他们。观察和交流。就是观察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方式。 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必须脱离自己的角色,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 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出有限的适应。
其次,多听少讲。尊重对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而倾听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更有利于与孩子平等交流。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寻求建议。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有时也应该征求别人的意见,开阔眼界。 最好与孩子的老师加强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平时表现; 还要多和孩子交流,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看看他们想要什么样的父母。
最后,鼓励和信任孩子。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当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问题时,不妨想想自己的教育方法出了什么问题,而不是一味贬低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孩子之所以显得叛逆,是因为父母站在高处看他们,而不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 一旦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和想法,或许父母的观念就会改变。讨论问题。每一个所谓的不服从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分析当时的家庭、说话环境、父母的情绪,再分析孩子的情绪、思想、环境、成长过程。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 她很听话,也可能不听话。 孩子是一个不完整的人。 关键是父母要平等地尊重他们,同时看到他们的不完善,采用成熟的沟通方式。
这取决于不同的女孩和不同的情况。有可能是因为她们不喜欢使用视频聊天软件,或者不想在学校期间分心。另外,有些女孩可能会担心通过视频聊天暴露个人隐私,比如她们身处的位置或学校环境。还有一些女孩可能不喜欢使用社交媒体或网络通讯工具来与人交流。总的来说,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1
日前,宋女士陪着4岁的女儿到学校附近的饭店吃饭。在饭店里,孩子调皮玩耍,邻桌的一位年轻女子嫌孩子吵闹,奔向宋女士的女儿踹了一脚(后来监控视频曝光可以看到没踢到小孩,只踢到凳子吓了小孩)。宋女士护女心切,进行了激烈的回击。据新闻报道,该年轻女子是个女大学生,跟同行的男朋友闹了别扭,故而把宋女士女儿当了出气筒。
孩子太调皮影响了别人,宋女士肯定是有责任的;女大学生没有进行任何的协商,就对一个小孩用暴力手段,确实不应该;而宋女士激烈还击,更是以暴易暴。可以说双方都有错,真的分不出是非曲直。倒是新闻火热以后,网友的态度相当值得玩味。
在新闻下面的评论里,可以发现支持女大学生的占多数,但支持熊孩子母亲的也不少,双方对比并不悬殊。通过评论大致可以看出,支持女大学生的大都是还没有孩子的年轻人,反过来支持熊孩子母亲的大都是做了父母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理由并不复杂,那就是有娃和没娃的人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他们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无法设身处地思考。
2
我的孩子出生后,不时会带着出街,总会遇见一些热心的阿姨。比如有一次,我抱着小孩在等人,小孩在我怀里睡着了。这时候一个阿姨看到,走过来对我说:“小孩睡着了,血管会收缩,体温较低,要盖上被子。”我点头称是,忙忙给孩子披上一张小被子。一会另一个阿姨看到,对我说:“天气那么热,还盖上被子,不怕把小孩闷坏了?”我有点无所适从,但还是谢谢对方的好意。
好几次在地铁上,孩子哭闹,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很快就有阿姨热心地给你提意见,“是不是渴了?”“是不是饿了?”甚至还会帮忙哄小孩,满脸关切的目光。反观一些年轻人,一般只会投来异样的眼光。当然我不是对年轻人求全责备,只是对比太强烈了,总让人感慨不已。
这些阿姨为什么这么热心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她们也曾经带过小孩,有着同样的经历和感触,有着母亲强烈的本能。因此她们知道孩子哭闹有时候真的很难哄,对孩子哭闹更有包容心,更有圣母心,而没有同样经历的年轻人是很难理解的。
在这次熊孩子事件中,女大学生还没有成为一个母亲,因此对熊孩子更没有包容心、更难以忍受,如果她是一个母亲,我相信她肯定不会这么贸然选择暴力的。换作是我,我没有孩子之前,估计我也会像多数网友一样大喊踹得好;但为人父母之后,我只想说:请包容一点!
3
很多人都指责那位母亲没尽到教育的责任,把孩子纵成了熊孩子。熊孩子是纵出来的吗?熊孩子的父母都是没素养的人吗?非也!非也!我不否认确实有部分父母没有素质,或者不懂教育孩子,把孩子纵成熊孩子,但很多熊孩子都是天性如此。
就拿我自己的孩子来说,孩子自从会走路以后,那股调皮劲,闹得鸡飞狗走。以后会不会变成熊孩子,我心里真没谱。谁不想自己的小孩乖巧听话,自己也省事,问题是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根本不听话。理解的人会说小孩都这样,不理解的人呢会说父母不会教小孩,把小孩纵习惯了。我无法辩解,因为理解的人和不理解的人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我看到过母亲彬彬有礼,孩子却调皮捣蛋让人生厌,甚至把母亲气哭的;我看到过母亲棍棒教育,依然改不了孩子顽劣习惯的;我看到过同一个家庭的两个孩子,一个调皮好动,一个安静听话的;我看到过新闻报道,欧美等国家人口素质最高,但熊孩子依然是个让人头疼的难题。很多这样的例子,父母的教育是否有问题还不好说,但孩子的天性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
其实就如同叛逆是青春期年轻人普遍特征一样,熊孩子是七岁以下孩子的普遍特征。因此犯不着大惊小怪,也不要动辄责怪熊孩子父母素质差、教育不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更不要断定熊孩子这辈子就是个失败品、没出息,其实长大了一切都会改观的,熊孩子不会一辈子都是熊孩子。
教育真的是一个大问题,里面世界的父母对自己熊孩子要积极引导,外面世界的年轻人也要体谅包容,不要一味打压。
叛逆的孩子很常见。 他们通常在14岁的青春期叛逆。父母要注意与女儿的沟通。 女孩一般都很弱,但到了青春期,就会顶嘴,不听话,成绩下降。 父母要换位思考,多一些耐心,引导女儿安全度过叛逆期。如何管教叛逆的女孩?
首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适当满足女孩的愿望,女孩的独立愿望可以在和谐的氛围中由父母实现。观察和交流。只需观察您的孩子如何与您交流。 在很多情况下,父母必须脱离自己的角色,站在第三方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 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出有限的适应。多听少教,帮助女孩早日独立。尊重对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而倾听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更有利于与孩子平等交流。
其次,寻求建议。管教孩子的时候,有时候应该征求别人的意见,打开自己的思路。 最好与孩子的老师加强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平时表现。降低姿势,学会倾听。父母要做的就是放低姿态,学会听孩子的话。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当你倾听的时候,你也会给她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同时,也能明白孩子的真实想法,一石二鸟。
最后,学会慢慢理解和引导。听完之后,你会对孩子的想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也许她的想法会和你的想法不同,这会让你觉得有问题。 这个时候不要急着否认,而是先试着去理解。 毕竟,孩子有这样的想法总是有原因的。在对孩子表现出理解后,提出自己的建议而不是命令,慢慢引导孩子,告诉孩子这样可以,但也许会更好。与孩子交流。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迅速。 这个时候,她们对这个世界会有很多想法,女生的心也会更柔软。家长要积极找女孩子交流生活中的事情,积极与孩子的老师交流,多关注孩子的想法。
如 果孩子被打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批评打人的孩子?
找打人孩子的家长沟通?
质问自己孩子为什么没有打回去?
最近,一位妈妈的做法是: 亲自帮孩子打了回去,自己打完让孩子打,孩子打完自己再打。
那个被妈妈要求打回去的孩子,每一下都打得极不情愿。
看到这里,真的十分心痛。连孩子都不愿意还手,妈妈却能狠下心去打一个孩子?
视频的最后,这个妈妈和刚刚赶过来的孩子妈妈撕打在一起,后来又加入了很多亲友互打。两个孩子之间的小矛盾,最终升级为成人之间的群殴。
这样的场面,不知道会给两个孩子留下多少心理阴影。
明明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却偏偏选择了一种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你以为是在保护孩子,为孩子撑腰,却不知早已把孩子推向恐惧的深渊。
护犊心切是每个父母的天性,但是为孩子大打出手,这种做法真的是不能赞同。
帮孩子打回去,并不能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反而可能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去年,宁波一家游乐园内。两个小女孩因为争抢玩具撕扯在一起。一个女孩的妈妈见到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起身把另一个女孩子拉开,并打了女孩一巴掌。而后又把女孩推搡到椅子上,不停地掐她的脸。
当工作人员过来劝阻时,这位妈妈当着工作人员的面,又扇了女孩一巴掌。
再次看这个新闻,内心还是一阵揪痛。
视频中,另一个女孩拉住妈妈的衣服试图阻止妈妈,和文前那个被妈妈要求打回去的小男孩一样,女孩不忍心打小朋友。
这个结果,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或许在孩子眼中,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妈妈为什么变得如此可怕?
以暴制暴,是用以面对恶人的。一个成人用暴力的手段来欺负一个孩子,这个行为让人愤怒。
父母的这种行为会给孩子传达这样的信号:暴力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但保护不了自己的孩子,反而会同时伤害两个孩子。
如果孩子真的被恶意欺负了,我们支持孩子自己打回去,但大多数孩子之间的问题都是玩闹,并没有上升到家长为之出头的地步。
父母要注意区分孩子是真的被欺负了,还是只是孩子间的小摩擦。
《父与子》中有这样一组漫画《孩子吵架大人闹》。
儿子和小朋友打架,打完后儿子满脸泪水地和爸爸告状。爸爸火冒三丈地领着儿子去找对方算帐,对方的爸爸也火气冲冲地赶来。
两位爸爸越吵越凶,甚至大打出手,却不知,两个小家伙已经和好如初,又玩在了一起。
你眼里的「被欺负」,在孩子眼里可能并非如此。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有和小朋友发生摩擦、产生肢体冲突的时候,甚至还会受一些小伤。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自己处理。在孩子不需要帮忙的时候,父母不要插手。
每一位父母都不忍心孩子受到委屈,但是,再心疼也应让孩子经历和体验这个过程,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一定会遇到的问题。
冲突和纷争是孩子学习社交的过程。 孩子会在这样的经历中得到经验,得到成长。在孩子的小小 社会 中,他需要自己独立处理和小朋友之间的关系。
朋友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
有一天放学回来,朋友见他膝盖受了伤。问起是怎么回事,儿子说是不小心摔的。可是没过几天,朋友从其他家长口中得知,儿子是被同学从台阶上推下来摔伤的。
这下朋友不淡定了,儿子不敢和自己说,难道是被长期欺负的结果?她下定决心为儿子讨个公道。
晚上放学,朋友把儿子叫过来问道:「你的膝盖是怎么弄伤的?没事,告诉妈妈,妈妈为你出头!」
儿子一听就急了:「我就怕你这样。根本就没事,你别操心了。」
「明明是同学推的,你为什么不敢说呢?」
「你不知道,每次看到班上同学家长到学校去吵架,真的觉得好丢人啊!」
因为儿子的这句话,朋友一下子冷静了下来。在和儿子沟通后了解到,推儿子的同学和儿子课间玩闹,不小心把儿子推下了台阶,已经和儿子道过歉了。
朋友说,那一瞬间觉得儿子长大了,已经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了。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斯派维克说: 从小习惯自己解决问题的孩子,长大后才能冷静应对困难,并拿出好决策。
孩子终有一天会不再需要我们的庇护,趁他还在我们怀中时,多多放手让他去做吧,这是他们应对未来的一种能力。
心理学家李松蔚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他5岁的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手上被小朋友画满了画。
「以后不许让小朋友乱画了。」
「是她自己要画的。」
「下次她再画,你要告诉她不行。」
可第二天,女儿的手还是被画花了。
后来,李松蔚老师转变了策略。
他问女儿:「你有什么办法,不让小朋友在你手上画吗?」
女儿想了想说:「跟她说,再画就不是好朋友了。」
这个方法果然很奏效,小朋友从此再也没在女儿手上画画了。
瞧,成人的处理方式,或许孩子并不一定喜欢,孩子有自己的解决办法。
李松蔚老师说:「小朋友的人际关系根本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无序世界,我女儿就在这个世界里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套自己的处事经验。」
把孩子的问题还给孩子,才是父母最明智的决定。
我们不能时刻充当孩子的保护伞,更多时候只能靠孩子自己去面对和解决。
在孩子的人际交往中,有一条,父母一定要提前教会孩子: 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是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底气,孩子有权利处理自己的东西,有权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比如,孩子可以支配自己的玩具、可以选择分享或者不分享自己的食物、可以拿回自己的东西。在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时,他可以拒绝,可以反抗,这都是孩子应该享有的权利。
看过这样的一幕。
在游乐场中,小女孩的沙桶被小男孩抢走了。女孩抢了回来,男孩又抢了过去,两个孩子在争夺的过程中,女孩把男孩推倒了。
这时,女孩的妈妈看见了,跑过来责备道:
「怎么把哥哥推倒了这样做可不是好孩子哦。」
「是他先抢了我玩具。」
「抢玩具也不能推人啊,赶紧和哥哥道歉。」
最后,小女孩委屈地道了歉,但是夺回来的沙桶已经不能再给她带来快乐了。她有一下没一下地玩了几次,就不再玩。
最后,妈妈也没有发现问题所在。孩子抢回自己的玩具,并没有错,这是她应有的权利啊。虽然动作上有些用力过猛,但我并不觉得女孩做错了。
只有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该拒绝时拒绝,才不会沦为被「欺负」的对象。
身为父母,我们应多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尊重孩子的意见。
我们不希望孩子一味地隐忍、退缩,但也不希望孩子成为一是个睚眦必报的人。
能够把孩子与小朋友之间的小争执处理好的父母,都有着大智慧。
当我们看到孩子被「欺负」时,一定先了解情况,问问孩子的意见。
切记不要在孩子面前反应过激,当着孩子的面打孩子、打家长,这会给孩子带来非常负面的影响。
教会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真的在保护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