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的全诗和诗意是什么?

《示儿》的全诗和诗意是什么?,第1张

示儿

作者陆游 朝代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扩展资料: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210年(宁宗嘉定三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此诗为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示儿

  一、谈话导入,理解遗嘱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

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

2、我搜集了一些名人的遗嘱,同学们来读一读。

出示鲁迅、孙中山、周恩来的遗嘱,让学生读读

二、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教师:同学们,在1210年,有一位85岁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他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是一首诗——《示儿》(板书):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

○资料出示:

陆游身世

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簪缨世家,少有才名。

2 孝宗即位,特赐进士出身。

3、乾道二年(1166),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4、四十六岁入蜀,先后入王炎、范成大幕府,襄助军务。

5、六十六岁后遭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5、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

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1、学生读诗后,全班交流。

2、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

□让学生充分说说诗意。

□相机进行古诗知识点的教学

(1)通假字元,通原;无,通勿。

(2)古今字义不同但,只是。

3、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

4、学生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5、全班交流。(悲、悲痛、悲愤、悲悯……)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体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苟且偷生的悲悯。)

出示材料:

当时社会现实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入扬州,以扬州作临时都城的宋高宗赵构匆忙逃窜。

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再次南侵,扬州沦陷,再次遭劫掠。

6、感受陆游的爱国精神

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材料要点:

○“爱国主义精神,是陆游诗思想内容的核心”。

○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复国作为最重要的主题。

○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作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陆游从小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出示下列材料: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

2、“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金错刀行》)

他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他老病僵卧之时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尽复汉唐故地。

4、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

他写出了对朝庭不想收复失地的深哀巨痛。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他写了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的忧国深思的作品。

7、读了这些诗句,你的心情如何再次感情朗读读全诗《示儿》

8、小结: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

9、感情读诗。

四、读写结合,体验情感

1、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700多年前这位伟大诗人的病榻前,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他面容枯瘦,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他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表达人死之后万事皆了无牵挂的旷达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时候,要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

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

4、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崇敬吧!

(回到文本,把积累的感情通过朗读再次释放。)

五、拓展延伸,情感内化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希望离开了,他的遗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2、生讨论回答。

2、出示材料:

○陆游死后24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十一《端嘉杂诗》之四)

○陆游死后66年,元师灭宋。

“青山一发愁濛濛,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林景熙《霁山先生集》卷三《书陆放翁书卷后》

○陆游死后79年,元兵败宋于厓山,宋亡。

陆游孙子元廷闻厓山之变,忧愤而卒。

陆游曾孙传义闻厓山之变,不食而卒。

陆游玄孙天骐于厓山抗元战役中蹈海死。

……

这些都不负陆游爱国之诗教育的结果。

4、师述: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一位最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5、结课:

○设问:在今天,我们学习《示儿》这首诗有什么意义?

○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

○只有象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附网友评:

我谈谈我的看法,不一定合适,仅供参考:

1.古代诗歌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是读读背背,即读熟了,背会了,我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很大一部分了,因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靠什么呢,靠的是诵读,要做到熟读称诵,但是从你的设计来看你让学生读得不够充分。

2.关于作者等相关资料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查资料,课内汇报即可,这样效果更好。

3.你的拓展延伸到第三条即可,后面的我觉得就不必了。因为遗嘱是给家人的,和岳飞等恐怕没有什么直接关联。你要反映的是家人遵照遗嘱奋起抗金就可以了。

总之,你要把重点放在通过熟读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上,读得一定要充分,必须做到熟读称诵。

                                       ——新疆胡杨林

 我觉得你让学生读得太少,因为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诗,其它的内容只是为了帮助学懂这首诗的,所以,不能把主次颠倒了。

昨天,外甥到我家来,说学了三首古诗,我让他读读,可是《游园不值》连作者一共才三十几个字,他就读错了三个字,说明老师在上课时根本就没有让他们多读,那讲了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要使学生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读来实现,当学生能满含悲愤地读出诗句时,你能说他们不懂吗?

你的设计,背景材料介绍得太多了。当然,背景的介绍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有利于情境的设置,但这不是无限制的,教学的重点还是应该以诗句为主。

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一、教材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同意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反复吟诵、观察课文插图和了解创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想象《示儿》的意境,随文练笔。

 4感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两首诗用不同形式表达爱国情怀。回环单元爱国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感悟古诗的意境,随文练笔。

 2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四、教学准备:

 了解示儿创作背景,诗人陆游的基本资料。初步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走近作者。

 1这是一个除夕夜,病床上是一位头围白巾、两鬓斑白、满脸皱纹、奄奄一息的,85岁的老人。他的名字叫(陆游)

 (1)谁了解他。指名学生交流。

 (2)教师出示作者生平资料。有什么感受

 2是的,陆游的一生,都在不屈不挠为祖国的统一而抗争,但他追求国家统一的志愿,在临死前都没有实现。

 3出示文图。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下了遗书。齐读。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配乐范读,听准字音,感受老师的朗读停顿。

 2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停顿。

 3小组合作学习:

 (1)先由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理解的字词意思,并且在板子上圈写。

 (2)接着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补充。

 (3)然后由组长组织汇报交流。

 4教师询问:怎么知道的(1)查工具书。(2)问家长的。(3)联系生活经验。

 5 再次尝试同桌互说诗意。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无所牵挂,我唯独因为看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伤悲。我大宋军队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千万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

 6 质疑: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呢

三、抓住诗眼,感悟诗情。

 1能够用一个字概括陆游临终写遗嘱时候的心情(悲)板书:悲

 2这首诗只有悲吗

 3其实古诗中包含着国破的无限悲愤和必将统一的坚定信念。板书:渴望、坚信

四、想象意境,随文练笔。

 1陆游的心思透过诗句我们完全理解,让我们穿越时空,看看他临终的情景我仿佛这是一个除夕之夜,在一间茅屋里,灯光灰暗,烛火摇曳,头围白巾(引说)出示语言训练。

 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在一间低矮的茅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

 2教师深情描述对话提示语,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对话。

 (1)师生采访一:满脸皱纹、奄奄一息的陆游,断断续续地说:“ 。”

 (我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唯一遗憾的是看不到国家统一,儿子啊!你要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陆游的儿子立在父亲的床边,满脸泪水,哽咽的说“ 。”

 (父亲我记下了!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您一定没事情的,一定能看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的。)

 (2)师生采访二:陆游头围白巾,两鬓斑白的陆游躺在床上,边呻吟边嘱咐儿子:“ 。”

 (儿子啊,你千万记住了,当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的那一天,你一定要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告诉你的父亲,好让我在九泉之下安心。)

 (3)师生采访三:心劳力瘁、年迈体弱的陆游,正用颤抖的双手,捧着自己的诗作,老泪纵横,口中念叨着“死去元知万事空……”

 3学生根据口头指导,随文练笔。要求:关注陆游和文字对话时的神态、动作、语言。

 4展示交流学生的练笔。

 5同学们,从这首陆游写给儿子的绝笔诗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心中念的不是家事,而是国事。在他心中家为轻,国为重。对死亡没有恐惧,只有遗憾,浓浓的爱国情怀。陆游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6陆游的爱国情怀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板书。至死不渝 碧血丹心 忧国忧民 死而后已 赤胆忠心 精忠报国 以身许国

 五、辨析两诗,拓展延伸。

 1学完示儿,我们再来看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他们的爱国情怀令人肃然起敬,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一下。

 2拓展学习陆游的另一首爱国诗。

 诗意(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六、回环单元,深化主题。

 1我们学完这两首诗,都是赞美爱国情怀的,再来看看整个第一单元,大家发现了什么(都是讲爱国的)联系课文具体说说。(郑和收复台湾、建设台湾来自于强大的爱国情怀;肖邦不分昼夜,将爱国热血谱写成催人奋进的旋律,致死都要讲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还有郑成功一课中学到的抗击倭寇的戚继光、精忠报国抗击金兵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2 师:古今中外涌现了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将爱国的情怀一代代传承!他们心系国家民族。他们有着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他们引领一代代的中国人,奋发、开拓,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愿同学们将爱国心继续传承,让祖国更强大!

板书设计:

 示儿

 悲 -- 渴望、坚信

 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忧国忧民

 死而后已

 赤胆忠心

 精忠报国

 以身许国

 碧血丹心

 教学反思: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本课的教学,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研读教材,深入挖掘,

 要想理解这首诗需要知道诗歌创作的背景,这首诗是85岁高龄的陆游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儿子的临终嘱咐,这样的遗嘱,一般情况下,常常是对子女交代最重要的事情,最牵挂的事情。陆游临死之前牵挂的事情是国家没有得到统一,在他心中家为轻,国为重。他的爱国情怀至死不渝。

 陆游当时生活的时代政治动荡,金人南侵,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一味地向侵略者屈膝投降,从而导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引起陆游的无比悲愤。直至他临终之时,但“北定中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仍有增无减。他的心事依然是盼望着朝廷的军队能早日收复失地,破碎的山河早日能得到统一,对光复中原,一洗国耻表示了深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念。只有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才能走近作者,体会他的忧国忧民,赤胆忠心。

 了解时代背景,为理解诗意,随文练笔,走进作者内心,做好铺垫。

 二、随文练笔,走进人物

 通过凄凉的音乐,语言的渲染,让学生走进陆游临别前的那个夜晚。为全文定下基调,为学生更好理解古诗内容,进行随文练笔做好铺垫。

 课上为了降低随文练笔的难度,我采用现场采访的形式,先进行口头语言的表达。

 师生采访一:满脸皱纹、奄奄一息的陆游,断断续续地说:“我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唯一遗憾的是看不到国家统一,儿子啊!你要关心国家大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陆游的儿子立在父亲的床边,满脸泪水,哽咽的说:“父亲我记下了!您一定要保重身体,您一定没事情的,一定能看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的。”

 师生采访二:陆游头围白巾,两鬓斑白的陆游躺在床上,边呻吟边嘱咐儿子:

 “儿子啊,你千万记住了,当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的那一天,你一定要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告诉你的父亲,好让我在九泉之下安心。”

 师生采访三:心劳力瘁、年迈体弱的陆游,正用颤抖的双手,捧着自己的诗作,老泪纵横,口中念叨着“死去元知万事空……”

 在在此之后,提供句式,让学生,再进行笔头语言表达训练。学生不但能够关注到陆游和她孩子对话的内容,而且细致描写到了,他们的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有学生将课上拓展的诗句也迁移到写作中。可见他们但理解的内容,而且走进诗人内心。

 三、回环单元,深化主题

 我们的学习应该是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勾连旧知。在学完这两首诗,发现都是赞美爱国情怀的,再来看看整个第一单元,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都是讲爱国的,请学生联系课文具体说说,复习旧知。郑和收复台湾、建设台湾来自于强大的爱国情怀;肖邦不分昼夜,将爱国热血谱写成催人奋进的旋律,致死都要讲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还有郑成功一课中学到的抗击倭寇的戚继光、精忠报国抗击金兵的岳飞、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可见古今中外涌现了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他们将爱国的情怀一代代传承!他们心系国家民族。他们有着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他们引领一代代的中国人,奋发、开拓,成为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

 当然,整个课堂的教学朗读和背诵的时间少了一些。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机会还可以更多一些。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1]示儿:给儿子们看。

[2]元:本来。

[3]但:只。

[4]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洲,后以九洲泛指中华大地。

[5]同:一统江山。

[6]王师:指宋朝军队。

[7]北定中原:收复中原。中原指的是被金人侵占的北方领土。

[8]家祭:家人对祖先的祭祀。

[9]无忘:不要忘记。

[10]乃翁:你的父亲。

书愤

题解

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时作者六十二岁,罢官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已达六年。诗中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负、经历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题解

见《剑南诗稿》。淳臣十三年(1186)春作者出知严州(洽今浙江建德)之前,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候宋孝宗召见。此诗描写作者暂客临安时的闲散无聊生活,流露出对恶浊的官场生涯的厌倦和盼望早日归家的心情。

原文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秋夜将晓出篱门

迎凉有感(其二)

题解

见《剑南诗稿》。绍熙三年(1192)初秋作于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共二首,此其二。诗中抒发了对金人占领区大好河山和人民的深切怀念,流露出对无力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

原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题解

选自《剑南诗稿》。写于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他一生主张北伐,渴望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终矢志不移。此诗正是作者即景抒情、借梦言志的名作之一。

原文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沈园

题解

据南宋周密《齐东野语》、陈鹄《者旧续闻》和刘克庄《后村诗话》载,游二十岁与其表妹唐琬婚,然琬为陆母厌,只得改嫁,十多年后,游与琬邂逅于沈园,共叙旧情。游痛以作《钗头凤》词,琬亦作同调之作,以诉其情。沈园会后,琬不久便离开人世。游于庄元五年(1199),作二绝句以记之。沈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原文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示儿

题解

见《剑南诗稿》。作于嘉定二年(1210)十二月作者临终前,是诗人的绝笔和遗嘱。诗作集中体现了作者收复失地的终身抱负、统一祖国的坚定信念和至死不泯的爱国深情。

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卜算子

咏梅

题解

陆游一生钟情于梅花。他不但写了一百六十多首咏梅诗,还写了四首咏梅词,词境大都托物言志,是诗人品格的写照。《卜算子·咏梅》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首。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

题解

此词选自《渭南文集》,系一首记梦之作,而这梦境正是其生活的重现,词中又绘写了梦醒后的感慨,洋溢着慷慨昂扬的爱国激情,迸射出浪漫的火花。

原文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诉衷情

题解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这时词人已年近古稀,退居故乡山阴。但他一日也没忘记抗敌前线,报国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弥坚。

原文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戌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题解

选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郑(今陕西汉中)军职,不久改调成都参议官,投闲置散,抱负难展,失意之极,因咏啼鹃以抒怀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环境冷落渲染凄凉气氛,以莺燕无声反衬杜宇啼鸣,悲凉悉苦。《词林纪事》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

原文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钗头凤

题解

这首词大约是陆游三十岁左右时的作品。据《齐东野语》记载,词中描绘的是陆游与唐琬的一段爱情悲剧。

原文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地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游小孤山记

题解

选自《入蜀记》,一作《过小孤山大孤山》,为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两则日记。是时,游被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因作《入蜀记》以记其胜。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东长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东南。

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钯泽莹润,亦与他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称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罕松县,有戌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然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逾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地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澎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蒙,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发。万立庙门,有迅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支:“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揽。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 赞同17| 评论(3) 2007-9-18 18:36 520shima | 二级

作者背景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最受人们推崇赞赏的,是他表现杀敌报国志愿、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

注词释义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 2012-4-14 21:37 stylxs | 一级

陆游(1125-120911) 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气吞残虏”。

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 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诗词流露出消极情绪。他初婚唐氏,《钗头凤》等,都真挚动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在母亲压迫下离异,其痛苦之情倾吐在部分诗词中,如《沈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

中国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诗《示儿》。诗是这么写的,"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临终遗嘱。诗中表达了一个行将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

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时代的陆游就不得不随着家人逃难,饱尝流离失所的痛苦。

陆游从小受到父亲强烈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他特别注意学习兵书。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然而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军中生活,在陆游的生活和创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着戎装,来往于前线各地,抗敌将士的艰苦生活和爱国热情,极大地开拓了他的诗歌境界,豪迈而悲壮也成为他一生诗歌创作的基调。

作为一名杰出的诗人,陆游一生创作诗歌9300余首。这些诗中大多数都是与抗击侵略者的有关的。或者描写火热的军中生活,"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或者寄托自己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和自己空抱一腔报国热情的愁闷心情。

陆游的诗歌不仅始终贯注着炽烈的爱国热情,而且同情当时人民的疾苦。忧国和忧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织在一起。他在《太息》、《秋获歌》等诗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强对下层人民的剥削,同时又真切地写出了下层人民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

除了诗歌作品,陆游还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记生活琐事,有的议论国计民生,有的叙述友人事迹,但都贯穿以爱国情感,有很强的感染力。

陆游一生饱经忧患,对普通人民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同代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陆游丰富的创作实践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更为显著的,还在于他强烈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方面。他的诗文作品,对遭受异族压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当民族的生死存亡关头,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位在自己85岁的生命历程中深切关注祖国命运的诗人。

陆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词人陆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门,原因依古人的说法是「不当母夫人意」「二亲恐其惰於学,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以上的意思是说,唐琬在夫家,与婆婆不合;或说因为夫妻两人太恩爱,公婆认为会妨碍陆游的上进之心,所以常常责骂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据陆游自己在晚年的诗作(《剑南诗稿》卷十四)是因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陆游与唐琬是相爱的,他们分手以后,陆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赵士程,但真正两人的哀情传世的一段,就是两人的重逢於相别后的十年,在绍兴城外的沈氏园中,那是一个春日,陆游来此赏春,而唐琬和丈夫赵士程

也来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两人重逢,又无法当面相诉离情,随后,唐琬派人送来一些酒菜,默默以示关怀,而就与丈夫离去,陆游在伤心之余,就是园子的壁上题下了一首哀怨的《钗头凤》.

两人重逢后没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忧伤而忧死(在历史上记载:「未几,怏怏而卒」--没有多久,就心情忧郁而死)

陆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岁,1208年),又来到沈园,写下了: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正是陆游对唐琬最深的怀念,第二年,陆游终於也追随著唐琬去到另一个世界了.

陆游共有七子。《陆游年谱》中有记述: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

沈园绝恋

沈园位于绍兴市区东南的洋河弄。宋代池台极盛,为越中著名园林。据载:南宋诗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唐琬见了不胜伤感,也和词一首,不久便忧郁而死。陆游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赋诗忆咏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句。沈园亦由此而久负盛名,数百年来,风雨沧桑,沈园已"非复旧池台"。

近年来绍兴重建了沈园,在其东部建双桂堂,内辟陆游纪念馆,展出了陆游在沈园的经历,以及陆游的爱国史迹和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中部为宋代遗物区,这里的葫芦形水池、池南的假山、池西的古井,都是宋代遗物。。园西为沈园遗迹区,以气势雄浑,表制古朴的孤鹤轩为中心。正南用出土断砖砌成的断垣上,刻有当代词学家夏承焘书陆游的《钗头凤》词,点明了造园主题。东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闲云亭,登亭可揽全园之胜。孤鹤轩之北,有碧池一泓,池东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为冠芳楼,底楼设茶室,供游人品茗。整个园林景点疏密有致,高低错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颇具宋代园林特色 杜 元:本来,原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法:创设情景,以读促讲。

(二)学法:自学讨论,合作探究。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畅谈陆游。

1(出示课件, 导入)同学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牀,想到金兵蹂躏中原,想到山河依然破碎,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2同学们,关于陆游你知道些什么呢?(课件出示陆游简介,看后引导学生交流汇报。)

3小结:关于陆游,我们的确有太多的话要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陆游,倾听他感人的心声,感悟她伟大的人格。(课件出示全诗,齐读诗题目,指明说题目意思。)

(二)、研读《示儿》,感悟诗境。

1、学生自由读诗句。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初步体会诗人悲凉心境。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诗的前两句。

(1)借助文中注释

自由朗读理解诗的前两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并找出诗人悲伤的原因。(板书:悲不见九州同)

(3)体验感情。

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师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4、指导朗读。

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悲”呢?诗人一辈子都在期盼祖国的统一,如今,他马上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但他心中还有那么多的遗憾,还有那么多未完成的心愿,那你在朗读的时候,应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指导学生朗读)

5、根据以上学法,自学诗的后两句。

(1)导入:(出示课件)出示诗人临终绝笔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展开想象:此时的陆游会对儿子说些什么?(教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更好的进入意境。)

(2)回忆总结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诗的后两句。

(3)汇报交流。

(3)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我们可以看出,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涵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北定中原日)

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小结:同学们,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诉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的时候一定要把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他,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爱国)

三、创设情境,升华感情。

1创设情景(点击进入课件):假如你就是陆游的儿子,看到躺到病榻上生命垂危的父亲,听到父亲发自肺腑的叮咛,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2让学生放飞想象,展开讨论并指名说一说。

3、总结:假如陆游能听到你们的发言,他一定会感到欣慰的。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课外拓展。

1、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2、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课件揭示网站)(下课)

3、根据你对本节课的学习,放飞想象,对该诗进行扩写。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示儿》通过(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盼望统一的思想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统一后“喜欲狂”的思想感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14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